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秦观对陶渊明的接受
1
作者 孙震宇 柳宏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4,160,共11页
陶渊明及其诗文的接受在北宋达到高潮,尤其是苏轼及其门人的模仿、追和、櫽括之作更成为陶渊明接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秦观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关涉渊明的地方有六十余处。秦观的一生可以分为居家、入仕、贬谪三个时期,他对于陶渊明其人其... 陶渊明及其诗文的接受在北宋达到高潮,尤其是苏轼及其门人的模仿、追和、櫽括之作更成为陶渊明接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秦观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关涉渊明的地方有六十余处。秦观的一生可以分为居家、入仕、贬谪三个时期,他对于陶渊明其人其诗的体认与感悟也随其人生起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存在着从简单模拟到内化升华的过程,而《和渊明归去来辞》则标志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整体来看,秦观对于陶渊明的接受更侧重于其人格和行为方式的层面,他的和陶与仿陶之作是在接受陶渊明诗文遗产基础上融合其身世之感的独特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观 陶渊明 接受 《和渊明归去来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装置-事件”的艺术: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一个本雅明式解读
2
作者 陈汉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90,204,共13页
卡夫卡生涯末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个在铁笼中以身体的饥饿作为表演内容的艺术家形象。该人物以其蕴含的自我指涉的反身性这一现代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作品容纳“见证”与“预示”两重不同向度,引起了包括本雅明和阿... 卡夫卡生涯末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个在铁笼中以身体的饥饿作为表演内容的艺术家形象。该人物以其蕴含的自我指涉的反身性这一现代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作品容纳“见证”与“预示”两重不同向度,引起了包括本雅明和阿甘本在内的理论家,从神学寓言、身体装置、历史意识、见证书写等角度作出的创造性回应,并共同指向了“作为‘装置-事件’的艺术”这一核心主题。对小说文本与相关阐释作对照阅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在20世纪经由静物向装置、行动以至事件转变的现代艺术运动中,先锋艺术呈现的兼具破坏与创造作用的“辩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本雅明 “装置-事件” 《饥饿艺术家》 见证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查拉图斯特拉到饥饿艺术家:赤裸生命的文学渊源及思想史演变
3
作者 李双志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1,共11页
阿甘本在《神圣人》中提出的赤裸生命概念,直接来源是本雅明写于1921年的《对暴力的批判》,实际上根植于从尼采到卡夫卡的思想史—文学史的身体话语谱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关于身体和生命的生理学—哲学... 阿甘本在《神圣人》中提出的赤裸生命概念,直接来源是本雅明写于1921年的《对暴力的批判》,实际上根植于从尼采到卡夫卡的思想史—文学史的身体话语谱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关于身体和生命的生理学—哲学讨论,开启了围绕自身概念的生命视域。20世纪初的生命实践以此为基础,走向了重塑身体的生命政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以寓言的方式呈现了赤裸生命政治化的文学图景,和阿甘本的《神圣人》构成了文本呼应。从查拉图斯特拉到饥饿艺术家,欧洲思想家和文学家对赤裸生命与权力关系的思考和书写走出了一条意味深远的演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裸生命 阿甘本 本雅明 尼采 卡夫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夫卡《论寓言》及其先驱
4
作者 赵山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0,176,共8页
卡夫卡短篇名作《论寓言》既是其文本“寓言性”的展示,也是其写作过程的“寓言性展示”,以及内在于文学世界的“文学—现实”之不确定二元关系这一“寓言式结构”的说明,可视作“元寓言”“最后的寓言”或“关于寓言的寓言”。在这一... 卡夫卡短篇名作《论寓言》既是其文本“寓言性”的展示,也是其写作过程的“寓言性展示”,以及内在于文学世界的“文学—现实”之不确定二元关系这一“寓言式结构”的说明,可视作“元寓言”“最后的寓言”或“关于寓言的寓言”。在这一寓言提供的视野中,寓言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转化、彼此依存;文学对现实进行解释与转化以及文学批评对文学文本进行解释与转化之生生不息驱动力,皆来自于这一寓言结构。从比较文学渊源学及语文学角度来看,卡夫卡这一作品及其所包含洞见的“先驱”,可被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庄子与古代希腊的欧里庇得斯,由此,内在于古今文学关系之“古—今结构”的寓言性可得到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论寓言》 庄子 欧里庇得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卡夫卡逝世百年纪念
5
作者 曾艳兵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2,共12页
百年前的今天卡夫卡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他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丰富厚重的文学遗产。卡夫卡用其短促的一生构建了一座宏伟的文字“城堡”。这座城堡就是一个象征符号,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身心开放的写作,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这就是... 百年前的今天卡夫卡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他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丰富厚重的文学遗产。卡夫卡用其短促的一生构建了一座宏伟的文字“城堡”。这座城堡就是一个象征符号,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身心开放的写作,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这就是卡夫卡内心深处的“城堡”。城堡还是骑士歌手的一首悠长情歌,歌者尽情歌颂爱情,但却永远无法抵达爱情的终点。城堡也是犹太人的“迦南之地”,归属之乡,当然也是一个属于普通人的安全的小家和一份稳固的工作。城堡就是一座迷宫。一座意义丰富多变并充满悖论的“城堡”,就是一部关于失败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城堡 象征符号 骑士情歌 犹太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夫卡“我是一个中国人”中的乌托邦叙述
6
作者 许小燕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6,共12页
德语犹太作家卡夫卡1916年于书信中写道“我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仅仅成为其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的论据,它背后的内涵却长期遭到忽视。本文结合1900年前后德奥有关乌托邦中国的集体想象与卡夫卡言说的具体语境,认为这一言语并非异国情... 德语犹太作家卡夫卡1916年于书信中写道“我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仅仅成为其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的论据,它背后的内涵却长期遭到忽视。本文结合1900年前后德奥有关乌托邦中国的集体想象与卡夫卡言说的具体语境,认为这一言语并非异国情调的肤浅兴趣,也脱离了清代诗人袁枚《寒夜》中“婚姻与写作”的关系隐喻,而是在道家思想与“身体文化”、布伯哲学“统一性”相勾连的语境下形成的一种“乌托邦”叙述。这种乌托邦叙述在1917—1920年的冥想沉思中再次沿用,但内涵已经变成道教“无为”与政治乌托邦、弥赛亚“隐匿”的关联性。所以,“中国人”不仅成为卡夫卡暂时的理想存在,更是其在不同阶段思考不同问题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中国人 身体文化 东方犹太人 “无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空间的自我建构:卡夫卡的“变形”美学
7
作者 张红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7,共12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应用得到普及,深刻影响了个体主观性的操作和调控,从而造就了一批新时代的“变形人”。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和归纳总结法,重读弗兰茨·卡夫卡的经典小说《变形记》,探讨卡夫卡的“变形人”在现实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应用得到普及,深刻影响了个体主观性的操作和调控,从而造就了一批新时代的“变形人”。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和归纳总结法,重读弗兰茨·卡夫卡的经典小说《变形记》,探讨卡夫卡的“变形人”在现实人生和虚拟世界交互关系中的生存策略,阐释卡夫卡的变形美学对当代网络空间自我虚拟人格建构的重要思想启示。卡夫卡把现实世界中人类反抗异化的行动融入有限生命的无穷精神诉求中,虚拟世界中个体的自我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如今的人们面临更为复杂多元的生活形态,加上自我建构中诸多社会性和个体性因素的影响,“变形”已然成为普遍的生存状态和抗争模式。人类在现实与虚拟、自由与枷锁之间找寻着在世界中的和谐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茨·卡夫卡 生存困境 变形 自我建构 虚拟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论卡夫卡小说的荒诞性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宏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105,共5页
评论界一般认为,卡夫卡小说的情节框架是想象的、梦幻的、超现实的,因此实际上他的小说具有“荒诞性”。这类观点没能完全理解“荒诞”这一范畴的内涵。实际上,用“荒诞性”来阐释卡夫卡的小说时,它主要是指称卡夫卡小说所表现的意义被... 评论界一般认为,卡夫卡小说的情节框架是想象的、梦幻的、超现实的,因此实际上他的小说具有“荒诞性”。这类观点没能完全理解“荒诞”这一范畴的内涵。实际上,用“荒诞性”来阐释卡夫卡的小说时,它主要是指称卡夫卡小说所表现的意义被颠倒、正义被颠倒的生存现实之特性。卡夫卡在情节、细节、语词等三个形象层面的构筑中,力图处处展示生存现实的荒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荒诞性 情节 细节 语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革”小说与卡夫卡 被引量:2
9
作者 阎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8-144,共7页
西方现代派小说作家卡夫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文革”小说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存在的荒诞性和存在的悖论的展现之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一种“冷酷”的文学风格的追随模仿之上,着力展示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和... 西方现代派小说作家卡夫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文革”小说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存在的荒诞性和存在的悖论的展现之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一种“冷酷”的文学风格的追随模仿之上,着力展示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死亡。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文革”小说发展演变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格 卡夫卡 '文革'小说 荒诞性 悖论 中国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夫卡:现代世界的守夜人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蕙 罗璠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64-70,共7页
卡夫卡通过小说中人物存在的境遇,言说现代人的异化感、孤独感、负罪感、恐惧感、陌生感和无归宿感。卡夫卡的文学创造是审美现代性的历程中对荒谬世界的一个模型建构。这个建构模型突现了卡夫卡现代主义文学话语的现代性意义,并开创了... 卡夫卡通过小说中人物存在的境遇,言说现代人的异化感、孤独感、负罪感、恐惧感、陌生感和无归宿感。卡夫卡的文学创造是审美现代性的历程中对荒谬世界的一个模型建构。这个建构模型突现了卡夫卡现代主义文学话语的现代性意义,并开创了现代主义小说的言说方式与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孤独 恐惧 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做父亲与如何做儿子——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与卡夫卡《致父亲》的比较分析
11
作者 曾艳兵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108,共7页
1919年鲁迅与卡夫卡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即父子关系问题。1919年10月,鲁迅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同年11月,远在欧洲奥匈帝国的卡夫卡写了那封著名的长信《致父亲》。如果将鲁迅与卡夫卡的观点和论述进行比较分析,便像是一场蕴含着... 1919年鲁迅与卡夫卡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即父子关系问题。1919年10月,鲁迅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同年11月,远在欧洲奥匈帝国的卡夫卡写了那封著名的长信《致父亲》。如果将鲁迅与卡夫卡的观点和论述进行比较分析,便像是一场蕴含着中西文化不同特质的隔空对话。鲁迅的文章不啻是一篇批判封建伦常的檄文;卡夫卡所写的不过是一篇希望父子和解的家书。鲁迅更关注如何做父亲,卡夫卡则更关注怎样做儿子。鲁迅的文章立论明晰,尽管含义丰富、意蕴无穷;卡夫卡的家书表意含混,观点游移,作者的意图难以捕捉和把握。鲁迅与卡夫卡都是值得我们“久久凝视”的作家,是属于同一时代且“可做同解”的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卡夫卡 父亲 儿子 檄文 家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似飞鸿踏雪泥——从《城堡》后17章看K的行动在对话中的消弭
12
作者 张计连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2-86,共5页
评论界对《城堡》的批评多局限于前3章,对后17章却望而止步。这是因为后17章里充满了互相矛盾、互相拆台、互相消解的对话,充满了以逻辑理性来攻击、瓦解逻辑理性的对话。这种"众声喧哗",充满复调性的文本给读者设置了重重障... 评论界对《城堡》的批评多局限于前3章,对后17章却望而止步。这是因为后17章里充满了互相矛盾、互相拆台、互相消解的对话,充满了以逻辑理性来攻击、瓦解逻辑理性的对话。这种"众声喧哗",充满复调性的文本给读者设置了重重障碍。在话语的汪洋大海里追寻K留下的印记,读者可以寻觅到K试图通过女性或信使通往城堡的一次次行动,从而完成对卡夫卡式的"失败英雄"K之重构。然而,在《城堡》后17章中,K行动的力量为语言的力量所消弭。虽然K绝望地在永无休止的进攻中完成自身存在之抒写,却只留下那似飞鸿踏雪泥般的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城堡》 对话 行动 女性 消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焚毁”之后:论卡夫卡的当代意义
13
作者 曾艳兵 贾思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50,176,共8页
卡夫卡的小说描绘了共同体的焚毁,预示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卡夫卡一生似乎缺乏统一的坚定的宗教信仰,但他始终不缺乏对个人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怀就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摧毁之物”。在卡夫卡那里,希望是有的,但似乎不在... 卡夫卡的小说描绘了共同体的焚毁,预示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卡夫卡一生似乎缺乏统一的坚定的宗教信仰,但他始终不缺乏对个人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怀就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摧毁之物”。在卡夫卡那里,希望是有的,但似乎不在这个星球上。逃出地球,流浪地球,或者就是人类最后的希望。卡夫卡最终抛弃了一切,他选择了创作,因而拥有了最后的希望。卡夫卡的作品总是纠缠在死亡与自杀这些致命的问题上,正如卡夫卡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深陷其中一样。在卡夫卡看来,那些最有意义的书就是一些类似自杀的书,“一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不可摧毁之物” 希望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是土地测量员?
14
作者 曾艳兵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1-169,共9页
卡夫卡《城堡》的主人公名叫K.。他的职业,或者说,他自称自己的职业是土地测量员。为什么卡夫卡让他笔下的主人公从事的是这样一种古老的职业?这位土地测量员并没有土地可以测量,他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正因为这种身份的不确定,他实质上... 卡夫卡《城堡》的主人公名叫K.。他的职业,或者说,他自称自己的职业是土地测量员。为什么卡夫卡让他笔下的主人公从事的是这样一种古老的职业?这位土地测量员并没有土地可以测量,他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正因为这种身份的不确定,他实质上是存在的勘探者。他探讨存在的根由、价值和意义,因此,卡夫卡成为存在主义作家的先驱。阿甘本认为,K.的名字来源于一种古老的土地测量工具,土地测量员就是设定界限和打破界限,这种界限不仅是土地的界限,也是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我的界限。人的存在也是永远处在定界与破界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城堡》 K. 土地测量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域资源的接受与先锋文学的发生——以余华20世纪80年代写作为例
15
作者 张丛皞 王雨晴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55,共6页
先锋文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的不断冲击,以及现实主义文学范式不断实践和革命的寻路历程中发生的,而这本身就包含了西方文化思想成果与作家个人气质和艺术品格之间的接触、选择和转述的互动,并逐渐激活和筑起了文学共同体的稳固... 先锋文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的不断冲击,以及现实主义文学范式不断实践和革命的寻路历程中发生的,而这本身就包含了西方文化思想成果与作家个人气质和艺术品格之间的接触、选择和转述的互动,并逐渐激活和筑起了文学共同体的稳固的带有明确价值目标的新的文学规范。余华曾将自己80年代的阅读经历称为“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这个旅程与余华80年代的写作风格的转换是同行共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写作 阅读视野 川端康成 卡夫卡 博尔赫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们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记》细读
16
作者 周维东 朱盈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36-140,共5页
卡夫卡小说充满着寓言幽默和讽刺,任何忽视其小说内在元素的阅读都可能导致误解。《变形记》中的主角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向被认定为文学史上异化型人物形象的代表。在分析其异化过程中,非主角的其它人物设置作为人文环境在主人公格... 卡夫卡小说充满着寓言幽默和讽刺,任何忽视其小说内在元素的阅读都可能导致误解。《变形记》中的主角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向被认定为文学史上异化型人物形象的代表。在分析其异化过程中,非主角的其它人物设置作为人文环境在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命运里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格里高尔的变异,他们也逐渐暴露了本质。因此,"非主角"因素的存在,才是卡夫卡试图表达的真正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记》 卡夫卡 格里高尔·萨姆沙 人物形象 “异化”题材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