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掺杂TiO_(2)-Fe_(2)O_(3)/C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研究
1
作者 李洁 张佳 +1 位作者 陈连喜 吕博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4,共5页
为寻找一种简便且具有良好孔结构的光催化剂合成路径,提升并拓宽其光催化应用范围,通过将N掺杂的双金属Ti-Fe MOFs在500℃的空气气氛中直接热解制备N掺杂TiO_(2)-Fe_(2)O_(3)/C纳米结构。获得的产物显示出独特的树枝状结构,且具有较大... 为寻找一种简便且具有良好孔结构的光催化剂合成路径,提升并拓宽其光催化应用范围,通过将N掺杂的双金属Ti-Fe MOFs在500℃的空气气氛中直接热解制备N掺杂TiO_(2)-Fe_(2)O_(3)/C纳米结构。获得的产物显示出独特的树枝状结构,且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良好的介孔结构。同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证实,在空气条件下煅烧后,衍生物仍保留了N和C成分。此外,将制备的N掺杂树枝状双金属结构多孔材料作为光催化剂用于降解亚甲基蓝(MB)染料。结果表明:N掺杂TiO_(2)-Fe_(2)O_(3)/C比N掺杂非Fe参与的TiO_(2)/C和非N非Fe掺杂TiO_(2)/C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性能,且N掺杂TiO_(2)-Fe_(2)O_(3)/C对MB染料的有效降解率达到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基-MoFs fe基-MoFs Tio_(2)-fe_(2)o_(3)/C N掺杂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磁共振/荧光双模式成像功能的Fe_(3)O_(4)/CuInS_(2)二元超粒子
2
作者 李滨汐 张燕 姚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4-242,共9页
在诊疗一体化大背景下,通过设计新颖的纳米材料以实现多模式成像备受关注.其中,磁共振和荧光成像是临床常用的成像手段,将这两种成像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双模式成像,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大便利.本文采用微乳液模板法将具有T_(2)磁共振成像... 在诊疗一体化大背景下,通过设计新颖的纳米材料以实现多模式成像备受关注.其中,磁共振和荧光成像是临床常用的成像手段,将这两种成像方法结合起来实现双模式成像,可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大便利.本文采用微乳液模板法将具有T_(2)磁共振成像功能的Fe_(3)O_(4)纳米粒子与具有荧光成像功能的CuInS_(2)纳米粒子共组装,制备了Fe_(3)O_(4)/CuInS_(2)二元超粒子.使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对二元超粒子进行修饰,提高了其生物安全性.该二元超粒子除具有双模式成像功能外,引入的Fe_(3)O_(4)纳米粒子还赋予其光热治疗潜力,并可以作为载体负载紫杉醇等药物,为实现成像引导下的肿瘤联合治疗提供了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纳米粒子 CuInS_(2)纳米粒子 二元超粒子 磁共振成像 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ZTS/α-Fe_(2)O_(3)纳米晶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对Q235碳钢的光阴极保护性能研究
3
作者 李博 邓洪达 +1 位作者 苟显桃 余浩杰 《材料保护》 2025年第2期56-65,共10页
为了提高单一α-Fe_(2)O_(3)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性能,采用阳极氧化法和溶胶-凝胶法在碳钢表面制备了CZTS/α-Fe_(2)O_(3)纳米晶复合薄膜。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分析了薄膜的形态、... 为了提高单一α-Fe_(2)O_(3)薄膜的光阴极保护性能,采用阳极氧化法和溶胶-凝胶法在碳钢表面制备了CZTS/α-Fe_(2)O_(3)纳米晶复合薄膜。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分析了薄膜的形态、成分和光吸收特性。此外,还利用电化学阻抗谱(EIS)、莫特-肖特基(Mott-Schottky)曲线、极化曲线以及薄膜电极与裸碳钢耦合产生的光电流研究了薄膜的光电传输特性。结果表明:与α-Fe_(2)O_(3)薄膜相比,复合薄膜具有更好的光吸收范围。在光照条件下,复合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光电流和薄膜阻抗均高于黑暗条件下的薄膜。此外,纳米晶复合薄膜比α-Fe_(2)O_(3)薄膜表现出更高的光电化学反应活性。在光照条件下,复合薄膜的腐蚀电位相对空白碳钢样品的负偏移为336 mV,复合薄膜对碳钢的腐蚀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纳米晶复合薄膜还因其P-N异质结而提高了光阴极保护性能,在光照下的正向光电流高于黑暗中的正向光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保护 α-fe_(2)o_(3) CZTS P-N异质结 Q2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甲烷化学链制氢性能研究
4
作者 宋业恒 毛继平 +5 位作者 任东伟 张国良 于琳浩 陈雅琪 向文国 陈时熠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88,共12页
载氧体稳定性差是限制化学链制氢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问题,通过提高载体-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反应过程中的烧结团聚来增强载氧体稳定性。制备了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以甲烷为原料,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上... 载氧体稳定性差是限制化学链制氢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问题,通过提高载体-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反应过程中的烧结团聚来增强载氧体稳定性。制备了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以甲烷为原料,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上模拟双床(甲烷还原/水蒸气氧化)化学链制氢过程,探究氧化铁含量和反应条件对载氧体甲烷化学链制氢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_(2)O_(3)/MgAl_(2)O_(4)载氧体中氧化铁最佳质量分数为20%,最佳工艺条件为:CH_(4)体积分数5%,温度900℃,水蒸气体积分数20%。XRD、SEM等表征和实验结果表明,Fe离子融入了MgAl_(2)O_(4)尖晶石的体相内并增强了载氧体稳定性,当氧化铁质量分数高于20%时,载氧体会因烧结团聚迅速失活,高体积分数甲烷会因裂解速率高于载氧体释氧速率而产生大量积炭,升高温度可增强反应活性,但温度过高则会影响载氧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制氢 载氧体 fe_(2)o_(3) MgAlo 4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α-Fe_(2)O_(3)纳米棒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林青 黎水平 +4 位作者 缪志鹏 丁忆 梁栋 王昭 张小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1,共6页
本工作通过水热法与磁控溅射法结合成功构建了表面均匀沉积纳米Au粒子的α-Fe_(2)O_(3)(Au@α-Fe_(2)O_(3))纳米棒,纳米Au粒子的负载量和形态分别由磁控溅射时间和热处理温度调控。在沉积5.1%的纳米Au粒子后,因纳米Au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本工作通过水热法与磁控溅射法结合成功构建了表面均匀沉积纳米Au粒子的α-Fe_(2)O_(3)(Au@α-Fe_(2)O_(3))纳米棒,纳米Au粒子的负载量和形态分别由磁控溅射时间和热处理温度调控。在沉积5.1%的纳米Au粒子后,因纳米Au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Au@α-Fe_(2)O_(3)纳米棒在550 nm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吸收峰,其带隙由2.20 eV变窄至1.95 eV。Au@α-Fe_(2)O_(3)纳米棒的荧光强度和电化学阻抗显著降低,光电流从0.27μA·cm^(-2)增大至0.45μA·cm^(-2)。纳米Au粒子既拓宽了Au@α-Fe_(2)O_(3)纳米棒的可见光吸收性能,又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与α-Fe_(2)O_(3)纳米棒相比,Au@α-Fe_(2)O_(3)纳米棒的光催化性能变得更加稳定,Au@α-Fe_(2)O_(3)纳米棒的光催化效率提高约一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α-fe_(2)o_(3) 纳米棒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不同稀土氧化物的Ga_(2)O_(3)-B_(2)O_(3)-ZnO-TiO_(2)-Tb_(2)O_(3)玻璃制备及磁光性能
6
作者 王丽 李娜 朱忠丽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4,共10页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掺杂不同稀土氧化物(Pr_(6)O_(11),Ho_(2)O_(3),Dy_(2)O_(3))的Ga_(2)O_(3)-B_(2)O_(3)-ZnO-TiO_(2)-Tb_(2)O_(3)玻璃。研究了掺杂不同稀土氧化物对Ga_(2)O_(3)-B_(2)O_(3)-ZnO-TiO_(2)-Tb_(2)O_(3)玻璃的结构、物...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掺杂不同稀土氧化物(Pr_(6)O_(11),Ho_(2)O_(3),Dy_(2)O_(3))的Ga_(2)O_(3)-B_(2)O_(3)-ZnO-TiO_(2)-Tb_(2)O_(3)玻璃。研究了掺杂不同稀土氧化物对Ga_(2)O_(3)-B_(2)O_(3)-ZnO-TiO_(2)-Tb_(2)O_(3)玻璃的结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和磁光性质的影响。掺杂不同稀土氧化物后,玻璃的密度、折射率和Verdet常数均有所增加。随着入射光波长和温度的增加,玻璃的Verdet常数的绝对值逐渐降低。在温度为298.15 K、入射光波长633 nm的条件下,当Tb_(2)O_(3)和Ho_(2)O_(3)的掺杂摩尔分数分别为40%和1%时,玻璃的Verdet常数达到-156.45 rad(/T·m),高于商用的Tb_(3)Ga5O_(12)晶体(-134 rad(/T·m));温度为298.15 K和入射光波长为515 nm时,玻璃的Verdet常数达到-189.80 rad(/T·m),这表明其在光电功能材料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_(2)o_(3)-B_(2)o_(3)-Zno-Tio_(2)玻璃 Tb^(3+)掺杂 Verdet常数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循环空腔三明治H-TiO_(2)/Fe_(3)O_(4)/C锂离子池负极材料
7
作者 仇义 吴启超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8,共8页
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前驱体球形Fe_(3)O_(4),以球形Fe_(3)O_(4)为基底材料对其进行碳包覆处理,得到核壳结构Fe_(3)O_(4)@C复合材料。采用刻蚀的方法将Fe_(3)O_(4)溶解于刻蚀溶液中,得到空腔结构C材料。以空腔C为基底材料,通过水热法在空... 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前驱体球形Fe_(3)O_(4),以球形Fe_(3)O_(4)为基底材料对其进行碳包覆处理,得到核壳结构Fe_(3)O_(4)@C复合材料。采用刻蚀的方法将Fe_(3)O_(4)溶解于刻蚀溶液中,得到空腔结构C材料。以空腔C为基底材料,通过水热法在空腔C(H-C)材料外围包裹一层Fe_(3)O_(4),得到空腔核壳结构Fe_(3)O_(4)/C材料。最后利用溶剂热法在Fe_(3)O_(4)/C材料外层包裹上氢化二氧化钛(H-TiO_(2)),得到空腔结构的H-TiO_(2)/Fe_(3)O_(4)/C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的H-TiO_(2)和C材料的循环稳定提升Fe_(3)O_(4)的循环稳定性,同时,空腔结构减少了C材料(理论容量较低)在复合材料中的占比,提升了复合材料的本征容量。空腔三明治结构的H-TiO_(2)/Fe_(3)O_(4)/C复合材料显示了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在0.2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圈之后的放电比容量为629.5 mAh·g^(-1),最为重要的是首次库伦效率达到惊人的80.6%。以1 A·g^(-1)的电流密度循环1000圈后的比容量为396.04 m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fe_(3)o_(4) 氢化Tio_(2) 空腔 三明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衍生多孔TiO_(2)/C、N掺杂Fe_(2)O_(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谢倩祎 程爱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5,共9页
将TiO_(2)加入NH_(2)-MIL-101(Fe)前驱体中,采用溶剂热法制备TiO_(2)/NH_(2)-MIL-101(Fe),进一步经高温热处理得到TiO_(2)/C、N掺杂Fe_(2)O_(3)复合材料(TiO_(2)/C、N-Fe_(2)O_(3))。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电子能... 将TiO_(2)加入NH_(2)-MIL-101(Fe)前驱体中,采用溶剂热法制备TiO_(2)/NH_(2)-MIL-101(Fe),进一步经高温热处理得到TiO_(2)/C、N掺杂Fe_(2)O_(3)复合材料(TiO_(2)/C、N-Fe_(2)O_(3))。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分光漫反射(UV-Vis DRS)和荧光光谱(PL)等方法对所得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特征、组成及光谱特性进行表征。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罗丹明B(RhB)溶液进行降解,评价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N均匀掺杂在Fe_(2)O_(3)中,TiO_(2)复合C、N掺杂Fe_(2)O_(3)后禁带宽度减小,模拟太阳光照射2.5 h后,在0.1 g/L TiO_(2)/C、N-Fe_(2)O_(3)复合材料的光催化作用下,10 mg/L罗丹明B的去除率达到95%,速率常速为0.0192 min^(-1),效果较TiO_(2)和C、N-Fe_(2)O_(3)有明显提高。所得复合材料稳定性好、可重复利用。MOFs衍生多孔C、N掺杂Fe_(2)O_(3)与TiO_(2)的复合缩短了带隙,强化了空穴与电子的分离从而提高可见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基-MoFs 催化 Tio_(2)/C、N掺杂fe_(2)o_(3)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和乳酸共改性α-Fe_(2)O_(3)光阳极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龙珠 陈坤龙 +3 位作者 陈玉伟 杨蓉 唐惠东 丁玉婕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33,共8页
采用一步水热后在氮气中进行热处理的方法制备了Ti和乳酸共改性的纳米花状α-Fe_(2)O_(3)光阳极。对样品分别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电化学性能测试。与乳酸改性的纳米片状α-Fe_(2)O_(3)... 采用一步水热后在氮气中进行热处理的方法制备了Ti和乳酸共改性的纳米花状α-Fe_(2)O_(3)光阳极。对样品分别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电化学性能测试。与乳酸改性的纳米片状α-Fe_(2)O_(3)光阳极相比,最优的Ti与乳酸共改性样品0.075LA-Fe2O3-0.75Ti光阳极的光电流密度从0.55mA·cm^(-2)提高到1.39mA·cm^(-2)。Ti改性明显减少了0.075LA-Fe_(2)O_(3)膜的表面态,增加了表面载流子注入效率;同时Ti的掺入也增加了电极体内载流子浓度,增强了体内载流子的传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电池 水分解 α-fe_(2)o_(3) Ti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Fe_(3)O_(4)@SiO_(2)@介孔TiO_(2)的合成及其光电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
10
作者 张博 李雪梅 +2 位作者 刘萍 孔琪琪 朱文祺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169,共10页
为了实现太阳能光催化和光电催化降解污染物实用化,需要研发高效、稳定、易分离的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制备了Fe_(3)O_(4)@SiO_(2)@介孔TiO_(2)(FST)复合光电催化剂。通过表征分析证实了纳米FST成功合成,Fe_(3)O_(4),SiO_(2)... 为了实现太阳能光催化和光电催化降解污染物实用化,需要研发高效、稳定、易分离的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制备了Fe_(3)O_(4)@SiO_(2)@介孔TiO_(2)(FST)复合光电催化剂。通过表征分析证实了纳米FST成功合成,Fe_(3)O_(4),SiO_(2)和TiO_(2)纳米颗粒层层包裹,具有独特的核壳结构。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FST催化剂可以很容易地从悬浮液中分离出来。FST的表面光电流响应和阻抗测试结果显示其活性显著增强。利用制备的FST对其他有机污染物在可见光下的光电催化降解进行了研究,对亚甲基蓝、罗丹明B、甲基橙、阿莫西林光电催化90 min,降解率分别为98%,95%,92%,90%。主要活性物种捕获实验表明,FST通过光电耦合作用产生大量h^(+)和·OH从而使污染物降解为CO_(2),H_(2)O和无机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水热法 fe_(3)o_(4)@Sio_(2)@介孔Tio_(2) 电催化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D-α-Fe_(2)O_(3)/Ti_(3)C_(2)的制备以及其光电催化氧化醇的性能研究
11
作者 陈伟冰 陈润楠 +3 位作者 林嘉瑜 石俊杰 温耿龙 霍朝晖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06-1513,共8页
本实验以石墨烯薄膜(GF)为载体,通过电化学浴沉积法和牺牲模板法制备了具有氧空穴的α-Fe_(2)O_(3)(OD-α-Fe_(2)O_(3))纳米材料,再和通过酸刻蚀法制备的助催化剂Ti3C2复合形成OD-α-Fe_(2)O_(3)/Ti_(3)C_(2)材料并将其用于光电催化氧... 本实验以石墨烯薄膜(GF)为载体,通过电化学浴沉积法和牺牲模板法制备了具有氧空穴的α-Fe_(2)O_(3)(OD-α-Fe_(2)O_(3))纳米材料,再和通过酸刻蚀法制备的助催化剂Ti3C2复合形成OD-α-Fe_(2)O_(3)/Ti_(3)C_(2)材料并将其用于光电催化氧化甲醇。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对制备得到的OD-α-Fe_(2)O_(3)/Ti_(3)C_(2)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然后用经典三电极体系进行电化学测试,其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为81.8 mV,光照时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为79.8 mV(vs.RHE),其双电层电容为237 mF·cm^(-2),而复合材料GF/OD-α-Fe_(2)O_(3)/Ti_(3)C_(2)的电子转移阻抗Rct=4.668Ω。结果表明:GF/OD-α-Fe_(2)O_(3)/Ti_(3)C_(2)复合材料成功复合且催化性能得到提高,GF/OD-α-Fe_(2)O_(3)纳米材料在与纳米片Ti_(3)C_(2)复合后过电位和电子转移阻抗都有所降低,两者的有效复合加快了阳极材料与电解液界面之间的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2)o_(3) MXene 电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气氛对α-Fe_(2)O_(3)光阳极光电化学性能影响研究
12
作者 李龙珠 吴浩宇 +2 位作者 陈玉伟 杨蓉 唐惠东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0-96,共7页
分别在空气和氮气中对水热制备的薄膜进行热处理获得了纳米棒状α-Fe_(2)O_(3)光阳极。对样品分别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电化学性能测试。与空气热处理获得的α-Fe_(2)O_(3... 分别在空气和氮气中对水热制备的薄膜进行热处理获得了纳米棒状α-Fe_(2)O_(3)光阳极。对样品分别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电化学性能测试。与空气热处理获得的α-Fe_(2)O_(3)Air光阳极相比,氮气气氛热处理获得的α-Fe_(2)O_(3)光阳极正面光照电流密度显著提升达到0.42mA·cm^(-2)。正面光照下,α-Fe2O3N2光阳极的体内电荷分离效率ηbulk和表面电荷注入效率ηsurface都有较大增加,说明N2热处理明显增加了α-Fe_(2)O_(3)膜的载流子浓度,增强了体内载流子的传输和表面载流子注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电池 水分解 α-fe_(2)o_(3)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和Fe_(2)O_(3)修饰对CdSnO_(3)基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梅馨跃 蒙欣然 +3 位作者 孟凡利 任梦洋 曹楚 张仁泽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69-76,共8页
用于有害气体丙酮检测的传统传感器具有一定程度不足,以锡酸镉(CdSnO_(3))为基底的传感器对现有传感器缺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弥补。采用水热法合成纯CdSnO_(3)纳米颗粒和Fe_(2)O_(3)纳米颗粒,通过研磨法制备Fe_(2)O_(3)修饰的CdSnO_(3)材料... 用于有害气体丙酮检测的传统传感器具有一定程度不足,以锡酸镉(CdSnO_(3))为基底的传感器对现有传感器缺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弥补。采用水热法合成纯CdSnO_(3)纳米颗粒和Fe_(2)O_(3)纳米颗粒,通过研磨法制备Fe_(2)O_(3)修饰的CdSnO_(3)材料,由此制备传感器并进行气敏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纯CdSnO_(3)基传感器在最适温度(340℃)下对100 ppm丙酮响应值为19.71,响应时间为98 s,恢复时间为51 s;掺杂3%Fe_(2)O_(3)的CdSnO_(3)基传感器最适温度降低至320℃,且响应值显著提高,最高响应值是纯CdSnO_(3)基传感器的1.564倍,同时响应时间降低至49 s,恢复时间降低至30 s;在365 nm紫外光照射条件下,最适温度也降低至320℃,对100 ppm丙酮的响应值为23.5,是纯CdSnO_(3)基传感器的1.36倍。3%Fe_(2)O_(3)掺杂的CdSnO_(3)传感器用于丙酮检测具有较好的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锡酸镉 丙酮检测 催化 fe_(2)o_(3)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Fe_(2)O_(3)铝热剂粉尘着火敏感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刚 马艳英 +1 位作者 刘宗阳 南相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421,438,共8页
为明确铝热剂反应的着火特性,利用最低着火温度(minimum ignition temperature,MIT)和最小点火能(minimum ignition energy,MIE)测试装置,结合TG-DSC方法对4种Al粉与Fe_(2)O_(3)质量比为1∶4,1∶3,1∶2,1∶1的层状和云状Al/Fe_(2)O_(3)... 为明确铝热剂反应的着火特性,利用最低着火温度(minimum ignition temperature,MIT)和最小点火能(minimum ignition energy,MIE)测试装置,结合TG-DSC方法对4种Al粉与Fe_(2)O_(3)质量比为1∶4,1∶3,1∶2,1∶1的层状和云状Al/Fe_(2)O_(3)铝热剂进行了着火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4种配比试样的粉尘层、粉尘云MIT均超出相关标准常规测试范围,在空气中质量比为1∶3铝热剂的反应触发温度为888℃,活化能为248.49 kJ/mol,说明铝热反应不容易触发;相同质量比的Al/Fe_(2)O_(3)粉尘云的MIE远高于粉尘层,层状MIE最低值为0.7 J,着火敏感性较强,这是因为Fe_(2)O_(3)在粉尘云状态的反应中充当惰化剂,而在粉尘层状态反应中为反应提供了活性氧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fe_(2)o_(3)铝热剂 铝热反应 粉尘层 粉尘云 着火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负载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的制备 及其催化性能
15
作者 赵永男 郑翔云 +1 位作者 孙红玉 高海燕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3,共5页
为了克服传统芬顿催化剂的降解速率慢、pH适用范围窄、难回收等缺点,采用浸涂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玻璃纤维负载的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FCGF),对其结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亚甲基蓝的光芬顿催化降解,... 为了克服传统芬顿催化剂的降解速率慢、pH适用范围窄、难回收等缺点,采用浸涂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玻璃纤维负载的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FCGF),对其结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亚甲基蓝的光芬顿催化降解,考察其催化活性、pH值适用性和重复使用稳定性。结果表明:CuFe2O4颗粒生长在α-Fe_(2)O_(3)颗粒表面,形成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在模拟太阳光辐射条件下,加入2 g FCGF和20 mmol/L的H_(2)O_(2),50 mL质量浓度为30 mg/L的MB溶液在40 min后降解率达到97%,而在相同条件下加入α-Fe_(2)O_(3)与CuFe_(2)O_(4)降解率分别为20%和30%,其催化活性的增强可归因于异质结光催化剂产生的光诱导电位差驱动的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同时,FCGF在宽pH范围显示出较高活性,pH=10时,MB溶液40 min后降解效率仍达到63%;FCGF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次循环后其催化性能没有衰减,反应40 min后MB降解率仍可达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Cufe_(2)o_(4) 玻璃纤维支架 芬顿反应 MB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α-Fe_(2)O_(3)/壳聚糖修饰玻碳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16
作者 陈丽娟 黄惠 沈培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153,162,共6页
通过不同温度煅烧获得不同比表面积的α-Fe_(2)O_(3)纳米颗粒,将纳米α-Fe_(2)O_(3)与壳聚糖制成复合材料。利用滴涂法,将纳米α-Fe_(2)O_(3)/壳聚糖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纳米α-Fe_(2)O_(3)/壳聚糖/玻碳电极... 通过不同温度煅烧获得不同比表面积的α-Fe_(2)O_(3)纳米颗粒,将纳米α-Fe_(2)O_(3)与壳聚糖制成复合材料。利用滴涂法,将纳米α-Fe_(2)O_(3)/壳聚糖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纳米α-Fe_(2)O_(3)/壳聚糖/玻碳电极对铁氰化钾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从280℃提高到700℃时,α-Fe_(2)O_(3)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由136.5m^(2)/g变为2.1m^(2)/g。纳米α-Fe_(2)O_(3)/壳聚糖/玻碳电极能显著提高铁氰化钾的电化学性能,与裸电极相比,氧化和还原电流均显著提高,其电化学催化性能与其纳米α-Fe_(2)O_(3)比表面积密切相关,比表面积越大峰电流就越强。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浓度在510^(-4)~510^(-3)mol/L范围内,铁氰化钾的还原电流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25×10^(-5)mol/L,该修饰电极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α-fe_(2)o_(3) 循环伏安法 电化学检测 铁氰化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Al_(2)O_(3)与金属铝的阳极键合及性能分析
17
作者 王强 阴旭 +4 位作者 刘翠荣 许兆麒 于秀秀 张蕾 刘淑文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2期157-162,共6页
采用高纯铝片与β-Al_(2)O_(3)陶瓷片进行阳极键合实验,通过控制键合温度和电压,研究了键合界面的微观结构和元素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温度和电压下,铝与β-Al_(2)O_(3)界面形成了致密且无裂纹的过渡层,过渡层厚度约为5μm。扫... 采用高纯铝片与β-Al_(2)O_(3)陶瓷片进行阳极键合实验,通过控制键合温度和电压,研究了键合界面的微观结构和元素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温度和电压下,铝与β-Al_(2)O_(3)界面形成了致密且无裂纹的过渡层,过渡层厚度约为5μ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分析结果显示,界面处O、Na、Mg元素在铝中的扩散程度较小,主要是由于这些元素的低扩散系数和界面化学反应的阻碍作用。此外,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键合强度随着键合温度和电压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其中键合电压对剪切强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在900 V和500℃条件下,接头剪切强度达到3.6 MPa,断口主要发生在β-Al_(2)O_(3)基体中,表明键合界面强度高于基体强度。该研究为优化阳极键合工艺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对新材料在阳极键合中的应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极键合 β-Al_(2)o_(3) 键合界面 过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C_(2)T_(x)/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波和电磁屏蔽性能与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月霞 吴梦 +3 位作者 纪子影 刘璐 应国兵 徐鹏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27,共7页
在电磁屏蔽领域,铁氧体是常用的涂覆型吸波剂,但以Fe_(3)O_(4)为首的铁氧体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成功制备了花苞状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的花苞状结构对电磁波... 在电磁屏蔽领域,铁氧体是常用的涂覆型吸波剂,但以Fe_(3)O_(4)为首的铁氧体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成功制备了花苞状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的花苞状结构对电磁波的多重反射、界面极化和电磁耦合作用等使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当频率为6.74 GHz时,最小反射损耗达到-51.41 dB,对应的匹配厚度为2.8 mm,这意味着它可以吸收99.99928%的电磁波。本研究中特殊的花苞状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在电磁屏蔽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 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 吸波 电磁屏蔽 吸波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废阳离子树脂原位Fe_(2)O_(3)催化裂解减容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林倚 肖霄 +1 位作者 廖学品 石碧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91-1799,共9页
催化裂解能够有效减小放射性废树脂的体积,但温度过高有可能导致裂解过程中核素挥发。为降低裂解温度,本文采用原位Fe_(2)O_(3)对放射性废阳离子树脂进行催化裂解。结果表明,通过离子交换法将Fe^(3+)负载至阳离子树脂上,在裂解过程中原... 催化裂解能够有效减小放射性废树脂的体积,但温度过高有可能导致裂解过程中核素挥发。为降低裂解温度,本文采用原位Fe_(2)O_(3)对放射性废阳离子树脂进行催化裂解。结果表明,通过离子交换法将Fe^(3+)负载至阳离子树脂上,在裂解过程中原位生成Fe_(2)O_(3),能够使树脂的裂解温度降至650℃左右,比直接热裂解低130~150℃,且残渣率降低至15%(650℃)。对裂解残渣进行FT-IR、XRD、XPS和元素分析,结果发现Fe^(3+)原位生成的Fe_(2)O_(3)有效促进了磺酸基(-SO_(3)H)的转化及硫键(-S-)的断裂,树脂中83.1%的硫元素转化为SO_(2),16.9%的硫元素以硫酸盐的形式进入残渣中。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原位生成的Fe_(2)O_(3)能显著降低阳离子树脂的裂解温度和残渣率,能够实现放射性废树脂的有效减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废树脂 原位fe_(2)o_(3) 催化裂解 减容 残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Ts@Fe_(2)O_(3)材料的构筑及其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章涛 望军 +2 位作者 郑毅 杨森 张瀚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88-93,共6页
锂硫电池作为一种新型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等优势,但硫正极在循环过程中性能退化的问题仍有待解决。为此,制备了一种用Fe2O3修饰的碳纳米管(CNTs@Fe_(2)O_(3))作为载硫体。碳纳米管独特的中空结构能够有效应对体积膨胀效应,同... 锂硫电池作为一种新型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等优势,但硫正极在循环过程中性能退化的问题仍有待解决。为此,制备了一种用Fe2O3修饰的碳纳米管(CNTs@Fe_(2)O_(3))作为载硫体。碳纳米管独特的中空结构能够有效应对体积膨胀效应,同时,生长在碳纳米管表面的Fe2O3颗粒能够有效吸附多硫化锂,从而抑制多硫化锂的穿梭;碳纳米管的长程导电结构能够提高难溶性多硫化锂沉积后的正极导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碳纳米管 氧化铁 正极材料 载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