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ngle Molecule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and Ensemble Bi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G-quadruplex Formed in the Promoter of Human 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D
1
作者 ZHOU Wen-Hua YING Li-Ming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99-1106,共8页
关键词 荧光分光计 能量共振转移 杂种栽培 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检测肼的吡唑类荧光猝灭型探针
2
作者 张应鹏 李星星 +1 位作者 杨云裳 滕志东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1-1308,共8页
以吡唑衍生物为荧光基团,合成和表征了一种用于可视化检测N_(2)H_(4)的荧光猝灭型探针(THI)。通过研究其光谱性质发现,THI对N_(2)H_(4)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响应时间短(18 s),它对N_(2)H_(4)的检测限为0.141μmol... 以吡唑衍生物为荧光基团,合成和表征了一种用于可视化检测N_(2)H_(4)的荧光猝灭型探针(THI)。通过研究其光谱性质发现,THI对N_(2)H_(4)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响应时间短(18 s),它对N_(2)H_(4)的检测限为0.141μmol·L^(-1)。质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验证了N_(2)H_(4)通过THI的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导致荧光猝灭的机理。此外,THI可以被制作成试纸条定量检测N_(2)H_(4),并且成功实现对HeLa细胞中N_(2)H_(4)的荧光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衍生物 分子内电荷转移 可视化检测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激活延迟荧光敏化荧光薄膜激发态弛豫:受体跃迁偶极矩的关键作用
3
作者 杜敏 郭子龙 +1 位作者 马骁楠 杨文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5-96,共12页
在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敏化荧光(TSF)体系中,受体跃迁偶极矩(TDM)对激发态弛豫路径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构建受体TDM差异显著的TSF薄膜—双[4-(9,9-二甲基-9,10-二氢吖啶)苯基]硫砜/1,3,5,7-四甲基-8-苯基-氟硼二吡咯(DMAC-DPS/TMeP... 在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敏化荧光(TSF)体系中,受体跃迁偶极矩(TDM)对激发态弛豫路径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构建受体TDM差异显著的TSF薄膜—双[4-(9,9-二甲基-9,10-二氢吖啶)苯基]硫砜/1,3,5,7-四甲基-8-苯基-氟硼二吡咯(DMAC-DPS/TMePh-BDP)与双二苯胺基苯基蒽醌/2,4-双[4-(二乙氨基)-2-羟基苯基]方酸[AQ(PhDPA)_(2)/DiEA-SQ],利用稳态/瞬态荧光技术探究了模型体系的激发态弛豫路径.结果表明,TDM较大的DiEA-SQ通过增强光谱重叠积分扩大Förster半径(R_(0)),从而有效抑制了Dexter能量转移(DET).值得注意的是,高TDM受体虽可抑制DET导致的无辐射弛豫,但其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因自吸收(SA)效应而显著降低.研究发现,提升受体TDM是增强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率并抑制DET的有效策略,但需设计具有更大斯托克斯位移的受体分子或结合光学结构以抑制SA效应.这种机理层面的理解为TSF发光器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活延迟荧光敏化荧光 跃迁偶极矩 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 Dexter能量转移 自吸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_(3)AlO_(4)F∶Eu^(3+),Dy^(3+),Na^(+)发光材料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梁瑞含 赵惠明 +2 位作者 张艳吉 李文霞 米晓云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507,共12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Sr_(3)AlO_(4)F∶Eu^(3+),Dy^(3+),Na^(+)红色发光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光谱仪等设备对Sr_(3)AlO_(4)F∶Eu^(3+),Dy^(3+),Na^(+)红色发光材料进行检测。Eu^(3+)、Dy^(3+)和Na^(+)的浓度(摩...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Sr_(3)AlO_(4)F∶Eu^(3+),Dy^(3+),Na^(+)红色发光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光谱仪等设备对Sr_(3)AlO_(4)F∶Eu^(3+),Dy^(3+),Na^(+)红色发光材料进行检测。Eu^(3+)、Dy^(3+)和Na^(+)的浓度(摩尔分数)分别为11%、5%和4%时样品的发光强度最高。导致Eu^(3+)和Dy^(3+)发生浓度猝灭的机制分别为四级-四级相互作用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在Eu^(3+)、Dy^(3+)共掺杂实验中,证明了存在Dy^(3+)向Eu^(3+)的能量传递。此外,加入Na^(+)作为电荷补偿剂提高了Sr_(3)AlO_(4)F的发光性能,加入4%Na^(+)后发光强度提升近4倍。探究了Sr_(3)AlO_(4)F发光材料的热稳定性,在150℃时,共掺杂Eu^(3+)、Dy^(3+)样品的发光强度为30℃时的72.71%。Sr_(3)AlO_(4)F∶Eu^(3+),Dy^(3+),Na^(+)这种新型的红色发光材料有利于提高白光发光二极管的显色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能量传递 光致发光 Sr_(3)AlO_(4)F∶Eu^(3+) Dy^(3+) Na^(+) 红色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发光纳米材料合成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朱晓彤 曹俊阳 +3 位作者 张荣月 贾红霞 王愈聪 乔娟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0-1022,共13页
持久发光纳米材料(PLNPs)是一种在停止外部激发后仍具有持续发光特性的纳米材料,即在没有恒定外部光源刺激的条件下仍能发光,已广泛应用于信息识别、外部照明、生物医学等领域。该文总结了PLNPs的控制合成方法,如固相法、液相法(水热法... 持久发光纳米材料(PLNPs)是一种在停止外部激发后仍具有持续发光特性的纳米材料,即在没有恒定外部光源刺激的条件下仍能发光,已广泛应用于信息识别、外部照明、生物医学等领域。该文总结了PLNPs的控制合成方法,如固相法、液相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和模板法),系统阐述了PLNPs在生物传感技术、生物成像技术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检测原理及应用进展,综述了PLNPs在食品安全检测、指纹检测、防伪技术中的应用进展及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了PLNPs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重点研究和突破的方向,应制备具有更优越长余辉性能的PLNPs及提高PLNPs的生物相容性,使PLNPs具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放疗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发光纳米材料 合成 荧光共振能量传递 生物成像 生物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蛋白的生物探针设计策略及其应用
6
作者 张宁 田烨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1-728,共18页
荧光蛋白的发现为细胞生物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进展。通过将荧光蛋白与目标蛋白融合,构建荧光生物探针,可以在活细胞和生物体内实时监测细胞事件的动态变化。荧光蛋白的独特理化特性,如光谱范围、发色团成熟速度、pH敏感性和稳定性等,为... 荧光蛋白的发现为细胞生物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进展。通过将荧光蛋白与目标蛋白融合,构建荧光生物探针,可以在活细胞和生物体内实时监测细胞事件的动态变化。荧光蛋白的独特理化特性,如光谱范围、发色团成熟速度、pH敏感性和稳定性等,为探针的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基于这些特性,研究者开发了用于监测不同分子事件的多种荧光生物探针。本文系统总结了荧光蛋白探针设计的主要策略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典型应用,为开发更高效、更专用的新型荧光生物探针以应对复杂生物学问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蛋白 荧光生物探针 荧光时钟 循环重排荧光蛋白 双分子荧光互补 二聚化依赖荧光蛋白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光激活 光转换 光开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还原型谷胱甘肽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
7
作者 杜宇婷 袁静 邓佩瑶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1-1337,共7页
以三苯胺基作为供电子基团,2,4-二硝基苯磺酰基作为吸电子基团和反应位点,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荧光探针CDAS。探针CDAS本身在561 nm处没有荧光,当加入GSH后,探针CDAS中的... 以三苯胺基作为供电子基团,2,4-二硝基苯磺酰基作为吸电子基团和反应位点,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荧光探针CDAS。探针CDAS本身在561 nm处没有荧光,当加入GSH后,探针CDAS中的2,4-二硝基苯磺酰基与之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同时释放出3-[4-(二苯基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CDA),荧光强度在561 nm处显著增强。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和乙腈混合液(体积比1∶1,10 mmol·L^(-1),pH=7.4)中,探针CDAS对GSH具有高的灵敏度(最低检测限为7.70μmol·L^(-1))、高选择性和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179 nm)。更重要的是,探针CDAS能够用于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中GSH的细胞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苯胺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探针 还原型谷胱甘肽 细胞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检测有机溶剂中水含量的三苯胺荧光探针
8
作者 姚叶林 胡浩 +2 位作者 邓林龙 薛蕾 王海滨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苯胺荧光探针TPAO。该探针在有机溶剂中表现出明显的溶剂致变色效应。通过溶剂极性经验参数ET(30)方法,确定了TPAO的溶剂致变色效应与极性的相关性。基于TPAO对极性的高度敏感性,检测了8种有机溶剂中水... 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苯胺荧光探针TPAO。该探针在有机溶剂中表现出明显的溶剂致变色效应。通过溶剂极性经验参数ET(30)方法,确定了TPAO的溶剂致变色效应与极性的相关性。基于TPAO对极性的高度敏感性,检测了8种有机溶剂中水的含量,检测限分别低至0.0015%(v/v,1,4-二氧六环)、0.0016%(v/v,四氢呋喃)、0.0066%(v/v,丙酮)、0.016%(v/v,DMF)、0.043%(v/v,DMSO)、0.0043%(v/v,乙腈)、0.0040%(v/v,乙醇)、0.014%(v/v,甲醇)。此外,成功将TPAO用于国产白酒酒精度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溶剂致变色 分子内电荷转移 聚集诱导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酰亚胺-菲并咪唑荧光探针用于Cu^(2+)的比色比率检测
9
作者 董智云 石瑞丹 +2 位作者 周佳丽 雷心星 席福贵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78-4088,共11页
开发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Cu^(2+)传感器在化学、生物和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CT机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萘酰亚胺-菲并咪唑的新型Cu^(2+)比色和荧光比率探针NP,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在Cu^(2+... 开发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Cu^(2+)传感器在化学、生物和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CT机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萘酰亚胺-菲并咪唑的新型Cu^(2+)比色和荧光比率探针NP,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在Cu^(2+)加入后,探针NP由“亮黄色”荧光变为“蓝色”荧光,肉眼可观察到颜色由“亮黄色”变为“无色”。UV-vis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探针NP对Cu^(2+)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并且响应时间短。根据荧光滴定实验,计算得到探针NP与Cu^(2+)的结合常数为3.04×10^(4)L/mol,NP对Cu^(2+)的检出限为5.35×10^(-8)mol/L(53.5nmol/L)。Job曲线、^(1)H NMR和质谱数据分析显示,探针NP是通过菲并咪唑N原子、亚胺上的N原子与Cu^(2+)结合的,二者结合的化学计量比为1∶1,DFT计算显示NP-Cu^(2+)的HOMO-LUMO能带能隙差低于NP的能隙差,表明NP与Cu^(2+)的配位是有利的。NP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u^(2+)的定量识别;此外,制备了基于NP的试纸条,与智能手机结合,可实现Cu^(2+)的快速视觉半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萘酰亚胺-菲并咪唑 荧光比率探针 分子内电荷转移 比色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m^(3+)/Yb^(3+)掺杂NaLu(WO_(4))_(2)荧光粉的量子剪裁机理与效率
10
作者 杨梅 高端 +5 位作者 沙雪竹 陈昕 王礼 张艳秋 张翔清 陈宝玖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7,共10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Tm^(3+)单掺杂及Tm^(3+)/Yb^(3+)共掺杂的NaLu(WO_(4))_(2)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为了实现有效的量子剪裁,采用光谱测量确定了Tm^(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1 mol%。通过对Tm^(3+)/Yb^(3+)...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Tm^(3+)单掺杂及Tm^(3+)/Yb^(3+)共掺杂的NaLu(WO_(4))_(2)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为了实现有效的量子剪裁,采用光谱测量确定了Tm^(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1 mol%。通过对Tm^(3+)/Yb^(3+)共掺杂样品的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的分析,证实Tm^(3+)敏化Yb^(3+)的量子剪裁发光是通过两步能量传递实现的,即Tm^(3+)通过第一步能量传递^(1)G_(4)(Tm)+^(2)F_(7/2)(Yb)→^(3)H_(4)(Tm)+^(2)F_(5/2)(Yb)产生Yb^(3+)离子的一个980 nm光子发射,然后通过第二步能量传递^(3)H_(4)(Tm)+^(2)F_(7/2)(Yb)→^(3)H_(6)(Tm)+^(2)F_(5/2)(Yb)再产生Yb^(3+)离子的一个980 nm光子发射。利用Tm^(3+)和Yb^(3+)荧光衰减数据计算了Tm^(3+)/Yb^(3+)共掺杂NaLu(WO_(4))_(2)荧光粉的量子剪裁效率,研究发现由于两步能量传递的能量失配较大,导致能量传递效率偏低,致使量子剪裁效率不高。此外,还发现Yb^(3+)到Tm^(3+)反向能量传递^(3)H_(6)(Tm)+^(2)F_(5/2)(Yb)→^(3)H_(5)(Tm)+^(2)F_(7/2)(Yb)对量子剪裁起负面作用,也是导致Tm^(3+)/Yb^(3+)共掺杂材料量子剪裁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能量传递 荧光衰减 量子剪裁 量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a_(2)(WO_(4))4:Eu^(3+),Sm^(3+)新型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
11
作者 黄渠 姜洪喜 周波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6,共8页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La_(2)(WO_(4))_(4)∶Eu^(3+)和CaLa_(2)(WO_(4))_(4)∶Eu^(3+),Sm^(3+)系列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谱、热稳定性、荧光寿命及色度坐标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La_(2)(WO_(4))_(4)∶Eu^(3+)和CaLa_(2)(WO_(4))_(4)∶Eu^(3+),Sm^(3+)系列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谱、热稳定性、荧光寿命及色度坐标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Eu^(3+)和Sm^(3+)的掺入没有改变CaLa_(2)(WO_(4))_(4)晶体结构,为单一纯相。在394 nm激发下,CaLa_(2)(WO_(4))_(4)∶Eu^(3+)荧光粉在615 nm处红光发射最强,源自Eu^(3+)的^(5)D0→7F_(2)电偶极跃迁,最佳掺杂量为0.09。Sm^(3+)掺入后,发射峰增强,荧光粉的寿命明显增加,Sm^(3+)对Eu^(3+)起到敏化作用,共掺杂体系中Sm^(3+)向Eu^(3+)进行能量传递。CaLa_(2)(WO_(4))_(4)∶Eu^(3+),Sm^(3+)随着温度的升高,Eu^(3+)的^(5)D0→^(7)F_(2)跃迁发射的积分面积逐渐减小,当温度升高到100℃时,发光强度变为初始温度的53%,出现温度猝灭。在共掺杂体系中,色度坐标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向红光区域移动,当Sm^(3+)的掺杂量为0.02时,对应的色度坐标为(0.6458,0.3538)。基于CaLa_(2)(WO_(4))_(4)∶Eu^(3+),Sm^(3+)荧光粉的特性,可以将其作为潜在的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a_(2)(WO_(4))_(4) 高温固相法 红色荧光粉 能量传递 荧光寿命 热稳定性 色度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甲基联苯胺和吖啶橙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比率型荧光测定左氧氟沙星 被引量:1
12
作者 翟好英 赵文林 周文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6-433,共8页
基于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TMB)和吖啶橙(AO)之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建立了一种快速、低背景干扰、高灵敏度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LVF)的新型比率型荧光探针。在pH 5.0 NaAc-HCl缓冲溶液中,在3... 基于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TMB)和吖啶橙(AO)之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建立了一种快速、低背景干扰、高灵敏度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LVF)的新型比率型荧光探针。在pH 5.0 NaAc-HCl缓冲溶液中,在310 nm的光激发下,TMB在350~500 nm处的荧光光谱和AO的吸收光谱重叠。以TMB作为能量供体,AO作为能量受体,构建了FRET体系。根据能量转移理论,该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为62.5%,供体-受体间距离为2.17 nm,进一步说明TMB和AO之间发生了FRET。当在体系中加入LVF后,TMB将荧光能量转移给LVF,LVF又作为供体将能量转移给AO。LVF在TMB和AO之间起到桥梁作用,LVF将吸收的TMB荧光能量转移给AO,使得TMB荧光强度明显降低,AO的荧光强度则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体系的FRET效率。在最优实验条件下,F546 nm与F402 nm之比与LVF浓度(2~80μmol·L^(-1))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F_(546 nm)/F_(402 nm)=87.916c+3.108,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检出限(LOD)为15.7 nmol·L^(-1)。一些常见的阳离子(K^(+),Mg^(2+),Ca^(2+),Cu^(2+),Mn^(2+),Zn^(2+),Co^(2+),Ni^(2+),Cr^(3+)等)、阴离子(F^(-),Br^(-),NO_(3)^(-),IO_(3)^(-),CO_(3)^(2-),SO_(4)^(2-)等)、糖类(葡萄糖,蔗糖和淀粉)、药物(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和异烟肼)和几种氨基酸(甘氨酸,亮氨酸,半胱氨酸等)均不干扰LVF的测定,表明该比率型荧光探针对LVF具有高选择性。该方法用于商用药物制剂中LVF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3%~97%之间。该比率型荧光探针在临床研究中对LVF的检测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为开发一种简便、选择性和灵敏的检测药物制剂中LVF含量的传感器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提高LVF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水平提供了一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 吖啶橙 左氧氟沙星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比率型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上转换适配体探针法检测牛奶中的痕量氯霉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琰 刘欣欣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2,共8页
本研究合成了亲水性稀土掺杂的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NPs)作为荧光能量的供体,金纳米颗粒(AuNPs)作为荧光能量的受体,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体系,建立了检测痕量氯霉素(CAP)的适配体探针方法。UCNPs在波长980 nm激发下,在波长547 n... 本研究合成了亲水性稀土掺杂的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NPs)作为荧光能量的供体,金纳米颗粒(AuNPs)作为荧光能量的受体,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体系,建立了检测痕量氯霉素(CAP)的适配体探针方法。UCNPs在波长980 nm激发下,在波长547 nm处有特征发射光。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的AuNPs在波长519 nm处有吸收峰。UCNPs通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放大系统连接CAP适配体,形成荧光供体探针(UCNPs-apt),AuNPs与修饰巯基的CAP互补链连接,形成荧光受体探针(AuNPs-cDNA)。由于适配体和c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发生FRET导致UCNPs荧光猝灭,加入CAP后部分荧光恢复。在最优的检测条件下,CAP浓度与荧光恢复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1~10 ng/mL,检测限为5 pg/mL。采用本方法对牛奶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3.5%~99.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18%~2.84%。该方法具有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抗荧光背景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金纳米颗粒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氯霉素 适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应的荧光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美君 王田林 +5 位作者 李天歌 乔明武 马燕 黄现青 范家霖 宋莲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3-300,共8页
真菌毒素对人和动物具有剧毒和致癌性,且预防和控制其对食品造成的污染较为困难,因此人们对真菌毒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检测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十分必要,传统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但所需设备昂贵、检测时间长,不符合快速检测真... 真菌毒素对人和动物具有剧毒和致癌性,且预防和控制其对食品造成的污染较为困难,因此人们对真菌毒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检测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十分必要,传统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但所需设备昂贵、检测时间长,不符合快速检测真菌毒素的要求。因此,需要开发出快速、灵敏、准确且经济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效应的荧光传感器由于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结果可靠且成本低而广泛应用于检测行业。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FRET效应荧光传感器的检测机制,综述了该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目前荧光传感器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新型荧光传感器的设计及真菌毒素检测时灵敏度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毒素 荧光 传感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蓝光TADF材料的敏化白光OLED特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子杰 王文军 +1 位作者 李淑红 刘云龙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5-1014,共10页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s)由于面光源、可柔性、轻薄、自发光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显示和照明领域。目前,高效溶液处理的混合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很少被报道。本文选择蓝色热致延迟荧光材料DMAC-DPS作为传统橙色磷光材料PO-01-TB的敏化主...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s)由于面光源、可柔性、轻薄、自发光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显示和照明领域。目前,高效溶液处理的混合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很少被报道。本文选择蓝色热致延迟荧光材料DMAC-DPS作为传统橙色磷光材料PO-01-TB的敏化主体,制备了热活化敏化的杂化单发光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白光器件,分析了器件能量传递机制。通过主客体掺杂浓度调控,实现了外部量子效率最高为8.00%、电流效率为22.32 cd/A、对应CIE坐标(0.405,0.497)及色温为4059 K的暖白光OLED器件,增加空穴阻挡层DPEPO有效地提高了器件的光谱稳定性,实现了更小的ΔCIE(0.017,0.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热致延迟荧光材料 溶液处理 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参水提取物对高糖暴露条件下INS-1细胞AMPK的激活作用
16
作者 郭旭 周俊 +6 位作者 李晓晗 陈仕琦 高艳果 张永红 王启斌 郑涛 陈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0-854,共5页
目的研究玄参水提取物(AESN)对高糖(HG)条件下INS-1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的影响。方法将INS-1细胞培养于HG培养基中,并给予不同浓度AESN共孵育处理;利用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检测AESN干预对细胞增殖/活力和焦亡小体形成... 目的研究玄参水提取物(AESN)对高糖(HG)条件下INS-1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的影响。方法将INS-1细胞培养于HG培养基中,并给予不同浓度AESN共孵育处理;利用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检测AESN干预对细胞增殖/活力和焦亡小体形成的影响,使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AESN对细胞内AMPK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TR-FRET)实验检测AESN对AMPK激酶活性的影响。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同正常培养条件相比,HG暴露显著降低INS-1细胞增殖/活力并增加焦亡小体形成数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HG暴露可导致细胞内AMPK磷酸化水平下降;而AESN共孵育可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加INS-1细胞增殖/活力、抑制焦亡小体形成并激活AMPK。TR-FRET实验结果表明,AESN可浓度依赖性增加AMPK激酶活性。结论AESN对HG暴露条件下INS-1细胞AMPK具有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参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高糖暴露 INS-1细胞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制的3-羟基黄酮探针用于检测生物硫醇
17
作者 赵永梅 程沛璇 +1 位作者 谢京娇 罗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02-1510,共9页
生物硫醇在细胞的新陈代谢、生长分化和氧化还原平衡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4-二甲氨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一个新的“关-开”型荧光探针HF-DBS。该探针可被生物硫醇选择性地催化水解,生成具有强荧光发射的3-羟基黄... 生物硫醇在细胞的新陈代谢、生长分化和氧化还原平衡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4-二甲氨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一个新的“关-开”型荧光探针HF-DBS。该探针可被生物硫醇选择性地催化水解,生成具有强荧光发射的3-羟基黄酮荧光团(HF),HF特有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性质使其具有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该探针显示出高选择性、高灵敏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干扰能力,且在生理条件下响应良好,可成功应用于细胞内的生物硫醇检测和活细胞成像。另外,该探针能够做成试纸对半胱氨酸进行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荧光探针 硫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阴阳离子染料对的光捕获体系构建及其在光催化CDC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胡金辉 蔡亭伟 +2 位作者 王照朋 何瑾馨 赵强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151,共7页
针对荧光素类染料单独使用中存在光响应范围窄、能量利用率低等问题,利用离子染料之间的静电作用力构建阴阳离子染料对光捕获体系,探究光捕获体系对交叉脱氢偶联(CDC)反应的催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染料间阴、阳离子的相互作用... 针对荧光素类染料单独使用中存在光响应范围窄、能量利用率低等问题,利用离子染料之间的静电作用力构建阴阳离子染料对光捕获体系,探究光捕获体系对交叉脱氢偶联(CDC)反应的催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染料间阴、阳离子的相互作用可形成稳定的光捕获体系,以阴、阳离子染料玫瑰红(RB)和吖啶橙(AO)为受体和供体构建了光捕获体系“D_(AO)^(+)A_(RB)^(-)”(浓度为2×10^(-5)mol/L),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率可达72%。光捕获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过程可有效拓宽光响应范围、提高受体光催化性能,“D_(AO)^(+)A_(RB)^(-)”体系对CDC反应展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其光催化反应速率是以RB为催化剂时的1.6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染料 光捕获体系 离子染料对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交叉脱氢偶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aMgSiO_(4)氧空位缺陷发光的可视化荧光温度传感材料
19
作者 唐巍 梁晨 +2 位作者 梁平 宁婉婷 龚汉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16,共9页
温度是表征物理化学性质的最基本参数之一,精确的温度测量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基于稀土离子热耦合能级对(TCLs)能量传递的荧光温度传感器因TCLs之间能量差的限制存在测温灵敏度低及信号区分困难等问题。为寻... 温度是表征物理化学性质的最基本参数之一,精确的温度测量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基于稀土离子热耦合能级对(TCLs)能量传递的荧光温度传感器因TCLs之间能量差的限制存在测温灵敏度低及信号区分困难等问题。为寻求更优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探索了氧空位缺陷发光在荧光温度传感器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BaMgSiO_(4)陶瓷,由于在高温烧结过程中有少量Ba^(2+)和Mg^(2+)蒸发,陶瓷中会产生氧空位以保持材料电中性。这些氧空位所形成的缺陷能级在332 nm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出372,400,527 nm三种波长的发射光。这三种发射光强度对温度有着不同的敏感性,使得其能够良好应用于荧光温度传感领域。其中,I372和I527组成的温度传感系统相对测温灵敏度在298 K时为2.90%·K^(-1),高于传统TCLs荧光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灵敏度,突破了TCLs温度传感器的灵敏度天花板。另外,由于372 nm和527 nm波长相差较大,使得BaMgSiO_(4)陶瓷有着室温下绿光发射到458 K高温下蓝光发射的显著变化,实现了温度监控可视化。因此,BaMgSiO_(4)陶瓷因其独特的氧空位缺陷发光特性,为开发荧光温度传感器提供了一种高精度和可视化的新选择,为荧光温度探测技术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空位缺陷发光 荧光温度传感材料 能量传递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室温合成IRMOF-3用于检测水中的烯啶虫胺
20
作者 徐堂煊 杨磊 +3 位作者 傅丽君 邹汉勋 黎承昊 杨月珠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36,共9页
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农药的大量使用,同时也由于农药分子的结构稳定性与高毒性作用,使其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本研究采用简便快捷的室温合成方法制备了高荧光效率的IRMOF-3,将其应用于有毒新烟碱类杀虫剂——烯啶虫胺(NIT,... 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农药的大量使用,同时也由于农药分子的结构稳定性与高毒性作用,使其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本研究采用简便快捷的室温合成方法制备了高荧光效率的IRMOF-3,将其应用于有毒新烟碱类杀虫剂——烯啶虫胺(NIT,nitenpyram)的荧光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出的IRMOF-3为纯相晶体材料,具有在427 nm稳定的光致发光性质。IRMOF-3的蓝色荧光可被水环境中的NIT快速淬灭,在诸多干扰物中表现出了良好的选择性和强抗干扰能力。以此建立的荧光分析方法在0~38μmol/L的NIT浓度范围内具有显著相关性,检测限(LOD)低至0.35μmol/L,加标回收实验证明该方法有良好的回收率(95.16%~106.51%)且相对标准偏差(RSD)≤6.68%。对多种表征结果的分析说明荧光检测机理主要为NIT对于激发光的能量竞争吸收,而电子转移所导致的荧光淬灭也是IRMOF-3对NIT的荧光检测机理之一。综上所述,基于荧光分析法IRMOF-3实现了对水环境中NIT的高灵敏度含量检测,为未来NIT类水环境污染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可靠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MOF-3 烯啶虫胺 荧光检测 能量竞争吸收 电子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