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8
1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GPS数据研究福建及其邻近海域1994-1997年地壳水平运动 被引量:30
2
作者 周硕愚 吴云 +6 位作者 秦小军 帅平 施顺英 邓干金 周昕 刘序俨 林继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1-479,共9页
为研究中国大陆东南部的边缘海动力学,基于中国大陆和福建区域的GPS观测网 以及环绕中国大陆的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跟踪站在1994—1997年间的测量数据, 建立块体运动和块内变形两... 为研究中国大陆东南部的边缘海动力学,基于中国大陆和福建区域的GPS观测网 以及环绕中国大陆的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跟踪站在1994—1997年间的测量数据, 建立块体运动和块内变形两种力学模型,研究了福建及其邻近海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 和应变率场.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中国大陆周边框架内,或相对于台湾而言,福 建及其邻近海域均整体地向着东南或东偏南方向,即指向海洋的方向作水平运动.运动平均 速率为11.2±3.0mm/a(福建网)或14.0±4.0mm/a(全国网).然而在福建区域内还存在着 一种由海洋指向大陆内部的北西向运动,其运动平均速率为 3.0± 2.6mm/ a.区域应变率场 主压应变方位为NW(NWW)-SE(SEE).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通过中国大陆内部各 块体间的侧向传递和菲律宾海板块对台湾(欧亚大陆东南沿)的仰冲与挤压,同时作用到福建 及其邻近海域。此种联合作用现今仍在继续进行中,前者的影响比后者更强烈,但前者形成的 速率场均匀,而后者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力学模型 地壳运动 水平速度场 板块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网GPS观测得到的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前的地壳水平运动 被引量:13
3
作者 顾国华 王武星 +1 位作者 徐岳仁 李文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7-605,共9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31.0°N,103.4°E)MS8.0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GPS观测站相当密集的地区.1000个站的GPS非连续观测区域网分别在1999,2001,2004年和2007年作了4次观测.震前区域网GPS观测站得到的水平位移表... 2008年5月12日汶川(31.0°N,103.4°E)MS8.0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GPS观测站相当密集的地区.1000个站的GPS非连续观测区域网分别在1999,2001,2004年和2007年作了4次观测.震前区域网GPS观测站得到的水平位移表明,汶川大地震主要力源是印度板块向北对中国大陆的挤压,但同时也受到东部与南部板块的挤压.与其它地区相比,震前震中附近水平位移最显著的特点是,汶川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上位移分叉部位,即震中北部明显向东北位移,震中南部明显向东南位移,而震中附近的水平位移则明显小于其北面和南面的水平位移.简要讨论了应变计算结果的精度.为获取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分别采用趋势曲面拟合和统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999—2007年)区域网的应变积累,寻找震中的大致区域.除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震中及其周围地区外,1999—2007年震前区域网的应变积累的趋势曲面拟合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第一剪应变积累大、范围最广的区域的东侧,且在此区域内积累较大的面压缩区的东北边缘.应变分量的统计分析表明,震前其分布在此区域及其附近同样有明显的异常,剪应变和面膨胀积累均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壳水平运动 应变积累 gps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PS技术监测山西断裂带的水平运动 被引量:55
4
作者 杨国华 赵承坤 +2 位作者 韩月萍 王秀文 郭跃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65-471,共7页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所布设 GPS监测网的 4期复测资料 (1 996~ 1 999)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其与位于监测区北端附近阳原 -浑源地震 (M=5.6、 39.8°N、 1 1 3.9°E,1 999- 1 1 - 0 1 )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1 996...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所布设 GPS监测网的 4期复测资料 (1 996~ 1 999)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其与位于监测区北端附近阳原 -浑源地震 (M=5.6、 39.8°N、 1 1 3.9°E,1 999- 1 1 - 0 1 )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1 996~ 1 997年山西断裂带的水平运动不显著 ;2 1 997~1 998年山西断裂带水平运动的强度增大 ,在震源区、忻州地区和介休东北地区出现了 3处相对较高的应变区 (1× 1 0 - 6) ;监测带的优势运动方向与其走向相一致 ,但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 ;3 1 998~ 1 999年山西断裂带优势运动方向尽管与其走向相一致 ,但与上一年相比 ,方向大体相反、量值相近 ;41 996~ 1 999年山西断裂带的累积水平运动逐步清晰 ,从趋势上看可分为 3部分 :忻州地区以北地区优势运动方向为北北东 (0 .8cm) ;曲沃以南地区为南南西(1 cm) ;中部地区较杂乱 ,其南半部形变较大些 ,但整体不存在优势运动 .总体来说 ,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来自北北东 -南南西向张应力场的控制 ,但不存在走滑运动 ;1 997~ 1 998年该区可能存在一次较为明显的应力扰动 ,1 999年度基本恢复 ;阳原 -浑源地震是在这一过程之后发生的 ,该次扰动可能是地震发生的触发机制 .从长趋势看 ,今后要注意的是上述 3个运动单元的接合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测量 山西断裂带 地壳水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形变资料研究天山及邻近地区地壳水平位移与应变特征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晓强 李杰 +1 位作者 Alexander Zubovich 王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7,共7页
以天山及邻近地区的230个GPS观测站长期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计算并绘制了该地区GPS站速度场及地壳水平应变场分布图,得到了以下结论:在以欧亚板块为参考基准的背景下,天山及邻近地区GPS速度场表明,天山地壳缩短方式由南向北,以东经77... 以天山及邻近地区的230个GPS观测站长期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计算并绘制了该地区GPS站速度场及地壳水平应变场分布图,得到了以下结论:在以欧亚板块为参考基准的背景下,天山及邻近地区GPS速度场表明,天山地壳缩短方式由南向北,以东经77°±1°(北纬38°~42°)为界向两侧逐渐递减;同时表明,板块的推挤作用力随着天山的褶皱变形减小相应趋缓.天山及邻近地区的主压应变方向分布近北北西向,基本与天山山体走向正交.反映了在印度板块碰撞推挤的强烈构造运动影响下天山及邻近地区的最大主应力分布与变化情况.其最大剪应变场集中分布在两个区域:北天山的吉尔吉斯斯坦依赛克湖附近;南天山伽师与帕米尔弧形断裂交会地带.整个地区多年来的地震震中分布,反映了该区域大地震通常发生在剪应变高值区或其边缘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天山及邻近地区 水平应变 最大剪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后川滇及其邻区GPS水平运动演化特征 被引量:21
6
作者 贾鹏 张希 +1 位作者 张晓亮 蒋锋云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4-267,273,共5页
利用川滇及其邻区2004-2007年、2007-2009年GPS水平运动观测资料,对汶川地震前、震时与震后地壳运动及主要活动断裂带构造变形演化特征、汶川地震可能的同震与震后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2009年汶川震区呈现出显著的右旋逆冲同... 利用川滇及其邻区2004-2007年、2007-2009年GPS水平运动观测资料,对汶川地震前、震时与震后地壳运动及主要活动断裂带构造变形演化特征、汶川地震可能的同震与震后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2009年汶川震区呈现出显著的右旋逆冲同震变形;大震在一定程度上对甘川交界及其北侧的西秦岭构造区、安宁河—则木河断裂的构造运动有所促进;对鲜水河断裂构造运动总体反映调整影响但对其南段可能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及其邻区 汶川地震 gps 水平运动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S测量数据模拟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及应变场 被引量:13
7
作者 帅平 吴云 周硕愚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2期1-8,共8页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提出了直接利用GPS测量资料建立地壳运动与形变模型的方法。把整个中国大陆视为由无穷多个微元集合而成的连续介质体,并假定每一个微元体的转动矢量服从统一的、连续的泰勒级数分布,由此引进一组待定参数,...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提出了直接利用GPS测量资料建立地壳运动与形变模型的方法。把整个中国大陆视为由无穷多个微元集合而成的连续介质体,并假定每一个微元体的转动矢量服从统一的、连续的泰勒级数分布,由此引进一组待定参数,称之为地壳运动与形变参数。利用全国网1994年和1996年的两期GPS观测数据,组成矛盾方程组,应用阻尼最小二乘方法,经迭代解算,得到所需要的地壳运动与形变参数。依据这些参数模拟地壳水平速度场及应变场,并将GPS结果与地质、地球物理的研究成果作了对比分析,这些结果基本上一致,能相互印证。最后初步探讨了周边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gps测量数据 水平速度场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观测量与地震矩张量联合反演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的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吴云 帅平 施顺英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7年第4期11-16,共6页
借助于地震应变率,建立了地震矩张量与地壳水平运动速度的关系;以GPS网的边长为观测量,建立了边长变化率与地壳水平运动速度的关系。将表达水平速度的转动函数的分量展成麦克劳林级数,建立了以地震应变率和GPS边长变化率为观... 借助于地震应变率,建立了地震矩张量与地壳水平运动速度的关系;以GPS网的边长为观测量,建立了边长变化率与地壳水平运动速度的关系。将表达水平速度的转动函数的分量展成麦克劳林级数,建立了以地震应变率和GPS边长变化率为观测量,以转动函数的麦氏级数系数为待定系数的矛盾方程组。最后,讨论了联合求解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运动 地震应变 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的地壳水平运动划分活动地块的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延兴 胡新康 +1 位作者 帅平 郭良迁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5-139,共5页
本文分析了板内块体与板块运动的差别 ,提出以Bursa公式作为板内块体的运动学模型 ,并据此提出了划分板内活动地块的方法。根据华北GPS网 1995、1996和 1999年的 3期观测成果 ,用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和方法 ,将华北北部地区划分为 8个小... 本文分析了板内块体与板块运动的差别 ,提出以Bursa公式作为板内块体的运动学模型 ,并据此提出了划分板内活动地块的方法。根据华北GPS网 1995、1996和 1999年的 3期观测成果 ,用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和方法 ,将华北北部地区划分为 8个小块体。本文用地壳水平运动划分的结果与用本区地壳垂直运动划分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一致或相近的。本文的划分结果与新构造运动也基本一致 ,本区活动块体的现今运动是新构造运动的继承和发展。此外 ,用地壳水平运动划分的构造单元提示出本区一些新的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运动 数学模型 块体划分 gps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数据的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建会 聂桂根 薛长虎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31 56,56,共5页
利用川滇地区2011—2013年年积日206—220 d共计45 d的陆态网络站点的GPS观测数据,得到川滇地区基于ITRF2008的两期水平运动绝对速度场;经分析川滇地区近3年地壳水平运动较为显著,整体呈SE向且有增强趋势。利用单点基准得到相对水平运... 利用川滇地区2011—2013年年积日206—220 d共计45 d的陆态网络站点的GPS观测数据,得到川滇地区基于ITRF2008的两期水平运动绝对速度场;经分析川滇地区近3年地壳水平运动较为显著,整体呈SE向且有增强趋势。利用单点基准得到相对水平运动速度场,相对于LHAZ站,川滇地区整体上呈现显著SW向运动,顺时针旋转向印度板块。相对于区域内部站点SCSM和YNYM,川滇地区不同区域呈现出相异的运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gps 地壳水平运动 速度场 GAMIT/GLOB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变 被引量:29
11
作者 崔笃信 郝明 +3 位作者 李煜航 王文萍 秦姗兰 李长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646-3661,共16页
位于青藏块体和华北块体之间的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周缘地区是中国大陆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从1300年至今,在块体周边断陷盆地和西南缘断裂带上发生了五次8级以上的地震.为了了解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应变状态以及断裂滑动分布,我们... 位于青藏块体和华北块体之间的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周缘地区是中国大陆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从1300年至今,在块体周边断陷盆地和西南缘断裂带上发生了五次8级以上的地震.为了了解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应变状态以及断裂滑动分布,我们收集了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3年、国家GPS控制网、跨断陷盆地的8个GPS剖面等共527个流动站和32个连续站GPS观测数据,获得了高空间分辨率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进一步用均匀弹性模型计算了应变率分布.结果表明,块体内部GPS站点向NEE方向运动,速度变化较小,应变率大多在(-1.0~1.0)×10^(-8)/a之间;山西断陷带构造运动与变形最为强烈,盆地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为拉张变形,应变率为(1.0~3.0)×10^(-8)/a,相对于东部山地则为挤压变形,应变率为(-2.0^-3.0)×10^(-8)/a,盆地西侧断裂(如罗云山断裂、交城断裂)以拉张运动为主,拉张速率为2~3mm·a-1,盆地东侧断裂主要以右旋缩短运动为主,速率为1~3mm·a-1;河套断陷带西部的临河凹陷处于较强的张性应变状态,应变率为(2.0~3.0)×10^(-8)/a;块体西南边缘处于压缩应变状态,应变率为(-1.0^-2.0)×10^(-8)/a,六盘山断裂存在明显的地壳缩短运动,速率约为2.1mm·a-1,速率在断裂附近逐渐减小,反映了断裂处于闭锁状态;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渭河断裂带为左旋运动,速率为1.0mm·a-1,盆地处在弱拉张变形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 gps速度场 地壳运动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运动的GPS测量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经南 许才军 +2 位作者 宋成骅 蔡宏翔 陶本藻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18-524,共7页
根据1993年和1995年对青藏高原地壳运动进行的两期 GPS 监测的实测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情况,并将其与不同地质运动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率和方向与地质结果符合很好。目前,青藏高... 根据1993年和1995年对青藏高原地壳运动进行的两期 GPS 监测的实测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情况,并将其与不同地质运动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率和方向与地质结果符合很好。目前,青藏高原大约以38.6mm/a 的速度向北东方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运动学模型 地壳水平运动 gps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块体东北缘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变积累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希 张晓亮 +1 位作者 王双绪 蒋锋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6,43,共6页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2001—2004年、2004—2007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借助负位错模型,研究该区当前的地壳水平运动特征与应变积累状况。分析表明:经昆仑山、玉门、民乐地震后一段时间的调整,2004—2007年青藏块体东北缘总体反映与长...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2001—2004年、2004—2007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借助负位错模型,研究该区当前的地壳水平运动特征与应变积累状况。分析表明:经昆仑山、玉门、民乐地震后一段时间的调整,2004—2007年青藏块体东北缘总体反映与长期背景场一致的应变场重构特性。祁连山断裂带东段应变大体维持2001—2004年的积累背景;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庄浪河断裂南段及甘南地块、河西走廊较2001—2004年应变积累有所增强;阿尼玛卿断裂带东段、秦岭北麓断裂存在应变积累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块体东北缘 gps 负位错反演 应变积累 地壳水平运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力应变场特征 被引量:72
14
作者 江在森 张希 +1 位作者 陈兵 薛富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57-665,共9页
利用华北GPS监测网 1 992年、1 995年、1 996年的观测资料 ,应用最小二乘配置给出了华北地区相对水平位移场、应变场的分布图像 .经初步研究表明 :华北地区 1 992—1 995年间的水平位移和应变场表现为整体性不均匀的压性运动 ,1 995— 1... 利用华北GPS监测网 1 992年、1 995年、1 996年的观测资料 ,应用最小二乘配置给出了华北地区相对水平位移场、应变场的分布图像 .经初步研究表明 :华北地区 1 992—1 995年间的水平位移和应变场表现为整体性不均匀的压性运动 ,1 995— 1 996年测区东部仍以水平压性运动为主 ,但测区西部则主要表现为张性运动 .水平运动 (方向、大小 )发生显著变化和应变高值区的地带主要位于块体边界带和主要断裂带附近 .燕山断块南边界的北东向断裂存在着较显著的左旋运动 .区内最大剪应变、面膨胀的高值区在天津、北京、唐山一带 .结合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 (DDA)初步分析认为 ,1 992— 1 995年GPS观测结果显示的华北地区存在东、西部构造应力作用的明显差别 ,华北东部以东西向压应力作用为主 ,而西部的南北向构造应力作用又明显大于东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壳水平运动 应力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S分析天山现今地壳变形与应变率场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伟 杨少敏 +4 位作者 谭凯 赵斌 黄勇 张彩红 王迪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80,共6页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13年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3年的GPS区域网观测资料,并结合境外天山、帕米尔等地区公开发布的速度场结果,获取整个天山及邻区较为完整的地壳运动图像以及应变率场分布特征。初步结果表明:...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13年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3年的GPS区域网观测资料,并结合境外天山、帕米尔等地区公开发布的速度场结果,获取整个天山及邻区较为完整的地壳运动图像以及应变率场分布特征。初步结果表明:1)天山地区现今应变率场分布的整体特征与该地区长期的地质构造背景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天山以近南北向挤压缩短变形为主要特征,主压应变率由其西段(77°E附近)的约45×10-9/a,逐渐降至东段(86°E附近)的约10×10-9/a;2)天山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北缘逆冲断裂带及其北侧的阿莱山脉附近为面压缩区,主压应变率约为(50-60)×10-9/a,面膨胀率约为(40-50)×10-9/a,与已有GPS剖面观测到的该区域(10-15)mm/a的地壳缩短速率十分一致;3)与塔里木盆地相邻的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38°N附近),其现今地壳活动、应变率场分布与该地区目前处于拉张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有很好的一致性,主应变率和面膨胀率显示存在一定程度的拉张变形,拉张应变率约为(10-20)×10-9/a,方向为近东西向;4)最大剪应变率结果显示天山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剪切变形,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对应于西南天山的帕米尔北缘逆冲断裂带附近,幅度最大值约为40×10-9/a;5)另一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位于天山西部(78°E附近),幅度约为30×10-9/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gps 地壳运动 速度场 应变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高精度监测数据开展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6
作者 瞿伟 高源 +5 位作者 陈海禄 梁世川 韩亚茜 张勤 王庆良 郝明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204,共23页
青藏高原由于所处大陆构造位置的特殊性,造就其成为全球现今地壳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育有多条深大活动断裂带,是强震易发区,同时也是研究大陆内板块构造运动机制的天然试验场。GPS以其时空分辨率高、覆... 青藏高原由于所处大陆构造位置的特殊性,造就其成为全球现今地壳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育有多条深大活动断裂带,是强震易发区,同时也是研究大陆内板块构造运动机制的天然试验场。GPS以其时空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观测精度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壳形变监测研究中。目前,通过已建立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Ⅰ)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Ⅱ)获得的GPS高精度地壳运动速度场,能够清晰地揭示青藏高原近20年来地壳构造运动与形变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利用GPS监测数据开展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特征的研究进展,回顾了用于监测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GPS数据来源与高精度数据处理方法及策略,探讨了不同参考基准对GPS速度场处理结果的影响,并分别从动力学和运动学两方面全面阐述了当前用于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形变分析模型。综合模型计算结果从浅部与深部两方面深入剖析了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特征,并从板块运动构造动力学机制角度详细解译了青藏高原现今区域动力学背景及其影响下的珠穆朗玛峰隆升机制。最后对利用GPS技术开展青藏高原地壳运动与形变监测成果作了概述总结,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监测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gps 参考基准 运动学模型 应变 滑动速率 构造动力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大地测量GPS揭示的汾渭盆地及其邻域现今地壳应变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瞿伟 王运生 +2 位作者 张勤 王庆良 薛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8-839,共12页
利用汾渭盆地及其邻域2001—2007年与2009—2011年高精度GPS监测资料,基于区域构造特点,采用块体运动应变模型结合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法,建立了区域合理的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基于此定量研究了区域现今地壳应变场及其变化特征,特别是2008年... 利用汾渭盆地及其邻域2001—2007年与2009—2011年高精度GPS监测资料,基于区域构造特点,采用块体运动应变模型结合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法,建立了区域合理的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基于此定量研究了区域现今地壳应变场及其变化特征,特别是2008年汶川强震对汾渭盆地区域变形特征的作用影响,同时从盆地整体上分析了盆地内多发的地裂缝灾害与区域整体构造变形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统计检验判断,选择合理的区域地壳运动应变模型,对获取真实反映区域实际构造变形特性的应变参数具有重要的作用;2008年汶川强震对青藏东边缘地块及渭河盆地西侧局部地区应变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震后上述区域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应变积累而是呈现出应变量值较震前减小的特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此区域并不是强震造成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区,在震后2009—2011年时间段内处于构造应力场的松弛调整期;汶川强震没有显著改变研究域现今整体的构造变形背景特征,区域地壳构造活动特征仍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基于研究域构造块体具有各向同性连续弹性变形的前提,初步推断整个汾渭盆地内多发的地裂缝灾害可能是区域NW—SE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的地表破裂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gps 块体运动应变模型 数理统计假设检验 地壳应变特征 地裂缝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今地壳运动GPS速度场的连续变形分析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杨少敏 王琪 游新兆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8-138,共11页
利用中国大陆以及蒙古、缅甸、印度、尼泊尔和喜马拉雅等周边地区多年的GPS观测资料, 基于连续介质假设, 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方法, 给出中国大陆整体水平位移速度,拟合精度优于3 mm/a, 获得了中国大陆的水平应变率场, 并分析了中国... 利用中国大陆以及蒙古、缅甸、印度、尼泊尔和喜马拉雅等周边地区多年的GPS观测资料, 基于连续介质假设, 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方法, 给出中国大陆整体水平位移速度,拟合精度优于3 mm/a, 获得了中国大陆的水平应变率场, 并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水平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对大范围、密集的GPS速度场的连续变形分析,既能揭示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的总体特征, 又能显示局部地区现今的构造活动特征. 总体上, 中国大陆构造的水平变形强度和变形速度在南北地震带产生突变, 呈西强东弱、南强北弱态势. 而昆仑山地块中部、鲜水河断裂带和云南中部地区, 其应变速率最大, 速度变化最快; 阿尔金断裂带现今处于其构造活动的平静期, 中天山东部地区具有拉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构造变形 水平应变率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及邻区GPS观测揭示的应变积累与大震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希 蒋锋云 +2 位作者 崔笃信 张晓亮 李瑞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3,共5页
利用2009—2010年四川及其邻区GPS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参考2004—2007年、2007—2008年相应结果,借助形变应变场分析与非震负位错反演,研究活动断裂带近期应变积累特性、分区分段差异性,以及汶川、玉树大震影响和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 利用2009—2010年四川及其邻区GPS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参考2004—2007年、2007—2008年相应结果,借助形变应变场分析与非震负位错反演,研究活动断裂带近期应变积累特性、分区分段差异性,以及汶川、玉树大震影响和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汶川大震影响大幅减弱但未完全结束,尤其龙门山断裂区及其南北两端附近;2)玉树地震对监测区影响偏弱;3)鄂尔多斯西南缘及甘青川-甘川-甘川陕交界区、川滇交界东部、滇西北至川滇交界目前具备、维持强震孕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负位错反演 运动速度 应变 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及应变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瞿伟 张勤 +1 位作者 王庆良 凌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37,共4页
利用2001—2004年GPS观测资料,研究渭河盆地的地壳水平运动特征和应变特征,探讨地壳水平应变特征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对于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研究区东、西两侧地壳水平运动存在差异性运动,其中渭河盆地中部的彬县-西安... 利用2001—2004年GPS观测资料,研究渭河盆地的地壳水平运动特征和应变特征,探讨地壳水平应变特征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对于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研究区东、西两侧地壳水平运动存在差异性运动,其中渭河盆地中部的彬县-西安-蓝田一线两侧GPS站点的水平速率明显较大;2)关中地区泾阳-西安-咸阳-临潼一线地区表现出最大剪应变高值区,并且附近等值线密集,应变梯度大,与铜川-泾阳-临潼-渭南一带的小震频发区相互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gps速度场 地壳运动 应变特征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