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经译场中的翻译理论探索 被引量:7
1
作者 刘长庆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6-109,共4页
我国佛经翻译理论随着译场的建立而产生,随着译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东晋道安从宏观上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主张译文要保留原文的风格面貌。隋彦琮对译场工作人员提出了"十条八备"的标准。唐... 我国佛经翻译理论随着译场的建立而产生,随着译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东晋道安从宏观上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主张译文要保留原文的风格面貌。隋彦琮对译场工作人员提出了"十条八备"的标准。唐玄奘和道安一样,也主张保存原文的风格面貌,但他进一步从微观上提出了具体的"五不翻"原则。北宋赞宁提出的"新意六例"是对东汉以来佛经翻译的实践经验和翻译理论的总结和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孤立地看待这些不同时期的翻译思想和观点,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继承和不断发展的有机联系,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理论体系。尽管这些原则和理论主要体现在形而下的"术"的方面,但它们对现代翻译理论的构建和翻译实践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场 翻译原则和理论 五失本三不易 十条八备 五不翻 新意六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称谓情感的二度隐退——《两地书》的编辑与英译 被引量:2
2
作者 曾文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62,共8页
通过对《两地书》书信原文和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版《鲁迅与景宋的通信:两地书》及其英译本书信的称谓进行对照,发现编辑出版后《两地书》的称呼与署名在类别、形式及情感强度上都不及原信。英译本中北平—上海通信中所有的昵称、爱称被... 通过对《两地书》书信原文和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版《鲁迅与景宋的通信:两地书》及其英译本书信的称谓进行对照,发现编辑出版后《两地书》的称呼与署名在类别、形式及情感强度上都不及原信。英译本中北平—上海通信中所有的昵称、爱称被换成英文缩略语,语言形式的转换及中英称谓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英译本《两地书》情感意蕴及文化内涵的再度减退。当今读者要想一睹《两地书》中许鲁二人真情原貌,阅读原信已成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地书》 称呼 署名 情感隐退 原信 编辑出版 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合理的变通还是“意义”的流失——谈文学翻译中的“随意”现象
3
作者 王正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7-160,共4页
文学翻译的目的何在?仅为了向读者介绍作品的故事情节,还是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让读者了解名著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以及原文作者的本意?大凡严肃的译者都以后一种目的为追求。尤金.奈达提出“翻译,即译意”,这句名言明确了翻译的使命... 文学翻译的目的何在?仅为了向读者介绍作品的故事情节,还是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让读者了解名著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以及原文作者的本意?大凡严肃的译者都以后一种目的为追求。尤金.奈达提出“翻译,即译意”,这句名言明确了翻译的使命所在。因为原文作者的本意是译作的根本。离开了这一根本,译者的创作就表现出一种随意性,就会造成原作意义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原文的意义 经典名著 意义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