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江上游晚更新以来气候演变特征:来自朱家村剖面土壤地球化学的证据
1
作者 赵超 魏翔 +5 位作者 孙建伟 龚文强 赵浩 李晓明 郑俭峰 赵立磊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9-1067,共9页
第四纪处于气候的快速波动期,黄土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为探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过程,对汉江上游洋县境内汉江Ⅰ级河流阶地朱家村剖面沉积特征、常量元素分布、地球化学参数及形成时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 第四纪处于气候的快速波动期,黄土记录了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为探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过程,对汉江上游洋县境内汉江Ⅰ级河流阶地朱家村剖面沉积特征、常量元素分布、地球化学参数及形成时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Ⅰ级河流阶地形成于50 ka BP前后;剖面由下到上具有典型黄土(L_(1))→古土壤(S_(0))→全新世黄土(L_(0))→表层土(TS)的地层序列;剖面主要化学成分为SiO_(2)、Al_(2)O_(3)和Fe_(2)O_(3),化学风化过程中Ca、Na元素迁移淋失程度较高,K、Mg元素迁移淋失程度相对较低;剖面化学风化程度呈现从典型黄土(L_(1))→古土壤(S_(0))逐渐增强,到全新世黄土(L_(0))层又略降低的规律,记录了该区域气候在50~11 ka BP干燥寒冷,由11.00 ka BP开始逐渐增温增湿,2.50 ka BP到达最暖湿,2.50~0 ka BP持续降温变干的演变过程。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北亚热带古气候重建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沉积物 常量元素 化学风化 气候变化 OSL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鄂北岗地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韩路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2期109-113,共5页
为明确气候变化对鄂北岗地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选取2013—202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和1993—2022年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气象要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以及耕地利用对气候变... 为明确气候变化对鄂北岗地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选取2013—202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和1993—2022年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气象要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以及耕地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0年鄂北岗地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日照时数和年平均相对湿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干旱日数总体呈略减趋势,年际差异较大,一年四季均有干旱发生,夏旱最多,春旱、秋旱次之。鄂北岗地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小麦播种面积约占1/2,玉米播种面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水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利用面积逐渐向需水量相对较小的旱地作物倾斜。小麦、玉米播种面积与气象要素呈正相关,水稻播种面积与年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作物 气象要素 种植结构 鄂北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汉江流域水循环要素响应规律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暄宇 顾文权 +1 位作者 胡雅洁 邵东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44,共10页
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变化环境下其水循环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制定适宜的管理政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区... 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变化环境下其水循环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制定适宜的管理政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构建了校准后的VIC分布式水文模型,随后基于降尺度后的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和不同时期土地覆盖遥感数据设置不同情景的模拟,全面分析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要素响应规律,并量化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年均降水中上游增加显著,年内降水更加集中于夏秋季节丰水期,各月实际蒸散发整体增加且年内分布更加均匀化;丹江口入库流量和流域出口断面流量在RCP8.5情景呈显著增加趋势,流域年内枯水期流量减少,丰水期流量全年占比最大增加了8.51%,未来月流量更加集中于丰水期,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概率将会增加。汉江流域的部分稀树草原和有林地在21世纪以来转化为郁闭度更高的落叶阔叶林,土地利用的变化没有使得流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有较大改变,但使得流量整体降低了。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丹江口入库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0%~88%和12%~20%,对流域出口断面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2%~88%和12%~28%,气候变化是汉江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水循环要素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V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典型流域水文要素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虞畅 金君良 +1 位作者 王国庆 李杨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5-855,共11页
以黄河源区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水文要素的演变特征,利用RCCC-WBM水量平衡模型(monthly water balance model developed by research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模拟探究流域生态水文要素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以黄河源区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水文要素的演变特征,利用RCCC-WBM水量平衡模型(monthly water balance model developed by research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模拟探究流域生态水文要素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981-2020年白河流域气温增加趋势显著,气温递升率为0.45℃/(10 a),潜在蒸散发年际变化不明显,而降水和径流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阶段性变化特征;RCCC-WBM水量平衡模型对白河流域具有较好的月尺度径流模拟效果,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coefficient,ENS)分别为0.69和0.62;在假定的气候变化情景下,降水量增加40%且气温变化-4~4℃时对应的径流量变化范围为20.2%~84.4%,实际蒸散发量为1.4%~51.0%,即随着降水量的增多,流域气温和蒸散发变化对径流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源区的水循环演变规律的揭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气候变化 水文要素 RCCC-WBM模型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长江黄河源区水循环变化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6
5
作者 姚名泽 尹军 +2 位作者 刘思敏 蒋青青 袁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2,共9页
长江黄河源区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当下该区域正在经历气候变化,受其影响源区的关键水循环要素也发生改变。气候变化和水循环要素变化下源区的生态出现了何种变化、水土涵养现状如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文献综... 长江黄河源区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当下该区域正在经历气候变化,受其影响源区的关键水循环要素也发生改变。气候变化和水循环要素变化下源区的生态出现了何种变化、水土涵养现状如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总结梳理了气候变化下长江黄河源区关键水循环要素的基本变化情况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气温升高显著,降水变化趋势存在区域差异;冰川积雪消融增加,冻土消融加剧;不同区域径流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源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沼泽草甸湿地和高寒泥炭湿地出现退化,而湖泊数量增多,面积增加显著;在多因子的综合作用下,源区河流输沙量平稳或是下降,水土涵养状况稳定或有所改善。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源区生态的压力仍然存在,植被和湿地有退化风险;反映源区水土涵养状况的河流输沙系统驱动机制还不够明晰,相关研究还较少,与之相关的研究亟待进一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要素 气候变化 生态效应 长江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春小麦籽粒痕量元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裕 张强 +5 位作者 王润元 刘宁 王鹤龄 肖国举 勾昕 马志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6-104,共9页
为了回答温度升高是否会改变痕量元素在土壤中的溶解性,以及作物对痕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在人工气候室模拟未来气候变化温度升高背景下,对种植在不同温度处理的3种春小麦,测定了籽粒中Cd,Cu,Fe和Zn含量。结果发现温度升高引起了土壤中Cd... 为了回答温度升高是否会改变痕量元素在土壤中的溶解性,以及作物对痕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在人工气候室模拟未来气候变化温度升高背景下,对种植在不同温度处理的3种春小麦,测定了籽粒中Cd,Cu,Fe和Zn含量。结果发现温度升高引起了土壤中Cd,Cu,Fe和Zn溶解性的显著变化,也显著地影响小麦籽粒中Cd,Cu,Fe和Zn的生物利用率。最高升温3℃处理使西旱1号、2号和3号小麦籽粒中Cd浓度相比对照分别下降43.4%、11.1%和13.4%,Cu浓度相比对照处理分别下降了30.4%、25.1%和10.8%。但Fe和Zn的情况却不同,1℃和2℃升温处理使西旱1号籽粒中Zn浓度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28.9%和35.8%。根据未来气候变化西北地区温度升高1.9℃,估计到2050年,小麦籽粒中的质量分数范围分别在Cd(0.59-0.65)、Cu(5.91-7.64)、Zn(63.73-69.41)和Fe(185.23-202.7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痕量元素 气候变化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3a来我国城市气候和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3
7
作者 杜春丽 沈新勇 +1 位作者 陈渭民 施帅红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0-207,共8页
利用1961—2003年气候观测资料和辐射资料,综合分析了我国10个城市43 a的云量、日照百分率、相对湿度、气温、降水以及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等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43 a来10个城市中,多数城市的总云量减少而低云量增加;(2)各城市... 利用1961—2003年气候观测资料和辐射资料,综合分析了我国10个城市43 a的云量、日照百分率、相对湿度、气温、降水以及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等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43 a来10个城市中,多数城市的总云量减少而低云量增加;(2)各城市的日照百分率呈减少趋势;除乌鲁木齐外,其他城市相对湿度呈减小趋势;各地气温都有所升高;降水量变化的地区性差别较大而总体上变化幅度不明显;(3)除昆明外,各地太阳总辐射呈下降趋势,且总辐射减少主要是由直接辐射减少引起的。由此揭示,43 a来我国城市正经历着以变暖变干为主的气候变化过程,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要素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边黄土剖面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攀 张培新 +3 位作者 杨振京 石迎春 宋超 郭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2-170,共9页
靖边黄土剖面位于黄土-沙漠的过渡区,能更加敏感地记录第四纪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对位于靖边县南15km的三道沟黄土剖面(0~7.2m)进行年代学、磁化率、粒度、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粒度数据显示靖边黄土剖面沉积物以粉砂为主,占比高达80%以上;... 靖边黄土剖面位于黄土-沙漠的过渡区,能更加敏感地记录第四纪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对位于靖边县南15km的三道沟黄土剖面(0~7.2m)进行年代学、磁化率、粒度、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粒度数据显示靖边黄土剖面沉积物以粉砂为主,占比高达80%以上;年龄曲线显示靖边黄土剖面存在千年尺度的沉积间断;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古土壤向黄土层中的元素迁移顺序为Ca>Na>Mg>Si>Al>K>Fe,剖面黄土处于初级风化阶段;多指标综合分析表明,靖边黄土剖面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经历了MIS3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且震荡激烈、末次冰盛期气候极度冷干、冰消期气候好转和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 粒度 元素 气候变化 靖边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风成沉积微量元素揭示的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冰 靳鹤龄 +2 位作者 孙忠 苏志珠 张彩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3-433,共11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风成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和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和Ba以外的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风成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和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和Ba以外的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线上的峰值段对应于古土壤层而谷值段对应于风成砂层,这一现象可作为气候暖湿、冷干波动的标志;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可分为以下阶段:11.8~10.0ka气候寒冷干燥,10.0~9.2ka气候逐渐趋于暖湿,9.2~4.6ka气候相对冷干,4.6~0.7ka气候相对暖湿,0.7ka以来气候明显寒冷干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存在8次寒冷事件,与青藏高原和北大西洋揭示的寒冷期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表明共和盆地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风成沉积 微量元素 气候变化 寒冷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地区全新世泥炭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6
10
作者 赵红艳 王升忠 李鸿凯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55-362,共8页
长白山地区是中国泥炭分布集中地区之一。本文选择长白山地区典型的泥炭剖面———大桥剖面 ,探讨其沉积物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 ,并与该区另一代表剖面———金川泥炭剖面进行对比。结果表... 长白山地区是中国泥炭分布集中地区之一。本文选择长白山地区典型的泥炭剖面———大桥剖面 ,探讨其沉积物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 ,并与该区另一代表剖面———金川泥炭剖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泥炭中常量元素含量最大值出现在 195cm ,向上、向下都减少 ,铁含量与灰分、容重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说明它主要来源于灰分 ;由于泥炭和砂土的基本性质 ,如容重、灰分、pH值有很大的区别 ,泥炭层微量元素大于下部砂土的含量 ,亚表层微量元素含量最高 ,这与灰分、纤维含量正好相反 ,与 pH值剖面变化一致 ;沉积物容重、灰分、pH值、Ca/Mg以及元素的富集因子、泥炭中总碳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 ,显示很强的一致性 ,据此反映该区经历了早 ( 11880~ 76 0 0aBP)、中 ( 76 0 0~ 2 4 80aBP)、晚 ( 2 4 80~ 0aBP)全新世三个环境阶段 ,其结论与前人通过孢粉、同位素手段分析得到的金川泥炭剖面环境变迁规律相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地区 泥炭 地球化学 痕量元素 常量元素 气候变化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新崖洞4.5ka以来气候变化的石笋微量元素记录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建力 何潇 +2 位作者 李清 李廷勇 王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0-915,共6页
根据重庆新崖洞石笋XY6已有的碳氧同位素成果,进一步探讨微量元素指标(Mg/Ca,Sr/Ca,Ba/Ca及Mg/Sr)的气候及环境意义。认为Mg/Ca比值可以作为古降水的气候指标,极好地记录这4500a来的气候干湿变化,尤其对4000aB.P.左右的季风降水减少有... 根据重庆新崖洞石笋XY6已有的碳氧同位素成果,进一步探讨微量元素指标(Mg/Ca,Sr/Ca,Ba/Ca及Mg/Sr)的气候及环境意义。认为Mg/Ca比值可以作为古降水的气候指标,极好地记录这4500a来的气候干湿变化,尤其对4000aB.P.左右的季风降水减少有明显的响应。此外,Mg/Ca与碳氧同位素记录反映的气候信息也基本一致。Sr/Ca和Ba/Ca与Mg/Ca比值的变化也有相似性,但其作为气候指标的稳定性较差,易受到地表植被、土壤微生物活动等众多因素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气候变化 微量元素 重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和模拟氮沉降对青川箭竹叶营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先容 汪建华 +2 位作者 张红 王进闯 张远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7644-7653,共10页
通过研究大熊猫主食竹之一的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 Yi)叶营养质量对CO2浓度升高和模拟氮沉降的响应,预测在气候变化下箭竹和大熊猫之间的取食关系,以期为大熊猫的长久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利用人工环境控制生长室对青川箭竹幼苗进行了1... 通过研究大熊猫主食竹之一的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 Yi)叶营养质量对CO2浓度升高和模拟氮沉降的响应,预测在气候变化下箭竹和大熊猫之间的取食关系,以期为大熊猫的长久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利用人工环境控制生长室对青川箭竹幼苗进行了1个生长季节的大气CO2浓度和施氮处理:(1)CON(对照,不添加N和环境CO2浓度),(2)EC(环境CO2浓度+350μmol/mol、不添加N),(3)EN(添加5 g N m-2a-1、环境CO2浓度),(4)ECN(环境CO2浓度+350μmol/mol、添加5 g N m-2a-1)。结果表明:EC处理对青川箭竹叶片的C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叶片中N和P含量,从而导致C∶N增加,而N∶P没显著变化。另外,EC处理增加了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淀粉、蔗糖和果糖的含量,但降低了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同时,EC也明显增加了叶片中防御物质单宁的含量。另一方面,EN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中C的含量,并增加了N的含量,但没有改变P的含量,从而C∶N减小,而N∶P增加。EN显著提高了箭竹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木质素含量,减少了淀粉和纤维素,但对单宁无明显影响。ECN减少了箭竹叶的单宁和N、P的含量,但显著增加了叶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对叶的N、单宁、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箭竹叶营养质量提高将可能影响叶的生物化学过程以及箭竹-大熊猫之间的取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化合物 化学元素 气候变化 青川箭竹 单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记录的毛乌素沙漠全新世气候波动——以萨拉乌苏流域DGS1层段为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牛东风 李保生 +4 位作者 王丰年 陈琼 舒培仙 温小浩 陈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5-743,共9页
选取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滴哨沟湾剖面全新统(DGSl层段),结合微量元素与测年分析结果,探讨了该地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结果表明,P、V、Cu、Zn、Sr、Ni、As、Cr、Pb属于易迁移一较稳定元素,其含量在... 选取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滴哨沟湾剖面全新统(DGSl层段),结合微量元素与测年分析结果,探讨了该地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结果表明,P、V、Cu、Zn、Sr、Ni、As、Cr、Pb属于易迁移一较稳定元素,其含量在沉积相中主要呈现为古土壤〈沙丘砂〈湖沼相,Co、Rb、Nb、Ba、C1、Zr属于稳定一惰性元素,主要呈现为古土壤〉沙丘砂〉湖沼相,说明沙丘砂是冬季风主导下的沉积,古土壤和湖沼相是夏季风主导下的沉积。以Rb和Sr两种元素在垂向上峰谷交替的变化特征为依据,将DGSl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分为升温期(11000-10130aB.P.)、大暖期(10130-6590aB.P.)、降温期(6590-3760aB.P.)和寒冷期(3760-0aB.P.)四个阶段,这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萨拉乌苏河流域全新世的气候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影响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 滴哨沟湾剖面DGS1层段 微量元素 全新世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沉积物化学特征及其气候变化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冰 靳鹤龄 孙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6-546,共11页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沙漠—黄土边界带和北方农牧交错带,深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非常敏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理想区域。TL剖面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氧化物及其比值变化分析表明:中晚全新世研究区气候极不稳定,...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沙漠—黄土边界带和北方农牧交错带,深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非常敏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理想区域。TL剖面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氧化物及其比值变化分析表明:中晚全新世研究区气候极不稳定,可以大致划分为:①6.0~4.2 ka BP,气候暖湿,夏季风逐渐增强,并占据主导,冬季风较弱,与全新世大暖期对应,但存在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其中:6.0~5.6 ka BP,5.5~5.4 ka BP,4.9~4.7 ka BP,4.5~4.2 ka BP气候暖湿;5.6~5.5 ka BP,5.4~4.9 ka BP,4.7~4.5 ka BP气候相对冷干。②4.2~1.3 ka BP,气候相对暖湿,与上一阶段相比夏季风有所减弱,其间也存在次一级波动,4.2~3.63 ka BP,3.57~3.4 ka BP气候相对干冷;3.63~3.57 ka BP,3.4~1.3 ka BP,气候相对暖湿。③1.3~0.65 ka BP以来,气候波动频繁,后期有向暖湿发展的趋势。这些气候变化与区域和全球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反映该区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地球化学元素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长宁遗址沉积物元素对晚全新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董广辉 贾鑫 +3 位作者 安成邦 汪海斌 刘姣 马敏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5-119,共5页
通过对青海省长宁遗址晚全新世沉积剖面OC、P、Ba、Mn、S、K2O、Pb、As、Al2O3、Fe2O3和Cu的化学成分分析及磁化率分析,研究了该时期沉积物元素含量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齐家文化时期(4300~3900aBP)至汉代(202BC—220... 通过对青海省长宁遗址晚全新世沉积剖面OC、P、Ba、Mn、S、K2O、Pb、As、Al2O3、Fe2O3和Cu的化学成分分析及磁化率分析,研究了该时期沉积物元素含量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齐家文化时期(4300~3900aBP)至汉代(202BC—220AD)之间的气候恶化使沉积物中上述元素含量显著下降,齐家文化时期和汉代的人类活动也对沉积物元素含量产生了影响,不同方式的人类活动对沉积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长宁遗址 晚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16
作者 黄小燕 王圣杰 王小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91-1199,共9页
采用中国西北地区1960-2015年113个地面气象站及24个探空站气象资料,建立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经验关系式,计算西北地区各气象站点的大气可降水量,结合反距离加权插值、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北地区近56... 采用中国西北地区1960-2015年113个地面气象站及24个探空站气象资料,建立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经验关系式,计算西北地区各气象站点的大气可降水量,结合反距离加权插值、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北地区近56年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中国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11 mm,大气可降水量的月变化呈明显单峰型;空间分布上,大气可降水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东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中部地区;空间变化上,西北大部分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以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青海西北部、新疆等地增加趋势明显;西北地区年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存在明显的突变特征和周期性变化特征,在1983年左右发生突变,主振荡周期为4 a左右;西北地区大气可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性,与平均风速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大气可降水量 气候变化 空间分布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风沙沉积主量元素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10
17
作者 靳建辉 李志忠 +3 位作者 陈秀玲 凌智永 曹相东 王少朴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5-684,共10页
在新疆伊犁河谷塔克尔莫乎尔沙漠腹地,选择可克达拉剖面进行了光释光年代测定和主量元素含量分析,根据主量元素组合及其比值变化重建了研究区3.71ka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结果表明,近4kaBP以来研究区气候环境演变大体经历5个阶段... 在新疆伊犁河谷塔克尔莫乎尔沙漠腹地,选择可克达拉剖面进行了光释光年代测定和主量元素含量分析,根据主量元素组合及其比值变化重建了研究区3.71ka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结果表明,近4kaBP以来研究区气候环境演变大体经历5个阶段的变化:3.71~3.06kaBP,冷湿;3.06~2.78kaBP,暖干;2.78~2.10kaBP,凉湿;2.10~0.50kaBP,冷湿;0.50kaBP以来,凉干气候为主,最近100a趋于暖干。研究区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阶段与中国东部季风区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阶段有很好的可比性,但各气候变化阶段的水热组合又具有典型的西风带气候模式特征,并与中高纬度北大西洋区域的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全新世 主量元素 地球化学 气候变化 塔克尔莫乎尔沙漠 伊犁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拉乌苏河流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璐 鲁瑞洁 +3 位作者 刘小槺 贾飞飞 李腾飞 杜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8-315,共8页
通过对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左岸沉积剖面常量元素Si、Al、Fe、Ca、Mg、K、Na含量及其比值变化的分析,结合^(14)C测年结果及粒度、有机质指标,并综合已有研究,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9.6ka BP前气候干冷,沉积相... 通过对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左岸沉积剖面常量元素Si、Al、Fe、Ca、Mg、K、Na含量及其比值变化的分析,结合^(14)C测年结果及粒度、有机质指标,并综合已有研究,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9.6ka BP前气候干冷,沉积相为风成沉积;9.6~>8.4ka 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期间存在干冷波动;8.4~>4.0ka BP进入全新世大暖期,其中,8.4~>6.5ka BP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时期,降水增加,积水成湖,湖泊水位高且稳定;6.5ka BP气候发生明显转变;6.5~>4.0ka BP湖泊水位逐步下降形成富含螺壳的浅水环境,但气候整体仍较为湿润;4.0~>1.2ka BP气候变干冷,发育沼泽;1.2~>0.7ka BP气候转暖湿,沉积相由沼泽相转变为湖泊相;0.7~0.5ka BP为河流相沉积,气候较为干冷.剖面记录的气候变化可与东亚季风变化、温度变化、太阳辐射进行对比,反映了该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河 全新世 元素地球化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39
19
作者 马飞 姬明飞 +2 位作者 陈立同 徐婷婷 赵长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8-554,共7页
在适宜水分(田间持水量为80%)、轻度干旱(60%)、中度干旱(40%)和重度干旱(20%)4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油松的生理生态特征,结果显示;油松各器官(根、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总量、相对生长率、株高和基径均表现为适宜水分&... 在适宜水分(田间持水量为80%)、轻度干旱(60%)、中度干旱(40%)和重度干旱(20%)4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了油松的生理生态特征,结果显示;油松各器官(根、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总量、相对生长率、株高和基径均表现为适宜水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而根冠比大小顺序与其相反.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随干旱程度的加剧显著下降,并且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油松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稳定碳同位素含量,δ13C)表现适宜水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而且中度和重度干旱显著提高油松的水分利用效率.另外,单位干重叶片氮元素含量(N%)随胁迫增加呈下降趋势,而单位干重碳元素含量(C%)却与之相反,从而导致碳氮比随胁迫增加而增加,并且我们的结果显示光合速率与氮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油松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生长特征、生物量分配模式和叶片营养元素的含量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增强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气候变化 气体交换参数 生长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叶片元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十年来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对水量平衡的影响及其趋势预测 被引量:31
20
作者 丁永建 刘凤景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8-135,共8页
通过对近三十年来青海湖流域内陆面水量平衡与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近三十年来青海湖水位的持续下降与流域平均降水减少有关,相关模式显示出气候变化对流域内水文过程的影响既显著又十分敏感.在未来气候增暖情况下,湖泊水位有可能向回升方... 通过对近三十年来青海湖流域内陆面水量平衡与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近三十年来青海湖水位的持续下降与流域平均降水减少有关,相关模式显示出气候变化对流域内水文过程的影响既显著又十分敏感.在未来气候增暖情况下,湖泊水位有可能向回升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 气温 流域 水量平衡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