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储层压后油水排采动态解释模型及矿场应用
1
作者 贾品 潘泉羽 +4 位作者 于书新 李斌会 程晓刚 程林松 牛烺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139,共13页
页岩油藏大规模体积压裂后,返排与早期生产通常表现出显著的油水同产特征,定量分析油水排采动态成为解释压裂缝及储层参数的一种新手段,但目前油水排采动态解释模型及应用还较欠缺。基于页岩储层压裂后压裂液赋存假设,首先建立考虑压裂... 页岩油藏大规模体积压裂后,返排与早期生产通常表现出显著的油水同产特征,定量分析油水排采动态成为解释压裂缝及储层参数的一种新手段,但目前油水排采动态解释模型及应用还较欠缺。基于页岩储层压裂后压裂液赋存假设,首先建立考虑压裂缝存在条件下的水相和油相流动方程,然后通过拟时间和拟压力变量将方程线性化,推导水相和油相动态解释模型的解析解和特征解,最终形成油相图版拟合和水相直线分析联合的排采动态解释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双对数诊断曲线中,油相流动表现为斜率为1/2的改造区线性流和斜率为1的改造区边界控制流,水相流动表现为斜率为1/2的压裂缝线性流和斜率为1的压裂缝边界控制流。所建立的油水排采动态解释模型可较好地解释压裂缝及储层参数。基于中国西部某页岩区块的油藏、压裂及动态资料,反演了矿场压裂井的压裂缝半长、导流能力与改造区渗透率、宽度,其中压裂缝半长为50~130 m,导流能力为20~80 mD·m;改造区渗透率为0.01~0.05 mD,宽度为24~27 m。依据反演的压裂缝及改造区参数,建立压裂水平井排采数值模拟模型,基于解释结果的模拟产量与实际值吻合程度高,且后期产量预测值合理。所建立的油水排采动态解释模型完善了页岩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对页岩油藏排采特征定量分析、压裂效果评价及高效开发对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排采动态 解释模型 参数反演 油水两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液返排率的理论计算 被引量:23
2
作者 胡景宏 何顺利 +2 位作者 李勇明 郭建春 赵金洲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102,共4页
压裂液返排率是评价压裂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而返排率的求取往往是压裂施工结束后现场液体收集得到,缺乏相关理论模型进行预测。为了丰富压裂设计及评价理论体系,从压裂液返排机理出发,考虑裂缝闭合前后压裂液返排不同的返排过程,根据... 压裂液返排率是评价压裂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而返排率的求取往往是压裂施工结束后现场液体收集得到,缺乏相关理论模型进行预测。为了丰富压裂设计及评价理论体系,从压裂液返排机理出发,考虑裂缝闭合前后压裂液返排不同的返排过程,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岩石力学和渗流力学,建立了返排率计算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地层渗透率、孔隙度、裂缝导流能力、破胶压裂液黏度对返排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地层孔隙度对压裂液返排率影响较小,破胶压裂液黏度、裂缝导流能力、地层渗透率对返排率影响较大,提高破胶压裂液黏度和裂缝导流能力对于返排率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裂缝 返排率 机理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基质酸化残酸返排预测模型设计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广胜 胡学军 +1 位作者 张秀丽 盛志超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42,共3页
针对目前无法预测基质酸化过程中的残酸返排的问题,不能表征如返排速度、返排压差、处理半径、工作液的粘度、表面张力、储层非均质性对返排率的影响。在分析其渗流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残酸反排过程中酸液及气体渗流模型,在对该数学模... 针对目前无法预测基质酸化过程中的残酸返排的问题,不能表征如返排速度、返排压差、处理半径、工作液的粘度、表面张力、储层非均质性对返排率的影响。在分析其渗流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残酸反排过程中酸液及气体渗流模型,在对该数学模型进行合理简化、求解和考虑了影响返排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应用于实际气藏酸化返排过程模拟。其结果能够客观反映酸液返排过程中近井地带的动态变化,计算出地层压力和含水饱和度与距井口距离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此外,该模型还能够对不同因素对返排率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返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酸化 酸液返排 渗流模型 返排率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液强制返排中支撑剂回流理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胡景宏 何顺利 +2 位作者 李勇明 赵金洲 刘广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114,共4页
对于低渗致密储层,压裂施工结束后常采用压裂液强制返排技术,支撑剂是否回流是该技术成功与否关键性的评价标准。针对目前支撑剂回流机理研究的局限性,详细分析了支撑剂运移回流的物理过程,通过对注入的最后一段支撑剂中的单颗粒支撑剂... 对于低渗致密储层,压裂施工结束后常采用压裂液强制返排技术,支撑剂是否回流是该技术成功与否关键性的评价标准。针对目前支撑剂回流机理研究的局限性,详细分析了支撑剂运移回流的物理过程,通过对注入的最后一段支撑剂中的单颗粒支撑剂的受力分析,建立了支撑剂回流的运动模型和起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注入的最后一段支撑剂在停泵后瞬间就在裂缝口停下来,支撑剂是否发生回流主要取决于返排的压裂液是否有足够的速度将支撑剂起动;在强制返排的过程中,先用小油嘴放喷返排,然后换用较大油嘴,既能及时把压裂液排出地层,又能较好地防止支撑剂回流。为定量选择放喷油嘴直径提供理论依据,优化返排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返排 支撑剂回流 运动模型 起动模型 临界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助排工艺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波 温庆志 +3 位作者 罗明良 翟恒立 于姣姣 刘广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4,共6页
如何提高返排率、减少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实现人工裂缝高导流能力,已经成为油气藏增产改造技术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氮气、CO2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了液氮、CO2的助排机理,建立气体伴注排液模型,编制了气体伴注设计软件,对影响压裂... 如何提高返排率、减少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实现人工裂缝高导流能力,已经成为油气藏增产改造技术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氮气、CO2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了液氮、CO2的助排机理,建立气体伴注排液模型,编制了气体伴注设计软件,对影响压裂井气体伴注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助排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随着井深增加和压力梯度的降低,液氮伴注比和氮气伴注排量略有增大;井深每增加100 m,液氮伴注比增加约0.3%;压力梯度每增加0.01 MPa/m,液氮伴注比降低约0.6%。随着泵注排量的增加,液氮伴注比增大。井底压力的变化幅度与井口注入压力的变化幅度基本相同;井口注入压力每增加5 MPa,井底压力也增加约5 MPa。随注入流量的增加,井筒压力逐渐减小;注入流量每增加0.5 m3/min,井底压力降低约1.75 MPa。对胜利油田某井进行液氮助排参数优化设计,压裂液返排率达到90%,压裂井产量增加了2.7倍,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准确可靠,可以用于指导油田现场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液氮 二氧化碳 助排机理 气体伴注模型 返排技术 参数优化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井支撑剂回流预测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焦国盈 王嘉淮 +3 位作者 潘竟军 张天翔 王玉斌 王锐 《海洋石油》 CAS 2007年第4期46-49,共4页
新疆油田准东、石西和陆梁油田部分油井在压裂后出现支撑剂回流现象,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降低了压裂效果。针对压裂井支撑剂回流问题,开展了支撑剂回流预测研究,建立了支撑剂回流预测模型,以便在压裂设计阶段预测支撑剂回流趋势、采... 新疆油田准东、石西和陆梁油田部分油井在压裂后出现支撑剂回流现象,影响了油井的正常生产,降低了压裂效果。针对压裂井支撑剂回流问题,开展了支撑剂回流预测研究,建立了支撑剂回流预测模型,以便在压裂设计阶段预测支撑剂回流趋势、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在建立模型时,考虑了地层力学性质、地层流体、人工裂缝和支撑剂的影响。裂缝导流能力和地层渗透率决定了产出液在裂缝和基质之间的分配关系;在建立裂缝临界流量模型时,首先推导出理论临界流速,然后考虑缝宽、闭合应力和支撑剂的影响对其进行修正。现场实例计算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现场生产实际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支撑剂回流 预测方法 分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压后裂缝闭合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许雷 郭大立 +2 位作者 孙涛 罗振兴 李铁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47-49,74,共4页
综合运用流体力学和岩石力学的相关理论以及物质平衡原理,建立压裂压后裂缝闭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分析裂缝闭合过程中井口压力的变化规律,给出裂缝闭合时间和支撑剂沉降距离的计算方法。实例分析和应用表明,低渗透储层人工裂缝自然闭... 综合运用流体力学和岩石力学的相关理论以及物质平衡原理,建立压裂压后裂缝闭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分析裂缝闭合过程中井口压力的变化规律,给出裂缝闭合时间和支撑剂沉降距离的计算方法。实例分析和应用表明,低渗透储层人工裂缝自然闭合时间过长,支撑剂沉降距离较大,导致压裂液对地层和裂缝的污染严重,最终影响压裂效果,因此,压裂压后合理选择液体返排时机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压裂返排 裂缝闭合 闭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多尺度孔缝介质压裂液微观赋存机理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夏海帮 韩克宁 +2 位作者 宋文辉 王伟 姚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5期627-635,685,共10页
页岩气藏水力压裂后大量压裂液滞留在基岩孔隙和压裂诱导裂缝内。目前页岩气藏压裂液微观赋存机理认识不清,导致难以准确认识返排过程中页岩气井压裂液返排率差异。建立页岩气藏多尺度孔缝介质压裂液微观赋存分析方法,揭示页岩气藏压裂... 页岩气藏水力压裂后大量压裂液滞留在基岩孔隙和压裂诱导裂缝内。目前页岩气藏压裂液微观赋存机理认识不清,导致难以准确认识返排过程中页岩气井压裂液返排率差异。建立页岩气藏多尺度孔缝介质压裂液微观赋存分析方法,揭示页岩气藏压裂液微观赋存机理。建立同时考虑岩石-流体作用力和气水界面毛管力的单孔隙气水赋存分析方法,进一步拓展至孔隙网络,采用侵入逾渗研究基岩压裂液赋存模式。基于水力压裂诱导裂缝CT扫描成像结果,采用水平集气、水界面追踪方法计算不同返排压力下气水分布,研究诱导裂缝压裂液赋存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基岩系统返排率呈现缓慢上升—快速上升—趋于平缓的趋势。压裂液主要呈现水相饱和孔隙赋存、角落水相赋存、水膜状赋存3种赋存模式;压裂诱导裂缝系统返排率主要受诱导裂缝周围孔隙连通性影响,呈现快速上升后趋于平缓趋势。滞留压裂液主要赋存在水力压裂诱导裂缝周围盲端基质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数字岩心 孔隙网络模型 压裂液 返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后多层排液模型研究与应用
9
作者 李勇明 岳迎春 +3 位作者 杜成良 钟烨 江有适 毛虎 《油气井测试》 2010年第2期1-3,共3页
针对我国单井多层压裂技术应用日益普遍、压后多层排液理论十分缺乏的现状,建立了压后多层排液的计算模型。模型考虑返排过程中的气、水两相流动,根据气、液组分的物质平衡关系,建立了单层排液的数值模型;利用气液两相管流压降方程,依... 针对我国单井多层压裂技术应用日益普遍、压后多层排液理论十分缺乏的现状,建立了压后多层排液的计算模型。模型考虑返排过程中的气、水两相流动,根据气、液组分的物质平衡关系,建立了单层排液的数值模型;利用气液两相管流压降方程,依据排量叠加原理,得到压后多层排液的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分析了渗透率、井底压力以及破胶液粘度对压后返排量的影响关系。该模型有利于丰富多层压裂设计理论、指导压后多层排液现场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多层排液 计算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膜法脱盐过程建模与能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春 龚雅妮 +2 位作者 孙晓刚 张壮 孔繁鑫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3年第2期214-221,共8页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脱盐处理有助于实现废水回用和合理排放,脱盐处理过程的建模与能效分析对工艺优化和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页岩气压裂返排液膜法脱盐过程包括预处理工艺(电絮凝+超滤)和反渗透。针对反渗透膜组件,本文采用溶...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脱盐处理有助于实现废水回用和合理排放,脱盐处理过程的建模与能效分析对工艺优化和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页岩气压裂返排液膜法脱盐过程包括预处理工艺(电絮凝+超滤)和反渗透。针对反渗透膜组件,本文采用溶解扩散模型来描述传质过程。基于实验数据,对膜组件的纯水渗透性常数和盐的传质系数进行计算。最后,建立了能效和经济评估模型,并考虑了引入能量回收系统后对脱盐处理过程经济性和能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引入能量回收系统后,总能耗降低了20.45%,泵的年度运行费用降低了15.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脱盐 反渗透 能效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脂去除压裂返排液中残余硼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伟 胡小园 +1 位作者 夏林 王越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3年第11期1-6,共6页
硼交联剂在压裂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残余硼对压裂返排液的再次回用具有强制约性,会直接影响配液性能。针对压裂返排液除硼这一技术难题,以硼去除率为考察指标,采用硼螯合树脂从吸附时间、温度、pH值、转速、树脂用量、树脂再生次数等... 硼交联剂在压裂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残余硼对压裂返排液的再次回用具有强制约性,会直接影响配液性能。针对压裂返排液除硼这一技术难题,以硼去除率为考察指标,采用硼螯合树脂从吸附时间、温度、pH值、转速、树脂用量、树脂再生次数等方面考察树脂对硼的吸附效果,并分析离子强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确定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最佳树脂除硼工艺为吸附时间1 h、温度25℃、pH值9、转速200 r/min、树脂用量2.5 g,此时硼的平均去除率为94.85%,满足重新配液要求;不同二价离子强度对树脂吸附的影响作用有限;树脂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以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为主;分别采用清水和处理后的压裂返排液配置压裂液,两者的挑挂性能无差别。此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压裂返排液的回用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除硼 树脂 吸附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压裂液返排的致密气藏气水两相产能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晓强 孙海 +1 位作者 吕爱民 樊冬艳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3-112,I0007,I0008,共12页
大部分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以单相气体流动为主,忽略气井早期返排阶段压裂液和气体共存现象。基于线性双重孔隙模型,建立致密气藏气水两相早期返排计算模型,将储层改造区域(SRV)分为天然裂缝与基岩系统,其中天然裂缝系统为气水两相流动,... 大部分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以单相气体流动为主,忽略气井早期返排阶段压裂液和气体共存现象。基于线性双重孔隙模型,建立致密气藏气水两相早期返排计算模型,将储层改造区域(SRV)分为天然裂缝与基岩系统,其中天然裂缝系统为气水两相流动,基岩系统为单相气体解吸;根据实际返排液体积拟合,分析天然裂缝系统动态相对渗透率与时间的关系,采用Laplace变换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有效孔隙体积和初始返排率对模型气井产能的影响。致密气藏x1井的应用结果表明:初始返排率越高,气井产能越高,气水两相早期返排分析模型产能拟合效果较好;结合产水量无量纲压力与平衡时间的关系,计算裂缝总体积为22.191×10^3 m^3,基岩-裂缝接触面积为2.456×10^5 m^2,平均裂缝开度为45.2 mm。该结果对致密气井压裂效果评价和产能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 压裂水平井 气水两相 返排计算模型 产能预测 压裂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支撑剂回流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2
13
作者 陶祖文 蒲杨 +2 位作者 杨乾隆 赵国彬 但伟成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1年第5期28-34,共7页
为了充分认识影响压裂支撑剂回流的因素,降低压裂后放喷测试过程中压裂支撑剂回流引起的储层伤害,解决阀门砂卡以及地面管线、油嘴套、分离器冲蚀等井口隐患治理,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某页岩气平台压裂后放喷测试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4... 为了充分认识影响压裂支撑剂回流的因素,降低压裂后放喷测试过程中压裂支撑剂回流引起的储层伤害,解决阀门砂卡以及地面管线、油嘴套、分离器冲蚀等井口隐患治理,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某页岩气平台压裂后放喷测试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4类压裂支撑剂回流预测模型中各种因素对压裂支撑剂回流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离散单元方法(DEM)耦合并行计算方法(即CFD-DEM技术)进行压裂支撑剂回流过程数值模拟研究,同时在该页岩气井开展了矿场实验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影响压裂支撑剂回流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压裂支撑剂性质、作用在压裂支撑剂上的流体性质及其流速、裂缝的性质,其中临界返排流速是影响压裂支撑剂回流的主要因素;②采用CFD-DEM技术能够研究复杂工况条件下各因素对压裂支撑剂回流的影响规律,并从矿场试验得到印证。结论认为:在保证压裂后返排流体临界携液流速和防止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基础上,合理优选油嘴尺寸是减少压裂支撑剂回流的有效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支撑剂 回流模型 离散元模拟 临界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气井压裂液返排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守雨 杜林麟 《中外能源》 CAS 2016年第2期30-35,共6页
低渗气井压裂液返排动态研究对合理制定返排制度、优化压后产能有着实际意义。压后返排是影响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低渗气井压裂液返排所涉及到的流动出发,建立包括气藏渗流、侵入区滤失压裂液渗流、压裂液裂缝内返排流动和井筒气液... 低渗气井压裂液返排动态研究对合理制定返排制度、优化压后产能有着实际意义。压后返排是影响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低渗气井压裂液返排所涉及到的流动出发,建立包括气藏渗流、侵入区滤失压裂液渗流、压裂液裂缝内返排流动和井筒气液两相流动等4个过程的压裂液返排数值模型,考虑储层物性、滤失区物性、裂缝特征及井筒在返排过程中对流动动态特征的影响,并系统研究返排数值模型耦合求解计算方法,实现低渗气井压裂液返排过程的动态模拟。利用返排数值模型对实际井例进行计算,研究缝长、裂缝导流能力、储层渗透率及流度、液氮助排等因素对压裂液返排动态特征、返排效果和产能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滤液侵入区相渗变化导致永久性产能损失不会发生,而裂缝内紊流将损耗裂缝有效长度,降低气相有效渗透率,制约气井产能,返排控制时应当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气井 压裂液返排 模型 耦合计算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长宁地区页岩气水平井压后返排潜力评估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满 常程 +3 位作者 岳文瀚 余杨康 罗鑫 唐亮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6期63-67,共5页
目前,页岩气压后返排闷井时间与油嘴制度主要依靠经验来确定,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理论依据。为了实现页岩气的效益开发,选取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H36平台9口已开发的水平井进行分析,对3口控压返排井进行压后返排优化模型评估。... 目前,页岩气压后返排闷井时间与油嘴制度主要依靠经验来确定,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理论依据。为了实现页岩气的效益开发,选取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H36平台9口已开发的水平井进行分析,对3口控压返排井进行压后返排优化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实际与理论的返排结果在闷井时间及油嘴制度方面存在差异,最终可采储量存在5%~10%的潜力提升空间,建议采用返排优化模型来确定合理闷井时间以及油嘴制度,从而提高单井阶段最终可采储量及平台井整体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区 返排优化模型 闷井时间 油嘴制度 潜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浆侵入与返排液中离子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
16
作者 尚锁贵 刘红岐 +4 位作者 王健 刘海波 杨玉卿 杨征世 陈一建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5期9-14,40,共7页
泥浆侵入地层后,地层的物性会发生变化。地层测试作业中,泥浆滤液会与原始地层流体一起进入取样器,以致取样液体与侵入前泥浆滤液中的离子类型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容易导致对原始地层流体类型的误判。定量分析取样液体中的离子类型... 泥浆侵入地层后,地层的物性会发生变化。地层测试作业中,泥浆滤液会与原始地层流体一起进入取样器,以致取样液体与侵入前泥浆滤液中的离子类型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容易导致对原始地层流体类型的误判。定量分析取样液体中的离子类型与含量,掌握泥浆侵入后离子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正确判断地层流体类型。通过泥浆侵入和返排实验,测试泥浆侵入前和返排过程中泥浆滤液中离子的类型和含量,分析影响返排液离子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从而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返排液离子含量计算模型。运用此模型,分别根据实验数据和现场数据计算得到的返排液离子含量,其相关性均超过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测试 泥浆滤液 泥浆侵入 泥浆返排 离子含量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稠密离散相模型的冲缝筛管冲蚀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晓斌 高凌霄 +2 位作者 曹锴 党博 王治国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3年第4期24-32,共9页
针对压裂返排过程中固体颗粒引起的冲缝筛管冲蚀问题,分析颗粒近壁面冲蚀行为,为井下防砂工具的冲蚀研究提供依据。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基于稠密离散相模型,编写用户自定义函数UDF,研究高砂质量分数下撞击壁面的数目、速度和角度等颗... 针对压裂返排过程中固体颗粒引起的冲缝筛管冲蚀问题,分析颗粒近壁面冲蚀行为,为井下防砂工具的冲蚀研究提供依据。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基于稠密离散相模型,编写用户自定义函数UDF,研究高砂质量分数下撞击壁面的数目、速度和角度等颗粒的运动特性。通过冲蚀速率增长率的变化确定临界冲蚀流速。结果表明,在压裂返排过程中,颗粒撞击速度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是引起冲蚀速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入口流速从6 m/s增加到12 m/s时,孔眼出口处的冲蚀速率最大值从3.54×10^(-2)mm/kg增长到3.42×10^(-1)mm/kg,增长9.66倍;颗粒撞击角度随着流速增加不发生变化;砂质量分数增加,导致入口处颗粒数量增加,颗粒撞击频率也增加,颗粒平均撞击速度更低,速度波动幅度增大,同时颗粒平均撞击角度波动幅度较大,且颗粒平均撞击角度降低。研究结果为冲缝筛管在油气田的应用安全性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密离散相模型 计算流体力学 压裂返排 冲缝筛管 冲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菌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响应面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冯栩 陈柯锦 +2 位作者 关统伟 王姝歆 温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1-188,共8页
采用实验室已经筛选出的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考察发酵培养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进行絮凝性能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5为Acinetobacter baumannii strain,发酵培养36h时,其絮凝率可达到65.7%。采用絮凝菌与PAC复配的方法处理页岩气... 采用实验室已经筛选出的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考察发酵培养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进行絮凝性能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5为Acinetobacter baumannii strain,发酵培养36h时,其絮凝率可达到65.7%。采用絮凝菌与PAC复配的方法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并且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处理过程进行了优化。设定响应值为COD去除率,根据响应值的分布情况确定最佳絮凝条件为:絮凝菌H5的投加量10 mg/L; PAC浓度30 mg/L;慢速搅拌速度73 r/min;沉降时间40min。最佳絮凝条件下,联合处理对压裂返排液中COD去除率为85.1%,浊度去除率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 絮凝菌 联合处理 回归模型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202H2平台“工厂化”压裂作业实践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旭礼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7年第1期63-67,共5页
为实现四川盆地威远区块首个页岩气整装平台"工厂化"拉链式压裂安全、环保、高效地实施,结合区块地理地质特征和页岩气压裂特点,以连续施工和降本增效为出发点,通过不断试验摸索,优化工艺流程,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威远区块的&qu... 为实现四川盆地威远区块首个页岩气整装平台"工厂化"拉链式压裂安全、环保、高效地实施,结合区块地理地质特征和页岩气压裂特点,以连续施工和降本增效为出发点,通过不断试验摸索,优化工艺流程,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威远区块的"工厂化"连续作业流程模式:1设计压裂返排液重复利用方案,重复利用率达100%,缓解环保压力;2依托一体化压裂车组及配套设备保证"工厂化"压裂的连续、高效运行;3大胆开展现场试验,总结出具有较强适用性的主体泵注模式,压裂改造效果显著;4综合管理模式实现生产组织平稳有序。威202H2平台6口井分两轮进行压裂施工,每天平均施工时效2.32段,其中首轮每天施工时效为2.52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段施工液量和加砂量分别为1 853 m^3和65.5 m^3,与设计参数基本吻合;整个平台储层改造体积达1.1×10~8 m^3,其中D井最高日产31.87×10~4 m^3、最高压力43.96 MPa,平台6个月累产达1.45×10~8m^3,显示了"工厂化"压裂作业模式的巨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区块 页岩气 工厂化 压裂 连续作业 流水性作业 返排液 重复利用 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黄洪林 罗鸣 +3 位作者 吴艳辉 李文拓 肖平 李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78,I0005,I0006,共14页
钻井呼吸效应常被误判为井涌而采取错误的措施,使呼吸效应强度增加。为明确深水浅层呼吸效应机制,基于深水浅层高孔高渗和裂缝不发育的特点,建立多孔弹性介质渗流模型,模拟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过程,分析地层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渗... 钻井呼吸效应常被误判为井涌而采取错误的措施,使呼吸效应强度增加。为明确深水浅层呼吸效应机制,基于深水浅层高孔高渗和裂缝不发育的特点,建立多孔弹性介质渗流模型,模拟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过程,分析地层参数(弹性模量、泊松比、渗透率和孔隙度)、钻井液性能(塑性黏度和动切力)和井底压差对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水浅层钻井呼吸效应属于渗透性诱导机制,使部分钻井液残留在地层中,具有瞬时性,可分为漏失、拟稳态和返排3个阶段。低弹性模量、低泊松比、高孔高渗的地层更容易发生渗透性呼吸效应。加入降滤失剂和膨润土、使用低密度钻井液、采用低排量的钻井方式和控压钻井技术等,可以降低渗透性呼吸效应强度。该结果为深水浅层安全高效钻井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浅层 呼吸效应 多孔弹性介质 渗流模型 高效钻井 钻井液 漏失 返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