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3篇文章
< 1 2 2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study of various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for treating patellar fractures by three-dimensional photoelasticity 被引量:2
1
作者 许硕贵 苏佳灿 +4 位作者 张春才 曾伟明 顾绍德 张林春 方如华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3年第6期384-387,共4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biomechanical basis of 3 different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nitinol patellar concentrator (NT-PC), tension band and wire circle in treating patellar fractures. Methods: The epoxy resin thre...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biomechanical basis of 3 different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nitinol patellar concentrator (NT-PC), tension band and wire circle in treating patellar fractures. Methods: The epoxy resin three dimensional photoelasticity patellar models were made by precise moulding, and were fixated by nitinol patellar concentrator (NT-PC), tension band and wire circle respectively. The patellar models with frozen stress stripes were put into the polarized light field 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s were compared. As for the model fixated by NT-PC, by dividing layer, photographing and tracing, we used the iterativ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stress value of every internal node of the epoxy resin patellar model, and the character of stress was analyzed. Results: An overall stress field was yielded when the patellar model was fixated by NT-PC, and the stripes were more than that of tension band model and wire circle model, which have only few stress stripes in the fixated layers.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continuous fixated stresses in the facies articularis and distal pole of patella, and the character of stresses produced by NT-PC were mainly in longitudinal direction, then in transverse direction. The shearing stresses were small. Conclusion: The initiative and continuous memorial stress of NT-PC and its overall stress distribution character are the essence of NT-PC distinguished with tension band and wire circle in treating patellar fractures. The stress character produced by NT-PC is good for the stability of fracture site and prompts fracture hea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fixation patellar fracture PHOTOELASTICITY STRESS nitinol patellar concentra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nges of bioelectric potentials of experimental fracture healed under compressive external fixation
2
作者 李建福 李起鸿 +2 位作者 张信东 张怀芳 冯文曦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5年第4期243-247,共5页
Experimental fracture was inflicted to the Junction of the upper and middle thirds of the tibia of 50 rabbits and the fracture was fixed with a half-ring sulcated external fixator to exert axial compression on the 2 f... Experimental fracture was inflicted to the Junction of the upper and middle thirds of the tibia of 50 rabbits and the fracture was fixed with a half-ring sulcated external fixator to exert axial compression on the 2 fragments of the fracture. Th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fracture EXTERNAL fixation bioelectric potential RABB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髋螺钉切出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郝有亮 周方 +6 位作者 姬洪全 田耘 张志山 郭琰 吕扬 杨钟玮 侯国进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41-147,共7页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髋螺钉切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8年8月接受髓内钉治疗的5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167例,女351例;年龄65~97岁。根据是否发生髋螺钉切出,...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髋螺钉切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到2018年8月接受髓内钉治疗的5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167例,女351例;年龄65~97岁。根据是否发生髋螺钉切出,将其分为愈合组508例和切出组1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再按照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对切出组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按照1∶4的比例,匹配出愈合组40例。对影响髋螺钉切出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愈合组和切出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ASA分级、AO分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复位质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在尖顶距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位质量差[OR=23.138,95%CI(2.163,247.551),P=0.009]和尖顶距≥25 mm[OR=30.538,95%CI(2.935,317.770),P=0.004]是导致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复位质量差和尖顶距≥25 mm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时发生髋螺钉切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尖顶距的最佳数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老年人 骨折固定术 髓内 内固定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C1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润斌 李国梁 +3 位作者 刘小平 陈康 韩广普 赵建勇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治疗老年C1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60例,其中男9例,女51例;年龄65~84(72.69±8.14)岁;左侧18例,右侧42例;摔伤55...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治疗老年C1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60例,其中男9例,女51例;年龄65~84(72.69±8.14)岁;左侧18例,右侧42例;摔伤55例,车祸伤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男4例,女26例;年龄(72.54±8.6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0.61±2.17)kg·m^(-2);左侧10例,右侧20例;摔伤27例,车祸伤3例。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男5例,女25例;年龄(72.76±7.23)岁;BMI(20.82±2.03)kg·m^(-2);左侧8例,右侧22例;摔伤28例,车祸伤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 d、12周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变化及腕关节患者自行评分量表(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比较两组测量结果。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4.50±2.78)周。两组术后2d及12周同术前比较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 d时两组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周时两组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d及12周PRWE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 d时两组间PRW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周时两组间PRW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可提高C1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的可靠性,阶段性拆除固定装置更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经皮穿针 单臂外固定架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Henry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5
作者 陈书爱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490-493,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Henry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濮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Henry入路内固定术,观察组... 目的探讨改良Henry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濮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Henry入路内固定术,观察组接受改良Henry入路内固定术,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腕关节功能、患侧腕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患侧腕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侧腕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后6周(P<0.05)。结论改良Henry入路和传统Henry入路内固定术均可改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及腕关节活动度,临床治疗效果相当,但改良Henry入路方式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短,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改良Henry入路 内固定术 腕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接骨架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伏敏睿 史长龙 +6 位作者 成永忠 马明明 牛正麟 孙海翔 高景华 吴钟凯 徐一鸣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探讨中医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论指导下接骨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不稳定型(AO-23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4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CO接骨架组和... 目的:探讨中医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论指导下接骨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不稳定型(AO-23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4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CO接骨架组和内固定组。CO接骨架组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37~56(52.6±11.3)岁;车祸伤7例,跌伤18例;闭合性骨折25例,开放性骨折0例;采用闭合复位CO接骨支架治疗。内固定组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41~59(53.3±13.7)岁;车祸伤8例,摔伤15例;闭合性骨折23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法。评价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缩略版(QuickDASH)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活动范围及握力评估、影像学表现(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关节面台阶、关节内间隙)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均获随访,时间0~24(16.0±3.8)个月。CO接骨架组和内固定组比较,CO接骨架组受伤至手术时间[(2.4±3.3)dvs(7.4±3.7)d]短,手术时间[(56.27±15.23)min vs(74.10±5.26)min]短、失血量[(14.52±6.54)ml vs(32.32±10.03)ml]少、住院时间[(14.04±3.24)d vs(16.45±3.05)d]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QuickDASH评分比较[(9.21±1.64)分vs(7.04±3.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及1、3个月两组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活动范围及握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内固定组影像学比较,CO接骨架组掌倾角[(17.90±2.18)°vs(19.87±3.21)°]更小、关节面台阶[(0.11±0.03)mm vs(0.17±0.02)mm]更少、桡骨长度[(8.16±1.11)mm vs(9.59±1.02)mm]更短(P<0.05);两组尺偏角度数、关节内间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O接骨架组(25例中的23例)和内固定组(23例中的21例)存在允许范围内的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接骨架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均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疗法,且接骨支架术从受伤至手术的等待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耗时更短;钢板内固定术控制桡骨短缩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不稳定型 CO接骨架 钢板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光耀 成永忠 +4 位作者 刘峘 姜俊杰 李永耀 陈洋 姚宇翔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66-80,共15页
目的:Meta分析钢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SinoMed数据库所有关于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献,检索时... 目的:Meta分析钢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SinoMed数据库所有关于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到2023年6月30日。纳入研究参照Cochrane手册(Version6.3,2022)进行信息提取、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发表偏倚风险评价、检验异质性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影像学解剖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屈伸、旋转、尺桡偏)、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治疗情况比较(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腕关节功能评分及相关量表。结果:(1)共纳入28项研究,患者共计2192例,包括1096例钢板内固定组和1096例外固定架组。(2)Meta分析结果显示:外固定架组的手术出血量[MD=-37.93,95%CI(-48.54,-27.31),P<0.00001]、手术时间[MD=-31.58,95%CI(-48.96,-14.20),P=0.0004]、住院时间[MD=-4.58,95%CI(-5.44,-3.71),P<0.00001]、骨折愈合时间[MD=-0.88,95%CI(-1.35,-0.41),P=0.0002]均显著优于钢板内固定组(P<0.05)。(3)两组的掌倾角[MD=-0.17,95%CI(-0.95,0.61),P=0.68]、尺偏角[MD=0.22,95%CI(-0.73,1.17),P=0.65]、桡骨高度[MD=-0.24,95%CI(-1.15,0.67),P=0.60],屈伸[MD=-5.63,95%CI(-11.85,0.58),P=0.08]、旋转[MD=-5.80,95%CI(-12.77,1.17),P=0.10]、尺桡偏[MD=-2.86,95%CI(-10.87,5.15),P=0.48],并发症发生率[RR=0.96,95%CI(0.63,1.46),P=0.83],Gartland-Werley腕部临床评分[MD=0.13,95%CI(-0.80,1.06),P=0.78]、Gartland-Werley腕部临床评分优良率[RR=0.93,95%CI(0.87,1.01),P=0.08]、Cooney腕关节评分优良率[RR=0.99,95%CI(0.62,1.59),P=0.98]、腕关节DASH评分[MD=-4.67,95%CI(-14.96,5.62),P=0.3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外固定架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显著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其影像学解剖指标、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和腕关节功能评分两者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内固定 外固定架 AO-C型桡骨远端骨折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髋关节置换术式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潘恒 宋雄英 李公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3期67-72,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髋关节置换术式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 目的比较不同髋关节置换术式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2组临床指标、Harris髋关节评分、临床疗效、骨代谢生化指标[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ⅠNP)以及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RACP-5b)],统计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及随访,随访时间(6.16±0.38)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随着术后时间延长,2组Harris髋关节评分呈上升趋势,且术后1、3、6个月,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优良率[95.12%(39/41)]高于对照组[79.49%(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BALP、骨钙素、PⅠNP水平升高,TRACP-5b水平降低,且观察组BALP、骨钙素、PⅠNP水平高于对照组,TRACP-5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较半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显著、骨代谢能力更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 Harris髋关节评分 骨碱性磷酸酶 骨钙素 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 抗酒石酸性磷酸酶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侧入路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
9
作者 焦福德 张经纬 +3 位作者 朱李梅 安林 庄云强 陈剑明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背侧入路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应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的15例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左侧6例,右侧9... 目的:探讨背侧入路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应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的15例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左侧6例,右侧9例;年龄22~76岁。记录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例术后获得12~16个月随访,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时间8~16周。未出现切口感染、骨折再次移位或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6周去除克氏针及外固定架,并启动腕关节的恢复训练。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45分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65~100分。末次随访时优10例,良4例,可1例。结论:背侧入路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 外固定架 Die-punch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打印技术联合定制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
10
作者 臧砚超 赵泉勇 +4 位作者 杨丽 左金增 齐巍 梁卫东 邢捷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打印技术联合定制接骨板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11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三维打印技术进行术前规划,同时应用定制接骨板方法治疗,男8例,女3例,年龄25~66岁。骨折按Letournel-Ju...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打印技术联合定制接骨板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11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三维打印技术进行术前规划,同时应用定制接骨板方法治疗,男8例,女3例,年龄25~66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柱后壁骨折4例,T型骨折2例,横行后壁骨折2例,双柱骨折2例,前柱伴后半横骨折1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手术时间80~150 min,术中出血量150~700 ml,透视次数2~6次,术后引流量60~195 ml,骨折愈合时间2.5~6.0个月。按Matta评分评价骨折复位:解剖复位3例,满意复位8例。1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7~18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Merle d'Aubigne功能评分:优6例,良3例,可1例,差1例。1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例出现闭孔神经牵拉症状。结论:应用三维打印技术联合定制接骨板治疗髋臼骨折方法有效,另外,打印模型能够为术者提供骨折立体形态结果,结合术前模拟,便于手术复位,有效提高手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三维打印 定制接骨板 骨折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与Inter Tan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
11
作者 李玉华 马梓昆 +2 位作者 冯子攀 翟功伟 范志远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444-448,共5页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与Inter Tan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郑州人民医院的60例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PFNA组接受PFNA...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与Inter Tan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郑州人民医院的60例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PFNA组接受PFNA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Inter Tan组接受Inter Tan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Inter Tan组负重活动时间[(60.88±8.41)周]、早期下地行走时间[(5.94±1.07)d]短于PFNA组,切口长度[(8.61±0.87)cm]小于PFNA组,术中透视次数[(4.95±0.94)次]、术中出血量[(204.15±26.22)mL]多于PFNA组,血红蛋白(Hb)[(18.56±4.74)g·L^(-1)]和血细胞比容(Hct)下降值[(4.16±0.59)%]高于PFNA组,手术时间[(123.26±23.36)min]长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周Harris评分及碱性磷酸酶(BALP)、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骨钙素(OC)较高于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 Tan组术后24周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VAS评分低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 Tan组解剖复位优良率高于PFNA组,内固定松动率与PFN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 Tan内固定与PFNA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相比,Inter Tan内固定切口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解剖复位优良率高,但手术时间长,术中透视次数相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Inter Tan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联合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12
作者 路宝亮 孙沪 +4 位作者 汪英杰 朱运良 李磊 方诗元 徐磊 《安徽医学》 2025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 比较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联合空心钉(FNS&CS)和单纯使用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FN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94例股骨颈骨折... 目的 比较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联合空心钉(FNS&CS)和单纯使用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FN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9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分为FNS组49例(头下型:26例;经颈型:23例)和FNS&CS组45例(头下型:24例;经颈型:2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股骨颈短缩情况,并通过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优于FNS&CS组(P<0.05),但两组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1天两组头下型患者Harris评分、股骨颈短缩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间点FNS&CS组Harris评分、股骨颈短缩情况优于FNS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经颈型患者Harris评分、股骨颈短缩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FNS固定术或FNS&CS固定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头下型股骨颈骨折采用FNS&CS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 空心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并连枷胸的临床效果
13
作者 周攀 吴中权 +2 位作者 朱杰 程玲玲 舒圣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微创手术与保留肋骨骨膜内固定术对多发肋骨骨折(multiple rib fractures,MRF)并连枷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采用胸腔镜微创手术和保留肋骨骨膜内固定术治疗的MRF...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微创手术与保留肋骨骨膜内固定术对多发肋骨骨折(multiple rib fractures,MRF)并连枷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采用胸腔镜微创手术和保留肋骨骨膜内固定术治疗的MRF并连枷胸的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0~65(38.0±18.0)岁;病程8~21d。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38.35±18.05)岁,使用保留肋骨骨膜内固定术。研究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8.15±17.99)岁,使用胸腔镜下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微创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心电监护指标、疼痛程度、炎性因子水平、并发症、康复指标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个月的随访。术后3d,对照组与观察组心率[(102.43±13.74)次/分vs(86.26±8.06)次/分]、呼吸频率[(28.45±3.40)次/分vs(22.05±2.85)次/分]、血氧饱和度[(89.68±3.66)%vs(98.46±4.84)%]、静息痛[(3.5±0.5)分vs(2.6±0.6)分]、运动痛[(3.6±0.5)vs(2.5±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为[(102.30±17.00)pg·ml^(-1)vs(85.68±21.20)pg·ml^(-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为[(33.44±4.85)pg·ml^(-1)vs(18.14±4.28)pg·ml^(-1)]均高于术前,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为[(75.51±10.54)mg·L^(-1)vs(60.75±9.84)mg·L^(-1)]均低于术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0d,两组呼气峰值流速[(3.31±0.52)L·S^(-1)vs(5.69±0.74)L·S^(-1)]、用力呼气容积[(1.46±0.29)L vs(2.06±0.38)L]、用力肺活量[(2.68±0.95)L vs(4.26±1.05)L]高于术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6例,低于对照组14例(P<0.05),研究组骨痂形成时间(9.50±1.40)d、骨折愈合时间(72.20±8.32)d,均短于对照组(11.35±2.15)、(93.70±9.90)d(P<0.001)。结论:相较于传统保留肋骨骨膜内固定术,采用胸腔镜下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微创内固定治疗的MRF并连枷胸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原因在于其手术创伤更小,疼痛程度及炎性反应更轻,术后肺部并发症少,肺功能更快更好地康复,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下微创手术 保留肋骨骨膜内固定术 多发肋骨骨折 连枷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下个性化治疗骨盆前环骨折
14
作者 王勇 刘博 +2 位作者 李强 余华威 李凡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骨盆前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2023年1月-2024年6月诊治的12名选用3D打印联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2020...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骨盆前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2023年1月-2024年6月诊治的12名选用3D打印联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2020年11月-2023年1月14名选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作为传统组。对2组手术相关指标、骨折复位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及Majeed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手术相关指标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复位满意率、术后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均略高于传统组,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3D打印技术辅助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个性化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有确切效果,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骨折 3D打印技术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和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研究
15
作者 徐真玉 路坦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比较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和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0月潢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试验组(37例)。对照组... 目的比较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和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0月潢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试验组(37例)。对照组予以膝关节镜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试验组予以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等手术及恢复相关指标;两组伸膝功能、屈膝功能(随访6个月后);分别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术前和随访3、6个月后),比较两组随访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P<0.05)。随访6个月后,试验组伸膝功能、屈膝功能正常的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伸膝功能、屈膝功能轻度异常的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6个月后,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内,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膝关节镜交叉克氏针固定,膝关节镜缝线Nice结固定能够提高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的伸膝、屈膝功能及膝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疼痛情况,改善其手术相关指标,可促进患者恢复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 膝关节镜 缝线Nice结固定 交叉克氏针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内针联合空心螺钉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对比
16
作者 李泽龙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 探讨髓内针联合空心螺钉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该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医院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胫骨合并后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 探讨髓内针联合空心螺钉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该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医院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胫骨合并后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传统组,每组40例,其中联合组采用髓内针联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过程,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水平,手术后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差异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P<0.05),联合组和传统组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4 h,联合组和传统组的WBC、Hb、CRP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联合组的背伸活动度、跖屈活动度高于传统组(P<0.05),联合组术后1个月的肿胀程度小于传统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联合组膝关节行走步态、活动范围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联合组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传统组(1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髓内针联合空心螺钉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合并后踝骨折效果均可,但是前者具有术后踝关节、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内针 空心螺钉 传统钢板 内固定 胫骨骨折 后踝骨折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观察
17
作者 周金军 邓琳 +3 位作者 翁德雨 王梅生 谭力 陈建军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6期60-67,共8页
目的探讨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各51例。常... 目的探讨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及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各51例。常规组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改良组行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指标、骨折复位质量[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中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手术前后下肢力线[膝关节间隙宽度、胫骨平台塌陷、外侧后倾角(PA)、内翻角(TPA)、股胫角(FTA)]、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P<0.01)。改良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膝关节间隙宽度、胫骨平台塌陷、PA、TPA低于常规组(P<0.01);2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改良组HSS评分高于常规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改良组伸膝最大角度、屈膝最大角度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创伤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以基础骨块为标准逐步叠加复位法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提高复位质量,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下肢力线及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逐步叠加复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 胫骨平台塌陷 外侧后倾角 股胫角 膝关节功能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分析
18
作者 李剑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4期12-14,共3页
目的:分析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8月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经皮加压空... 目的:分析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8月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34)。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肿胀、淤血、不能承受体质量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活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34)。结论: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临床指标,促进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经皮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研究
19
作者 张兴华 崔若承 焦旭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AL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ALP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AL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AL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X)]、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65.39±3.48)min、手术切口长度(5.48±1.61)cm、住院时间(8.08±1.37)d、下床活动时间(7.98±1.21)d均短于对照组的(82.43±5.50)min、(14.87±1.86)cm、(15.23±1.52)d、(14.03±1.39)d,术中出血量(143.59±22.33)ml、术后引流量(55.30±13.89)ml均少于对照组的(247.29±22.37)、(98.48±13.78)ml(P<0.05)。治疗后,研究组PⅠNP(85.20±3.26)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23±3.31)ng/ml,CTX(488.82±24.35)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6.04±30.32)ng/L(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研究组治疗满意度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康复时间,改善骨代谢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临床应该进行更多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骨内固定法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20
作者 李战锋 田高杰 左传勇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1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究跟骨内固定法对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开封市祥符区第一人民医院在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接收的86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试验组(43例)和参照组(43例)。参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石... 目的探究跟骨内固定法对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开封市祥符区第一人民医院在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接收的86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试验组(43例)和参照组(43例)。参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石膏外固定法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跟骨内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开始锻炼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的足踝功能、复位质量、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粉碎性跟骨骨折的患者采用跟骨内固定法治疗,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促进骨折愈合,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足踝功能,提高其复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性跟骨骨折 跟骨内固定法 并发症 生活质量 足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