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龄社会及其治理面临的认知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伟进 陆杰华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8,共11页
老龄社会治理首先需要厘清老龄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人“负担”论、老年就业“挤兑”论、老龄化“抑制”创新论、老龄社会代际“冲突”论等常见有关老龄社会的认知偏误。研究表明,老龄化并不只带来医疗、照护、养老等公共服务负担,也可通... 老龄社会治理首先需要厘清老龄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人“负担”论、老年就业“挤兑”论、老龄化“抑制”创新论、老龄社会代际“冲突”论等常见有关老龄社会的认知偏误。研究表明,老龄化并不只带来医疗、照护、养老等公共服务负担,也可通过发展银发经济等形成“长寿红利”。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国际经验,并不必然大幅“挤兑”年轻人就业。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没有确定结论,需要考虑发展阶段、创新类型、创新主体等因素。人口老龄化可能经由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公共决策倾向、价值观分歧等带来潜在的代际冲突,但这可通过社会共治机制和公共政策调节得以避免。同时,老龄社会治理本身还面临政府单一主体论、主管部门单一责任论、老年人单一利益相关者论、数字技术无关论等认知偏误挑战。积极应对老龄社会和老龄社会治理的认知挑战,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和全民共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社会 老龄社会治理 人口老龄化 “长寿红利” 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教育强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价值、挑战与本土型构 被引量:1
2
作者 兰岚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3,61,共10页
为贯彻二十大精神,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全民学习、国民素质等核心概念关联。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建成依赖终身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学习社会”与“学习体系”虽深... 为贯彻二十大精神,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全民学习、国民素质等核心概念关联。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建成依赖终身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学习社会”与“学习体系”虽深度融合,但并非当然的同一问题、同一目标,对学习型社会的理解与描述是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学习型社会是立足本土实际且面向未来的革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案与视野下诠释学习型社会的时代面向与价值内涵,理性分析实践基础与复杂性,促成国家、社会及个体的共建与共治,在发展理念、体系建构、公民意识与社会文化层面形成完整的系统性支持,使之成为教育、科技、人才建设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重要场域。学习型社会的积极探索将直面人类面临的教育与社会问题,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教育强国 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 教育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积极应对老龄社会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原新 于佳豪 金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9,共11页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交织并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态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实需要深刻影响着老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任务艰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交织并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态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实需要深刻影响着老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任务艰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大特征,正在形塑富有中国特色的老龄社会治理框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应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体而言,剖析蕴藏在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中的机遇和挑战,推动老年人社会参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聚焦共同富裕愿景实现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织密共治共享的老龄社会治理网络;围绕“五个老有”,以多维战略体系协调老龄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明晰老龄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依据和战略逻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诉求,贡献积极应对老龄社会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老龄化 老龄社会 长寿红利 人口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社会”关系演进看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差异
4
作者 杨增岽 张浩一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历史地看,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国情背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常从资本逻辑、工具理性等主导因素产生的负面后果为思维起点,却芜没了这一道路形成过程中各因素在欧洲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相互... 历史地看,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国情背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常从资本逻辑、工具理性等主导因素产生的负面后果为思维起点,却芜没了这一道路形成过程中各因素在欧洲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相互关系的复杂机制。“国家-社会”二元分立的秩序是西方“现代化”模式历史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在“西方”的笼统概念下,“国家-社会”关系的形成在欧洲各国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挪用西方“现代化”理论和经验,而忽略本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特殊性,常常陷入“现代化”未竟的困境,或是囿于极端现代主义与“文化保守-民族主义”的二极摇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国家-社会”二元分立不同,塑造了崭新的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促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探索,对西方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批判吸收,并致力于超越西方现代化,使当代中国得以客观审视西方“国家-社会”的二元分立,让现代化的“中国式”更具有了深厚的中国自身传统文化和历史现实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 西方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会论略
5
作者 杨卫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会伴随教育学科的制度化而产生、发展,彰显“学科之会”面相。简洁高效的组织架构,专题研究、学术讲演、刊物发行等主要会务,展现出学术社团的应有风采。尽管大学教育学会的会员以教育院系学生为主体,折射出学科规训...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会伴随教育学科的制度化而产生、发展,彰显“学科之会”面相。简洁高效的组织架构,专题研究、学术讲演、刊物发行等主要会务,展现出学术社团的应有风采。尽管大学教育学会的会员以教育院系学生为主体,折射出学科规训的张力,但作为教育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院系教师以及教育学人穿梭其中,或引领、或襄助、或鼓励大学教育学会学术研究活动的展开,实乃职责所在,从而形塑了师生共研的学术场景。大学教育学会成为聚集教育专业人员以及有志于研究教育者“坐而论道”“起而习行”的又一重要平台,不仅提升了会员的教育学术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而且有益于大学教育系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大学教育学会 教育学术 教育系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五”时期以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6
作者 朱浩 陈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8,共12页
老龄社会治理将人口老龄化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叙事,是新时代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系统治理方案。作为老龄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仅关注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而且更加关注养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这种广义理解使其... 老龄社会治理将人口老龄化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叙事,是新时代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系统治理方案。作为老龄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仅关注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而且更加关注养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这种广义理解使其与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的人本主义价值目标导向、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技术治理特质,要求持续强化供给侧驱动、需求驱动、政策和技术驱动,以需求满足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且实现制度与技术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对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系统支撑。基于二者内涵廓清和逻辑关联,分析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供给结构性失衡导致内生动力不足,需求未充分激发和满足导致“行动-目标”堕距及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难以转化为治理效能。面向“十五五”,要立足中国自身禀赋优势和老年人需求特征,从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满足和激发老年人需求、加强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等方面不断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持续激发现代化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以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而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五”时期 养老服务 高质量发展 老龄社会治理现代化 美好生活需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范式的建构
7
作者 童敏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1,共8页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基层治理创新重要力量的中国社会工作亟须从现代化视角审视其专业定位和知识范式。通过比较现代化视角下中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者都依赖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以及人...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基层治理创新重要力量的中国社会工作亟须从现代化视角审视其专业定位和知识范式。通过比较现代化视角下中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两者都依赖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以及人们对良性社会和生活秩序的渴望,都经历了从环境适应到社会关系改善再到生活关系调整三个阶段的专业探索。不同的是,中国社会工作是站在生活秩序重建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建构实践知识范式的,它依据多元哲学视角,在日益疏离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与环境内外互促的个人自主成长。这是一种关注个人自主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治理范式,而不同于在注重环境适应的现代化初期由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创建的注重事务问题解决的帮扶范式。这种治理范式不仅能够找回在过度标准化的现代化进程中丢失的个人自主理性,而且能够展现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对多元现代化的诉求,以及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工作 自主知识范式 帮扶范式 治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转型的研究及深化
8
作者 董磊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44,共13页
学界关于乡村治理转型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积累,但是需要进一步全面梳理并厘清相关的核心议题和分析框架,揭示治理转型的机制与逻辑,形成能有效解释中国社会的理论、中国治理的理论。乡村治理转型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包括治理转型的结... 学界关于乡村治理转型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积累,但是需要进一步全面梳理并厘清相关的核心议题和分析框架,揭示治理转型的机制与逻辑,形成能有效解释中国社会的理论、中国治理的理论。乡村治理转型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包括治理转型的结构性背景、治理形态的演变机制、治理逻辑的转换、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方位与核心议题、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五个方面。乡村治理转型研究的深化,需要加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方位目标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系、绩效型强激励行政体制中基层政府组织的运行逻辑、乡村社会变迁所形塑的“过渡型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的深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转型 “过渡型社会” 绩效型强激励体制 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学校贯通到标准贯通: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中高本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被引量:2
9
作者 康紫崴 徐国庆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0,共7页
以学校贯通为特征的中高本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中职学生升学问题的短期办法。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推动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需要建立起基于标准贯通的中高本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特征包括:各层级职业院校的课改定位明确、建成... 以学校贯通为特征的中高本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中职学生升学问题的短期办法。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推动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需要建立起基于标准贯通的中高本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特征包括:各层级职业院校的课改定位明确、建成中高本统一的专业变更筛选机制、建立定向培养与招生考试制度、符合构建技能型社会的多重需要。结合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组建行业需求导向的专业标准集群、制定过程导向的考试制度标准、设置层级分明的培养标准、确立先进严谨的教材开发标准、构造优质高效的课程标准体系,是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举措,也是当前我国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低发展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本贯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技能型社会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检视与应对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嘉鑫 李宝诚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5,171,共9页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风险防范化解面临数据异化、算法黑箱、算力垄断等问题,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探究其产生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旨在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水平。[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风险防范化解面临数据异化、算法黑箱、算力垄断等问题,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探究其产生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旨在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水平。[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结合风险社会理论从“现代风险”“自反性现代化”“风险分配”等维度展开研究。[研究结果/结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时,可以采取以下路径:全流程数据监管,消弭现代安全风险;多层级算法治理,促进自反性安全风险积极转化;多主体算力平衡,重塑安全风险分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安全风险 风险社会 现代风险 自反性现代化 风险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飞地”公共乐队:社交与情感凝聚下的功能性音乐实践
11
作者 冯曦瑶 洛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4,I0004,共7页
天津公共乐队是一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铜管乐队,在1886-1901年天津“飞地”外侨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乐队的产生、发展及消亡,与该时期天津“飞地”的历史、社会语境紧密相连。其不仅是实现外侨社交方式的关键载体,也是其情... 天津公共乐队是一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铜管乐队,在1886-1901年天津“飞地”外侨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乐队的产生、发展及消亡,与该时期天津“飞地”的历史、社会语境紧密相连。其不仅是实现外侨社交方式的关键载体,也是其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并支撑与保障了这一时期外侨“完全娱乐化和社交化”的音乐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公共乐队 “飞地”乐队 音乐社会 近代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社会国家化及其原则的批判
12
作者 刘洁 吕敬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4,208,共13页
马克思经典文本是研究和叙述资产阶级社会及其自我否定的直接产物。正是由于社会个人化和社会国家化的张力,资产阶级社会往往表现出自我否定的状态。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现代国家既获得了历史起源,又获得了理论辩... 马克思经典文本是研究和叙述资产阶级社会及其自我否定的直接产物。正是由于社会个人化和社会国家化的张力,资产阶级社会往往表现出自我否定的状态。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现代国家既获得了历史起源,又获得了理论辩护。基于此,马克思深刻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国家化:这个过程不仅推动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否定,还助力于将资产阶级社会锻造为一个整合的政治世界。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社会国家化背后的国家原则一方面体现在黑格尔式的理论主张中,另一方面体现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政治中。通过透彻把握社会国家化的国家原则,马克思在理论探索上充分展示了国家社会化的基本定向,集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理论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产阶级社会 现代国家 社会国家化 国家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与STS的理论融合——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繁荣 闫金红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0,共5页
STS理论主张反思理性,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塑;现代化理论强调理性,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研究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可以发现,现代化与STS的理论融合不仅可行,而且必要。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发展,实际上是一场以科学为... STS理论主张反思理性,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塑;现代化理论强调理性,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研究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可以发现,现代化与STS的理论融合不仅可行,而且必要。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发展,实际上是一场以科学为基础、技术为核心、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方向的新的科技革命,基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实际及现阶段发展格局,从现代化与STS理论融合视角分析,有利于从更宽广的视野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确保科技进步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二者之间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并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 科学、技术与社会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历史转型的国家功能及其治理现代化演变
14
作者 杨述明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3,共10页
作为最为重要的政治组织,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制度形态随着社会转型而演变。国家自产生之时起,它的内在职能就为社会需求所决定,从而体现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马克思称之为“国家职能二重性”。政治职能是根本属... 作为最为重要的政治组织,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制度形态随着社会转型而演变。国家自产生之时起,它的内在职能就为社会需求所决定,从而体现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马克思称之为“国家职能二重性”。政治职能是根本属性,社会职能为基本属性,国家治理实践就依此逻辑而展开。国家治理功能内嵌于社会运行过程,随着社会历史形态转型而演变,国家治理现代化趋势亦是现时代社会转型之必然。当人类处于农业社会背景下,国家及其治理形态为古典国家,具体体现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当人类社会演变为工业社会,国家及其治理形态转型为现代国家,具体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走向智能社会,国家及其治理形态必然会以一种新型国家形态而与社会转型相适应,这也是我们致力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探索的理论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职能二重性 社会形态历史转型 国家治理现代化 智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社会中的“优绩主义陷阱”及批判
15
作者 穆佳滢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70,共9页
优绩主义许诺的是,每个人都能凭借足够的努力和才能获得成就并实现阶层跨越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理想愿景。在现代社会的复杂语境下,社会的持续加速、身处悬浮社会架构下的人们对阶层跃升的热望、信息洪流中媒介的渲染以及竞争的加剧共同形... 优绩主义许诺的是,每个人都能凭借足够的努力和才能获得成就并实现阶层跨越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理想愿景。在现代社会的复杂语境下,社会的持续加速、身处悬浮社会架构下的人们对阶层跃升的热望、信息洪流中媒介的渲染以及竞争的加剧共同形塑了优绩主义在现代社会“甚嚣尘上”的温床。然而,秉持单一的评价标准且极具结果导向性的优绩主义不免会催生出诸如精英傲慢与社会撕裂、焦虑蔓延与抑郁弥散、单向度的困局与人的异化等一系列后果,使越来越多的人悬浮于当下境况与意义追寻之间,成为“无根的浮萍”。面对现代社会中的“优绩主义陷阱”,或者说面对当下难以突破的优绩主义所带来的社会发展单一模式的困境,重拾“生命力”、实现自我觉醒、摆脱以“优绩”为导向的行为模式与生活轨迹、着力构建多元且丰富的自我评价体系不失为在优绩主义迷雾中找准方向并通向自我实现与精神自由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会 优绩主义 精英文化 焦虑 生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如何落地: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科学话语建构与礼俗社会转型
16
作者 姜溪海 赵普光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乡土祈神礼俗的现代改造过程往往被表述为“科学”与“迷信”的对撞,其在具体年代、地域、个人层面的演进方式与曲折历程常被遮蔽。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祈神礼俗书写及其变迁则生动地呈现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复杂现实语境。在鲁迅、王... 乡土祈神礼俗的现代改造过程往往被表述为“科学”与“迷信”的对撞,其在具体年代、地域、个人层面的演进方式与曲折历程常被遮蔽。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祈神礼俗书写及其变迁则生动地呈现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复杂现实语境。在鲁迅、王鲁彦、叶紫等代表作家的早期叙述中,知识分子与民众间的经验时差、国家现代性诉求与国家能力间的现实鸿沟注定了“理念先行”式“科学”启蒙与祈神礼俗改革的受挫。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展现出国家权力内卷、世界市场入侵、现代战争袭扰为乡土社会带来的超经验风险,导致了小农传统经验的崩溃与祈神礼俗作为传统实践路径的失效。4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祈神礼俗书写呈现出“天命”与“革命”缠斗的叙事模式,从对祈神礼俗的文化挪用,到以生产建设与阶级斗争为基础的实践路径重构,革命政权完成了对农民传统认知与实践方式的改造。现代乡土小说中祈神礼俗的转型过程,即是“科学”观念逐步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乡土小说 科学话语 祈神礼俗 中国式现代化 礼俗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大众认知
17
作者 马俊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共11页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的马克思、恩格斯极为关注社会发展及其动因。其对社会问题的阐释,由表及里、寻根究底,探寻与统治者歪曲并宣扬的全然不同的因果本质。马克思对小农属性的阐述,是认识底层大众的理论基石。普通小农把统治...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的马克思、恩格斯极为关注社会发展及其动因。其对社会问题的阐释,由表及里、寻根究底,探寻与统治者歪曲并宣扬的全然不同的因果本质。马克思对小农属性的阐述,是认识底层大众的理论基石。普通小农把统治者的“好事”作为自己的“好事”,把统治者的“坏事”作为自己的“坏事”;他们不但是统治者为了一己利益的牺牲品,而且是统治阶层虔诚的赞美者。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起后,这种研究方法非常适合解释中国近代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动因,不但可以重新审视主导和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传统认知,对资本、市场、企业、商人、私欲、边沁乃至社会形态、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等条分缕析,犀燃烛照,给予更加客观公允的历史论断,肯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而且使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最广大的民众更加明了自己的利益所在,弄清自己的利益与统治者利益的区别,不再与统治者同是非、共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新社会史 底层民众 中国近代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学当代社会生活研究的实践路径——基于当代中国的民俗生活变迁
18
作者 邓苗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长期以来,民俗学对于以城市生活为代表的社会生活现实的忽视,使得其成为一种乡村民俗学和传统民俗学。在学术发展的今天,民俗学必须直面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新文化现象和社会事实,关注当代、实现变革、建立一种涵盖乡村和城市的现代... 长期以来,民俗学对于以城市生活为代表的社会生活现实的忽视,使得其成为一种乡村民俗学和传统民俗学。在学术发展的今天,民俗学必须直面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新文化现象和社会事实,关注当代、实现变革、建立一种涵盖乡村和城市的现代生活的新民俗学。这样的新民俗学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的民俗属性,从民俗学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出发,通过八种主要路径实现当代社会生活的关照,并在此基础上打破民俗学以往对于传承性的认知,将时风、时尚等群体性、持续时间并不很长的社会文化现象纳入学科视野,构建一种以现代生活为中心的新民俗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民俗 新民俗学 社会生活现实 现代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利时区域资历框架构建:欧盟对接和本土特色——以弗兰德斯大区为例
19
作者 林素絮 何佳玲 林欣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3,共9页
资历框架已然成为各国在衡量跨国、跨地区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关键指标,是促进终身教育和推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比利时弗兰德斯大区资历框架(FQF)以欧盟资历框架为导向,在对接比利时法语社区和德语社区资历框架的过程中,着重提高... 资历框架已然成为各国在衡量跨国、跨地区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关键指标,是促进终身教育和推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比利时弗兰德斯大区资历框架(FQF)以欧盟资历框架为导向,在对接比利时法语社区和德语社区资历框架的过程中,着重提高相互支持程度和可操作性,并在不断完善中逐渐形成本土特色。研究表明,FQF在完善法律保障中实现“一对多”的区域互通协调;在推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基础上,推进区域互通协调性;在欧盟资历框架的资历等级划分的基础上,更侧重能力;在资历等级标准下,加强对非正式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的认可;在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下,实现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培养方式。因此,比利时弗兰德斯区域资历框架的构建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资历框架新模式,并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资历框架 比利时 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 教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的反噬:现代教育时间的内卷困境及其生成机制
20
作者 马雯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7,共10页
加速社会重塑了现代教育时间结构,教育样态在新的时间结构中发生改变。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研究发现,现代教育时间在形式上表征的加速逻辑,实质上却未能改变时间的增量,反而造成了时间浪费与主体性压缩的内卷困境。具体表现为:时间边... 加速社会重塑了现代教育时间结构,教育样态在新的时间结构中发生改变。基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研究发现,现代教育时间在形式上表征的加速逻辑,实质上却未能改变时间的增量,反而造成了时间浪费与主体性压缩的内卷困境。具体表现为:时间边界重叠制造的教育信息蔓延、时间效度缩短导致的教育经验萎缩及时间资源匮乏引发的教育节奏加快。究其原因,现代教育时间运行深受三重动力共同驱动:教育“技术-行动-主体”合成的加速循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的增长逻辑及教育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分别为内卷困境的生成提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与核心动力。由此,现代教育时间的内卷困境形成具有刚性、复杂性及长期性特征,纾解路径可通过回归“非加速”的时间结构,促使时间模式从线性时间偏向循环时间;赋能“强主体性”的教育行动,引导实践模式从增长逻辑走向发展逻辑;超越资本主义式的竞争文化,实现时间旨趣从物的崇拜转向以人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社会 现代教育时间 内卷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 教育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