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东连平—河源—汕尾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叶秀薇 吕作勇 +6 位作者 王亮 宋佳佳 段永红 王帅军 宋向辉 郑金宝 皮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4-2321,共18页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向连平—河源—海丰测线数据进行了处理解释,构建了该剖面的二维壳幔速度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沿剖面自NW向SE,莫霍面深度由32 km缓慢抬升至29 km,广州—恩平断裂带、河源—邵武断裂带和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对应位置都显示莫霍面有抬升现象;研究区存在多条NE向展布深大断裂;中地壳发育低速异常区域(低速体)受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政和—大埔断裂带NW内陆方向,可能与中生代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质岩浆相关.我们认为壳内低速区域(低速体)可能是影响研究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粤东地区 人工地震测深 壳幔精细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与上地幔成层速度结构与深部层间物质的运移轨迹 被引量:44
2
作者 滕吉文 阮小敏 +2 位作者 张永谦 胡国泽 闫亚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077-4100,共24页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促使深部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和运移,并导致了地壳的短缩增厚,而且造成了高原的整体隆升和深部壳、幔物质的侧向流展。基于青藏高原腹地和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成层速度结构,特别是其特异层序...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促使深部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和运移,并导致了地壳的短缩增厚,而且造成了高原的整体隆升和深部壳、幔物质的侧向流展。基于青藏高原腹地和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成层速度结构,特别是其特异层序的展布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壳巨厚,但岩石圈却相对较薄;地壳中于深20±5km处存在一低速层,层速度为5.7±0.1km/s,厚度为8±2km;上地幔软流圈顶部深度为110±10km;下地壳与上地幔盖层物质以地壳低速层为上滑移面,以岩石圈漂曳的上地幔软流圈顶面为下滑移面,在印度洋板块N-NNE向力源作用下在同步运移,即形成了青藏高原腹地和周边地域特异的大陆地球动力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结构 地壳低速层 上地幔软流层 下地壳与上地幔盖层同步运移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研究与综述 被引量:59
3
作者 张成科 张先康 +3 位作者 赵金仁 任青芳 张建狮 海燕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8-435,共8页
利用渤海湾及其邻区的10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对部分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及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的永清附近、... 利用渤海湾及其邻区的10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对部分剖面进行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及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的永清附近、黄骅坳陷的渤海湾和济阳坳陷的垦利附近存在上地幔隆起,隆起处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31, 28和29 km.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该区有3条地壳深断裂带,在地壳深断裂带一侧或两侧上地壳存在5.90~6.10 km/s的低速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地震测深 地壳 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地震界面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1
4
作者 刘启元 李昱 +5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顺成 王峻 张绪奇 齐少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9-319,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M_S8.0地震.历史上,同类地震在大陆内部极为罕见.该地震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布设的大规模密集...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M_S8.0地震.历史上,同类地震在大陆内部极为罕见.该地震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布设的大规模密集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和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了沿北纬31°线的19个台站下方12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及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泊松比.该观测剖面穿越了主震区,总长度约为420 km. 我们的结果揭示了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三个不同地块构造差异.上述三个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1)四川盆地前陆壳幔界面向西侧倾斜并有较为明显的横向变形.地壳厚度存在46-52 km的横向变化,中下地壳S波速度存在横向变化,地壳平均泊松比值较高(0.28-0.31),但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显示了坚硬地壳的特征,地壳平均泊松比仅为0.2;(2)松潘—甘孜地块地壳厚度由西侧靠近鲜水河断裂的60 km,向东减薄为52 km,在14-5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S波速度2.75-3.15 km/s的楔状低速区,其厚度由西侧的-30 km向东逐渐减薄为-15 km,相应区域的地壳平均泊松比高达。0.29-0.31;(3)鲜水河断裂西侧,川滇地块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地壳厚度为58 km,并在26 km深度存在约10 km厚度的高速层,地壳内平均泊松比约为0.25; (4)汶川大震区在12-23 km深度上具有近乎4.0 km/的S波高速结构.而其下方的地壳为低速结构.地壳平均泊松比0.31-0.32,汶川大震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高速介质区域内. 本文的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相对软弱;而且并不存在四川盆地向西侧的俯冲.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东向挤压的长期作用下,四川盆地强硬地壳的阻挡作用可导致松潘—甘孜地块内部蓄积很大的应变能量以及上、下地壳在壳内低速层顶部边界的解耦,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形成上地壳的铲形逆冲推覆.汶川大地震及其邻近区域所具有的坚硬上地壳和四川盆地的阻挡作用为低应变率下的高强度应力积累创造了必要条件,而松潘—甘孜地块长期变形积累的高应变能构成了孕育汶川大地震的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接收函数反演 泊松比 流动地震台阵 地壳上地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数字地震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08
5
作者 吴建平 明跃红 王椿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通过对云南数字地震台站的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反演 ,获得了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下方 0— 1 0 0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中甸、丽江等西北部地区 ,地壳厚度达 62km左右 ,景洪、思茅和沧源等南部... 通过对云南数字地震台站的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反演 ,获得了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下方 0— 1 0 0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中甸、丽江等西北部地区 ,地壳厚度达 62km左右 ,景洪、思茅和沧源等南部地区 ,地壳厚度仅为32— 34km .厚地壳从西北部向东南方向伸展 ,厚度和范围逐渐减小 ,至通海一带地壳厚度减为 42km ,其形态和范围与小江断裂和元江断裂围成的川滇菱形块体相一致 .地壳厚度较小的东、南部地区Moho面速度界面明显 ;在地壳厚度较大或变化剧烈的地区 ,Moho面大多表现为S波速度的高梯度带 .云南地区S波速度结构具有很强的横向不均匀性 .1 0km深度以上 ,北部地区S波速度明显低于南部地区 ,在 1 0— 2 0km深度范围内 ,北部地区的S波速度比南部地区高 .地壳内部S波速度界面的连续性较差 ,低速层的深度和范围不一 ,近一半的台站下方不存在明显的低速层 .受南部地区上地幔的影响 ,40— 50km深度范围内 ,S波速度南部高、北部低 ,高速区随深度增加逐渐向北推移 ,低速异常区形态与川滇菱形块体的形态趋向一致 .70— 80km深度的上地幔速度分布与云南地区大震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接收函数 S波速度结构 地壳上地幔 数字地震台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与邻域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壳、幔精细速度结构与深层过程 被引量:34
6
作者 滕吉文 李松岭 +7 位作者 张永谦 王夫运 皮娇龙 赵金仁 张成科 乔勇虎 胡国泽 闫亚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154-3175,共22页
秦岭造山带与其南北两侧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属三大构造单元,不论其各构造单元体还是其界带构造均甚为复杂,并受到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制约,形成了大陆内部特异的造山过程.尽管在这一地域曾做过大量的地表地质工作和一些相关的地球物理... 秦岭造山带与其南北两侧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属三大构造单元,不论其各构造单元体还是其界带构造均甚为复杂,并受到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制约,形成了大陆内部特异的造山过程.尽管在这一地域曾做过大量的地表地质工作和一些相关的地球物理工作,但对其壳、幔精细结构、深层动力过程,特别是同步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系统的耦合研究甚少.为了研究和探索该地域的壳、幔精细速度结构和其形成的深层过程,专门布置了一条北起榆林,向南经咸阳、宁陕直抵涪陵长达1000km的高精度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波场探测剖面.通过剖面辖区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反演和壳、幔层、块精细速度结构,发现剖面辖区深部壳、幔结构存在特异的速度和结构变化,并厘定了一系列的新认识.研究结果表明:(1)秦岭—大巴造山带具有同一基底,其形成乃为结晶基底隆升所致,即它的形成仅涉及到上地壳的受力变形和空间状态.造山带与其南、北两侧的前陆盆地为陆内造山过程中同一深层过程的产物,但其沉积速率和形态却不相同.华北克拉通与秦岭造山带之间前陆盆地Bfc拉张为该区Moho界面的局部隆升所致.(2)首次提出了沿1000km长剖面连续的沉积建造、结晶基底、上地壳、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层、块速度结构和各界面的起伏变化与空间状态.基于地震波边界场响应厘定了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的分区界带.论述了三大构造单元各自的内部结构和其相邻界域的速度变化特征.(3)该区大陆内部速度结构和不同类型断裂分布及层序在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扬子克拉通三大块体地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规模、层次与产状的断裂分布反映出它们在变形行为和机制上及所受构造运动的制约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巴造山带 结晶基底 地震波场 壳幔精细结构 深层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成科 张先康 +3 位作者 盖玉杰 赵金仁 聂文英 任青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1-398,共8页
利用通过本区6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而在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 利用通过本区6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而在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和低速异常体的边界等推测有3处地壳深断裂带。本区最明显的上地壳低速体位于大同—阳原附近,其南界存在地壳深断裂,大同阳高地震群与该低速异常体和深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速度构造 深断裂 深部构造 地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上地壳三维细结构层析成像 被引量:51
8
作者 王夫运 张先康 +4 位作者 陈棋福 陈顒 赵金仁 杨卓欣 潘素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59-366,共8页
利用三维不分块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北京东北部地区的三维人工地震莫霍反射波走时数据进行反演,得到了该区上地壳的三维P波、S波慢度及波速比结构图像,三种结构不同深度的切片图像揭示出慢度和波速比分布有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的特征.... 利用三维不分块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北京东北部地区的三维人工地震莫霍反射波走时数据进行反演,得到了该区上地壳的三维P波、S波慢度及波速比结构图像,三种结构不同深度的切片图像揭示出慢度和波速比分布有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的特征.断裂活动引起沉积不均匀造成现今的速度分布,地震大多分布在波速比较低的块体内,说明地震不仅与断裂活动有关,有可能还与物质结构和性质相关;北京地区上地壳速度结构、断裂活动和物质性质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结构 不分块反演 上地壳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其邻域的瑞利波群速度分布图象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31
9
作者 何正勤 丁志峰 +2 位作者 叶太兰 孙为国 张乃铃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2-259,共8页
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 (CDSN) 1 1个台站和周边地区的 1 1个 IRIS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的长周期面波资料 ,用多重滤波方法测定了在 6 4 7条不同路径上周期从 1 0~ 92 s的基阶瑞利波群速度频散曲线 .采用 Dimtar- Yanovskaya方法 ,反演... 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 (CDSN) 1 1个台站和周边地区的 1 1个 IRIS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的长周期面波资料 ,用多重滤波方法测定了在 6 4 7条不同路径上周期从 1 0~ 92 s的基阶瑞利波群速度频散曲线 .采用 Dimtar- Yanovskaya方法 ,反演得到北纬 1 8°~ 5 4°、东经 70°~1 40°范围内 ,2 5个中心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图象 .结果表明 :在 1 0~ 1 5 .9s周期范围内 ,群速度分布存在着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其分区分块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两个明显的低速区域分别位于塔里木盆地和东海及北部邻域 ;从 2 1~ 3 3 s逐渐显示出深部构造块体的格局 ;在 3 6 .6~ 40 s周期附近的群速度分布图象中 ,十分清晰地显示出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的分区特征 ,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华北、华南块体及东北地块的边界非常明显 .本文给出了沿 3 0°N、 3 8°N纬线和沿 90°E、 1 2 0°E经线剖面的群速度随周期分布图象 .在这些剖面上 ,较明显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及其邻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基本特征 .各构造块体的深部速度结构差异较大 ,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地壳中部存在局部低速区域 ;塔里木盆地、扬子地台的上地幔速度较高 ,显示出稳定地台特征 ;华北平原上地幔低速层的埋深浅、厚度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瑞利面波 群速度分布 地壳 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壳-幔拆离作用:岩石流变学约束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俊来 纪沫 +5 位作者 夏浩然 刘正宏 周永胜 余心起 张宏远 程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19-1829,共11页
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结构对于岩石圈深部过程(壳/幔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岩石圈壳-幔结构与浅部构造上。本文注意到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期间地壳的伸展、拆离与减薄在不同地区的宏观、微观构造及地壳岩石流变学等方... 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结构对于岩石圈深部过程(壳/幔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岩石圈壳-幔结构与浅部构造上。本文注意到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期间地壳的伸展、拆离与减薄在不同地区的宏观、微观构造及地壳岩石流变学等方面的差异表现与区域变化,以及现今和晚中生代时期岩石圈厚度的不均匀性。讨论了以水为主体的地质流体的存在对于岩石圈流变性的影响。综合克拉通东部与西部地壳/地幔厚度变化特点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含水性特点,阐述了晚中生代时期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内部壳幔耦合与解耦的规律,提出了华北岩石圈壳-幔拆离作用模型以解释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基本现象与深部过程。提出区域性伸展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东部地区在晚中生代伸展作用过程中壳-幔具有典型的解耦性,上部地壳、下部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变形具有显著差异性。而西部区壳幔总体具有耦合性,下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共同构成流变学强度很高且难以变形的岩石圈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晚中生代 拆离作用 岩石流变学 约束 Late Mesozoic 岩石圈减薄 North China CRATON LITHOSPHERE thinning upper mantle during lower crust 下地壳 LITHOSPHERE structur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岩石圈地幔 rheological strength processes crustal extension 岩石圈深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及其外围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被引量:38
11
作者 张成科 赵金仁 +2 位作者 任青芳 张先康 祝治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43-253,共11页
利用菏泽~长治和郑州~济南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了一维、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与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该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断裂较发育,对应其地壳深... 利用菏泽~长治和郑州~济南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了一维、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与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该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断裂较发育,对应其地壳深部界面和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较明显。在华北坳陷区南部上地幔隆起的背景上存在两个局部凸起,凸起最高处与浅部的东濮凹陷、汤阴地堑基本对应,M面埋深分别约31km和34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结构 豫北 外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P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26
12
作者 史大年 姜枚 +5 位作者 马开义 薛光琦 董英君 G.Poupinet G.Wittlinger G.Herauel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41-350,共10页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北边缘最主要的断裂.天然地震P波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阿尔金断裂(严格地说这里指阿尔金断裂中部,下同)为一条宽约40km左右的低速带,并以比较直立的产状向下延伸至150km左右深度.结果同时显示塔里木岩石圈曾...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北边缘最主要的断裂.天然地震P波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阿尔金断裂(严格地说这里指阿尔金断裂中部,下同)为一条宽约40km左右的低速带,并以比较直立的产状向下延伸至150km左右深度.结果同时显示塔里木岩石圈曾经挤入到柴达木盆地下面,并受到后来发育起来的阿尔金断裂的切割.本次研究结果支持青藏高原中北部上地幔热物质参与了支撑高原高海拔地形的重力均衡作用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带 地壳 地幔结构 远震层析成像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金仁 张先康 +6 位作者 杨卓欣 张成科 王夫运 张建狮 刘宝峰 段玉玲 王帅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96-802,共7页
利用三维地震透射观测系统所获得的莫霍界面反射波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下方上地壳的三维速度细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 ,得到了研究区下方地壳内不同深度的P、S波速度层析成像和VP VS 扰动分布图像 ,结果表明 ,天池火山区及其周边速度结构所... 利用三维地震透射观测系统所获得的莫霍界面反射波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下方上地壳的三维速度细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 ,得到了研究区下方地壳内不同深度的P、S波速度层析成像和VP VS 扰动分布图像 ,结果表明 ,天池火山区及其周边速度结构所呈现出的非均匀性变化与该区的地质构造和岩浆系统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 ,异常变化比较明显的低P波速度异常体分布和高VP VS 扰动体意味这些介质体处在“软化高温”的状态 ,这与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地热异常和低Q值结构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透 三维速度细结构 反演 速度层析成像 扰动分布图像 上地壳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其邻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面波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何正勤 丁志峰 +2 位作者 叶太兰 孙为国 张乃铃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96-603,共8页
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 (CDSN) 1 1个台站和 IRIS在中国周边的 1 2个数字地震台站的长周期瑞利面波资料 ,根据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的 1 0~ 92 s周期范围内的2 5个中心周期的群速度分布资料 ,用光滑约束的遗传算法反演得到... 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 (CDSN) 1 1个台站和 IRIS在中国周边的 1 2个数字地震台站的长周期瑞利面波资料 ,根据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的 1 0~ 92 s周期范围内的2 5个中心周期的群速度分布资料 ,用光滑约束的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中国大陆及其邻域的地壳上地幔横波三维速度结构 ;给出了沿北纬 30°、 38°两条东西向剖面和沿东径 90°、 1 2 0°两条南北向剖面的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 ,并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利面波 层析成像 中国大陆 地震台网 地壳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富蕴—库尔勒剖面地震层析图像与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亚军 钱荣毅 +3 位作者 姜枚 李海鸥 索重辉 张立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2-147,共6页
利用在2002-2004年新疆天山地区富蕴一库尔勒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经过连续两年的观测所采集的数据,挑选远震P波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层析反演处理,获得此剖面地震层析图像推断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富蕴-库尔勒剖面上... 利用在2002-2004年新疆天山地区富蕴一库尔勒布设的流动地震台,经过连续两年的观测所采集的数据,挑选远震P波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层析反演处理,获得此剖面地震层析图像推断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富蕴-库尔勒剖面上塔里木板块向北的推进相对于西部有所减弱,在西部表现强烈的造山作用,向东逐步减缓,在天山的底部不过100km上下。地震活动集中在此范围内。岩石圈物质移动方向发生变化部分向东推移,自然也降低了天山的隆升作用,从而造成天山西段和东段的差异。在本剖面范围内天山的Moho面结构复杂有重叠、斜插特征,深度最大在天山地区达80km,准噶尔盆地和本剖面范围内塔里木盆地北部Moho面深度为40~5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层析成像 地壳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秋生 高原 +1 位作者 王绪本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9-801,共13页
岩石圈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结构成像与各向异性等研究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反演成像技术的进步,信息提取与细节分辨能力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壳幔结构、碰撞和隆升动力学、资源与地质灾害的深... 岩石圈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结构成像与各向异性等研究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反演成像技术的进步,信息提取与细节分辨能力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壳幔结构、碰撞和隆升动力学、资源与地质灾害的深部机制等研究进展显著.本专辑收录33篇论文,主要分布在深部结构与地球物理探测、地震各向异性与变形、断裂性质与地震活动等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本文重点围绕这些论文,对近年来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探测 地壳-上地幔结构 深部构造 变形 断裂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7
作者 王绪本 余年 +2 位作者 高嵩 罗威 蔡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50-2370,共21页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缘的主要构造和断裂分布特征,本文重点对龙门山构造带、川滇构造带和三江构造带三个构造带分区进行研究,主要依据大地电磁探测工作成果和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系统地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扬子西缘接触关系、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电性孕震环境及弱物质流通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一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壳表层岩块和物质沿壳内高导层向龙门山造山带仰冲推覆,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的薄皮构造;二是高原东部地壳中下部及上地幔顶部向龙门山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西缘岩石圈深部俯冲,呈现刚性的上扬子地块西缘高阻楔形体向西插入柔性青藏块体的楔形构造;三是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震源投影到大地电磁剖面上,发现震源位于剖面下方的高阻块体与低阻体之间靠近高阻体的一侧,龙门山构造带岩石圈表现出高阻、高密度和高速的"三高"特征,这种非均匀电性结构可能构成地震孕育发生条件;四是川滇和三江地区的多条大地电磁剖面探测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存在下地壳流和局部管道流,大地电磁结果对其空间分布形态、位置及大小进行了较好的刻画.根据研究区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的构造解析和综合实例分析,总结了青藏高原东缘六类壳幔电性结构模型,提出了下一步重点研究领域和目标.总之,青藏高原东缘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对揭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油气及矿产资源远景评价提供了背景资料,对"Y"型多地震区的构造关系和发震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扬子地块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电性结构 强震源区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壳幔电性结构及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韩松 韩江涛 +2 位作者 刘国兴 王海燕 梁宏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126-4138,共13页
为了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的壳幔电性结构,研究祁连造山带、鄂尔多斯地块及六盘山构造带的构造变形,布设一条甘肃陇西至陕西黄陵的近东西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取了9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响应.经过对全剖面观测资料的数据处... 为了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的壳幔电性结构,研究祁连造山带、鄂尔多斯地块及六盘山构造带的构造变形,布设一条甘肃陇西至陕西黄陵的近东西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取了9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响应.经过对全剖面观测资料的数据处理、分析及二维反演,获得了剖面壳幔电性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剖面横向可划分为三个区块,分别对应祁连造山带、六盘山构造带与鄂尔多斯地块;祁连造山带东段可能残存沟弧盆体系的构造格架,青藏高原北东向生长可能是在这一先存格架上的叠加与改造;六盘山构造带壳幔结构复杂,以中地壳拆离断层为界,上地壳发育拆离断层系统而下地壳挤压缩短增厚;鄂尔多斯地块成层性较好,地块总体较为稳定,但局部经历了与地幔上涌相关的物质与结构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地块 六盘山构造带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电性结构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接收函数反演得到的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峻 刘启元 +3 位作者 陈九辉 李顺成 郭飚 李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72-2482,共11页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33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其中72个宽频带台站下方6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33个宽频带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其中72个宽频带台站下方6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根据得到的各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并综合刘启元等(1997)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的延怀盆地15个宽频带流动台站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模型,给出了39°N-41°N ,114°E-7.19. 5°E区域内沿不同走向、不同深度S波速度分布.由于综合了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台站以及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本文给出了较前人同类研究空间分辨率更好的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速度结构,特别是怀来以东的速度结构十分复杂.在10-20 km深度范围内,研究区地壳具有高速和低速异常块体的交错结构.研究区中上地壳速度结构主要被与张渤地震带大体重合的NW向高速条带和穿越唐山大震区的NE向高速条带所控制,而其中下地壳的速度结构主要为延怀一三河一唐山地区上地幔隆起所控制.(2)研究区内存在若干壳内S波低速体,它们主要分布在唐山,三河及延怀盆地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壳内低速体伴随着壳幔界面的隆起和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3)地表断层分布与地壳速度结构分区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断层对不同块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宝坻断裂,香河断裂和唐山断裂均为超壳断裂.(4)首都圈内大地震的分布与壳内低速体及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有密切关系.对于唐山大地震的成因,仅考虑板块作用引起的水平应力场是不够的,有必要充分重视由于上地幔变形引起的地壳垂直变形和上地幔物质侵人造成的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接收函数反演 流动地震台阵 地壳上地慢S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内涵与轨迹的思考 被引量:18
20
作者 滕吉文 皮娇龙 +1 位作者 杨辉 刘少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51-862,共12页
大陆动力学已成为2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和中坚,在它面对当今资源、能源、灾害和环境等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是机遇,却也是挑战.因此厘定其研究的内涵和导向是十分重要的.基于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本文将对以下... 大陆动力学已成为2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和中坚,在它面对当今资源、能源、灾害和环境等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是机遇,却也是挑战.因此厘定其研究的内涵和导向是十分重要的.基于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探索,本文将对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讨论:1)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内涵与界定;2)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导向和轨迹;3)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地球物理反演结果和解释中的矛盾;4)强化发展学科交叉以构成交叉科学;5)对2011年大陆动力学委员会学术活动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地球物理场 深部壳、幔结构 学科交叉 力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