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MS卫星遥感资料监测暴雨技术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文 赵玉金 张善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9-53,共5页
利用时空分辨率较高的GMS 5红外、可见光两通道 1∶1原始图像资料 ,结合常规雨量观测资料 ,通过对逐时降水率、日降水量的估计 ,讨论了卫星遥感监测暴雨的技术方法 ,建立了山东省暴雨遥感监测模型。实例分析表明 ,暴雨监测图像产品直观... 利用时空分辨率较高的GMS 5红外、可见光两通道 1∶1原始图像资料 ,结合常规雨量观测资料 ,通过对逐时降水率、日降水量的估计 ,讨论了卫星遥感监测暴雨的技术方法 ,建立了山东省暴雨遥感监测模型。实例分析表明 ,暴雨监测图像产品直观清晰 ,能较准确地监测暴雨发生的区域和面积 ,实际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资料 gms卫星 暴雨 逐时降水率 山东 卫星云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S卫星遥感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 被引量:34
2
作者 张军华 斯召俊 +1 位作者 毛节泰 王美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35,共13页
讨论了利用GMS卫星遥感湖面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 ,根据在 5个湖面附近与多波段光度计遥感结果的比较 ,对卫星遥感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检验 ,然后利用该方法遥感了中国大陆 2 5个湖面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结果显示 ,利用卫星反演湖... 讨论了利用GMS卫星遥感湖面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 ,根据在 5个湖面附近与多波段光度计遥感结果的比较 ,对卫星遥感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检验 ,然后利用该方法遥感了中国大陆 2 5个湖面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结果显示 ,利用卫星反演湖面光学厚度可以提供大陆上空气溶胶的信息 ,是研究大陆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一个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厚度 gms卫星 太阳光度计 遥感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MS-5气象卫星资料遥感监测白天雾的研究 被引量:42
3
作者 李亚春 孙涵 +2 位作者 李湘阁 唐勇 徐萌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3-349,共7页
用日本 GMS- 5静止气象卫星的可见光通道和长波红外通道的资料 ,采用多通道合成和图像增强技术生成云雾彩色图像 ,分析了云雾的纹理特征、运动规律和消散规律 ,探讨了白天雾和低层云的遥感监测和识别方法 。
关键词 gms-5气象卫星 遥感监测 可见光通道 消散规律 纹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S气象卫星在暴雨灾害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文 龚佃利 +1 位作者 赵玉金 张善君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2年第4期14-16,59,共4页
利用时空分辨率较高的GMS - 5红外、可见光和水汽多通道遥感资料 ,给出了影响山东省夏季暴雨的卫星遥感图像模型。结合常规气象资料 ,探索了利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监测暴雨灾害的方法。
关键词 gms卫星 暴雨 灾害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山体滑坡空间格局与分异机制——以门头沟区“23·7”暴雨事件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廖凇 任博宇 +3 位作者 殷梦希 张守红 于伯华 曹云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2,共10页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2023年7月底至8月初,京津冀地区发生强降雨过程并导致北京西南部门头沟区等地发生山体滑坡灾害。深入分析本次山体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异格局与影响机制,对认识北京山区强降雨过程山体滑坡的成灾机制,合理制订流域治...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2023年7月底至8月初,京津冀地区发生强降雨过程并导致北京西南部门头沟区等地发生山体滑坡灾害。深入分析本次山体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异格局与影响机制,对认识北京山区强降雨过程山体滑坡的成灾机制,合理制订流域治理方案以降低区域水土流失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国产高分卫星影像及辅助资料,精确提取滑坡信息,并运用地统计方法对滑坡空间格局与分异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门头沟区此次洪灾过程中形成单体面积100 m^(2)以上的滑坡5680个,总面积约5.85 km^(2),滑坡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局部聚集性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滑坡严重度的异质性空间分布模式与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地覆盖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1)随着坡度增加,滑坡密度与平均面积逐渐增大,且单体滑坡面积的变异特征减小;2)植被盖度增大则有效降低滑坡点密度与单体滑坡面积;3)地表生产扰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滑坡严重程度,裸地及农田等受生产活动扰动较大区域单体滑坡的规模更大,自然植被区域林地覆盖地表的单体滑坡规模相较于灌木覆盖地表更小。研究表明:虽然降雨是诱发研究区大规模山体滑坡的直接原因,地形坡度、植被盖度和人为扰动等对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异特征存在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地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体滑坡 遥感监测 空间格局 分异机制 北京“23·7”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山洪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0
6
作者 许文涛 唐文坚 +4 位作者 王协康 董林垚 丁文峰 郭宜薇 张平仓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87,共9页
山区局地降雨是诱发暴雨山洪的最主要因素,加强山区小流域雨量监测,分析致灾临界雨量指标值并及时发布有效预警信息,是降低山洪灾害损失的有效非工程手段。目前针对暴雨山洪灾害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领域,对山洪监测技术适用... 山区局地降雨是诱发暴雨山洪的最主要因素,加强山区小流域雨量监测,分析致灾临界雨量指标值并及时发布有效预警信息,是降低山洪灾害损失的有效非工程手段。目前针对暴雨山洪灾害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领域,对山洪监测技术适用性研究不足,山洪暴发的时空尺度具有特异性,传统监测站网无法满足山区暴雨高强度短历时的监测需求,当前构建跨尺度山洪监测体系仍具有一定难度。针对山洪监测技术中雨量监测研究现状,评述了国内外雨量计、测雨雷达、卫星遥感、微波链路测雨及降雨融合技术研究进展。暴雨山洪监测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单一监测传输手段及信息源将无法满足复杂山区环境的山洪监测要求,通过构建山洪立体监测技术体系,可为山洪过程模拟、洪灾风险评估及山洪预报预警提供实时雨量监测数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山洪 监测技术 雨量计 测雨雷达 卫星遥感 降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淮河流域暴雨期间OLR与Quick Scat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小龙 郑新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22,i0001,共5页
介绍了在2003年6月21日~7月10日淮河暴雨期间卫星定量资料(OLR、AMSU、QUICKSCAT等)在监测暴雨与洪水中的应用情况。并得到了如下结果:①雨带位于OLR低值区170~220W·m-2范围内,并随OLR低值区做南北向摆动;②OLR低值区与暴雨期间... 介绍了在2003年6月21日~7月10日淮河暴雨期间卫星定量资料(OLR、AMSU、QUICKSCAT等)在监测暴雨与洪水中的应用情况。并得到了如下结果:①雨带位于OLR低值区170~220W·m-2范围内,并随OLR低值区做南北向摆动;②OLR低值区与暴雨期间四支输送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③使用QuickScat资料分析了越赤道气流、季风与水汽输送之间的关系;④使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AMSU资料分析了淮河流域发生的中尺度云团中降水最可能出现的位置。为提高暴雨预报的精度提供了新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卫星遥感 OLR QuickScat AMS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资料在暴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枝芳 党人庆 葛文忠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0-467,共8页
分析研究了2001年5月15日~8月15日3个月GMS卫星资料在湖南资水流域实时数值预报中的应用以及将TRMM(TropicalRainfallMeasuringMission)卫星上的TMI(MicrowaveImager)雨水资料适时融入数值模式改变当时模式中雨水分布场,数值模拟还研... 分析研究了2001年5月15日~8月15日3个月GMS卫星资料在湖南资水流域实时数值预报中的应用以及将TRMM(TropicalRainfallMeasuringMission)卫星上的TMI(MicrowaveImager)雨水资料适时融入数值模式改变当时模式中雨水分布场,数值模拟还研究了发生在淮河流域的10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资水流域3个月的实时预报效果良好,准确预报出其中出现的3次致洪暴雨和1次特大暴雨;对淮河流域暴雨,由于TMI资料空间分辨率较高,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小尺度系统的空间结构,加入模式后使得模拟出来的降雨强度,雨量中心时空分布更接近实际情况,10次暴雨过程的TS评分较不使用TMI资料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s卫星资料 TMI资料 数值模拟 雨水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 1996 年 7 月南方暴雨水灾星载微波 SSM/I 遥感数据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金亚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51,共5页
以1996年7月我国南方暴雨水灾为例,研究了暴雨水灾时星载微波SSM/I的遥感数据,分析了SSM/I7个通道辐射亮度温度的极化散射和辐射特征,定义了识别降雨的散射指数SI,水灾警戒指数FI,和辐射极化指数PI。用SS... 以1996年7月我国南方暴雨水灾为例,研究了暴雨水灾时星载微波SSM/I的遥感数据,分析了SSM/I7个通道辐射亮度温度的极化散射和辐射特征,定义了识别降雨的散射指数SI,水灾警戒指数FI,和辐射极化指数PI。用SSM/I的观察数据,讨论了暴雨水灾时这些指数的时间和空间的特征性变化,给出了SSM/I数据对于1996年7月暴雨和水灾的识别,以及全月降雨异常值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微波遥感 数据分析 暴雨水灾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Himawari-8卫星红外图像反演降雨 被引量:8
10
作者 孙绍辉 李万彪 黄亦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的红外图像数据,结合全球降雨测量计划的降水产品2AGPROFGMI,通过将匹配的红外亮温和亮温差数据点与近地面雨强数据点一一对应,使二者之间建立联系。利用静止气象卫星通道多的优点,进一步建立多个以红外亮温(...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的红外图像数据,结合全球降雨测量计划的降水产品2AGPROFGMI,通过将匹配的红外亮温和亮温差数据点与近地面雨强数据点一一对应,使二者之间建立联系。利用静止气象卫星通道多的优点,进一步建立多个以红外亮温(BT)、亮温差(BTD)以及近地面雨强为参数的二维和三维雨强查算表。通过反演试验,找到能够较好地识别不同等级降雨强度的查算表,其中三维查算表(BT10.4,BTD12.4-10.4,BTD6.2-7.3)对降雨事件表现出较高的检测概率(POD=0.8817)和较低的错判率(FAR=0.4042),可以较好地判识降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亮温 亮温差 雨强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与CMB模型的济南市冬季重污染过程PM_(2.5)溯源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小锋 韩红 +6 位作者 闫学军 王在峰 李圣增 田勇 梁第 马明亮 张桂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5-1183,共9页
济南市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之一,冬季易出现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气。为探究济南市冬季PM_(2.5)重污染过程的污染成因和主要来源,以济南市冬季一次重污染过程(2020年1月1日—6日)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遥... 济南市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之一,冬季易出现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气。为探究济南市冬季PM_(2.5)重污染过程的污染成因和主要来源,以济南市冬季一次重污染过程(2020年1月1日—6日)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遥感、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同时结合气态污染物和PM_(2.5)组分小时数据以及各项气象要素等资料,全面和综合地对济南市冬季重污染过程污染特征、本地来源、区域传输和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本次重污染过程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随着湿度升高和大气边界层高度(PBL)的降低,PM_(2.5)日均质量浓度达到最高211μg·m^(−3),其中PM_(2.5)小时质量浓度最高达到333μg·m^(−3);NO_(3)^(−)、SO_(4)^(2−)、NH4+和有机物(OM)在PM_(2.5)中占比分别为30.7%、11.4%、13.9%和13.7%;重污染时段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平均值分别达到0.6和0.5,说明此次重污染过程主要来自于气态前体物的二次转化。CMB来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源(硝酸盐、硫酸盐、二次有机碳)和机动车源是济南市冬季PM_(2.5)重污染过程的主要来源;与清洁天相比,硝酸盐的分担率和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分担率是清洁天的2.2倍,质量浓度是清洁天的10.5倍。本次重污染过程除济南本地污染源以外,还受山东省内德州东部、滨州西部以及济南市的商河县和济阳区等地污染气团近距离传输,以及来自西南方向的河南省东北部和安徽省西部地区的跨省输送的污染气团,途径济南市南部、泰安和济宁地区以及济南市的长清区和平阴县等地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过程 PM_(2.5) 溯源分析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 卫星遥感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空-地多源数据监测评估暴雨对辽河洪涝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斌 王婷 +2 位作者 李雨鸿 李晶 李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1-336,共6页
综合利用气象数据、遥感影像与水文实测数据等多源数据进行相互验证,分析2019年“8·10”暴雨对辽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前后辽河流域河水宽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河面面积涨幅75.27%.在不同河段中、下游河水宽度变化较... 综合利用气象数据、遥感影像与水文实测数据等多源数据进行相互验证,分析2019年“8·10”暴雨对辽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前后辽河流域河水宽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河面面积涨幅75.27%.在不同河段中、下游河水宽度变化较大,辽河下游的鞍山市区无论是河面宽度还是河面面积增幅均最大,分别为1892.35%和703.88%.暴雨过后辽河水流量升高时,中游的河面宽度增幅较小,说明辽河中游抵抗暴雨的能力更强;淹没最多的土地类型为湿地,其次为耕地、林地和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遥感 辽河 暴雨 水流 水位 土地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