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福州大叶榕隐头果内的小蜂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6
- 1
-
-
作者
吴文珊
陈友铃
蔡美满
刘亮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36-1441,共6页
-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11N0014)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J01141)
+1 种基金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A10070)
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2011ls026)
-
文摘
对福州2个样地10株大叶榕果内小蜂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全年在两个样地267个隐头果内共收集到小蜂13458只。发现大叶榕隐头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小蜂总科Chalcidoidae中的榕小蜂科Agaonida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的隐针榕小蜂亚科Epichrysomallinae、锥尾榕小蜂亚科Otitesellinae和延腹榕小蜂亚科Sycoryctinae;广肩小蜂科Eurytomidae、刻腹小蜂科Ormyridae、姬小蜂科Eulophidae,其中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coronata是大叶榕唯一的传粉者,传粉方式为主动传粉;非传粉榕小蜂的雄性多型现象普遍。传粉与非传粉小蜂的性比明显具有偏雌现象。传粉小蜂性比为0.19±0.07,非传粉小蜂中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小蜂性比为0.36±0.10;Walkerella sp.小蜂性比为0.36±0.22,Sycoscapter sp.小蜂性比为0.31±0.22,Sycophila sp.小蜂性比为0.35±0.13。雄性多型现象可能是导致非传粉小蜂性比提高的原因之一。根据各种榕小蜂发生数量及连续性,可将大叶榕隐头果中的榕小蜂分为常见种和偶见种,Platyscapa coronata、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Walkerella sp.、Sycoscapter sp.和Sycophila sp.为常见种,Omyrus sp.和Aprostocetus sp.为偶见种。偶见种的存在对常见种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偶见种利用的是榕果内未饱和的一部分资源,也可能是榕果为偶见种的发生预留了空间和资源。首次发现姬小蜂科的昆虫寄生在榕果内,且有一定的种群数量,为姬小蜂科昆虫分类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在大叶榕小蜂群落结构中,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12—翌年5月)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传粉榕小蜂是优势种,其重要值达到0.42,榕果种子结实率高;夏—秋季(6—11月间)小蜂种类和数量略少,Camarothoraxbismasculinus和Sycophila sp.是优势种,其重要值分别为0.56和0.28,而传粉小蜂的重要值仅为0.025,此期大叶榕榕果中几乎找不到传粉小蜂,榕果结实率极低,对大叶榕的繁殖利益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雨水和高温等不良气候,可能是导致夏-秋季雄花期榕果内的传粉小蜂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两个实验样地的小蜂群落结构组成没有明显差异,年变化趋势相似。研究结果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大叶榕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性比
重要值
-
Keywords
ficus virens var. sublanceolata
community structure
diversity
sex ratio
importance index
-
分类号
S718.7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福州大叶榕隐头果内榕小蜂的分类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吴文珊
陈友铃
伍小刚
张彦杰
郑翠芳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出处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2,共6页
-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2011N0014)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J01141)
+1 种基金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B10014)
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2011ls026)
-
文摘
通过对福州两个样地大叶榕雄花期隐头果进行定时、定点采集,观察与鉴定,从546个花序果内共收集到榕小蜂33641头,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7个科(亚科)7个属的11个种,其中传粉小蜂为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coronata,其余10种非传粉小蜂分别隶属于隐针榕小蜂亚科Epichrysomallina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的锥尾榕小蜂亚科Otitesellinae和延腹榕小蜂亚科Sycoryctinae,广肩小蜂科Eurytomidae,刻腹小蜂科Ormyridae和姬小蜂科Eulophidae。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12-翌年5月)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传粉榕小蜂是优势种;夏-秋季(6-11月间)小蜂种类和数量略少,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和Sycophila sp.1是优势种。在非传粉小蜂中,Camarothorax、Sycophila、Otitesella、Sycoscapter等4个属的榕小蜂为常见种,而Ormyrus和Aprostocetus等2个属的榕小蜂为偶见种。根据小蜂的形态特征制定大叶榕隐头果中榕小蜂种类检索表,本实验为榕小蜂分类、榕-蜂协同进化研究,以及非传粉小蜂对榕-蜂共生体系的影响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大叶榕
榕小蜂
分类检索表
-
Keywords
ficus virens var. sublanceolata
fig wasp
species key
-
分类号
Q969.54
[生物学—昆虫学]
-
-
题名三种常用道路绿化植物根系生长状况研究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李玲莉
余志勇
邹世慧
王宝宁
周利
-
机构
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
重庆市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两江新区市政园林水利管护中心
重庆市南山植物园管理处
-
出处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0期111-115,共5页
-
基金
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cstc2011pt-gc80019,cstc2017jxjl00025)。
-
文摘
以黄葛树(Ficus virens var.sublanceolata)、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和春鹃(Rhododendron pulchrum Sweet)为试验对象,通过挖取南向1 m×1 m×1 m的土壤剖面观察其根系的分布状况,发现在距树干南向1 m处,黄葛树88.1%及以上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60 cm深的土层中,小叶榕92.0%及以上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60 cm深的土层中,春鹃43.4%及以上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30 cm深的土层中;3种植物的须根在石骨子碎块和砖块缝隙中可发育成扁平状或云片状,其根系结构特点更适合重庆市园林绿化土壤的现状。
-
关键词
黄葛树(ficus
virens
var.sublanceolata)
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
春鹃(Rhododendron
pulchrum
Sweet)
根系分布
-
Keywords
ficus virens var.sublanceolata
ficus microcarpa L.
Rhododendron pulchrum Sweet
the root system distribution
-
分类号
S731.2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黄葛树桔全爪螨种群动态及防治研究
被引量:1
- 4
-
-
作者
丁文川
曾治中
马跃
-
机构
重庆市园林绿化科研所
-
出处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4期361-362,共2页
-
文摘
本文就桔全爪螨对黄葛树的为害性、种群动态和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研究。
-
关键词
黄葛树
桔全爪螨
种群
防治
-
Keywords
ficus virens ait. var. sublanceolata
Panonychus citri Mcg.
population dynamic
preventive treatments
-
分类号
S763.729.9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厦门市大叶榕行道树生长差异原因分析
- 5
-
-
作者
张华峰
-
机构
厦门市绿化管理中心
-
出处
《青海农林科技》
2016年第2期20-22,63,共4页
-
文摘
为分析厦门市大叶榕行道树生长差异原因,通过现场调查,剪取枝叶、挖取土样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湖滨北路、枋湖北二路大叶榕行道树生长差异情况,主要是由于栽植地立地条件和环境小气候等因素造成的,特别是立地条件中的土壤因素,包括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盐碱度、透气透水性理化性质、土层厚度等情况,以及地下水位高低等因素。建议根据厦门岛内立地和环境条件,以及大叶榕生长习性,种植大叶榕需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科学的种植与养护。
-
关键词
厦门
大叶榕
生长差异
土壤分析
-
Keywords
Xiamen City
ficus virens var. sublanceolata ( Miq. ) Corner
Growth Differences
Soil Analysis
-
分类号
S79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