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MS联用技术分析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
1
作者 陈智兰 牛新迈 +4 位作者 谢旭格 黄少敏 甘姣姣 陈美安 秦华珍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33-149,共17页
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和回流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3味山姜属(Alpinia)中药(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采用Simca 14.1、SPSS 2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 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法和回流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3味山姜属(Alpinia)中药(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挥发油化学成分,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采用Simca 14.1、SPSS 26.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分别鉴定出134、130、171种成分;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共有成分有24种。3味山姜属中药主要由萜类、脂肪烃类、芳香烃类、含氧类、苯丙素类等组成。(S)-4-(1-Acetoxyallyl)phenyl acetate(N31)、1HImidazole,4,5-dihydro-2-(phenylmethyl)-(N56)、3-Heptanone,5-hydroxy-1,7-diphenyl-(N100)3种成分是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标志物。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的共有成分分别为27、3、24种,占比分别为20.15%、2.31%、14.04%。通过对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共有成分、特有成分的分析,表明亲缘关系相同的中药其物质基础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姜属(Alpinia)中药 挥发油 gc-ms联用技术 成分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对红酸汤特征香气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林莉 董玮 +1 位作者 严红光 袁玮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1,共8页
为明确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贵州地区5种市售红酸汤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电子鼻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有... 为明确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贵州地区5种市售红酸汤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电子鼻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有机硫化物为5种红酸汤的主要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5种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可归为3类(W样品、H和G样品、Y和L样品)。运用GC-MS检测到5种红酸汤中含有醇类、酯类、酸类、烷烃类、酚类、醛类、酮类、醚类、烯烃类和其他类共15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经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共筛选出乙醇、乙酸、十六酸乙酯、苯乙醇、1-丙醇、乙酸乙酯等25个VIP值>1的红酸汤关键特征香气物质。综上,利用两种检测技术进行协同分析,可获得较全面的红酸汤特征香气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改进红酸汤的风味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酸汤 香气物质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和GC-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张乐 魏依馨 +5 位作者 史冠莹 蒋鹏飞 赵丽丽 王继红 张少南 王赵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234,共13页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真空冷冻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的香椿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化学计量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探究样品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通过GC-IMS检测到78个峰,鉴定出59种化合物。通过GC-MS鉴定出94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是硫化物、烯烃类和醛类。经过干燥后总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通过ROAV法确定了(E,Z)-二-1-丙烯基二硫化物、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正己醛、2-己烯醛、丁香酚等为香椿样品中关键香气化合物。PCA和PLS-DA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的样品与新鲜样品有明显的分离,彼此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鲜样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为一组,其他3个干燥香椿样品为一组。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得分共筛选出10种(VIP>1)标志挥发性化合物。干燥方式对香椿风味特性影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组与鲜样最为接近,考虑实际应用热泵干燥为香椿最适宜的脱水方式。本研究为热加工过程中风味品质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干燥方式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分析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差异
4
作者 易晨歆 卿昊炜 +6 位作者 黎明 石雨雨 桂秋林 郭慧勤 彭宏祥 丁峰 张树伟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共7页
鉴定和分析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可为龙眼育种、品质改良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 鉴定和分析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可为龙眼育种、品质改良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果肉挥发性成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p<0.05,差异倍数≥2或≤0.5为基准,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比较差异成分。结果表明,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76种,包括酯类27种、烷烃类13种、芳烃类10种,萜类8种,酮类5种,醛类3种,醇类、酚类、烯烃类和杂环化合物各2种,胺类和酸类各1种,其中红皮龙眼中检测出挥发性成分75种,四季蜜龙眼中检测出62种,选到差异成分44种;其中酮类中1-(2-羟基-5-甲基苯基)-乙酮仅在四季蜜龙眼中检测到,甲基丁香酚、丁酸甲酯、3-羟基丁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十四烷酸甲酯、十四烷酸乙酯、乙酸正丙酯、3,4-二甲基苯甲酸甲酯、十八酸乙酯、新松香二烯、3-羟基-3-甲基-丁酸、3-(4-异丙基苯基)-2-甲基丙醇、异榄香素、(E)-茴香脑等14种仅在红皮龙眼中检测到。红皮龙眼和四季蜜龙眼酯类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红皮龙眼的特有挥发性成分多达14种,四季蜜龙眼的特有挥发性种类仅1种,品种间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皮龙眼 四季蜜龙眼 果肉 香气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对山东成武和广西英家大头菜挥发性物质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慧君 胡事成 +1 位作者 张振东 郭壮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16,共6页
为了分析山东成武大头菜和广西英家大头菜中的挥发性物质,首先采用电子鼻技术(electronic nose,E-nose)对两种大头菜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识别,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 为了分析山东成武大头菜和广西英家大头菜中的挥发性物质,首先采用电子鼻技术(electronic nose,E-nose)对两种大头菜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识别,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山东成武和广西英家大头菜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检测。电子鼻的结果显示:广西英家大头菜含有的芳香性物质比山东成武大头菜高,氮氧化物、氰化物、有机硫化物和烷烃等物质含量相对较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果显示:相对含量超过1%的6种物质中,丙酮、醋酸和丁醛在山东成武和广西英家大头菜中含量均很丰富,异戊醛和甲硫醚在山东成武大头菜中含量丰富,乙酸乙酯在广西英家大头菜中含量丰富,与电子鼻的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菜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主成分分析(PCA)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分析不同干燥方式 对香葱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顾晨 魏文莉 +1 位作者 马海乐 单艳琴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8-153,共6页
为了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脱水香葱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子鼻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经过热风干燥、红外-热风联合干燥、冷冻干燥、红外-冷冻联合干燥制得的干制香葱样品进行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脱水香葱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子鼻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经过热风干燥、红外-热风联合干燥、冷冻干燥、红外-冷冻联合干燥制得的干制香葱样品进行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对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脱水香葱在传感器W5S、W1W和W2W上具有较高的响应值。两个主成分PC1和PC2的贡献率分别为71.824%和15.356%,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180%(85%以上),可以区分不同干燥处理的脱水香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4种不同干燥方法处理后的脱水香葱分别检测到49种(热风干燥)、50种(红外-热风干燥)、66种(冷冻干燥)和53种(红外-冷冻干燥)挥发性物质。热风干燥和红外-热风干燥可以得到风味较好的脱水香葱,由于冷冻干燥温度较低,干燥过程中化合物转化率较低,可采用红外-冷冻干燥使脱水香葱产生焦香气味。因此,联合干燥方法后的脱水香葱具有更浓郁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葱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物质 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法对垃圾渗滤液回灌处理前后有机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珊 高文毅 +2 位作者 贾佳 杜鹃 周玉海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43-548,共6页
利用模拟垃圾填埋装置进行渗滤液回灌处理的研究,取回灌处理后期的渗滤液与未经回灌处理渗滤液进行水质监测,并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两种水样的有机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羧酸类物质在检出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回灌处理对渗滤液中羧... 利用模拟垃圾填埋装置进行渗滤液回灌处理的研究,取回灌处理后期的渗滤液与未经回灌处理渗滤液进行水质监测,并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两种水样的有机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羧酸类物质在检出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回灌处理对渗滤液中羧酸类物质的去除率达到61.26%,接近于CODC r的去除率59.65%。对一些毒害性物质也有一定的去除,哌啶类物质去除率为79.52%,呋喃的去除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水质监测 gc-ms联用技术 有机成分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山柑籽油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芳 张锐利 +1 位作者 白红进 蒲云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7158-7159,共2页
[目的]为了研究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籽油的脂肪酸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刺山柑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刺山柑籽油中6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73.10%,必需脂肪酸含量占56.01%。... [目的]为了研究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籽油的脂肪酸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刺山柑籽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刺山柑籽油中6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73.10%,必需脂肪酸含量占56.01%。[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刺山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山柑 籽油 脂肪酸 gc-ms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香菇风味物质HS-SPME/GC-MS指纹图谱研究
9
作者 杨冉冉 李德祥 +6 位作者 刘俊 童玲 陈振东 孙友怡 张艳红 黄玉 金艳琴 《食用菌》 CAS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产区香菇特征风味物质。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来自陕西省汉中市、河南省西峡县、河南省泌阳县和河北省平泉县4个不同产区的18批香菇特征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 目的:分析不同产区香菇特征风味物质。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来自陕西省汉中市、河南省西峡县、河南省泌阳县和河北省平泉县4个不同产区的18批香菇特征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构建香菇风味物质指纹图谱,并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比较不同产地香菇风味物质之间的差异。结果:香菇风味物质指纹图谱同相似度评价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一致,将4个不同产区的香菇分别聚为一类,正十六烷、苯乙醇、正十二烷、2,3,5-三硫杂己烷、1-辛烯-3-酮、2-丁基-2-辛烯醛、D-柠檬烯、十三烷、正辛醛、3-乙基-2,5-甲基吡嗪、3-辛酮、1-辛烯-3-醇、苯乙醛和4-己烯-3-酮是不同产地香菇之间产生差异的主要成分。结论:HSSPME/GC-MS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分析方法,能较好区分不同产地的香菇,为香菇的品质评价提供科学参考,对香菇的产地溯源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 风味物质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分析小紫金牛挥发性化学成分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秋凤 岑颖洲 伍秋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8951-8952,8969,共3页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小紫金牛(Ardisia chinensis Benth)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紫金牛的挥发性成分,再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所提取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小紫金牛中...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小紫金牛(Ardisia chinensis Benth)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紫金牛的挥发性成分,再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所提取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小紫金牛中共鉴定出了56种成分,占样品总量的84.1%,其主要成分是烯烃、酮、醇、酯和酸类物质等。[结论]该研究为认识小紫金牛的化学成分与其药效之间的关系,并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小紫金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紫金牛 挥发性成分 gc-ms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的不同香蕉品种果实香气品质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赵明 邹瑜 +4 位作者 何海旺 武鹏 龙芳 莫天利 黄相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4-970,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品种香蕉果实香气品质特征,为开展香蕉果实品质评价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2个基因组类型蕉类(ABB基因型粉蕉和AAA基因型普通香蕉)7个品种(ABB基因... 【目的】分析不同品种香蕉果实香气品质特征,为开展香蕉果实品质评价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2个基因组类型蕉类(ABB基因型粉蕉和AAA基因型普通香蕉)7个品种(ABB基因型的金粉1号、30b、32b、35b和55b及AAA基因型的桂蕉6号和宝岛蕉)相同成熟阶段果实的香气组分进行分离,测定分析其品质特征差异。【结果】从7个品种香蕉果实中共检测到48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酯类物质24种,羰基化合物9种,以及醇类、酸类、酚类和其他类化合物等;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占香气物质总含量的33.51%~72.66%,是构成香蕉果实香气物质的主要成分,其关键组分是乙酸异戊酯、异丁酸异戊酯、丁酸丁酯和己酸乙酯等黄熟香蕉的特征香气物质;普通香蕉品种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含量均多于或高于粉蕉品种,其中宝岛蕉的香气物质种类最多,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41种和80.70%;粉蕉品种中55b的香气物质种类最多,为34种,金粉1号的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66.20%。【结论】相同成熟阶段不同品种香蕉果实的香气物质主要为乙酸异戊酯、异丁酸异戊酯、丁酸丁酯和己酸乙酯等酯类物质,但普通香蕉品种成熟果实香气物质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多于或高于粉蕉品种,而粉蕉品种中以55b的香气物质种类最丰富,金粉1号的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香气成分 品质评价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C-MS和电子鼻研究1-MCP对‘嘎拉’苹果常温贮藏期间芳香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樊丽 向春燕 +2 位作者 周轲 王豪杰 任小林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1-938,共8页
【目的】研究1-MCP对‘嘎拉’苹果常温贮藏期间的挥发性芳香物质的影响,探讨电子鼻技术在苹果采后挥发性物质检测与分类中的应用。【方法】以‘嘎拉’苹果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1-MCP对... 【目的】研究1-MCP对‘嘎拉’苹果常温贮藏期间的挥发性芳香物质的影响,探讨电子鼻技术在苹果采后挥发性物质检测与分类中的应用。【方法】以‘嘎拉’苹果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1-MCP对‘嘎拉’苹果采后挥发性芳香物质的影响,使用PEN3电子鼻无损检测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DA),研究1-MCP对‘嘎拉’苹果采后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GC-MS检测结果表明,1-MCP处理显著抑制了‘嘎拉’苹果常温贮藏期间醛类、醇类、酯类物质以及草蒿脑的产生,但对酮类物质影响不大,显著减少了芳香物质的种类和总含量;电子鼻线性判别分析(LDA)结果表明,除贮藏6 d的果实外,其余贮藏期的对照和1-MCP处理果实可以完全区分开。【结论】1-MCP处理显著抑制了‘嘎拉’苹果常温贮藏期间芳香物质的合成,利用电子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不同贮藏期的对照和1-MCP处理果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嘎拉’苹果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电子鼻 芳香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分析不同品种油棕果肉中的脂肪酸组分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丽霞 雷新涛 曹红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2-1077,共6页
[目的]分析4个品种油棕果肉中的脂肪酸组分,为棕榈油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个品种的新鲜油棕果为试验材料,参考国家标准GB/T 14772 2008提取果肉脂肪酸,利用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处理,再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 [目的]分析4个品种油棕果肉中的脂肪酸组分,为棕榈油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个品种的新鲜油棕果为试验材料,参考国家标准GB/T 14772 2008提取果肉脂肪酸,利用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处理,再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分,同时测定油脂营养成分。[结果]4个品种油棕果肉中脂肪酸种类相同,但成分含量所占比例不同。LS30果肉中棕榈酸含量所占比例最高(53.00%),油酸含量比例最低(22.56%);SJ64果肉中棕榈酸含量比例最低(43.94%),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比例最高(33.24%和7.10%)。4个品种油棕果肉脂肪酸组分中,棕榈酸平均含量所占比例高达48.47%,变异系数为0.05;其次为油酸,平均含量所占比例为27.90%,变异系数为0.08。脂肪酸组分中,月桂酸与肉豆蔻酸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 r |=0.90~1.00,下同),其相关系数为0.90,与其他4种脂肪酸均呈负相关;棕榈酸与油酸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3,与亚油酸呈较大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1,与月桂酸和肉豆蔻酸呈负相关,与硬脂酸呈正相关。对油棕果肉油脂各营养成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品种间α-维生素E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角鲨烯和β-谷甾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通过多重比较分析,α-维生素E含量在品种SD60和XJS30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SJ64和LS30间存在显著差异;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在4个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4个品种油棕果肉中均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其中SJ64果肉中的油酸、亚油酸,以及油脂营养成分α-维生素E和β-谷甾醇含量均最高,具有较高的营养开发价值,为今后棕榈油品质改良提供材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棕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甲酯化 组分 含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马神酒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竹连 张贞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3-837,共5页
【目的】了解巴马神酒的香气特征,为生产品质优良的巴马神酒及其系列产品、鉴别伪劣产品、规范市场营销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以溶液萃取法提取巴马神酒中的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 【目的】了解巴马神酒的香气特征,为生产品质优良的巴马神酒及其系列产品、鉴别伪劣产品、规范市场营销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以溶液萃取法提取巴马神酒中的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巴马神酒中共检测出16种香气化合物,分别为醇类、缩醛类、酚类、酯类、烃类和杂烷类,其中醇类、缩醛类、酚类是巴马神酒中香气贡献最大的三类化合物,占相对质量分数的92.612%;主要的香气化合物有:苯乙醇(44.480%)、十二醛二甲缩醛(18.801%)、3-甲基丁醇(13.212%)、二丁基羟基甲苯(8.679%)、2-甲基丁醇(5.822%),占相对质量分数的90.994%。【结论】巴马神酒中各香气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相互作用共同赋予了巴马神酒独特的香气风格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马神酒 香气成分 醇类 酯类 分析鉴定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花香气、茉莉花精油及净油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和GC-MS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黎贵卿 李区宁 +2 位作者 宋业昌 关继华 陆顺忠 《广西林业科学》 2020年第1期139-144,共6页
为了寻找茉莉花香气、茉莉花精油和净油成分的差异,指导茉莉花产品加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挥发性成分组成主要是酯类和萜类,共同成分有10... 为了寻找茉莉花香气、茉莉花精油和净油成分的差异,指导茉莉花产品加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挥发性成分组成主要是酯类和萜类,共同成分有10个,这些成分应是构成茉莉花香气的基础。精油中重组分含量相对较低(4.84%),其香气较纯正;净油中,头香成分含量相对较低,重组分含量偏高(23.79%),导致香气不够纯正。茉莉花精油和净油加工生产时,为保证香气纯正,须防止乙酸苯甲酯和芳樟醇等成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香气 茉莉花精油 茉莉花净油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ROAV法对市售核桃油香气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勇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66,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市售核桃油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共鉴定出76种香气组分。主要为醛类21种(53.46%)、醇类9种(18.60%)、酮类10种(7.32%)、酸类4种(6.38%)、烯烃类6种(2.90%)、烷烃类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市售核桃油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共鉴定出76种香气组分。主要为醛类21种(53.46%)、醇类9种(18.60%)、酮类10种(7.32%)、酸类4种(6.38%)、烯烃类6种(2.90%)、烷烃类9种(2.54%)、酯类12种(2.28%)以及杂环类5种(2.17%)。采用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法对市售核桃油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在市售核桃油挥发性香气成分中共有9种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分别为(E,E)-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己醛、壬醛、2-辛烯醛、辛醛、(E)-2-癸烯醛、(E)-2-庚烯醛、2-戊基呋喃,这些物质为市售核桃油的整体香味起到了主要的贡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售核桃油 静态顶空固相微萃(HS-SPM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分析油梨种子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立娜 韩树全 +4 位作者 范建新 李茂富 马蔚红 王代谷 何凤平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48,54,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油梨种子挥发性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经计算机检索与标准谱图对照,确定其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油梨种子中初步鉴定了83种化学成分,占总...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油梨种子挥发性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经计算机检索与标准谱图对照,确定其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油梨种子中初步鉴定了83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86.10%,其中化合物种类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萜类(37种,77.75%)、醇类(13种,2.17%)、酯类(8种,1.77%)、醛类(13种,1.63%)、烃类(4种,1.21%)、环氧类(2种,0.94%)、酮类(3种,0.42%)、肟类(1种,0.11%)、酸类(1种,0.07%)、噻唑类(1种,0.04%)。相对含量较高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有反式-α-佛手柑油烯(27.99%)、大牛儿烯D(11.01%)、反-β-法尼烯(6.85%)、β-倍半水芹烯(4.44%)、反-β-罗勒烯(4.13%)、β-石竹烯(2.82%)、β-甜没药烯(2.56%)、α-蒎烯(2.48%)、δ-杜松烯(2.09%)、反-α-香柠檬烯(1.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梨种子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法分析长白山臭冷杉针叶中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会婷 姚慧娟 +1 位作者 杨宇 李平 《广西林业科学》 2020年第1期145-147,共3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Maxim.)针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质谱检测器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Maxim.)针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质谱检测器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臭冷杉针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和鉴定出11种化合物,分别为左旋乙酸龙脑酯(47.44%)、莰烯(20.40%)、(1R)-(+)-α蒎烯(12.78%)、2,5-二甲基-2,4-己二烯(3.64%)、2-莰醇(3.07%)、石竹烯氧化物(2.99%)、右旋柠檬烯(2.33%)、(1S)-(+)-3-蒈烯(2.21%)、3-硝基-丁醇(2.03%)、3,4-二甲基-2-环戊烯-1-酮(1.77%)和三环萜(1.33%)。臭冷杉针叶挥发油中含有丰富的萜类等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臭冷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对紫菀及其蜜炙品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蔓 江汉美 郑颖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3期132-136,共5页
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质联用法(GC-MS)对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生品及其蜜炙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从紫菀生品中检测出85个峰,鉴定出70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2.66%;从蜜炙品中检测出75个峰,... 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质联用法(GC-MS)对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生品及其蜜炙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从紫菀生品中检测出85个峰,鉴定出70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2.66%;从蜜炙品中检测出75个峰,鉴定出63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0.54%,且二者的共有挥发性成分有36种。紫菀生品和蜜炙品挥发性成分总离子流较为相似,但其组成和含量有所不同,试验也为紫菀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Aster tataricus L.f.) 蜜炙品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气质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香叶天竺葵挥发油GC-MS分析及其体外抑菌与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徐雨生 郭时印 +2 位作者 申科 刘衡 蒋智林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02-1509,共8页
挥发油组分一般较为复杂,常具有发散解表、杀虫抗菌等作用,而对天竺葵挥发油抑菌、抗炎和抗氧化的研究报道则较少。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获得香叶天竺葵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出其主要含有30个化合物... 挥发油组分一般较为复杂,常具有发散解表、杀虫抗菌等作用,而对天竺葵挥发油抑菌、抗炎和抗氧化的研究报道则较少。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获得香叶天竺葵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出其主要含有30个化合物,已鉴定的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0.26%;运用牛津杯法得出香叶天竺葵挥发油对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明显,抑菌圈直径达15.55±1.53 mm;DPPH体外清除试验判断其具有较弱的抗氧化能力;脂多糖(LPS=10.0μg/mL)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后,给予地塞米松及低、中、高剂量的香叶天竺葵挥发油,采用Elisa法检测出其能有效降低炎症细胞的IL-1β、TNF-α表达量(P<0.01),其高剂量效果与地塞米松组表达IL-1β、TNF-α含量相近。本研究成功通过GC-MS测定和鉴别香叶天竺葵挥发油化学成分,证明了香叶天竺葵挥发油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且有效降低炎症细胞分泌IL-1β、TNF-α,为香叶天竺葵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叶天竺葵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抑菌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