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矮秆基因Rht-D1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育种利用探索
1
作者 姜朋 吴磊 +5 位作者 黄倩楠 李畅 王化敦 何漪 张鹏 张旭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77-2086,共10页
Rht-B1和Rht-D1基因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在长期的育种选择中,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对矮秆基因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倾向性,以Rht-B1b变异类型为主。为丰富品种矮秆基因类型,拓宽遗传基础,本研究尝试将黄淮麦区的主要矮秆基因... Rht-B1和Rht-D1基因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在长期的育种选择中,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对矮秆基因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倾向性,以Rht-B1b变异类型为主。为丰富品种矮秆基因类型,拓宽遗传基础,本研究尝试将黄淮麦区的主要矮秆基因变异类型Rht-D1b引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以2个麦区的小麦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在后代中筛选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品系,并进行系统的田间表型评价,为后续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及材料支持。结果表明,携带Rht-D1b的品系较携带Rht-B1b的品系在单位面积穗数、株高、穗长、叶片长宽、茎叶夹角等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而其小穗数则显著增加,是一个可利用的优势性状。但是,携带Rht-D1b品系的赤霉病病小穗率显著高于携带Rht-B1b的品系,通过抗赤霉病基因的应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材料的赤霉病抗性均显著提高。本研究明确了将Rht-D1b变异类型应用于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育种能够增加小穗数,提升产量潜力,抗病基因的应用均能够显著提高赤霉病抗性,同时这些材料也可作为优良抗性亲本应用于黄淮麦区育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长江中下游麦区 矮秆基因 冬春杂交 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硫菌唑对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防效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郭明明 张广旭 +5 位作者 赵雪君 王康君 谭一罗 师毅君 何茂盛 樊继伟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47-52,共6页
为探明丙硫菌唑对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防控效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赤霉病高感小麦品种华伟305、中感小麦品种连麦186和中抗小麦品种连麦12作为供试品种,采用平移式喷灌设备进行喷灌,建立赤霉病充分发病条件。结果表明:喷施丙硫菌唑... 为探明丙硫菌唑对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防控效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赤霉病高感小麦品种华伟305、中感小麦品种连麦186和中抗小麦品种连麦12作为供试品种,采用平移式喷灌设备进行喷灌,建立赤霉病充分发病条件。结果表明:喷施丙硫菌唑能够显著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生,其中病穗率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分别达38.97%~71.88%和29.36%~63.60%,随喷施次数增加防治效果进一步得到增强;同时,丙硫菌唑对华伟305的赤霉病防效要好于连麦186和连麦12。施药处理能够增加千粒质量,进而提高籽粒产量,还能够改善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容重、沉降值、粉质参数等加工品质,喷施2次效果最佳。综合分析赤霉病防效、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使用丙硫菌唑对不同小麦品种抗病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赤霉病高感品种华伟305的提升作用明显大于中感品种连麦186和中抗品种连麦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丙硫菌唑 赤霉病 防效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粒小麦新品种宁紫麦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3
作者 杨学明 姚金保 周淼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2期74-78,共5页
宁紫麦1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宁麦8号为母本、紫粒种质宁0726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育成的春性硬质紫粒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200008),是江苏省首个通过审定的彩... 宁紫麦1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宁麦8号为母本、紫粒种质宁0726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育成的春性硬质紫粒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200008),是江苏省首个通过审定的彩色小麦品种,适宜在江苏淮南麦区种植。该品种中早熟,富含花青素和多种人体必需微量矿质元素。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该品种产量均超过6750 kg/hm^(2),在区域试验中平均成穗数444万个/hm^(2),穗粒数37.8粒/穗,千粒质量44.0 g,中抗赤霉病和条锈病,中感黄花叶病毒病,抗穗发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紫麦1号 彩色小麦 花青素 赤霉病 穗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小麦新品系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评估与抗病基因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汪尊杰 胡文静 +8 位作者 高德荣 赵仁慧 张笑晴 徐瑶 王玲 陈甜甜 李东升 李韬 吴宏亚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的抗病育种现状,并鉴定筛选优异抗病品系,对近6年长江中下游麦区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414个品系进行抗病鉴定,同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抗白粉病基因Pm21/PmV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 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的抗病育种现状,并鉴定筛选优异抗病品系,对近6年长江中下游麦区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414个品系进行抗病鉴定,同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抗白粉病基因Pm21/PmV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系中,赤霉病抗性为抗(R)和中抗(MR)的品系分别占比10.1%和62.3%,其中扬15-9、扬17021、宁20419连续两年鉴定结果均为R。经系谱分析,抗病品系的亲本多为宁麦9号和扬麦158及其衍生品种。在供试品系中,白粉病抗性为免疫(IM)、高抗(HR)和MR的品系分别占比23.4%、1.9%和8.5%,其中扬15-9、瑞华麦505、盐麦0916、宁红1761、盐H1902、东麦1901连续三年鉴定结果均为IM。有15个品系的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同时为R或IM,可在小麦育种中作为后备亲本使用。经抗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携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品系有63个,其中88.0%品系的赤霉病抗性达到MR以上;赤霉病抗性为R的品系中仅35.7%被检测出携有Fhb1基因,赤霉病抗性为MR的品系中仅14.9%被检测出携有Fhb1基因;143个品系携有Pm21/PmV基因,占供试材料的34.5%,其中有73个品系抗性鉴定结果为IM至HR。97个品系免疫白粉病,其中70.10%携有Pm21/PmV基因,其他品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有待挖掘;10个品系同时携有Fhb1和Pm21/PmV基因,对两种病害的抗性均在MR以上,可直接作为抗源利用。长江中下游小麦抗病育种中,Pm21/PmV基因可继续使用,将Fhb1基因与扬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白粉病 抗病基因 品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多抗弱筋小麦新品系扬18465标记辅助育种途径分析
5
作者 万文涛 赵仁慧 +10 位作者 陈甜甜 王玲 汪尊杰 张晓 朱冬梅 张晓祥 张伯桥 吴宏亚 张勇 高德荣 别同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3,共8页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区。由于该麦区小麦生长中后期多雨潮湿,赤霉病和白粉病重发、频发,赤霉病还导致籽粒DON毒素增加,冷冬年份苗期易发生黄花叶病,给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双重挑战。扬麦15是21世纪初育成的高产弱...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区。由于该麦区小麦生长中后期多雨潮湿,赤霉病和白粉病重发、频发,赤霉病还导致籽粒DON毒素增加,冷冬年份苗期易发生黄花叶病,给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双重挑战。扬麦15是21世纪初育成的高产弱筋小麦品种,但综合抗病性较弱。为保持扬麦15弱筋品质并提高抗性,本课题组以扬麦15为轮回亲本,以兼抗白粉病、黄花叶病的软质小麦种质92R137和中抗赤霉病的高产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为供体亲本,构建回交聚合群体;低世代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黄花叶病主效位点QYm.nau-2D进行基因聚合,高世代进行赤霉病抗性、品质和产量鉴定,最终育成兼抗赤霉病、白粉病和黄花叶病的高产弱筋小麦新品系扬18465,并进入长江中下游小麦国家区试。扬18465所采用的回交、聚合抗性基因的育种路线可为同类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赤霉病 白粉病 黄花叶病 弱筋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地区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鉴定及致病力测定
6
作者 张意巧 刘美玲 +6 位作者 龚双军 曾凡松 李明菊 陈文 尹军良 杨立军 袁斌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4-781,共8页
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为了解导致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组成及其致病力,对2023年9月份从云贵4州9县市夏季种植小麦和自生麦苗上采集的赤霉病穗标样进行了镰孢菌分离,用特异性引物F16F/R扩增初筛菌株EF-1α基因并进... 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为了解导致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组成及其致病力,对2023年9月份从云贵4州9县市夏季种植小麦和自生麦苗上采集的赤霉病穗标样进行了镰孢菌分离,用特异性引物F16F/R扩增初筛菌株EF-1α基因并进行测序,对不同种镰孢菌的代表性菌株进行了室内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样品中共分离到95株镰孢菌,分属于7个种,其中33株为南方镰孢菌(Fusarium meridionale),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4.7%,为该地区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其次为22株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和22株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均占分离菌株总数的23.2%;再次为9株布氏镰孢菌(F.boothii),占分离菌株总数的9.5%;检测到6株木贼镰孢菌(F.equiseti)、2株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和1株为蒲苇镰孢菌(F.cortaderiae)。不同种镰孢菌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存在差异,燕麦镰孢菌的菌丝生长速率最低,但产孢量最高;南方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燕麦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弱;同种镰孢菌的不同菌株间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亦存在差异。由此说明南方镰孢菌为云贵麦区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存在高比例的布氏镰孢菌(9.5%),均属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优势种 南方镰孢菌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NuA4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复合体亚基FgEaf7的功能研究
7
作者 江航 马立国 +5 位作者 祁凯 张悦丽 张博 马国苹 曾凤 齐军山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546,共11页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在中国发生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NuA4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复合体可调控真菌的多种发育过程,但在植物病原真菌中,有关NuA4中多个亚基的功能尚不清楚。为明确NuA4中亚基Eaf7在植物病原真菌中...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在中国发生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NuA4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复合体可调控真菌的多种发育过程,但在植物病原真菌中,有关NuA4中多个亚基的功能尚不清楚。为明确NuA4中亚基Eaf7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功能,本研究以禾谷镰刀菌为研究对象,敲除基因FgEAF7,发现Fgeaf7突变体的生长速率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但基因FgEAF7的缺失不影响分生孢子的产生、对小麦的致病力以及DON毒素的生物合成。Fgeaf7突变体对刚果红和SDS的敏感性下降,表明基因FgEAF7的缺失影响细胞壁的发育。对FgEaf7的结构域进行分析,发现FgEaf7中含有一个保守的Eaf7结构域,将Eaf7结构域敲除后,发现FgEAF7△Eaf7突变体和Fgeaf7突变体的缺陷一致,表明Eaf7结构域对于FgEaf7发挥完整功能是必需的。转录组分析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Fgeaf7突变体中有1800多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多个对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基因在Fgeaf7突变体中下调表达。推测FgEaf7主要调控禾谷镰刀菌营养生长和细胞壁的发育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NuA4复合体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小麦赤霉病严重度轻量化检测方法
8
作者 梁晓颖 张紫婷 +3 位作者 杨硕 陈煦 姚志凤 宋怀波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8-227,共10页
为实现对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严重度等级快速无损检测,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建模分析。通过对小麦麦穗中部籽粒进行镰刀菌真菌接种,共获取1660个不同程度的患病麦穗样本。利用高光谱成像设备采集麦... 为实现对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严重度等级快速无损检测,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建模分析。通过对小麦麦穗中部籽粒进行镰刀菌真菌接种,共获取1660个不同程度的患病麦穗样本。利用高光谱成像设备采集麦穗样本高光谱信息,将整个麦穗作为感兴趣区域获取其平均光谱信息。通过对比归一化(Normalization)、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和平滑导数(Savitzky-Golay,SG)4种不同预处理后光谱对FHB严重度等级识别的准确率,选用SNV算法作为最佳预处理方法,并对其处理后的光谱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随后对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UMAP)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算法进行降维,通过比较最终选择能降到3维,且保持分类准确率以及较低时间复杂度的LDA算法。揭示了LDA判别FHB严重度等级的特征波段处于540 nm叶绿素反射峰至650 nm红光吸收谷波段区间,是由于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叶绿素含量急速减少和叶片结构损伤的协同效应。最终构建结合SNV和LDA的轻量级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FHB严重度等级识别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该研究样本数据在构建的算法模型下测试集和训练集的准确率分别为96.05%和94.71%,且LDA将256维数据降到3维空间的时间复杂度仅为0.09 s,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FHB严重度判别且具有优秀的泛化能力,为将来田间大面积实时快速的识别FHB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高光谱成像 无损检测 特征提取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芯片的小麦抗赤霉病基因高效KASP标记开发和育种应用
9
作者 邓清燕 罗江陶 +1 位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4,共10页
小麦赤霉病是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真菌性病害,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抗病基因已成为当前抗赤霉病育种的快速有效策略。为建立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高通量筛选体系、创制抗赤霉病新种质并提升四川小麦赤霉病抗性,利用100K SNP芯片对1... 小麦赤霉病是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真菌性病害,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抗病基因已成为当前抗赤霉病育种的快速有效策略。为建立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高通量筛选体系、创制抗赤霉病新种质并提升四川小麦赤霉病抗性,利用100K SNP芯片对14个四川小麦品种(系)和3个抗赤霉病种质进行全基因组基因型分析。基于已报道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Fhb2、Fhb4、Fhb5的遗传连锁区间,筛选获得与目标基因连锁(Fhb2、Fhb4)或共分离(Fhb5)的SNP位点,并据此开发特异性KASP标记。结果显示,基于100K SNP芯片,17份小麦品种(系)按遗传相似性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含有北方小麦遗传背景的抗病种质NMAS070和NMAS069独立成簇,与四川小麦品种(系)间亲缘关系较远;其余15份品种(系)聚为一类并进一步分为2个亚类。功能基因检测揭示抗病亲本携带赤霉病抗性位点,而农艺亲本则富集产量与品质相关优异等位变异。通过SNP位点筛选,在Fhb2、Fhb4连锁区间及Fhb5共分离区间内共鉴定出8个关键SNP位点,据此成功开发4对Fhb2、2对Fhb4和2对Fhb5的特异性KASP标记。验证试验表明,所有KASP标记均能实现精准分型,并已有效应用于赤霉病抗病分子育种实践。开发的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2、Fhb4、Fhb5高效KASP标记体系为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对提升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赤霉病 KASP标记 分子标记选择 抗赤霉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拮抗菌JB7的生防特性
10
作者 张越 毕钰 +3 位作者 慕雪男 郑子薇 王志刚 徐伟慧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1-271,共11页
【目的】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JB7可以抑制Fusarium graminearum(Fg)的生长并能控制小麦赤霉病,但其抑菌及控病机制并不明确,探究其抑菌及控病机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抑菌能力和抗氧化酶... 【目的】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JB7可以抑制Fusarium graminearum(Fg)的生长并能控制小麦赤霉病,但其抑菌及控病机制并不明确,探究其抑菌及控病机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抑菌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JB7无菌上清液(cell-free supernatants,CFS)对Fg孢子数量、菌丝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利用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扩增子测序技术评估喷施JB7后对麦穗毒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菌株JB7的CFS对Fg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CFS引起Fg菌丝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上升,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下降。转录组学分析表明,菌株JB7 CFS影响了与氧化应激和毒素有关基因的表达,喷施JB7改变了麦穗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降低了麦穗中Fg的密度和毒素含量。【结论】菌株JB7的CFS通过触发氧化应激和降低毒素水平展现出对Fg的抗真菌作用,且菌株JB7能改变麦穗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Fg的密度和毒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 转录组学 扩增子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孢子组成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及毒素污染程度影响
11
作者 代程程 何灿 +2 位作者 董飞 白青云 徐剑宏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1-527,共7页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精准度,在江苏宜兴市、句容市、姜堰区等6个地区试验田开展抽穗扬花期间田间孢子捕捉及鉴定,调查不同田块赤霉病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测定收获的小麦籽粒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水平,分析孢子组成对小麦赤霉...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精准度,在江苏宜兴市、句容市、姜堰区等6个地区试验田开展抽穗扬花期间田间孢子捕捉及鉴定,调查不同田块赤霉病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测定收获的小麦籽粒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水平,分析孢子组成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及其镰刀菌毒素污染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6个地区试验田共捕捉镰刀菌孢子650株,其中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占总孢子数的35.5%。淮南地区(宜兴市、句容市、姜堰区、盐都区)捕捉到的FGSC占当地捕捉总孢子数量的比例均在35%以上,但淮北地区(宿豫区、铜山区)均在27%以下,淮南地区试验田小麦赤霉病DI及镰刀菌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淮北地区(P<0.05)。6个地区DI与镰刀菌毒素含量均与FGSC孢子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当地总孢子数量没有相关性。采用子囊孢子飞散数量法预测赤霉病时,应对捕捉孢子中FGSC数量予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穗扬花期 孢子 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检测及抗性群体的生物学特性
12
作者 杨家伟 刘楚楚 +2 位作者 陈星 孙扬 陈雨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532,共8页
为明确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主要致病菌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现状,以5μg/mL的氟唑菌酰羟胺为抗性检测的区分剂量,对2024年采自安徽省10个地市的6900株小麦赤霉病菌进行抗性检测,... 为明确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主要致病菌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现状,以5μg/mL的氟唑菌酰羟胺为抗性检测的区分剂量,对2024年采自安徽省10个地市的6900株小麦赤霉病菌进行抗性检测,并检测抗性菌株的突变基因型和产毒化学型,比较抗、感菌株群体的生存适合度及其对其他常用杀菌剂(氟吡菌酰胺、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6900株小麦赤霉病菌中共检测出30株氟唑菌酰羟胺抗性菌株,总抗性频率为0.43%,所有抗性菌株的琥珀酸脱氢酶C_(1)亚基(SdhC_(1))发生了A83V的氨基酸突变;田间抗性菌株的产毒化学型均为雪腐镰孢菌烯醇(NIV)型;田间敏感群体较田间抗性群体致病性强,但两者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无显著差异;氟唑菌酰羟胺与同作用机制杀菌剂氟吡菌酰胺间存在交互抗性,与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等其他类型杀菌剂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安徽省部分小麦产区已出现赤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群体,预测长期单一使用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该药剂的抗性风险治理及在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氟唑菌酰羟胺 抗药性 产毒化学型 生物适合度 交互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毒素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13
作者 寿林飞 李春缘 +3 位作者 朱建振 邱海萍 柴荣耀 张震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938-1943,共6页
小麦赤霉病除直接造成小麦产量损失外,其病原菌可产生多种真菌毒素污染小麦籽粒,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水平,加强赤霉病毒素治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尤为迫切。本研究选用当前主流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探索了它们... 小麦赤霉病除直接造成小麦产量损失外,其病原菌可产生多种真菌毒素污染小麦籽粒,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水平,加强赤霉病毒素治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尤为迫切。本研究选用当前主流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探索了它们在病害防治和毒素污染防控方面的应用效果。2年试验结果显示,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600 mL·hm^(-2)或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00 mL·hm^(-2)+250 g·L^(-1)丙环唑乳油600 mL·hm^(-2)组合在小麦扬花初期喷雾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在77.0%以上,毒素DON控制在700μg·kg^(-1)以下,毒素ZEN控制在200μg·kg^(-1)以下。在首次药后7 d增加第2次防治,各处理的防治效果未有明显增加,但后者处理在赤霉病流行年份毒素含量更低。在赤霉病防治处理的基础上,收获前增加25%氰烯菌酯悬浮剂1500 mL·hm^(-2)喷雾处理可进一步减少收获籽粒中赤霉病毒素含量,但不同年份间差异较大,赤霉病流行年份的毒素控制效果较为明显。上述结果可为小麦赤霉病毒素治理提供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化学药剂 防治效果 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hb1基因在黄淮麦区小麦中的效应研究
14
作者 朱雪成 刘静 +3 位作者 王静 张娜 马红勃 刘东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4期106-109,115,共5页
以半冬性中抗赤霉病品种徐麦DH9为Fhb1供体,分别与农艺性状突出但高感赤霉病的徐麦19002、矮抗58Pm21和徐麦35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选择法对后代进行田间选育获得了54个高代品系。利用共显性诊断标记对其进行了Fhb1基因检测,同时进行赤... 以半冬性中抗赤霉病品种徐麦DH9为Fhb1供体,分别与农艺性状突出但高感赤霉病的徐麦19002、矮抗58Pm21和徐麦35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选择法对后代进行田间选育获得了54个高代品系。利用共显性诊断标记对其进行了Fhb1基因检测,同时进行赤霉病表型和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携带Fhb1基因品系的单花滴注病小穗率(SFI)和土表接种病情指数(DI)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系(P_(SFI)=0.002、P_(DSR)=0.001)。2种基因型的品系在株高、生育期、千粒重、穗数和产量方面差异并不显著。徐23261等6个中抗赤霉病的品系在产量、株高等方面优于对照品种济麦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黄淮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个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
15
作者 张小娟 刘倩倩 +2 位作者 王立峰 凌冬 张鹏飞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9,共5页
为筛选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赤霉病优异种质资源,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分别作为高抗、中抗、高感对照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土表接种法对包括对照在内的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水平鉴定,共筛选出高抗品种2个... 为筛选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赤霉病优异种质资源,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分别作为高抗、中抗、高感对照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土表接种法对包括对照在内的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水平鉴定,共筛选出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7个、中感品种30个、高感品种21个。并调查抗性水平达到中感及以上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共筛选出内4103、川麦45、W2、西农9871等16个农艺性状优良且兼具赤霉病抗性的小麦品种(系),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可靠亲本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系) 赤霉病 抗性鉴定 单花滴注法 土表接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小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6
作者 李基光 王素华 +5 位作者 陈戈 杨学乐 何世才 彭振 李勇 汤睿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98-104,共7页
湖南小麦栽培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甚至更早,产区集中在洞庭湖区及雪峰山脉以西。湖南是全国最早开展小麦研究的省份之一,先后育成了湘麦1号、湘麦2号、湘3017、湘麦12号、湘麦13号等知名品种,首创了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技术,在促进小麦... 湖南小麦栽培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甚至更早,产区集中在洞庭湖区及雪峰山脉以西。湖南是全国最早开展小麦研究的省份之一,先后育成了湘麦1号、湘麦2号、湘3017、湘麦12号、湘麦13号等知名品种,首创了两系法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技术,在促进小麦生产发展和选育抗赤霉病新品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湖南在小麦衍生功能研究方面也有较大进展,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批以小麦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业项目正成为湖南粮食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然而,湖南在发展小麦生产方面仍面临科技支撑不足、种植布局不合理、栽培管理落后等问题。展望未来,湖南在发展小麦生产方面仍需坚守阵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养专业的科研团队,积极开展优质、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统一小麦品种,引导连片种植,制定生产标准,以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开创湖南粮食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小麦 发展历史 研究现状 两系杂交小麦 赤霉病 小麦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漯麦49对8种小麦重要病害病原的抗性分析
17
作者 葛昌斌 陈昆圆 +4 位作者 曹燕燕 李荣超 周扬 廖平安 崔江宽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49,共8页
为明确田间中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漯麦49对8种小麦重要病害的抗性表现,以漯麦49和漯麦163为材料,分别于苗期接种8种小麦病害病原菌,接种后0、3、7、14 d,分别测定小麦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 为明确田间中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漯麦49对8种小麦重要病害的抗性表现,以漯麦49和漯麦163为材料,分别于苗期接种8种小麦病害病原菌,接种后0、3、7、14 d,分别测定小麦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病原菌接种后,与对照相比,漯麦49接种小麦菲利普孢囊线虫病和小麦白粉病后,小麦叶片CAT、POD、SOD活性和MDA含量明显升高,接种小麦菲利普孢囊线虫病后第7天漯麦49的CAT、POD、SOD活性和MDA含量分别升高了27.40%、900.00%、45.58%和96.08%,接种小麦白粉病后第7天漯麦49的CAT、POD、SOD活性和MDA含量分别升高了45.21%、494.44%、160.27%和4.70%;漯麦163接种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和小麦白粉病后,小麦叶片CAT、POD、SOD活性和MDA含量明显升高,接种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后第7天漯麦163的CAT、POD、SOD活性和MDA含量分别升高了15.49%、981.15%、158.96%和23.81%,接种小麦白粉病后第7天漯麦163的CAT、POD、SOD活性和MDA含量分别升高了94.37%、1315.90%、292.16%和3.83%。综合分析小麦苗期防御酶活性发现,漯麦49和漯麦163均可显著提升小麦苗期对小麦白粉病的免疫反应酶活性,对小麦白粉病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漯麦49 赤霉病 菲利普孢囊线虫 白粉病 条锈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小麦赤霉病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18
作者 关卫东 金牧兰 +2 位作者 李芮 李邦耀 董文成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0-520,共11页
小麦赤霉病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和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和动态前沿,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1236篇小麦赤霉病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小麦赤霉病研... 小麦赤霉病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和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和动态前沿,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1236篇小麦赤霉病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小麦赤霉病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以345篇的发文量位居榜首,中美、中英、中加等国际合作网络较为紧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特性、病害防治技术、抗病品种选育等方面;当前研究热点以抗病性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新型生物防治剂开发等为主;热门技术方法涉及分子代谢组学、基因组学、遥感监测技术等。展望未来,小麦赤霉病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致力于开发高效、环保的病害防控策略,以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Cite Space软件 信息可视化 研究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小麦地方品种(系)赤霉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9
作者 罗永露 隋建枢 +2 位作者 吴文强 王伟 陈天青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19,共10页
【目的】探明贵州小麦赤霉病抗病基因组成及其在基因组上的位置,为选育优良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系)提供参考。【方法】以129份贵州小麦地方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单花滴注法在贵阳(2017年、2018年、2020年)和连云港(2020年、2021年、2... 【目的】探明贵州小麦赤霉病抗病基因组成及其在基因组上的位置,为选育优良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系)提供参考。【方法】以129份贵州小麦地方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单花滴注法在贵阳(2017年、2018年、2020年)和连云港(2020年、2021年、2022年)6个环境开展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连锁不平衡(LD)分析以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确定其抗病基因组成及其在基因组的位置。【结果】贵州小麦地方品种(系)赤霉病抗性在材料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14.7%~65.3%),适于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采用55KSNP芯片对129份小麦材料进行基因分型共获得24868个高质量SNP标记,并将其对129份地方小麦材料赤霉病抗性进行关联分析,共定位到55个与赤霉病抗性显著关联的标记,分布于染色体上的22个位点,单个遗传位点可解释表型变异为8.3%~19.8%。【结论】小麦地方品种(系)对赤霉病抗性虽受环境影响较大,但在不同环境下仍呈一定规律性。22个赤霉病抗性显著关联位点共筛选出9个未知抗性位点(QFhb.GZAAS-2B-1、QFhb.GZAAS-2B-2、QFhb.GZAAS-7B-1、QFhb.GZAAS-7B-2、QFhb.GZAAS-7B-3、QFhb.GZAAS-7D-1、QFhb.GZAAS-7D-4、QFhb.GZAAS-7D-5、QFhb.GZAAS-7D-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地方品种(系) 赤霉病 抗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拮抗菌Bacillus velezensis SX1302的拮抗活性及防治效果分析
20
作者 田翱 周林立 +2 位作者 杜子璇 王海波 黄胜威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0期66-71,共6页
为评估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SX1302在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控中的应用潜力,利用平板拮抗试验,研究B.velezensis SX1302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拮抗作用,以及菌株培养物不同组分(细胞悬浮液、无细胞上清液、热处... 为评估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SX1302在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控中的应用潜力,利用平板拮抗试验,研究B.velezensis SX1302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拮抗作用,以及菌株培养物不同组分(细胞悬浮液、无细胞上清液、热处理无细胞上清液和细胞裂解内容物)对F.graminearum生长及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能力的影响,并探究了菌株的田间防治效果、促生长特性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B.velezensis SX1302对F.graminearum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菌株细胞悬浮液对F.graminearum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DON生成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100%、68.75%和86.89%。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与喷洒PBS相比,B.velezensis SX1302处理后,田间小麦赤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15.20个百分点和65.8%。促生特性表明,该菌株可以合成吲哚乙酸(IAA),并具有溶磷作用和ACC脱氨酶活性;与无菌水浸泡相比,B.velezensis SX1302处理的小麦根长、茎高、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了24.88%、31.41%、44.80%和17.91%。综上,B.velezensis SX1302具有拮抗禾谷镰刀菌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双重功能,为开发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微生物制剂及生物有机肥提供了菌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赤霉病 拮抗作用 促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