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6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tting Characteristics of Force Controllable Milling Head
1
作者 Shirakashi Takahiro Shibuya Wataru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08-,共1页
In order to control cutting force and its direction i n milling operation, a new milling head was developed. The head has two milling cutters, which are connected by a pair of gears and rotate in opposite direction re... In order to control cutting force and its direction i n milling operation, a new milling head was developed. The head has two milling cutters, which are connected by a pair of gears and rotate in opposite direction respectively. Both up-cut and down-cut can be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by t hese milling cutters. The each depth of cut, the ratio of up/down cutting depth , by these cutters can be also selected. The cutting force characteristics were experimentally discussed by changing the ratio. The cutting force and its locus can be also changed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ratio of up/down cutting depth. For practical usage of the head the analytical prediction method of the cutting forc e characteristics under selected cutting condition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ene rgy approach method proposed, in which both of cutting force characteristics of a single milling cutter and the combined milling cutter under a selected up/dow n cutting depth ratio were analytically estimated based on the two dimensional c utting data. It was experimentally shown that in NC milling machine the cutting force locus was controlled in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under various tool path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ting characteristics of force Controllable Milling He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adhesively-bonded surface of tapered double cantilever specimen made of aluminum foam affected with shear force
2
作者 孙洪鹏 CHO Jae-u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521-4527,共7页
Aluminum foam is widely used in diverse areas to minimize the weight and maximize the absorption of shock energy in lightweight structures and various bio-materials.It presents a number of advantages,such as low densi... Aluminum foam is widely used in diverse areas to minimize the weight and maximize the absorption of shock energy in lightweight structures and various bio-materials.It presents a number of advantages,such as low density,incombustibility,non-rigidity,excellent energy absorptivity,sound absorptivity and low heat conductivity.The aluminum foam with an air cell structure was placed under the TDCB Mode II tensile load by using Landmark equipment manufactured by MTS to examine the shear failure behavior.The angle of the tapered adhesively-bonded surfaces of specimens was designated as a variable,and three models were developed with the inclined angles differing from one another at 6°,8° and 10°.The specimens with the inclined angles of 6°,8° and 10° have the maximum reaction forces of 168 N,194 N when the forced displacements are 6,5 and 4.2 mm respectively.There are three specimens with the inclined angles of 10°,8° and 6° in the order of maximum reaction force.As the analysis result,the maximum equivalent stresses of 0.813 MPa and 0.895 MPa happened when the forced displacements of 6 mm and 5 mm proceeded at the models of 6° and 8°,respectively.A simul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the experimental design.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and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are shown not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significantly.Thus,only a simulation could be confirmed to be performed in substitution of an experiment,which is costly and time-consuming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hearing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made of aluminum foam with artifici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HESIVE DISPLACEMENT force reaction shearing fracture characteristic tapered double cantilever beam(TDC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Horizontal Seismic Forces between Slab-Column and Shear Wall
3
作者 GUO Nan GUO Yihong YANG Yingwei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3-448,共6页
In slab column-shear wall structures,both the whole structure′s seismic behavior and failure mode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seismic forces between slab-column and shear wall.In this pap... In slab column-shear wall structures,both the whole structure′s seismic behavior and failure mode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seismic forces between slab-column and shear wall.In this paper,a pushover analysis of topical slab column-shear wall structure was carried out,the seismic shear force that the slab-column and shear wall should undertake was worked out,the influences of plastic internal force re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e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 value on horizontal seismic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an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was given.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yield of the shear walls,the story shear force was undertaken by slab-columns correspondingly increased while with the decrease of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tiffness of a structure,and the horizontal seismic force was undertaken by slab-columns correspondingly decreased.According to the code,the design of horizontal force distribution may be cause insecurity problems,so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horizontal seismic forces in slab-column shear wall structures as the supplement to the corresponding regulation of the C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ab column-shear wall structure horizontal seismic force pushover analysis plastic internal force re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tiffness of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颜克高 王馨悦 吴心怡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展开时空测度分析,有效识别新质生产力的分布状态、演进趋势、区域差异与空间特征。研究发现:2012-2022年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稳定上升势态,2017年后加速上升;整体...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展开时空测度分析,有效识别新质生产力的分布状态、演进趋势、区域差异与空间特征。研究发现:2012-2022年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稳定上升势态,2017年后加速上升;整体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梯度效应和空间集聚效应,四大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显著,呈现出“发展不充分、区域不均衡”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拥有较高的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时空特征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发展指数测度、动态演进及其障碍因子
5
作者 徐中春 苏广见 +1 位作者 刘燕华 李宇航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对传统工业大省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测度研究,可以明晰其阶段特征、区域差异与发展障碍,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其快速有效发展。为此,该研究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ugu... 对传统工业大省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测度研究,可以明晰其阶段特征、区域差异与发展障碍,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其快速有效发展。为此,该研究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u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和障碍度模型,研究了2013—2022年山东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数、区域差异、演变特征与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2013—2022年山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由0.152升至0.240,平均增长率为5.34%,整体呈“N”形变化趋势,其中济南市、青岛市为主要增长极。②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的平均基尼系数由0.288升至0.321,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差异来源平均贡献率依次为:地区间差距(64.760%)、超变密度(18.246%)和地区内差距(16.994%),并且区域极化现象逐渐增强。③4个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依次为:胶东地区>鲁中地区>鲁南地区>鲁西北地区,区域间呈现梯度差异特征。④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对角线元素大于非对角线元素且大于0.5,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等级锁定效应明显,难以实现“跳跃式”发展。对角线元素随时间推移有变小趋势,各等级间流动性逐渐加强,但存在等级下滑的风险。⑤主要障碍因子是科技、数字生产力,集中表现为数字产业发展、科技成果产出及其经济效益转化。为此,山东省需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促进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完善数字产业基础设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统筹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市场建设,缩小地区差距,持续稳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测度评价 区域差异 演进特征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向接头影响下盾构隧道管片受力特性精细化数值研究
6
作者 石钰锋 周宇航 +3 位作者 胡梦豪 黄大维 蔡家城 蒋亚龙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128,共13页
为提高对盾构隧道管片的数值模拟精度,基于等效刚度设计原理,将盾构管片结构分析模型逐步细化,建立可考虑环向接头刚度折减、接头非连续性和螺栓预紧力的盾构隧道精细化数值模型;对均质圆环管片模型、开槽接头管片模型及所建模型进行相... 为提高对盾构隧道管片的数值模拟精度,基于等效刚度设计原理,将盾构管片结构分析模型逐步细化,建立可考虑环向接头刚度折减、接头非连续性和螺栓预紧力的盾构隧道精细化数值模型;对均质圆环管片模型、开槽接头管片模型及所建模型进行相同堆载工况下的数值分析,考察不同环向接头影响下盾构管片的受力特性区别;开展模型试验,对3种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均质圆环管片模型,开槽接头管片模型考虑了接头刚度折减,管片横向变形向薄弱接头处发展,会引发弯矩大规模重分布,导致弯矩零点、极值和包络线明显上移;相较于开槽接头管片模型,精细化数值模型进一步考虑了接头非连续性,管片发生接缝张开,会进一步加剧管片的横向变形,导致管片最大弯矩值增加近10%;增大预紧力能有效降低管片收敛变形及接缝张开,但预紧力过大也会引发应力集中,加剧管片接头破损,施加螺栓预紧力时应把握好管片整体横向变形与局部应力集中破坏间的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管片环向接头 精细化数值模拟 管片内力 螺栓预紧力 受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人员特性和场景布局的西藏高原人群疏散仿真研究
7
作者 程刚 潘敬 郑雄飞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4,共9页
为提高突发事件下西藏高原人流聚集场所人员应急疏散能力,基于模糊规则的社会力模型,结合AnyLogic对高原人群疏散行为特性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影响西藏高原人员应急疏散的因素,根据模糊规则确定因素对人员疏散速度的影响;以八廓步行街为... 为提高突发事件下西藏高原人流聚集场所人员应急疏散能力,基于模糊规则的社会力模型,结合AnyLogic对高原人群疏散行为特性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影响西藏高原人员应急疏散的因素,根据模糊规则确定因素对人员疏散速度的影响;以八廓步行街为例建立突发事件下西藏高原人员疏散仿真模型,探究人员性别、年龄、环境熟悉程度、高原适应能力、出口宽度和出口布局6因素对疏散过程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分析6因素综合作用对西藏高原人员应急疏散过程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最优组合方案。研究结果表明:6因素对西藏高原人群应急疏散过程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疏散人员的年龄影响最大,性别影响最小,并结合仿真分析提出相应引导策略。研究结果可为西藏高原地区居民在紧急疏散情况下的行动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社会力模型 生理特性 场景布局 人群疏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强制变更对盈余管理的溢出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董文昊 刘春林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44,共17页
公司高管变更是约束经理人行为的重要治理机制,且具有行业溢出效应。本文以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同行首席执行官(CEO)强制变更对焦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情境下同行CEO强制变... 公司高管变更是约束经理人行为的重要治理机制,且具有行业溢出效应。本文以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同行首席执行官(CEO)强制变更对焦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情境下同行CEO强制变更会提升焦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及CEO的金融背景都可以抑制同行CEO强制变更对焦点公司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相反,这一促进作用在具有海外背景的CEO群体中更加明显。进一步地,同行CEO的强制变更仅对向上盈余管理有提升作用,这验证了焦点公司CEO职业安全感缺失下的印象管理动机。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当前公司治理实践中CEO强制变更的溢出效应,为更好地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信息披露提供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强制变更 盈余管理 印象管理 公司治理 CEO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猪粥状饲料的黏附及静态沉淀特性
9
作者 钱怀源 刘浩宇 +3 位作者 黄天赐 李卓 谢方平 邬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1,共9页
【目的】测定生猪粥状饲料(以下简称“粥料”)在不同温度、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黏附特性和静态沉淀特性。【方法】以3种品牌的仔猪和母猪饲料共6种颗粒饲料为原料,计算其含水率后加入定量的水和饲料搅拌均匀配制成粥料,在不同温度和含水... 【目的】测定生猪粥状饲料(以下简称“粥料”)在不同温度、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黏附特性和静态沉淀特性。【方法】以3种品牌的仔猪和母猪饲料共6种颗粒饲料为原料,计算其含水率后加入定量的水和饲料搅拌均匀配制成粥料,在不同温度和含水率条件下,利用相关试验装置,进行粥料容重、黏度、黏附力、黏附质量和静态沉淀特性测定试验。【结果】室温条件下,当含水率从70%增加到90%时,粥料的平均容重从1.084 g/cm^(3)降至0.983 g/cm^(3),黏附力从2.66 N降至0.08 N,平均黏附质量从85.90 g降至1.50 g。当含水率从75%增加到90%时,粥料平均黏度从33.04 Pa·s降至0.46 Pa·s。对于含水率为80%的粥料,当温度从60℃降至20℃时,粥料平均黏度从11.08 Pa·s增加到16.13 Pa·s。随着含水率的升高,各品牌粥料的静态沉淀特性变化趋势较为接近,均出现较为明显的料水分层现象,但悬浮层高度存在差异。【结论】粥料黏附特性和静态沉淀特性参数的测定,可为饲料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及饲喂环节配套机械的关键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状饲料 容重 黏附特性 黏附力 沉淀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冰雹撞击载荷作用下T800碳纤维板的损伤特性
10
作者 赵浩川 冯晓伟 +4 位作者 刘瑶璐 李天宇 胡艳辉 谭晓军 聂源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85,共14页
为研究民航客机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冰雹撞击损伤特性,首先,通过试验对冰球在高速冲击下的撞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冲击力时程曲线以及峰值冲击力与冰球动能的线性增长关系;随后,对T800/3200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单次冰球... 为研究民航客机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冰雹撞击损伤特性,首先,通过试验对冰球在高速冲击下的撞击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冲击力时程曲线以及峰值冲击力与冰球动能的线性增长关系;随后,对T800/3200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单次冰球撞击,发现其损伤形态与碳纤维层合板的铺层方式有关,而损伤程度则与冰球的初速度有关,同时超声C扫描结果表明其内部层间脱粘面积与冰球撞击时的动能呈线性增长关系;最后,对相同厚度的靶板进行了冰球重复撞击试验,结果表明,其宏观损伤程度随撞击次数的增加而加重,且碳纤维板中心点的挠度与冰球累积动能呈二次关系,并最终呈现前后贯穿且伴有大量纤维拔出的损伤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球 高性能碳纤维层合板 撞击力 损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考虑变形效应的土-水特征曲线求解非饱和地基动力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静 金林廉 +2 位作者 吕志豪 张家康 边学成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7-406,共10页
为研究移动荷载作用下的非饱和地基动力响应,在传统V-G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变形效应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推导了新的非饱和土动力控制方程,从而完整描述非饱和土在受动力作用下的水-力耦合作用。进一步的... 为研究移动荷载作用下的非饱和地基动力响应,在传统V-G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变形效应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推导了新的非饱和土动力控制方程,从而完整描述非饱和土在受动力作用下的水-力耦合作用。进一步的,采用2.5维有限元法对控制方程进行求解,求解结果分别与单相弹性介质,双相饱和介质和三相非饱和介质的解析解进行对比,均验证了该求解方法的准确性;不同介质模型的计算耗时分析表明2.5维有限元法是目前求解多孔介质动力问题的一种优势算法。通过数值分析发现,采用传统的、未考虑变形效应的土-水特征曲线会低估非饱和地基的振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2.5维有限元法 动力响应 土-水特征曲线 水-力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二代负泊松比锚杆加固的充填结构面剪切特性研究
12
作者 黄曼 宁昊晟 +3 位作者 洪陈杰 陶志刚 刘雨星 张贺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31-140,共10页
第二代负泊松比(second-generation negative Poisson’s ratio bolts,2G-NPR)锚杆逐渐应用于裂隙岩体加固,为研究2G-NPR锚杆在充填结构面中的抗剪性能,采用室内直剪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充填厚度下2G-NPR锚杆和普通钢筋(Q235)锚杆锚固结... 第二代负泊松比(second-generation negative Poisson’s ratio bolts,2G-NPR)锚杆逐渐应用于裂隙岩体加固,为研究2G-NPR锚杆在充填结构面中的抗剪性能,采用室内直剪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充填厚度下2G-NPR锚杆和普通钢筋(Q235)锚杆锚固结构面的剪切力学行为。结果表明,相同充填厚度下,2G-NPR锚杆较Q235锚杆弹性阶段剪切刚度低,峰值抗剪强度高、峰值剪切位移大;随着充填厚度增加,虽然两类锚杆的峰值抗剪强度变化相差不大,但由于2G-NPR锚杆的高吸能、高延展特性,其峰值剪切位移优势明显,使得试样延性得到一定提升。锚杆轴力监测数据表明,2G-NPR锚杆能够有效补偿其与灌浆体解耦造成的轴力突降,且持荷能力更持久;其平均峰值轴力为Q235锚杆的3.17倍,且随着充填厚度增加,峰值轴力持续上升,锚固性能更为稳定。进一步结合声发射监测发现,相同充填厚度下,2G-NPR锚杆的最大累计计数和最大累计能量更低,b值(声发射小事件数与大事件数的比值)下降时间更晚,试样破坏程度更小,揭示2G-NPR锚杆提升试样延性的原因在于其有效吸收了剪切应变能,减缓了裂纹的扩展。研究结果可为2G-NPR锚杆在软硬互层岩体支护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G-NPR锚杆 充填结构面 抗剪性能 锚杆轴力 声发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凸处理后平板绕流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李石清 蔡书轩 +2 位作者 夏美华 罗振兵 韩艳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7-1098,共22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雷诺数为26400时,研究了18组不同凹/凸程度平板的绕流特性,分析了凹/凸平板的平均阻力系数(C_(D,mean))、脉动升力系数(C_(L,rms))和斯托罗哈数(Strouhal number,St)随凹/凸程度变化的规律,从壁面压力和流场角度剖...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雷诺数为26400时,研究了18组不同凹/凸程度平板的绕流特性,分析了凹/凸平板的平均阻力系数(C_(D,mean))、脉动升力系数(C_(L,rms))和斯托罗哈数(Strouhal number,St)随凹/凸程度变化的规律,从壁面压力和流场角度剖析了气动特性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对矩形平板两侧纵边进行凹/凸处理可改变其流场与气动力特性.凸处理时,随着平板上凸程度的增加,其平均阻力系数逐渐减小,脉动升力系数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斯托罗哈数呈逐渐增大趋势,凸处理后平板的平均阻力系数与脉动升力系数均小于矩形平板的基准数值,当上凸高度与矩形宽度之比(H^(*)/D)为0.15时,凸平板的脉动升力系数最小,约为0.005,相较于矩形平板降幅达99.2%,几乎完全抑制了升力脉动.凹处理时,随着平板下凹程度的增加,其平均阻力系数与脉动升力系数均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但斯托罗哈数未出现明显变化,凹处理后平板的平均阻力系数与脉动升力系数均大于矩形平板的对应值,平均阻力系数在下凹高度与矩形宽度之比为0.25时达到峰值1.278,涨幅达20.2%;凹平板的脉动升力系数在凹进高度与矩形宽度之比为0.35时达到峰值1.273,涨幅达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平板 凹/凸程度 气动外形 气动力特性 尾涡特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力角特性偏移研究
14
作者 徐耀晖 朱福文 +3 位作者 高彩霞 赵宝森 王翰 缪庆彬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8-146,共9页
目的力角特性是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PMLSM)运行稳定性的重要特性,是评价电机性能和控制电机的依据。但在低频工况下,PMLSM的力角特性因电枢电阻的影响而存在偏移现象,进而导致利用现有忽略电... 目的力角特性是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PMLSM)运行稳定性的重要特性,是评价电机性能和控制电机的依据。但在低频工况下,PMLSM的力角特性因电枢电阻的影响而存在偏移现象,进而导致利用现有忽略电枢电阻的力角特性分析计算电机低速运行特性会存在较大的偏差。为此,对PMLSM低频低速下的力角特性偏移原因及其影响规律展开深入研究,并确定力角特性偏移的临界条件。方法首先,建立考虑电枢电阻的PMLSM力角特性的解析模型,分析力角特性产生偏移的原因;其次,基于建立的解析模型,通过峰值推力及其对应的功角研究不同因素对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然后,利用解析法确定PMLSM力角特性产生偏移的临界条件,即当力角偏移系数k(k=X_(t)/R_(a))≥11.43可以近似认为峰值推力对应的功角等于90°,可以忽略力角偏移现象;最后,搭建PMLSM样机测试平台,将有限元结果、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进行比较,验证推力特性曲线产生偏移的原因和临界条件。结果研究发现,与常用的忽略电枢电阻的力角特性相比,PMLSM力角特性向左偏移。力角特性偏移现象会导致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导致推力和电枢电流的关系不单调,出现小负载的电流比大负载的还要大的现象,二是低频运行时峰值推力减小,因此低频时不能保持恒推力运行。结论研究结果对PMLSM的设计和精确控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 力角特性 力角特性偏移 临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菠萝采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15
作者 陈志轩 李海亮 +2 位作者 王宏轩 孙伟生 汪春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3-199,共7页
为提高菠萝采收的机械化水平,分析菠萝采摘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掌握菠萝与果柄间的断裂机理。选取3个成熟时期的台农16号品种菠萝(甜蜜蜜)为试验对象,利用WSW-50E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4种采摘方式的力学特性试验,以菠萝成熟... 为提高菠萝采收的机械化水平,分析菠萝采摘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掌握菠萝与果柄间的断裂机理。选取3个成熟时期的台农16号品种菠萝(甜蜜蜜)为试验对象,利用WSW-50E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4种采摘方式的力学特性试验,以菠萝成熟时期、施力方式和果柄直径为试验影响因素,以果柄间断裂力为试验指标设计全因子试验,运用minitab19数据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果柄间断裂力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且施力方式对菠萝采摘力学特性的影响远大于成熟时期和果柄直径,随着果柄直径的不断增大,果柄间断裂力逐渐增大;不同施力方式下果柄间断裂力差异较大,拉伸施力方式对果柄间断裂力影响最大,扭转施力方式对果柄间断裂力影响最小;各成熟时期果柄间断裂力差异较大,成熟度越高断裂力越小。该研究为提高菠萝采收效率,以及采收机械研究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 力学特性 施力方式 成熟时期 果柄直径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探索圆柱流致振动受力特性
16
作者 魏慧荣 王晓东 李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0426-10432,共7页
为了提高圆柱流致振动的研究效率,以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和动网格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 UDF)技术为基础,结合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 DNN)分析法,构建圆柱流致振动升力系数预测模型,并探索圆柱升力系数的规律... 为了提高圆柱流致振动的研究效率,以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和动网格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 UDF)技术为基础,结合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 DNN)分析法,构建圆柱流致振动升力系数预测模型,并探索圆柱升力系数的规律。结果表明:无论质量比为何值,升力系数随着流速的增大呈现先增后减再稳定的趋势,其大值的集中区间在小质量比和较小速度下,最大值对应的流速约为0.4 m/s。综上所述,DNN升力系数预测模型简单高效,实现快速又准确的数据预测,为研究流致振动(flow-induced vibration, FIV)受力特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致振动(FIV) 深度神经网络(DNN) 受力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轮胎实时侧向力及侧偏角的轮胎侧偏刚度辨识方法与效果
17
作者 房玉莹 王鹏伟 +2 位作者 崔凯晨 高松 张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7812-7822,共11页
汽车轮胎的侧偏刚度与汽车的操纵特性紧密联系,实时准确地估计轮胎侧偏刚度对提高车辆操控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侧偏刚度难以直接测量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轮胎侧向力和侧偏角估计的侧偏刚度实时辨识方法。首先,考虑前轮纵向力对... 汽车轮胎的侧偏刚度与汽车的操纵特性紧密联系,实时准确地估计轮胎侧偏刚度对提高车辆操控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侧偏刚度难以直接测量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轮胎侧向力和侧偏角估计的侧偏刚度实时辨识方法。首先,考虑前轮纵向力对侧向力的影响,基于横摆动力学模型及滑模观测算法设计了轮胎侧向力估计器,基于侧向力估计误差设计侧偏角反馈估计器;其次,建立了可描述轮胎侧向力、侧偏角、侧偏刚度三者关系的非线性轮胎力模型,以实时估计的侧向力、侧偏角为输入,设计限定记忆的递推最小二乘侧偏刚度在线辨识算法,解决算法因“数据饱和”存在估计误差的问题,提高辨识精度。最后,进行了Simulink与CarSim的联合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轮胎侧向力的估计误差平均约为4.153 9%,轮胎侧偏角的估计误差平均为3.285 2%;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侧偏刚度辨识模型对道路条件变化具有鲁棒性,在高、低附着条件下均具有较好的跟踪精度和稳定性,轮胎侧偏刚度估计精度平均约为98.379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力 侧偏角 非线性特性 递推最小二乘法 侧偏刚度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控减振器内置阀电磁力特性测试研究
18
作者 谢培伟 孙晓帮 陆俊达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6-160,共5页
为了研究电控减振器内置阀的电磁力特性,结合其结构原理,对内置阀芯进行力学分析,得到以电磁力为中间量的阀芯位移与电流的关系特性。根据电磁力测试的需求,提出电磁力测试系统方案,利用SolidWorks设计了电磁力检测台的机械系统。通过... 为了研究电控减振器内置阀的电磁力特性,结合其结构原理,对内置阀芯进行力学分析,得到以电磁力为中间量的阀芯位移与电流的关系特性。根据电磁力测试的需求,提出电磁力测试系统方案,利用SolidWorks设计了电磁力检测台的机械系统。通过使用欧姆龙PLC和NI采集卡,完成了数据采集和动作控制电气硬件搭建。利用LabVIEW编写软件,实现了电磁力测试与数据存储。最后,利用电磁力检测台对5种电流进行电磁力试验,并结合减振器内置阀内部弹簧的弹性曲线,得到内置阀阀芯位移与控制电流的换算关系。结果表明:该检测台可以有效开展电磁力检测,通过分析计算可得到阀芯位移与控制电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控减振器内置阀 电磁力特性 电磁力测试 LABVIE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扩支盘桩承载特性数值分析与沉降特性研究
19
作者 谢宏丽 王苗苗 +2 位作者 田叶青 任玉波 周志军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06,共10页
为了研究挤扩支盘桩桩身轴力传递规律、侧摩阻力分布特性、端阻力演变机制与沉降变形特征,依托实际工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多支盘挤扩支盘桩开展数值模拟分析;考虑到实际土层挤密效应与边界效应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将实际工程挤扩支... 为了研究挤扩支盘桩桩身轴力传递规律、侧摩阻力分布特性、端阻力演变机制与沉降变形特征,依托实际工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多支盘挤扩支盘桩开展数值模拟分析;考虑到实际土层挤密效应与边界效应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将实际工程挤扩支盘桩沉降变形曲线与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灌注桩与挤扩支盘桩的荷载传递特性、沉降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挤扩支盘桩表现出高承载力、沉降小的特性,相同设计承载力时,单盘、双盘、三盘挤扩支盘桩桩长仅为传统灌注桩桩长的71.4%、64.3%、53.6%,具有显著的桩长优化特性;对于单盘挤扩支盘桩,不同盘位置的沉降变形曲线相差不大,设置多个支盘时,当支盘位置设置在中下层时,产生的沉降变形较小;侧摩阻力自上而下进行传递,在不同竖向荷载作用下占总荷载的比例为60%~42%,且侧摩阻力与端阻力呈反比关系;支盘承担荷载比例超过50%,是承担荷载最主要部分;支盘对桩身轴力具有减小作用,支盘埋置越深,对轴力减小作用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扩支盘桩 荷载传递特性 沉降 侧摩阻力 轴力 端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永磁电动悬浮系统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
20
作者 骆淑娟 袁成 +1 位作者 张敏 马卫华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4-115,共12页
为了研究高速永磁电动悬浮系统的悬浮特性,提高系统悬浮性能,分别采用理论解析、有限元仿真和现场试验的方法对系统产生的电磁力进行计算。首先,建立考虑轨道厚度的理想化永磁电动悬浮理论模型,研究电磁力与源磁场的解析关系,并给出系... 为了研究高速永磁电动悬浮系统的悬浮特性,提高系统悬浮性能,分别采用理论解析、有限元仿真和现场试验的方法对系统产生的电磁力进行计算。首先,建立考虑轨道厚度的理想化永磁电动悬浮理论模型,研究电磁力与源磁场的解析关系,并给出系统悬浮性能的评判指标。然后,建立参数化瞬态有限元仿真模型,验证理论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对永磁电动系统的悬浮性能与永磁阵列结构、感应轨道尺寸的关系进行表征。最后,搭建时速可达450公里的试验平台,验证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永磁阵列中单个磁块长宽高之比设计为1∶1.2∶0.8,感应轨道板厚度设计为5 mm,宽度设计为永磁阵列宽度的1.75倍时,四模块Halbach阵列的永磁电动悬浮系统可获得最优悬浮性能;选用铝材作为轨道板材料,可在保证悬浮性能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研究成果可为永磁电动悬浮系统在高速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电动悬浮 悬浮特性 电磁力 结构参数 解析计算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