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GWR模型的大城市房价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强欢欢 王慧 雷书雨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6,共8页
文章以2022年南京市主城居住小区为基本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克里金插值分析法对主城区房价的空间分布与分异进行分析与模拟,然后引入住房阶层理论在划分不同居住阶层基础上,分析各阶层间的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利用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文章以2022年南京市主城居住小区为基本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克里金插值分析法对主城区房价的空间分布与分异进行分析与模拟,然后引入住房阶层理论在划分不同居住阶层基础上,分析各阶层间的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利用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探究住区属性、区位条件、交通特征和配套设施4类因素对主城区房价空间分异的影响。研究表明:(1)南京市主城区房价整体呈现由主城西向周边区域逐步递减的多组团模式;(2)主城区不同住房阶层表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集聚特征,阶层间虽未出现明显的空间隔离、对立或极化,但富裕阶层对主城优势资源和环境的剥夺现象显著;(3)各类因素对主城区房价具有差异化影响,其中住区属性的影响较稳定,区位条件的影响具有空间全局性,而交通特征和配套设施的影响则存在显著的空间边界效应,即房价与设施空间距离的负相关性具有空间范围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价格 住房阶层 空间分异 混合地理加权回归(Mgw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GWR方法探究建成环境对轨道站点客流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毅军 罗紫宇 +1 位作者 周涛 张振豪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6,共8页
轨道站点的客流吸引能力与周边建成环境条件有紧密联系,聚焦轨道站点周边建成环境,从步行可达范围识别、5Ds建成环境要素数据提取与量化描述、相关客流模型选取与分析,形成一套数据驱动的建成环境与轨道客流量化建模方法,并以重庆市轨... 轨道站点的客流吸引能力与周边建成环境条件有紧密联系,聚焦轨道站点周边建成环境,从步行可达范围识别、5Ds建成环境要素数据提取与量化描述、相关客流模型选取与分析,形成一套数据驱动的建成环境与轨道客流量化建模方法,并以重庆市轨道站点为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以轨道站点为中心,步行10 min可达范围面积为半径500 m缓冲区面积的74.2%;(2)主成分解释变量能够克服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PCA-GWR)较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更好;(3)居住丰富性、出行便利性、绿化效果、站点可达性与轨道出站客流密切相关,主成分解释变量对轨道出站客流的影响程度与空间变化存在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站点 步行等时圈 主成分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 网络数据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GWR的轨道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研究
3
作者 朱震军 曹湛 +2 位作者 和煜栋 张芮嘉 俞佳雯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5-99,共5页
轨道站点作为轨道交通网络的节点和城市的重要空间区域,研究其周边街道活力对轨道站点TOD发展与街道环境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街景图像、POI和人口热力等多源数据刻画轨道站点周边街道活力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 轨道站点作为轨道交通网络的节点和城市的重要空间区域,研究其周边街道活力对轨道站点TOD发展与街道环境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街景图像、POI和人口热力等多源数据刻画轨道站点周边街道活力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街道活力存在集聚效应,以站点为中心向四周延伸;POI业态齐全度对街道活力影响显著且呈正相关,绿视率对街道活力影响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天空开敞度等变量对活力影响相关性不显著,机动交通影响度则对活力呈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轨道站点周边功能布局与精细化街道环境改善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活力 建成环境 轨道站点 多源数据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萍乡市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空间的多尺度影响——基于sDNA与MGWR模型的研究
4
作者 陈文波 陈端怡 +1 位作者 党迎春 盛珍妍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8,共10页
为了探究萍乡市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的影响,以2011-2020年萍乡市中心城区出让住宅地价样点为例,基于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究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的多尺度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萍乡... 为了探究萍乡市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的影响,以2011-2020年萍乡市中心城区出让住宅地价样点为例,基于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究路网形态对住宅用地价格的多尺度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萍乡市住宅空间分布呈现轴向发展、向内填充与向外扩散并进、多中心圈层结构相融合的演化趋势;路网形态总体呈现块状聚集,轴向延伸的空间格局;路网接近度对住宅用地价格呈现出正向的城区边缘高,中心区低的空间格局,密度、穿行度与之相反,同时出现跨尺度相似性。研究成果可为市政完善土地市场价格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为城市交通规划以及房地产选址布局提供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用地价格 路网形态 空间设计网络分析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萍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创新资源分布演化及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分异
5
作者 云昭洁 范欲晓 童欣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以2012—2022年为时间跨度,选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衡量指标,分析湖北省创新资源分布演化。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在县域尺度探究创新资源集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湖北省... 以2012—2022年为时间跨度,选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衡量指标,分析湖北省创新资源分布演化。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在县域尺度探究创新资源集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湖北省创新资源呈现出以武汉、襄阳、宜昌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聚态势;武汉都市圈资源集聚能力最强,其次为宜荆荆都市圈,襄阳都市圈资源集聚能力最弱;湖北省在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方面的协同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资源 地理加权回归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R的大兴安岭森林立地质量遥感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明泽 郭鸿郡 +1 位作者 范文义 甄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66,共11页
【目的】建立遥感信息模型,估算森林地位级指数,对森林立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进行系统研究,为森林经营管理和营林造林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的多光谱数据结合地面森林资源清查数... 【目的】建立遥感信息模型,估算森林地位级指数,对森林立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进行系统研究,为森林经营管理和营林造林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的多光谱数据结合地面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以最小二乘为基础的多元线性模型(全局模型)和以地理加权回归(GWR)为基础局域回归模型提取包括遥感因子土壤修正植被指数(MSVI)、差值植被指数(DVI)和林分因子林分平均胸径(ADBH)、林分郁闭度(FCC)在内的4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地位级指数全局估算模型和局域估算模型。对比2种方法,最终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来绘制研究区域地位级指数空间分布图,对研究区域的立地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并探索研究区域内森林地位级指数的空间分布状态随地形的变化趋势。采用全局Moran I描述不同空间尺度下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以8 km为间隔计算从8 km到80 km)。【结果】大兴安岭地区地位级指数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具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并且最大值出现在北部区域。遥感因子和林分因子影响森林地位级指数的空间分布。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和精度明显好于全局模型,其中全局模型的R2adj为0.48、AIC为1 816、RMSE为1.74,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R2adj为0.53、AIC为1 784、RMSE为1.29。通过模型模拟结果和实测值的对比分析发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验证精度和更好的拟合效果。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残差分析可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产生更为理想的模型残差。【结论】全局模型和局域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较为有效地估算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地位级指数,加入样地位置信息进行回归分析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更符合传统统计模型中关于残差间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使得建模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地质量 多光谱遥感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WR的兰州中心城区夏季热场格局及与土地覆盖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董磊磊 潘竟虎 +1 位作者 王卫国 冯娅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4-413,共10页
兰州是河谷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利用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定量反演兰州中心城区1990—2015年的夏季地表温度,分别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拟合土地覆被变化比例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分析其空间非稳定性。结果表明:... 兰州是河谷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利用多期Landsat遥感影像,定量反演兰州中心城区1990—2015年的夏季地表温度,分别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拟合土地覆被变化比例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分析其空间非稳定性。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兰州市中心城区夏季地表温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北两山的未利用地,黄河流经的河谷盆地温度较低;城市热岛比例指数也呈现出先下降后增长的特点。土地覆被变化比例对地表温度的变化影响显著,且二者之间存在空间上的非稳定性,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是产生空间非稳定性的主要原因。OLS回归模型会高估或低估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增温或降温能力,GWR模型的拟合结果优于OLS模型,能够更直观准确地量化土地覆盖比例与地表温度二者关系的空间非稳定性时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土地覆被 地理加权回归 热场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R模型的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邵明 董宇翔 林辰松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8-129,共12页
【目的】对成渝城市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规划者从宏观尺度上掌握其自然资源存量情况与发展趋势,合理拟定成渝城市群规划建设策略,从而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平台建设。【方法】选择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 【目的】对成渝城市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规划者从宏观尺度上掌握其自然资源存量情况与发展趋势,合理拟定成渝城市群规划建设策略,从而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平台建设。【方法】选择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144个市、县、区作为研究单元,通过当量因子法量化其生态系统服务,建立"自然-社会"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筛选具有显著相关性的驱动因子,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构建回归模型,研究成渝城市群自然社会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驱动作用。【结果】(1)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总量劣化趋势显著,1995-2015年间(1995、2000、2005、2010、2015年,共5期)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3 470.53亿、3 464.08亿、3 452.43亿、3 438.02亿和3 423.92亿元,分别比前一期下降6.45亿、11.65亿、14.40亿和14.10亿元;(2)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以成都、重庆两处核心城市中心区与缙云-中梁山脉中心区呈现显著区域化分布特征,全域超过90.38%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均处于下降趋势;(3)降雨量、温度、单位面积平均GDP、林业用地比例、人口密度5项驱动因子对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降雨量、单位面积平均GDP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驱动特征,林地覆盖比例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驱动特征,降雨量与人口密度则呈现较明显的两极化趋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在研究期限内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逐渐劣化的发展状态,所构建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在空间层面上量化降雨量、温度、单位面积平均GDP、林业用地比例、人口密度5项主要驱动因素对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所呈现的不同驱动特征与驱动强度,为成渝城市群长远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生态系统服务 地理加权回归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DA-GWR的国土开发强度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与机理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迪力沙提·亚库甫 夏方舟 《资源与产业》 2018年第5期28-38,共11页
有效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是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河北省148个县域空间为研究单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GIS的空间表达方法,结合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国土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 有效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是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河北省148个县域空间为研究单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GIS的空间表达方法,结合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国土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机理,得出结论如下:1)在县域层面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呈现趋同趋势,LISA局部自相关结果表明全省国土开发强度有着明显的"点-带-片"状结构特征;2)人均GDP、人口密度、地均财政支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和坡度系数对国土开发强度有正向影响,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到渤海距离有着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不同区域呈现影响程度和作用敏感性有着显著差异;3)地理区位基础是影响国土开发强度的最直接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对开发强度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能减缓开发强度过快上升,农业保护能有效地控制国土开发利用方向与强度。研究结果以期为河北省差别化管控国土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参考,并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开发强度 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加权回归 影响机理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高温灾害风险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郭舒静 章莉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目的]近年来武汉频繁遭受极端高温事件侵袭,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分析局地尺度的高温灾害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高温灾害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绘制武... [目的]近年来武汉频繁遭受极端高温事件侵袭,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分析局地尺度的高温灾害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高温灾害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识别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的高温灾害风险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模型探讨LCZ景观格局对高温灾害风险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不同LCZ类型的高温灾害风险值呈现一定差异,其中水域(LCZ G)的高温灾害风险最低,裸露的岩石或道路(LCZ E)的高温灾害风险最高。景观格局指标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其中斑块类型面积百分比(PLAND)对高温灾害风险的影响程度高于聚集度指数(AI)。[结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应对高温灾害的策略,为缓解城市高温灾害风险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气候变化 多源数据 高温灾害风险 局地气候分区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R模型的滨水区慢行活力影响因子研究--以上海市黄浦江沿岸典型滨水区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春侠 吕承哲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3期55-62,共8页
随着黄浦江两岸滨水区从生产空间转向生活空间,市民前往滨水区进行游憩活动的意愿愈发强烈。为了助力黄浦江两岸新一轮更新,研究以沿岸17个垂直河流的典型街道及其两侧街区为样本,对慢行流量进行调研,基于ArcGIS平台构建GWR模型,分析各... 随着黄浦江两岸滨水区从生产空间转向生活空间,市民前往滨水区进行游憩活动的意愿愈发强烈。为了助力黄浦江两岸新一轮更新,研究以沿岸17个垂直河流的典型街道及其两侧街区为样本,对慢行流量进行调研,基于ArcGIS平台构建GWR模型,分析各因子在不同时空下对滨水区慢行活力的影响。慢行活力特征方面,在空间层面,慢行活力从城市腹地到水滨逐渐减弱,但慢行活动的趋水特征依然明显;在时间层面,工作日的通勤时段和休息日的下午时段慢行活力较高,且夜间活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影响因子效用方面,介数中心性、慢行基础设施、街区建设强度等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而介数中心性、功能混合度等呈现出较大的时间异质性。基于量化结果和经验预判的差异,研究有针对性地从街道网络梳理、慢行空间布局、相关功能配置、公共交通设置四个方面提出滨水区的开发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行活力 滨水区 影响因子 地理加权回归 建成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广州市城市公园人群时空活动模式与规划策略研究
12
作者 何夏萱 袁奇峰 +1 位作者 卢俊文 李刚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4,共8页
文章以广州市413个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基于流动性理论建立城市公园活力特征评价体系,总结人群时空活动模式。研究发现:工作日,人群活动呈现“社区游园模式”,业态布局为主要影响因素;周末,人群活动呈现“中... 文章以广州市413个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基于流动性理论建立城市公园活力特征评价体系,总结人群时空活动模式。研究发现:工作日,人群活动呈现“社区游园模式”,业态布局为主要影响因素;周末,人群活动呈现“中心集聚模式”,本底条件为主要影响因素;节假日,人群活动呈现“外围游览模式”,交通特征为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旨在探索广州市公园人群时空活动模式与影响因素,为后续规划中城市公园活力提升提供定量数据支持与规划管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活动模式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影响机制 流动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车站区位和用地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
13
作者 孙晓黎 孙斌 +2 位作者 马明慧 马超群 朱才华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年第1期66-73,共8页
为精确获得轨道交通客流生成机理,提出用修正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客流生成率。改进的模型以路网距离为约束,增加车站接近中心性、车站中介中心性、用地混合度、用地开发强度4个解释变量来修正模型,以减少车站区位、用地布局... 为精确获得轨道交通客流生成机理,提出用修正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客流生成率。改进的模型以路网距离为约束,增加车站接近中心性、车站中介中心性、用地混合度、用地开发强度4个解释变量来修正模型,以减少车站区位、用地布局导致的预测误差。利用提出的模型对西安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用地参数选为居住、商业金融、行政办公、旅游文化、工业和其他用地时,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各类用地最大客流生成率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并在以天为周期的循环中具有各异的变化规律;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用地开发强度会促进轨道交通客流生成,而用地混合度在多数时间节点表现为抑制客流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客流预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土地利用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视角下养老机构空间可达性对区域入住率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14
作者 马金辉 黄海静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3,115,共9页
区域入住率反映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与使用情况,从空间视角探究区域入住率特征及可达性影响机理是实现健康普及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不同出行方式下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利用Dagum基尼... 区域入住率反映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与使用情况,从空间视角探究区域入住率特征及可达性影响机理是实现健康普及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不同出行方式下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入住率的公平性及其差异来源,并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量化分析空间可达性对区域入住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步行可达性对区域入住率影响最为显著,且呈现西北到东南逐级递减的空间异质性;(2)养老机构入住率存在明显不平衡性,区域间差异明显高于区域内差异,是总体不平衡性的主要来源;(3)地铁、驾车和公交车的可达性呈现以渝中区为核心的空间聚集特征,而步行可达性则呈点状分散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先识别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机构 空间可达性 入住率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时空异质性影响研究
15
作者 肖红 李鑫汝 +1 位作者 许荟珍 龚恒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81,共9页
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物流业能源消耗快速增长,造成我国物流业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渝城市群的物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集聚的态势。在分析2011—2020年成渝城市群物流业集聚水平... 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物流业能源消耗快速增长,造成我国物流业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渝城市群的物流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集聚的态势。在分析2011—2020年成渝城市群物流业集聚水平与物流业碳排放情况的基础上,运用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散点图,分析成渝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情况,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成渝城市群内的城市在不同时间下的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时空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物流业碳排放呈空间集聚态势,且相对稳定;成渝城市群内城市的物流业集聚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分布具有时空异质性,2020年影响系数分布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物流业集聚 物流业碳排放 莫兰指数 GT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建成环境协调性评估及针对性发展策略研究
16
作者 周爱娇 杨静 +2 位作者 周浪雅 王月杏 侯宇晴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调问题,已成为出行服务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节点-场所-客流模型和K-means算法量化评估站点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调性,之后针对不同协调状态的...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调问题,已成为出行服务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节点-场所-客流模型和K-means算法量化评估站点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调性,之后针对不同协调状态的站点群,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车站客流的影响程度,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站点群提出协调发展策略。结果表明: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协调状态可分为客流压力型站点、综合发展型站点、节点失衡型站点、客流失衡型站点、潜力发展型站点和滞后发展型站点共6类;不同类型的站点受到建成环境指标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存在显著差异;对不同协调状态的站点群进行影响因素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建议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节点-场所-客流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定量分析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R模型的工业地价对不同行业工业扩散的影响研究——以成绵乐发展带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敬定乾 何伟 +1 位作者 赵晓全 杨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68,共11页
研究目的:研究工业地价对工业扩散的影响作用变化及对不同行业工业扩散的空间影响差异。研究方法:基于成绵乐发展带2008—2017年工业用地出让信息,利用工业地价变动指数与工业扩散规模指数来量化工业地价变动和工业扩散规模变化,通过地... 研究目的:研究工业地价对工业扩散的影响作用变化及对不同行业工业扩散的空间影响差异。研究方法:基于成绵乐发展带2008—2017年工业用地出让信息,利用工业地价变动指数与工业扩散规模指数来量化工业地价变动和工业扩散规模变化,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工业地价变化对不同行业工业扩散规模的空间影响。研究结果:(1)研究区内工业扩散具有显著的空间和时间差异;(2)工业地价变动指数是影响工业扩散的重要因素,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3)工业地价变动指数对不同行业工业扩散具有明显的行业和空间差异。研究结论:基于工业地价对工业扩散和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异,应进一步完善工业地价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空间相关性 地理加权回归(gwr) 工业地价 工业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地铁客流的多尺度空间异质性影响
18
作者 简文良 孙雨婷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5年第2期89-96,共8页
把握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与土地利用的关联关系有助于兼顾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基于福州地铁刷卡数据和高德地图兴趣点等多源数据,针对传统地理加权回归考虑空间异质性尺度单一的不足,采用解释变量的带宽差异化设置... 把握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与土地利用的关联关系有助于兼顾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基于福州地铁刷卡数据和高德地图兴趣点等多源数据,针对传统地理加权回归考虑空间异质性尺度单一的不足,采用解释变量的带宽差异化设置,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全面探讨土地利用因素对地铁客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对地铁客流的影响呈现多尺度空间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影响样本尺度上,酒店类用地对全样本影响显著;其余变量仅在局部样本影响显著;空间尺度上,酒店和休闲娱乐类用地趋近全站点空间显著影响,空间异质性弱于其他土地利用变量。此外,土地利用混合度对各站点客流影响的差异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 地铁客流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土地利用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ME-GWR法的景观单元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预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欢瑶 孟岑 +1 位作者 邹冬生 吴金水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75-83,共9页
【目的】在预测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空间分布时,充分利用相关具有不确定性的或先验分布的多源数据,以提高其预测精度。【方法】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态景观单元为研究区,以环境因子作为辅助变量,利用地理加权回归... 【目的】在预测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空间分布时,充分利用相关具有不确定性的或先验分布的多源数据,以提高其预测精度。【方法】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态景观单元为研究区,以环境因子作为辅助变量,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贝叶斯最大熵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BME-GWR)、按土地利用类型估算的贝叶斯最大熵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BME-GWRL)三种方法,计算并比较其对SOCD的空间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BME-GWR和BME-GWRL模型方法对SOCD的空间异质性有更强的解释能力。BME-GWR和BME-GWRL模型的交叉验证结果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1、0.79,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35、0.33,平均绝对拟合误差(MAE)分别为0.21、0.19,模拟精度高于GWR模型。结合辅助变量的软数据可以更好地体现SOCD的空间局部特征,尤其是BME-GWRL模型采用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范围内拟合的软数据,比不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直接以整个研究范围模拟(BME-GWR模型)的结果更准确。【结论】BMEGWRL考虑了软数据的估算单元的不确定性,可为合理利用多源辅助数据、提高模拟精度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最大熵(BME) 地理加权回归(gwr) 土壤有机碳密度 软数据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20
作者 刘弯弯 N.A.M.Naseem 郑敏钰 《河南科技》 2025年第3期155-158,共4页
【目的】分析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提出促进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2013—2022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 【目的】分析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提出促进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2013—2022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各驱动因素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影响。【结果】①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呈“指数持续增长、增速逐渐放缓”的发展态势,空间结构由“单一中心”向“中心-外围”演化。②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但其边际效应逐渐减弱;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等制度因素正逐渐成为新的推动力量。③各驱动因素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结论】建议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资本效率、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人力资本、优化开放结构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时空演化 驱动因素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