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髓内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通用髓内钉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曹源 范吉星 +4 位作者 崔增桢 杨钟玮 吕扬 田耘 周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9-334,共6页
目的 探讨新型髓内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通用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universal nail, PFUN)治疗老年患者急性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科对200例老年患者急性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牵引复位,小切口置入P... 目的 探讨新型髓内固定系统股骨近端通用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universal nail, PFUN)治疗老年患者急性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22年1月~2024年1月我科对200例老年患者急性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牵引复位,小切口置入PFUN,术后采用统一康复计划,末次随访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手术时间25~182 min,中位数63.0 min。术中出血量10~750 ml,中位数50.0 ml。术中输血例数(悬浮红细胞)40例(20%)。术后住院时间1~15 d,(4.0±1.9)d。术后股骨颈干角116.7°~140.1°,132.4°±5.5°。术后1 d骨折复位质量:优140例,可54例,差6例。并发症13例,其中切口浅表感染2例,经定期切口换药及抗生素治疗痊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好转;肺炎2例,泌尿系感染1例,经专科治疗后痊愈或好转。200例术后1个月髋关节X线正侧位示骨折线模糊,骨折断端骨痂生成,无内固定失效;术后3个月无内固定失效;术后6个月骨折均达到愈合,无内固定失效。200例随访12~29个月,(16.1±2.7)月。1例出现内固定失效,头颈螺钉切割,行内固定取出、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恢复可。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70~94分,(88.8±2.8)分,优103例,良92例,可5例,优良率97.5%(195/200)。结论 PFUN能够有效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术后恢复快、内固定失效率低等特点,尤其适合于合并内、外侧壁骨折的不稳定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患者 股骨近端通用髓内钉 内固定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定位结合3D打印经皮穿刺导板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何一波 罗张风 +5 位作者 田宇 蒋帅 谢龙辉 邵怡雯 李莉 饶利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6,共7页
目的探讨数字定位结合3D打印技术,在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经皮穿刺导航模板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至2023年间我院接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3D组和传统组,每组各18例。传统组采用传统... 目的探讨数字定位结合3D打印技术,在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经皮穿刺导航模板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至2023年间我院接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3D组和传统组,每组各18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徒手置钉,3D组应用数字定位结合3D打印导板进行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克氏针穿刺次数、术中X线曝光次数、影像指标和随访结果。结果3D组的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操作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和克氏针穿刺次数均低于传统组(P<0.001),影像学评价显示,3D组螺钉间距、螺钉与股骨颈轴线夹角平均低于传统组,3D组螺钉分布面积比与螺钉至颈皮质距离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未见股骨头坏死病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定位技术结合3D打印经皮穿刺导板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中,可以显著提高手术精度和复位质量,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和克氏针穿刺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3D打印 数字定位 经皮穿刺导板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骨冠突Regan-MorreyⅡ型骨折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3
作者 张永强 叶翔凌 +5 位作者 阮怀敏 谢文冠 林源洵 邝铭业 张志明 黄喆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1-357,共7页
目的尺骨冠突Regan-MorreyⅡ型骨折,其损伤机制的多样性使得在临床治疗中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手术标准。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有效的尺骨冠突骨折的有限元模型,目的是比较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利用三维有限... 目的尺骨冠突Regan-MorreyⅡ型骨折,其损伤机制的多样性使得在临床治疗中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手术标准。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有效的尺骨冠突骨折的有限元模型,目的是比较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尺骨冠突骨折模型后,应用相关有限元软件建立T型钢板(A)、L型钢板(B)、拉力螺钉(C)这三种不同内固定术后的模型,予以模拟手术后情况并进行加载分析。结果在加载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尺骨冠突Regan-MorreyⅡ型骨折骨折线上最大位移及骨折线上节点位移均数表现为C>B>A。结论应用T型钢板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尺骨冠突Regan-MorreyⅡ型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L型钢板及拉力螺钉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 尺骨冠突骨折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程邦君 黄燕峰 罗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7-1141,共5页
目的 基于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方法研究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不同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确定后踝骨折的最佳内固定材料,为临床提供基础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建立后踝空心螺钉固定+内踝空心螺钉(A组)、后踝支... 目的 基于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方法研究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不同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确定后踝骨折的最佳内固定材料,为临床提供基础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建立后踝空心螺钉固定+内踝空心螺钉(A组)、后踝支撑钢板固定+内踝空心螺钉(B组)和后踝重建钢板固定+内踝空心螺钉(C组)三种不同内固定材料固定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行生物力学分析,比较各组内固定材料的优劣性。结果 两组钢板固定模型的最大主应力和胫骨应力要明显低于3枚空心螺钉固定模型组,而重建钢板组的应力又低于支撑钢板组;三组模型中内踝处空心螺钉的应力重建钢板组最小,空心螺钉组最大;胫骨的总位移变化范围空心螺钉组最大,支撑钢板组次之,重建钢板组最小。结论 重建钢板固定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强,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固定方法,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构型内固定螺钉对治疗股骨颈骨折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杨博 胡泽华 +1 位作者 高伟韬 张凯然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06-3314,共9页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在Pauwels II型股骨颈骨折中应用传统实心螺钉及低刚度空心螺钉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低刚度空心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基于1例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志愿者的股骨二维CT影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进行股骨三维模型重...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在Pauwels II型股骨颈骨折中应用传统实心螺钉及低刚度空心螺钉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低刚度空心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基于1例老年男性股骨颈骨折志愿者的股骨二维CT影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进行股骨三维模型重建,采用Geomagic软件对模型进行平滑降噪处理,随后采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2种内固定螺钉的三维模型,与股骨骨折模型进行装配。最后,采用Abaqus软件按照单足站立状态下的实际生物力学状态设置载荷及边界条件,完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空心螺钉和实心螺钉的内固定模型上各螺钉应力峰值的标准差分别为12.71 MPa和85.34 MPa,股骨远端应力峰值分别为78.72 MPa和79.64 MPa,股骨整体位移峰值分别为2.020 mm和2.086 mm,骨折面应力峰值分别为216.4 MPa和210.2 MPa;空心螺钉可使多螺钉间应力分配更加均匀,提高螺钉承载能力及疲劳寿命;空心螺钉组股骨具有更小的应力及位移,表明其具有更强的稳定性;采用空心螺钉组时,骨折面附近应力小幅度提高,对骨折愈合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股骨颈骨折 空心螺钉 实心螺钉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与空心加压螺钉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朱春晖 刘刚 陈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10-616,共7页
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s,CCS)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8月103例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s,CCS)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8月103例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组(n=54)和空心加压螺钉CCS组(n=49)。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骨折复位质量(Garden对位指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股骨颈短缩长度、颈干角变化(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颈干角差值)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FNS组手术时间[(46.7±12.3)min vs.(69.7±14.1)min,t=-8.840,P=0.000]、术后下地负重时间[(11.5±2.7)周vs.(15.7±3.2)周,t=-7.124,P=0.000]、骨折愈合时间[(3.7±0.8)月vs.(4.3±0.9)月,t=-3.625,P=0.001]、并发症发生率[1.8%(1/54)vs.14.3%(7/49),χ^(2)=3.944,P=0.047]均显著短于/低于CCS组。2组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随访时间及颈干角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3个月[(84.5±3.9)分vs.(82.7±4.4)分,t=2.212,P=0.029]、术后6个月[(91.4±4.4)分vs.(89.7±4.0)分,t=2.119,P=0.037]和术后1年[(96.0±2.8)分vs.(94.8±3.1)分,t=2.029,P=0.045]均显著高于CCS组。末次随访FNS组股骨颈短缩长度[(4.6±2.8)mm vs.(5.9±3.3)mm,t=-2.165,P=0.033]显著小于CCS组。结论与CCS比较,FNS内固定治疗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疗效显著,骨折愈合时间短,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促进髋关节活动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 空心加压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形与非平行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7
作者 李志远 南宠 +4 位作者 田金辉 江仲超 李晓东 刘炳智 苗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018-8024,共7页
为对比分析菱形与非平行空心加压螺钉治疗3种类型(PauwelsⅠ、Ⅱ、Ⅲ)股骨颈骨折在模拟生物载荷下的力学差异。通过使用计算机三维处理软件(Minics、Solideworks、Geomagic)分析临床提供的CT数据进行建模,包括3种类型(PauwelsⅠ、Ⅱ、Ⅲ... 为对比分析菱形与非平行空心加压螺钉治疗3种类型(PauwelsⅠ、Ⅱ、Ⅲ)股骨颈骨折在模拟生物载荷下的力学差异。通过使用计算机三维处理软件(Minics、Solideworks、Geomagic)分析临床提供的CT数据进行建模,包括3种类型(PauwelsⅠ、Ⅱ、Ⅲ)及两种不同排列方式的空心加压螺钉模型;导入Ansys进行网格划分、材料赋值,模拟生理载荷,观察最大形变和内固定的等效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方法。对于菱形和非平行空心钉模型,在PauwelsⅠ型(20°)骨折中,最大形变0.5602、0.5610 mm,最大等效应力23.68、24.49 MPa,最大剪切应力3.715、4.160 MPa;在PauwelsⅡ型(40°)骨折中,最大形变0.5620、0.5653 mm,最大等效应力24.64、25.32 MPa,最大剪切应力4.540、5.549 MPa;在PauwelsⅢ型(60°)骨折中,最大形变0.5708、0.5723 mm,最大等效应力25.91、26.08 MPa,最大剪切应力6.668、7.089 MPa。可见在同等受力条件下,菱形空心钉模型的形变更小,内固定所承担的等效应力、剪切力更小,应力分布更为平均,更具有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空心钉 有限元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正前方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南国新 许伟森 +8 位作者 蔡文全 郑健 周颖聪 李娟 李云隆 莫启能 田震 陈家樑 陈嘉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易行、创伤小的儿童股骨颈骨折手术入路方法,并初步评估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3年1月广东医科大学东莞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采取切开复位、加压螺钉或克氏针固定治疗的儿...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易行、创伤小的儿童股骨颈骨折手术入路方法,并初步评估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3年1月广东医科大学东莞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采取切开复位、加压螺钉或克氏针固定治疗的儿童股骨颈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共13例(14侧,其中1例合并癫痫患儿两侧股骨颈先后相隔6个月发生骨折),男10例、女3例;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6.5岁。Delbet分型:Ⅰ型2例(2侧),Ⅱ型9例(10侧),Ⅲ型2例(2侧)。术前均存在明显骨折移位或成角畸形。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于C臂下精准定位,采用正前方切口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游离股直肌近端外侧,并将股直肌近端向内侧牵开,显露髋关节囊前部。对于Ⅱ、Ⅲ型骨折,打开关节囊,助手牵引,直视下复位,打入导针确定无误后打入2枚直径4.0 mm的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对于Ⅰ型骨折,采用3~4枚直径2.0 mm的克氏针固定。术后髋人字支具或石膏固定6周。术后3个月内患侧避免负重,每个月随访1次,术后6个月拆除内固定。收集患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以及随访情况。结果患儿平均切口长度3.2 cm,术中未切断任何肌肉,平均手术时间3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3 mL。术后X线片均显示解剖复位。13例均获随访,拆除内固定时间为术后6~12个月,平均为术后6.8个月。1例Ⅰ型骨折患儿拔出克氏针后,MRI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结论DAA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骨折部位暴露清楚,创伤小,不破坏前方肌肉的完整性,术后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术入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外科手术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髁上骨折四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估 被引量:37
9
作者 郑琦 毕大卫 +4 位作者 王以进 顾军 刘耀升 谢水法 魏威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75-79,共5页
目的 对股骨髁上骨折 4种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估 ,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全面、客观的依据。方法 取 1 6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 ,造成股骨髁上骨折模型 (AO分类的C1型 ) ,分别用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 (GSHN)、动力髁螺钉 (DCS)、L... 目的 对股骨髁上骨折 4种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估 ,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全面、客观的依据。方法 取 1 6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 ,造成股骨髁上骨折模型 (AO分类的C1型 ) ,分别用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 (GSHN)、动力髁螺钉 (DCS)、L形髁钢板 (L -CCP)、Ender钉固定 ,利用实验应力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股骨髁上骨折和内固定系统的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在轴向应力实验中 ,GSHN固定优于DCS、L -CCP和Ender钉内固定 ( P <0 .0 1 ) ;在扭转实验中 ,GSHN和DCS优于L -CCP和Ender钉 (P <0 .0 1 ) ,尤以DCS为最佳。结论 采用GSHN和DCS内固定生物力学强刚度最佳 ,优于其它内固定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内固定 生物力学 股骨髁上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有限元分析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前倾角变化对股骨近端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杜长岭 马信龙 +4 位作者 马剑雄 张弢 付鑫 卢晋 赵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3-607,635,共6页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不同股骨颈前倾角对股骨近端力学分布的影响,为临床中内固定术解剖复位的重要性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正常成人髋关节数据,基于三维重建软件和CAD软件,分别建立Pauwell...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不同股骨颈前倾角对股骨近端力学分布的影响,为临床中内固定术解剖复位的重要性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正常成人髋关节数据,基于三维重建软件和CAD软件,分别建立Pauwells角为70°的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前倾角为0°、5°、10°、15°、20°的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所有模型施加人体缓慢行走时的载荷和约束,观察不同模型间股骨近端结构应力分布的变化。结果当前倾角未改变时(10°模型),股骨所受应力、产生的位移及发生的等效应变最小,股骨近端最大应力值为1.7 MPa,产生的位移为1.1 mm。随着前倾角的增大或减小,股骨近端所承受的有效应力及产生位移呈逐渐增大趋势。当前倾角为20°时,股骨近端及螺钉所受应力最大;当前倾角为0°时,股骨近端产生的位移及发生的等效应变值最大。股骨近端应力集中的部位由股骨距区域转移至头颈交界处的外上方。3枚空心螺钉承受的应力较周围骨组织高,最下方螺钉承受的应力较上方两枚螺钉明显增高。结论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中恢复前倾角达到解剖复位至关重要;股骨颈骨折术后生物力学因素的改变可能在术后股骨头坏死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术 前倾角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固定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54
11
作者 杨明轩 罗志强 +3 位作者 刘昊楠 汪静 陈彦强 冯海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51-1655,共5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IF)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IF组61例,THA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相关指标。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IF)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IF组61例,THA组6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住院相关指标。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Zuckerman功能恢复量表(FRS)评估患者髋部功能,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末次随访时统计患者因骨折产生的医疗费用。结果:与THA相比IF创伤小、手术快、住院时间短(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所有患者均完成3年以上随访,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THA组患者髋部功能均优于IF组(P<0.05),但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3年内THA组和IF组患者因骨折产生的医疗费用分别为61 174元和41 772元。结论 :IF和THA均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与IF相比THA虽然创伤大、治疗费用高,但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内患者髋部功能可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关节置换 股骨颈骨折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81
12
作者 魏富鑫 刘少喻 +3 位作者 赵卫东 于滨生 李浩淼 陈柏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 椎弓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踝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6
13
作者 李永舵 刘书茂 +1 位作者 贾金生 周君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8-72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根据后踝关节骨折模型制作后踝骨折标本18对,再根据后踝关节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4、1/3和1/2,分成3大组,每大组6对(12个踝关节),然后...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根据后踝关节骨折模型制作后踝骨折标本18对,再根据后踝关节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4、1/3和1/2,分成3大组,每大组6对(12个踝关节),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骨折复位后,A组以2枚4.0 mm钢质半螺纹拉力螺钉自后向前固定,B组以"T"型3孔桡骨远端钢板经塑型后以4枚螺钉固定(近端2枚为3.5 mm皮质骨螺钉,远端2枚为3.5 mm松质骨螺钉)。于踝中立位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做加载实验,记录后踝关节骨折经内固定后发生位移(内固定失效)时加载力的大小,单位以kN表示,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应用研究: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螺钉或钢板螺钉固定三踝骨折中的后踝骨折关节患者31例,均为初次、闭合性、三踝骨折,男16例,女15例;年龄19~65岁,平均55岁;其中对14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2枚拉力螺钉内固定,对17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应用Leeds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应用两枚螺钉由后向前固定1/4、1/3和1/2后踝骨折时,其固定失效的加载强度均显著低于3孔"T"型钢板组,分别为(4.10±0.13)kN vs.(4.60±0.27)kN、(3.20±0.12)kNvs.(4.12±0.14)kN和(1.98±0.18)kN vs.(3.72±0.18)kN,P<0.05。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疗效评定:评定为优的28例患者,良的为3例患者,优良率达100%。结论: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时拉力螺钉内固定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25%时钉板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能提供更为牢固的稳定性,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塑形跟骨钛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俞光荣 梅炯 +6 位作者 朱辉 袁锋 李山珠 汪伟 蔡宣松 郭荻萍 王以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研究可塑形跟骨钛钢板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对跟骨骨折固定的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钢板各部分及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并运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8具新鲜跟骨骨折模型进行内固定分析。结果:该钢板固定... 目的:研究可塑形跟骨钛钢板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对跟骨骨折固定的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钢板各部分及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并运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8具新鲜跟骨骨折模型进行内固定分析。结果:该钢板固定的跟骨骨折其强度与刚度均高于正常足(P<0.05),足以能承载足部所受的力学载荷。结论:可塑形跟骨钛钢板承接能力高,柔性大,固定可靠、贴合,稳定性好,是固定跟骨骨折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生物力学 可塑形跟骨钛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髁间骨折3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39
15
作者 张磊 原林 +2 位作者 戴景兴 赵卫东 王龙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9-341,共3页
目的对肱骨远端髁间骨折3种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8具新鲜肱骨标本,制成远端“T”型髁间骨折损伤模型,用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Y”型钢板、1/3管形钢板及重建钢板3种方法固定后,进行生物力学... 目的对肱骨远端髁间骨折3种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8具新鲜肱骨标本,制成远端“T”型髁间骨折损伤模型,用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Y”型钢板、1/3管形钢板及重建钢板3种方法固定后,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在同等载荷条件下,1/3管形钢板及重建钢板固定效果最佳,“Y”型钢板次之,而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刚度最差。结论1/3管形钢板及重建钢板固定牢固,稳定性好,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但操作复杂,在临床上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间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姚琦 倪杰 +3 位作者 胡磊 张里程 张立海 唐佩福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目的建立中空加压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3枚中空加压螺钉的受力情况及改良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时能否提供所需的力学强度。方法三维有限元模型采取三钉倒三角并与股骨干成127°的内固定方式,并模拟单腿站立... 目的建立中空加压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3枚中空加压螺钉的受力情况及改良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时能否提供所需的力学强度。方法三维有限元模型采取三钉倒三角并与股骨干成127°的内固定方式,并模拟单腿站立时的受载情况;在Pauwels角分别为50°、60°、70°、80°时,计算3枚螺钉在不同位置(下面螺钉为1号,前上螺钉为2号,后上螺钉为3号)所受应力;选择受力最大的螺钉开侧孔,研究孔径大小、开孔方向对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模型的影响。结果随着Pauwels角度的增加,每个中空加压螺钉上的应力增大;Pauwels角为80°时各个中空加压螺钉的应力达到最大值,1、2、3号螺钉所受应力分别为304、515、和154 MPa;当受力最大的2号螺钉开孔直径为1 mm,开孔方向避开150°~195°时,3枚螺钉所受应力均在安全范围内。结论从力学角度看,3枚螺钉受到不同应力,开侧孔设计的中空加压螺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安全可靠,而且可以通过中空和侧孔管道向骨折端注入药物,为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应力 中空加压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密度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效果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高文山 王殿臣 +3 位作者 张英泽 潘进社 李石玲 顾志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6-157,共2页
目的:为提高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效果,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观察骨密度对内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取成人股骨上段防腐标本20只,测量股骨颈骨密度值。根据骨密度值高低,将标本分为A、B两组,每组10只。两组的骨密度值有显著差异(P... 目的:为提高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效果,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观察骨密度对内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取成人股骨上段防腐标本20只,测量股骨颈骨密度值。根据骨密度值高低,将标本分为A、B两组,每组10只。两组的骨密度值有显著差异(P<0.01)。将标本制成股骨颈骨折模型,均用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后行负载实验,比较两组固定的强度。结果:骨密度低的B组标本在400N载荷下的骨折位移明显大于骨密度高的A组(P<0.01),且最大负荷也明显小于A组(P<0.01)。结论:骨密度对股骨颈骨折固定的强度有直接影响,骨密度值可作为预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术后不同复位质量的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颖 马剑雄 +9 位作者 柏豪豪 卢斌 孙磊 王岩 田爱现 董本超 秦国宁 靳洪震 李岩 马信龙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4-289,共6页
目的探究股骨颈骨折术后不同复位质量的力学特性。方法选用Sawbones人工合成股骨模型3例,将2例造模成为PauwelⅢ型股骨颈骨折,并在骨折模型上以倒三角方式置入3颗空心螺钉,用以固定骨折,并保持不同复位质量(定义为模型1、2);另外1例模... 目的探究股骨颈骨折术后不同复位质量的力学特性。方法选用Sawbones人工合成股骨模型3例,将2例造模成为PauwelⅢ型股骨颈骨折,并在骨折模型上以倒三角方式置入3颗空心螺钉,用以固定骨折,并保持不同复位质量(定义为模型1、2);另外1例模型为无骨折模型,即不进行任何造模操作(定义为完整模型);在力学试验机上对股骨模型进行垂直载荷加载。结果当股骨头位移达到4 mm时,完整模型和模型1、2承受的平均载荷分别为(236.30±5.35)、(196.57±3.56)、(69.50±2.95)N,3组载荷具有显著性差异。当股骨头位移达到5 mm时,完整模型和模型1、2承受的平均载荷分别为(276.7±3.40)、(232.93±2.64)、(80.83±4.54)N,3组载荷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骨颈骨折术后复位质量越差,股骨承受应力的能力越弱,术后康复过程中并发骨不愈合、再骨折、股骨头坏死的机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复位质量 空心螺钉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后柱骨折不同方式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吴啸波 张奇 +1 位作者 郭明珂 张英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65-668,共4页
目的研究髋臼后柱骨折4种方式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方法半骨盆标本20个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建立髋臼后柱骨折模型,行4种方式钢板内固定:A组:钢板两端各固定2枚螺钉;B组:钢板两端各固定3枚螺钉;C组:骨折线两侧距骨折线最近的螺孔及钢... 目的研究髋臼后柱骨折4种方式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方法半骨盆标本20个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建立髋臼后柱骨折模型,行4种方式钢板内固定:A组:钢板两端各固定2枚螺钉;B组:钢板两端各固定3枚螺钉;C组:骨折线两侧距骨折线最近的螺孔及钢板每端2个螺孔固定;D组:骨折线两侧各固定4枚螺钉。行轴向压缩实验,观察骨折断端位移和剪切刚度。结果A、B、C、D组位移分别为(4.68±0.35)、(2.80±0.25)、(2.12±0.11)mm和(1.58±0.17)mm,剪切刚度分别为(129.42±9.60)、(228.91±12.05)、(285.21±26.16)N/mm和(414.71±34.29)N/mm。各组位移和剪切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后柱骨折钢板内固定时,危险区内安全置钉能增强内固定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渐进抗阻运动训练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61
20
作者 王刚 刘宏建 +5 位作者 李振伟 马炳全 张彤 于甲锋 刘杰 李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5-618,共4页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运动训练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后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10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均接受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术后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运动训练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后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10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均接受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术后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患侧膝关节屈曲、伸直渐进抗阻运动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康复训练后,观察组的Harris评分、SF-36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1例切口感染,2例内固定松动,1例下肢静脉血栓;对照组术后发生3例切口感染,2例压疮,3例肌肉肌腱软组织粘连,2例内固定松动,3例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为2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7)。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屈曲伸直肌群肌力、改良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渐进抗阻运动训练能够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的髋关节功能,增加肌力,减少骨折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内固定术 渐进抗阻运动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