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7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cessing, Recovery and Analysis of Precious Metals Using Molecular Recogntion Technology
1
作者 IZATT Steven R. BRUENING Ronald L. IZATT Nell E.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88-95,共8页
IBC Advanced Technologies' Molecular Recognition Technology(MRT) products,trade named SuperLig,selectively and rapidly bind with target metal ions to remove them from solution.The MRT process can produce a high pu... IBC Advanced Technologies' Molecular Recognition Technology(MRT) products,trade named SuperLig,selectively and rapidly bind with target metal ions to remove them from solution.The MRT process can produce a high purity separation product of maximum added value at low cost.In this paper,applications of MRT in the precious metals industry,including selective commercial separations involving Au,Pd,Pt,Rh,and Ru,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Application of MRT to the analytical determination of precious metals is presented.Potential use of MRT in recovering precious metals from end-of-life(EOL) products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ective metal separations molecular recognition technology metal recovery from waste electronics PALLADIUM PLATINUM RHODIUM RUTHENIUM gold analytical determina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优化与性能分析
2
作者 邢雷 刘昶 +4 位作者 蒋明虎 赵立新 高扬 李新亚 关帅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619,共9页
为适应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工艺,减少井下采油回注设备成本,提出一种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结合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方法,对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与参数优化,构建了结构参数与分离效率间的数学关系模型,... 为适应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工艺,减少井下采油回注设备成本,提出一种单泵抽吸式井下水力旋流器结构。结合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方法,对水力旋流器结构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与参数优化,构建了结构参数与分离效率间的数学关系模型,获得了结构参数的最佳匹配方案,并分析了操作参数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后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由91.2%提升至99.3%。当分流比为40%、含油浓度为1%、入口流量为5 m^(3)·h^(-1)时,达到最佳分离效率99.83%。模拟与实验呈现较好的一致性。研究可为单泵抽吸式同井注采技术的实施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水力旋流器 同井注采 分离性能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含气对油水分离管柱流场特性及性能影响
3
作者 蒋明虎 汪帆 +3 位作者 邢雷 赵立新 李新亚 陈丁玮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61-3372,共12页
同井注采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经济开采的有效途径,但含气条件对井下油水分离的不利影响成为限制同井注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双泵抽吸式油水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PIV流场测试及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不... 同井注采技术是实现高含水油田经济开采的有效途径,但含气条件对井下油水分离的不利影响成为限制同井注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双泵抽吸式油水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PIV流场测试及高速摄像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不同含气量下油水分离管柱的流场特性及分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含气量的增加会导致旋流器溢流管内轴向速度降低,旋流腔内切向速度最大值由2.98 m/s降低为2.88 m/s;此外,气相会扩大旋流器内低压区范围,致使旋流器内压力水平下降;并且,气相会加剧流场湍流现象,采出段内湍流动能最大值由0.21 J/kg增加到0.32 J/kg;随着含气量的增大,油相分离效率降幅加快,在研究范围内最大下降了14.43%。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呈现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旋流器 油水分离 同井注采 分离性能 流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灰渣分选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迎霜 冯俊 +8 位作者 莫文龙 郭皓 赵雨薇 赵子涛 张书培 符剑刚 杨志强 魏东 黄朝峰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5,共9页
气化灰渣是煤气化转化过程产生的主要副产物,特征分析、炭灰分离和资源化利用是降低其环境危害性、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论文系统阐释了煤炭气化灰渣的孔隙结构、表面形貌、矿物组成等特征,这有助于根据物化性质设计资源化利... 气化灰渣是煤气化转化过程产生的主要副产物,特征分析、炭灰分离和资源化利用是降低其环境危害性、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论文系统阐释了煤炭气化灰渣的孔隙结构、表面形貌、矿物组成等特征,这有助于根据物化性质设计资源化利用方案;深入分析了气化灰渣的分级、重选、电选、浮选、化学分选等分离技术,多技术联用可提高炭、灰分选效率;全面综述了气化灰渣的资源化利用途径,硅碳复合材料逐步成为气化灰渣大规模资源化的趋势。研究为促进气化灰渣的循环利用起到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灰渣 资源化 炭灰分离 分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物糊粉层分离富集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姜千一 杨光辉 +2 位作者 孙冰华 马森 王晓曦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5-214,共10页
以全麦粉为代表的全谷物食品因其营养健康功能而深受关注,谷物糊粉层(占籽粒质量3%~9%)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矿物质、有益脂类、维生素和多酚类等多种营养物质,但其靠近胚乳,位于种皮或透明层与胚乳之间,在传统谷物加工中多以副产物... 以全麦粉为代表的全谷物食品因其营养健康功能而深受关注,谷物糊粉层(占籽粒质量3%~9%)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矿物质、有益脂类、维生素和多酚类等多种营养物质,但其靠近胚乳,位于种皮或透明层与胚乳之间,在传统谷物加工中多以副产物的形式混在麦麸、次粉或米糠等副产物中作饲料低价售卖,造成资源浪费和谷物营养素流失。在介绍谷物糊粉层营养特性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糊粉层的分离以及营养富集技术包括干/湿法剥离、营养稳定化等手段,并对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糊粉层 营养特性 剥离技术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介质中微塑料分离检测技术现状解析
6
作者 邵媛媛 韩郭兰 +3 位作者 李松 王洪波 王宁 陈高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7,共8页
微塑料作为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种新污染物,研究主要聚焦微塑料的来源、迁移、毒性等方面,然而由于其颗粒粒径小、污染载体负荷种类较多且在多介质中极易迁移,存在难以准确检测及定量的瓶颈问题,因此亟需准确高效、操作方便、普适性... 微塑料作为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种新污染物,研究主要聚焦微塑料的来源、迁移、毒性等方面,然而由于其颗粒粒径小、污染载体负荷种类较多且在多介质中极易迁移,存在难以准确检测及定量的瓶颈问题,因此亟需准确高效、操作方便、普适性高的定性检测技术以及成本廉价的定量技术。通过梳理总结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多种分离检测技术,分析对比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指出目前不同分离检测技术对不同环境介质微塑料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性,缺乏标准化分析方法、标准样品库、高效的分离技术以及准确的定量技术。因此需要建立标准统一的分离检测方法,从而为客观评估微塑料污染及其潜在影响和风险提供可靠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微塑料 分离技术 定性检测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在水处理分离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7
作者 来仁杰 辛俊伟 +2 位作者 王磊 王旭东 吕永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47,共9页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无相变、低能耗、高效率的水处理技术,在海水淡化、饮用水处理、污水深度处理和工业分离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具有原位、快速、无损、可重复性高等优点,通过对反馈信号进行电路拟合可探究离子...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无相变、低能耗、高效率的水处理技术,在海水淡化、饮用水处理、污水深度处理和工业分离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具有原位、快速、无损、可重复性高等优点,通过对反馈信号进行电路拟合可探究离子在膜表面及膜孔内部的分布状态和迁移行为,是深入研究水处理分离膜构效关系及运行状态的一种有力方法。本文简述了EIS技术应用于水处理分离膜研究中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综述了EIS技术在膜结构、膜性能及膜过程中产生的浓差极化、膜污染等问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最后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作出了展望,以期为采用EIS技术对水处理分离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阻抗谱 膜分离技术 膜结构 膜性能 浓差极化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Ca^(2+)、Ce^(3+)改性钛渣衍生LTA型沸石及其CO_(2)吸附性能
8
作者 皇甫林 尚波 +4 位作者 李方园 罗中秋 祖运 周新涛 蔡秀楠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93-1606,共14页
以钒钛磁铁矿生产过程排放的固体废渣(钛渣)为原料,构筑了LTA(Na-LTA)沸石母体,然后通过常规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了3种阳离子交换型沸石分子筛吸附剂K-LTA、Ca-LTA和Ce-LTA,采用XRD、FTIR、SEM、BET、CO_(2)-TPD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动... 以钒钛磁铁矿生产过程排放的固体废渣(钛渣)为原料,构筑了LTA(Na-LTA)沸石母体,然后通过常规液相离子交换法制备了3种阳离子交换型沸石分子筛吸附剂K-LTA、Ca-LTA和Ce-LTA,采用XRD、FTIR、SEM、BET、CO_(2)-TPD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动态吸附法和质量吸附法评价了3种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性能,推测了CO_(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K-LTA、Ca-LTA和Ce-LTA的饱和CO_(2)吸附量(2.11、3.29、2.26 mmol/g)均高于Na-LTA(1.97 mmol/g),但K-LTA的穿透吸附量(0.11 mmol/g)比Na-LTA(1.67 mmol/g)显著减小。3种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其吸附速率常数由高到低顺序为:Ca-LTA[7.015 mmol/(g·min)]>Ce-LTA[5.343 mmol/(g·min)]>Na-LTA[1.416 mmol/(g·min)]>K-LTA[0.042 mmol/(g·min)]。Ca-LTA具有最强的CO_(2)捕集能力,最高的CO_(2)/N_(2)、CO_(2)/CH_(4)分离效率,经5次循环吸附/脱附后仍保持优异的吸附能力。Langmuir-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预测Ca-LTA最大CO_(2)吸附量可达4.017 mmol/g。3种吸附剂对CO_(2)吸附过程以物理和化学协同吸附为主,其中物理吸附为电荷尺寸比大的阳离子对CO_(2)施加强静电力,化学吸附主要以C键羰基的形式进行,这种协同吸附机制实现了阳离子交换型沸石分子筛对CO_(2)的高效及快速捕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TA型沸石 固体废渣 阳离子交换 CO_(2)吸附 吸附动力学 分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族金属的回收及溶液中铂的富集
9
作者 严思亮 刘文 +4 位作者 杨泉 李勇 吴喜龙 徐英杰 夏洪应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我国铂资源短缺问题严峻,铂在化工、石油精炼、汽车尾气处理等行业不可或缺。原生铂矿储量有限、开采难,开采冶炼耗能多、成本高,还易导致矿区地表塌陷、植被破坏、废渣废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而废铂催化剂含大量铂金属,回收后可重复再利... 我国铂资源短缺问题严峻,铂在化工、石油精炼、汽车尾气处理等行业不可或缺。原生铂矿储量有限、开采难,开采冶炼耗能多、成本高,还易导致矿区地表塌陷、植被破坏、废渣废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而废铂催化剂含大量铂金属,回收后可重复再利用。经济上,回收铂族金属能减少原生铂矿依赖,且成本低,企业效益高;环境方面,避免资源过度索取与环境破坏,降低废弃物排放,契合资源循环与环保理念,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介绍了从铂族二次资源中回收铂的方法,重点介绍浸出及溶液中铂富集的工艺和相应的优势和不足,以及目前主流的回收方法和对未来回收铂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族金属 分离技术 废催化剂 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源外泌体的微流控传感芯片分析技术进展
10
作者 杨创 何红 +1 位作者 葛闯 徐溢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5-355,共11页
外泌体作为纳米级囊泡,由多种细胞分泌,携带核酸、蛋白质和脂类等生物活性分子,通过介导细胞间通讯,在多种生理调控和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在肿瘤诊疗领域,外泌体作为独特的生物标志物,在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以及预后评估中展... 外泌体作为纳米级囊泡,由多种细胞分泌,携带核酸、蛋白质和脂类等生物活性分子,通过介导细胞间通讯,在多种生理调控和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在肿瘤诊疗领域,外泌体作为独特的生物标志物,在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以及预后评估中展现出重要应用价值。近年来,微流控分析技术凭借其高集成度、高灵敏度和快速分析能力,逐渐成为外泌体富集与检测研究的核心工具。综述了免疫吸附、纳米过滤、侧向确定性位移分离、介电泳分离和声泳分离等外泌体分离与富集技术,以及集成荧光、电化学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等检测分析技术,在微流控芯片的微结构设计和新材料研发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对比了传统分离检测方法与微流控分析技术的优势和局限。针对复杂样本中外泌体富集与辨识的挑战,探讨了基于微流控分析技术的肿瘤源外泌体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展望了微流控芯片在外泌体高敏高效检测方面的发展前景,为肿瘤精准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微流控分析技术 分离富集 光电原位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萃取分离技术在工业应用中研究进展
11
作者 孔庆然 吴春艳 +3 位作者 杜斌 曹政 朱子然 朱宝库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4,26,共8页
膜萃取是将膜分离与液-液萃取相结合的高效分离技术,具有避免溶剂乳化、传质效率高及可应用于特殊体系等优势。综述了膜萃取在工业水处理、分离等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放射性元素资源化利用、重金属废水处理、含酚废水处理、稀土元素... 膜萃取是将膜分离与液-液萃取相结合的高效分离技术,具有避免溶剂乳化、传质效率高及可应用于特殊体系等优势。综述了膜萃取在工业水处理、分离等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放射性元素资源化利用、重金属废水处理、含酚废水处理、稀土元素回收利用、有机物回收利用及其他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各领域均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未来发展趋势集中在开发新型膜材料、萃取剂及推动系统集成等方面,以提升其性能和应用范围,助力工业绿色转型和资源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萃取 水处理 资源化 工业废水 分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分离技术在油气田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作者 马云 查辉 +3 位作者 田伟 王亦璇 惠艳妮 白海涛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4,22,共8页
油气田采出水是含有有机、无机化合物和固体悬浮物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副产品。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严格立法,如何有效处理油气田采出水成为了石油行业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在介绍膜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 油气田采出水是含有有机、无机化合物和固体悬浮物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副产品。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及严格立法,如何有效处理油气田采出水成为了石油行业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在介绍膜分离技术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油气田采出水处理应用的起源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采出水处理中常见膜分离工艺流程、应用、膜污染机制、控制途径、清洗方法及基于膜分离技术的处理工艺综合成本对比,并基于膜分离技术在油气田采出水处理中利弊分析提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技术 油气田采出水 处理 污染 综合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卤水提锂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保磊 张雪玲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1-97,共17页
随着新能源领域对锂需求的迅猛增长,油气田卤水因丰富的锂含量而成为一种潜在资源。系统评述了油气田卤水提锂的主要技术及其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沉淀法、吸附法、膜分离法、萃取法和直接提锂技术(DLE)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新能源领域对锂需求的迅猛增长,油气田卤水因丰富的锂含量而成为一种潜在资源。系统评述了油气田卤水提锂的主要技术及其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沉淀法、吸附法、膜分离法、萃取法和直接提锂技术(DLE)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沉淀法操作简单但效率较低,且易受卤水中杂质离子的干扰;吸附法对高镁锂比卤水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现有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有限;膜分离法具有较高的分离精度,但膜污染问题制约其长期运行稳定性;萃取法提取效率较高,但有机溶剂挥发可能引发环境风险;DLE技术兼具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但其工业化应用仍受限于技术成熟度不足。基于当前技术瓶颈,未来研究应重点开发高选择性、大容量的新型吸附材料,研制抗污染、长寿命的分离膜材料,优化萃取体系以提高选择性和环境安全性,并加强DLE技术的工程化验证;同时,建议推动“油气+锂”资源协同开发模式,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提锂成本,促进油气田卤水提锂技术的工业化应用,为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低碳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水提锂 沉淀法 吸附法 膜分离法 直接提锂技术(D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电路板综合回收利用及脱溴研究进展
14
作者 袁勇涛 袁荣 +1 位作者 李春雨 夏洪应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2,共9页
废旧电路板(WPCB)中含有大量有价金属及有机物和玻璃纤维,其中铜含量占比较高,对WPCB中的铜进行回收不但能缓解铜资源短缺问题,还能解决WPCB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WPCB中有价金属资源的回收,而对非金属部分中有机物关注... 废旧电路板(WPCB)中含有大量有价金属及有机物和玻璃纤维,其中铜含量占比较高,对WPCB中的铜进行回收不但能缓解铜资源短缺问题,还能解决WPCB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WPCB中有价金属资源的回收,而对非金属部分中有机物关注较少。非金属组分中溴化阻燃剂是危险致癌物质,在金属回收过程中对溴进行固定或者回收利用尤为必要。WPCB的处理方法包括火法冶金工艺、机械处理法、湿法冶金工艺、热解法、微波处理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其中,火法冶金工艺虽然应用最广,但回收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工艺还需完善;机械处理法分离效果并不理想,常用于WPCB的预处理;湿法冶金工艺产生较多的废水,需配备相应的废水处理系统;热解法可以回收有机物和能量,有价金属资源回收率高,而且操作简单,可抑制二噁英等有害物质产生,应用前景较好;微波处理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需要在工艺参数、浸出机理的研究、工程化应用方面深入研究,推进产业化应用。未来,提高非金属物质回收利用价值、简化工艺流程、降低回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深入研究溴的迁移机理是WPCB回收利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电路板(WPCB) 溴化阻燃剂 铜回收 溴分离 资源化利用 热解 微波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技术分离尿液中尿素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权 裴洪昌 李贤辉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206,共10页
尿素是尿液中氮元素的主要来源,对尿液中尿素进行回收不仅可以扩充尿素生产来源,减少碳排放,还可减轻污水处理厂运行压力.膜分离技术在尿液处理领域有广泛运用,本文概述了尿液组成与性质,对膜蒸馏、正渗透、纳滤、反渗透膜分离技术以及... 尿素是尿液中氮元素的主要来源,对尿液中尿素进行回收不仅可以扩充尿素生产来源,减少碳排放,还可减轻污水处理厂运行压力.膜分离技术在尿液处理领域有广泛运用,本文概述了尿液组成与性质,对膜蒸馏、正渗透、纳滤、反渗透膜分离技术以及不同膜工艺耦合在尿液尿素回收处理中的应用与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膜分离技术用于尿素回收利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型膜材料的研发与不同膜分离技术的联用将成为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技术 尿液处理 资源化利用 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铜铟镓硒材料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刁梦晓 刘朋远 +2 位作者 李拓夫 史志胜 沈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6-65,共10页
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凭借其优良的光电转换效率、稳定性、柔性特性与材料利用率,逐步在清洁能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CIGS体系中关键金属铟、镓等资源稀缺,且提取工艺复杂,已对其大规模应用构成挑... 随着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凭借其优良的光电转换效率、稳定性、柔性特性与材料利用率,逐步在清洁能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CIGS体系中关键金属铟、镓等资源稀缺,且提取工艺复杂,已对其大规模应用构成挑战。此外,其退役组件及制造废料中富集了大量高价值金属和有毒组分,如硒化物与镉化物,若处理不当,将引发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因此,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回收技术体系,实现CIGS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本文系统论述CIGS材料结构特性、服役寿命、资源瓶颈及毒性效应,分析退役与工艺废料中有价组分的富集特征,重点对比研究当前主流的物理预处理、湿法冶金、火法冶金及联合工艺等回收技术的金属回收率,阐明不同回收工艺的作用机理,并探讨现有技术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火法焙烧(特别是硫酸化与氯化焙烧)可有效破坏致密的CIGS晶体结构,促使有价金属迁移至可溶态;湿法浸出中,以硫酸、盐酸和硝酸等无机酸配合氧化剂的强化浸出工艺对铟、镓、铜、硒的回收率均超过90%,部分可达99%以上;而基于P204、Lix984等萃取剂的分离技术在金属纯度控制上具有突出优势。联合火法与湿法的组合工艺则兼顾了结构破坏与组分选择性分离的优势,是实现多组分高效回收的理想路径。与此同时,探索CIGS废料直接再利用新路径,以及开发适用于柔性器件的新型回收工艺,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为构建CIGS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铜铟镓硒材料 回收技术 高值组分分离 冶金技术进展 城市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次烟叶提取物膜分离组分分析及卷烟加香研究
17
作者 邹恩凯 王硕赢 +3 位作者 陈栋 王菲 黄龙伟 罗海涛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5,共8页
为研究膜分离技术对低次烟叶提取物挥发性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选用0.1μm微滤膜、300 kDa及10 kDa超滤膜对低次烟叶提取物进行分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探究分离组分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并进行卷烟... 为研究膜分离技术对低次烟叶提取物挥发性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选用0.1μm微滤膜、300 kDa及10 kDa超滤膜对低次烟叶提取物进行分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探究分离组分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并进行卷烟加香实验。结果表明:1)未分离组分(M0)、0.1μm透过液(M1)、0.1μm截留液(M2)、300 kDa透过液(M3)、300 kDa截留液(M4)、10 kDa透过液(M5)和10 kDa截留液(M6)中共检测出71种挥发性成分,且大部分挥发性成分在M6中被富集;2)可将上述7种膜分离组分分为3类,M0、M1的挥发性成分相似,M2、M4、M5、M6的挥发性成分相似,M3与其他6种组分具有显著差异;3)M3的整体加香效果最佳,且M3中对卷烟感官有重要作用的巨豆三烯酮、新植二烯、糠醛等挥发性成分含量显著高于M4、M5、M6,具有提升卷烟的香气质、香气量,增加甜感和烟气浓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次烟叶 提取物 卷烟加香 膜分离技术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膜分离技术的低醇葡萄酒及葡萄烈酒香气成分分析
18
作者 王美琪 武运 +5 位作者 唐弦 陈新军 吕泽 党国芳 马文瑞 黎进雪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5-323,共9页
为解决葡萄酒产能过剩问题,顺应消费者多元化饮酒趋势开发葡萄酒新产品,该研究利用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分离梅洛干红葡萄酒以制备低醇葡萄酒和葡萄烈酒,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酒样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 为解决葡萄酒产能过剩问题,顺应消费者多元化饮酒趋势开发葡萄酒新产品,该研究利用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分离梅洛干红葡萄酒以制备低醇葡萄酒和葡萄烈酒,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酒样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种酒样共定性分析出4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0种醇类、15种酯类、5种酸类、9种烃类、2种酚类、1种醛类、1种萜烯类和2种其他类。原酒中醇类占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55.21%,酯类占30.23%,酸类占8.54%;而低醇酒中醇类仅占28.24%,酸类占15.54%;葡萄烈酒保留了原酒中高级醇类和酯类物质,但酸类仅占3.14%。主成分分析发现3款酒样的挥发性物质含量差异较大,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从中筛选出11种关键香气物质,原酒为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和苯乙醛;低醇酒主要为辛酸、正己醇、正己酸和4-乙基愈创木酚;葡萄烈酒主要为癸酸乙酯和辛酸乙酯。该研究结果为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应用于葡萄酒生产提供了一定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香气成分 梅洛低醇葡萄酒 葡萄烈酒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滁州市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
19
作者 孙彦 费晨 +3 位作者 王晓拓 倪成功 田斌 陈琪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2期118-121,152,共5页
该文对滁州市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当前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措施,包括粪肥就近还田、固液分离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构建“村回收、镇归集、县处理”的废旧农膜回收处理体系等。结果表明,有效实施这些措施,... 该文对滁州市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当前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措施,包括粪肥就近还田、固液分离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构建“村回收、镇归集、县处理”的废旧农膜回收处理体系等。结果表明,有效实施这些措施,滁州市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得到了显著的资源化利用,在提升当地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了土壤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效益。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推动滁州市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有机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固液分离技术 经济和环境效益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机械化收获技术装备研究现状及展望
20
作者 李娜 邸志峰 +3 位作者 崔中凯 姜伟 张华 周进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4期7-13,共7页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甘薯种植国,其收获方式仍以人工为主且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技术装备研发突破发展瓶颈。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甘薯机械化收获技术装备研究进展后,结合我国甘薯产业现状发现甘薯物理...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甘薯种植国,其收获方式仍以人工为主且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技术装备研发突破发展瓶颈。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甘薯机械化收获技术装备研究进展后,结合我国甘薯产业现状发现甘薯物理特性导致机械化收获难度大、种植农艺缺乏统一标准且栽培模式区域差异显著造成机械化作业适配性不足、科研投入有限、研发进程滞后导致专用化收获设备短缺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现有装备普遍存在适应性差、作业效率低、收获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因此,建议通过加强宜机化品种选育与标准化栽培体系建设实现农艺农机融合,开展核心部件模块化创新设计提升装备作业适应性,依托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重点突破减阻降损挖掘技术、柔性薯土分离、智能分选等关键技术,最终通过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双轮驱动全面提升机械化收获水平,为构建现代化甘薯产业体系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机械化收获 薯土分离 减阻降损挖掘技术 明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