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S技术与GIS技术在农业土地利用污染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姜义 高晖 +2 位作者 陈明 张云倩 颜怡 《江西农业》 2025年第3期100-102,共3页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土地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以及有机污染物积累等问题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威胁着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RS(遥感)技术和GIS(...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土地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以及有机污染物积累等问题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威胁着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RS(遥感)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为农业土地利用污染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对此,文章阐述了RS技术与GIS技术在农业土地利用污染分析中的应用优势及应用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污染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技术 gis技术 农业土地利用 污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河西走廊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图谱分析——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岑 任志远 孙素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6-170,共5页
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基于GIS软件平台Arcinfo9.0,从1987和2002年2个时期的TM和ETM遥感数据中提取了甘州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建立了甘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涨落势图谱,分析了该区1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 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基于GIS软件平台Arcinfo9.0,从1987和2002年2个时期的TM和ETM遥感数据中提取了甘州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建立了甘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涨落势图谱,分析了该区1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2年该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荒漠地、耕地、城镇及交通用地增加,其中增长最多的图谱单元是荒漠地,增加了6.18×10^4hm^2,占总新增图谱单元的60.2%,主要来源于牧草地、耕地、其它未利用地及林地的土质退化;其次是耕地,其图谱单元增加了1.8×10^4hm^2,主要来源于对荒漠地的治理开发和对其它未利用地的开垦。牧草地、林地、水域及其它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减少最多的图谱单元是牧草地,减少了3.74×10^4hm^2,占总减少土地图谱单元的50.92%,主要转移为其它耒利用地和荒漠地;其次是9933.32hm^2的其它耒利用地图谱单元的减少,主要转移为荒漠地和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gis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图谱 甘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云南石林县石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丹 丁文荣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4-361,共8页
为探究云南石林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基于RS和GIS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解译3个时像的石漠化信息,选取变化方式、变化方向等从时间和空间上揭示石林县2008—2018年间的石漠化转移变化过程,结果为:(1)空间上,潜在... 为探究云南石林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基于RS和GIS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解译3个时像的石漠化信息,选取变化方式、变化方向等从时间和空间上揭示石林县2008—2018年间的石漠化转移变化过程,结果为:(1)空间上,潜在和轻度石漠化分布范围最广,强度、极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街口镇东北部、鹿阜街道东部及圭山镇西南部;(2)时间上,2008、2013和2018年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9.98%、23.58%和20.19%,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石漠化恶化得到遏制;(3)变化方式以单变方式为主,其次是返变方式,渐变方式最少;(4)变化方向上,3个研究时段内已石漠化类型中转移最显著的分别是轻度—中度石漠化、轻度—潜在石漠化和中度—轻度石漠化,中度及以下石漠化呈现变化速率快并且转移面积多的特点。石漠化改善和恶化同时存在,恶化面积逐渐减少,2008—2013年石漠化恶化明显,2013—2018年石漠化改善明显,变化面积呈金字塔状并且与变化等级成反比关系。2008—2018年间石林县石漠化总体变化速度呈放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石漠化 rsgis 时空变化 石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RS的海口市建设用地时空扩展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鹏山 孟相彩 +1 位作者 李敏 张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期919-924,共6页
以海口市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3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和GIS作为技术手段,采用扩展强度、扩展速率、分形维数、稳定性指数和重心迁移速率从建设用地数量特征、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和重心迁移规律3个角度进行时空扩展分析。结果表明:... 以海口市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3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和GIS作为技术手段,采用扩展强度、扩展速率、分形维数、稳定性指数和重心迁移速率从建设用地数量特征、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和重心迁移规律3个角度进行时空扩展分析。结果表明:①海口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20.33 km2,年均扩展强度为0.51,年均扩展速率为21.04%;农村建设用地扩展的数量值均比市区的大;秀英区的年均扩展强度和年均扩展速率最大,龙华区的均最小,美兰区和琼山区介于其中。②海口市分形结构较复杂,空间稳定性先降后升;城市形态趋于简单,稳定性增强,农村建设用地分布不集中,分形结构趋于复杂;各区的稳定性指数均小于0.1,分形结构趋于复杂。③海口市建设用地的重心整体上向西南偏移,迁移速率为205.89 m/年;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的迁移轨迹跟全市表现一致,但农村地区的迁移速率较大;龙华区和秀英区在前一时段迁移较快,美兰区和琼山区在后一时段迁移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扩展 建设用地 海口市 gis 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粤港澳大湾区水土流失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廖小龙 姜欣彤 +1 位作者 李金明 于百顺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第1期62-65,I0005,共5页
利用RS+GIS技术,以土地利用类型图、数字高程图、MODIS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利用多因子综合判别法分析2000—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水土流失变化,并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市水土流... 利用RS+GIS技术,以土地利用类型图、数字高程图、MODIS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利用多因子综合判别法分析2000—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水土流失变化,并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市水土流失均得到明显改善,各程度土壤侵蚀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各市植被覆盖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肇庆、惠州、江门的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佛山、中山、东莞的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深圳市的植被覆盖度增长最快;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一步分析认为,水土流失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并非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rs+gis 水土流失 时空演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和RS技术应用于流域水生生物时空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黄彤辉 夏瑞 +5 位作者 后希康 邹磊 宋进喜 任源鑫 孙浩 豆荆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74-2685,共12页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简称“2S技术”)在水文和环境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在大流域尺度开展水生生物时空分析和退化诊断仍然是当前水生态学科的难点问题.本文面向新时期国家水生态质量管理重要需求和水...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简称“2S技术”)在水文和环境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在大流域尺度开展水生生物时空分析和退化诊断仍然是当前水生态学科的难点问题.本文面向新时期国家水生态质量管理重要需求和水生生物时空诊断学术前沿,全面梳理总结了近20年来2S技术在水生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分别从GIS和RS的技术方法和应用等方面阐明了2S技术的适用性和优缺点.结果表明:近年来国内外针对2S技术在水生生物时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水生植物和叶绿素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GIS技术在流域水生生物时空分析中的常用方法包括缓冲区分析法、叠加分析法和空间插值法,可以进行缓冲带划定、水生生物时空信息获取和趋势分析;RS技术可实现长序列水生生物数据的快速获取,主要包括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和机理分析模型,可从空间尺度实现对水生生物的反向溯源和正向模拟预测.2S技术的联合应用将是未来大尺度水生态问题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发展趋势,能更好地定性和定量识别流域水生生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加快研发水生生物自动监测与快速识别等智能监测设备,实现5G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AI与2S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是今后大尺度水生态时空问题诊断的重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rs 流域 水生生物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RS的喀斯特石漠化时空变化图谱分析——以贵州省罗甸县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陈林 王晓红 舒天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研究贵州省罗甸县喀斯特石漠化时空变化。[方法]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与方法,基于Erdas9.2和ArcGIS9.3的软件平台,对2005和2014年罗甸县的喀斯特石漠化进行时空变化图谱分析。[结果]2005~2014年石漠化等级变化很大,其增... [目的]研究贵州省罗甸县喀斯特石漠化时空变化。[方法]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与方法,基于Erdas9.2和ArcGIS9.3的软件平台,对2005和2014年罗甸县的喀斯特石漠化进行时空变化图谱分析。[结果]2005~2014年石漠化等级变化很大,其增长最多的是轻度石漠化,增加面积为264.38km2,占总面积的8.80%,主要来源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其次为中度石漠化,增加面积为89.04km2,占总面积的2.96%,主要来源于轻度石漠化;石漠化等级图谱单元减少最多的是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的类型属于最不稳定的等级类型。[结论]2005~2014年罗甸县石漠化等级由轻度石漠化逐渐向强度石漠化演变,石漠化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图谱分析 gis rs 石漠化等级 时空变化 罗甸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济南市长清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孙嘉欣 何杰 +1 位作者 余国良 韩俊 《农业科学研究》 2018年第3期44-50,共7页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对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长清区作为济南市发展的"后花园",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遥感和GIS技术,...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对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长清区作为济南市发展的"后花园",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对长清区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清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维度看,耕地、林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地呈现明显的数量变化,其中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从空间维度看,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地范围不断扩大,耕地、未利用地逐步缩小,耕地为其他用地类型的重要补给来源.由于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变化量显著,单独对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做进一步分析,增强人们对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客观认识,从而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做出合理布局和科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rsgis 长清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皖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9
作者 潘泽江 李彦祺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61-168,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及修正当量因子法揭示了皖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皖南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21.62%),耕地...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转移矩阵及修正当量因子法揭示了皖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皖南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增加21.62%),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分别减少4.58%、0.52%、1.04%和1.24%,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均大幅增加,增幅分别为61.77%和133.57%;ESV总量波动下降,累计减少5.12亿元,水文调节服务价值降幅最大(-3.37亿元),占总降幅的65.4%;ESV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格局高度耦合,高值区集中于南部林地和长江水系,低值区与建设用地扩张轨迹一致;敏感性分析表明,林地(CS=0.477)和水域(CS=0.382)对ESV变化的贡献率最高。未来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实施差异化生态管控策略,推动皖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gis空间分析 转移矩阵 修正当量因子法 时空分异 敏感性分析 皖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大渡河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被引量:13
10
作者 胡玉福 邓良基 +4 位作者 刘宇 蒋双龙 李翔 陈波 王钰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9-59,共11页
【目的】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大渡河上游丹巴段1989—2012年的植被覆盖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9,2000和2012年3期TM遥感影像和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首先... 【目的】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大渡河上游丹巴段1989—2012年的植被覆盖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9,2000和2012年3期TM遥感影像和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首先运用RS软件计算提取研究区3个时期基于TM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度图和基于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的海拔、坡度、坡向地形因子图;然后在Arc GIS软件平台下,对植被覆盖度图及3种地形因子图进行等级划分;最后将对应年份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图分别与海拔等级图、坡度等级图、坡向等级图进行叠加,统计分析获得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89,2000和2012年3个年份的植被覆盖度fc≥0.5的区域面积比例均达研究区总面积的58%以上;1989—2012年间Ⅰ级(fc≥0.7)和Ⅱ级(0.5≤fc〈0.7)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分别减少2.98%和4.72%,而Ⅲ级(0.3≤fc〈0.5)、Ⅳ级(0.15≤fc〈0.3)和V级(fc〈0.15)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分别增加10.88%,1.22%和9.39%;不同时段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1989—2000年,由于人为砍伐和过度放牧等原因,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000—2012年,由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地带植被覆盖具有不同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 500~4 500 m以及坡度30°~45°的地带,而海拔〈2 500 m、〉4 500 m和坡度〈30°的地带,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不同坡向植被覆盖呈现出半阳坡〉阳坡〉半阴坡〉阴坡的特征。植被覆盖变化较为明显的区域集中海拔〈2 500 m和坡度〈30°的地带,海拔〉4 500 m和坡度〉45°的地带受人为活动影响小,植被覆盖变化不明显。【结论】1989—2012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较好,但总体呈现降低的变化特征;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受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等2方面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森林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措施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应利用有利的地形来提高和改善植被覆盖状况,以避免研究区植被覆盖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IS和RS资料及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自然地力 被引量:105
11
作者 张海涛 周勇 +4 位作者 汪善勤 唐红华 柳洪 雷新美 王德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9-223,共5页
利用 GIS与 RS并结合农业行业标准 (NY/ T3 0 9-1996)和样区实际情况对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自然地力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实现土壤信息交流与共享 ,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根据耕地资源特点及耕地地力评价的原理 ,在分析了多... 利用 GIS与 RS并结合农业行业标准 (NY/ T3 0 9-1996)和样区实际情况对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自然地力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实现土壤信息交流与共享 ,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根据耕地资源特点及耕地地力评价的原理 ,在分析了多种耕地等级评价因子类型基础上 ,确定了每个评价因子的指数 ,并将层次分析 (AHP)的原理和方法引入耕地地力评价以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 ;通过这些模型方法与 GIS和 RS结合 ,快速准确地完成耕地地力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成图输出。结果表明 ,江汉平原后湖地区的耕地地力可分为一、二、三、四等 ,其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 2 0 .99%、47.43 %、19.3 8%、12 .2 0 % ,其中大部分耕地地力处于中上水平 ,说明该地区的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比较高 ;利用 GIS和 RS技术可以建立耕地资源数据库 ,快速准确地获取评价数据和确定评价单元 ,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通过分析不同等级地力水平可找出障碍因素 ,从而确定土壤改良方向和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数据 rs数据 耕地地力 层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宁夏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祁元 王一谋 +2 位作者 冯毓荪 王建华 颜长珍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5-250,共6页
根据 1986年、1996年和 2 0 0 0年三期遥感图像 ,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 ,研究了1986~ 2 0 0 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耕地增加、草地减少是宁夏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特点 ,... 根据 1986年、1996年和 2 0 0 0年三期遥感图像 ,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 ,研究了1986~ 2 0 0 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耕地增加、草地减少是宁夏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特点 ,城镇居民建设用地有较快增长但规模不大 ,其它土地类型变化不大基本处于动态平衡中。进一步分区域的对比研究表明 ,各区土地利用变化随自然条件不同有不同程度和幅度的变化 ,并且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会产生耕地结构不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gis 宁夏 rs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种群动态的时空分析与模拟研究的方法进展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正军 张爱兵 +1 位作者 程家安 李典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结合实例从时空分析、时空模拟和基于 Web的 GIS研究三方面介绍了种群动态的时空分析与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方法 ,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gis 种群动态 时空分析 模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扎龙湿地丹顶鹤生境时空的格局演变 被引量:10
14
作者 袁力 龚文峰 于成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4-38,共5页
以1995年、2000年和2004年扎龙湿地的Landsat TM影像为遥感数据源,采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生境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建立生境适宜性(HSI)评价模型,完成对丹顶鹤生境适宜性评价;利用FRAGSTATS分析景观格局的组成、各类... 以1995年、2000年和2004年扎龙湿地的Landsat TM影像为遥感数据源,采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生境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建立生境适宜性(HSI)评价模型,完成对丹顶鹤生境适宜性评价;利用FRAGSTATS分析景观格局的组成、各类型斑块特征和景观格局指数,并利用质心迁移模型对生境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性区域在整个研究区域中占绝对的优势,比例为65.18%、59.92%和62.44%,主要分布在核心区,构成区域的控制性生态景观;次适宜区域的平均斑块分布数较大,不适宜区域最小;适宜区域的破碎度和分离度最小,连接度较高,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适宜区域的破碎度最大;适宜性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东北部,一般适宜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龙 丹顶鹤 生境时空格局 gis 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赵小汎 代力民 王庆礼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5-420,共6页
基于RS和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西省新建县1991—2000年(分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耕地面积减少2199.181hm2,林地面积增加1655.375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880.467hm2,未利用地减少12... 基于RS和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西省新建县1991—2000年(分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耕地面积减少2199.181hm2,林地面积增加1655.375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880.467hm2,未利用地减少1290.016hm2,草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大。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变化动态度最大,其次为未利用地,再次为林地和耕地,且研究区1991—2000年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65%。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1991年、1996年、2000年分别为243.687、244.084、244.868,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度仍以建设用地为最大,其次为未利用地和草地,耕地最小。同时,研究得出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时段的“涨势”或“落势”状态。新建县1996—2000年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动态度比1991—1996年有所下降,且土地利用变化逐渐由双向转移向单向不平衡转移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rs gis 时空特征 新建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土地荒漠化时空演变规律及其生态景观重构策略──以辽西北阜新地区为例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杜明义 郭达志 武文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1-64,共4页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它的发生、发展及其逆转是气候、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阜新位于辽宁西北部 ,属于农牧交错带 ,是土地荒漠化类型齐全、结构复杂的典型区域。以遥感 ( RS)、地理信息系统 ...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它的发生、发展及其逆转是气候、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阜新位于辽宁西北部 ,属于农牧交错带 ,是土地荒漠化类型齐全、结构复杂的典型区域。以遥感 ( RS)、地理信息系统 ( GIS)作为荒漠化信息获取与分析的工具 ,利用 3个不同时段的遥感影象 ,对阜新地区2 0年土地荒漠化进行了动态监测。结合区域环境特点 ,对土地荒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 ,从恢复生态学角度提出了针对阜新地区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综合整治的分区利用模式和景观重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荒漠化 rs gis 时空演变规律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RS的赣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鲁燕飞 彭芳 +4 位作者 万韵 曾凡兴 陈美球 罗志军 黄宏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24-3233,共10页
利用赣江上游流域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5期的TM影像以及2010年的SPOT影像资料,通过目视解译方法及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1990—2010年赣江上游流域的统计资料利用灰... 利用赣江上游流域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5期的TM影像以及2010年的SPOT影像资料,通过目视解译方法及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1990—2010年赣江上游流域的统计资料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找出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20年来林地和建设用地总量增加,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总量减少。相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不相同,不同时期同一类型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也不相同。再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2015—2030年间研究区驱动因素和土地利用情况,研究表明主导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与1990—2010年间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土地利用变化 主成份分析 GM(1 1)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矿山地质环境时空演变分析——以东胜矿区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学渊 赵博 +2 位作者 陈时磊 赵颖旺 边凯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煤矿开采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地质环境问题。以东胜矿区2007年Quick Bird遥感影像和2012年World View2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提取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信息,计算矿山地质环境类型时空数据的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转移矩阵等,揭示不同矿山地质环境类... 煤矿开采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地质环境问题。以东胜矿区2007年Quick Bird遥感影像和2012年World View2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提取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信息,计算矿山地质环境类型时空数据的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转移矩阵等,揭示不同矿山地质环境类型的时间变化过程;以采矿权为空间单元,通过计算各类矿山地质环境的年均增幅与综合动态度,描述其空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随着东胜矿区开采规模持续扩大,不同矿山地质环境类型的面积逐年增加且增幅各异,由"污染"(采坑、排土场及积水区)向"治理"(恢复治理区和工业广场)转移的趋势显著;尽管矿区地质环境已得到足够重视,并呈现西北区域恢复治理优于东南区域的特点,但"治理"力度总体上慢于"污染"程度,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空间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流域耕地时空变化研究——以伊洛河流域中部洛宁县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常捷 苗长虹 +3 位作者 李斌 刘静玉 肖燕 李亚丽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7-39,共3页
选择伊洛河流域中部洛宁县为研究区域,运用RS和GIS技术,研究1987~1996年和1996~1999年两个时段耕地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在1987~1996年减少,1996~1999年增加,主要为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之间的转化。1987~1999年,川涧区耕地占... 选择伊洛河流域中部洛宁县为研究区域,运用RS和GIS技术,研究1987~1996年和1996~1999年两个时段耕地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在1987~1996年减少,1996~1999年增加,主要为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之间的转化。1987~1999年,川涧区耕地占全部耕地比例下降,而低山区耕地比例上升;坡度小的耕地减少,而坡度大的耕地增加,研究区耕地整体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耕地 时空变化 伊洛河流域 洛宁县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民勤湖区环境恶化动态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邹应双 王义祥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9-116,共8页
以甘肃民勤湖区为典型试验区,利用遥感与GIS技术,通过对本区1978 年主航片的判读、1995 年LandSat5 TM 图像的分类、解译和叠加分析,研究了近20 年来土地利用的具体变化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该区生态... 以甘肃民勤湖区为典型试验区,利用遥感与GIS技术,通过对本区1978 年主航片的判读、1995 年LandSat5 TM 图像的分类、解译和叠加分析,研究了近20 年来土地利用的具体变化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该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及原因,总结出环境恶化的发展趋势是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土地旱化、沙化、盐化、植被退化.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民勤湖区摆脱困境的首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gis 环境恶化 动态分析 rs 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