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驾驶循环制动工况下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葛蕴珊 谢汶峰 +4 位作者 李家琛 马尧 王宇 王亚超 王昌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2-408,共7页
为探究基于制动惯性实验台的不同驾驶循环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在密封采样仓内分别进行WLTC循环和US06循环等效制动排放试验,测量了10 nm~10μm粒径范围的刹车颗粒物排放.研究发现多次US06循环测试中,每次循环前四次工况排放的100 nm粒... 为探究基于制动惯性实验台的不同驾驶循环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在密封采样仓内分别进行WLTC循环和US06循环等效制动排放试验,测量了10 nm~10μm粒径范围的刹车颗粒物排放.研究发现多次US06循环测试中,每次循环前四次工况排放的100 nm粒径以上的颗粒物数量结果重复性差,且行程动力学参数(v·a)增大会导致所有粒径的颗粒物生成数量的稳定性变差;100 nm粒径以上颗粒物对刹车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大,而刹车颗粒物数量浓度排放则更多由10~100 nm小粒径颗粒物决定.研究还发现颗粒物的生成与工况的加速度和速度密切相关,在车辆实际驾驶中,较高的行驶速度以及较大的刹车加速度都会促进100 nm以下小粒径颗粒物生成,而100 nm以上大颗粒的生成主要受到较大刹车加速度的影响,保持车速低于100 km/h、加速度低于2 m/s^(2)生成的大、小粒径颗粒物较少.对比US06循环和WLTC循环的高速度段与超高速段颗粒物排放数据,制动工况更为激烈的US06循环倾向于生成更多大粒径颗粒物,而WLTC循环超高速度段在小粒径颗粒物生成上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颗粒 驾驶循环制动工况 颗粒物数量 颗粒物质量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卷烟烟草颗粒水分吸附特性及水分状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晓宇 周顺 +8 位作者 林泳鸿 张劲 吕莹 丁乃红 王洁 田慧娟 王孝峰 曹芸 陈芹芹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目的】揭示加热卷烟烟草颗粒吸湿特性规律。【方法】以8种烤烟原料制备的加热卷烟烟草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水分吸附法(DVS)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对其水分吸附特性及水分状态进行动态表征,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明确不同烟草颗粒... 【目的】揭示加热卷烟烟草颗粒吸湿特性规律。【方法】以8种烤烟原料制备的加热卷烟烟草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水分吸附法(DVS)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对其水分吸附特性及水分状态进行动态表征,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明确不同烟草颗粒吸湿特性的差异。【结果】(1)烟草颗粒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均呈典型的“J”型,DLP与GAB模型拟合效果较优,平均R2分别为0.9996和0.9961,单分子层含水率范围为13.00~14.53 g/100 g;(2)在吸湿过程(0~14 d)中,烟草颗粒的水分含量显著增加,其与结合水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41,P<0.01),吸湿初期(1 d)及后期(14 d)结合水峰面积增加值分别达到417~655、2384~3221;(3)烤烟产地和部位对烟草颗粒的吸湿特性有一定影响,相同产地的中部烟显著高于上部烟、下部烟的烟草颗粒水分吸附量(14 d),河南三门峡上部烟显著高于贵州遵义、云南昆明上部烟的烟草颗粒水分吸附量(14 d),云南昆明下部烟显著高于贵州铜仁下部烟烟草颗粒水分吸附量(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颗粒 动态水分吸附 低场核磁共振 结合水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尕海湿地不同植被退化阶段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及动态 被引量:1
3
作者 马维伟 刘强 +1 位作者 李广 常文华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0,共12页
研究高寒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土壤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深入理解高寒湿地土壤碳库动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提供基础数据。以甘肃尕海湿地区内不同植被退化程度的沼泽草甸(未退化ND、轻度退化SD、中度退化M... 研究高寒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土壤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深入理解高寒湿地土壤碳库动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提供基础数据。以甘肃尕海湿地区内不同植被退化程度的沼泽草甸(未退化ND、轻度退化S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退化过程中湿地土壤POC在2016年和2017年生长季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退化显著降低了湿地表层(0~10和10~20 cm)土壤POC含量,而对其他土层(20~40、40~60、60~80和80~100 cm)土壤POC含量影响不显著。(2)随生长季的推移,表层土壤POC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但其他土层土壤POC含量无明显变化,2016年土壤POC含量和变幅均高于2017年。(3)采样时间、植被退化和土壤深度均对POC影响显著,同时对土壤POC有显著交互作用。(4)全氮和地下生物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导因素。植被退化可能导致青藏高原湿地表层土壤碳库中积累的大量POC损失,使青藏高原湿地成为一个潜在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退化 土壤颗粒有机碳 时空分布 尕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混合器内上浮颗粒悬浮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良超 赵国柱 +2 位作者 马国鹭 张磊 徐斌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4,162,共9页
对振动混合器内颗粒悬浮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为该类混合器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应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上浮颗粒在振动混合器内的悬浮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振动盘的... 对振动混合器内颗粒悬浮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为该类混合器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借助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应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上浮颗粒在振动混合器内的悬浮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振动盘的往复运动采用动网格技术进行处理.通过模拟得到了混合器内的流场和颗粒的动态悬浮特性,并将模拟结果与文献试验数据对比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振动混合器内流场的典型特征为在振动盘的上方和下方各形成一循环涡流,涡流强弱随振动盘往复运动周期变化,但涡流方向保持不变,颗粒在混合器内悬浮分别经历均匀性快速变好、略微变好和动态稳定悬浮3个阶段.提高频率和增大振幅均可以使颗粒更快达到稳定悬浮,且悬浮的均匀性更好,但增大振幅会使悬浮的均匀波动性有所变大.增大固含量可使颗粒悬浮的均匀性增加,波动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混合器 上浮颗粒 固液悬浮 两相流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愈颗粒对湿热下注分型单纯单点位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陶晓春 银浩强 +5 位作者 胡濛 司继春 梁宏涛 王琛 曹永清 陆金根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8-331,共4页
目的考察促愈颗粒对湿热下注分型单纯单点位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促愈颗粒,疗程2周。检测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中医证候评分、... 目的考察促愈颗粒对湿热下注分型单纯单点位肛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促愈颗粒,疗程2周。检测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中医证候评分、SWE值、Wexner评分、肛管直肠压力、安全性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SWE值更低(P<0.05)。术后第14天,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14天,观察组创面肉芽生长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4天,观察组创面渗液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Wexner评分、肝肾功能无异常,肛管直肠压力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促愈颗粒可安全有效地促进湿热下注分型单纯单点位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软化术后瘢痕,保持良好的肛门形态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愈颗粒 常规治疗 单纯单点位肛瘘 湿热下注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纳米颗粒与岩石表面间微观力学作用实验解析与润湿调控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袁彬 韩明亮 +1 位作者 张伟 李东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7,共8页
微观作用力决定了纳米颗粒在岩石壁面的吸附行为,进而影响纳米颗粒调控壁面润湿性的能力。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活性SiO_(2)颗粒与石英基底间作用力,建立力学作用理论模型并分析其主控因素;进行纳米颗粒在壁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验... 微观作用力决定了纳米颗粒在岩石壁面的吸附行为,进而影响纳米颗粒调控壁面润湿性的能力。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活性SiO_(2)颗粒与石英基底间作用力,建立力学作用理论模型并分析其主控因素;进行纳米颗粒在壁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力学模型的合理性;基于力学机制建立预测纳米颗粒调控壁面润湿性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溶液离子浓度越大或离子价态越高,活性SiO_(2)颗粒与石英基底间作用力越倾向于表现为引力,所建立的力学模型可高效拟合二者间力学数据;二者间力学作用可由离子浓度、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分子的长度等因素调控,但离子浓度为主控因素;在双对数曲线中纳米颗粒在壁面的黏附功和壁面油相接触角的变化值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活性纳米颗粒 原子力显微镜 润湿调控 纳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炎清颗粒联合康复新液对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疗效、复发率及炎症水平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琛霓 李海朋 黄莹莹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观察口炎清颗粒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9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治疗的60例轻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 目的观察口炎清颗粒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9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治疗的60例轻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口炎清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予以康复新液含漱治疗,口炎清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予以口炎清颗粒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复发率和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干预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变化。结果常规治疗组有效率为73.33%(22/30),口炎清组有效率为93.33%(28/30),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口炎清组的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口炎清组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进食改善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干预完成后,口炎清组患者外周血中CD_(3)^(+)、CD_(4)^(+)以及CD_(4)^(+)/CD_(8)^(+)水平相较于常规治疗组均明显升高,而CD_(8)^(+)水平则明显下降(P<0.01,P<0.05)。干预完成后,口炎清组的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1、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相较于常规治疗组均明显下降(P<0.01)。干预完成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较于常规治疗组,口炎清组患者的总复发率明显降低(P<0.05)。干预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结论口炎清颗粒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良好临床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血清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炎清颗粒 康复新液 复发性口腔溃疡 临床研究 炎症水平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槐杞黄颗粒联合小青龙汤对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患儿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曲艳春 刘贵昌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47,共4页
目的分析槐杞黄颗粒联合小青龙汤对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患儿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6例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哮喘患儿,使用简单随机法分别纳入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给予哮喘长期控制药物及槐... 目的分析槐杞黄颗粒联合小青龙汤对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证患儿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6例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哮喘患儿,使用简单随机法分别纳入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给予哮喘长期控制药物及槐杞黄颗粒,联合组加用小青龙汤加减,持续1个月。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液免疫、炎性因子、肺功能、中文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Chinese-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Ch-CACT)、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个月后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均较治疗前升高,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均较治疗前下降;联合组治疗1个月后IgA、IgG、IgM均高于对照组,其IgE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均较治疗前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EOS)、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均较治疗前下降;联合组治疗1个月后IFN-γ高于对照组,其EOS、IL-4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均较治疗前升高;联合组治疗1个月后FEV1%、PEF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Ch-CACT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联合组治疗1个月后Ch-CACT评分高于对照组,其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8.68%(47/53),较对照组的71.70%(38/53)更高(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及槐杞黄颗粒的基础上,给予小青龙汤加减有助于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哮喘患儿免疫功能、炎性因子及肺功能的改善,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患儿预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杞黄颗粒 小青龙汤 哮喘 肺脾气虚 免疫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鲸鱼优化算法在前向激光散射颗粒测量技术粒径分布反演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会玲 韩星星 +2 位作者 赵蓓 高冰 汪加洁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31,共14页
颗粒粒度分布反演算法优化是前向激光散射法测量颗粒粒径分布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待测颗粒群粒径分布呈现双峰或多峰的情况,由于反演过程中的寻优参数成倍增加,反演计算量成指数增大,传统反演算法存在寻优效率快速下降,鲁棒性和反演... 颗粒粒度分布反演算法优化是前向激光散射法测量颗粒粒径分布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待测颗粒群粒径分布呈现双峰或多峰的情况,由于反演过程中的寻优参数成倍增加,反演计算量成指数增大,传统反演算法存在寻优效率快速下降,鲁棒性和反演精度迅速恶化等问题。通过改进鲸鱼优化算法在多维函数求解寻优中的特性,针对前向激光散射法中颗粒粒径分布反演问题提出了一种对数形式的自适应概率阈值和非线性变化的收敛因子,提高了鲸鱼优化算法在反演寻优过程中平衡全局搜索以及局部寻优的能力。通过反向学习方法进行初始化以及借助贪婪原则进行个体更新,可以实现对颗粒粒度分布的精确快速反演。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在不同程度随机噪声下服从正态分布、Rosin-Rammler分布和Johnson'S_(B)分布的单峰及多峰分布具有很好的鲁棒性与反演精度。将该算法应用于聚苯乙烯标准颗粒群的实验测量,得到了很好的反演结果,验证了该算法在抗噪性能和测量准确性上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向激光散射 群智能优化算法 鲸鱼优化算法 颗粒粒度分布 多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相对渗透率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传智 隋迎飞 +2 位作者 王一单 吴忠维 李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急剧升高导致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变差,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非均匀分布、增黏等行为能够使占据大孔道流动空间的水相流动能力降低,缓解低效、无效水循环。目前,关于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模拟为主... 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急剧升高导致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变差,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非均匀分布、增黏等行为能够使占据大孔道流动空间的水相流动能力降低,缓解低效、无效水循环。目前,关于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模拟为主,分析聚合物颗粒运移规律;而描述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过程中油水流动规律及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较少。首先,分析聚合物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非均匀分布现象,引入生物流体力学中红细胞树状叉体积分数分布理论,建立考虑聚合物颗粒相分离机制影响的体系黏度表征方法;其次,基于分形理论与渗流理论,建立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相对渗透率模型,通过与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结果对比发现,验证模型准确性,并分析各因素对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相对渗透率影响。该研究对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开发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黏度表征 分形理论 相渗曲线 聚合物颗粒分散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聚硼颗粒在高温水蒸气中的点火燃烧过程
11
作者 陈斌斌 杨干 +4 位作者 冯运超 马立坤 夏智勋 段炼 李潮隆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425,共10页
通过研究硼(B)颗粒在高温水蒸气中的点火燃烧过程,为B颗粒在水冲压发动机等能源动力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利用自制的氢气平面火焰炉生成高温水蒸气,通过高速相机和光纤光谱仪对单个团聚B颗粒的点火燃烧过程进行观测。研究发现,B... 通过研究硼(B)颗粒在高温水蒸气中的点火燃烧过程,为B颗粒在水冲压发动机等能源动力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利用自制的氢气平面火焰炉生成高温水蒸气,通过高速相机和光纤光谱仪对单个团聚B颗粒的点火燃烧过程进行观测。研究发现,B颗粒在高温水蒸气中燃烧时的火焰面积变化规律与在氧气中不同,火焰面积导数存在两处峰值,称为B-H2O燃烧的双峰特征。将其点火燃烧过程划分为点火阶段、第一燃烧阶段和第二燃烧阶段,第一燃烧阶段氧化层较薄,燃烧速率快、放热强;第二燃烧阶段氧化层增厚限制了B水解反应速率,当生成和消耗氧化硼的速率平衡时,燃烧速率相对稳定,火焰面积变化出现平台期。B颗粒在水蒸气中的燃烧受反应动力学和组分扩散共同控制。环境温度升高时,两个阶段的燃烧时间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燃烧 颗粒 水蒸气 水解反应 平面火焰燃烧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塑料颗粒含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政 肖东 +1 位作者 黄锐 孙孝谦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134,共5页
为研究不同回收聚氯乙烯(RPVC)颗粒掺量对混凝土的影响,制备了以RPVC替代20%、30%、40%和50%天然砂的混凝土试件,设计了6种不同湿度的养护环境,测定了不同养护条件和不同RPVC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掺入RPVC对混凝土性能... 为研究不同回收聚氯乙烯(RPVC)颗粒掺量对混凝土的影响,制备了以RPVC替代20%、30%、40%和50%天然砂的混凝土试件,设计了6种不同湿度的养护环境,测定了不同养护条件和不同RPVC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掺入RPVC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因掺入RPVC骨料而降低,与天然骨料混凝土相比,当RPVC掺入量为50%时,在连续室内养护条件下,抗压强度降幅最大;随RPVC掺量的增加,混凝土28 d劈裂抗拉强度不断降低,不同养护条件对RPVC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与抗压强度相似;无论采用何种养护方式,掺入RPVC骨料混凝土28 d弹性模量均有明显降低,并得出在不同掺量RPVC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估算公式;RPVC颗粒高抗拉强度和高弹性变形能力,以及RPVC颗粒横向膨胀力所形成围压效应,均对提高混凝土抗变形能力有直接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聚氯乙烯骨料 混凝土 塑料颗粒掺量 养护条件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散射及其对呼吸健康的风险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海波 杜龙飞 +3 位作者 任睿 王巍嵩 贺华波 施恒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3-731,共9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轮胎磨损颗粒物(Tire Wear Particles, TWPs)的排放已经超过尾气排放,成为道路交通“非尾气”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建立了大客车-花纹轮胎-轮胎磨损颗粒物的气固两相流模型,并探究了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轮胎磨损颗粒物(Tire Wear Particles, TWPs)的排放已经超过尾气排放,成为道路交通“非尾气”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建立了大客车-花纹轮胎-轮胎磨损颗粒物的气固两相流模型,并探究了不同车速下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质量浓度分布特性。结果显示:TWPs的散射轨迹受车辆外部流场和车尾涡旋的影响,不同粒径的磨损颗粒物在散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分层现象;在纵向上,磨损颗粒物扩散高度呈先升高后保持稳定的现象,且扩散高度随车速差异逐渐稳定在3.45~3.76 m;在横向上,最大扩散宽度稳定在6.0 m左右;颗粒物质量浓度沿车侧方向遵循近似的正态分布,在车速为20 km/h,距车辆左右对称面宽度为4.3 m、距地面高度为0.4 m处,达到峰值85.1μg/m^(3),在距离对称面宽度为4.0~5.0 m,高度为0~1.0 m范围是呼吸健康的潜在危险区域。研究获取了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扩散分布特性和质量浓度分布规律及对生物体呼吸健康的影响,为大客车颗粒物造成的环境问题研究及其捕集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非尾气”排放 气固两相流模型 轮胎磨损颗粒 质量浓度分布 呼吸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中纳米颗粒介导的RNA干扰: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吉升 林显锋 陈伟健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9-861,共13页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由于其高度保守、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和沉默高效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昆虫的基因功能研究和选择性控制农业害虫的新生物策略开发中。但是RNAi在害虫防治的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了挑战,其中RNAi效率是最主要的...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由于其高度保守、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和沉默高效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昆虫的基因功能研究和选择性控制农业害虫的新生物策略开发中。但是RNAi在害虫防治的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了挑战,其中RNAi效率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综述对RNAi分子机制的3个主要通路、核酸酶对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稳定性和RNAi效率的影响以及利用纳米颗粒材料包裹与递送dsRNA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与探讨,对通过抑制昆虫体内核酸酶活性并结合目标基因的dsRNA来进一步提高RNAi效率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基于纳米颗粒的害虫生物防治和绿色杀虫剂开发提供参考。dsRNA的稳定性是限制昆虫中RNAi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将dsRNA与不同纳米颗粒结合形成聚合物,可增加dsRNA在昆虫体内的稳定性,提高RNAi效率。在RNAi应用中,不同纳米颗粒为RNAi提供了多种dsRNA递送方式。纳米颗粒以其安全、低毒、成本低廉、生物相容性好和RNAi效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昆虫的RNAi研究中,在害虫防治与绿色杀虫剂开发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今后,应加强纳米材料功能化设计、低成本生产工艺研发及生态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以推动RNAi技术在农业中的实际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基因沉默 RNA干扰 双链RNA 纳米颗粒 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泵内含不同形状颗粒的固液两相流磨损
15
作者 程文洁 邵春雷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3,共8页
离心泵是输送固液两相混合物的关键设备,固体颗粒的存在容易导致泵磨损。为了研究固相性质对泵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特别是揭示固体颗粒在壁面上的磨损机制,采用EDEM-Fluent耦合方法研究泵内的固液两相流,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进行数... 离心泵是输送固液两相混合物的关键设备,固体颗粒的存在容易导致泵磨损。为了研究固相性质对泵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特别是揭示固体颗粒在壁面上的磨损机制,采用EDEM-Fluent耦合方法研究泵内的固液两相流,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清晰地显示了粒子的动态分布及其碰撞情况。结果表明:颗粒尺寸对磨损影响较大,无论在何种流量工况下,大尺寸颗粒对蜗壳的磨损更为严重;在相同工况下,非球体颗粒对泵部件的磨损相对严重一些;在不同流量工况下,泵入口及出口段的颗粒分布差别较大,低流量工况下的叶轮入口位置颗粒分布非常不均匀,前盖板的磨损较严重;对大尺寸球体颗粒和非球体颗粒进行对比,在小流量工况下,无论是球体颗粒还是非球体颗粒,泵的磨损情况都非常严重,磨损曲线斜率很高,且呈现阶段性的陡增。研究结果可以获得准确的磨损位置,为改进离心泵的水力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两相流 EDEM-Fluent耦合 球体颗粒 非球体颗粒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草颗粒和鲜草部分替代全价饲料对临武鸭饲喂效果的比较研究
16
作者 黄璇 马玉勇 +7 位作者 刘洋 李闯 蒋桂韬 张旭 邓萍 万伟粲 何旭 戴求仲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9-1165,共7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比较鲜草、苜蓿草颗粒部分替代全价饲料对临武鸭生长和屠宰性能、脏器系数及肉品质的影响,为苜蓿草颗粒在鸭饲料中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39日龄临武鸭600羽,公母各半,随机分为Ⅰ、Ⅱ和Ⅲ... 【目的】本试验旨在比较鲜草、苜蓿草颗粒部分替代全价饲料对临武鸭生长和屠宰性能、脏器系数及肉品质的影响,为苜蓿草颗粒在鸭饲料中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39日龄临武鸭600羽,公母各半,随机分为Ⅰ、Ⅱ和Ⅲ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Ⅰ、Ⅱ和Ⅲ组鸭分别饲喂全价饲料、80%全价饲料+20%苜蓿草颗粒、全价饲料+新鲜饲草,试验周期为30 d。70日龄时从每个重复中挑选接近平均体重的试验鸭,公母各1只,进行屠宰性能测定,采集心脏、肝脏、肌胃、腺胃、脾脏,计算脏器系数,并采集左侧胸肌检测肉品质指标。【结果】①3个组间鸭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鸭平均日耗料量和料重比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②3个组间鸭屠宰率、全净膛率、腹脂率、皮脂率、腿肌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鸭胸肌率最高,且显著高于Ⅰ组(P<0.05)。③除肌胃指数外,其他脏器系数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鸭肌胃指数显著高于Ⅰ和Ⅲ组(P<0.05)。④Ⅱ组鸭胸肌黄度值(b^(*))显著高于Ⅰ和Ⅲ组(P<0.05);Ⅰ组鸭胸肌蒸煮后剪切力显著高于Ⅱ组(P<0.05),但与Ⅲ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Ⅱ和Ⅲ组鸭胸肌蒸煮损失率显著低于Ⅰ组(P<0.05);Ⅰ组鸭胸肌pH 45 min显著低于Ⅱ和Ⅲ组(P<0.05)。【结论】苜蓿草颗粒或鲜草部分替代全价饲料对39~70日龄临武鸭生长和屠宰性能无负面影响,而使用苜蓿草颗粒替代20%全价饲料不仅有效降低了饲料成本而且提升了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颗粒 临武鸭 生长性能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纳米颗粒增强Sn焊点的性能与组织研究
17
作者 孙磊 何鹏 +3 位作者 张亮 张墅野 王文昊 张潘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3-146,共4页
通过接触角测量仪、万能拉伸试验机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Sn-xTiN(x=0,0.05,0.1,0.2,0.3,0.4,质量分数,%)焊点的润湿性、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在Sn钎料中加入TiN纳米颗粒后,钎料的润湿性得到显著提高,焊点的力... 通过接触角测量仪、万能拉伸试验机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Sn-xTiN(x=0,0.05,0.1,0.2,0.3,0.4,质量分数,%)焊点的润湿性、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在Sn钎料中加入TiN纳米颗粒后,钎料的润湿性得到显著提高,焊点的力学性能也得到增强。当TiN纳米颗粒的加入量达到0.2%时,钎料的润湿角由初始的16.5°下降到13.8°,降幅为16.4%,焊点的剪切强度提高24.0%。对于微观组织,随着TiN纳米颗粒的加入,Sn-xTiN/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的厚度由初始的6.5μm下降到5.8μm。继续增加TiN纳米颗粒的加入量,焊点界面IMC厚度则会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点 TiN纳米颗粒 润湿角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里关本底站大气颗粒物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宝鑫 任磊 +5 位作者 朱雨薇 王剑琼 刘鹏 李明 娄海萍 央金拉姆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7-1767,共11页
为研究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了站点2019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对瓦里关本底站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 为研究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了站点2019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对瓦里关本底站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瓦里关本底站PM_(2.5)、PM_(10)年均值分别为(10.51±8.98)μg·m^(−3)、(28.11±26.47)μg·m^(−3),小于国家年均值一级标准和我国大部分区域本底站的研究结果;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在季节变化上呈现春季>冬季>夏季>秋季,PM_(2.5)/PM_(10)的比值夏季最高(0.58±0.20),春季最低(0.35±0.18),台站大气颗粒物水平受一定的人为排放和沙尘传输影响;大气颗粒物春季和冬季日变化不明显,夏季和秋季呈现“双峰双谷”,峰值分别出现在12时和20时,这与山谷风和东北方向上城市群污染传输有关;不同季节的大气传输路径较为一致,主要以西、西北方向上的中长距离和东、东北方向上的短距离输送为主;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潜在贡献源区分布在站点东至东北方向上的城市群和青海省海西自治州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大范围沙漠戈壁地区,最远还受到印度和尼泊尔的强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大气本底站 大气颗粒 季节变化 后向轨迹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料设计优化冻干复合果蔬颗粒配方与品质分析
19
作者 李志刚 何文华 +6 位作者 何晓珂 赵文森 李诗丹 石建春 王愈 高灵芝 宋长利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131,共8页
为了丰富果蔬类产品的种类,该研究选取木枣、苹果、菠菜、菊芋为原料,应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混料设计试验相结合,优化复合果蔬颗粒的配方并对产品的色泽、质地、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果蔬... 为了丰富果蔬类产品的种类,该研究选取木枣、苹果、菠菜、菊芋为原料,应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混料设计试验相结合,优化复合果蔬颗粒的配方并对产品的色泽、质地、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果蔬颗粒的最优配方为木枣33.93%、苹果45.66%、菠菜9.90%、菊芋10.51%;在该配方下制得的果蔬颗粒色泽艳丽、软硬适中、质地酥脆、入口即化,a^(*)值为-7.35,b^(*)值为35.32,L^(*)值为64.57,ΔE值为73.97,产品的色泽较适宜,硬度为5.39 N,黏附性为0.56 N·mm,内聚性为0.05 Ratio,弹性为0.432 mm,咀嚼性为0.122 mJ,产品的质地品质较佳;此外,产品较好地保留了果蔬原料中的营养功能成分,V C含量为363.51 mg/100 g,总糖含量为56.84%,还原糖含量为20.83%,非还原糖含量为36.01%,粗纤维含量为2.82%。该研究开发了一种营养丰富、食用方便、老少兼宜的新型果蔬产品,为丰富果蔬产品的种类和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果蔬颗粒 混料设计 配方 冻干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20
作者 柳琳琳 杨玉雯 +4 位作者 姚元谦 毛德文 张文富 潘哲 吕建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1,I0011,共4页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颗粒组,每组10只。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内毒素脂多糖(LPS)构建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解毒...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颗粒组,每组10只。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内毒素脂多糖(LPS)构建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解毒化瘀颗粒组于造模前5 d开始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分别给予等量蒸馏水,延续至成模后24 h。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经解毒化瘀颗粒治疗后大鼠肝组织肝细胞坏死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ALT、AST、TBil、MDA、IL-6、TNF-α,提高SOD、GSH-PX水平(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作用,能减轻肝衰竭中的肝细胞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解毒化瘀颗粒 抗氧化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