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基于空间大数据分析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林开淼 陈希 +3 位作者 胡淑敏 林育彬 孟芳 郭伟锋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70,共11页
森林休闲旅游是人们旅游消费的新方式,休闲旅游资源挖掘是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载体与基础,研究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对指导森林休闲旅游的区域规划和发展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文章运用空间大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法,以... 森林休闲旅游是人们旅游消费的新方式,休闲旅游资源挖掘是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载体与基础,研究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对指导森林休闲旅游的区域规划和发展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文章运用空间大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法,以国家森林城市泉州市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泉州市森林休闲旅游资源空间表现出明显的"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集聚特征,形成了沿海城市和山区两种不同的资源集聚空间格局,且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和专项游憩类的集聚特征存在较大的分异,形成各自的资源优势集聚区。(2)泉州市沿海城区森林休闲旅游资源形成了两条轴状的空间分布特征,山区形成了两个点状核心-边缘扩散的空间分布模式,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的空间分布均以沿海城市为主,专项游憩类呈现"一个空心圆、四个集聚点"的空间格局。(3)QAP回归分析表明各乡镇人口规模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旅游食宿条件差异、旅游休闲娱乐条件差异和交通条件差异对整体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格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乡镇政府调控强度差异为显著负向影响。(4)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格局的形成机理存在较大的分异。研究提供了基于空间大数据的旅游资源分析新思路,为泉州市乃至全国同类型森林城市全域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休闲旅游 空间格局 核密度 矩阵模型 大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丁建中 金志丰 陈逸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6,共7页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个市(区)的空间开发潜力指数以及泰州市极限建设用地容量;(2)建设用地预测建立在供给——需求关系之上,根据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计算出泰州市建设用地总量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城镇用地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建设用地城乡统筹方案。研究结论:空间开发潜力评价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也是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重要依据;建设用地空间上的拓展与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基本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建设用地空间配置 空间开发潜力评价 gis空间分析法 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下的文化遗产保护
3
作者 周博雅 陈丛岩 +1 位作者 马晓燕 冯丽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09-113,共5页
【目的】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构建文化遗产分级保护格局。【方法】将文化遗产空间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空间进行类比。结合GIS空间分析与文化价值评估提取文化重点保护区,通过遗产... 【目的】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构建文化遗产分级保护格局。【方法】将文化遗产空间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空间进行类比。结合GIS空间分析与文化价值评估提取文化重点保护区,通过遗产点与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关系确定基质保护范围。【结果】门头沟区存在六处高价值文化遗产区域,应设为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区;根据文化遗产与线性文化遗产距离关系,划定核心保护区(0~500 m)、一般保护区(500 m~1000 m)和外围缓冲区(1000 m~2000 m)。【结论】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构建文化遗产分级保护格局,对各级保护区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可为文化遗产理论和实践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斑块-廊道-基质 gis空间分析法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