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hb1基因在黄淮麦区小麦中的效应研究
1
作者 朱雪成 刘静 +3 位作者 王静 张娜 马红勃 刘东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4期106-109,115,共5页
以半冬性中抗赤霉病品种徐麦DH9为Fhb1供体,分别与农艺性状突出但高感赤霉病的徐麦19002、矮抗58Pm21和徐麦35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选择法对后代进行田间选育获得了54个高代品系。利用共显性诊断标记对其进行了Fhb1基因检测,同时进行赤... 以半冬性中抗赤霉病品种徐麦DH9为Fhb1供体,分别与农艺性状突出但高感赤霉病的徐麦19002、矮抗58Pm21和徐麦35进行杂交,并采用系谱选择法对后代进行田间选育获得了54个高代品系。利用共显性诊断标记对其进行了Fhb1基因检测,同时进行赤霉病表型和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携带Fhb1基因品系的单花滴注病小穗率(SFI)和土表接种病情指数(DI)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系(P_(SFI)=0.002、P_(DSR)=0.001)。2种基因型的品系在株高、生育期、千粒重、穗数和产量方面差异并不显著。徐23261等6个中抗赤霉病的品系在产量、株高等方面优于对照品种济麦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黄淮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秆基因Rht-D1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育种利用探索
2
作者 姜朋 吴磊 +5 位作者 黄倩楠 李畅 王化敦 何漪 张鹏 张旭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77-2086,共10页
Rht-B1和Rht-D1基因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在长期的育种选择中,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对矮秆基因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倾向性,以Rht-B1b变异类型为主。为丰富品种矮秆基因类型,拓宽遗传基础,本研究尝试将黄淮麦区的主要矮秆基因... Rht-B1和Rht-D1基因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在长期的育种选择中,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对矮秆基因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倾向性,以Rht-B1b变异类型为主。为丰富品种矮秆基因类型,拓宽遗传基础,本研究尝试将黄淮麦区的主要矮秆基因变异类型Rht-D1b引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以2个麦区的小麦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在后代中筛选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品系,并进行系统的田间表型评价,为后续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及材料支持。结果表明,携带Rht-D1b的品系较携带Rht-B1b的品系在单位面积穗数、株高、穗长、叶片长宽、茎叶夹角等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而其小穗数则显著增加,是一个可利用的优势性状。但是,携带Rht-D1b品系的赤霉病病小穗率显著高于携带Rht-B1b的品系,通过抗赤霉病基因的应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材料的赤霉病抗性均显著提高。本研究明确了将Rht-D1b变异类型应用于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育种能够增加小穗数,提升产量潜力,抗病基因的应用均能够显著提高赤霉病抗性,同时这些材料也可作为优良抗性亲本应用于黄淮麦区育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长江中下游麦区 矮秆基因 冬春杂交 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粒小麦新品种宁紫麦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3
作者 杨学明 姚金保 周淼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2期74-78,共5页
宁紫麦1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宁麦8号为母本、紫粒种质宁0726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育成的春性硬质紫粒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200008),是江苏省首个通过审定的彩... 宁紫麦1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宁麦8号为母本、紫粒种质宁0726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育成的春性硬质紫粒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200008),是江苏省首个通过审定的彩色小麦品种,适宜在江苏淮南麦区种植。该品种中早熟,富含花青素和多种人体必需微量矿质元素。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该品种产量均超过6750 kg/hm^(2),在区域试验中平均成穗数444万个/hm^(2),穗粒数37.8粒/穗,千粒质量44.0 g,中抗赤霉病和条锈病,中感黄花叶病毒病,抗穗发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紫麦1号 彩色小麦 花青素 赤霉病 穗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小麦新品系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评估与抗病基因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汪尊杰 胡文静 +8 位作者 高德荣 赵仁慧 张笑晴 徐瑶 王玲 陈甜甜 李东升 李韬 吴宏亚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的抗病育种现状,并鉴定筛选优异抗病品系,对近6年长江中下游麦区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414个品系进行抗病鉴定,同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抗白粉病基因Pm21/PmV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 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的抗病育种现状,并鉴定筛选优异抗病品系,对近6年长江中下游麦区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414个品系进行抗病鉴定,同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抗白粉病基因Pm21/PmV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系中,赤霉病抗性为抗(R)和中抗(MR)的品系分别占比10.1%和62.3%,其中扬15-9、扬17021、宁20419连续两年鉴定结果均为R。经系谱分析,抗病品系的亲本多为宁麦9号和扬麦158及其衍生品种。在供试品系中,白粉病抗性为免疫(IM)、高抗(HR)和MR的品系分别占比23.4%、1.9%和8.5%,其中扬15-9、瑞华麦505、盐麦0916、宁红1761、盐H1902、东麦1901连续三年鉴定结果均为IM。有15个品系的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同时为R或IM,可在小麦育种中作为后备亲本使用。经抗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携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品系有63个,其中88.0%品系的赤霉病抗性达到MR以上;赤霉病抗性为R的品系中仅35.7%被检测出携有Fhb1基因,赤霉病抗性为MR的品系中仅14.9%被检测出携有Fhb1基因;143个品系携有Pm21/PmV基因,占供试材料的34.5%,其中有73个品系抗性鉴定结果为IM至HR。97个品系免疫白粉病,其中70.10%携有Pm21/PmV基因,其他品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有待挖掘;10个品系同时携有Fhb1和Pm21/PmV基因,对两种病害的抗性均在MR以上,可直接作为抗源利用。长江中下游小麦抗病育种中,Pm21/PmV基因可继续使用,将Fhb1基因与扬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白粉病 抗病基因 品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小麦赤霉病严重度轻量化检测方法
5
作者 梁晓颖 张紫婷 +3 位作者 杨硕 陈煦 姚志凤 宋怀波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8-227,共10页
为实现对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严重度等级快速无损检测,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建模分析。通过对小麦麦穗中部籽粒进行镰刀菌真菌接种,共获取1660个不同程度的患病麦穗样本。利用高光谱成像设备采集麦... 为实现对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严重度等级快速无损检测,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建模分析。通过对小麦麦穗中部籽粒进行镰刀菌真菌接种,共获取1660个不同程度的患病麦穗样本。利用高光谱成像设备采集麦穗样本高光谱信息,将整个麦穗作为感兴趣区域获取其平均光谱信息。通过对比归一化(Normalization)、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和平滑导数(Savitzky-Golay,SG)4种不同预处理后光谱对FHB严重度等级识别的准确率,选用SNV算法作为最佳预处理方法,并对其处理后的光谱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随后对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UMAP)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算法进行降维,通过比较最终选择能降到3维,且保持分类准确率以及较低时间复杂度的LDA算法。揭示了LDA判别FHB严重度等级的特征波段处于540 nm叶绿素反射峰至650 nm红光吸收谷波段区间,是由于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叶绿素含量急速减少和叶片结构损伤的协同效应。最终构建结合SNV和LDA的轻量级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FHB严重度等级识别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该研究样本数据在构建的算法模型下测试集和训练集的准确率分别为96.05%和94.71%,且LDA将256维数据降到3维空间的时间复杂度仅为0.09 s,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FHB严重度判别且具有优秀的泛化能力,为将来田间大面积实时快速的识别FHB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高光谱成像 无损检测 特征提取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芯片的小麦抗赤霉病基因高效KASP标记开发和育种应用
6
作者 邓清燕 罗江陶 +1 位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4,共10页
小麦赤霉病是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真菌性病害,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抗病基因已成为当前抗赤霉病育种的快速有效策略。为建立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高通量筛选体系、创制抗赤霉病新种质并提升四川小麦赤霉病抗性,利用100K SNP芯片对1... 小麦赤霉病是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真菌性病害,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抗病基因已成为当前抗赤霉病育种的快速有效策略。为建立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高通量筛选体系、创制抗赤霉病新种质并提升四川小麦赤霉病抗性,利用100K SNP芯片对14个四川小麦品种(系)和3个抗赤霉病种质进行全基因组基因型分析。基于已报道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Fhb2、Fhb4、Fhb5的遗传连锁区间,筛选获得与目标基因连锁(Fhb2、Fhb4)或共分离(Fhb5)的SNP位点,并据此开发特异性KASP标记。结果显示,基于100K SNP芯片,17份小麦品种(系)按遗传相似性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含有北方小麦遗传背景的抗病种质NMAS070和NMAS069独立成簇,与四川小麦品种(系)间亲缘关系较远;其余15份品种(系)聚为一类并进一步分为2个亚类。功能基因检测揭示抗病亲本携带赤霉病抗性位点,而农艺亲本则富集产量与品质相关优异等位变异。通过SNP位点筛选,在Fhb2、Fhb4连锁区间及Fhb5共分离区间内共鉴定出8个关键SNP位点,据此成功开发4对Fhb2、2对Fhb4和2对Fhb5的特异性KASP标记。验证试验表明,所有KASP标记均能实现精准分型,并已有效应用于赤霉病抗病分子育种实践。开发的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2、Fhb4、Fhb5高效KASP标记体系为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对提升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赤霉病 KASP标记 分子标记选择 抗赤霉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多抗弱筋小麦新品系扬18465标记辅助育种途径分析
7
作者 万文涛 赵仁慧 +10 位作者 陈甜甜 王玲 汪尊杰 张晓 朱冬梅 张晓祥 张伯桥 吴宏亚 张勇 高德荣 别同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3,共8页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区。由于该麦区小麦生长中后期多雨潮湿,赤霉病和白粉病重发、频发,赤霉病还导致籽粒DON毒素增加,冷冬年份苗期易发生黄花叶病,给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双重挑战。扬麦15是21世纪初育成的高产弱...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区。由于该麦区小麦生长中后期多雨潮湿,赤霉病和白粉病重发、频发,赤霉病还导致籽粒DON毒素增加,冷冬年份苗期易发生黄花叶病,给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双重挑战。扬麦15是21世纪初育成的高产弱筋小麦品种,但综合抗病性较弱。为保持扬麦15弱筋品质并提高抗性,本课题组以扬麦15为轮回亲本,以兼抗白粉病、黄花叶病的软质小麦种质92R137和中抗赤霉病的高产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为供体亲本,构建回交聚合群体;低世代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黄花叶病主效位点QYm.nau-2D进行基因聚合,高世代进行赤霉病抗性、品质和产量鉴定,最终育成兼抗赤霉病、白粉病和黄花叶病的高产弱筋小麦新品系扬18465,并进入长江中下游小麦国家区试。扬18465所采用的回交、聚合抗性基因的育种路线可为同类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赤霉病 白粉病 黄花叶病 弱筋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及其FHB1抗性基因检测 被引量:9
8
作者 徐飞 王俊美 +6 位作者 杨共强 宋玉立 刘露露 李丽娟 李亚红 韩自行 张姣姣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92,共9页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麦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2个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中,有20个为感病品种,只有‘郑麦9023’和‘西农979’为中感品种,所有品种均不含FHB1基因;长江中下游麦区的9个品种中,‘扬麦17’和‘宁麦9号’等6个品种表现中抗,‘扬麦23’表现中感,‘苏麦3号’和‘扬麦21’表现抗,‘扬麦14’‘扬麦17’和‘扬麦23’不含有FHB1基因,其他品种均含FHB1基因。小麦品种的抗扩展能力与抗侵染能力无显著相关性(r=0.27,P>0.05);两种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粒率与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积累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P<0.01;r=0.88,P<0.01);单小花滴注法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平均病级与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P<0.01;r=0.81,P<0.01);喷雾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小穗率与平均病级、病粒率、籽粒中DON含量和ZE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P<0.01;r=0.73,P<0.01;r=0.78,P<0.01;r=0.63,P<0.01)。在毒素积累抗性上,DON含量和ZE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P<0.01)。在目前黄淮冬麦区没有中抗品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育种和鉴定目标为抗籽粒侵染和抗毒素积累的品种,在小麦品种推广过程中加以运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赤霉病 抗病性 病粒率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fh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hb1基因功能标记选择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被引量:49
9
作者 张宏军 宿振起 +10 位作者 柏贵华 张旭 马鸿翔 李腾 邓云 买春艳 于立强 刘宏伟 杨丽 李洪杰 周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5-511,共7页
赤霉病已上升为黄淮冬麦区的主要病害,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成为该麦区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宁麦9号、生选6号、建阳798、建阳84、苏麦3号和宁麦13均携带Fhb1基因,对赤霉病表现中抗水平以上。本研究以这6个品种(系)为供体,分别与... 赤霉病已上升为黄淮冬麦区的主要病害,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成为该麦区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宁麦9号、生选6号、建阳798、建阳84、苏麦3号和宁麦13均携带Fhb1基因,对赤霉病表现中抗水平以上。本研究以这6个品种(系)为供体,分别与高感赤霉病的周麦16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杂交和回交,构建6个回交群体。利用Fhb1基因的KASP标记在回交后代中进行基因型分析,分别选择携带和不携带Fhb1基因的可育株,对后代株系进行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自然鉴定。回交后代携带Fhb1家系整体抗性达到中感,比不携带Fhb1家系的平均病小穗数低4.2(P<0.01),平均病情指数低4.0,比轮回亲本周麦16的平均病小穗数和病情指数分别低8.1(P<0.01)和28.4(P<0.01)。不同供体品种(系)回交后代在赤霉病抗性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以生选6号为供体的回交后代家系抗性表现最好。本研究表明,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抗性 fhb1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地区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鉴定及致病力测定
10
作者 张意巧 刘美玲 +6 位作者 龚双军 曾凡松 李明菊 陈文 尹军良 杨立军 袁斌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4-781,共8页
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为了解导致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组成及其致病力,对2023年9月份从云贵4州9县市夏季种植小麦和自生麦苗上采集的赤霉病穗标样进行了镰孢菌分离,用特异性引物F16F/R扩增初筛菌株EF-1α基因并进... 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为了解导致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组成及其致病力,对2023年9月份从云贵4州9县市夏季种植小麦和自生麦苗上采集的赤霉病穗标样进行了镰孢菌分离,用特异性引物F16F/R扩增初筛菌株EF-1α基因并进行测序,对不同种镰孢菌的代表性菌株进行了室内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样品中共分离到95株镰孢菌,分属于7个种,其中33株为南方镰孢菌(Fusarium meridionale),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4.7%,为该地区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其次为22株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和22株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均占分离菌株总数的23.2%;再次为9株布氏镰孢菌(F.boothii),占分离菌株总数的9.5%;检测到6株木贼镰孢菌(F.equiseti)、2株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和1株为蒲苇镰孢菌(F.cortaderiae)。不同种镰孢菌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存在差异,燕麦镰孢菌的菌丝生长速率最低,但产孢量最高;南方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燕麦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弱;同种镰孢菌的不同菌株间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亦存在差异。由此说明南方镰孢菌为云贵麦区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存在高比例的布氏镰孢菌(9.5%),均属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优势种 南方镰孢菌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NuA4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复合体亚基FgEaf7的功能研究
11
作者 江航 马立国 +5 位作者 祁凯 张悦丽 张博 马国苹 曾凤 齐军山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546,共11页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在中国发生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NuA4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复合体可调控真菌的多种发育过程,但在植物病原真菌中,有关NuA4中多个亚基的功能尚不清楚。为明确NuA4中亚基Eaf7在植物病原真菌中...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在中国发生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NuA4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复合体可调控真菌的多种发育过程,但在植物病原真菌中,有关NuA4中多个亚基的功能尚不清楚。为明确NuA4中亚基Eaf7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功能,本研究以禾谷镰刀菌为研究对象,敲除基因FgEAF7,发现Fgeaf7突变体的生长速率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但基因FgEAF7的缺失不影响分生孢子的产生、对小麦的致病力以及DON毒素的生物合成。Fgeaf7突变体对刚果红和SDS的敏感性下降,表明基因FgEAF7的缺失影响细胞壁的发育。对FgEaf7的结构域进行分析,发现FgEaf7中含有一个保守的Eaf7结构域,将Eaf7结构域敲除后,发现FgEAF7△Eaf7突变体和Fgeaf7突变体的缺陷一致,表明Eaf7结构域对于FgEaf7发挥完整功能是必需的。转录组分析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Fgeaf7突变体中有1800多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多个对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基因在Fgeaf7突变体中下调表达。推测FgEaf7主要调控禾谷镰刀菌营养生长和细胞壁的发育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NuA4复合体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农979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分子鉴定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玲丽 孙道杰 +5 位作者 冯毅 李学军 王辉 康浩冉 莫艳梅 田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99-1204,共6页
为明确小麦品种西农979对赤霉病的抗性遗传基础,以西农979和苏麦3号构建的F2代群体以及西农979的主要供体亲本为材料,利用与苏麦3号3BS染色体上Fhb1基因紧密连锁的2对SSR引物及其共分离特异性标记引物UMN10进行检测,并调查西农979大田... 为明确小麦品种西农979对赤霉病的抗性遗传基础,以西农979和苏麦3号构建的F2代群体以及西农979的主要供体亲本为材料,利用与苏麦3号3BS染色体上Fhb1基因紧密连锁的2对SSR引物及其共分离特异性标记引物UMN10进行检测,并调查西农979大田赤霉病抗性。结果表明,引物Xgwm533、Xgwm493及UMN10对西农979、苏麦3号及西农979/苏麦3号构建的F2群体(510个单株)扩增结果均为单态,表明西农979具有苏麦3号3BS上的Fhb1基因位点。对西农979的主要供体亲本的分子标记及亲缘关系分析,进一步表明西农979具有苏麦3号的抗赤霉病基因,其Fhb1基因位点来源于西农881,这可能是西农979对小麦赤霉病表现为中抗或中感且抗性较为稳定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SR分子标记 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孢子组成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及毒素污染程度影响
13
作者 代程程 何灿 +2 位作者 董飞 白青云 徐剑宏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1-527,共7页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精准度,在江苏宜兴市、句容市、姜堰区等6个地区试验田开展抽穗扬花期间田间孢子捕捉及鉴定,调查不同田块赤霉病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测定收获的小麦籽粒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水平,分析孢子组成对小麦赤霉...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精准度,在江苏宜兴市、句容市、姜堰区等6个地区试验田开展抽穗扬花期间田间孢子捕捉及鉴定,调查不同田块赤霉病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测定收获的小麦籽粒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水平,分析孢子组成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及其镰刀菌毒素污染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6个地区试验田共捕捉镰刀菌孢子650株,其中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占总孢子数的35.5%。淮南地区(宜兴市、句容市、姜堰区、盐都区)捕捉到的FGSC占当地捕捉总孢子数量的比例均在35%以上,但淮北地区(宿豫区、铜山区)均在27%以下,淮南地区试验田小麦赤霉病DI及镰刀菌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淮北地区(P<0.05)。6个地区DI与镰刀菌毒素含量均与FGSC孢子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当地总孢子数量没有相关性。采用子囊孢子飞散数量法预测赤霉病时,应对捕捉孢子中FGSC数量予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穗扬花期 孢子 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北片冬麦区抗赤霉病基因Fhb1种质挖掘及溯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颖君 高慧敏 +5 位作者 李子千 胡梦芸 孙丽静 刘茜 吕亮杰 李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6-202,共7页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小麦真菌病害,而Fhb1是抗赤霉病的主效基因。为了筛选黄淮冬麦区携带Fhb1基因的种质材料,利用TaHRC-Kasp和His-InDel标记对来自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和安徽的共336份小麦材料进行检测,共筛选出2份...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小麦真菌病害,而Fhb1是抗赤霉病的主效基因。为了筛选黄淮冬麦区携带Fhb1基因的种质材料,利用TaHRC-Kasp和His-InDel标记对来自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和安徽的共336份小麦材料进行检测,共筛选出2份来自河北省的材料(石家庄75和紫茎白)携带Fhb1基因。通过序列分析,其His基因序列与苏麦3号一致,为抗赤霉病类型。利用9 779个SNP位点对供试的336份材料进行PCA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石家庄75和紫茎白与江苏的材料亲缘关系较近。石家庄75是建国初期的育成品种,紫茎白是河北省的地方农家种,其携带Fhb1基因,说明最初Fhb1基因可能在国内一些地方品种中有所分布,但在现代育种进程中受到人工选择而消失。研究结果为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信息及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冬麦区 赤霉病 fhb1基因 种质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春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及抗病基因Fhb1检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东军 宋维富 +6 位作者 杨雪峰 赵丽娟 仇琳 宋庆杰 张春利 辛文利 肖志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49-1154,共6页
为明确东北春小麦赤霉病抗性水平和抗源分布,本研究对1592份东北春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和抗病基因Fhb1检测。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供试材料中,赤霉病中抗材料仅29份,占1.82%;中感材料549份,占34.48%;高感材料1014份,占63... 为明确东北春小麦赤霉病抗性水平和抗源分布,本研究对1592份东北春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和抗病基因Fhb1检测。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供试材料中,赤霉病中抗材料仅29份,占1.82%;中感材料549份,占34.48%;高感材料1014份,占63.69%。分子标记结果显示:供试材料中未检测到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推测29份材料抗性来源于其它抗性基因。东北春小麦抗性材料遗传基础不明,抗病基因Fhb1缺失。因此,挖掘当地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以及加强Fhb1基因的应用,对于提升东北春小麦赤霉病抗性水平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春小麦 赤霉病 fhb1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代回交分离群体的小麦抗赤霉病QTLFhb4和Fhb5的遗传互作模式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峰 闫素辉 +3 位作者 张从宇 时侠清 李文阳 张子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35,共6页
为了明确2个小麦抗赤霉病侵入的主效QTL Fhb4和Fhb5的抗性遗传和互作模式,采用土表法并结合扬花期喷洒孢子液接种,以病小穗率(PDS)为鉴定指标,对携带Fhb4和Fhb5的不同遗传背景的BC3F1、BC3F2以及抗感对照进行了抗赤霉病侵入的表型鉴定... 为了明确2个小麦抗赤霉病侵入的主效QTL Fhb4和Fhb5的抗性遗传和互作模式,采用土表法并结合扬花期喷洒孢子液接种,以病小穗率(PDS)为鉴定指标,对携带Fhb4和Fhb5的不同遗传背景的BC3F1、BC3F2以及抗感对照进行了抗赤霉病侵入的表型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Fhb4和Fhb5在温麦6号和周麦22这2个不同的遗传背景中,PDS表现出杂合基因型和供体亲本望水白基因型的差异不显著,而与轮回亲本基因型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抗感分离比经卡方检验符合9∶3∶3∶1的分离比例,其抗性遗传遵循2个独立的遗传因子控制的显性遗传模式;同时,Fhb4和Fhb5抗侵入性效应相当,它们之间存在加性效应,二者累加后的病小穗率显著低于单个Fhb4或Fhb5。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对这2个抗赤霉病显性基因的聚合利用将有助于提高育种材料的基础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病性 回交 病小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hb1基因不同等位变异在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小东 张荣志 +6 位作者 宋国琦 李玮 李玉莲 张淑娟 高洁 陈明丽 李根英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1-6,共6页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中,Fhb1基因的抗性最强且最稳定。为了解620份小麦品种(系)Fhb1区段内PFT(pore-forming toxin-like)基因不同等位变异的情况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我们采用基因扩增和KASP基因分型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检测结果表明,在这些...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中,Fhb1基因的抗性最强且最稳定。为了解620份小麦品种(系)Fhb1区段内PFT(pore-forming toxin-like)基因不同等位变异的情况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我们采用基因扩增和KASP基因分型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检测结果表明,在这些小麦品种中,共存在3种基因型,即PFT-Ⅰ基因型(GT)、PFT-Ⅱ基因型(AC)和PFT-Ⅲ基因型(null),其频率分别为10.65%、14.19%和75.16%,即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小麦品种携带PFT基因。PFT-Ⅰ基因型主要分布在国内地方品种以及陕西、江苏和山东等地的育成品种中;而PFT-Ⅱ基因型则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地的育成品种中。PFT-Ⅰ是小麦抗赤霉病的必需基因型。因此,这些含PFT-Ⅰ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可作为小麦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fhb1 PFT KAS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赤霉病主效QTL Fhb2的遗传模式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峰 张从宇 +1 位作者 时侠清 张子学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55,共5页
为明确小麦抗赤霉病主效QTLFhb2的抗性遗传规律,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以病小穗数和病轴长为指标,对携带Fhb2的BC2F3、BC3F1和BC3F2小麦赤霉病的抗扩展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Fhb2在温麦6号和漯麦9号2个不同的遗传背景中,杂合基因型... 为明确小麦抗赤霉病主效QTLFhb2的抗性遗传规律,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以病小穗数和病轴长为指标,对携带Fhb2的BC2F3、BC3F1和BC3F2小麦赤霉病的抗扩展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Fhb2在温麦6号和漯麦9号2个不同的遗传背景中,杂合基因型和供体亲本苏麦3号基因型的病小穗数和病轴长均达显著差异,而与轮回亲本基因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抗感分离比经卡方检验符合1∶3分离比例,其抗性遗传符合单个孟德尔因子控制的隐性遗传模式;携带Fhb2的纯合型单株表现出与轮回亲本相似的外观,可以作为育种材料直接利用。因此,通过与Fhb2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辅助选择,在F3及以后的世代中开展抗性和丰产性的鉴定筛选,将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病性 病小穗数 病轴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检测及抗性群体的生物学特性
19
作者 杨家伟 刘楚楚 +2 位作者 陈星 孙扬 陈雨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532,共8页
为明确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主要致病菌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现状,以5μg/mL的氟唑菌酰羟胺为抗性检测的区分剂量,对2024年采自安徽省10个地市的6900株小麦赤霉病菌进行抗性检测,... 为明确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主要致病菌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现状,以5μg/mL的氟唑菌酰羟胺为抗性检测的区分剂量,对2024年采自安徽省10个地市的6900株小麦赤霉病菌进行抗性检测,并检测抗性菌株的突变基因型和产毒化学型,比较抗、感菌株群体的生存适合度及其对其他常用杀菌剂(氟吡菌酰胺、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6900株小麦赤霉病菌中共检测出30株氟唑菌酰羟胺抗性菌株,总抗性频率为0.43%,所有抗性菌株的琥珀酸脱氢酶C_(1)亚基(SdhC_(1))发生了A83V的氨基酸突变;田间抗性菌株的产毒化学型均为雪腐镰孢菌烯醇(NIV)型;田间敏感群体较田间抗性群体致病性强,但两者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无显著差异;氟唑菌酰羟胺与同作用机制杀菌剂氟吡菌酰胺间存在交互抗性,与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等其他类型杀菌剂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安徽省部分小麦产区已出现赤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群体,预测长期单一使用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该药剂的抗性风险治理及在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氟唑菌酰羟胺 抗药性 产毒化学型 生物适合度 交互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个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
20
作者 张小娟 刘倩倩 +2 位作者 王立峰 凌冬 张鹏飞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9,共5页
为筛选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赤霉病优异种质资源,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分别作为高抗、中抗、高感对照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土表接种法对包括对照在内的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水平鉴定,共筛选出高抗品种2个... 为筛选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赤霉病优异种质资源,以苏麦3号、扬麦158、安农8455分别作为高抗、中抗、高感对照品种,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土表接种法对包括对照在内的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水平鉴定,共筛选出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7个、中感品种30个、高感品种21个。并调查抗性水平达到中感及以上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共筛选出内4103、川麦45、W2、西农9871等16个农艺性状优良且兼具赤霉病抗性的小麦品种(系),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可靠亲本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系) 赤霉病 抗性鉴定 单花滴注法 土表接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