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肿止痛贴体外透皮吸收性能考察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1
作者 李春霞 李玮婕 +3 位作者 翟保嵘 王博 毛鹏 宋丽娟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785-3790,3801,共7页
目的:考察消肿止痛贴所含成分体外透皮渗透特性,并对其抗炎作用进行初探。方法:首先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小鼠皮肤为渗透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吸收实验,并进行方法学考察,计算体外透皮吸收动力学参数及其建立透皮曲线。取昆明小... 目的:考察消肿止痛贴所含成分体外透皮渗透特性,并对其抗炎作用进行初探。方法:首先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小鼠皮肤为渗透屏障,通过体外透皮吸收实验,并进行方法学考察,计算体外透皮吸收动力学参数及其建立透皮曲线。取昆明小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涂抹溶剂组)、模型组、消肿止痛贴低剂量0.085 mg/g、中剂量组0.171 mg/g和高剂量组0.342 mg/g,阳性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组0.1 mg/g),每组6只,进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考察消肿止痛贴抗炎作用。结果:绿原酸、咖啡酸和1,5二咖啡酰奎宁酸可透过离体皮肤,24 h累计透过量分别为49.871、5.713、45.524μg/cm^(2),而滞留量较少分别为2.953、0.213和5.333μg/cm 2,表明这3个透皮成分较易到达病灶发挥药效。3个透皮成分的累积透过量-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表明消肿止痛贴具有缓释效果。耳肿胀实验显示消肿止痛贴低中高剂量的抑制率分别为45.78%,42.16%和39.76%,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结论:消肿止痛贴体外透皮吸收良好并具有缓释功效,且有良好的抗炎活性,为消肿止痛贴的开发研究和临床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肿止痛贴 franz扩散池法 体外透皮吸收 沙蒿子 绿原酸 咖啡酸 1 5二咖啡酰奎宁酸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酸二铵二元脂质体温敏凝胶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行为 被引量:4
2
作者 薛晶 高苑 +2 位作者 王新蕾 刘芳 郝保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84-2288,共5页
目的制备甘草酸二铵二元脂质体温敏凝胶,并评价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冷溶法制备凝胶。以胶凝温度为评价指标,泊洛沙姆407(P407)、泊洛沙姆188(P188)、白芨多糖用量为影响因素,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再采用HPLC和Franz立式扩散池... 目的制备甘草酸二铵二元脂质体温敏凝胶,并评价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冷溶法制备凝胶。以胶凝温度为评价指标,泊洛沙姆407(P407)、泊洛沙姆188(P188)、白芨多糖用量为影响因素,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再采用HPLC和Franz立式扩散池法评价其体外释药行为。结果最优处方为P407用量18%,P188用量4%,多糖用量0.6%,胶凝温度(37.5±0.3)℃。所得二元脂质体温敏凝胶在48 h内的累积释放率为(65.52±0.63)%,与脂质体及温敏凝胶相比缓释作用更明显。结论甘草酸二铵二元脂质体温敏凝胶可减缓药物在直肠内的释放速率,并增加其滞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二铵 二元脂质体 温敏凝胶 体外释药行为 冷溶法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HPLC franz立式扩散池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丹皮酚凝胶经皮渗透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蔡雅琴 冯军 +1 位作者 侯延辉 王文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比较3种丹皮酚凝胶经皮渗透性能。方法 Franz扩散池法考察低共熔纳米乳凝胶、普通纳米乳凝胶、饱和溶液凝胶在离体小鼠皮肤上的渗透及滞留行为,胶带剥离法比较志愿者涂抹凝胶后在角质层和毛囊中的滞留量和渗透量。结果各凝胶在离体... 目的比较3种丹皮酚凝胶经皮渗透性能。方法 Franz扩散池法考察低共熔纳米乳凝胶、普通纳米乳凝胶、饱和溶液凝胶在离体小鼠皮肤上的渗透及滞留行为,胶带剥离法比较志愿者涂抹凝胶后在角质层和毛囊中的滞留量和渗透量。结果各凝胶在离体小鼠皮肤上的累积渗透量和滞留量均依次为低共熔纳米乳凝胶>普通纳米乳凝胶>饱和溶液凝胶。3种凝胶均主要滞留在志愿者皮肤表面,而且低共熔、普通纳米乳凝胶的透过量及在角质层和毛囊中的滞留量明显高于饱和溶液凝胶(P<0.05)。结论纳米乳技术可显著促进丹皮酚经皮渗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凝胶 经皮渗透 franz扩散池法 胶带剥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乐膏透皮吸收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郝丽静 郝斌 +2 位作者 赵清 马晓莉 郭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69-1171,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东乐膏制剂中大黄酚成分的体外透皮吸收,绘制累积透过率曲线,探讨东乐膏中的大黄酚体外透皮行为的规律,为中药膏剂的内病外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膏中大黄酚成分在一段时间内对小鼠... 目的通过研究东乐膏制剂中大黄酚成分的体外透皮吸收,绘制累积透过率曲线,探讨东乐膏中的大黄酚体外透皮行为的规律,为中药膏剂的内病外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膏中大黄酚成分在一段时间内对小鼠离体皮肤的透皮吸收量和透过率。结果大黄酚经离体小鼠皮肤透过,24h的透皮率为60.90%,40h后的透皮率达68.13%。结论大黄酚可以经离体小鼠皮肤透过吸收,且此方法简单、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东乐膏中大黄酚等成分的透皮吸收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东乐膏 大黄酚 franz扩散池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质层与真皮层对氟尿嘧啶贴剂经皮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国锋 陈建海 +2 位作者 陈志良 神山文男 山本昌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00-802,共3页
目的 比较皮肤角质层和真皮层及促透剂对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制备氟尿嘧啶(5-FU)贴剂为模型药剂,以肉豆蔻酸异丙酯(TPM)为促透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5-FU和IPM浓度,计算5-FU在各种皮肤... 目的 比较皮肤角质层和真皮层及促透剂对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制备氟尿嘧啶(5-FU)贴剂为模型药剂,以肉豆蔻酸异丙酯(TPM)为促透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5-FU和IPM浓度,计算5-FU在各种皮肤状态下的透皮能力(Kp)。结果剥离角质层后,5-FU的Kp是经完整皮肤的2.3倍;在IPM作用下5-FU的Kp为原来的1.8倍(经完整皮肤)和2.4倍(经剥离角质层皮肤)。结论剥离角质层能增加5-FU的吸收;IPM主要降低角质层对5-FU的屏障作用,在剥离角质层后其对5-FU的吸收也没有增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层 真皮层 氟尿嘧啶 肉豆蔻酸异丙酸 药物吸收 促透剂 franz扩散池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痛酊乙醇浓度对丹皮酚透皮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春海 杨永华 张水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10-711,共2页
目的 :优选伤痛酊的最佳乙醇浓度。方法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 ,进行大鼠离体皮肤透皮吸收试验 ,以丹皮酚含量为指标 ,采用HPLC法定量检测透过的丹皮酚量。结果 :含醇量为 60 %~ 80 %的伤痛酊丹皮酚渗透量存在一极值 ,8h内平均渗透... 目的 :优选伤痛酊的最佳乙醇浓度。方法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 ,进行大鼠离体皮肤透皮吸收试验 ,以丹皮酚含量为指标 ,采用HPLC法定量检测透过的丹皮酚量。结果 :含醇量为 60 %~ 80 %的伤痛酊丹皮酚渗透量存在一极值 ,8h内平均渗透速率为 0 .0 1mg/cm2 ·h。结论 :伤痛酊含乙醇 70 %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痛丁透皮吸收 丹皮酚 HPLLC 乙醇浓度 中药 franz扩散池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喘贴灵巴布剂处方工艺优化及其体外透皮特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姿锐 邹苏兰 +1 位作者 陆慧玲 李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51-1257,共7页
目的 优化喘贴灵巴布剂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透皮特性。方法 在Plackett-Burman设计基础上,以甘油、NP-700、高岭土用量为影响因素,外观性状分数、初黏力分数、持黏力分数、剥离强度分数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 目的 优化喘贴灵巴布剂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透皮特性。方法 在Plackett-Burman设计基础上,以甘油、NP-700、高岭土用量为影响因素,外观性状分数、初黏力分数、持黏力分数、剥离强度分数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Monte Carlo法获得基于概率的设计空间。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盐酸麻黄碱、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用量氮酮、薄荷油对体外透皮渗透量的影响。结果 关键工艺参数的操作空间为甘油用量30~36 g,NP-700用量5~6 g,高岭土用量0.6~0.833 g。以1%氮酮为透皮促渗剂时,盐酸麻黄碱、芥子碱硫氰酸盐体外透皮渗透量最高。结论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建立的喘贴灵巴布剂处方工艺设计空间有利于实际生产,可降低产品质量可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喘贴灵巴布剂 处方工艺 体外透皮特性 Box-Behnken响应面法 Monte Carlo法 franz扩散池法 质量源于设计(Qb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豨桐凝胶膏剂基质处方的优化及其体外释放度 被引量:7
8
作者 滕希峰 梁颖欣 +3 位作者 陈远云 许晓华 余秋杏 何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00-1505,共6页
目的优化豨桐凝胶膏剂基质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聚丙烯酸钠、明胶、聚乙烯醇、甘油用量为影响因素,综合评分(初黏力、膜残留量、膏体性状、涂展性、渗出度、皮肤追随性)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基质处方。以奇任... 目的优化豨桐凝胶膏剂基质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聚丙烯酸钠、明胶、聚乙烯醇、甘油用量为影响因素,综合评分(初黏力、膜残留量、膏体性状、涂展性、渗出度、皮肤追随性)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基质处方。以奇任醇为指标成分,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释放度试验,计算累积释放率。结果最佳基质处方为聚丙烯酸钠用量5.0 g,明胶用量5.0 g,聚乙烯醇用量2.0 g,甘油用量2.0 g,柠檬酸用量0.2 g,甘羟铝用量0.1 g,综合评分94.667。奇任醇在12 h内的累积释放率为76.74%,释放过程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优化后豨桐凝胶膏剂基质处方的体外释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豨桐凝胶膏剂 基质处方 体外释放度 Box-Behnken响应面法 franz扩散池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