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f Castanopsis hystrix in different ages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Zhongrui Qi Ye +5 位作者 Ding Xiaogang Yang Haiyan Wei Dan Zhang Geng Zhu Hangyong Chen Li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2期1-6,共6页
Both the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leaf functional traits can reflect the adaptability of plants to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living environment.In particular,for varying aged forest plants,the study of stoichi... Both the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leaf functional traits can reflect the adaptability of plants to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living environment.In particular,for varying aged forest plants,the study of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leaf functional traits can reflect the plant’s life history strategy and its resource investment and allocation methods.In this paper,the 1.5-year-old,5-year-old,15-year-old and 20-year-old Castanopsis hystrix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o investigate the trends of stoichiometry and leaf functional traits,and their synergistic changes were verif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the stability of C.hystrix stoichiometry gradually increased,and the functional traits also tended to invest in security.However,there was no synergistic change between the two,which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 sensitivity of the C.hystrix leaf to the environment at the life history level of 1.5-year-old to 20-year-o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ANOPSIS HYSTRIX different age STOICHIOMETRY leaf functional trai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traits and reproductive allocations between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被引量:6
2
作者 WANG Cong-yan ZHOU Jia-wei +2 位作者 LIU Jun XIAO Hong-guang WANG L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516-525,共10页
Because co-occurring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are subjected to similar environmental selection pressures,the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traits and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strategies between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Because co-occurring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are subjected to similar environmental selection pressures,the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traits and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strategies between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f the latter.Accordingly,this study examines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traits and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strategies between native and invasive plants in Eastern China.Plant height,branch number,reproductive branch number,the belowground-to-aboveground biomass ratio,and the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coefficient of invasive plants were all notab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ative species.Additionally,the specific leaf area(SLA)values of invasive plants were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ose of native species.Plasticity indexes of SLA,maximum branch angle,and branch number of invasive plants were each notably lower than those of native species.The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coefficien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productive branch number and the belowground-to-aboveground biomass ratio but exhibite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SLA and aboveground biomass.Plant height,branch number,reproductive branch number,the belowground-to-aboveground biomass ratio,and the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coefficient of invasive plants may strongly influence the success of their inva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trait specific leaf area reproductive allocation strategy phenotypic plasticity invasive pl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between exotic and native Compositae plant species
3
作者 WANG Cong-yan LIU Jun +1 位作者 ZHOU Jia-wei XIAO Hong-gu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2468-2474,共7页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nd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between exotic and native Compositae plant species. Leaf width of exotic plants was significan...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in leaf functional traits and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between exotic and native Compositae plant species. Leaf width of exotic pla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ative species. Leaf length, specific leaf area(SLA), single-leaf wet and dry weights, leaf moisture, and leaf thickness of exotic plants were also lower than those of native species but not significantly. The leaf shape index of exotic pla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ative species but not significantly. This implies that the relatively low leaf construction cost for exotic plant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ccess of their invasions. The higher leaf shape index and lower leaf width of exotic plants can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capture(especially sunlight capture) via adjustments to leaf shape and size, thereby increasing the survival of exotic plants. The plasticity indices of single-leaf wet weight and leaf thickness of exotic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native species. The lower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single-leaf wet weight and leaf thickness of exotic plants may be the result of a cost to plasticity. That is, if the plasticity is too high, the fitness of plant species might be reduced sharply under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 Thus, lower plasticity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may compensate for the negative impact of adverse environments and stabilize leaf construction costs for exotic plants. Moreover, reduced phenotypic plasticity might be one of the key competitive strategies by which exotic plants successfully invade new habitats. Overall, exotic plants did not always exhibit higher values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or increased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leaf functional traits compared with nativ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 functional traits specific leaf area (SLA) phenotypic plasticity exotic plants Composita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野果林黑果小檗叶片与果实功能性状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明江 邱娟 +5 位作者 凌孝波 郑凤 杨洋 王新宇 刁永强 刘立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7,99,共13页
【目的】研究黑果小檗叶片和果实功能性状,探讨其性状特征与生态适应性。【方法】以交吾托海、大西沟、莫乎尔沟和伊勒格代沟的黑果小檗为研究对象,采取样线、样株间距>100 m的方法,每种群选择30丛样株,调查叶功能性状和果实表型性... 【目的】研究黑果小檗叶片和果实功能性状,探讨其性状特征与生态适应性。【方法】以交吾托海、大西沟、莫乎尔沟和伊勒格代沟的黑果小檗为研究对象,采取样线、样株间距>100 m的方法,每种群选择30丛样株,调查叶功能性状和果实表型性状特征、相关性和变异分化程度,分析其生态适应性和适应策略。【结果】①不同种群黑果小檗的叶功能性状有7种存在显著差异,果实表型性状皆有显著差异,大西沟种群为资源保守型适应策略,莫乎尔沟种群是资源获取型适应策略,交吾托海种群和伊勒格代沟种群为中性适应策略。②叶面积与叶柄长、比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与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果内种子数、果柄长与单果质量皆呈极显著正相关。③黑果小檗叶功能性状与果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4.62%,16.25%,其中,交吾托海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程度(18.23%)最高,可塑性最强,遗传稳定性最差,伊勒格代沟(12.36%)与之相反;伊勒格代沟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系数(18.45%)最大,可塑性最强,遗传稳定性最差,大西沟(13.18%)与之相反;叶片与果实性状变异分化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种群内分化系数分别为84.7058%和70.7967%。④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叶片干物质含量、单果质量、单果内种子数是影响变异程度的主要指标。【结论】新疆野果林不同种群黑果小檗叶片和果实性状存在较高的差异和分化水平,变异主要源于种群内部,所形成的不同功能性状共同指示了其对生境条件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果林 黑果小檗 叶功能性状 果实表型性状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沙丘不同固定阶段植物群落叶功能性状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范卓鹏 解婷婷 +3 位作者 单立山 马静 王红永 李瑞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70-3388,共19页
叶功能性状在反映植物群落获取资源和适应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局域尺度下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研究,对于理解和预测该地区植物群落对生境变化的物种组合及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荒漠绿洲过渡带(局域尺度)环境异质性显著,... 叶功能性状在反映植物群落获取资源和适应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局域尺度下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研究,对于理解和预测该地区植物群落对生境变化的物种组合及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荒漠绿洲过渡带(局域尺度)环境异质性显著,不同环境下的群落优势种与群落组成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植物群落的功能性状发生变化。然而,荒漠植物群落功能性状沿环境梯度分布特征及与土壤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以临泽荒漠绿洲过渡带沙丘不同固定阶段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进行群落调查和叶功能性状的测定,并采用性状梯度分析法对植物群落水平下的叶功能性状进行分解,研究了荒漠绿洲过渡带生境异质性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功能性状中肉质化程度、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组织密度、叶片磷含量和叶氮磷比在异质生境(沙丘不同固定阶段)差异显著,以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主的固定沙丘植物倾向于采用“慢速偿还”策略,以一年生草本为主的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的植物倾向于采用“快速偿还”策略,随沙丘的固定植物更易由受P限制转向受N限制。(2)植物群落的组织密度、叶碳磷比和叶氮磷比的可塑性和变异性最高,土壤紧实度、土壤磷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引起变异的主要驱动因子。(3)叶功能性状梯度参数α值范围大于β值,表明对于群落构建来讲,生物竞争作用大于环境过滤;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间β组分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而α组分无相关性,表明物种在群落内和群落间采取不同的生态策略来适应环境。(4)不同生境影响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尽相同,随生境条件变的更不稳定,与性状间联系更加紧密。综上,沙丘不同固定阶段的植物群落通过叶功能性状表现出显著的适应性差异。随着沙丘固定程度的增加,植物群落的适应策略逐渐转变,从磷限制逐步过渡到氮限制。这表明,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过滤与生物竞争的作用会随生境异质性的变化而调整。这些发现为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植物群落在不同生境下的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叶功能性状 性状梯度分析法 荒漠绿洲过渡带 生境异质性 荒漠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沙丘不同固定阶段泡泡刺叶性状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浩 李瑞 +5 位作者 王红永 解婷婷 马静 陈壹铭 马颖 单立山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7-1428,共12页
研究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在小尺度自然环境梯度上的变异和协调,有助于了解荒漠局域环境变化下植物的适应策略。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广布种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为材料,分析叶片功能性状在沙丘不同固定阶段的特征及其对... 研究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在小尺度自然环境梯度上的变异和协调,有助于了解荒漠局域环境变化下植物的适应策略。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广布种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为材料,分析叶片功能性状在沙丘不同固定阶段的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的泡泡刺比叶面积(SLA)和氮含量(LNC)存在显著差异,且固定>半固定>流动,固定沙丘的泡泡刺组织密度(TD)和干物质含量(LDMC)显著小于流动沙丘(P<0.05)。(2)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的泡泡刺肉质化程度(DOF)与LDMC,SLA与TD负相关,固定和流动沙丘的泡泡刺肉质化程度(DOF)与TD,SLA与LDMC负相关,DOF与SLA,LDMC与TD正相关(P<0.05)。(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沙丘的泡泡刺具有较高SLA和LNC,流动沙丘的泡泡刺具有较高TD和LDMC,半固定沙丘的泡泡刺叶性状变异介于两者之间。(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含量、土壤氮含量、土壤磷含量、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含水量共同解释了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的80.76%。表明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泡泡刺的资源分配策略,固定沙丘的泡泡刺采取“快速投资-收益”的获取策略,流动沙丘的泡泡刺采取“慢速投资-收益”的保守型策略。结果可为在种内性状水平上评估荒漠植物的资源分配策略提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叶片功能性状 泡泡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典型灌丛-莎草泥炭地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东旭 王宪伟 +5 位作者 谭稳稳 王淑洁 杜宇 姜静宜 李琪 张豪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2-973,共12页
泥炭地生态系统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落中物种功能性状的变化,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仍非常有限。研究对大兴安岭4个地区的灌丛-莎草泥炭地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开展调查和取样,系统分析了植物比叶面积,比根长,比根面积,叶片和根系碳、氮和磷... 泥炭地生态系统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落中物种功能性状的变化,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仍非常有限。研究对大兴安岭4个地区的灌丛-莎草泥炭地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开展调查和取样,系统分析了植物比叶面积,比根长,比根面积,叶片和根系碳、氮和磷含量及生物量,研究了泥炭地植物的功能性状。通过计算群落加权平均值和功能离散度、Rao二次熵指数及相关变异系数,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探讨泥炭地生物多样性、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灌木柴桦叶中的氮、磷含量显著高于白毛羊胡子草,且柴桦比叶面积变异系数较高;(2)灌木细根比根长和比根面积显著小于莎草,但细根氮和磷含量显著高于莎草。而且,灌木叶片和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莎草;(3)功能离散度和Rao二次熵指数较低,且其变异系数高于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加权平均值各指数的变异系数;(4)灌木与莎草表现出地上-地下性状相关性上的差异,灌木根长与根面积显著正相关,莎草叶片和根系碳、氮和磷含量分别表现出了显著正相关,而功能离散度和Rao二次熵指数与生物多样性各指数相关性呈现一致性,其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泥炭地物种间对资源竞争较大,灌木更适应泥炭地贫营养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功能性状 根系功能性状 生物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泥炭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主要树种幼树叶片功能性状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8
作者 白涵 郝珉辉 +3 位作者 何怀江 张新娜 张春雨 赵秀海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2,共10页
【目的】以东北森林10个主要树种幼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叶片功能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差异,旨在阐明不同树种对氮沉降的适应策略,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氮沉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吉林舒兰生物多样性控制试验样地,以东北森林常见... 【目的】以东北森林10个主要树种幼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叶片功能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差异,旨在阐明不同树种对氮沉降的适应策略,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氮沉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吉林舒兰生物多样性控制试验样地,以东北森林常见的10个主要树种(白桦、红松、胡桃楸、怀槐、黄檗、蒙古栎、色木槭、水曲柳、紫椴和云杉)2~3年生幼树为对象,进行氮添加对叶片功能性状影响的试验。试验于2021—2022年夏天用喷施尿素(CH_(4)N_(2)O)来模拟氮沉降,共设置3个氮沉降梯度,其浓度分别为0(CK对照)、50(LN低氮)和100 kg·hm^(-2)a^(-1)(HN高氮)。在每年最后一次氮添加后采取叶片样本,测定8个叶片功能性状指标(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碳含量、叶氮含量、叶磷含量、叶氮磷比和叶碳氮比)并进行比较。【结果】1)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氮添加处理均表现出显著响应(P<0.05),叶氮含量、比叶面积和叶磷含量在氮添加下显著增加,叶干物质含量、叶氮磷比和叶碳氮比则显著减少(P<0.05)。叶片功能性状间也存在相关性,比叶面积与叶面积和叶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叶干物质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2)不同树种的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氮添加的响应不同,例如只有白桦、红松和黄檗的叶面积对氮添加有显著响应(P<0.05),其他树种均无显著变化,但所有树种的叶磷含量都对氮添加显著响应(P<0.05)。3)不同类型的树种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以白桦、胡桃楸为代表的阔叶树种通过增加叶氮含量和比叶面积,提升光合效率,以促进快速的生长;而针叶树种红松和云杉则生长相对缓慢,维持较高的叶干物质含量。【结论】氮添加对不同树种幼树叶片功能性状的有差异化影响,在氮添加下,该地幼树叶片资源获取型功能性状如比叶面积增加;阔叶树种通过提高叶片氮含量和比叶面积以增强资源获取能力,而针叶树种则调整叶干物质含量强化资源保守策略,从而适应氮富集环境。这些发现为理解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合理选择氮利用率较高的树种等森林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功能性状 叶经济谱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植物桐花树老林与幼林叶功能性状差异及权衡策略
9
作者 盘远方 邱思婷 +4 位作者 苏治南 范航清 权佳惠 潘良浩 邱广龙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7,共10页
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是我国常见的红树林先锋物种,在河口高等植物群落构成、海岸防风消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桐花树不同发育阶段叶功能性状的变异规律,本研究以桐花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功能性状在老林与幼林之间... 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是我国常见的红树林先锋物种,在河口高等植物群落构成、海岸防风消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桐花树不同发育阶段叶功能性状的变异规律,本研究以桐花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功能性状在老林与幼林之间的差异及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叶面积、叶氮含量、叶厚度、叶绿素含量和叶干物质含量均表现为老林显著低于幼林,而比叶面积则表现为老林显著大于幼林。(2)老林与幼林的比叶面积与叶绿素含量、叶氮含量、叶干物质含量和叶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且老林中相关性强度大于幼林;而老林与幼林的叶绿素含量、叶氮含量和叶厚度两两性状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幼林中相关性强度大于老林。(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比叶面积是影响桐花树老林的关键性状,叶绿素含量和叶氮含量是影响桐花树幼林的关键性状。(4)在叶功能性状的权衡关系中,幼林叶功能性状之间的权衡关系普遍大于老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桐花树 老林 幼林 叶功能性状 权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海拔黄刺玫叶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0
作者 林佳滢 谭炯锐 +3 位作者 龚世豪 白凌然 高连炜 查同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以晋西黄土区优势灌木黄刺玫(Rosa xanthina)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海拔梯度黄刺玫12种叶功能性状及其与9种环境因子(海拔、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以揭示黄刺玫适应异质环境的生态策略。... 以晋西黄土区优势灌木黄刺玫(Rosa xanthina)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海拔梯度黄刺玫12种叶功能性状及其与9种环境因子(海拔、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以揭示黄刺玫适应异质环境的生态策略。结果表明:①黄刺玫的叶功能性状变异系数为8.6%~44.4%,其中,叶碳磷质量分数比变异幅度最大(44.4%),叶含水量变异幅度最小(8.6%);同时,叶化学性状变异程度远高于叶结构性状变异程度。②海拔梯度对黄刺玫的叶功能性状有显著影响。随海拔的升高,叶面积、叶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叶厚度、叶有机碳质量分数、碳氮质量分数比和碳磷质量分数比呈显著下降趋势;同时,叶组织密度呈现显著升高后又显著降低的趋势,叶全氮质量分数和氮磷质量分数比则呈现显著降低后又显著升高的趋势。③黄刺玫叶结构性状间(叶干物质质量分数与叶面积、比叶面积和叶含水量)、叶化学性状间(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比)、叶结构性状与叶化学性状间(叶面积、叶干物质质量分数与叶全氮质量分数、叶碳氮质量分数比)均呈现显著相关性。④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质量分数是引起黄刺玫叶片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变异的主要土壤因子。黄刺玫通过多种功能性状的协调组合来适应外部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刺玫 叶功能性状 海拔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不同地区狗牙根叶片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1
作者 李怿慧 朱文琰 +2 位作者 杜晓军 刘龙昌 王宇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9-979,共11页
叶片功能性状响应环境产生的变化,能够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对河南省20个草地样点(按照土壤类型合并为5个地区)进行调查取样,测定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叶片碳、氮、磷含量,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及叶片养分化学计量比等8种叶... 叶片功能性状响应环境产生的变化,能够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对河南省20个草地样点(按照土壤类型合并为5个地区)进行调查取样,测定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叶片碳、氮、磷含量,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及叶片养分化学计量比等8种叶片功能性状,结合土壤养分、土壤水热条件及气候因子,探索河南省不同地区狗牙根叶片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河南省不同地区狗牙根叶片功能性状特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信阳平原地区的狗牙根叶片养分与叶干物质含量(0.215 g·kg^(-1))显著高于驻马店地区(0.045 g·kg^(-1))、南阳地区(0.057 g·kg^(-1))、信阳洼地地区(0.093 g·kg^(-1))及豫西地区(0.132 g·kg^(-1))(P<0.05)。2)狗牙根叶干物质含量与叶片磷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片磷含量与叶片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3)土壤磷含量、土壤水分、土壤pH及气候因子(年均温、年均降水量)能够解释73.6%的叶片功能性状特征随环境的变化,其中土壤磷含量的载荷相对最大。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不同地区狗牙根叶片功能性状存在地区差异,且主要由土壤磷含量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牙根 叶片功能性状 土壤养分 单因素方差分析 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 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家系木姜叶柯的叶功能性状与主要活性成分差异
12
作者 宋云霞 厉月桥 +5 位作者 何平 刘仁 孙韵 刘儒 聂林芽 吴亮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51,共12页
【目的】探明不同家系木姜叶柯(Lithocarpus polystachyus)的叶功能性状和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为木姜叶柯经济生态型优良种质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自9个种源16个家系的木姜叶柯叶片为材料,测定其... 【目的】探明不同家系木姜叶柯(Lithocarpus polystachyus)的叶功能性状和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为木姜叶柯经济生态型优良种质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采自9个种源16个家系的木姜叶柯叶片为材料,测定其形态特征指标、养分含量和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家系来源对木姜叶柯叶片的形态特征、养分含量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且叶片功能性状和主要活性成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湖南城步家系(LNT2)表现出最优的资源利用效率,其叶干质量(0.25 g)、叶体积(550.75 mm^(3))和叶干物质含量(34.62%)均最高,而比叶面积(110.97 cm^(2)/g)最小;江西安福家系(AF)的根皮苷含量(27.93 mg/g)最高;湖南绥宁家系(C2)的三叶苷含量(37.12 mg/g)和根皮素含量(3.68 mg/g)最高;二氢查耳酮含量较高的3个家系分别是AF(60.08 mg/g)、C2(54.92 mg/g)和江西分宜家系(NZ,44.88 mg/g)。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在家系间的变异幅度较大,其中,根皮苷和三叶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48.12%和45.93%。【结论】木姜叶柯家系间叶功能性状与活性成分变异丰富。湖南城步家系(LNT2)资源利用效率高,湖南绥宁(C2)、江西分宜(NZ)和江西安福家系(AF)活性成分含量突出,是优质种质选育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姜叶柯 家系 叶片功能性状 主要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对新源野杏树体结构及枝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13
作者 凌孝波 郭传超 +5 位作者 吴明江 郑凤 王新宇 杨洋 王瑾 刘立强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1,共9页
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吐尔根乡杏花沟不同海拔的新疆野杏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在海拔1100~1700 m范围内保持沿海拔升高的连续性设置共12个样地,以每3个样地分布为梯度,分4级海拔研究了新疆野杏树体结构、当年生枝及叶功能性状与海拔... 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吐尔根乡杏花沟不同海拔的新疆野杏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在海拔1100~1700 m范围内保持沿海拔升高的连续性设置共12个样地,以每3个样地分布为梯度,分4级海拔研究了新疆野杏树体结构、当年生枝及叶功能性状与海拔变化的关系,探索其对海拔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200~1350 m海拔分布的新疆野杏种群密度、胸径和冠幅最大,1100~1200 m海拔树体最高,各海拔的野杏林种群密度与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海拔对种群密度与胸径的直接作用分别是最大与最小;随着海拔升高,野杏叶面积、叶长、叶宽、比叶面积逐渐减小,叶厚逐渐增大,1350~1550 m海拔的叶鲜质量与干质量最大,1200~1350 m海拔叶绿素值最大,海拔梯度与叶长、叶宽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厚呈极显著正相关,海拔对叶干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不同海拔的叶功能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变异;1100~1200 m海拔野杏当年生枝条最长,1200~1350 m海拔枝条粗度和叶片数量最大,海拔升高与枝条长度、叶片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海拔对枝条长度的直接作用最大,枝条变异程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新疆野杏自然种群的树体结构,枝叶功能性状与海拔变化显著相关,群体生长功能性状变化指示了其对海拔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杏 海拔 树体结构 枝叶 功能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不同生长时期植物叶功能性状特征
14
作者 郝需婷 黄雅茹 +4 位作者 张帅 崔健 王浩伊 郝惠忠 马迎宾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86-2400,共15页
揭示黄河乌兰布和沙漠地区旱柳和梭梭叶功能性状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异规律,探明旱柳和梭梭对该区特殊环境的适应策略。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旱柳(Salix matsudana)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初期(5月初)、生长旺盛... 揭示黄河乌兰布和沙漠地区旱柳和梭梭叶功能性状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异规律,探明旱柳和梭梭对该区特殊环境的适应策略。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旱柳(Salix matsudana)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初期(5月初)、生长旺盛期(7月初)、生长末期(9月初)3个时期分别测定14个叶功能性状,分析不同生长时期叶功能性状的变异与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不同生长时期,2种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异,其中,梭梭叶干重、旱柳相对水分亏缺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91.78%、45.74%,2种植物的叶碳稳定同位素比率(δ^(13) C)变异系数均为最小(均小于5%);旱柳叶含水量、叶宽、叶形指数,梭梭、比叶面积、比叶重在生长初期、旺盛期、末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梭梭叶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较旱柳高;叶长、δ^(13)C是两种植物叶功能性状中综合排名前3的共同指标因子。(3)气象因素分别解释了旱柳23.89%、梭梭26.87%的叶功能性状变异,其中比湿度和降水分别是影响旱柳、梭梭叶功能性状的主要气象因子;比湿度和晴空表面有效辐射总数是共同影响两种植物叶功能性状的气象因子。植物可以通过改变叶功能性状及性状间的权衡关系,调整资源获取能力和物质分配去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形成最适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柳 梭梭 叶功能性状 不同生长时期 气象因子 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余市不同生境园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15
作者 李婉婷 牛香 王兵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4-704,共11页
【目的】功能性状在连接植物、环境与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揭示生存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探究新余市园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生境的响应,为阐明新余市园林植物的资源利用情况与生态适应策略。【方法】以新余市6... 【目的】功能性状在连接植物、环境与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揭示生存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探究新余市园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生境的响应,为阐明新余市园林植物的资源利用情况与生态适应策略。【方法】以新余市6种典型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生长环境设置3个生境(铁山小区、袁河公园、万年湖公园),选取12个植物功能性状,分别是植物叶片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片含水量(LWC)、叶密度(LTD)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6种植物叶片结构型性状,以及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羧化效率(CE)6种植物叶片功能型性状,计算各性状的变异系数,探究其功能性状在不同生境间的差异性与响应机制。【结果】不同生境间,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在铁山小区生境中的LTD较高,而落叶乔木在万年湖公园生境的LDMC较低,常绿灌木在各生境间无显著差异。常绿乔木在万年湖公园生境的P_(n)与CE较高,落叶乔木在袁河公园生境的WUE较高且在万年湖公园生境的T_(r)较高,而常绿灌木在铁山小区生境的P_(n)较低、C_(i)较高,且WUE在袁河公园生境较高。在结构型性状和功能型性状中,铁山小区的园林植物的LA和T_(r)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88.18%和52.86%,该生境中园林植物的LWC和C_(i)的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1.72%和4.98%。不同生境间叶功能性状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万年湖公园生境的LA要显著高于铁山小区生境(P<0.05),铁山小区生境的P_(n)、T_(r)较袁河公园生境和万年湖公园生境均显著偏低(P<0.05)。在袁河公园生境中,具有较高的SLA和LWC以及较低的LDMC、LT,万年湖公园生境中,植物LDMC、LT、LA及光合能力均强于其他生境植物,且SLA则相对较低。冗余分析表明,前2轴共同解释了不同生境叶片功能型性状的65.25%、70.61%、76.12%,其中对叶片功能型性状影响显著的叶结构型性状因子为LT、LTD。【结论】3种不同生境中6种典型园林植物叶片性状所反映的生长性能表现为:万年湖公园生境优于袁河公园生境和铁山小区生境。6种典型园林植物各性状在不同生境出现了差异化,这是其对不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该研究结果为新余市城市绿地系统中园林植物对生境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园林树木如何调整其生态适应机制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叶功能性状 适应策略 性状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市武都区不同树龄大红袍花椒叶功能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刘锐 曹永红 +6 位作者 张春回 张晓玮 杜维波 王旭虎 张亚强 王润龙 周晓雷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4,共9页
【目的】探究大红袍花椒叶功能性状对产量的影响,提高大红袍花椒产量。【方法】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郭河乡范围内1、5、10、15、20、25年生大红袍花椒为研究对象,测定6个叶功能性状指标和6个产量性状指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究... 【目的】探究大红袍花椒叶功能性状对产量的影响,提高大红袍花椒产量。【方法】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郭河乡范围内1、5、10、15、20、25年生大红袍花椒为研究对象,测定6个叶功能性状指标和6个产量性状指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究花椒叶功能性状和产量性状随树龄的变化规律。通过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以及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的方法探明花椒叶功能性状与产量性状的耦合关系。【结果】1)随着树龄增加,花椒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含水率均先增加后减少,叶干物质质量分数、叶组织密度先减少后增加,叶厚度逐渐增加。2)单株产量随树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20年生最高。3)单株产量主要由比叶面积和叶组织密度决定,其次由每果穗小果数和干果百粒质量决定;其中,比叶面积和每果穗小果数为正效应,叶组织密度和干果百粒质量为负效应。4)回归方程:Y=-10.558+0.69X_(1)-0.28X_(2)+0.007X_(3)+1.945X_(4)(方程拟合度为0.930);式中,Y、X_(1)、X_(2)、X_(3)、X_(4)分别代表单株产量、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每果穗小果数和干果百粒质量。【结论】大红袍花椒产量性状显著受叶功能性状的影响,因此在实践生产中可以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改善叶功能性状,从而提高花椒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袍花椒 树龄 叶功能性状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不同种源南酸枣叶片性状可塑性的影响
17
作者 李婷 叶学敏 +1 位作者 孙荣喜 吴南生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7-314,共8页
性状可塑性是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然而,如今对气候因子如何影响植物性状可塑性的认识仍然有限。该研究以14个种源的南酸枣为研究对象,通过同质园实验研究不同种源南酸枣在温度和降水梯度下的叶片性状可塑性。结果表明,南酸枣叶片性... 性状可塑性是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然而,如今对气候因子如何影响植物性状可塑性的认识仍然有限。该研究以14个种源的南酸枣为研究对象,通过同质园实验研究不同种源南酸枣在温度和降水梯度下的叶片性状可塑性。结果表明,南酸枣叶片性状可塑性为0.034~0.236。不同种源南酸枣性状可塑性在温度梯度表现出显著变异,但除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塑性外,其他性状可塑性和降水因子无关。其中,叶长可塑性与年均温、最湿季均温和最冷季均温呈显著正相关,叶面积可塑性与年均温和最冷季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相对含水率可塑性与年均温和最冷季均温呈显著正相关,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可塑性与年均温和最冷季均温呈显著负相关。温度因子对南酸枣性状可塑性有驱动作用,叶片表型可塑性的变异可能是种群在长期进化中对温度变化的主要适应策略。该研究厘清了温度和降水与性状可塑性的关系,可为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南酸枣适应性变化以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酸枣 变异系数 叶片功能性状 温度 降水 种源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含笑无性系苗期叶片功能性状和生长综合评价
18
作者 刘俊涛 张卫华 +5 位作者 朱报著 徐放 白青松 廖焕琴 陈新宇 郭镜赟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探究广东含笑Michelia guangdongensis不同无性系苗木生长和叶结构功能性状的变异规律,以38份广东含笑无性系苗木为材料,测定苗高、地径和叶结构功能性状(叶片SPAD、叶面积、叶片厚度、叶片体积、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叶片干物质量... 为探究广东含笑Michelia guangdongensis不同无性系苗木生长和叶结构功能性状的变异规律,以38份广东含笑无性系苗木为材料,测定苗高、地径和叶结构功能性状(叶片SPAD、叶面积、叶片厚度、叶片体积、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叶片干物质量、叶片相对含水率、叶片背部颜色和绒毛量),分析苗木生长和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程度及相关性,对各指标进行初步选择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的苗高、地径、SPAD、叶面积等9个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叶组织密度差异不显著,各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在5.14%~20.94%之间。除了叶组织密度、地径,其余性状的重复力均高于0.5。相关分析显示,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体积与叶片干物质量、叶组织密度、叶片相对含水率呈极显著正或负相关(P<0.01)。比叶面积与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叶片相对含水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广东含笑不同无性系苗木生长和叶结构功能性状进行选择评价,排名前5的广东含笑无性系为CG3、1、5、8804、8999,Ci值均在0.6以上,5个无性系的苗高、叶面积比无性系群体平均值高4.68%、24.25%,遗传增益分别达到3.84%和22.12%,而且叶片背部的呈色效果较好,且绒毛较多和颜色较深,观赏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含笑 无性系 叶片功能性状 相关关系 熵权-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白刺叶片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苗雨君 杨光 +1 位作者 王健 李锦荣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8-15,共8页
为明确叶片功能性状反映植物对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白刺(Nitraria roborowskii)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白刺叶片结构、生理性状和土壤理... 为明确叶片功能性状反映植物对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乌兰布和沙漠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白刺(Nitraria roborowskii)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白刺叶片结构、生理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叶片的功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过氧化氢酶含量变异系数最为显著,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较大波动,但其变动范围未超过40%;叶片面积、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片磷含量变异系数均大于15%,也是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比叶面积、比叶重、可溶性糖含量、叶片碳含量、叶片氮含量均小于15%。白刺主要通过改变过氧化氢酶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片面积、叶片碳含量、叶片氮含量来适应环境。(2)叶片含水量与过氧化氢酶含量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比叶面积与叶片碳含量、叶片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比叶重显著负相关(P<0.05);比叶重与过氧化氢酶含量正相关,与叶片碳含量、叶片氮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可溶性糖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叶片碳含量正相关,与叶片含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过氧化氢酶含量负相关。(3)土壤理化因子中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全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全钾、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pH、土壤电导率对白刺叶片功能性状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碳、土壤全氮、土壤碱解氮是影响叶片功能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不同立地条件下,白刺叶片功能性状与土壤理化因子存在密切联系,对土壤环境差异有明显的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白刺 叶片功能性状 立地条件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洋河流域川滇高山栎 (Quercus aquifolioides) 叶功能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0
作者 陈瑾芳 田忠琼 +3 位作者 张永娟 王俊伟 曾哲飞 拉琼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103-108,共6页
沿尼洋河流域8个海拔梯度(2963、3100、3212、3300、3392、3512、3602、3701 m)下测定川滇高山栎8个重要叶片性状及其生境的6个土壤环境因子,探讨其叶功能性状对海拔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响应规律,以揭示其在不同生境中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 沿尼洋河流域8个海拔梯度(2963、3100、3212、3300、3392、3512、3602、3701 m)下测定川滇高山栎8个重要叶片性状及其生境的6个土壤环境因子,探讨其叶功能性状对海拔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响应规律,以揭示其在不同生境中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叶厚度(LT)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Chl)、比叶质量(LMA)、叶面积(LA)、叶片长度(LL)和叶片周长(LP)显著下降;而叶片宽度(LW)和叶长宽比(LL/LW)无显著变化,表明川滇高山栎通过调整不同的叶功能性状以适应不同海拔的环境压力。叶功能性状变异系数分析显示:LT沿海拔梯度变化有最高的变异性,对环境变化最为敏感。RDA分析结果表明,速效磷(AP)、土壤体积含水量(VWC)、海拔(H)是影响叶功能性状的主要环境因子。进一步的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发现,海拔和土壤因子对3个叶功能性状有显著效应。该研究揭示了川滇高山栎叶功能性状对沿海拔梯度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策略,为尼洋河流域关键植物物种的生态保护和植被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叶功能性状 海拔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