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区地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及模型精度评估
1
作者 张秀玲 王同利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199,共18页
首先,基于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3),以五年为时间间隔,对中国地区2000—2020年地磁场七个要素(X,Y,Z,H,D,I和F)的长期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其次,利用中国地磁台站的实际观测数据,研究了此期间地磁场逐年变化的特点,并以... 首先,基于第十三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3),以五年为时间间隔,对中国地区2000—2020年地磁场七个要素(X,Y,Z,H,D,I和F)的长期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其次,利用中国地磁台站的实际观测数据,研究了此期间地磁场逐年变化的特点,并以五年为间隔,探讨了1960—2020年中国地区内地磁场的变化模式;最后,通过分析IGRF-13和世界地磁模型WMM2020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值和均方根误差,深入探究了这些模型在中国地区的适用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中国地磁场的总磁场强度呈现出整体逐渐增强的趋势,等值线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在2000—2005年、2005—2010年以及2010—2015年这三个时段内,地磁场七个要素的等值线移动方向一致,而在2015—2020年间,等值线的移动方向与前三个阶段相反;垂直分量与总磁场强度的变化模式基本相同,但总磁场强度的变化时间相比垂直分量滞后了1—3年。中国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周期约为30年,预计未来十年地磁场将呈现下降趋势。此外,IGRF-13和WMM2020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值的差值和均方根误差相当一致,表明这两个模型都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地区地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RF-13 WMM2020 地磁场变化 等值线 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地下面电流计算研究
2
作者 孙君嵩 王丽 +2 位作者 袁桂平 章鑫 李鸿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6,共6页
以区域固定地磁台站观测数据为基础,定量研究2021-05-21漾濞M_(S)6.4地震前川滇地区出现的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现象,并基于毕奥-萨法尔定律和蒙特卡洛模型反演地下电流的分布状态和深度。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下方存在2处高导带,位置... 以区域固定地磁台站观测数据为基础,定量研究2021-05-21漾濞M_(S)6.4地震前川滇地区出现的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现象,并基于毕奥-萨法尔定律和蒙特卡洛模型反演地下电流的分布状态和深度。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下方存在2处高导带,位置与前人给出的地壳流位置相对应;2)研究区域下方既存在横向界面的不均匀性,也存在纵向界面的不均匀性,面电流的分布可能与构造活动有关;3)热物质上涌可能是地下电流集中分布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日变化 地下电流 地质构造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中国大陆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预测方法
3
作者 李江 陈斌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0-409,共20页
选取中国大陆及邻区32个地磁台站的地磁场要素即磁偏角D、地磁场水平分量H、垂直分量Z的时均值数据,利用磁静条件筛选并剔除异常值,之后通过月均值年差分得到主磁场各要素的长期变化序列,利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建立了未来一年台... 选取中国大陆及邻区32个地磁台站的地磁场要素即磁偏角D、地磁场水平分量H、垂直分量Z的时均值数据,利用磁静条件筛选并剔除异常值,之后通过月均值年差分得到主磁场各要素的长期变化序列,利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建立了未来一年台站各要素数据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LSTM模型预测的D要素均方根误差(RMSE)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的平均值为1.139′和0.040,H分量的RMSE和NRMSE的平均值为11.85 n T和0.086,Z分量的RMSE和NRMSE的平均值为15.10 n T和0.026;LSTM模型对Z分量的预测精度最高,其次是D要素,最差的是H分量。分别计算由LSTM模型、线性外推、二次外推得到的台站各要素年变率误差,结果显示:对于D要素,LSTM预测结果的RMSE平均值为0.361′/a,较线性外推法提高了54%,较二次外推法提高了59%;对于H分量,LSTM预测结果的RMSE平均值为3.921 n T/a,较线性外推法提高了58%,较二次外推法提高了76%;对于Z分量,LSTM预测结果的RMSE平均值为4.339 n T/a,较线性外推法提高了47%,较二次外推法提高了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磁场 长短时记忆(LSTM) 长期变化 深度学习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圈磁场年变对河北及邻区中小震震磁特征的分析
4
作者 王朝景 毛丰龙 +1 位作者 张海洋 李博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1211,共11页
基于2016—2021年流动地磁矢量数据和岩石圈磁场年变,结合2017—2022年发生的M S≥3.0地震,对河北及邻区的中小震震磁特征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震中多位于震中位于,或者地震发生在“震中发生在”这个组合是错的磁偏角(D)、... 基于2016—2021年流动地磁矢量数据和岩石圈磁场年变,结合2017—2022年发生的M S≥3.0地震,对河北及邻区的中小震震磁特征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震中多位于震中位于,或者地震发生在“震中发生在”这个组合是错的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的零变线附近,其中震中距D、I、F的零变线≤50 km的震例,分别占总数的75.0%、50.0%、46.4%,磁偏角最为显著。(2)统计震中磁偏角、磁倾角、总强度三要素变化量,最大幅值分别为1.37′、0.69′、8.52 nT,其中,60.7%的震中磁偏角变化量在±0.40′之间,60.7%的震中磁倾角变化量在±0.25′之间,75.0%的震中总强度变化量在±3.50 nT之间;各要素的极值区均无震中分布。统计震中矢量模、水平矢量模量值,结果显示震中的量值分布较分散,但震中量值小者占比相对较多。(3)绘制震级与震中岩石圈磁场变化量散点图并计算相关性系数,结果显示,震级与震中岩石圈磁场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地磁 岩石圈磁场年变 中小震 震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沌理论、变分模态分解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地磁变化预测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于文强 李厚朴 +1 位作者 刘敏 宋立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5,共14页
针对地磁变化场的非平稳性、非线性以及物理模型难以预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方法并进行了验证。首先应用变分模态分解方法对地磁台站数据进行去噪,再根据地磁变化的混沌特性引入混沌理论对样本集进行优化,最终... 针对地磁变化场的非平稳性、非线性以及物理模型难以预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方法并进行了验证。首先应用变分模态分解方法对地磁台站数据进行去噪,再根据地磁变化的混沌特性引入混沌理论对样本集进行优化,最终以长短期记忆网络预测地磁变化并对改进前后的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优化方法的预测效果较稳定,平均绝对误差小于2 nT,相关指数R~2超过0.8,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拟合度较高,有效预测时长可达2.5天,且在中国大陆的泛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分模态分解 混沌理论 长短期记忆 地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海洋 毛丰龙 +2 位作者 王朝景 刘德强 李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4-231,240,共9页
基于唐山及周边地区2019年9月-2021年4月连续4期流动地磁观测资料,获得唐山地区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模型,以此分析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后半年期岩石圈磁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矢量在地震前出... 基于唐山及周边地区2019年9月-2021年4月连续4期流动地磁观测资料,获得唐山地区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模型,以此分析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5.1级地震前后半年期岩石圈磁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矢量在地震前出现明显的方向转向和幅值弱化的现象,地震前后经历了“由震中向周边分散→由周边向震中汇聚发震→方向反转”的时空演化过程;(2)震中附近各测点岩石圈磁场总强度值在地震前后具有规律性时序变化,均呈现“震前缓慢减小→同震时期急剧增大→震后急剧减小”的特征;(3)基于压磁效应和断层亚失稳模型分析,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或许是由震中附近主要断裂地应力的积累和释放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冶5.1级地震 流动地磁 岩石圈磁场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期累积岩石圈磁场变化分析唐山M_(S)5.1地震震磁异常
7
作者 王朝景 李博 苏树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7-527,共11页
利用2016—2021年河北及周边地区的6期流动地磁矢量观测资料,针对2020年7月12日唐山M_(S)5.1地震,建立了震前1~4年和震后1年的岩石圈磁场变化模型,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岩石圈磁场的总强度、磁偏角、磁倾角和水平矢量4个要素的时空演化过程... 利用2016—2021年河北及周边地区的6期流动地磁矢量观测资料,针对2020年7月12日唐山M_(S)5.1地震,建立了震前1~4年和震后1年的岩石圈磁场变化模型,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岩石圈磁场的总强度、磁偏角、磁倾角和水平矢量4个要素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震前累积4年和3年的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变化中区域整体趋势强,与大地构造有一定的相关性;震前2年和1年的岩石圈磁场变化中,局部特征显著;震前1~4年变化中震中附近总强度、磁偏角、磁倾角变化量值均较小,且多有变化零值线分布,水平矢量呈现出持续的弱变化特征;震后震中附近的磁偏角和变化量值大。②从震前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时空演化过程,可以看出,越接近发震时间,局部正、负变化空间分布将取代区域的整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地磁 震磁异常 累积变化 岩石圈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平原M_(S)5.5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及发震机理
8
作者 张海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2-898,904,共8页
基于冀鲁交界地区2020~2023年连续4期的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2023-08-06山东平原M_(S)5.5地震的关系,并结合岩石磁学的实验室结果和断层亚失稳理论,探讨平原地震前的亚失稳特征及发震机理。结果表明:1... 基于冀鲁交界地区2020~2023年连续4期的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区域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2023-08-06山东平原M_(S)5.5地震的关系,并结合岩石磁学的实验室结果和断层亚失稳理论,探讨平原地震前的亚失稳特征及发震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区岩石圈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在平原地震前有较为明显的异常反映,2020~2023年震中附近始终存在水平矢量的弱化区,并随着时间推移,出现水平矢量的弱化区逐渐向震中逼近的现象;震中附近始终存在地磁总强度、磁偏角、垂直分量的0值线。2)2020~2021年度震中附近各测点时序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较好地反映出测点附近断裂的协同化活动状态,或许可以作为识别断层进入亚失稳阶段的特征之一。3)分析应力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可知,林南断裂中东段、聊城-兰考断裂东北段地磁场总强度增大,地壳应力应处于释放状态;堂邑断裂、林南断裂西段地磁场总强度减小,地壳应力应处于积累状态。前者应力释放对后者的应力积累有促进作用,可能会导致后者的剪应力瞬时增加并超过其强度发生失稳,从而引发平原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M_(S)5.5地震 流动地磁 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 亚失稳理论 发震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曲面Spline方法表示1900~1936年中国(部分地区)地磁场及其长期变化的分布 被引量:34
9
作者 高金田 安振昌 +3 位作者 顾左文 韩炜 詹志佳 姚同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8-407,共10页
根据1936.0年426个地磁测点和28个IGRF计算的地磁数据,计算地磁场和地磁异常场各个分量的曲面Spline模型,并绘制相应的地磁图和地磁异常图.依据我国部分地区的1909~1915,1915~1920,1920~1930,1930~1936年间地磁偏角长期变化图,1908... 根据1936.0年426个地磁测点和28个IGRF计算的地磁数据,计算地磁场和地磁异常场各个分量的曲面Spline模型,并绘制相应的地磁图和地磁异常图.依据我国部分地区的1909~1915,1915~1920,1920~1930,1930~1936年间地磁偏角长期变化图,1908~1917,1917~1922,1922~1936年间水平强度长期变化图和1908~1922,1922~1936年间垂直强度长期变化图,使用曲面Spline方法,分别计算上述9个时间段的磁偏角(D)、水平强度(H)和垂直强度(Z)长期变化的曲面Spline模型,并绘制相应的长期变化图.根据这些长期变化模型,将1936.0年426个点的三分量绝对值数据归算至1940,1930,1920,1910年和1900年,从而为计算这5个年代的地磁场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数据 地磁场 地磁场长期变化图 曲面Spline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海洋地磁日变改正有关的长期变化和磁扰的处理 被引量:12
10
作者 高金耀 刘强 +4 位作者 翟国君 吴学文 吴招才 张涛 罗孝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7-92,共6页
提出地磁日变改正中需要顾及地磁长期变化和磁扰的可靠分离,保证磁力数据改正处理具有明确的基准,提高拼接整合的精度。如果日变站能够控制测区,两者可采用时间同步固定的地磁正常场作为磁异常基准,测区的地磁长期变化由日变站实测的地... 提出地磁日变改正中需要顾及地磁长期变化和磁扰的可靠分离,保证磁力数据改正处理具有明确的基准,提高拼接整合的精度。如果日变站能够控制测区,两者可采用时间同步固定的地磁正常场作为磁异常基准,测区的地磁长期变化由日变站实测的地磁长期变化来改正,反之,对日变站和测区应分别采用时间同步变化的地磁正常场作为磁异常基准,测区的地磁长期变化由地磁正常场的地磁长期变化来改正。为此,应该明确定义与时间相关的日变改正基值为地磁正常场与地磁异常之和。通过磁静日总场观测值偏离正常场的某种形式的长期平均值,可以逼近日变站的地磁异常。磁扰的分离应保证磁扰初动和消失相对于磁静日无磁扰的连续过渡。采用综合模型一并进行日变改正、正常场及其长期变化改正,可以更好地解决目前日变改正中遇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磁测量 日变改正基值 地磁长期变化 磁扰 综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NOC方法研究中国地区地磁时空变化 被引量:50
11
作者 顾左文 陈斌 +3 位作者 高金田 辛长江 袁洁浩 狄传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02-2612,共11页
应用自然正交分量(NOC)方法,对1995-2006年中国地区36个地磁台的地磁场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述数据矩阵的本征值和相应的空间域、时间域本征向量,并就其时空分布与中国地磁模型(CGM)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它的物理意义.研究表明... 应用自然正交分量(NOC)方法,对1995-2006年中国地区36个地磁台的地磁场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述数据矩阵的本征值和相应的空间域、时间域本征向量,并就其时空分布与中国地磁模型(CGM)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它的物理意义.研究表明,上述观测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磁内、外源场信息,其中地磁场要素F、D、I第一、第二本征值及相应的空间域和时间域的第一、第二本征向量所描述的地磁基本场时间变化与CGM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时空变化 自然正交分量 中国地磁模型 中国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斌 顾左文 +2 位作者 高金田 袁洁浩 狄传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44-2154,共11页
采用2000~2004年中国地区34个台站的地磁日均值数据,计算了通口和静日的平均年变率,以及静日的拟合年变率.应用上述年变率,建立了2000.0~2005.0年代中国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泰勒多项式模型和曲面样条模型.分析讨论了该泰勒多项式模型... 采用2000~2004年中国地区34个台站的地磁日均值数据,计算了通口和静日的平均年变率,以及静日的拟合年变率.应用上述年变率,建立了2000.0~2005.0年代中国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泰勒多项式模型和曲面样条模型.分析讨论了该泰勒多项式模型和曲面样条模型与国际地磁参考场长期变化模型(IGRF-SV)的异同,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的泰勒多项式模型与曲面样条模型的形态与数值是一致的,而且与IGRF-SV长期变化的趋势也是一致的,但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具有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长期变化 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 泰勒多项式 曲面样条模型 中国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日变化异常与强震的关系 被引量:52
13
作者 丁鉴海 刘杰 +1 位作者 余素荣 肖武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79-87,共9页
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与相位上的变化 .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观测资料 ,研究了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2 0 0 3年 2月 2 4日巴楚 伽师 6.8级地震和 1 989年 9月 2 2日小金 6.6级等 3 0... 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与相位上的变化 .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观测资料 ,研究了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2 0 0 3年 2月 2 4日巴楚 伽师 6.8级地震和 1 989年 9月 2 2日小金 6.6级等 3 0多次 6.6级以上强震前 ,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 (低点时间 )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 ,即低点位移现象 .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 .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 2 7天或 41天的前后 4天 ,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 .此外 ,还研究了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和巴楚 伽师 6.8级地震临震前 ,震中周围出现的地磁日变幅异常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日变化异常 地磁低点位移 日变幅 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中国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36
14
作者 徐文耀 魏自刚 夏国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51-560,共10页
本文用中国地磁场复测点和地磁台站资料,建立了2 0 0 0年代中国参考地磁场长期变化模型CGRF -SV2 0 0 0 .模型显示,中国地区地磁场变化比较平缓,X、Y、Z、H、D、I、F七个地磁要素的“无符号平均年变率”分别为12 . 2nT a、8 2nT a、4 3.... 本文用中国地磁场复测点和地磁台站资料,建立了2 0 0 0年代中国参考地磁场长期变化模型CGRF -SV2 0 0 0 .模型显示,中国地区地磁场变化比较平缓,X、Y、Z、H、D、I、F七个地磁要素的“无符号平均年变率”分别为12 . 2nT a、8 2nT a、4 3. 8nT a、11. 8nT a、0 . 96 (′) a、2 99(′) a、2 2 4nT a ,比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给出的全球年变率约小1 3到1 2 .各地磁要素的变化显示,地磁北极正在向中国移近,或者说,中国正在向高地磁纬度方向移动,平均移动速度约为3(′) a .磁偏角变化还显示,中国地区东西部偏角差异继续扩大.作为检验和对比研究,本文利用第8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分析了全球地磁场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讨论了全球长期变模型IGRF_SV与中国长期变模型CGRF_SV的异同点.对比分析表明,中国地区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与全球长期变化总趋势基本符合,但是,CGRF_SV也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局部异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图 主磁场 地磁场长期变化 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 中国参考地磁场CG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郭凤霞 张义军 言穆弘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49-1657,共9页
将地磁场的总变化分为三部分:偶极场自身变化,非偶极场自身变化及非偶极场磁斑区通过对核幔边界(CMB)层环形电流的调制来影响偶极场的变化.本文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900~2000计算分析了地球不同深度地磁场分布及长期... 将地磁场的总变化分为三部分:偶极场自身变化,非偶极场自身变化及非偶极场磁斑区通过对核幔边界(CMB)层环形电流的调制来影响偶极场的变化.本文利用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IGRF)1900~2000计算分析了地球不同深度地磁场分布及长期变化特征,且讨论了变化的可能机制.可以推论,地磁场西漂和倒转不仅是非偶极场引起,同时与偶极场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地磁极 偶极矩 等效电流 长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增暖的另一可能原因初探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李崇银 翁衡毅 +1 位作者 高晓清 钟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89-797,共9页
太阳是地球流体 (大气和海洋等 )运动的最终能量源 ,地球环境 ,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不能不与太阳活动有关。目前 ,普遍将全球增暖归结为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 ,这无疑是有一定依据和有道理的。但从科学上来讲 ,人类活动... 太阳是地球流体 (大气和海洋等 )运动的最终能量源 ,地球环境 ,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不能不与太阳活动有关。目前 ,普遍将全球增暖归结为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 ,这无疑是有一定依据和有道理的。但从科学上来讲 ,人类活动所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 ,并非是唯一原因。基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 ,从太阳活动的观点所进行的初步分析表明 ,太阳活动也可能是引起近世纪全球增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太阳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和引发地磁场变化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增暖 温室气体 太阳活动 地球磁场变化 地球流体运动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低点位移线两侧异常变化的反相位现象及其解释 被引量:51
17
作者 冯志生 李琪 +1 位作者 李鸿宇 居海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6-213,共8页
本文通过部分震例研究发现,在地磁低点位移异常日及附近,分布于低点位移线两侧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畸变异常部分具有反相位变化特征,而水平分量无类似的现象。作者依据Biot-Savart定律推测,在低点位移异常期间,在低点位移线下方有一引... 本文通过部分震例研究发现,在地磁低点位移异常日及附近,分布于低点位移线两侧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畸变异常部分具有反相位变化特征,而水平分量无类似的现象。作者依据Biot-Savart定律推测,在低点位移异常期间,在低点位移线下方有一引起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畸变的电流通过,且该电流为线状分布,或仅在垂直面内有分布,埋深一般认为几十千米。作者同时分析认为,当这种电流的分布形成闭合圈或有东西分量时,地磁基本场对其产生的作用力对地震的发生可能有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日变化 地磁低点位移 异常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场与电离层异常现象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56
18
作者 丁鉴海 索玉成 余素荣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6-542,共7页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与电离层台站资料,总结了大地震前出现的地磁低点位移、地磁日变异常及电离层f_0F_2(F_2层临界频率)异常现象。对比研究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7.5级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磁场与电离层异常分布及特征。... 利用中国地磁台网与电离层台站资料,总结了大地震前出现的地磁低点位移、地磁日变异常及电离层f_0F_2(F_2层临界频率)异常现象。对比研究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7.5级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磁场与电离层异常分布及特征。结果显示,两次巨大地震前磁场与电离层短临异常时空分布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震中周围出现日变异常、拉萨台出现电离层f_0F_2明显异常;震前约1个月出现地磁低点位移,其突变分界线通过震中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F0F2 地磁低点位移 地磁日变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日变台进行地磁矢量数据日变通化方法 被引量:12
19
作者 顾春雷 张毅 +3 位作者 徐如刚 袁洁浩 王雷 朱志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34-841,共8页
流动地震地磁矢量观测是一种获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试验研究和观测实例表明,地震孕育引起的地磁场异常变化量级较小,因此在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都要尽可能消除误差提高精度.本文主要从地磁矢量数据日变通化精度方面开展讨论,首先使... 流动地震地磁矢量观测是一种获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试验研究和观测实例表明,地震孕育引起的地磁场异常变化量级较小,因此在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都要尽可能消除误差提高精度.本文主要从地磁矢量数据日变通化精度方面开展讨论,首先使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由泰安、武汉、崇明、杭州4个地磁台观测资料计算出蒙城地磁台相应的虚拟地磁数据,其磁偏角、水平分量、垂直分量三个要素与真实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987、0.9946和0.9806,验证了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对地磁观测数据空间插值的有效性.其次,选择东部和西部测区分别使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建立各地磁矢量测点位置的虚拟日变台并用其进行通化,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日变通化精度,对于地磁台站稀疏地区更具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日变台 地磁矢量观测 日变通化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深海地磁观测潜标的数据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徐行 赵旭东 +3 位作者 王功祥 廖开训 刘愉强 杨卓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79-1188,共10页
地磁场磁力线切割海水和电磁感应两种方式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海水介质中变化地磁场的时空特征.虽然近些年的野外实践、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都表明,海面和深海海底的变化磁场存在差异,但极少有实测数据揭示在海水介质不同深度位置地磁场的... 地磁场磁力线切割海水和电磁感应两种方式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海水介质中变化地磁场的时空特征.虽然近些年的野外实践、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都表明,海面和深海海底的变化磁场存在差异,但极少有实测数据揭示在海水介质不同深度位置地磁场的时空特征.本文主要介绍在南海西南次海盆4366 m深度处布放和回收了一个4000 m长深海地磁观测潜标的科学实验;重点分析垂直方向不同水深位置上地磁场观测记录中总强度的变化幅度及相位的时空特征.并通过建立地磁场太阳静日变化模型,将观测结果与南海周缘的三个地磁台站观测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磁场总强度在深海水体的不同深度存在着显著差别.在地磁扰动较小或平静期间,深海潜标处的日变形态与同纬度邻近台站的观测结果较为一致;而在地磁扰动期间,由于所处位置处地下电性介质的差异会对感应磁场产生不同的影响,观测到的总强度在幅度和相位变化中也出现相应的不同.本文的分析结果不仅为海水介质不同深度地磁场时空特征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实验依据,也为海洋磁测中地磁日变观测站的布设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地磁观测 潜标 磁扰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