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SO compounds in two different shales at the early maturity stage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e 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coupled with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1
作者 Chang-Wei Ke Yao-Hui Xu +1 位作者 Xiang-Chun Chang Wei-Bin Li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89-296,共8页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can only analyze volatile molecular compounds, and it has limitations when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complex components of crude oils an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Based o...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can only analyze volatile molecular compounds, and it has limitations when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complex components of crude oils an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Based 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FT-ICR-MS) and GC/MS analyses,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s of NSO compounds in extracts from the Permian Dalong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and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Junggar Basin in China were compared. Analyses of types of heteroatoms present (S~, $2, $3, OS, OS2, 02S, NS, and NOS compounds) suggest that marine shales from the Dalong Formation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arboxylic acids (02 com- pounds) with a high abundance of fatty acids, indicating a marine phytoplankton organic source. However, lacustrine shales from the Lucaogou Formation are dominated by pyrrolic compounds (N1 compounds) with abundant dibenzocar- bazole. It suggests that the organic source materials may be derived from lower aquatic organisms and lacustrine algae. Overall, FT-ICR-MS has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in analyses and determination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organic sources in petroleum ge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Dalong Formation Lucaogou Formation NSO compound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强化一级处理捕获污水有机碳组分的特征分析
2
作者 马小平 李彭 +3 位作者 王拯 林冰洁 张东 何义亮 《净水技术》 2025年第3期113-122,178,共11页
【目的】利用混凝强化一级处理捕获有机碳来产酸、产甲烷是资源化的有效技术,但城市污水有机物组成复杂,对不同形态有机物的捕获特征缺乏系统清晰的认知。【方法】因此,分析城市污水中有机物形态与化学组成特征,筛选常用混凝剂并通过响... 【目的】利用混凝强化一级处理捕获有机碳来产酸、产甲烷是资源化的有效技术,但城市污水有机物组成复杂,对不同形态有机物的捕获特征缺乏系统清晰的认知。【方法】因此,分析城市污水中有机物形态与化学组成特征,筛选常用混凝剂并通过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混凝条件,最后分析混凝对污水有机碳的捕获效果。【结果】结果表明,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不同形态化学需氧量(COD_(Cr))组成为:颗粒态(68.7%±2.1%)>胶体态(17.1%±1.9%)>低分子质量溶解态(12.7%±0.2%)。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的组合相较于单一絮凝剂、絮凝剂+活性污泥组合有较好的捕获效果。聚合氯化铁+PAM对有机碳的捕获率为68.5%±2.6%,其中对各形态的有机物捕获能力为:颗粒态(88.6%±4.3%)>胶体态(48.5%±11.2%)>低分子质量溶解态(6.7%±1.5%)。从类别看对低分子质量中碳氢化合物类、稠环芳烃类等不饱和物的捕获率最高。从元素组成看,对仅含C、H、O 3种元素组成的溶解态有机物更易捕获。【结论】总之,颗粒态有机物占城市污水主要部分,絮凝主要捕获颗粒态有机物和大分子溶解态不饱和的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混凝强化一级处理 响应面法(RSM) 傅里叶变换 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碰撞诱导解离技术的石油分子结构表征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冲 夏润天 +2 位作者 章群丹 王威 蔡新恒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7,共7页
质谱技术在石油化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质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利用高超高分辨率质谱研究石油详细组成已成为石油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且已经在石油分子组成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基于碰撞诱导解离技术,可在高分辨质谱分析的... 质谱技术在石油化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质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利用高超高分辨率质谱研究石油详细组成已成为石油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并且已经在石油分子组成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基于碰撞诱导解离技术,可在高分辨质谱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化合物的母体结构及侧链结构,从而实现石油分子结构的精细表征,为石油分子转化和重油加氢工艺提供分子科学基础。重点梳理了基于碰撞诱导解离技术对石油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的研究进展,包括碰撞诱导解离的原理、解离能的计算和碰撞能量的控制以及模型化合物和实际石油分子的碰撞诱导解离表征应用进展。通过碰撞诱导解离表征深入认识石油分子精细结构,以期对重油加氢等相关工艺进行指导,并为催化剂的开发、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串联质谱 碰撞诱导解离 分子结构 石油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酸原油中石油酸分子组成表征与腐蚀性预测
4
作者 牛鲁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3-840,共8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对国内某超高酸原油及其馏分油中的石油酸分子组成进行表征,研究Q345R、1Cr5Mo、304L和316L 4种典型炼油装置用材在不同酸值(Total acid number,TAN)油品中的静态腐蚀行为,并构建高温酸腐蚀预测模型。... 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对国内某超高酸原油及其馏分油中的石油酸分子组成进行表征,研究Q345R、1Cr5Mo、304L和316L 4种典型炼油装置用材在不同酸值(Total acid number,TAN)油品中的静态腐蚀行为,并构建高温酸腐蚀预测模型。结果表明,TAN为10.403 mg KOH/g、含2个氧原子的O2类石油羧酸是石油酸的主要成分,其中二环、三环环烷酸和单环芳香羧酸含量相对较高。168 h静态挂片腐蚀实验结果表明,4种材质腐蚀速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高于280℃后增加趋势逐渐变缓。不同材质微观腐蚀形貌存在显著差异:Q345R整体呈现均匀腐蚀形态;1Cr5Mo表面形成密集蚀坑;304L表面分布少量浅表性腐蚀区;316L仍可见金属光泽。根据腐蚀速率结果,考虑脂肪酸、环烷酸和芳香酸与金属的结合作用,将石油酸分子组成作为腐蚀预测模型的修正项,采用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拟合模型参数,模型相关系数R 2大于0.950,均方根误差RMSE小于0.089,可实现超高酸原油腐蚀性的早期预测,为指导超高酸原油加工装置合理选材、制定检维修计划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 环烷酸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超高酸原油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中多肽片段的FT-ICR-MS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石磊 王韶 +4 位作者 刘晓梅 程舸 于雷 段芳芳 韩丽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0-52,共3页
Biological mass spectrometry has received a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The osteopontin(OPN)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the human milk was studied by HPLC using SCX and C4 columns.After hydrolyzing the purified OPN... Biological mass spectrometry has received a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The osteopontin(OPN)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the human milk was studied by HPLC using SCX and C4 columns.After hydrolyzing the purified OPN sample by trypsin,the correlative polypeptide fragments GDSVVYGLR and QNLLAPQTLPSK were obtained by FT-ICR-MS.It showed that the method of nano-spray HPLC combined with FT-ICR-MS and Mascot search was very efficient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purified OPN and its polypeptide fragments.Further study provides more academic theories of their different modifications and the relative bio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pontin(OP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MS) POLYPEPTIDE FRAGME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气燃料储存中生成的胶质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立波 郭绍辉 +2 位作者 宋兰琪 赵志翔 王嘉彦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55,共5页
用中性氧化铝吸附和无水乙酸脱附的方法制备了几种喷气燃料的吸附胶质(Adsorptive gum)。通过模拟加速储存试验考察了喷气燃料中生成的吸附胶质。采用色-质联用分析法(GC-MS)和红外光谱分析法(FT-IR)分析了吸附胶质的组成,并探讨了喷气... 用中性氧化铝吸附和无水乙酸脱附的方法制备了几种喷气燃料的吸附胶质(Adsorptive gum)。通过模拟加速储存试验考察了喷气燃料中生成的吸附胶质。采用色-质联用分析法(GC-MS)和红外光谱分析法(FT-IR)分析了吸附胶质的组成,并探讨了喷气燃料在储存过程中吸附胶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变色喷气燃料中的颜色物质全部集中在吸附胶质中,吸附胶质的组成以烷基苯酚类(及其二聚物)和芳香酯类化合物为主。吸附胶质能有效地反映喷气燃料在储存过程中的变质情况,储存中吸附胶质和颜色增加显著,新生成的吸附胶质与储存前燃料中的吸附胶质无显著差别。吸附胶质的产生与喷气燃料在一定条件下的氧化和缩聚反应有关。吸附胶质可能是储存中所产生的不溶物的母体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气燃料 吸附胶质 储存 GC-MS 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表征VGO馏分油中噻吩类含硫化合物 被引量:33
7
作者 刘颖荣 刘泽龙 +2 位作者 胡秋玲 祝馨怡 田松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2-59,共8页
在平均质量分辨率为220000,m/z检测范围150~1200的条件下,采用大气压光致电离源(APPI)的9.4T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MS),建立了VGO馏分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表征方法。在所研究的VGO中,主要包括2种(含1个硫原子S... 在平均质量分辨率为220000,m/z检测范围150~1200的条件下,采用大气压光致电离源(APPI)的9.4T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MS),建立了VGO馏分油中噻吩类硫化物的表征方法。在所研究的VGO中,主要包括2种(含1个硫原子S1和含2个硫原子S2)共计29类噻吩类硫化物,碳数分布范围为15~50。对VGO依沸点分布的窄馏分进行含硫化合物种类分布考察结果表明,在4个窄馏分中,均以S1硫化物为主,S2硫化物含量较少,而且随着馏分沸点的增加,其中的烷基取代基的碳数增加,多环芳烃含硫化合物含量增加,S2硫化物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 大气压光致电离源(APPI) 噻吩类含硫化合物 减压瓦斯油(VG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板蓝根颗粒化学成分的质谱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舒 闫峻 +4 位作者 李惠琳 宋凤瑞 刘忠英 刘志强 刘淑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7-1142,共6页
利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ESI-MSn)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技术,对复方板蓝根颗粒经溶剂萃取后的95%(体积分数)醇提和水提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鉴定出多种氨基酸成分、糖及其衍生物、有机酸、氨基酸和单糖的... 利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ESI-MSn)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技术,对复方板蓝根颗粒经溶剂萃取后的95%(体积分数)醇提和水提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鉴定出多种氨基酸成分、糖及其衍生物、有机酸、氨基酸和单糖的梅拉德反应初级产物以及含硫化合物表告依春.该方法灵敏快速,适宜于中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板蓝根 化学成分 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分析陕西刺五加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8
9
作者 于万滢 张华 +2 位作者 黄威东 陈吉平 梁鑫淼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6-201,共6页
采用气相色谱 /四极杆质谱(GC/qMS)、气相色谱 /正交加速飞行时间质谱(GC/oaTOFMS)和气相色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GC/FTIR)联用技术,对一种陕西产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Rupr. etMaxim. )Harms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采用气相色谱 /四极杆质谱(GC/qMS)、气相色谱 /正交加速飞行时间质谱(GC/oaTOFMS)和气相色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GC/FTIR)联用技术,对一种陕西产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Rupr. etMaxim. )Harms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基于GC/qMS谱库的检索功能,结合GC/FTIR在结构鉴别上的优势和GC/oaTOFMS对质谱碎片离子精确的质量测定功能,成功地实现了对 68个色谱组分的定性分析。与使用单一的联用技术(例如GC/qMS)相比,利用多种色谱联用技术在定性分析上的互补性,可以明显提高对组成复杂的挥发油类样品分析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 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气相色谱/正交加速飞行时间质谱 刺五加 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眼核多酚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优化及其分离纯化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22
10
作者 陈金玉 曾健 李春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31-37,共7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龙眼核多酚的提取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自变量,以龙眼核多酚提取量为考察指标,经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出龙眼核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乙醇体积分数40%...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龙眼核多酚的提取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自变量,以龙眼核多酚提取量为考察指标,经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出龙眼核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乙醇体积分数40%、料液比1∶20(g/m 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90 min。在该条件下龙眼核多酚提取量为36.15 mg/g。通过对4种树脂静态吸附及解吸性能的比较,确定D3520型树脂为龙眼核多酚分离纯化的理想树脂,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为40%时,树脂对多酚的解吸率最高。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MS)对龙眼核多酚结构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龙眼核多酚主要成分为以鞣花酸及其衍生物为主的小分子质量水解单宁。通过核磁共振、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FT-ICR-MS中2种丰度很高的物质进行分析,确定其分别为鞣花酸和(S)-flavogallonic acid,后者为鞣花酸的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核 多酚 分离纯化 结构分析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常压渣油加氢处理过程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子转化规律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美 刘铁斌 +1 位作者 袁胜华 赵德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9-325,共7页
对重质油加氢原料和生成油进行甲基衍生化反应,使含硫化合物具有极性,然后用正离子模式下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进行检测;结合油样的物化性质,讨论在固定床重油加氢反应过程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子转化规律。结果表... 对重质油加氢原料和生成油进行甲基衍生化反应,使含硫化合物具有极性,然后用正离子模式下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进行检测;结合油样的物化性质,讨论在固定床重油加氢反应过程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子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甲基衍生化结合FT-ICR MS手段能够成功地用于杂原子化合物尤其是含硫化合物的分析。重质油加氢处理过程中,无论是S_1类还是S_2类化合物,优先进行的都是双键的加氢饱和,而且S_2类化合物脱除率更高;随着加氢深度的增加,低不饱和度含硫化合物的脱硫作用和烷基侧链的断侧链作用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加氢 硫化物 甲基衍生化 电喷雾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转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馏VGO中芳烃的分子组成特点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小伟 龙军 +3 位作者 田松柏 王威 代振宇 黄玉萍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2-318,共7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了大庆、胜利、辽河和塔河4种VGO的芳烃化合物类型和碳数分布,并对分离得到的芳烃组分进行钌离子催化氧化实验来考察其侧链形态和长度。结果表明,各VGO芳烃主要由Z值为-6^-40的分子组成,在15~50的碳... 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了大庆、胜利、辽河和塔河4种VGO的芳烃化合物类型和碳数分布,并对分离得到的芳烃组分进行钌离子催化氧化实验来考察其侧链形态和长度。结果表明,各VGO芳烃主要由Z值为-6^-40的分子组成,在15~50的碳数范围内呈单峰连续分布,不同类型芳烃化合物在各VGO中的相对含量存在差异。芳烃分子的侧链形态主要是碳数小于25的正构烷基,异构烷基的量较少;大庆、胜利VGO芳烃分子中碳数大于9的长正构烷基较多,而塔河、辽河VGO芳烃分子中碳数小于9的短正构烷基较多。VGO中芳烃分子大多数以芳环上有多个正构烷基的形态存在,少量为单取代或有异构取代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馏分油 芳烃 分子组成 高分辨质谱 钌离子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及其组分中杂原子化合物的负离子电喷雾-高分辨质谱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华朝 张健 +3 位作者 李浩 宋夏 靖波 王金本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5-731,共7页
采用沉淀法和色谱分离法将渤海某油田稠油分离成沥青质、胶质、剩余分3个组分。采用负离子电喷雾技术(ESI)结合高分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研究了该稠油及各组分的分子组成。结果表明,剩余分中有较少的极性杂原子化... 采用沉淀法和色谱分离法将渤海某油田稠油分离成沥青质、胶质、剩余分3个组分。采用负离子电喷雾技术(ESI)结合高分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研究了该稠油及各组分的分子组成。结果表明,剩余分中有较少的极性杂原子化合物能被负离子ESI电离,如N_1,N_1O_1,O_1和O_2类,其等效双键数(DBE)较小。胶质和原油中极性化合物有相同的杂原子类型,包括N_1,N_1O_1,N_1O_2,N_2,N_2O_2S_1,O_1,O_2,其中胶质和原油中N_1,O_1,O_2类化合物的DBE-碳数分布图相似。沥青质中富集高缩合度且多杂原子的酸性化合物,如含杂原子N_,S的氧化程度高的化合物(N_2O_1,N_1O_3,S_1O_3)及O_3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易吸附在界面上促进界面张力降低和增强界面膜强度,从而有利于乳状液稳定存在。N_1O_1,N_1O_2,N_1O_3类化合物,N_2O_1类化合物可能分别是N_1化合物,N_2化合物的氧化降解产物;随着氧化降解程度增加,降解产物的极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沥青质 胶质 剩余分 FT—ICR MS 分子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利叶变换质谱法鉴定MX-2副产物N-(4-氯苯甲酰)二环己基脲 被引量:4
14
作者 盛龙生 夏霖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67-369,共3页
<正> 在合成抗高血压新药研究中。
关键词 质谱法 ftms 二环已基脲 药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条件下形成的磷酸化多肽的质谱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涂宗财 王辉 +3 位作者 陈钢 刘成梅 刘光宪 肖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62-65,共4页
建立两个含有丝氨酸(S)、苏氨酸(T)和酪氨酸(Y)的多肽模型(肽A和肽B),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和电喷雾-电子转移裂解质谱(LTQ-ETD MS-MS)对干热条件下得到的磷酸化多肽进行研究。FT-ICR MS分析得出,肽A和肽B在该条... 建立两个含有丝氨酸(S)、苏氨酸(T)和酪氨酸(Y)的多肽模型(肽A和肽B),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和电喷雾-电子转移裂解质谱(LTQ-ETD MS-MS)对干热条件下得到的磷酸化多肽进行研究。FT-ICR MS分析得出,肽A和肽B在该条件下均引入一个磷酸根;LTQ-ETD MS-MS分析得出,肽A的S和Y被修饰的特征峰较明显,而T被修饰的特征峰与Y被修饰的部分特征峰相重叠,无法判断T是否被磷酸化修饰;磷酸化肽B中仅含有S和T,S具有非常明显的修饰特征峰,而无T被修饰的特征峰。结果表明,S和Y在干热条件下比T更易被磷酸化修饰,这可能与3种氨基酸支链上羟基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化修饰 多肽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 电子转移裂解质谱(ETD 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利叶变换质谱法鉴定对硝基肉桂醛的合成产物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寅龙 任勇 +3 位作者 侯静 相秉仁 盛龙生 安登魁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39-241,共3页
在合成3-甲氨基-1-(对硝基苯基)丙烯时,反应最终产物经傅利叶变换质谱法鉴定,其精确分子离子质量为223.083801,分子式为C11H13NO4,误差为0.49ppm,与预期产物不符。经重氢交换同位素标记质谱确定... 在合成3-甲氨基-1-(对硝基苯基)丙烯时,反应最终产物经傅利叶变换质谱法鉴定,其精确分子离子质量为223.083801,分子式为C11H13NO4,误差为0.49ppm,与预期产物不符。经重氢交换同位素标记质谱确定,分子中不含有活泼氢。通过质谱分析,实际产物为3,3-二甲氧基-1-(对硝基苯基)丙烯。质子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进一步验证了推断结构的正确性。本法借助傅利叶变换质谱仪,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利叶变换 质谱法 对硝基苯基 丙烯 肉桂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电路板环氧树脂真空热解及产物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丘克强 吴倩 湛志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09-1215,共7页
在真空条件下,应用程序升温的管式炉反应器对废弃电路板中环氧树脂热解规律进行研究,考察不同的热解终温、升温速率、真空度(压力)及保温时间等各种因素对产物产率的影响。此外,利用傅里叶红外(FT-IR)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热解油产... 在真空条件下,应用程序升温的管式炉反应器对废弃电路板中环氧树脂热解规律进行研究,考察不同的热解终温、升温速率、真空度(压力)及保温时间等各种因素对产物产率的影响。此外,利用傅里叶红外(FT-IR)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热解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产物产率的影响最大,升温速率、真空度及保温时间对热解产物产率也有重要影响。选择适当的热解温度(400~550℃)、升温速率(15~20℃/min)、真空度(压力15kPa)及保温时间(30min)有利于提高热解液体产品的产率;热解油的主要成分是酚类物质,其总含量为84.08%,其中,含溴化合物含量为15.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热解 废弃电路板 环氧树脂 气相色谱-质谱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重分析-单滴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考察咖啡酸的热解行为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继 杨柳 +2 位作者 朱文辉 吴亿勤 曹秋娥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29-934,共6页
采用热重分析-单滴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TG-SDME-GC-MS)联用系统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咖啡酸的热解行为。设定热重分析仪5℃/min的升温速率及400mL/min的氮气流量,在160~360℃温度范围内,采用乙醇对热解逸出物质进行单滴微萃取... 采用热重分析-单滴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TG-SDME-GC-MS)联用系统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咖啡酸的热解行为。设定热重分析仪5℃/min的升温速率及400mL/min的氮气流量,在160~360℃温度范围内,采用乙醇对热解逸出物质进行单滴微萃取,然后利用GC-MS分离分析,监测了咖啡酸5种主要热解逸出产物相对含量随温度升高的动态变化情况。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了咖啡酸所对应各失重点固体剩余物的特征官能团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咖啡酸热失重的主要原因是在240~360℃产生大量的邻苯二酚,在200~220℃热解产生4-乙基邻苯二酚。另外,咖啡酸在230℃下已完全裂解。该方法的建立为温度连续上升模式下的物质热解行为分析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分析 单滴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热分解 逸出组分 咖啡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氮四唑胍盐的热分解机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琼 安亭 +3 位作者 潘清 宁艳丽 樊学忠 赵凤起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2,共7页
采用热重分析(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固体原位池/红外和质谱(直接进样和热裂解-色谱-质谱联用方式)研究了偶氮四唑胍(GZT)的热分解行为,凝聚相产物和气相产物的变化,提出了GZT的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GZT分解失重的第一阶段由偶氮四... 采用热重分析(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固体原位池/红外和质谱(直接进样和热裂解-色谱-质谱联用方式)研究了偶氮四唑胍(GZT)的热分解行为,凝聚相产物和气相产物的变化,提出了GZT的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GZT分解失重的第一阶段由偶氮四唑的放热分解反应和胍分解的吸热过程构成。在单独热作用下,GZT首先发生质子转移形成偶氮四唑和胍,然后分别分解。偶氮四唑的四唑环经过开环反应,可能形成中间产物叠氮四唑(CHN7),最终生成三聚氰胺和叠氮铵等高沸点物质。在离子源轰击作用下除了四唑环开环解离外,C—N azo也会发生断裂,进而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偶氮四唑胍盐 热分解 分解机理 热裂解-色谱-质谱 固体原位池-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树奇 鲍晓迪 +1 位作者 殷红 孔祥蕾 《大学化学》 CAS 2015年第4期1-10,共10页
对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高分辨率质谱仪的发展历程、串联质谱解离技术及最新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质谱离子回旋共振 高分辨率质谱 串联质谱超导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