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4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inuity control method of cutter posture vector for efficient five-axis machining 被引量:1
1
作者 HWANG Jong-dae KIM Sang-myung +1 位作者 JUNG Hyun-chul JUNG Yoon-gy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1969-1975,共7页
During five-axis machining of impeller, the excessive local interference avoidance leads to inconsistency of cutter posture, low quality of machined surface and increase of processing time. Therefore, in order to impr... During five-axis machining of impeller, the excessive local interference avoidance leads to inconsistency of cutter posture, low quality of machined surface and increase of processing time. Theref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ive-axis machining of impellers, it is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cutter posture changes and create a continuous tool path while avoiding interference. By using an MC-space algorithm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an MB-spline algorithm for continuous control was intended to create a five-axis machining tool path with excellent surface quality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 A five-axis cutting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inuity control.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urface shape with continuous method is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is generally favorable. Consequent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uggested method is verified by identifying the improvement of efficiency of five-axis machining of an impeller in aspects of surface quality and machining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ve-axis control machining CONFIGURATION-SPACE B-SPLINE continuity control method IMPELLER interfer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CNC Grinding Machining Method About Isometric Polygon Profile
2
作者 WANG De-sheng, ZHOU Ai-ping, YUAN Yan-ling (Dept. of Mech. Eng. of JIT, Jiaozuo 454000,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0-61,共2页
The formed principle and CNC grinding machining method of isometric polygonal profile are studied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Equation about section curve of isometric polygon profile is set up by means of geometric pr... The formed principle and CNC grinding machining method of isometric polygonal profile are studied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Equation about section curve of isometric polygon profile is set up by means of geometric principle. With the use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theory, the curve is proved to be with geometric feature of convex curve. It is referred to as Isometric Polygonal Curve (IPC), because that is a kind of convex curve on which the distance between any parallel tangent lines is equal. Isometric Polygonal Profile (IPP) or Isometric Polygonal Cone Profile (IPCP) or Isometric Polygonal Topless Cone (IPTC) is formed with the IPC and straight line as generating curve. But the machining and measuring of the IPCP are so inconvenient that it has little value. Keeping in mi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IPP and IPT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gram method of CNC grinding machining. Isometric polygonal profile connection is a kind of polygonal profile connection. It has the superiority over keys (prismatic key & spline etc), and can be suit for the situations such as high rotative velocity, large torque, high precision, and small fixed room and vibration. Nowadays, some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Russia, German and Switzerland applied CNC machining to the machining of polygon surface coupling parts, which makes their applications in machine productions such as motor engine, heavy machine increase day by day. But reports about concrete machining technology of isometric polygonal profile and programming of CNC machining program are very few. CNC grinding of the IPP and IPTC is one kind of the precision machining technology.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PP and IPTC connection. From the forming mechanism, we can see that the machining and measuring of the IPP and IPTC are convenient, and therefore they have the value of the popularization. But the machining and measuring of the IPCP are so inconvenient that it has little value. In the programming the CNC grinding of the IPP and IPTC,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calculate the coordinate of node according to the approaching method of equal error arc.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CNC grinding mentioned above to design the grinding machine,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and of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metric Polygonal Profile Isometric Polygonal Topless Cone cnc grinding machi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CAD/CAM system and profile measuring device for CNC grinding machine to obtain an optimal grinding speed 被引量:2
3
作者 LIM Sang-Heon KIM Jae-Hyun LEE Choon-M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146-152,共7页
Cam mechanics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devices for generating irregular motions and is widely used in automatic equipment,such as textile machines,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and other automatic devices.In order to ... Cam mechanics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devices for generating irregular motions and is widely used in automatic equipment,such as textile machines,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and other automatic devices.In order to obtain a positive motion from the follower using a rotating cam,its shape should be correctly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The development of an adequate CAD/CAM system for a cam profile CNC grinding machine is necessary to manufacture high-precision cam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e development of a CAD/CAM system and profile measuring device for a CNC grinding machine to obtain an optimal grinding speed with a constant surface roughness.Three types of disk cams were manufactured using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nd procedures to verify effectiveness of the developed CAD/CAM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 CAD/CAM system cnc grinding machine optimal grinding spe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Approach for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Machining of General Cylindrical Cam Using Relative Velocity and Inverse Kinematics
4
作者 Se-Hwan Park Byong-Kook Gu +1 位作者 Joong-Ho Shin Geun-Jong Yoo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05-,共1页
Cylindrical Cam Mechanism which is one of the best eq uipments to accomplish an accurate motion transmiss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 lds of industries, such as machine tool exchangers, textile machinery and automa t... Cylindrical Cam Mechanism which is one of the best eq uipments to accomplish an accurate motion transmiss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 lds of industries, such as machine tool exchangers, textile machinery and automa tic transfer equipment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shap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the cylindrical cam. The design approach uses the relative velocity concept and the manufacturing approach uses the inverse kinematics concept. For the shape desig n, the contact points between the cam and the follower roller are calculated bas ed on relative velocity of which the direction is on the common tangential line, and then the whole shape of cam is determined from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ordi nate system. For the 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the loca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utter path can be allocated corresponding to the designed shape data. The in tegral NC code for multi-axis CNC machining center is created using the inverse kinematics concept from the data of the loca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utter path. As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the machine tool is designed t o having an alternative size in fabricating the general cam, while the tool must be fitted to diameter size of the follower in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Finally, CAD/CAM program, "Cylindrical DAM", is developed on C++ lan guage. This program can perform shape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kinematics simul ation, which can make integral NC code for multi-axis CNC machining center.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applied easily on fields of indus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lindrical Cam Mechanism(CCM) shape design rel ative velocity method NC Code Multi-axis cnc machining center inverse kinema 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MATLAB GUI在数控机床故障强度函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何佳龙 何秀麟 +2 位作者 安阳 王昕 罗巍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2,共6页
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工程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工科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如何作出教育应答,如何加快推进工科教育的改革、加快新工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面向新工科背景,突... 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工程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工科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如何作出教育应答,如何加快推进工科教育的改革、加快新工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面向新工科背景,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优化学科专业新结构,以及创新教育教学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围绕数控机床故障强度函数实验教学,查找当前课程建设的不足,积极探索新工科实验教学新手段,基于MATLAB GUI平台进行数控机床故障强度函数建模仿真试验平台的建设,对辅助课堂教学、开展实验项目,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数控机床 虚拟仿真 可靠性 故障强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产学用”如何驱动“卡脖子”技术的双核创新——基于华中数控的纵向案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贺远琼 刘路明 +1 位作者 田志龙 陈吉红 《南开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9,共14页
数控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基础产业。我国在数控机床核心零部件和高端数控系统方面面临严峻的技术封锁。如何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国产数控机床竞争力,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点议题。本文以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 数控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基础产业。我国在数控机床核心零部件和高端数控系统方面面临严峻的技术封锁。如何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国产数控机床竞争力,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点议题。本文以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为典型案例,构建了“政产学用”合作主体驱动技术与市场双核创新的机制模型。研究发现,案例企业的“卡脖子”技术突破包括技术与市场的双核创新,技术创新经历“基础技术积累→基础技术升级→技术集成化→技术生态化”四个阶段,市场创新经历“市场储备→侧翼进攻→正面竞争→多点竞争”的演变过程。在双核创新过程中,“政产学用”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呈现出“学→产→政→用”的关键作用主体演变路径。研究丰富了“政产学用”协同创新模式和技术与市场创新的学术成果,为我国“卡脖子”技术攻关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卡脖子”技术 “政产学用”合作主体 技术创新 市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数线性过程的数控机床不完全预防性维修策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任丽娜 王子倩 《现代制造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针对数控机床维修时产生较高维修成本和未能充分利用系统剩余寿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数线性过程的数控机床非等周期不完全预防性维修方法。建立对数线性过程下机床不完全预防性维修的混合故障强度模型,根据经验取值法给出役龄递减... 针对数控机床维修时产生较高维修成本和未能充分利用系统剩余寿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数线性过程的数控机床非等周期不完全预防性维修方法。建立对数线性过程下机床不完全预防性维修的混合故障强度模型,根据经验取值法给出役龄递减因子和故障强度递增因子的表达式,以可靠度为约束,推导出不同预防性维修阈值和更换阈值下的动态维修间隔期。在此基础上,以平均维修费用最小为目标给出设备维修周期内的最佳预防维修次数。以数控机床主轴系统为例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分别与未考虑更换阈值的维修模型以及混合故障强度因子服从均匀分布的维修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维修成本且能充分利用设备的剩余寿命。研究结果为制定合理的数控机床预防性维修策略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 数控机床 对数线性过程 不完全预防性维修 混合故障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维修信息的重型数控机床FMECA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红霞 任杰 +2 位作者 张俊峰 王凡 谢遂心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5,共7页
重型数控机床具有故障发生随机且故障数据少的特点,对其故障进行溯源分析一直是研究难点。传统的FMECA分析主要考虑系统运行中的故障对于整体的影响程度,并没有考虑产品的复杂维护。针对此,将机床的维修成本和维修时间作为重要信息指标... 重型数控机床具有故障发生随机且故障数据少的特点,对其故障进行溯源分析一直是研究难点。传统的FMECA分析主要考虑系统运行中的故障对于整体的影响程度,并没有考虑产品的复杂维护。针对此,将机床的维修成本和维修时间作为重要信息指标,并融合到FMECA分析中,综合故障频率、检测难度、风险优先数、故障影响等指标信息进行分析,基于CBWM法对各指标信息进行权重分配,并采用TOPSIS法对机床综合信息的FMECA分析结果进行排序,最终得到综合多指标信息的FMECA分析结果,确定薄弱程度最高的机床子系统为液压系统,其故障发生频率最高,故障影响性最强。所提分析方法和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工况,有利于制定机床的维修策略,为提升机床整体的可靠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数控机床 FMECA分析 维修成本 维修时间 CBWM法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机床精度保持性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9
作者 初红艳 李宁 +2 位作者 李迎 陈文涛 赵永胜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0-38,共9页
精度保持性是制约国产数控机床走向高端的关键环节,精度保持性定量评价是数控机床综合性能提升的重要部分。针对现有评价方法不足,考虑机床精度指标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演变过程,提出一种数控机床精度保持性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精度寿命... 精度保持性是制约国产数控机床走向高端的关键环节,精度保持性定量评价是数控机床综合性能提升的重要部分。针对现有评价方法不足,考虑机床精度指标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演变过程,提出一种数控机床精度保持性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精度寿命、精度保持度、精度退化速率、精度波动度4个评价指标构建精度保持性多指标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初始权重,利用熵权法对初始权重进行修正,最终由组合赋权法得到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并结合评价指标数据计算精度保持性综合评价指数。通过一组算例数据对精度保持性综合评价方法有效性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某型立式加工中心精度指标进行长期监测,按照所提方法计算关键精度指标的精度保持性综合评价指数,对比得出精度保持性水平高低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利用4个指标对机床精度保持性进行评价,更加全面反映精度退化过程,实例分析某机床X向直线轴的Y向精度保持性高于Z向,与实际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精度保持性 多指标综合评价 组合赋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机床可靠性的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0
作者 田海龙 孙雨治 +3 位作者 杨兆军 刘志峰 陈传海 何佳龙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0-1441,共12页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在数控机床可靠性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研究聚焦于多元因素综合评估、多源层次信息集成、多分析方法集成和动态特性建模四个方面。通过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剖析了四个方面的优势与现存问题。通过整合行...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在数控机床可靠性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研究聚焦于多元因素综合评估、多源层次信息集成、多分析方法集成和动态特性建模四个方面。通过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剖析了四个方面的优势与现存问题。通过整合行业需求特征,阐述了机床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的演进路径,为构建高精度的机床可靠性评估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可靠性分析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控成形磨齿机的内斜齿轮齿向倒棱计算与加工
11
作者 邓静 王自林 +1 位作者 蒋闯 张聪聪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63,共6页
针对内斜齿轮齿向倒棱加工中存在的尺寸精度控制难度大、加工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砂轮过渡圆弧曲面的精密倒棱方法。在内斜齿轮端截面内建立齿根过渡圆弧曲线方程,推导出内斜齿轮齿向倒棱砂轮的回退量T及齿轮倒棱所需偏转角θ2的... 针对内斜齿轮齿向倒棱加工中存在的尺寸精度控制难度大、加工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砂轮过渡圆弧曲面的精密倒棱方法。在内斜齿轮端截面内建立齿根过渡圆弧曲线方程,推导出内斜齿轮齿向倒棱砂轮的回退量T及齿轮倒棱所需偏转角θ2的几何关系。通过分析内斜齿轮倒棱运动,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求出最佳回退量和偏转角。在Vericut中搭建机床三维模型,对内斜齿轮齿向磨削倒棱进行仿真加工与分析。最后,基于内斜齿轮加工原理和运动规律,编写相应的数控加工程序,并完成内斜齿轮齿向倒棱加工实验,同时利用齿轮检测中心对内斜齿轮齿向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利用数控成形磨齿机对内斜齿轮齿向倒棱是可行的,仿真误差在合理范围内;所提砂轮过渡曲面齿向倒棱方法实现了内斜齿轮倒棱加工的定量控制,有效提升了倒棱尺寸精度与加工效率,为内斜齿轮齿向倒棱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齿轮 齿向倒棱 数控磨齿机 加工仿真与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驱动装置健康评价指标约简方法研究
12
作者 郑飂默 朱嘉凤 +2 位作者 李备备 栾昊轩 邵霄辰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1-125,131,共6页
针对数控驱动装置健康评价指标数量多,数据量大,导致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及耗费时间过长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评价指标约简方法,从而达到指标约简的目的。首先根据指标建立原则,初步确定评价指标;基于粗糙集和遗传... 针对数控驱动装置健康评价指标数量多,数据量大,导致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及耗费时间过长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评价指标约简方法,从而达到指标约简的目的。首先根据指标建立原则,初步确定评价指标;基于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给出算法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最后得出约简后的评价指标。结合数控驱动装置的健康评价指标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达到了减少数据采集和计算的工作量的目的,也保留了对数控驱动装置进行健康评估的核心指标,为后续对数控驱动装置进行健康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驱动装置 属性约简 粗糙集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机床复杂操控面板界面布局设计及工效研究
13
作者 张磊 陈洁 +3 位作者 孙远波 窦金花 许帅康 赵起超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51-2364,共14页
为提高用户操作数控机床复杂操控面板的人机工效,降低用户误操作概率,基于发那科系统数控机床操控面板原型,结合任务需求与人机工程设计原则,设计出9种界面布局方案。通过高精度组合式眼动仪、可穿戴脑电仪和无线皮电传感器分别采集了2... 为提高用户操作数控机床复杂操控面板的人机工效,降低用户误操作概率,基于发那科系统数控机床操控面板原型,结合任务需求与人机工程设计原则,设计出9种界面布局方案。通过高精度组合式眼动仪、可穿戴脑电仪和无线皮电传感器分别采集了24名被试者的眼动及电生理信号,同时采用ErgoLAB软件实时记录其眼动、脑电及皮电生理数据;通过数理统计软件SPSS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操作界面的区域划分、按键排布规律、旋钮及按键形状等设计要素对被试者执行操作任务的影响,并确定出对被试者执行操作任务有较大影响的功能指令。结果表明:通过多模态生理信号相互验证的人机工效评价方法可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设计方案的优选与进一步迭代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操控面板 布局设计 人机工效 眼动试验 脑电信号 皮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机床主轴系统FTA可靠性分析
14
作者 陈红霞 牛波 +2 位作者 李宏悦 张蛟腾 陈王浩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31,47,共8页
以某重型数控机床的主轴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故障分析时面临的结构复杂、关键功能部件系统的故障数据少等问题,采用主客观融合的方法展开FTA分析,深入剖析主轴系统发生故障的根本原因。针对专家评定底事件发生度时无法进行定量计算且... 以某重型数控机床的主轴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故障分析时面临的结构复杂、关键功能部件系统的故障数据少等问题,采用主客观融合的方法展开FTA分析,深入剖析主轴系统发生故障的根本原因。针对专家评定底事件发生度时无法进行定量计算且具有较大的个人主观性这一问题,采用熵权、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底事件主观发生度进行计算,减少专家评估造成的人为主观性误差。对于已经发生的故障,由于样本量较少,有时会忽略故障发生的偶然性,采用证据理论方法对底事件客观发生度进行计算,减少因重型机床故障数据不足导致的随机误差。最后采用熵权和TOPSIS法对故障树底事件主、客观发生度进行综合计算并排序,得出排名前4的底事件分别为:拉刀爪损坏、轴承磨损、油缸漏油及爬行、切削量大。这4个底事件对主轴系统故障的影响程度最大,企业在日常维护保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数控机床 可靠性 主轴系统 故障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乘积负效应消解驱动的数控机床可靠性分配研究
15
作者 陈达波 陈一凡 况智允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6-160,167,共6页
针对数控机床可靠性分配中的乘积负效应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配与预计交互建模的可靠性分配方法。以功能-运动-动作(FMA)分解树为分配路径,结合分解树的正逆向映射特点,建立数控机床可靠性分配与预计交互模型;采用基于随机谱嵌入(SSE)... 针对数控机床可靠性分配中的乘积负效应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配与预计交互建模的可靠性分配方法。以功能-运动-动作(FMA)分解树为分配路径,结合分解树的正逆向映射特点,建立数控机床可靠性分配与预计交互模型;采用基于随机谱嵌入(SSE)方法预计运动层的可靠性指标;引入有序加权几何平均(OWGA)算子集结元动作关于分配因素的评分,并结合Copula函数建立考虑故障相关性的元动作可靠性分配模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在满足整机可靠性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可靠性分配结果更低,为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分配提供新的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FMA分解树 交互建模 乘积负效应 可靠性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床温控系统板式电加热水箱设计与仿真研究
16
作者 胡军 龙湛基 +1 位作者 王鹏越 张凯旋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7,共8页
为满足精密卧式加工中心温控系统对机床不同部位的差异化温度控制需求,提出了差异化主动温控系统方案,为该系统设计了3种温控子回路板式电加热水箱结构。通过Fluent软件对水箱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水箱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根据仿真结果,对... 为满足精密卧式加工中心温控系统对机床不同部位的差异化温度控制需求,提出了差异化主动温控系统方案,为该系统设计了3种温控子回路板式电加热水箱结构。通过Fluent软件对水箱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水箱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根据仿真结果,对最大变形量、总换热系数、温度标准差、努塞尔数和摩擦因数进行综合考虑后确定最佳结构方案,对水箱进行生产制造并与机床连接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水箱正常起到温控液温度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精密机床差异化主动温控系统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温控系统 液压水箱 电加热器 共轭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elica-LSTM双驱动的数字孪生机床热误差补偿模型构建
17
作者 孙丽 王诗灏 +3 位作者 姜锋 关咏臻 徐家淳 刘荣玺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5-213,共9页
针对数控机床在高速、高负载运行中因热变形导致的热误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odelica多领域建模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联合驱动的热误差补偿方法。通过Modelica构建机床机械、电气、热力学多物理场耦合的高保真... 针对数控机床在高速、高负载运行中因热变形导致的热误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Modelica多领域建模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联合驱动的热误差补偿方法。通过Modelica构建机床机械、电气、热力学多物理场耦合的高保真数字孪生模型,结合LSTM对机理模型未覆盖的非线性动态误差进行数据驱动补偿。实验以五轴数控加工中心DMG MORI DMU 50为对象,在预热、阶梯加载及扰动工况下采集温度、振动和热误差数据,验证模型性能。结果表明,Modelica-LSTM双驱动模型相较于单一Modelica机理模型,均方根误差降低51.2%,补偿后误差波动幅度减少72%,在高温及动态工况下显著提升预测精度。该方法为高精密机床热误差补偿提供了物理与数据协同驱动的有效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热误差补偿 MODELICA 长短期记忆网络 多领域建模 数字孪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8
作者 唐运周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4期167-170,共4页
随着现代制造业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以真实生产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将企业需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设计与企业实际生产环... 随着现代制造业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以真实生产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将企业需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设计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相关的项目任务,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效果表明,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为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需求的技术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驱动 数控加工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现代制造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轴镗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时变误差测量及补偿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阔 王率峰 +3 位作者 宋磊 张泽伟 陈虎 王永青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航空航天领域关键零部件高端制造的需求对国产数控机床提出了高精度稳定性的要求,时变误差是影响国产高端数控机床精度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易导致航空零件批量加工精度波动。五轴镗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是航空航天领域核心零件的主力加工装备... 航空航天领域关键零部件高端制造的需求对国产数控机床提出了高精度稳定性的要求,时变误差是影响国产高端数控机床精度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易导致航空零件批量加工精度波动。五轴镗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是航空航天领域核心零件的主力加工装备,为减小五轴镗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的时变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机理与数据混合驱动的数控机床时变误差补偿方法,通过测量机床在不同温度状态下的时变误差数据,厘清机床主轴和进给轴主要时变误差项,建立主轴和进给轴主要时变误差项的机理与数据混合驱动的时变误差模型,并基于坐标原点偏置原理实现机床时变误差补偿。经试验验证,补偿后X进给轴时变误差可以减少61.2%,主轴径向时变误差可以减少42.3%,大幅度提高了机床的精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机床 主轴 进给轴 时变误差 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融合的数控加工实训系统开发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晨昊 王美清 曹彦生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0,共5页
针对数控加工实训中存在的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和占用空间多等问题,构建基于西门子数控系统与VERICUT仿真软件结合的虚实融合教学实训系统。建立了虚实融合的协同控制机制,实现了基于OPC UA协议的“实”端数控指令的实时采集和基于CPE(Co... 针对数控加工实训中存在的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和占用空间多等问题,构建基于西门子数控系统与VERICUT仿真软件结合的虚实融合教学实训系统。建立了虚实融合的协同控制机制,实现了基于OPC UA协议的“实”端数控指令的实时采集和基于CPE(Control Panel Emulator)的“虚”端运动仿真的协同控制;通过对机床不同操作模式下的仿真运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功能有效性,为数控加工实训系统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实融合 数控加工 机床数据采集 数控加工仿真 教学实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