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S与GIS方法的海南植被变化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马荣华 贾建华 +1 位作者 胡孟春 黄杏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0,共4页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植被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该文以 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 ,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 ,以GIS为工具对海南岛的植被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海南...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植被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该文以 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 ,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 ,以GIS为工具对海南岛的植被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海南岛建省后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加剧 ,人工植被面积明显增加 ,但空间差异大 ;自然植被面积减少 ,边缘线在向中部山区退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植被分类 植被变化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大渡河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胡玉福 邓良基 +4 位作者 刘宇 蒋双龙 李翔 陈波 王钰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9-59,共11页
【目的】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大渡河上游丹巴段1989—2012年的植被覆盖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9,2000和2012年3期TM遥感影像和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首先... 【目的】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大渡河上游丹巴段1989—2012年的植被覆盖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9,2000和2012年3期TM遥感影像和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首先运用RS软件计算提取研究区3个时期基于TM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度图和基于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的海拔、坡度、坡向地形因子图;然后在Arc GIS软件平台下,对植被覆盖度图及3种地形因子图进行等级划分;最后将对应年份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图分别与海拔等级图、坡度等级图、坡向等级图进行叠加,统计分析获得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89,2000和2012年3个年份的植被覆盖度fc≥0.5的区域面积比例均达研究区总面积的58%以上;1989—2012年间Ⅰ级(fc≥0.7)和Ⅱ级(0.5≤fc〈0.7)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分别减少2.98%和4.72%,而Ⅲ级(0.3≤fc〈0.5)、Ⅳ级(0.15≤fc〈0.3)和V级(fc〈0.15)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分别增加10.88%,1.22%和9.39%;不同时段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1989—2000年,由于人为砍伐和过度放牧等原因,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000—2012年,由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地带植被覆盖具有不同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 500~4 500 m以及坡度30°~45°的地带,而海拔〈2 500 m、〉4 500 m和坡度〈30°的地带,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不同坡向植被覆盖呈现出半阳坡〉阳坡〉半阴坡〉阴坡的特征。植被覆盖变化较为明显的区域集中海拔〈2 500 m和坡度〈30°的地带,海拔〉4 500 m和坡度〉45°的地带受人为活动影响小,植被覆盖变化不明显。【结论】1989—2012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较好,但总体呈现降低的变化特征;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受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等2方面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森林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措施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应利用有利的地形来提高和改善植被覆盖状况,以避免研究区植被覆盖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分析干旱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地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以新疆鄯善县绿洲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绪 刘志辉 +3 位作者 菊春燕 戴维 易莉 姜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31-236,共6页
土地利用馒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碳循环的一个重要因子。依据鄯善平原绿洲群1990、1999两年9月TM与SPOT4(P)的融合影像以及2004年9月SPOT5(XS/XI)影像数据,采用混合分类法对研究区土地覆被进行分类,估算其变化面积以及林地与各土地... 土地利用馒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碳循环的一个重要因子。依据鄯善平原绿洲群1990、1999两年9月TM与SPOT4(P)的融合影像以及2004年9月SPOT5(XS/XI)影像数据,采用混合分类法对研究区土地覆被进行分类,估算其变化面积以及林地与各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转换。结果显示:1990~1999年、1999~2004年研究区林地面积年变化率分别为+4.59%、-1.70%,植被碳库1999年比1990年增加了264.13×10^3t,2004年较之1999年减少了70.75×10^3t,但2004年植被碳储量较1990年上升212.04×10^3t,研究区总体上为一小的净碳汇。15a间天然草地的植被碳储量一直下降,并在后期呈现更为严峻的态势。说明在极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仍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实现丰富矿产资源的开采与人居生存环境相协调,做好土地、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需更为深入、审慎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gis 干旱区 土地利用馒被变化 陆地植被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程度定量估测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文科 蔡体久 琚存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53,共6页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地东北部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域,以少量野外定位调查数据与其对应的RS和GIS信息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定量估测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地东北部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域,以少量野外定位调查数据与其对应的RS和GIS信息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定量估测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得到影响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主要指标(因子)。在对荒漠化程度量化分级后,建立以植被盖度和生物量2个重要指标为影响因子的荒漠化程度定量估测模型,实现区域性荒漠化程度的定量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程度定量估测 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定量估测 rs gis 因子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密云区植被盖度动态演变及其预测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龚文峰 吴娟 +3 位作者 王笑峰 刘涛 王鑫鑫 刘芳平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6年第3期25-31,共7页
基于RS和GIS技术,以密云区2001年和2010年两期Landsat TM5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定量反演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基础上,研究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并基于马尔科夫模型完成其植被盖度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密云区整体... 基于RS和GIS技术,以密云区2001年和2010年两期Landsat TM5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定量反演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基础上,研究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并基于马尔科夫模型完成其植被盖度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密云区整体植被状况较好,中高覆盖和高盖度植被是研究区植被覆盖的主体,占总面积89.39%,近10 a密云区植被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高盖度面积增加448.87 km^2,其它类型的植被盖度面积减少,中高盖度植被面积减少最大,为401.01 km^2,且植被盖度重心总体向高覆盖度移动。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预测发到2091年,各植被类型的面积比例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分别为0.48%、1.75%、2.68%、6.94%和88.15%,高盖度植被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密云区 植被盖度 马尔科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太行山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风险评价——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雪 赵筱青 王兴友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7期102-106,共5页
太行山山地丘陵区由于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本文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选取美国陆地卫星2010年Landsat5TM遥感影像、DEM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提取对水土流... 太行山山地丘陵区由于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本文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选取美国陆地卫星2010年Landsat5TM遥感影像、DEM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提取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对赞皇县水土流失强度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水土流失程度有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几种情况,其中以微度、轻度和中度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9.27%、19.30%和10.86%,主要集中分布于自然保留地、旱地和园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山地丘陵 rs gis 水土流失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及GIS技术的风景名胜区植被景观格局规划 被引量:6
7
作者 梁发 姚崇怀 +1 位作者 刘洁 肖志忠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2期53-58,共6页
长期以来风景名胜区植被规划大多偏重定性分析和经验决策,而较少引入定量化的分析和规划手段,在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传统的植被规划方法理应有所突破.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植被规划为例,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对规划前后... 长期以来风景名胜区植被规划大多偏重定性分析和经验决策,而较少引入定量化的分析和规划手段,在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传统的植被规划方法理应有所突破.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植被规划为例,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对规划前后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比较,为探索RS与GIS在风景名胜区植被景观格局规划中的运用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gis技术 风景名胜区 植被景观格局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呈贡县总体活立木蓄积量分层抽样控制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章贵 《林业调查规划》 2007年第2期15-18,共4页
在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中,总体活立木蓄积量抽样控制法所需的样地数多,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利用SPOT5卫星数据,基于RS和GIS将呈贡县森林资源先分为A层(有疏林地层)和B层(其它地类),在各层内机械抽样初步确定样本数为1816个,再根据样地... 在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中,总体活立木蓄积量抽样控制法所需的样地数多,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利用SPOT5卫星数据,基于RS和GIS将呈贡县森林资源先分为A层(有疏林地层)和B层(其它地类),在各层内机械抽样初步确定样本数为1816个,再根据样地SAVI值和DNNIR值确定各层最终样本数为424个。可极大地减少外业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SAVI 植被指教 分层抽样 总体蓄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抚顺市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丽 高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1期6897-6900,6908,共5页
利用2002、2009年抚顺市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ENVI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和分类后比较法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分析了抚顺市2002~2009年土地利用与覆盖动态变化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并简要分... 利用2002、2009年抚顺市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ENVI和Arc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和分类后比较法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分析了抚顺市2002~2009年土地利用与覆盖动态变化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并简要分析了变化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分类后比较法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雅安市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相关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家良 夏建国 余雨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5期88-92,共5页
以雅安市为研究区,以2001、2009和2016年相同时像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法分别计算雅安市的植被覆盖度,并且结合DEM数据,分析不同海拔带、坡度带和坡向的植被覆盖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市植被... 以雅安市为研究区,以2001、2009和2016年相同时像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法分别计算雅安市的植被覆盖度,并且结合DEM数据,分析不同海拔带、坡度带和坡向的植被覆盖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市植被覆盖度2001—2016年不断递增;在海拔0~3000 m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在海拔>3000 m地区,植被覆盖度依次降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具有明显的坡度分宜特征,总体上呈现出随坡度的增加植被覆盖度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研究区域总体来看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4个坡相植被覆盖度差异不显著,阴坡植被覆盖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rs gis 海拔 坡度 坡向 相关分析 雅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矿山泥石流形成条件信息提取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力 魏衍栋 +1 位作者 常夫伟 马超 《山西煤炭》 2014年第11期1-3,43,共4页
矿山泥石流是个突出的环境问题,采用RS与GIS技术研究其形成条件具有宏观、准确、快速的优点。在矿山泥石流评价、预测模型中,地形地貌、物源和植被覆盖是矿山泥石流形成的内在条件和基础,降雨是矿山泥石流爆发的主要动力和激发因素。现... 矿山泥石流是个突出的环境问题,采用RS与GIS技术研究其形成条件具有宏观、准确、快速的优点。在矿山泥石流评价、预测模型中,地形地貌、物源和植被覆盖是矿山泥石流形成的内在条件和基础,降雨是矿山泥石流爆发的主要动力和激发因素。现以太原市虎峪沟流域为例,运用RS与GIS技术定量研究矿山泥石流形成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泥石流物源、降雨等。运用RS技术解译泥石流物源分布、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情况;采用GIS手段提取流域地形地貌信息;以对矿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等级划分、预测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泥石流 rsgis 物源 地形地貌 植被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RS的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过程 被引量:1
12
作者 官冬杰 瞿思佳 +1 位作者 杨姗姗 和秀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62,共7页
以三峡水库涪陵区段消落带为研究区域,对2003、2004、2008、2010、2013年的消落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与统计,估算消落带植被覆盖度,运用CA-Markov模型计算各时期消落带的土地利用类型概率转移矩阵,并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研究区2018... 以三峡水库涪陵区段消落带为研究区域,对2003、2004、2008、2010、2013年的消落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与统计,估算消落带植被覆盖度,运用CA-Markov模型计算各时期消落带的土地利用类型概率转移矩阵,并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研究区2018、2023、2028、2033年湿地利用类型格局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跨度上,消落带在1年或2年这样的短时期内,植被覆盖类型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稳定性不高,长期变化则趋于稳定,尤其是在2008年首次实现175 m蓄水试验之后;在空间格局上,陆生植物与湿生植物大部分属于类别内部转移,即陆生转为湿生,总体植被覆盖度小幅降低,但后期基本稳定在各占植被类型5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gis-rs 消落带 植被覆盖度 CA-Marko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陕南地区近20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苏嫄 王志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0-256,共7页
植被覆盖是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为了揭示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陕南地区1995—2014年近20年间不同植被覆盖等级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内部转移特征进行... 植被覆盖是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为了揭示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陕南地区1995—2014年近20年间不同植被覆盖等级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内部转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的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整体上以高植被覆盖度(>75%)为主,随时间变化高植被覆盖度所占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植被覆盖度等级面积呈波动减少;(2)不同植被覆盖等级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水平方向上,表现为1995—2005年是以中高植被覆盖度(60%~75%)为主,主要分布在汉中市,2005年之后以高植被覆盖度(>75%)为主,主要分布在安康市和汉中市。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海拔>1 000m的低中山区和高山区以高覆盖度(>75%)为主,低山区(500~1 000m)以中等、中高覆盖度(45%~75%)为主,海拔<500m的丘陵以低、中低和中等覆盖度(<60%)为主,即随海拔升高植被覆盖等级随之增加;(3)近20年不同植被覆盖等级之间变化过程频繁,但植被覆盖整体上呈现"恢复—退化—恢复"的变化趋势,这与陕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归一化植被指数 遥感和gis 时空变化 陕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TM影像的植被变化分析——以江西省武宁县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皓波 邱新法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79,共4页
基于多时相TM影像数据,利用NDVI植被指数和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对江西省武宁县1992和2006年的植被变化进行了空间分析,绘制了不同时相上的植被空间变化图,并统计了不同时相上各植被覆盖等级的面积变化,以及不同植被覆盖等级之间的... 基于多时相TM影像数据,利用NDVI植被指数和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对江西省武宁县1992和2006年的植被变化进行了空间分析,绘制了不同时相上的植被空间变化图,并统计了不同时相上各植被覆盖等级的面积变化,以及不同植被覆盖等级之间的动态变化,旨在提供一种快速、可行的植被变化分析方法。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优等植被(密灌土地、密林地、灌木林地)的转入,劣等植被(潜在退化土地等)的转出,已然成为武宁县植被的主体变化趋势;发生负向变化的植被总面积为17 392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5%;发生正向变化的植被总面积为98 546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TM 植被变化分析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ing classification assignment rules to assess land-use change impacts on forest biodiversity at local-to-national scales 被引量:1
15
作者 Kathrin Affeld Susan K. Wiser +1 位作者 Ian J. Payton Miquel DeCaceres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162-176,共15页
Background: Ecosystem representation is one key component in assessing the biodiversity impacts of land-use changes that will irrevocably alter natural ecosystems. We show how detailed vegetation plot data can be use... Background: Ecosystem representation is one key component in assessing the biodiversity impacts of land-use changes that will irrevocably alter natural ecosystems. We show how detailed vegetation plot data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inundation by a proposed hydroelectricity dam in the Mokihinui gorge, New Zealand, on representation of natural forests. Specifically we ask: 1) How well are the types of forest represented Locally, regionally, and nationally; and 2) How does the number of distinct communities (i.e. beta diversity) in the target catchment compare with other catchments nationally? Methods: For local and regional comparisons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was recorded on 45 objectively located 400 m2 vegetation plots established in each of three gorges, with one being the proposed inundation area of the Mokihinui lower gorge. The fuzzy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of noise clustering was used to assign these plots to a specific alliance and association of a pre-existing national-scale classification. NationaLly,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alliances and associations in a catchment and either catchment size or the number of plots per catchment by fitting Generalised Additive Models. Results: The four alliances and five associations that were observed in the Mokihinui lower gorge arepresent in the region but limited locally. One association was narrowly distributed nationally, but is the mostfrequent association in the Mokihinui lower gorge; inundation may have consequences of national importance to its long-term persistence. That the Mokihinui lower gorge area had nearly twice as many plots that could not be assigned to pre- existing alliances and associations than either the Mokihinui upper or the Karamea lower gorges and proportionally more than the national dataset emphasises the compositional distinctiveness of this gorge. These outlier plots in the Mokihinui lower gorge may be unsorted assemblages of species or reflect sampling bias or that native- dominated woody riparian vegetation is rare on the landscape. At a national scale, the Mokihinui catchment has a higher diversity of forest alliances and associations (i.e. beta-diversity) than predicted based on catchment size and sampling intensity. Conclusions: Our analytical approach demonstrates one transparent solution to a common conservation planning problem: assessing how well ecosystems that will be destroyed by a proposed land-use change are represented using a multi-scale spatial and compositional framework. We provide a useful tool for assessing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land-use change that can help guide decision ma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TA-DIVErsIT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s Ecosystem representation Hydroelectricity dams Land-use change National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Noise clustering New Zealand NVS databank Pla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Spot/vegetation NDVI影像的大尺度神经网络分类 被引量:6
16
作者 巴雅尔 敖登高娃 +3 位作者 沈彦俊 朱林 Ryutar Toateishi 王一谋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7-431,共5页
以内蒙古地区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影像为基本信息源,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进行了大尺度神经网络分类实验研究.建立多年份高分辨影像数据库,通过G IS软件集成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在全区范围选取了“纯净... 以内蒙古地区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影像为基本信息源,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进行了大尺度神经网络分类实验研究.建立多年份高分辨影像数据库,通过G IS软件集成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在全区范围选取了“纯净”样本数据,并辅助应用DTM数据和影像化多年气像观测数据,完成土地覆盖类型的BP人工神经网络分类.结果表明,G IS技术支持下,大面积区域尺度上spot/vegetation NDVI影像的BP神经网络分类可达到较高的分类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spot/vegetation NDVI 人工神经网络 遥感影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woody plants in Western Iran as monitored by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a case study of Zagros forest 被引量:1
17
作者 Mansour Karkon Varnosfaderani Rasoul Kharazmi +3 位作者 Aliakbar Nazari Samani Mohammad Reza Rahdari Seid Hamid Matinkhah Nasrollah Aslinezhad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45-153,共9页
The status of woody plants in dry-land systems is a fundamental determinant of key ecosystem processes. Monitoring of this statu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woody plants in arid and semi-... The status of woody plants in dry-land systems is a fundamental determinant of key ecosystem processes. Monitoring of this statu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woody plants in arid and semi-arid ecosystems. The present study determined the dynamism of the Zagros forests in Iran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ques and statistical sci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nsity of trees varied from 10 to 53 % according to the physio- graphic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of semi-arid regions. The best and lowest correlation between vegetation indices and forest density were obtained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dex (GEMI; R2 = 0.94) and soil adjust vegetation index (R2 = 0.81), respectively. GEMI is used to monitor land use changes over a 10-year period. Results show that 2720 ha2 of forest have been destroyed by human interference and tillage on steep slopes during this period which also resulted in the loss of the fertile soil layer. GEMI determined the areas with a biomass of trees and could normally separate border regions with low bio- mass density of trees from regions without canopy cover.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ssessment of forest and vegetation cover in arid and semi-arid arduous forest regions using satellite digital numbers and ordinary sampling is subject to uncertainty. A stratified grouping procedur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assess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itoring Woody plants vegetation index rs gis Zagros forest Ir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类型影响下洪水特征响应分析
18
作者 梁霄 许继良 +2 位作者 许月萍 周焕 刘甜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降低洪涝灾害影响、提高对洪水灾害的防御能力,评估极端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类型对洪水特征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对浙江省汤浦水库上游流域20场洪水进行入库洪水建模,并采用模糊决策树法将洪水划分为快... 为降低洪涝灾害影响、提高对洪水灾害的防御能力,评估极端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类型对洪水特征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分布式水文-土壤-植被模型DHSVM对浙江省汤浦水库上游流域20场洪水进行入库洪水建模,并采用模糊决策树法将洪水划分为快速洪水、短历时降雨洪水和长历时降雨洪水3种类型,研究极端土地利用和降雨类型对各类型洪水的特征指标影响。结果表明:DHSVM模型模拟效果较好,率定期和验证期各场次洪水纳什效率系数均值大于0.7。受区域内耕地面积影响,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对洪峰和洪量的消减作用皆小于2%。快速洪水的洪峰对下垫面变化最敏感,在退林还耕和城市扩张的极端土地利用变化下其洪峰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87%和60.88%。下垫面变化对长历时降雨洪水的洪量影响最大,在退林还耕和城市扩张情境下其洪量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48%和20.70%。城市扩张情景使得峰现时间平均提前2.10 h,降雨类型改变使得快速-短历时洪水开始时间平均延迟3.63 h,洪峰减小34.73%;短历时-快速洪水开始时间平均提前7.11 h,洪峰增大2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土地利用变化 雨型 DHSVM模型 洪水分类 洪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地下水位降幅对天然植被衰退过程的影响分析——以新疆鄯善南部绿洲群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绪 刘志辉 +2 位作者 戴维 菊春燕 王云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3-145,共3页
综合运用RS、GIS及地理统计学的理论、技术,监测干旱区地下水位降幅对天然植被衰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部分绿洲位于20-30m降幅之间,并由北向南呈环状递减;天然植被覆盖变化敏感区域居于5~8m降幅之内,超过10m降幅将... 综合运用RS、GIS及地理统计学的理论、技术,监测干旱区地下水位降幅对天然植被衰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部分绿洲位于20-30m降幅之间,并由北向南呈环状递减;天然植被覆盖变化敏感区域居于5~8m降幅之内,超过10m降幅将出现严重退化区;天然植被大面积向绿洲东北方向退缩,15年间典型研究区天然植被面积减少近1/2,半固定沙丘面积增大而将成为新的沙尘策源地,绿洲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降幅 天然植被衰退 rs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贵州省绥阳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蔡广鹏 韩会庆 +2 位作者 张凤太 郜红娟 朱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2-124,130,共4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利用绥阳县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ETM/SPOT影像解译获得的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估算了该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中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利用绥阳县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ETM/SPOT影像解译获得的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估算了该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中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5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增加了22.87hm2,林地、牧草地分别减少了15.78,8.28hm2,植被碳储量2005年比2000年减少了2 945.11t;2005—2010年研究区耕地、牧草地分别减少26.28,4.09hm2,林地增加29.07hm2,植被碳储量2010年比2005年增加了1 786.17t。综上,该县植被碳储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且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等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gis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 植被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