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1月2日云南宁蒗M_(S)5.5地震矩张量及发震构造研究
1
作者 刘俊清 张宇 +3 位作者 蔡宏雷 张雪冰 王光明 陈兆新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433-3445,共13页
基于云南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矩心矩张量反演方法,结合断层失稳参数,对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宁蒗M_(S)5.5地震破裂过程由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的... 基于云南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矩心矩张量反演方法,结合断层失稳参数,对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M_(S)5.5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宁蒗M_(S)5.5地震破裂过程由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的子地震组成:较大子地震M_(major)占总地震矩的74.7%,矩震级为M_(W)5.2,较小子地震M_(minor)占总地震矩的25.3%,矩震级为M_(W)4.9,二者均为典型的正断层地震.断层失稳参数分析显示,M_(major)震源机制解中的节面I对应的断裂,即走向NW、倾向NE的永宁断裂推测其为主发震断裂.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主震激发了震中区附近的次级断裂的活动.研究认为,2022年宁蒗M_(S)5.5地震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永宁断裂继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_(S)5.7地震后,沿NW方向进一步扩展的结果,反映出该断裂在过去十年中持续积累应力并发生破裂的构造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宁蒗5.5级地震 地震矩张量 震源机制解 CLVD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马尔康6.0级震群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莹 金昭娣 赵韬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90,共12页
采用近震全波形矩张量方法反演了2022年四川马尔康6.0级震群序列2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22次地震全部为走滑型,断层面走向呈NNW和NE两个优势方向,断层面倾角近似直立,滑动角分布在0°和180°附近,P轴优势方位为NWW-SE... 采用近震全波形矩张量方法反演了2022年四川马尔康6.0级震群序列2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22次地震全部为走滑型,断层面走向呈NNW和NE两个优势方向,断层面倾角近似直立,滑动角分布在0°和180°附近,P轴优势方位为NWW-SEE向,倾伏角接近水平,表明此次地震事件主要受区域NWW-SEE向水平挤压应力场控制。3次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均与序列其他地震的总体震源机制差异较小,说明序列震源机制较为一致。结合精定位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马尔康震群属于多断层面触发性震群,3次5级以上地震是不同断裂的破裂事件,其中5.8级和6.0级地震发震断层面走向为NNW,为左旋走滑破裂事件;5.2级地震发震断层面走向为NE,为右旋走滑破裂事件,3个发震断层均以走滑错动为主,断层面近似直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康6.0级震群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反演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应变地震观测求解震源矩张量的基本原理 被引量:14
3
作者 邱泽华 唐磊 +1 位作者 赵树贤 郭燕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1-561,共11页
震源机制解,即对地震矩张量的推断,对于地震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应变地震观测是张量观测,与摆式地震仪的位移矢量观测不同,可以为地震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源.本文讨论用应变地震观测求解震源矩张量的基本原理.在距离震源足够远的地方,... 震源机制解,即对地震矩张量的推断,对于地震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应变地震观测是张量观测,与摆式地震仪的位移矢量观测不同,可以为地震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源.本文讨论用应变地震观测求解震源矩张量的基本原理.在距离震源足够远的地方,地震波可以看成平面波,其性质决定于震源矩张量.假设平面地震波的应变张量可以由震源矩张量通过坐标变换计算得到,就可以通过观测应变地震波求解震源机制.这个假设至少对于双力偶震源机制是成立的.由此可以证明,在理想的无限介质中,只要有两个以上不同地点的应变地震波观测,就可以解出震源矩张量.这为解决震源机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的地震矩张量求解方法需要两方面的条件:或者需要很多观测点(例如体波反演),或者需要长周期地震波资料(例如面波反演).这些方法只适用于分析比较大的地震.对于小震,因为通常其震中周围不会有足够多的摆式地震仪观测点观测到其地震波,而地震波周期又短,难以利用传统方法给出可靠的震源机制解,所以只需少数观测点就能求解震源矩张量的新方法特别有意义.用应变地震观测求解震源机制,可以给出更为精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应变地震仪 地震矩张量 地震波应变张量 钻孔应变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发射矩张量反演 被引量:30
4
作者 刘培洵 陈顺云 +1 位作者 郭彦双 李普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8-866,共9页
地震矩张量反演是获取震源过程的有效方法.岩石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与地震类似,均是弹性应变能快速释放.如假设条件得到满足,矩张量反演方法同样可用于了解声发射震源过程.声发射矩张量反演可使用P波位移进行计算.当样品尺寸远大于声发... 地震矩张量反演是获取震源过程的有效方法.岩石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与地震类似,均是弹性应变能快速释放.如假设条件得到满足,矩张量反演方法同样可用于了解声发射震源过程.声发射矩张量反演可使用P波位移进行计算.当样品尺寸远大于声发射波长,且声发射由微破裂产生,声发射源的尺度很小时,P波矩张量反演可采用远场近似.本文首先针对声发射的特点,实现根据远场P波反演声发射矩张量的算法,并通过人工声发射实验对算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检验.最后,用声发射矩张量反演方法对花岗岩单轴压缩实验的声发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纯剪切破裂模式,声发射矩张量反演可得断层面;对于非纯剪切破裂模式,如纵向挤压导致的横向张性劈裂,由于存在多解性不能得到断层面,但可通过矩张量的迹区分破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震源机制 矩张量反演 破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褶皱构造区冲击矿压震源机制 被引量:16
5
作者 井广成 曹安业 +3 位作者 窦林名 王常彬 刘志刚 吴芸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3-211,共9页
为实现对褶皱构造区冲击矿压震源机制的有效分析,基于震源机制矩张量反演方法,在优化震动波远场位移及破裂面产状求解方法的基础上,对甘肃华亭矿区砚北煤矿250204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矿压震源破裂类型、破裂面产状及视应力等地震学参量... 为实现对褶皱构造区冲击矿压震源机制的有效分析,基于震源机制矩张量反演方法,在优化震动波远场位移及破裂面产状求解方法的基础上,对甘肃华亭矿区砚北煤矿250204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矿压震源破裂类型、破裂面产状及视应力等地震学参量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砚北煤矿褶皱构造区冲击矿压震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扰动影响下,褶皱构造区冲击矿压震源破裂类型以拉张破裂为主,其矩张量以非双力偶部分占主导,表现为水平挤压构造应力、超前支承压力共同作用下煤岩体的应力释放;震源破裂面产状有明显分化趋势,小倾角(<35°)震源破裂面走向多垂直工作面推进方向,而大倾角(>35°)震源破裂面走向多平行于工作面推进方向且倾向实体煤一侧;褶皱构造区冲击矿压震源辐射能量和地震矩基本分布在一包络线内,随震源辐射能量增大,其地震矩大小分布更加集中;通过震源视应力计算,得到了回采扰动下工作面及其周边应力演化情况,与冲击矿压震源时空分布及巷道冲击显现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构造 冲击矿压 震源机制 矩张量 视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66
6
作者 胡新亮 刁桂苓 +3 位作者 马瑾 李雪英 高景春 王勤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7-354,共8页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所给出的解空间比其他方法要好。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范围内的 2次 4级地震进行了分析。取用不同的资料 ,由格点尝试法和 -P ,-S垂直向振幅比方法分别测定了震源机制解 ,二者基本一致 ,并且和过去当地发生的 5级以上地震的哈佛大学CMT解接近。这既说明了地震活动的继承性 ,也证实了震源机制解并非随机分布。由于中小地震发生的随机性 ,用统计的方法对用振幅比资料测定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 ,结果是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 可靠性分析 振幅比 数字地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前郭M_s5.8震群矩张量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俊清 刘财 +3 位作者 雷建设 甘卫军 杨清福 张晨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418-3431,共14页
2013年吉林前郭M_s5.8震群为爆发性震群,目前余震活动仍然在持续.基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地震台网记录的前郭震群波形资料,利用波形信噪比、震源类型、台站及速度模型组合的指标选择最佳的反演方案,应用矩张量的三种反演模... 2013年吉林前郭M_s5.8震群为爆发性震群,目前余震活动仍然在持续.基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地震台网记录的前郭震群波形资料,利用波形信噪比、震源类型、台站及速度模型组合的指标选择最佳的反演方案,应用矩张量的三种反演模式,对序列中5个M_s≥5.0地震进行矩张量反演研究,获得了全矩张量、偏矩张量和纯双力偶的矩张量.使用F-test对地震的三种模式的矩张量反演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来确定最佳反演模式.结果显示,5个地震的最优矩张量解均为全矩张量模式反演获得的结果,其双力偶分量仅有20%~65%,矩心深度位于地下3~4 km处,地震在Hudson震源类型图上的投影远离双力偶震源类型区域.这些结果表明,震源类型并非典型的构造地震,推断前郭地震可能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诱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全矩张量解 F-test 前郭5.8级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M_S6.6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继锋 林向东 何新社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5-431,共7页
使用甘肃省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长周期数字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了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MS6.6地震的矩张量解,并与Harvard大学CMT解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该地区的地质资料和构造背景分析了岷县地震发震成因,对可能的发震断层进... 使用甘肃省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长周期数字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了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MS6.6地震的矩张量解,并与Harvard大学CMT解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该地区的地质资料和构造背景分析了岷县地震发震成因,对可能的发震断层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Ms6.6地震 震源区 矩张量反演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快速矩张量解 被引量:48
9
作者 刘超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6-368,共3页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37秒,在中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W7.0地震.作者利用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资料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判断走向119°、倾角83°、滑动角-2°的节面是本次...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37秒,在中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W7.0地震.作者利用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资料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判断走向119°、倾角83°、滑动角-2°的节面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矩张量解 震源机制 断层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地震带的震源机制类型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韩晓明 刘芳 +1 位作者 胡博 张帆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2-601,共10页
基于地质构造背景分析,收集2000年以来发生在河套地震带的ML≥2.8级地震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基于P波初动的振幅比方法(APAS)和基于波形拟合的CAP反演方法求出256次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以断层节面滑动角作为判定指标,分区域给出了... 基于地质构造背景分析,收集2000年以来发生在河套地震带的ML≥2.8级地震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基于P波初动的振幅比方法(APAS)和基于波形拟合的CAP反演方法求出256次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以断层节面滑动角作为判定指标,分区域给出了河套地震带的震源机制类型空间和时间分布图像,从断层滑动角度呈现河套地震带应力场时空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临河盆地断层节面滑动角主要在水平±20°方向存在优势分布,走滑型特征显著;具体来讲,狼山—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临河断裂、乌拉山山前断裂等主要以纯走滑型地震为主,巴彦乌拉山断裂与磴口—本井断裂之间的区域多分布正走滑型地震。呼包盆地断层节面解虽然也呈现出走滑型为主的特征,但滑动角分布较为离散,优势分布方向不明显;呼包盆地西侧的包头至西山咀凸起一带表现出以走滑为主的小范围震源应力场特征,呼包盆地内部及东侧由于显著的区域垂直差异运动,正断层和逆冲型地震所占比例较大,震源机制类型整体呈现出与构造相依的分布特点。分析认为,2000年以来,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存在一定的时空非均匀性变化,研究结果更多表现了河套地震带的震源应力场变化过程,而研究资料时间不够长和震级不够大是引起这种应力场非均匀性暂态特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地震带 震源机制类型 矩张量反演 振幅比 滑动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诱发的微地震震源机制及信号传播特性 被引量:31
11
作者 唐杰 方兵 +1 位作者 蓝阳 孙成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3-649,3,共7页
随着仪器、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进步,微地震在描绘储层内的压裂和断裂系统方面的应用愈来愈广,在储层管理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压裂产生的脆性变形以及微地震产生机制,探讨了裂隙动态变化及产生的微地震响应特性,分析了利用... 随着仪器、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进步,微地震在描绘储层内的压裂和断裂系统方面的应用愈来愈广,在储层管理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压裂产生的脆性变形以及微地震产生机制,探讨了裂隙动态变化及产生的微地震响应特性,分析了利用微地震数据研究裂隙时空分布规律的可能性。主要内容包括:裂纹的产生诱发微地震,在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纹尖端效应和漏泄效应是产生微地震的主要原因;微地震震源矩张量釆用特征值分解法可以分解为双力偶成分、补偿线性矢量极偶成分和各向同性成分;通过有限差分正演模拟分析了微地震信号的传播特性,微地震源特性和速度模型会显著影响微地震波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破裂机制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 裂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_s8.0地震的震源机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许力生 陈运泰 周云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2-469,共8页
用全球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远场体波,反演了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0地震的矩张量解.这个解比USGS、Harvard CMT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得到的矩张量解更为合理.该地震矩张量的最佳双力偶分量为1.5X1021Nm,补... 用全球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远场体波,反演了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0地震的矩张量解.这个解比USGS、Harvard CMT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得到的矩张量解更为合理.该地震矩张量的最佳双力偶分量为1.5X1021Nm,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分量为1.2X1020N·m,爆炸分量为-5.9X1019N·m.震源机制主要是左旋走滑,带有很小的逆冲倾滑分量.节面Ⅰ走向为199°,倾角为82°,滑动角为5°;节面Ⅱ走向为109°,倾角为85°,滑动角为172°.P轴方位角为154°,倾角为2°;T轴方位角为64°,倾角为10°;B轴方位角为256°,倾角为80°.该地震的P波显示了明显的方向性效应.P波的这种多普勒效应表明,走向199°的节面为断层面.地震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单侧破裂的,破裂传播方向几乎垂直于爪哇海沟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年 6月 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地震 地震矩张量 震源机制 方向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仙游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邱毅 李军 +1 位作者 康兰池 袁丽文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0-288,共9页
2010年8月4日至2013年10月4日福建仙游共记录到地震1209次,其中最大地震为2013年9月4日发生的ML5.0地震。为了加强对仙游地震序列的研究,更好地了解仙游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区的区域应力场,本文利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记录,采用... 2010年8月4日至2013年10月4日福建仙游共记录到地震1209次,其中最大地震为2013年9月4日发生的ML5.0地震。为了加强对仙游地震序列的研究,更好地了解仙游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区的区域应力场,本文利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记录,采用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到仙游地震序列中ML>3.5的6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6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较为一致,都为走滑型地震,断层走向为NW向,倾角陡立,主压应力轴方向为近SN向。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与福建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并不一致,本文认为仙游地震是由位于震区的金钟水库蓄水造成震区应力调整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仙游地震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原平M_L4.7地震矩张量反演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斌 李自红 +1 位作者 宋美琴 关鹏虎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8-605,共8页
利用山西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在对地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2016年4月7日山西原平M L4.7地震进行了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的稳定性评价,获得了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并将反演结果与不同台站垂向分量的P波极性在震源球上的分布位置... 利用山西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在对地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2016年4月7日山西原平M L4.7地震进行了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的稳定性评价,获得了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并将反演结果与不同台站垂向分量的P波极性在震源球上的分布位置,以及利用Snoke方法和CAP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验证了参数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结果显示:最佳双力偶解的节面Ⅰ参数为走向143°,倾向63°,滑动角-66°;节面Ⅱ走向278°,倾向36°,滑动角-128°;震源机制类型属于正断兼有右旋走滑分量,最佳震源深度11~14 km.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94°,倾角64°;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216°,倾角15°;标量地震矩M 0=2.492 64×10^15 N·m,矩震级结果为M W=4.2,与M S震级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反演 地震定位 山西地震带 山西原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32次中强地震的快速矩张量解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超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9-624,共6页
总结了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作者对国内MS≥5.5和国外MS≥7.0的32次地震的矩张量快速反演结果.其中绝大部分结果均在从地震学联合研究会(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IRIS)数据中心下载数据后的2小时内发布.
关键词 矩张量解 震源机制 断层参数 快速矩张量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剪张源震源机制与矩张量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唐杰 温雷 +1 位作者 王浩 张文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7-1255,I0006,共10页
水力压裂区在整体上呈现各向异性特征,深入研究和分析水力压裂区的各向异性参数对震源机制和矩张量的影响成为必要。本文研究了干燥和完全饱水垂直正交裂缝介质的地震波响应特性,通过各向异性介质参数和源张量获得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微地... 水力压裂区在整体上呈现各向异性特征,深入研究和分析水力压裂区的各向异性参数对震源机制和矩张量的影响成为必要。本文研究了干燥和完全饱水垂直正交裂缝介质的地震波响应特性,通过各向异性介质参数和源张量获得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微地震矩张量,分析了震源区各向异性对双力偶分量(DC)、补偿线性偶极子分量(CLVD)和各向同性分量(ISO)的影响,并对比了裂缝及其所含流体的特征参数对地震波响应特性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介质中由于剪张破裂产生的非DC分量依赖于破裂方式、各向异性介质的类型、裂缝参数及断面方向等,干燥裂纹介质中的ISO分量较高,水饱和裂纹介质中产生较高的CLVD分量、而ISO较小;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介质中剪张源的远场P波辐射花样存在差异,震源特征和介质各向异性会对地震波走时、极性和振幅产生明显影响。探究水力压裂区各向异性参数对震源机制的影响效果对微地震震源描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各向异性 微地震 震源机制 地震矩张量 剪张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秭归MS4.5和MS4.9地震震源与发震构造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海波 姚运生 +1 位作者 申学林 赵凌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9-730,共12页
2014年3月27日和30日湖北秭归县发生了三峡水库蓄水以来该地区最大的2次地震,文中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源与发震构造特征。采用Kiwi方法反演2次地震的矩张量解,该方法中使用了湖北和重庆测震台网14个宽频带波形记录和6层地壳... 2014年3月27日和30日湖北秭归县发生了三峡水库蓄水以来该地区最大的2次地震,文中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源与发震构造特征。采用Kiwi方法反演2次地震的矩张量解,该方法中使用了湖北和重庆测震台网14个宽频带波形记录和6层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反演结果显示,2次地震观测谱和波形与理论谱和波形拟合得比较好,非拟合误差数〈0.57,表明反演结果是可靠的。2次地震均为走滑兼少量逆冲错动,但前一地震为左旋走滑,后一地震为右旋走滑,矩张量解中DC成分偏少而ISO成分多可能是库水对地下介质物性影响的反映。同时也使用三峡台网15个子台记录的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重新精定位了从3月27日至4月27日时段内超过500次地震序列事件,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分布方向为NNW向和NE向,但主要集中在NE向,并分别沿NNW和NE向作了深度剖面,剖面显示震源深度为4.5-10.0km,余震在深部呈现2个较明显的断面,与震源机制解NE向节面产状一致。野外现场宏观烈度调查指出,Ⅴ度极震区等震线为一椭圆,长轴NWW向,短轴NE向,结合野外现场考察结果和震源区地质构造背景,综合推断仙女山断裂北端的NE向破裂面为2次地震的发震断面,余震序列的NE和NNW向分布、剖面上发震层的形态和深度特征表明,这次地震活动受到了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活动的控制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张量反演 震中分布 深度剖面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矩张量反演法研究江苏高邮—宝应M_S4.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被引量:15
18
作者 康清清 缪发军 +2 位作者 刘红桂 徐戈 李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4-215,共12页
基于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等省区域台网共19个宽频带数字台站的地震波形,采用HypoDD双差定位方法确定了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MS4.9级地震震中位置,再利用时间域矩张量反演法TDMT_INV获得了其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 基于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等省区域台网共19个宽频带数字台站的地震波形,采用HypoDD双差定位方法确定了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MS4.9级地震震中位置,再利用时间域矩张量反演法TDMT_INV获得了其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示: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90°,倾角88°,滑动角-21°;节面Ⅱ走向21°,倾角69°,滑动角-177°,地震矩震级为MW4.95,震源深度约为7-9km.利用滑动时窗相关法提取sPn震相测定震源深度为8.95km,两者一致性较好.随后不同地壳模型和不同震中定位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试验揭示了反演结果具有稳定性.通过以下几种分析:1与利用CAP(Cut and Paste)矩张量反演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2P波初动投影;3正反演试验探求反演结果不稳定的影响因素等方法,验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综合本文研究成果、震后科学考察结果(包括重力测量和地震烈度分布图)及现有的地质构造资料,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杨汊仓—桑树头断裂,节面Ⅱ为断层面,是一个右旋走滑兼有少量正断层性质的错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宝应地震 双差定位 矩张量反演 震源机制解 SPN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L′ Aquila)地震快速矩张量解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超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4-466,共3页
2009年4月6日1点32分42秒协调世界时(UTC),在意大利中部地区发生了MW6.4地震.作者利用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判断走向132°、倾角53°、滑动角-103°的节面是地... 2009年4月6日1点32分42秒协调世界时(UTC),在意大利中部地区发生了MW6.4地震.作者利用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判断走向132°、倾角53°、滑动角-103°的节面是地震发生的断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拉奎拉地震 矩张量解 震源机制 断层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12月19日台湾花莲地震快速矩张量解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超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7-129,共3页
2009年12月19日13点2分16秒协调世界时(UTC),在台湾花莲海域发生了MW6.7地震.作者利用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地震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资料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判断走向4°、倾角75°、滑动角76°的节面... 2009年12月19日13点2分16秒协调世界时(UTC),在台湾花莲海域发生了MW6.7地震.作者利用矩张量快速反演技术,通过反演全球地震台网的宽频带P波波形资料得到了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并判断走向4°、倾角75°、滑动角76°的节面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花莲地震 矩张量解 震源机制 断层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