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合并动脉硬化的下肢动脉栓塞Fogarty导管取栓术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崑 周鑫竹 +2 位作者 梁松年 赵一 郭荣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1-473,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下肢动脉硬化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中的分度表现,研究其在合并下肢动脉栓塞时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之前,对89例下肢动脉栓塞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CDUS检查,明确其下肢动... 目的通过分析下肢动脉硬化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中的分度表现,研究其在合并下肢动脉栓塞时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之前,对89例下肢动脉栓塞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行CDUS检查,明确其下肢动脉硬化的程度。以下肢动脉硬化程度为依据,将患者分为重度动脉硬化组(n=37)和非重度动脉硬化组(n=52)。对每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重度动脉硬化组治愈16例,治愈率43.24%,非重度动脉硬化组治愈45例,治愈率86.54%,2组数据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动脉硬化的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动脉硬化的分度有助于下肢动脉栓塞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 分度 动脉栓塞 fogarty导管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联合双侧髂动脉球囊阻断术治疗急性肾动脉血栓1例 被引量:9
2
作者 石静 谢军 +4 位作者 陈颍 袁玉山 王洪剑 刘臣臣 王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77-1078,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因"突发右侧腰痛16 h"入院。16 h前患者无诱因下突发出现右侧腰痛,呈持续性钝痛,伴血压升高,最高血压:200/180 mmHg(1 mmHg=0.133 kPa)。既往史:伴有高血压病史、房颤病史5年余。急诊主动脉CTA提示:右... 1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因"突发右侧腰痛16 h"入院。16 h前患者无诱因下突发出现右侧腰痛,呈持续性钝痛,伴血压升高,最高血压:200/180 mmHg(1 mmHg=0.133 kPa)。既往史:伴有高血压病史、房颤病史5年余。急诊主动脉CTA提示:右肾动脉未见显影,考虑闭塞(图1(1))。结合患者有房颤病史,诊断右肾动脉栓塞,高血压,房颤。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后,急诊行肾动脉血栓取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 髂动脉球囊阻断 急性肾动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garty腹主动脉球囊导管预置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金永春 郑晓菊 +1 位作者 王保山 王新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对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前施行Fogarty腹主动脉球囊导管预置阻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前接受Fogarty动脉取栓导管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产妇临床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2例产妇剖... 目的探讨对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前施行Fogarty腹主动脉球囊导管预置阻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前接受Fogarty动脉取栓导管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产妇临床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2例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量为平均(1256±318)ml;9例成功保留子宫,3例出现难治性出血接受子宫切除术(其中1例胎盘穿透至膀胱接受全子宫切除、膀胱修补术)。产后均未发生感染、晚期出血、下肢血栓等并发症。12例新生儿均顺利出生。结论 Fogarty腹主动脉球囊导管预置阻断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助于保留子宫,是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球囊导管预置阻断 fogarty动脉取栓导管 凶险性前置胎盘 剖宫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garty导管取栓加动脉内综合给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0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国珍 张伏生 +3 位作者 赵卫东 张建东 杨晓春 顾海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9期853-854,共2页
目的:分析应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中肠系膜上动脉内注射药物综合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对10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采用切开肠系膜上动脉用Fogarty导管取栓的同时向肠系膜上动脉内注射尿激酶、... 目的:分析应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中肠系膜上动脉内注射药物综合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对10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采用切开肠系膜上动脉用Fogarty导管取栓的同时向肠系膜上动脉内注射尿激酶、5%碳酸氢钠、罂粟碱和抗生素治疗。结果:10例患者无一例出现肠坏死,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应用 Fogarty导管取栓加肠系膜上动脉内综合给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fogarty导管插入术 综合疗法 动脉内给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4
5
作者 李桂林 杜世伟 +4 位作者 李静伟 闫峰 向思诗 陈健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的... 目的探讨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发病<6 h)11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24 h 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通过SPSS软件对治疗前后相关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1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44~78岁,平均(66±11)岁;术前及术后NIHSS评分分别为(18±3)、(8±4)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7,P<0.01);均成功实现闭塞大脑中动脉的再通。术后90 d随访,患者预后良好(mRS 0~2分)7例。无严重的M1段内导管操作的相关并发症。结论初步经验显示,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导管插入 梗塞 大脑中动脉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用于胸椎结核患者经胸入路手术单肺通气麻醉的效果: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万海方 罗宏 +4 位作者 汪国香 汪翼凡 曲丕盛 黄丽霞 陶凡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比较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Coopdech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双腔管)用于胸椎结核患者经胸入路手术单肺通气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2年7月在本院择期全麻下行经胸入路病灶清除术联合胸椎后路内固定术的胸椎结核患者40例... 目的比较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Coopdech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双腔管)用于胸椎结核患者经胸入路手术单肺通气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2年7月在本院择期全麻下行经胸入路病灶清除术联合胸椎后路内固定术的胸椎结核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Coopdech管组(A组)和双腔管组(B组),全身麻醉诱导后分别插入单腔加强气管导管和双腔管,A组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插入Coopdech管,两组均由纤支镜确定或调整导管位置。记录麻醉前(T1)、俯卧位后双肺通气15 min(T2)、侧卧位单肺通气15 min(T3)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气道峰压增加率;改变体位后导管移位率;术后由骨科医师评价肺萎陷和术野暴露情况,由麻醉医师记录术后患者咽痛、声嘶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术中各时点PaO2、PaCO2及导管移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气道峰压增加率低于B组〔(0.15±0.02)%与(0.36±0.03)%,P<0.05〕。(2)术中A组肺萎陷和术野暴露优17例,良3例,差0例;B组优19例,良1例,差0例,两组患者肺萎陷和术野暴露程度间无差异(P=0.626)。(3)术后A组咽痛、声嘶发生率20.0%(4/20),低于B组55.0%(11/20)(χ2=5.227,P=0.022)。结论在胸椎结核经胸入路手术时,Coopdech管可以安全地应用于单肺通气麻醉,且比双腔管能降低气道峰压增加率及术后咽痛、声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胸椎 导管插入 麻醉 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经导管闭合术中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价值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琦 赵宝珍 +1 位作者 翁三川 孙秀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 (ASD)经导管闭合术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经导管ASD闭合术患者 2 0例 ,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 /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 0例患者ASD均为单发继发孔型 ,超声测量房缺直径为 2 2 .3±...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 (ASD)经导管闭合术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经导管ASD闭合术患者 2 0例 ,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 /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 0例患者ASD均为单发继发孔型 ,超声测量房缺直径为 2 2 .3± 8.1mm ,术中伸展直径为 2 5 .2± 8.1mm ,选择Amplatzer封堵器型号 10~ 36mm。术后即刻观察 :房缺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者 12例 ,少许残余分流者 8例 ;5例 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 ,2例 10个月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置管后带管回家的护理 被引量:13
8
作者 宁文文 高勇 冯小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295-2297,共3页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方法。对于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是安全可靠的选择。癌症患者化疗间歇期一般为2-3周,在此期间患者会出院回家休养,带管出院不可避免。...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方法。对于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是安全可靠的选择。癌症患者化疗间歇期一般为2-3周,在此期间患者会出院回家休养,带管出院不可避免。癌症患者由于化疗后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严重受抑制,机体抵抗力下降,对于带管出院的患者,如何避免院外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出院后的管道护理尤为重要。随着PICC输液治疗护理领域的实践不断拓展,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现有医疗制度和水平的护理实践标准及带管回家的护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岁以上患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与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诚 赵世华 +10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徐仲英 凌坚 郑宏 张戈军 吕滨 张岩 金敬琳 闫朝武 戴汝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比较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以下简称介入组,共137例)和外科手术组(... 目的比较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以下简称介入组,共137例)和外科手术组(以下简称外科组,共96例)。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率、住院天数、输血量和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49±8)岁和(48±7)岁,P=0.135]、性别构成比和术前心功能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外科组较介入组缺损直径大,分别为(24.9±6.8)mm和(18.9±5.4)mm(P<0.001)。两组技术成功率(97.1%和100%,P=0.151)和残余分流率(0.7%和0%,P=0.583)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死亡,但外科组并发症发生率(30.2%和16.1%, P=0.015)和输血量[(273.1±491.5)ml和0ml,P<0.001]高于介入组,住院时间[(12.0±4.0)d和(4.6±3.3)d,P<0.001]和操作时间[(212±36.5)min和(60.0±17.7)min,P<0.001]均长于介入组,而住院费用显著低于介入组,分别为(29839.6±7533.1)元和(39570.0±5929.5)元(P<0.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对于40岁以上ASD患者,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而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 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时B超联合刺激导管放置技术与罗哌卡因应用浓度 被引量:9
10
作者 伊军 许莉 林惠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和B超联合用于连续坐骨神经阻滞时的放置技术及其最适罗哌卡因浓度。方法:择期行跟骨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0.1%(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A组),0.12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B组),0.15%(质量分数)罗哌...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和B超联合用于连续坐骨神经阻滞时的放置技术及其最适罗哌卡因浓度。方法:择期行跟骨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0.1%(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A组),0.12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B组),0.1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C组)3组,每组20例,均以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定位行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并放置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用于术后镇痛。术后第6、12、24和48小时观察患者VAS评分,记录是否有肢体麻木和运动阻滞等不良反应发生,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3组VAS评分在第6和12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VAS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C组运动阻滞和肢体麻木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3组辅助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结论: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和B超联合用于连续腘窝部坐骨神经阻滞时可以降低罗哌卡因浓度,0.125%(质量分数)为罗哌卡因最适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导管插入 罗哌卡因 疼痛 坐骨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中应用SIM 1导管在复杂上消化道梗阻中的疗效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超 罗涛 +4 位作者 李昂 曹锋 朱林忠 吴琼 李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在复杂上消化道梗阻中,应用Simmons 1造影导管(SIM 1导管)在介入下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介入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患者78例,应用导管前推法或导丝导管结合法行空肠营养管置管,进行营养... 目的探讨在复杂上消化道梗阻中,应用Simmons 1造影导管(SIM 1导管)在介入下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介入下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术患者78例,应用导管前推法或导丝导管结合法行空肠营养管置管,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其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78例介入下应用SIM 1导管辅助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100%;导管前推法平均操作时间为(7.76±3.47)min,导丝导管结合法为(24.90±7.36)min,患者耐受较好,35例(44.9%)出现鼻腔不适,18例(23.1%)出现少量出血,术后出血停止;无鼻咽部损伤、吸入性肺炎、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上消化道梗阻困难病例中,应用介入下SIM 1导管辅助经鼻空肠营养管置入技术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梗阻 放射摄影 介入性 导管插入 鼻空肠营养管 Simmons 1导管 X线透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功能变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潘静薇 秦永文 赵仙先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探讨 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用导管封堵术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 2 1例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 ,并于术后 6个月进行随访 ,观察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所得结果与术前比较。结果 心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 6个月 ... 目的 探讨 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用导管封堵术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 2 1例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 ,并于术后 6个月进行随访 ,观察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所得结果与术前比较。结果 心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 6个月 ,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提示心脏收缩末期右房最大容积和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降低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提高 ;心电图提示PR间期和QRS宽度明显缩短。结论 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心房间隔封堵术能够降低右心室的容量负荷 ,提高左心室的收缩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 导管封堵 超声心动描记 ASD 心功能 中老年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诚 赵世华 +10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徐仲英 凌坚 郑宏 张戈军 吕滨 张岩 金敬琳 闫朝武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2-375,共4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方法:观察269例接受封堵治疗的40岁以上ASD患者术前和术后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心电图变化。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查体的相同年龄和性别构成比对象作... 目的:探讨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方法:观察269例接受封堵治疗的40岁以上ASD患者术前和术后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心电图变化。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查体的相同年龄和性别构成比对象作为超声指标的正常对照。结果:全组缺损TTE最大径平均17.7±5.3(5~30)mm,选用封堵器直径平均27.5±6.0(13~40)mm。心功能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心胸比率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心电图:右心房高负荷率、RV1+SV5、QRS间期、右束支传导阻滞比率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前后径,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主肺动脉内径术后1天较术前缩小,但术后6个月仍高于正常对照,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三尖瓣反流程度分级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左心房前后径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增加,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天较术前增加,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封堵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中老年ASD右心内径和肺动脉收缩压,增加左心室内径,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室电传导。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 超声心动描记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蕾 陆凤翔 +6 位作者 许迪 孔祥清 雍永宏 陈莉 杨荣 盛燕辉 曹克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3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5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用于封堵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5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用于封堵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随访。结果:①54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超声检查显示VSD最大直径为9.7mm,最小为2.6mm,平均4.89±0.92mm,术中X线左心室造影显示分别为10.8mm、2.0mm,平均5.22±0.91mm,超声测值与造影测值间无明显差异;VSD残端距主动脉瓣距离:超声测值小于X线测值(3.13±1.32mmvs5.84±1.71mm),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封堵术后即刻超声检查可见5例存在残余分流,其中2例1周后残余分流消失,2例1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6个月后虽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分流速度小于200cm/s,且未见溶血等并发症;术后1周内复查示左室内径明显缩小及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P<0.05)。结论:超声检查有利于术前选择合适的VSD封堵术患者,术中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检测有无残余分流,对了解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测门齿到气管隆突的距离在肺外科手术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蒋毅 朱伟 +3 位作者 王开祥 昂春臣 刘伟 王艳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6期1323-1324,共2页
目的寻求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的插管方法。方法将90例择期行肺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在术前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同时测量门齿到隆突的距离和DLT管端到支气管套囊近缘的长度,用以指导DLT插管;对照组... 目的寻求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的插管方法。方法将90例择期行肺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在术前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同时测量门齿到隆突的距离和DLT管端到支气管套囊近缘的长度,用以指导DLT插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插管。比较两种方法插管的1次成功率、单肺通气60min时SpO2的变化以及术后与插管有关的并发症。结果试验组的1次插管成功率、单肺通气60min时SpO2<95%的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2%、4%和6%,对照组分别为60·0%、17·5%和22·5%,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实测门齿到隆突的距离指导DLT插管操作简便,安全可靠,适用于基层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支气管 肺外科手 气管隆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发生上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赵晓宁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78-481,共4页
目的对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院PICC术的650例患者,分为血栓组233例和对照组417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650例患者中,... 目的对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院PICC术的650例患者,分为血栓组233例和对照组417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650例患者中,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233例,血栓发生率35.8%。血栓组患者的年龄[(86.2±6.3)岁vs(78.9±9.7)岁]和体质量指数[(24.5±3.5)kg/m2 vs(23.3±3.0)kg/m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栓组恶性肿瘤(44.2%vs 22.8%)、血栓史(18.0%vs 8.4%)、慢性肾功能不全(23.6%vs 6.0%)、近期手术外伤史(25.3%vs 0.7%)、年龄>80岁的比例(89.3%vs 50.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近期手术外伤史是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结论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很多,有年龄、体质质量指数、恶性肿瘤、血栓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近期手术外伤史、置管手臂、PICC管尖端位置,其中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近期手术外伤史是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人体质量指数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交换法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夏永辉 徐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28-430,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交换法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58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行X线透视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其中31例采用快速交换法置管(A组),27例采用传统方法置管(B组),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和并发症... 目的探讨快速交换法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58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行X线透视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其中31例采用快速交换法置管(A组),27例采用传统方法置管(B组),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和B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6.77%(30/31)、77.78%(21/27),A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χ2=4.907,P<0.05);A组和B组操作时间分别为(28.2±12.3)min、(25.4±1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9,P>0.05);A组无一例发生与操作相关的损伤性并发症,B组仅1例(3.70%)因操作时间过长导致双侧鼻黏膜水肿伴少量出血,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交换法可以提高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置管方法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导管插入 导管 置留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膜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泽宽 罗书裕 林增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117-3118,共2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膜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对44例气胸及顽固性胸腔积液患者行闭式引流后注入药物行胸膜固定术,并与43例单纯引流患者分析临床资料、疗效、并发症等差异。结果:两组在总治愈率、并发症...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膜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对44例气胸及顽固性胸腔积液患者行闭式引流后注入药物行胸膜固定术,并与43例单纯引流患者分析临床资料、疗效、并发症等差异。结果:两组在总治愈率、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组能缩短肺复张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膜固定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且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 中心静脉 胸膜固定 气胸 顽固性胸腔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爱芳 李海燕 +1 位作者 陈文瑶 宗永琴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10期50-51,共2页
目的探索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方法104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48例,女56例,年龄2~56岁,平均(17.29±12.93)岁.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和左心室造... 目的探索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方法104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48例,女56例,年龄2~56岁,平均(17.29±12.93)岁.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和左心室造影确诊.在X线和经胸超声引导下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认真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有关术前准备,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和特殊导管,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有无相关并发症.结果104例患者中,100例封堵成功,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心电监护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1周后恢复.所有患者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术前细致周到的心理护理、术中熟练配合和术后严密监护,对保证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膜部 导管插入 监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导管术后经皮动脉血管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俊 马业新 +2 位作者 曾和松 肖建民 邱旭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年第6期449-451,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口采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与局部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96例进行心导管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股动脉穿刺口人工压迫止血组(82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36例,冠状动脉成形术46例)...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口采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与局部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96例进行心导管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股动脉穿刺口人工压迫止血组(82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36例,冠状动脉成形术46例)和血管封堵器止血组(114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52例,冠状动脉成形术62例),观察止血时间、并发症及成功率。结果Angio-Seal血管封堵器与局部人工压迫止血法比较,止血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减少,成功率相当。结论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在掌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可广泛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手术后股动脉穿刺口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技 导管插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