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人工选育群体不同世代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49
1
作者 张天时 王清印 +2 位作者 刘萍 李健 孔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2-80,共9页
采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快速生长基础群体和4个连续世代共计10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对8个基因位点进行了扩增,共得到7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6到16不等,其大小在159—600bp之间,PIC(PolymorphismInformati... 采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快速生长基础群体和4个连续世代共计10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对8个基因位点进行了扩增,共得到7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6到16不等,其大小在159—600bp之间,PIC(PolymorphismInformationContent)值为0.6628—0.9051,基因型数为17—67。5个世代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7188、0.5687、0.6188、0.6438、0.66937。从F检验的数据来看,配对比较Fst值表明5个世代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弱。Fis值的计算结果表明,有5个群体位点杂合度处于过剩状态,但对整个群体而言,5个世代群体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通过计算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αe)、基因型数目(G)、最高频率等位基因的频率(F),以及基于基因型的P值,比较了5个群体的遗传变化。另外,5个世代群体间的相似性系数以及彼此间的遗传距离,体现出人工选育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说明5个世代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还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以继续保持遗传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微卫星 遗传变异 选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明对虾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军 王清印 +5 位作者 孔杰 孟宪红 曹家旺 王明珠 冯亚萍 吕丁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11,共8页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Wild Population,WP)和"黄海2号"第10代选育群体(Breeding Population,BP)的遗传多样性,以检测累代人工选育对中国明对虾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Wild Population,WP)和"黄海2号"第10代选育群体(Breeding Population,BP)的遗传多样性,以检测累代人工选育对中国明对虾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462个等位基因,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N_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分别为3~44个和2~29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18~0.964。野生群体和选育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852和0.810,15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2个群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计算P值确定位点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情况,Fis结果显示,共有11个群体位点表现为杂合子过剩,Shannon指数(H)分别为2.786和2.399。2个群体的N_ei′s无偏遗传距离(u D)和无偏遗传相似度(u I)分别为0.177和0.838,遗传分化指数为0.017(P=0.001),表明群体发生了弱遗传分化。遗传变异来源分析显示,只有7.50%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其余遗传变异均来自于个体间。结果表明,人工选育的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第10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仍具有很大的选育潜力,可以继续作为选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 野生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与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天时 刘萍 +2 位作者 李健 孔杰 王清印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38,共5页
利用分群分离分析法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人工选育生长快的第6代群体生长性状发生分离的群体进行了微卫星DNA的遗传分析。7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分离群的大个体组和小个体组扩增时产生7个片段表现差异,扩增片段大小为0.... 利用分群分离分析法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人工选育生长快的第6代群体生长性状发生分离的群体进行了微卫星DNA的遗传分析。7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分离群的大个体组和小个体组扩增时产生7个片段表现差异,扩增片段大小为0.1~1.0kb之间。同时对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的生长快群体4个连续世代进行了验证,扩增的结果显示,7个微卫星位点在4个连续世代中大部分的扩增带出现的频率相近,但是有一些扩增片段的基因频率出现差异,这些等位基因频率或增或减,这是否可作为具有良好生长特性的人工定向选育群体的遗传标记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分群分离分析法 微卫星 选育群体 遗传标记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鲤选育群体不同世代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马冬梅 苏换换 +1 位作者 朱华平 黄樟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87-895,共9页
为了解人工选育对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选育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采用微卫星技术分析了华南鲤4个连续选育世代(F_1、F_2、F_3和F_4)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4个选育群体中,16对微卫星引物共扩增得到99个等位... 为了解人工选育对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选育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采用微卫星技术分析了华南鲤4个连续选育世代(F_1、F_2、F_3和F_4)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4个选育群体中,16对微卫星引物共扩增得到99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3—10个,平均为6.1875个。随着人工连续选育的进行,F_1到F_4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从5.6875下降到4.675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从0.7943下降到0.713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从0.6577下降到0.5834。F1与其后各代的遗传距离逐代增加(从0.1486上升到0.2181),遗传相似系数逐代减小(从0.8619下降到0.8041),而相邻世代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逐代变小(F_1与F_2为0.062,F_2与F_3为0.058,F3与F_4则为0.051),遗传相似性逐步升高。世代间Fst值配对比较结果显示4个世代间的遗传分化处于中等水平,表明人工选育已对华南鲤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产生了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华南鲤经过4代选育后,虽然遗传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存在下降的现象,但遗传多样性水平依然较高,还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制定华南鲤新品种选育计划提供基础遗传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鲤 选育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选育群体世代间遗传差异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志刚 曹建萌 +4 位作者 高风英 可小丽 王淼 衣萌萌 卢迈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了揭示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背景及其选育群体世代间的遗传变异,采用13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分析了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3个不同选育世代(F2、F4和F6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进一... 为了揭示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背景及其选育群体世代间的遗传变异,采用13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分析了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3个不同选育世代(F2、F4和F6世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与高要(GY)、惠州(HZ)、茂名(MM)和无锡(WX)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F2、F4和F63个选育世代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Shannon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等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呈现出随着选育世代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仍表现为高度多态性(PIC>0.5);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依次为GY群体>MM群体>HZ群体>WX群体,其中GY群体、MM群体和HZ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3个选育世代;随着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世代增加,世代间遗传距离(D_(a))逐渐增大(F2~F4的D_(a)=0.1556,F4~F6的D_(a)=0.3757),遗传分化系数(F_(ST))也逐渐升高(F2~F4的F_(ST)=0.0364,F4~F6的F_(ST)=0.1111);在UPGMA系统进化树中,3个选育世代群体与HZ群体、GY群体聚为一支,说明它们的遗传背景相近;罗非鱼“粤闽1号”3个选育世代母本的与4个地理群体中的GY、HZ和MM群体之间遗传分化中等,与WX群体之间遗传分化较大。研究表明: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群体在选育过程中遗传多样性出现下降趋势,遗传分化不断加剧,F6与F2、F4遗传分化中等,但仍保持着较高遗传多样性,具有进一步选育潜力;4个尼罗罗非鱼地理群体中GY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与选育群体F6的遗传距离适中(D_(a)<0.54),可作为潜在的引种群体与罗非鱼“粤闽1号”母本的选育群体进行杂交,从而提高其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选育世代 遗传差异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中国明对虾3个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凤娇 孟宪红 +2 位作者 傅强 栾生 隋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76,共9页
本研究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2b-RAD)技术,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2号" 2015~2017年3个连续选育世代(G9~G11)的亲本群体、共649个个体进行了简化基因组测序,并对这3个亲本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本研究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2b-RAD)技术,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2号" 2015~2017年3个连续选育世代(G9~G11)的亲本群体、共649个个体进行了简化基因组测序,并对这3个亲本群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在3个选育世代中共获得66985个SNP位点。遗传分析的结果显示,G9~G11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1439、0.1587和0.1674,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1388、0.1515和0.1609,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1241、0.1360和0.1430。G9~G11亲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整体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F检验显示,3个世代总的Fst值为0.0061,G9~G11相邻世代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弱(G9~G10为0.0029, G10~G11为0.0026),表明相邻世代的遗传距离逐渐减小。3个世代间基因交流充分,基因流为62.91~94.63。本研究表明,人工定向选育工作的推进对中国明对虾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固定的选择压力下(4%~5%),亲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无降低的趋势,中国明对虾选育群体遗传分化小,遗传结构趋向稳定。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制定中国明对虾选育计划提供基础遗传数据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选育群体 2b-RAD SNP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龟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徐昊旸 杨雪莹 +4 位作者 倪未 刘芳 陈海港 朱新平 刘晓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2-818,共7页
为研究乌龟(Mauremys reevesii)优良品种的选育效果,利用多态性微卫星(simple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分析了乌龟5个选育世代(基础群体F0代、F1~F4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在筛选的12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为... 为研究乌龟(Mauremys reevesii)优良品种的选育效果,利用多态性微卫星(simple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分析了乌龟5个选育世代(基础群体F0代、F1~F4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在筛选的12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为103个,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8.58,期望杂合度(H_(e))为0.173~0.919,平均值为0.581,观测杂合度(H_(o))为0.054~0.862,平均值为0.47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65~0.914,平均值为0.541;12个微卫星位点中,有11个位点属于中度或高度多态位点,表明所选择的微卫星位点可作为乌龟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的良好评价工具;乌龟5个选育世代的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491、0.494、0.497、0.458和0.453;遗传分化系数F_(st)及AMOVA分析显示,乌龟5个选育世代群体之间的F_(st)值为0.004~0.012,小于0.05。研究表明,乌龟选育世代的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遗传分化程度较小,乌龟选育群体还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龟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