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finned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using Fe_(2)O_(3)/water nanofluid 被引量:3
1
作者 AFSHARI Faraz SÖZEN Adnan +1 位作者 KHANLARI Ataollah TUNCER Azim Doğu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297-3309,共13页
Heat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their thermal performances need to b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in order to optimize efficiency and minimize energy losses.Different nanoparticles in the base fluid are investigated to upgra... Heat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their thermal performances need to b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in order to optimize efficiency and minimize energy losses.Different nanoparticles in the base fluid are investigated to upgrade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heat exchangers.In this numerical study,a finned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has been designed and different volume concentrations of nanofluid were tes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utilizing nanofluid on heat transfer.Fe_(2)O_(3)/water nanofluids with volume concentration of 1%,1.5% and 2% were utilized as heat transfer fluid in the heat exchanger and the obtain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pure water.ANSYS Fluent software as a CFD method was employed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mentioned problem.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e successful utilization of nanofluid in the heat exchanger.Also,increasing the ratio of Fe_(2)O_(3) nanoparticles caused more increment in thermal energy without important pressure drop.Moreover,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highest heat transfer rate enhancement of 19.1% can be obtained by using nanofluid Fe_(2)O_(3)/water with volume fraction of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NANofLUID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Fe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of cooling air in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 被引量:3
2
作者 倪明龙 陈亚平 +1 位作者 董聪 吴嘉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759-2765,共7页
Numerical computation models of air cooling heat transfer and flow behaviors in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TWFC) were established with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s considered.The air side properties of heat transfe... Numerical computation models of air cooling heat transfer and flow behaviors in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TWFC) were established with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s considered.The air side properties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pressure drop are displayed with variabl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s and inlet velocities of cooling air.Within the range of simulation,TWFC has the best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when inlet velocity vin=4-10 m/s.Compared with those of straight fins,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triangular wavy fin channels are of higher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s especially with the fin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n-height Fh=9.0 mm,fin-pitch Fp=2.5-3.0 mm,fin-wavelength λ=14.0-17.5 mm and fin-wave-amplitude A=1.0-1.2 mm.The correlations of both heat transfer factor and friction factor are presented,and the deviations from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re within 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angular wavy fins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pressure drops plate-fin heat exchangers air coo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comparison for oil-water heat transfer of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trisection helical baffle heat exchanger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伟晗 程道来 +1 位作者 刘涛 刘颖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2720-2727,共8页
The performance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oil–water heat transfer in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trisection helical baffle heat exchangers with incline angles of 12°, 16°, 20°, 24° and 28°, and com... The performance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oil–water heat transfer in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trisection helical baffle heat exchangers with incline angles of 12°, 16°, 20°, 24° and 28°, and compared with a segmental baffle heat exchang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ll sid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h_o and pressure drop Δp_o both increase while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h_o/Δp_o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ass flow rate of all schemes. And the shell sid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pressure drop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ho/Δpo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affle incline angle at a certain mass flow rate. The average values of shell sid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h_o/Δp_o of the 12° helical baffled scheme are above 50%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egmental one correspondingly, while the pressure drop value is very close and the ratios of the average values are about 1.664 and 1.596, respectively. The shell-side Nusselt number Nu_o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Nu_o·Eu_(zo)^(-1)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Reynolds number of the shell side axial in all schemes, and 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small incline angled helical scheme has better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ormance experiments helical baffled heat exchangers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of baffles incline angle of baffl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椭球形插件的环形内肋凸胞管换热特性
4
作者 李治淼 陆鸿飞 +2 位作者 韩嘉发 方方 李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9828-9839,共12页
为探究内置椭球形插件的环形内肋凸胞管的流体动力学及热传递特性,以增强其综合热交换效能,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光滑管与环形内肋凸胞管内置椭球形插件的流体流动及热交换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此分析,验证了环形内肋凸胞管内置椭球... 为探究内置椭球形插件的环形内肋凸胞管的流体动力学及热传递特性,以增强其综合热交换效能,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光滑管与环形内肋凸胞管内置椭球形插件的流体流动及热交换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此分析,验证了环形内肋凸胞管内置椭球形插件在热交换方面的优势,并进一步探讨了长短轴比、倾角、节距三种插件结构参数对环形内肋凸胞管热工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环形内肋凸胞管中引入插件后,由于插件与凸胞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热交换效率。与未引入插件的环形内肋凸胞管相比,其性能评价系数(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on,PEC)最大增幅可达13.62%。在保持倾角和节距不变的条件下,长短轴比为9∶5时,PEC值可达到最大值1.34。在固定节距和长短轴比的情况下,当倾角为30°时,管内综合热传递性能最优。而在保持倾角和长短轴比不变的条件下,节距为20 mm时,PEC相较于环形内肋凸胞管的最大增幅可达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管 环形内肋凸胞管 椭球形插件 强化换热 数值模拟 综合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翅一体式高温换热器强化换热研究
5
作者 刘兵 刘迎文 +1 位作者 杨启欣 王炯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172,201,共13页
针对当前燃气热水器管翅焊接式高温换热器换热性能不足、工艺流程复杂等问题,开展了基于铲齿工艺的无接触热阻管翅一体式换热器强化换热研究.首先,对现有管翅换热器进行了实验测试,构建了数值模型,探究了其流动与传热特性,获得了传热管... 针对当前燃气热水器管翅焊接式高温换热器换热性能不足、工艺流程复杂等问题,开展了基于铲齿工艺的无接触热阻管翅一体式换热器强化换热研究.首先,对现有管翅换热器进行了实验测试,构建了数值模型,探究了其流动与传热特性,获得了传热管与翅片的接触热阻;然后,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无接触热阻管翅一体式换热器性能的关键几何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获得了其影响规律;最后,基于响应面法开展了无接触热阻换热器关键几何参数的多目标优化,给出了综合性能表现优异的换热器结构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无接触热阻换热器相较于原始管翅换热器,其出口烟温降低了24.8%,压降降低了49.5%,单位烟气来流面积的换热器重量降低了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翅一体式 高温换热器 波纹翅片 几何参数 强化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凸结构对X形通道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袁鑫鑫 邓晰文 +1 位作者 邓伟 雷基林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8-237,共10页
换热管作为一种能量传输装置能提升热交换减少热损失,其中多管交叉连通的换热管在工业应用中较为常见。为了提升X形换热管的综合换热性能,采用二维仿真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仿真,通过在直换热管道中内置等腰梯形、矩形、前直角... 换热管作为一种能量传输装置能提升热交换减少热损失,其中多管交叉连通的换热管在工业应用中较为常见。为了提升X形换热管的综合换热性能,采用二维仿真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仿真,通过在直换热管道中内置等腰梯形、矩形、前直角梯形、后直角梯形以及三角形5种微凸结构研究其换热增强特性,研究发现,后直角梯形微凸结构在高径比P为0.1时,管道强化换热能力最强,直管综合换热性能评价标准最高达到1.24。在此基础上以恒定壁温353 K、入口流速为0.3~0.7 m/s的工况,研究了后直角梯形微凸结构在高径比P为0.1时,微凸间距对X形通道的换热性能影响,为预测管道夹角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对5种可能形成的夹角角度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X形通道的换热能力与入口流速不呈正相关,在入口流速为0.5 m/s时达到最大;X形通道的换热增强能力与微凸结构布置形式有关,当微凸结构面积占计算域二维通道面积比例约为1/22时,有较强换热能力;管道夹角与入口流速综合影响其换热能力,小管道夹角在低流速状态下换热能力增强效果明显,大管道夹角在高流速状态下略有增强。当换热管夹角为115°,入口流速为0.5 m/s,间距d 1为6 mm,间距d 2为2 mm时,将产生明显的增强换热效果,综合换热性能评价标准最大达到1.84。研究结果可为多入口多出口换热管如何提升换热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换热 X形换热管 微凸结构 微凸结构间距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形微通道PCHE中S-CO_(2)流动传热特性分析
7
作者 付有为 高月 +3 位作者 曹英举 杨喆 姜媛媛 姜文全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8,共11页
为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Z形微通道中的强化换热规律,改变了冷通道入口质量流速和入口温度,对不同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换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通道质量流速从1200—1800 kg/(m2·s),冷通道传热系数峰... 为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Z形微通道中的强化换热规律,改变了冷通道入口质量流速和入口温度,对不同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换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通道质量流速从1200—1800 kg/(m2·s),冷通道传热系数峰值提高92.23%,热通道热系数峰值提高27.49%,沿流动方向传热系数随通道几何形状呈周期性增加,强化换热趋势明显,变质量流速条件下,冷通道努塞尔数平均值提高64.8%,对流换热强度增大,冷热通道综合换热指标(PEC)分别提高56.63%和18.15%,换热性能显著提高;随着冷通道入口温度升高,传热系数逐渐下降,拟临界温度条件下传热系数达到峰值,雷诺数增大速率最大,流体与壁面换热加快,努塞尔数变化规律受热导率变化主导,PEC数值越大,强化换热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Z 形微通道 超临界二氧化碳 强化换热 努塞尔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相变储能换热器翅片优化模拟分析
8
作者 杨斌 于祥京 +5 位作者 郑洋 杨世轩 杨启容 乔大梁 孙杨 李友平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4-1412,共19页
国际能源危机促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解决能源供需失衡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潜热储存(LHS)系统以其高能量密度以及能量释放与储存的灵活性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应用,相变换热器则是提高LHS系统性能的重要环节。本工作为提高相变换热器换... 国际能源危机促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解决能源供需失衡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潜热储存(LHS)系统以其高能量密度以及能量释放与储存的灵活性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应用,相变换热器则是提高LHS系统性能的重要环节。本工作为提高相变换热器换热效率,在直翅片基础上,通过改变翅片基本结构,设计出三角形、波纹形、方形三种翅片结构,提出偏心10 mm、15 mm、20 mm三种不同偏心程度的翅片,并将最优翅片结构与最优偏心程度相结合,通过Fluent对上述模型进行了储冷储热模拟分析,采用平均单位体积相变材料储能所需的储能时间来定量分析储能速率。模拟结果表明方形结构翅片在储冷与储热中都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相比于原始直翅片储热速率提升了12.2%,储冷速率提升了9.2%;直翅片适当向下偏心能够有效提高储热速率,本工作中向下偏心15 mm为最优偏心程度,储热速率相比于原始直翅片提升了25%;翅片向下偏心会降低储冷效果;将两种最优结构即方形翅片与向下偏心15 mm翅片相结合,储热速率相比于原始直翅片提升了2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储能 相变材料 换热器 翅片优化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翅式多孔倾斜射流微通道流动传热特性与多目标优化
9
作者 朱汝凯 程潇 +1 位作者 刘金亚 吴慧英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9,共14页
基于场协同理论,提出了一种针翅式多孔倾斜射流微通道热沉用于电子元件的高效冷却。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倾斜射流角度(θ)、翅片相对高度比(α)和通道横流对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泵功随着射流角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 基于场协同理论,提出了一种针翅式多孔倾斜射流微通道热沉用于电子元件的高效冷却。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倾斜射流角度(θ)、翅片相对高度比(α)和通道横流对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泵功随着射流角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热阻随着射流角度的增加单调减小,当射流角度θ=150°时热阻最小;针翅片具有破坏射流引起的螺旋流并强化横流区传热的作用,且针翅片与倾斜射流的组合能实现更好的传热性能。最后,为了获得综合性能更优的微通道参数,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与NSGA-Ⅱ遗传算法对热阻和泵功进行了多目标优化。与同水力直径下射流雷诺数(Re_(j))为1000的光滑垂直多孔射流微通道相比,在相同泵功下优化后的热阻下降了26.0%;在相同热阻下,优化后的泵功下降了94.6%。通过结合熵权法TOPSIS选取的热阻与泵功最优折衷解分别为0.55K/W和0.56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倾斜射流 针翅片 强化换热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管束及其流致振动特性研究进展
10
作者 彭德连 彭文海 刘长利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1,123,共9页
弹性管束是一种新型的换热元件,利用流致振动提高对流换热系数并减少管束结垢及其产生的热阻,实现复合强化传热效果,是一种节能高效的强化传热手段。其流致振动特征对换热效果和抗结垢能力有显著影响,因此,研究人员一直以振动特性为基... 弹性管束是一种新型的换热元件,利用流致振动提高对流换热系数并减少管束结垢及其产生的热阻,实现复合强化传热效果,是一种节能高效的强化传热手段。其流致振动特征对换热效果和抗结垢能力有显著影响,因此,研究人员一直以振动特性为基础开展了大量研究,从数值仿真与试验方面研究振动的特征参数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该文总结弹性管束换热元件发明以来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分析讨论弹性管束元件振动特征相关研究,对弹性管束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作以展望,为后续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弹性管束 强化换热 流致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乏燃料水池的非能动冷却系统及其高效热交换器的设计及应用
11
作者 张向南 李云屹 +2 位作者 白博峰 韩旭 张斯亮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69,共6页
以建设核电领域的乏池冷却试验装置为契机,为探究非能动冷却系统的特性,设计并应用了非能动冷却系统以及其中的高效热交换器。蒸汽发生器选用紧凑度高、传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板式传热元件,冷凝器选用质量轻、集成度高、耐腐蚀性好... 以建设核电领域的乏池冷却试验装置为契机,为探究非能动冷却系统的特性,设计并应用了非能动冷却系统以及其中的高效热交换器。蒸汽发生器选用紧凑度高、传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板式传热元件,冷凝器选用质量轻、集成度高、耐腐蚀性好的扁管蛇形翅片传热元件。试验装置成功启动并能够稳定运行,通过试验研究证明非能动冷却系统以及其中的高效热交换器可满足乏池冷却的试验要求,为后续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池 非能动冷却系统 高效热交换器 板式传热元件 扁管 蛇形翅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套管换热器注气传热优化设计
12
作者 陈雪梅 喻九阳 程俊文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7,共6页
为研究微孔注气技术应用在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传热特性,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实验,选定注气孔数量(24—60个)、壳程流速(0.07—0.25 m/s)和流体温差(20—50℃)3个因素的4个水平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用努塞尔数作为评价指标,确定出最优水平组合... 为研究微孔注气技术应用在套管式换热器中的传热特性,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实验,选定注气孔数量(24—60个)、壳程流速(0.07—0.25 m/s)和流体温差(20—50℃)3个因素的4个水平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用努塞尔数作为评价指标,确定出最优水平组合,并对套管式换热器注气传热优化实验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气泡在液体的上浮过程中,充分干扰了原本较为稳定的流动状态,加强了液体的传热效果,相比无注气,壳程注气换热性能提高了9.45%—50.54%;壳程流速是影响换热性能的显著参数,其次是注气孔数量,最后是流体温差;换热器最优水平组合为A_(1)B_(4)C_(1),即注气孔数量为60个,壳程流速为0.25 m/s,流体温差为20℃,在该条件下计算得出的努塞尔数为134.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注气技术 正交试验法 强化传热 套管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翅片式椭圆套管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性能实验研究
13
作者 任现超 谷雅秀 +2 位作者 段少斌 贾文竹 李汉林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5-83,共9页
搭建了翅片式椭圆套管蒸发式冷凝器实验测试系统,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迎面风速、进口空气湿球温度、循环冷却水温度和流量对该冷凝器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迎面风速从2.5 m/s逐渐增至3.7 m/s,换热器管外空气压降增加了... 搭建了翅片式椭圆套管蒸发式冷凝器实验测试系统,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迎面风速、进口空气湿球温度、循环冷却水温度和流量对该冷凝器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迎面风速从2.5 m/s逐渐增至3.7 m/s,换热器管外空气压降增加了6.07倍,迎面风速的增大导致管外空气压力损失上升,但迎面风速的增加可显著提升传热传质性能,外热通量和外传热系数分别增加了22.3%和25.6%,管外水膜-空气传质系数增加了19.1%,而且最佳迎面风速为3.1 m/s。进口空气湿球温度从9.6℃增至11.6℃,换热器外热通量和外传热系数均减少了92.2%;循环冷却水温度从17℃增至33℃,内热通量减少了47.8%,内传热系数减少了38.1%,表明进口空气湿球温度和循环冷却水温度升高均会使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下降。循环冷却水流量从0.066 m3/h增至0.162 m3/h,内热通量和内传热系数分别增加了83.4%和91.4%,表明增大循环冷却水流量可以显著提高传热性能。对该蒸发式冷凝器传热传质性能的实验研究可为其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式冷凝器 翅片式椭圆套管换热器 传热 传质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套管式加肋相变蓄热单元的强化传热特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静智 邵国伟 +2 位作者 崔海亭 李洪涛 杨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10-4221,共12页
相变蓄热技术在利用工业余热、太阳能等解决热能与用户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受相变材料自身物性的限制,蓄热熔化时仍存在蓄热速度低、熔化不均匀等问题。本文以三套管式相变蓄热单元为基本结构,利用FLUENT软件... 相变蓄热技术在利用工业余热、太阳能等解决热能与用户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受相变材料自身物性的限制,蓄热熔化时仍存在蓄热速度低、熔化不均匀等问题。本文以三套管式相变蓄热单元为基本结构,利用FLUENT软件模拟研究了在考虑自然对流情况下添加纵向肋片的不同参数(肋片数量、长度、厚度、偏心距及肋片排布方式)对三套管式相变蓄热单元蓄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套管式蓄热单元内外双壁面共同加热,与普通套管式蓄热单元相比,换热面积增大,相变材料全部熔化需要的时间缩短;加装纵向直肋片的三套管蓄热单元的熔化速度进一步加快,相同数量肋片下,肋片的长度和厚度是影响蓄热单元蓄热量与平均蓄热速率的主要因素,肋片长度占相变材料区域径向长度的50%时,蓄热单元的熔化速度加快幅度明显且蓄热量与平均蓄热速率较高。通过优化设计,发现内管向下偏移距离e对相变材料的熔化过程作用显著,偏心距离较短时相变材料完全熔化所需时间最少,相比光滑管蓄热单元,相变材料的熔化速率提升了48.5%,偏移距离过长则会延长蓄热时间;通过加密蓄热单元底部外层肋片的排布,蓄热单元的熔化进程有不同程度的加快,总体蓄热速率较原肋片结构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热 数值模拟 强化换热 传热肋片 潜热存储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强化传热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增良 徐伟胜 +4 位作者 丁晨 阮晓 吴哲 王琦超 洪炳沅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0,共12页
研究了油库夏季高温导致的油气回收工艺中吸附罐回收率低、吸收塔解吸效率低、油气回收系统能耗过高以及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将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作为冷却水,从实践的角度构建多种强化传热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并采用CFD的方法对其热力学... 研究了油库夏季高温导致的油气回收工艺中吸附罐回收率低、吸收塔解吸效率低、油气回收系统能耗过高以及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将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作为冷却水,从实践的角度构建多种强化传热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并采用CFD的方法对其热力学与水力学性能进行多方面探究。结果表明当油气在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中流动时,热流可以获得更好的冷却效果;油气在壳程流动时,CIRF型换热管具有最佳的热力学性能,RAW型换热管具有最佳的水力学性能。综合油气回收工况与计算结果配置CIRF型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在油气回收工艺中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其可以在有效提高油气的冷却效果的同时兼顾换热器的水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回收 CFD 管壳式换热器 翅片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翼型结构对印刷电路板换热器流动与换热特性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峰 鹿院卫 +2 位作者 王彦泉 马彦成 吴玉庭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6-424,共9页
印刷电路板换热器(PCHE)作为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中的重要设备,其性能会影响系统的效率。为了提高翼型PCHE性能,探究翼型翅片结构对其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针对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的高温回热器,采用数值... 印刷电路板换热器(PCHE)作为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中的重要设备,其性能会影响系统的效率。为了提高翼型PCHE性能,探究翼型翅片结构对其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针对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的高温回热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选用S-CO_(2)为传热工质。通过对3种不同结构的NACA0020的翼型翅片通道的流动与换热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翼型翅片最大厚度在弦长上的位置参数对换热器的性能影响,并从热工水力性能、综合性指标、整体流动性、局部性能等方面分析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翼型翅片结构中保持相对厚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翼型翅片最大厚度在弦长上越接近翼型前缘的位置,其换热性能也会随之提高。其中NACA0020-20的翼型翅片通道在选定的工况条件下,j因子和Nu比其他两种翼型翅片通道大2.7%~8.8%和2.7%~8%,并且该翼型翅片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边界层所带来的影响,提高了其PCHE的换热性能,其综合性能更是优于其他两种翼型翅片。研究结果对于翼型PCHE的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换热器 翼型翅片 最大厚度 流动与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旋转换热器壳程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金凯 车刚 +2 位作者 万霖 胡健 唐浩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7-261,268,共6页
目前,针对大批量谷物干燥的换热器种类较少及现有换热器换热量小、换热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气相旋转换热器结构,并改变螺旋叶片螺距来强化壳程传热。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对气相旋转... 目前,针对大批量谷物干燥的换热器种类较少及现有换热器换热量小、换热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气相旋转换热器结构,并改变螺旋叶片螺距来强化壳程传热。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对气相旋转换热器壳程进行传热特性分析,得到气相旋转换热器壳程流场在两种螺距的螺旋叶片结构下的压力云图、温度云图和流体速度矢量图,并对比不同流量条件下以两种螺旋叶片螺距为变量的壳程压降、壳程出口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壳程进口流速为4m/s、进口温度为100℃工况下,对比螺旋叶片螺距为277.5mm及壳程螺距为412mm的螺旋叶片,壳程压降增加30.1%,努尔赛数提高为4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烘干 换热器 气相旋转 强化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板式扩散焊矩形微通道换热器扰流格栅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燕 王沛东 +4 位作者 李洪 刘婧楠 武卫东 章立新 杨其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50-4858,I0020,共10页
为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该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一种全蚀刻工艺的新型矩形截面PCHE,建立以... 为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该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一种全蚀刻工艺的新型矩形截面PCHE,建立以冷热通道换热单元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物理模型。研究不同运行工况下,通道内扰流格栅间距对S-CO_(2)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格栅间距的热通道内S-CO_(2)的流速均沿程逐渐减小,而冷通道内S-CO_(2)的流速反而沿程逐渐增大。冷热通道内的流动摩擦阻力系数(f)和努塞尔数(Nu)均随着格栅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不同格栅间距的冷通道内的f和Nu均大于其对应的热通道内的f和Nu。当格栅间距为5.97 mm时,矩形截面通道具有相对最优的综合性能,可以在阻力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强化换热。研究结果可为全蚀刻工艺矩形截面PCHE的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矩形截面 格栅间距 综合传热增强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装螺旋导流板的双层铜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亚茹 李德权 +1 位作者 季家东 华子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23,共10页
为提高螺旋铜管(SCT)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通过在换热器内加装螺旋形导流板,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入口流速和导流板安装位置下对换热器内部双层SCT的振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双层SCT换热器外层SCT的振动强... 为提高螺旋铜管(SCT)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通过在换热器内加装螺旋形导流板,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入口流速和导流板安装位置下对换热器内部双层SCT的振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双层SCT换热器外层SCT的振动强度明显高于内层;无振动时内层SCT的传热系数高于外层,有振动时外层SCT的传热系数高于内层;随着入口流速增加,内外层SCT的振幅均增大,传热系数提高;导流板的安装位置会直接影响SCT的振动和传热特性,且在SCT呈现最大振动强度和最佳传热性能时的安装位置并不相同;对比振动强化传热参数Q PEC和综合传热性能因子R JF发现,双层SCT换热器的Q PEC和R JF均高于单层,两螺旋导流板分别安装在换热器的左、下位置时,Q PEC最大,安装在换热器的左、上位置时,R JF最大且比安装在左、下位置时最高增大了7.99%。该研究可为高性能SCT换热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铜管 换热器 螺旋导流板 综合传热性能 振动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翅片对三套管相变蓄热器蓄热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唐广通 李欣 +4 位作者 蒋静智 李路江 邵国伟 李洪涛 程思远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3-581,共9页
为解决传统蓄热器蓄热时相变材料(PCM)区域存在蓄热效率低、熔化不均匀等问题,以加装了8根纵向翅片的三套管相变蓄热器为基本结构,保证翅片在蓄热器内所占体积不变,纵向翅片以“Y”字进行分形,利用FLUENT软件模拟研究Y形翅片长度、分支... 为解决传统蓄热器蓄热时相变材料(PCM)区域存在蓄热效率低、熔化不均匀等问题,以加装了8根纵向翅片的三套管相变蓄热器为基本结构,保证翅片在蓄热器内所占体积不变,纵向翅片以“Y”字进行分形,利用FLUENT软件模拟研究Y形翅片长度、分支角度对三套管相变蓄热器蓄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套管相变蓄热器添加分形翅片后,与添加了普通纵向直翅片的结构相比,增大了换热面积,有利于自然对流的发展,有效缩短了PCM完全熔化所需时间;综合分析可得,Y形翅片根部与分支分别占总长度的25%与75%、分支角度为60°时为最佳Y形翅片结构,PCM完全熔化速率明显提高,整体蓄热性能得到提升。与普通直翅片蓄热器相比,提出的Y形翅片相变材料受热更加均匀,蓄热速率更快,其数值模拟结果可为相变蓄热器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学 相变蓄热 分形翅片 数值模拟 强化换热 自然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