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困境与启示 被引量:29
1
作者 尹继林 李乃琼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8-93,共6页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是不断进行解构和建构的长期曲折的动态过程,具有受迫性和自觉性的双重特征;其现代化应以"综合创新"和"文化自觉"为指导思想,向着祛魅化和世俗化的目标转化。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是不断进行解构和建构的长期曲折的动态过程,具有受迫性和自觉性的双重特征;其现代化应以"综合创新"和"文化自觉"为指导思想,向着祛魅化和世俗化的目标转化。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是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语境中展开的,在带来民族世界化契机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传统现代化的困境。研究认为:应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置于更为广阔的视角中进行解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打造大众化和生活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坚持"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树立人人都是传承人的理念,坚持发展中保护、利用中传承;在区分古人主体视角与现代人主体视角,区分文化理性与文化情感,辨识文化质素正负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双维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现代化转型 困境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杜维明、黄万盛对话录(节选) 被引量:12
2
作者 杜维明 黄万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4,共7页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自由、理性、法治、个性等价值观念已经成为普世价值,没有人怀疑这些价值中的每一个都是理想社会所必需的价值。但是这些价值的总和并不足以构成理想社会的充分条件。我们必须承认启蒙运动所开发出来的价值系统有...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自由、理性、法治、个性等价值观念已经成为普世价值,没有人怀疑这些价值中的每一个都是理想社会所必需的价值。但是这些价值的总和并不足以构成理想社会的充分条件。我们必须承认启蒙运动所开发出来的价值系统有其自身的盲点,这些盲点不是启蒙理性本身的延伸就可以克服的,因此儒家等非西方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念就获得了治疗现代性弊病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价值观 现代性 儒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精神资源与现代性的相关性——关于启蒙反思的学术对话 被引量:12
3
作者 杜维明 衣俊卿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8,共14页
对于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这个我们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的学术传统具有不同的回应方式。"第三代新儒家"从构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新人文精神出发,发掘儒家文化传统对于解决人类当前困境的现实意义。马克... 对于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这个我们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同的学术传统具有不同的回应方式。"第三代新儒家"从构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新人文精神出发,发掘儒家文化传统对于解决人类当前困境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则立足于中国的当下现实,审慎地看待启蒙反思和现代性批判,并出于文化安全的考虑,对儒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相关性提出全面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传统 启蒙反思 现代性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早期服装表演的启蒙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贺义军 张汇文 张竞琼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0,共5页
断代史与专门史是当前历史研究的热点。文章运用文献检索,通读相关近代文献,对中国早期服装表演的性质进行研究和划分,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早期服装表演的启蒙意义。近代中国早期服装表演人员构成包括名媛、女学生和明星,参演... 断代史与专门史是当前历史研究的热点。文章运用文献检索,通读相关近代文献,对中国早期服装表演的性质进行研究和划分,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早期服装表演的启蒙意义。近代中国早期服装表演人员构成包括名媛、女学生和明星,参演服装种类多、表演节目内容丰富,具有沙龙性、公益性和商业性等性质。此外,近代中国早期服装表演对经济、文化和思想都有着启蒙意义。它不仅推动了服装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丰富了当时民众的精神生活,还有着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妇女地位的重要意义,促进了社会进步、推动了时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早期服装表演 文化交流 商业性 思想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何以是一项现代化事业——基于启蒙现代性视角的阐释 被引量:7
5
作者 陈仁 杨兆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98-106,共9页
近代以来的世界发展史表明,启蒙主导的现代性精神构成了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学因素。在中国的总体国家实践语境中,"现代化"是政治、文化和教育等相互协作的整全性方案。作为这项现代性方案的核心,"人的现代化"与"... 近代以来的世界发展史表明,启蒙主导的现代性精神构成了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学因素。在中国的总体国家实践语境中,"现代化"是政治、文化和教育等相互协作的整全性方案。作为这项现代性方案的核心,"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正是教育的两大主题,其目标是确立人的理性与自由,以"现代人"的姿态确证人自我实存的本质,通过"现代人"去解放人自己,并建设一种"现代生活"和一个民主、进步的"现代社会"。从启蒙现代性精神到"现代化"的现代性转型实践,教育在促进人的价值观念、素质结构、精神面貌等方面贡献了自身的独特力量,铸就了以"启蒙"为旨的价值使命和精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教育现代性 成“人” 人的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精神的高度与限度——试论理性悲剧《浮士德》的启示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傅守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7-71,共5页
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浮士德》既是对"浮士德精神"的颂歌,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关键词 启蒙思想 理性悲剧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难题 现代洞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竞争的现代性”视野下的现代中国小说研究——以“新女性”与“新青年”在作品中的演变为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晓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4-163,共10页
近年来,对于如何阐释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学界有不同的路向。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小说为例,可以借助"新青年"与"新女性"这些"五四新文化"的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在4... 近年来,对于如何阐释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学界有不同的路向。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小说为例,可以借助"新青年"与"新女性"这些"五四新文化"的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在40年代小说中显现的发展和变异这个"中介",来阐明二者的有机互动。以不同"新文化"规划为重心的"多元竞争的现代性"的历史经验,在文学创作中显现为不同的主体性和个人主义症候,而对一种新的主体性的寻求,经常是通过对"新青年"和"新女性"的身份危机的克服来进行。换言之,新身份的建构基于对新主体性的寻求上;"主体性"的创造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设想不同的"新文化"的内在需要和实质。正像"新文化"有不同的版本和规划,不同的主体性也被塑造并被当作现代中国人的主体性本身。因此它们在文本中显现的状态,可以被用来观察社会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如何交织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小说 现代性 历史阐释学 新文化运动 新启蒙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现代性的问题 被引量:7
8
作者 鉴传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共4页
现代性生发于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文化运动,它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格局与秩序的重新形成。现代性也以自己的方式传入并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无论是文学界的重写文学史,还是思想界的热议以及... 现代性生发于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文化运动,它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格局与秩序的重新形成。现代性也以自己的方式传入并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无论是文学界的重写文学史,还是思想界的热议以及对其重新澄清,都为我们进入现代性做足了思想和理论准备,然而现代性的内涵置于不同意境则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我们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且对于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的厘清将有助于我们对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道路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启蒙运动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 被引量:9
9
作者 乐黛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1,共6页
《学衡》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昌明国粹”方面,《学衡》派不同意自由派的“弃旧图新”,更不同意激进派的“破旧立新”,而认同于以“存旧立新”、“推陈出新”或“层层递嬗而为新”的新人文主义;在“融化新知”方面,... 《学衡》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昌明国粹”方面,《学衡》派不同意自由派的“弃旧图新”,更不同意激进派的“破旧立新”,而认同于以“存旧立新”、“推陈出新”或“层层递嬗而为新”的新人文主义;在“融化新知”方面,《学衡》派反对“窥时俯仰”、“惟新是骛”,强调摒除西洋文明根据其特殊之历史、民情等为解决一时一地问题而发的部分,而寻求其具有普遍永久性的、真正属于世界的西方文化。在古今中西的坐标上,《学衡》派一方面不同意革命论和进化论,与激进派和自由派相抗衡;另一方面强调变化和发展,因而超越了当时的旧保守主义;在引介西学方面则以全面考察,深及根底,取我所需,抛弃长期纠缠的“体用”框架而独树一帜,成为2 0世纪初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文化启蒙运动 自由派 激进派 现代保守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杰明的现代都市文化批判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友军 张宇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40,共7页
本杰明是都市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他从文艺批评对现代性文化进行探讨入手,以拱廊街计划为核心进行了现代都市文化的研究,对现代文化中的文明和野蛮的交织进行了分析,这是启蒙辩证法的先兆甚至核心。
关键词 本杰明 现代性 都市 文化 启蒙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的反思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0-95,共6页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化 启蒙的现代性 文化的现代性 后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中国的力量与探寻“历史真实”的人文良知——论《一九四二》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旭光 宋法刚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5,共6页
《一九四二》在被遗忘和遮蔽的题材中以悲悯的情怀和艺术的力量探寻历史记忆和人文良知。它不是消费民族的"痛史"与创伤,而是在历史的全景复现中,通过叙事视角的回眸即个体与历史的对话,以及对宗教文化、政治权力、家族伦理... 《一九四二》在被遗忘和遮蔽的题材中以悲悯的情怀和艺术的力量探寻历史记忆和人文良知。它不是消费民族的"痛史"与创伤,而是在历史的全景复现中,通过叙事视角的回眸即个体与历史的对话,以及对宗教文化、政治权力、家族伦理等文化力量的反思,传达着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启蒙价值观。因此,影片的价值已经不能仅仅用票房来衡量。影片的跨媒介传播和引发的知识界的关注与议论,影片所倡导的对个体生存权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民族灾难和"国民性"的反思,对历史真实探寻的历史观等,已经打造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公共文化空间"。影片对当前中国的电影文化建设、人文反思意向和文化产业生态等无疑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九四二》 历史真实 人文良知 现代性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鲁文化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秀清 王化冰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0-72,共3页
当前,世界体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经济的引入和商业化的过度泛滥,出现了诸如赛场暴力,滥用违禁药物,运动员和裁判员的道德滑坡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已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毒瘤",阻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以道德见长的齐鲁文化... 当前,世界体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经济的引入和商业化的过度泛滥,出现了诸如赛场暴力,滥用违禁药物,运动员和裁判员的道德滑坡等一系列负面问题,已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毒瘤",阻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以道德见长的齐鲁文化中特有的追求和谐、诚实守信、崇尚道德等观念可以对现代体育运动提供有益的启示,使其更好地指引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文化 现代体育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启蒙:论现代印刷技术与中国近代市民文学--以文化产业为视角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晗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98,共7页
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印刷技术与近代市民文学同时在中国出现,两者构成了生产工具与产品的关系。以文化产业为视角论说,现代印刷技术依靠推动文化权力的下放,并借助市民文学的传播,以技术介入的形式参与推进乡村城镇化、居民市民化与文... 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印刷技术与近代市民文学同时在中国出现,两者构成了生产工具与产品的关系。以文化产业为视角论说,现代印刷技术依靠推动文化权力的下放,并借助市民文学的传播,以技术介入的形式参与推进乡村城镇化、居民市民化与文化产业化进程,从而实现其启蒙价值。作为启蒙的动力之一,现代印刷技术可有效提升市民文学的启蒙作用,使得市民文学有着更广的传播空间与更多的接受群体,并在实践启蒙的过程中逐渐因产业化发展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因此也推动了中国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促进现代印刷技术与近代市民文学形成了双向启蒙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印刷技术 近代市民文学 启蒙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外语片市场与陈凯歌电影的文化竞争力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静 陈林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8-165,共8页
作为重要的中国导演,陈凯歌曾在北美外语片市场制造票房奇迹。但在2006年之后,其作品在北美外语片市场的票房跌入谷底,到目前仍未见起色。在世界范围内看,陈凯歌的电影表现了双重滞后:一是与西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思想演进相比,他的... 作为重要的中国导演,陈凯歌曾在北美外语片市场制造票房奇迹。但在2006年之后,其作品在北美外语片市场的票房跌入谷底,到目前仍未见起色。在世界范围内看,陈凯歌的电影表现了双重滞后:一是与西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思想演进相比,他的电影仅仅基于传统道德进行浅显的现代性批判,昭示其在思想方面的困境(现代性思辨的乏力);二是与世界电影注重叙事形式与情节结构的趋势相比,他的电影仅仅从影像造型的角度理解电影语言的现代性,显示了艺术观念的狭隘。为提升文化竞争力,陈凯歌电影需要在拓展电影发行渠道、增强哲学思辨的深度、转换艺术观念、建构丰富的影像符号体系、关注叙事形式五个方面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凯歌电影 启蒙现代性 叙事形式 文化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戊戌文化现代意识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韵秋 张建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4-117,共4页
戊戌文化是生存于维新变法时期,以维新文化为核心内容,以突出救亡图存为主题的,可与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正统文化相对抗的具有资产阶级文化萌芽性质的一种新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一种转型文化。作为转型文化,它的价值表现在... 戊戌文化是生存于维新变法时期,以维新文化为核心内容,以突出救亡图存为主题的,可与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正统文化相对抗的具有资产阶级文化萌芽性质的一种新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一种转型文化。作为转型文化,它的价值表现在: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完成了中国文化由传统的学术价值定位到社会政治价值定位的再造;采用激进的反传统手法,在变法图强的旗帜下推进中国新知识阶层的群体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但由于种种因素和原因,戊戌文化也存在着诸如粗陋与肤浅间杂、恋旧与求新并存、过重的尊君色彩等无法克服的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文化 维新文化 现代意识 思想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启蒙悲剧的文化追问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8-214,共7页
透过德国戏剧的发展,在现代性视域的关切中,可以发现18世纪50年代——19世纪30年代以莱辛、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悲剧创作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是一种独立的启蒙文化现象,深刻体现了德国启蒙运动的特质并为德国民族文化注入了现代性,... 透过德国戏剧的发展,在现代性视域的关切中,可以发现18世纪50年代——19世纪30年代以莱辛、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悲剧创作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是一种独立的启蒙文化现象,深刻体现了德国启蒙运动的特质并为德国民族文化注入了现代性,完全可称之为德国启蒙悲剧。借助戏剧的审美性,德国启蒙悲剧充分表达了德国启蒙文化的现代性精神历程,其表达的现代性极为生动而真切地体现在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启蒙悲剧 启蒙文化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妇女解放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文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5-138,共4页
近代以来的女权话题能够进入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视域,缘自以下两种态度的契合:一是新文化人在重构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目的上的契合;一是新文化人在"再造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努力方向上的契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女权思想的贡献和规... 近代以来的女权话题能够进入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视域,缘自以下两种态度的契合:一是新文化人在重构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目的上的契合;一是新文化人在"再造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努力方向上的契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女权思想的贡献和规约:一方面表现为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借鉴;一方面取决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妇女解放思想 女权话语 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视域下中国现代散文的理想生活文化建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52,共14页
现代散文既是中国新文化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之一,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建构方式。它以其形式的短小灵活、内容的无限包容、表达的直接浅显等文体优势,与现代期刊报纸传媒迅速结合,构建了现代性时间概念、自然空间概念、社会文... 现代散文既是中国新文化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之一,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建构方式。它以其形式的短小灵活、内容的无限包容、表达的直接浅显等文体优势,与现代期刊报纸传媒迅速结合,构建了现代性时间概念、自然空间概念、社会文化空间、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形成现代理想的生活模式,传播着现代科学、民主等先进理念,具有都市工业化社会文化特征,呈现出"中等社会"(即社会变迁中形成的复杂的士、商、职业技术阶层)引领下层民众所认可的理想生活图景,反映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现代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形成,在社会文化建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并由此获得了现代散文的大众文化文类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散文 启蒙 大众文化 文化建构 理想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审美自律到“美的释放”:1980年代“美学热”的理论建构及历史反思 被引量:1
20
作者 裴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2-161,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热"是审美自律持续深化和美学知识场域逐步建构的历史事件,是美学自身不断破除"他律"的规训而逐步走向"自律"的文化现象。"美学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人道主义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热"是审美自律持续深化和美学知识场域逐步建构的历史事件,是美学自身不断破除"他律"的规训而逐步走向"自律"的文化现象。"美学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人道主义的美学反思、主体性美学话语的场域自律以及诗性伦理的审美主义。该进程凸显了清晰的审美自律线索,表征出审美主体以感性"自由王国"对抗知识"他律化"的策略。"美学热"以"纯文学""纯审美"等抵抗诗学的形式呈现个体面向历史的审美自由。这都给文学、艺术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美学阐释层面的合法性立场以及审美伦理的意义表达。与此同时,"美学热"也带来审美价值论、阐释论和接受论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面对"美学热"的未完成性场景和审美自律论的局限,审美文化成为在新世纪延续审美救世话语和关注主体生存的崭新学科,也在更为多元化的学科场景中重新以"间性"视野延续"美学热"的审美激情与人学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自律 “美学热” 现代性 启蒙 审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