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东部滑坡的GIS分析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白晓华 吴玮江 冯乐涛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56,共2页
甘肃东部地区面积约18.26万km2,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带,区内滑坡等地质灾害非常严重。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甘肃东部地区滑坡的发育程度进行分区的结果为:滑坡强烈发育区面积8 353 km2,发育区面积19 364 km2,中等发育区面积38... 甘肃东部地区面积约18.26万km2,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带,区内滑坡等地质灾害非常严重。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甘肃东部地区滑坡的发育程度进行分区的结果为:滑坡强烈发育区面积8 353 km2,发育区面积19 364 km2,中等发育区面积38 741 km2,弱发育区面积63 194 km2,不发育区面积52 948 km2。滑坡强烈发育区、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基本构成了甘肃东部滑坡主要分布地区,弱发育区和不发育区构成了甘肃东部滑坡稀疏分布地区,介绍了每个类型区滑坡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重力侵蚀 滑坡 gis空间分析法 甘肃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类型及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2
作者 范成文 刘晴 +1 位作者 金育强 罗亮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68,74,共7页
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等,分析我国建设的第一批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类型、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将这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分为4类:产业型、体验型、体育赛事型和康体型。从总体分布看,这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地理空间分布呈现数量集聚特征;... 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等,分析我国建设的第一批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类型、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将这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分为4类:产业型、体验型、体育赛事型和康体型。从总体分布看,这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地理空间分布呈现数量集聚特征;按照我国行政区划分布来看,这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呈现数量分布不平衡特征;按照我国地理区划分布来看,这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也呈现数量分布不平衡特征,并且主要体现为集中分布,即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按照数量集聚区域来看,这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数量集聚区呈现出京津冀为数量高密度集聚区,川渝地区、湘鄂地区、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为数量中密度集聚区;按照腾冲-黑河线分布来看,这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分布于人口地理分界线东南侧;按照特殊地带分布来看,这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我国地貌第2级阶梯和第3级阶梯过渡带、长江流域带这2个特殊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gis空间分析法 地理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网形态对城市酒店业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广州案例 被引量:54
3
作者 陶伟 古恒宇 陈昊楠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9-108,共10页
酒店行业的空间分布模式、分布的影响机制、区位选择等内容正日益成为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文章运用空间句法模型,结合GIS技术,选取2014年广州市中心区酒店业POI数据,从"区域酒店业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城市路... 酒店行业的空间分布模式、分布的影响机制、区位选择等内容正日益成为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文章运用空间句法模型,结合GIS技术,选取2014年广州市中心区酒店业POI数据,从"区域酒店业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城市路网形态分析"、"城市路网形态对酒店业分布规律的影响"3个角度入手,探究了酒店业空间布局规律。研究发现:(1)广州市中心区酒店业呈现多核心聚集式分布,分布密度由城市中心地向外围呈圈层式递减,分布方向总体呈"东-西"向模式。(2)各档次酒店的聚集程度和分布核心具有差异性,酒店档次越高,聚集程度越弱,其分布中心越靠近东部城市新区。(3)不同尺度下路网形态在交通穿行性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布局相似性与连续性,而在城市整合力方面却具有较大差异性。(4)相同尺度下路网形态的整合中心相比交通穿行中心表现出内聚性的特征,推动了酒店产业集聚分布特征的形成。(5)路网形态对酒店业布局产生较大影响,酒店档次越高,所受路网形态的影响越小;酒店业提供到达性服务大于穿行性服务,随着酒店档次的升高,所提供到达性服务相对于穿行性服务的比重增加;局部性的路网形态对中低档酒店的影响更大,而全局性的路网形态对高档酒店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gis空间分析法 路网 酒店业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丁建中 金志丰 陈逸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6,共7页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个市(区)的空间开发潜力指数以及泰州市极限建设用地容量;(2)建设用地预测建立在供给——需求关系之上,根据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计算出泰州市建设用地总量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城镇用地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建设用地城乡统筹方案。研究结论:空间开发潜力评价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也是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重要依据;建设用地空间上的拓展与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基本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空间配置 空间开发潜力评价 gis空间分析法 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及生态阻力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政 何伟 +1 位作者 吴冬林 刘晋希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8期286-292,共7页
针对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简称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空间分析法、综合... 针对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简称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空间分析法、综合指数法、耕地生态安全动态指数模型对2004—2014年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和阻力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2004—2014年期间,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先上升后下降、响应指数呈连续上升趋势、状态指数与综合指数呈"V"字形变化趋势,综合指数安全等级由一般安全级变为比较安全级。从空间上看,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空间分布格局由环状向片状变化,一般安全级大范围向四川省东部地区延伸,省域内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格局明显。生态阻力方面,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旱地占比、有效灌溉面积比、污水排放量、人均粮食占有量等成为阻碍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改善的主要阻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生态安全 PSR模型 gis空间分析法 综合指数 时空格局 生态阻力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影响下东南沿海中小流域洪灾风险分析——以甬曹浦地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余铭婧 许有鹏 王柳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影响下,中国东部中小流域洪灾风险不断加大,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并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以甬曹浦地区为典型,基于遥感与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从时、空变化两方面,分析了城市化对甬曹浦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的... 在快速城市化发展影响下,中国东部中小流域洪灾风险不断加大,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并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以甬曹浦地区为典型,基于遥感与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从时、空变化两方面,分析了城市化对甬曹浦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化发展最快速的的区域,如宁波市辖区、杭州市萧山区,洪灾风险也最大;从时间上看,研究区2001-2006间的洪灾风险明显比1991-2001年间增长得要快。因此,像甬曹浦地区那样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原河网地区,经济发展应与环境相适应,并且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加强水利设施的管理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泄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风险 城市化 gis空间分析与层次分析 甬曹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城市雨涝灾害韧性的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述 远维康 +2 位作者 颜克胜 袁修猛 罗楠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0,共8页
为探讨湖北省城市雨涝灾害韧性的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构建包含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4维度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权重TOPSIS法测度韧性水平,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障碍因子... 为探讨湖北省城市雨涝灾害韧性的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构建包含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4维度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权重TOPSIS法测度韧性水平,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雨涝灾害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城市间韧性指数差异程度有所减小,韧性水平趋向均衡化发展;湖北省城市雨涝灾害韧性呈现“东西强、中间弱”空间分布格局,全局不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单位面积泵站数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公共安全财政投入比、排水管道密度和人均GDP是制约湖北省城市雨涝灾害韧性的5大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湖北省制定区域洪涝灾害管理政策及韧性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雨涝灾害韧性 组合权重TOPSIS gis空间分析法 障碍因子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洪成 王彤 赵忠宝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116-120,共5页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与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异质化开始不断加重,生态网络的构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生态学和生物学相关原理,以黑龙江省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与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异质化开始不断加重,生态网络的构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生态学和生物学相关原理,以黑龙江省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利用RS、GIS技术,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法进行重要廊道和潜在廊道模拟,构建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并提出了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阻力因子叠加运算研究区整体阻力呈现东高西低现象;选取的10个重要源斑块和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法构建的10条重要廊道、15条潜在廊道符合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并较好地连接重要源斑块,生态网络优化策略为物种迁移通达性和生态保护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网络 双子山国家森林公园 gis空间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被引量:6
9
作者 孙林林 徐德兰 +2 位作者 金涛 卫红 刘保国 《广西林业科学》 2023年第1期134-140,共7页
风景资源评价是风景区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风景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拥有独特的风景资源,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等称谓。在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多标准风景资源评... 风景资源评价是风景区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风景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拥有独特的风景资源,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等称谓。在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多标准风景资源评价体系,从景源质量、生态价值和发展条件3方面构建统一的风景资源评价体系,综合评价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现状。结果表明,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很好等级区域面积占比为11.22%,好区域面积占比为21.99%,较好区域面积占比为27.29%,一般区域面积占比为27.29%,不好区域面积占比为12.15%。研究区的风景资源空间发展不均衡,南北部优于东西部。建议在发展南北区域时,严格保护风景资源,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控制东部区域的游客人数,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西部植树造林和塌方修复工作,增设景源标识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资源 层次分析 gis空间分析法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林林 徐德兰 刘保国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5-100,共6页
利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地形地貌、自然环境、风景资源、人类活动4个方面对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整体生态敏感性以中、高为主;不敏感区面积为2.195 km2,占比8.7%;低敏感区面积为6.104 km2,占... 利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地形地貌、自然环境、风景资源、人类活动4个方面对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整体生态敏感性以中、高为主;不敏感区面积为2.195 km2,占比8.7%;低敏感区面积为6.104 km2,占比24.3%;中敏感区面积为6.959 km2,占比27.7%;高敏感区面积为6.175km2,占比24.6%;极敏感区面积为3.697km2,占比14.7%。评价结果可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黄河 风景名胜区 生态敏感性评价 AHP层次分析 gis空间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下的文化遗产保护
11
作者 周博雅 陈丛岩 +1 位作者 马晓燕 冯丽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09-113,共5页
【目的】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构建文化遗产分级保护格局。【方法】将文化遗产空间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空间进行类比。结合GIS空间分析与文化价值评估提取文化重点保护区,通过遗产... 【目的】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构建文化遗产分级保护格局。【方法】将文化遗产空间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空间进行类比。结合GIS空间分析与文化价值评估提取文化重点保护区,通过遗产点与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关系确定基质保护范围。【结果】门头沟区存在六处高价值文化遗产区域,应设为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区;根据文化遗产与线性文化遗产距离关系,划定核心保护区(0~500 m)、一般保护区(500 m~1000 m)和外围缓冲区(1000 m~2000 m)。【结论】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构建文化遗产分级保护格局,对各级保护区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可为文化遗产理论和实践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斑块-廊道-基质 gis空间分析法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