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GTWR模型下京津冀地区土壤保持策略研究
1
作者 朱梅涛 王然 +4 位作者 邢莉圆 李翾 武杰 刘春 吴正超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164,共14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加强土壤保持功能的研究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基于此,该文利用InVEST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讨1990-2020年京津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加强土壤保持功能的研究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基于此,该文利用InVEST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讨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依据研究结果提出土壤保持能力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研究区土壤保持总量分别为3.58×10^(10)、2.99×10^(10)、2.32×10^(10)、3.21×10^(10)t,总体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空间上呈现显著的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2)1990-2020年研究区土壤保持量为空间正相关关系且呈高-高和低-低聚集。(3)总体上看,1990-2020年各影响因素对土壤保持量的影响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对京津冀地区土壤保持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为海拔(1.12)、斑块数量(0.23)、气温(0.19)和归一化植被指数(0.14)。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植被覆盖状况、减轻气候因素负面影响、加强景观格局管理等土壤保持能力提升策略,以期为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土壤保持 InVEST模型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提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的中国近地面臭氧污染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夏楠 李安澜 +3 位作者 全伟琳 唐梦迎 唐玉倩 徐战江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83-293,共11页
为探究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GTWR)在反演中国臭氧(O_(3))浓度方面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该研究基于O_(3)地面监测站点数据和OMI(ozone monitoring inscument)臭氧柱浓度数据、相对... 为探究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GTWR)在反演中国臭氧(O_(3))浓度方面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该研究基于O_(3)地面监测站点数据和OMI(ozone monitoring inscument)臭氧柱浓度数据、相对湿度、降水、风速、气温、蒸散发、大气边界层高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和人口密度9个辅助变量建立反演O_(3)浓度的GTWR模型分析中国O_(3)浓度的空间分布,并使用地理探测器研究9个驱动因素对O_(3)的影响力、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及作用机制差异。结果表明:1)该研究所选取的9个变量因子之间多重共线性较弱,满足建模条件。2014—2021年各个年份的GTWR模型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均不低于0.81,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在9.19~10.90μg/m3之间,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介于6.27~7.73μg/m3之间,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2014年以来中国O_(3)年均浓度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再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季均O_(3)浓度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暖季浓度较冷季浓度高;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基本形成沿纬度分布的格局,高值区集中在北纬30°~45°之间。3)在地理探测器中,单因子探测中蒸散发、大气边界层高度和气温对于O_(3)的解释力最强分别为0.840、0.797和0.759;当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时解释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蒸散发∩人口密度、相对湿度∩气温交互作用最强,为0.95,表明与单因素作用相比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O_(3)浓度影响更为明显;蒸散发、大气边界层高度和气温分别与其他因子的共同作用对O_(3)的空间分布影响差异较大,结合单因子分析结果也说明了三者的重要性强,其他因子相互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分析臭氧污染来源和扩散规律提供帮助,进一步给予中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济南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城市扩张时空响应 被引量:6
3
作者 冯一凡 李翅 冯君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8,共15页
【目的】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如何促进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成为高质量城镇发展的重要议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响应研究有助于把脉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 【目的】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如何促进都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成为高质量城镇发展的重要议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响应研究有助于把脉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进特征,推动城市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助力可持续规划以及建设策略的拟定与实施。【方法】本文以济南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城镇扩展指数的计算,定量描述各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法,从多个角度刻画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分析生态系统权衡与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究城市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驱动方向与驱动强度。【结果】(1)1980—2020年间济南都市圈内城市扩张显著,具有时序阶段性与区域分异性两方面特征,城市空间扩展速率与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2)都市圈内整体生态服务价值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黄河干流、东平湖及周边区域与鲁中山区等地区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聚集区,都市圈内协同关系占比略低于权衡关系,其中特大城市协同关系占比最高。(3)济南都市圈内城市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具有负面影响,随着时间的推进,影响强度有所下降。城市扩张对各亚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作用具有显著差异,对供给服务与支持服务价值量变化具有负面影响,其中对供给服务变化的驱动强度不断增强,对调节服务价值量变化具有正向作用且影响力整体变化不大,对文化服务价值量变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在不同地区的驱动方向与强度差异性较大。【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研究期限内济南都市圈中不同等级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分异规律以及生态系统服务逐渐劣化的发展状态,所构建的GTWR模型在空间层面上量化了城市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总量及各亚类变化量的不同驱动特征与驱动强度,研究成果可为都市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权衡协同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 济南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安徽省气候对水稻生产力影响的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曹浩然 孟梅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2-21,共10页
以气温和降水量作为气候变化的2个因素,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20年气温、降水量及水稻产量数据,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气温与降水量2个因素对水稻产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1—2020年,安徽省各市水稻年平均... 以气温和降水量作为气候变化的2个因素,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20年气温、降水量及水稻产量数据,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气温与降水量2个因素对水稻产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1—2020年,安徽省各市水稻年平均产量在时间上出现持续波动的现象,在空间上也存在特定的集聚现象;安徽省西北部地区气温、降水量与水稻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蚌埠市正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在安徽省所有城市中,淮南市和六安市的水稻产量受气温和降水量影响最为明显,而淮北市水稻产量受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说明该地区其他因素对水稻产量具有更深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降水量 水稻产量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付友 李睿 +1 位作者 尹鹏 孙永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66-2175,共10页
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以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为案例研究区域,从5个维度科学构建了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综合研究了2011―2021年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 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以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为案例研究区域,从5个维度科学构建了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综合研究了2011―2021年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如下:(1)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低水平区域不断减少,高水平区域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水平下游地区整体高于中、上游地区,且大致呈现由西向东递增的格局;(2)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空间集聚特征显著,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东部、北部地区;(3)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是众多因素的多尺度与多时空交互融合发展的结果,且各驱动因素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空间异质性方面呈现出空间带状或片状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的站域建成环境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时空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朱敏清 高洁 +1 位作者 崔洪军 马新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4-732,共9页
轨道交通客流量影响因素是轨道交通方面研究的一个关注点,不同站点客流量的时空非平稳性被认为与站域建成环境有关。通过构建时空地理加权(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揭示了土地多样性、密度、站点... 轨道交通客流量影响因素是轨道交通方面研究的一个关注点,不同站点客流量的时空非平稳性被认为与站域建成环境有关。通过构建时空地理加权(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揭示了土地多样性、密度、站点属性3个方面因素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天津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地理加权(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和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模型,GTWR具有更好的拟合优度;公交站点密度对轨道交通客流产生促进作用,尤其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时段和中心城区位置;市中心的商业设施在工作日晚高峰吸引更多的地铁乘客,而在近郊区它们在早高峰吸引更多的地铁乘客;人口密度促进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充足的停车场设施数量可以吸引更多的轨道交通乘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 建成环境 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数据 时空异质性 天津市 城市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PM_(2.5)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7
作者 陈优良 李芊芊 +1 位作者 范琴 王兆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52-3264,共13页
长三角地区是继京津冀地区之后雾霾最严重的地区,PM_(2.5)作为雾霾的主要成分,探究其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对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7—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监测站点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地理加权... 长三角地区是继京津冀地区之后雾霾最严重的地区,PM_(2.5)作为雾霾的主要成分,探究其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对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7—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监测站点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地理加权等方法深入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PM_(2.5)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6 a间长三角城市群PM_(2.5)年均质量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优良空气质量天数逐渐增加。(2)PM_(2.5)空间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空间上大致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污染格局,西部地区PM_(2.5)质量浓度大多超过30μg/m^(3),且呈现连片污染态势。PM_(2.5)质量浓度的季均值和年均值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相似特征,质量浓度通常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春秋季节则呈现过渡状态,月变化出现明显的“U”形曲线。(3)在2017—2020年,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在2021—2022年,聚集性减弱,PM_(2.5)质量浓度区域间差异降低。(4)社会因子中对PM_(2.5)影响最大的是公共交通载客量,自然因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风速。疫情期间各社会因子出现明显省际差异,且人均GDP和工业用电量呈现“U”形变化趋势,二产占比、公共交通载客量、工业二氧化硫则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PM_(2.5) 时空异质性 驱动因素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梦冉 徐小任 +3 位作者 王梁 段健 史舒琪 任丹丹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4-865,共12页
根据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以及农业灌溉6项碳源,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数方法测度并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省域、市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及时空特征,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 根据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以及农业灌溉6项碳源,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数方法测度并分析了2005—2020年黄河流域省域、市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及时空特征,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了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特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4431.95×10^(4)t增至2020年的4915.87×10^(4)t,其中化肥、翻耕是主要碳源,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65%以上,农药碳排放量始终处于最低水平。(2)2005年黄河流域省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最高的是山东省,为1241.68×10^(4)t。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最高的是河南省,排放量介于1360×10^(4)~1470×10^(4)t之间,农业碳排放量最低的一直是青海省。2020年黄河流域市域尺度农业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向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3)农业生产效率对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量的正向影响呈现东南和西北高、东北低的空间变化特征;农业结构的负向影响高值区为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影响高值区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交界地区;农业劳动力规模的正向影响呈现东南和西北高、西南低的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碳排放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动态演变及分区管控——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吴一帆 邢培学 +2 位作者 郑伟伟 夏显力 张超正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7,共15页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率由2000年的16.11%上升至2020年的27.87%,增幅达73.00%,耕地非粮化形势严峻。(2)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高-高型集聚”中心由陕北关中交界处逐渐转移至陕南地区,“低-低型集聚”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呈由中部向四周扩散趋势。(3)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影响程度及范围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一产增加值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上升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机械劳动力、平均坡度和年降水量等因素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下降趋势。(4)陕西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以经济驱动型为主,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促进粮农降本增收、减少乡村人口流失是管控重点;生产支持型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管控以改善种粮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环境限制型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引导与管控结合是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非粮化 粮食产销平衡区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时空异质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红 李鑫汝 +1 位作者 许荟珍 龚恒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81,共9页
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物流业能源消耗快速增长,造成我国物流业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渝城市群的物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集聚的态势。在分析2011—2020年成渝城市群物流业集聚水平... 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物流业能源消耗快速增长,造成我国物流业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渝城市群的物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集聚的态势。在分析2011—2020年成渝城市群物流业集聚水平与物流业碳排放情况的基础上,运用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散点图,分析成渝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情况,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成渝城市群内的城市在不同时间下的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时空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呈空间集聚态势,且相对稳定;成渝城市群内城市的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分布具有时空异质性,2020年影响系数分布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物流业集聚 物流业碳排放 莫兰指数 gt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2016至2019年中国流行性感冒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笑荷 赵明扬 +4 位作者 王宗熹 吴柯檬 王晓文 甄子怡 孙长青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4,共6页
目的: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讨流行性感冒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2016至2019年全国分地区流行性感冒分月统计数据,分析中国流行性感冒发病的时空分布。将流行性感冒发病率作为因变量,气象和空气质量因素(风速、湿度、PM_(... 目的: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讨流行性感冒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2016至2019年全国分地区流行性感冒分月统计数据,分析中国流行性感冒发病的时空分布。将流行性感冒发病率作为因变量,气象和空气质量因素(风速、湿度、PM_(10)、SO_(2)、NO_(2)、CO、O_(3)、PM_(2.5))作为自变量,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后,构建GTWR模型,计算各自变量的平均回归系数,根据平均回归系数分析各自变量对不同地区流行性感冒发病的影响。结果:2016至2019年中国流行性感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北京均处于全国最高水平。各自变量对不同地区流行性感冒发病的影响:风速对云南、重庆等地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湿度对上海、天津、浙江等地区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北京、河北、安徽等地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M_(10)对北京、河北、天津等地区,SO_(2)对福建、广东等地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NO_(2)对甘肃、宁夏、贵州、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CO对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区,O_(3)对北京、河北、安徽等地区,PM_(2.5)对广东、海南、浙江等地区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气象、空气质量因素对流行性感冒发病存在明显影响,具有时空特异性,各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区域个性化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感冒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影响因素 气象 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GTWR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海军 刘艺明 +3 位作者 张彬 徐姗 贾克敬 洪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248-257,310,共11页
该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因子、邻域因子和自然因子,构建耦合空间异质性和时间非平稳性的Logistic-GTWR(逻辑斯蒂-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挖掘武汉城市圈城镇用地扩... 该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因子、邻域因子和自然因子,构建耦合空间异质性和时间非平稳性的Logistic-GTWR(逻辑斯蒂-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挖掘武汉城市圈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及其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耦合空间异质性和时间非平稳性的Logistic-GTWR模型比全局Logistic回归模型和Logistic-GWR(逻辑斯蒂-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验证了Logistic-GTWR模型在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分析研究中的适用性。2)武汉城市圈城镇用地扩展的不同影响因子系数时空分异格局各不相同,人口因子高值分布区围绕武汉市先收缩后扩散并逐渐稳定,最终形成绕武汉城市圈中部沿线周边环状分布格局;地均GDP因子高值分布区先向西部转移,后逐渐趋于均衡,最终形成绕武汉、麻城和崇阳县周边集聚分布的空间格局。武汉市极化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3)人口和经济是20年间武汉城市圈城镇扩展的核心驱动因子,且影响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国道、高速和省道影响力整体呈略微升高态势。4)武汉城市圈中部及东部城市多为人口、经济核心驱动型城市,高程影响在武汉市发展中逐渐凸显;西部城市主要受高程限制,并以交通及经济驱动为主,东西差异显著;但西部城市1995年以来人口和经济的作用强度逐步增加。人口因子作用强度在咸宁和黄冈呈逐渐上升趋势,经济因子作用强度在武汉、孝感、仙桃、天门、潜江和黄冈逐年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城市扩展 驱动力 逻辑斯蒂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协调及时空异质性特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炳昱 周波 黄莹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35-47,共13页
城市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同时生态系统健康又是支撑区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二者整体关系,较少有研究从二者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探讨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关... 城市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同时生态系统健康又是支撑区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二者整体关系,较少有研究从二者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探讨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时空异质性。因此研究主要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CCDM)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200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关系与二者子系统之间的时空异质性进行测度。研究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空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2000~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3)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基本协调水平,随时间变化逐渐上升,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极核的圈层分布。4)二者子系统的时空异质性分布差异较大,其中正效应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而四周则以负效应为主。研究以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绿色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系统健康 耦合协调度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区域差异及其归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曾永明 钟子康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5,共14页
基于2019—2020年中国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利用空间面板模型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区域差距及其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阶梯式... 基于2019—2020年中国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利用空间面板模型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区域差距及其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阶梯式”空间分异格局。2)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东部与中部部分地区“高高集聚”,西部与东北部地区“低低集聚”。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4个分维度指数在空间上表现出以“胡焕庸线”为界明显的地理分异格局;3)政府职能、经济基础、数字基础和人力资本是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各因子的影响程度存在县域空间异质性。不同县域应针对各自要素禀赋和关键驱动因子,协同精准推进乡村数字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化 县域 数字乡村指数 空间面板模型 时空地理加权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对居民福祉影响的时空分异
15
作者 么相姝 王丽丽 +1 位作者 胡卓玮 赵文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49,共8页
为探究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内在联系,从收入、健康、教育与生态环境4个维度构建京津冀居民福祉指标体系,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修正当量评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 为探究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内在联系,从收入、健康、教育与生态环境4个维度构建京津冀居民福祉指标体系,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修正当量评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京津冀ESV对居民福祉影响的动态特征与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ESV共增长3011.37亿元,林地系统对ESV增长的贡献最显著;(2)2000—2020年,京津冀居民综合福祉增长51.76%,地区间差异先增后减,高福祉与低福祉区域的空间外溢作用强;(3)ESV对居民福祉的影响强度具有南北方向上的分异特征,收入福祉逐步替代生态环境福祉,成为ESV变化的主要响应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居民福祉 时空分异 京津冀 空间自相关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16
作者 孙青茹 张硕 席增雷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2,共7页
使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和嵌入面板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PGTWR)的STIRPAT模型研究2006—2021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的城市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集聚趋势增强,形成了东... 使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和嵌入面板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PGTWR)的STIRPAT模型研究2006—2021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的城市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集聚趋势增强,形成了东部热点和西部冷点;碳排放在东南—西北方向有扩张趋势,在西南方向上向心集聚,重心向东迁移。单一局部点的碳排放受到流域内所有城市不超过13年的时空溢出效应影响。各因素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时间趋势上,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耕地产出强度和能源强度的促进作用总体减弱,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人口城镇化、城市扩张强度、资本增量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抑制作用整体增强。空间分布上,中西部城市受能源强度、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人口城镇化影响更明显,耕地产出强度和城市扩张强度在东部城市的影响更强,产业结构则对资源型城市有较强影响。此外,资本增量的抑制作用主要存在于流域西部,城市空间结构的抑制性则集中于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碳排放 面板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时空异质性 淮河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城镇化地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特征及驱动力——以苏州市为例
17
作者 陆凌月 邵大伟 吴殿鸣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3,共8页
【目的】探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景观生态风险(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LER)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可为高度城镇化地区LER的有效识别与管控提供参考。【方法】结合1995—2020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美国航空航... 【目的】探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景观生态风险(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LER)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可为高度城镇化地区LER的有效识别与管控提供参考。【方法】结合1995—2020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数据集等多源数据,利用LER评价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探究最佳尺度下苏州LER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力。【结果】1)苏州市景观格局的尺度依赖性显著,最佳粒度和最佳幅度分别为550 m和1250 m。2)1995—2020年苏州市LER总体趋好,呈“平缓—加剧—恢复”阶段性特征;低风险区占比始终居高且空间格局分布稳定,中、高风险区占比则持续增长且聚集性均显著。3)苏州市LER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最大,自然因素空间作用最稳定,其余因子空间作用差异性显著。【结论】研究结果可在最佳尺度和高度城镇化层面为深化LER理论体系提供支撑,为同类型城市及城镇化后发地区的生态风险管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生态风险 最佳尺度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城镇扩张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17
18
作者 周晓艳 王诗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0-307,共8页
为了探究城镇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采用热点分析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长江经济带城镇扩张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 a间,长江经济带的年均城镇扩张强度约为0.0... 为了探究城镇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采用热点分析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长江经济带城镇扩张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关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 a间,长江经济带的年均城镇扩张强度约为0.02%,城镇扩张的热点区从下游长三角地区的东南部向长三角的中部和北部转移,并逐渐覆盖长三角的大部分地区。(2)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量下降了0.27%,其中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总服务价值量下降的热点区均集中在下游长三角地区,而文化服务价值量下降的热点区则分布在浙江省与江西省部分地区。(3)城镇扩张进程对长江经济带的文化服务价值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总服务的价值量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城镇扩张对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负面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的特征,在进行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工作中应该采用差异化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热点分析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林婕 朱奥欣 +1 位作者 路继业 张勋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6-82,共7页
在技术迭代突破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中国机器人制造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文章基于中国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对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 在技术迭代突破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中国机器人制造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文章基于中国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对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1—2024年,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呈现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的态势;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早期的集聚中心主要位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地区,随后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核心城市扩展;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发现,产业扶持政策对机器人企业选址决策影响最大,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信息化水平和金融水平对机器人企业集聚具有重要影响,而工资水平和全球化水平则对企业区位选择具有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产业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核密度估计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归因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昊彧 黄康江 +3 位作者 陈晓东 赵劼 熊军 田康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2-913,共12页
探讨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对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特征,探究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 探讨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对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特征,探究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生态空间综合效率受纯技术和规模效率的共同影响,规模效率降低是导致综合效率下降及其等级结构退化的主要原因。2)20年来,三类效率的空间聚集特征不断增强,综合及纯技术效率保持着西南至东北向南一侧效率较高,靠北一侧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规模效率演变为贵州中部和东部效率较高、西部和南部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景观格局指数主要是通过影响规模效率进而作用于综合效率,各景观格局指数在空间上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时空异质性,河流水系的保护配合形态规整的多团块、优连通的生态用地布局模式有利于规模效率的提升。4)规模效率并非受各景观格局指数的独立影响,而是两两交互作用下产生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的综合结果,作为主导影响因子的LSI与其他指数的交互协同作用是造成规模效率出现空间分异的主要力量。对生态空间优化时,应根据不同单元效率的高低差别、分布格局及各指标的影响差异精准施策,促进生态环境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效率 景观格局 影响机理 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