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5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质衍生α-Fe_(2)O_(3)的丙酮气体传感器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郭路路 赵姝姝 +3 位作者 杨桂茂 徐军 张旭光 杨志民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2,共4页
研制具有高灵敏度、低检测限的丙酮气体传感器对于工业生产安全和人体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物质脱脂棉为模板,采用金属盐溶液浸泡法和空气中煅烧处理相结合的策略制备了α-Fe_(2)O_(3)微米管,然后采用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 研制具有高灵敏度、低检测限的丙酮气体传感器对于工业生产安全和人体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物质脱脂棉为模板,采用金属盐溶液浸泡法和空气中煅烧处理相结合的策略制备了α-Fe_(2)O_(3)微米管,然后采用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α-Fe_(2)O_(3)的物相组成与表面形貌进行表征。所制备的α-Fe_(2)O_(3)传感器表现出优异的丙酮传感性能,包括高响应(192.51%@20×10^(-6)),低检测限(1×10^(-6)),优异的重复性和选择性,并分析传感器的敏感机制。该工作不仅为多孔金属氧化物材料的简便设计提供了方案,而且在构建用于高性能丙酮气体检测系统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气体传感器 生物质模板 多孔材料 α-fe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低浓度H_(2)S室温稳定监测的CsPbBr_(3)@TiO_(2)异质结微晶气体传感器
2
作者 逯江浩 黄胜 +4 位作者 陈露 程永超 高莎莎 陶雪钰 顾修全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15-1826,共12页
通过简单的溶液法用TiO(Acac)_(2)原位包覆CsPbBr_(3)全无机钙钛矿材料,在400℃加热后直接制成了CsPbBr_(3)@TiO_(2)核壳结构微晶,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CsPbBr_... 通过简单的溶液法用TiO(Acac)_(2)原位包覆CsPbBr_(3)全无机钙钛矿材料,在400℃加热后直接制成了CsPbBr_(3)@TiO_(2)核壳结构微晶,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CsPbBr_(3)@TiO_(2)微晶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原位金属氧化物包覆钙钛矿形成分散良好、大小为4~8μm的球壳结构。用旋涂法在掺氟氧化锡(FTO)电极上构筑了CsPbBr_(3)@TiO_(2)薄膜气体传感器,在室温下测试其对H_(2)S气体的检测灵敏度,结果发现,该传感器对H_(2)S气体的检测下限达25 ppb(1 ppb=10-9),对100 ppb H_(2)S响应/恢复时间为24/21 s,灵敏度为0.59,响应曲线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另外,传感器暴露在空气中30 d内的稳定性高于90%,且具有优异的气体选择性和抗湿度干扰性。通过光致发光(PL)光谱、时间分辨光致发光(TRPL)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及紫外光电子能谱(UPS)测试分析了其能带位置、电荷动力学和配位机理,并用氧吸附原理对其传感机理进行了解释。该工作为室温下低浓度H_(2)S气体的稳定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bBr_(3) 钙钛矿 核壳结构 异质结 H_(2)S气体传感器 氧吸附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_2O_3系列气体传感器阵列的电子鼻系统 被引量:1
3
作者 仓怀文 蔡可芬 +1 位作者 庄明夫 张昌民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74,89,共3页
阐述了一种基于Fe2O3系列气体传感器阵列的电子鼻系统硬件实现方法及其系统的一般组成,介绍了Fe2O3系列气体传感器和传感器的加热电路。该系统以MSP430F149单片机为核心,实现对检测气体的自动数据采集、脱机和联机识别。利用该系统对甲... 阐述了一种基于Fe2O3系列气体传感器阵列的电子鼻系统硬件实现方法及其系统的一般组成,介绍了Fe2O3系列气体传感器和传感器的加热电路。该系统以MSP430F149单片机为核心,实现对检测气体的自动数据采集、脱机和联机识别。利用该系统对甲烷、氢气和液化石油气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电子鼻系统能有效地对这3种气体进行定性识别,识别率接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fe2o3气体传感器 加热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g改性γ-Al_(2)O_(3)复合吸附剂硒吸附性能研究
4
作者 谷梦瑶 郭士豪 +3 位作者 樊昊天 刘皓 陈娟 姚洪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2,共8页
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摩尔比的Fe/γ-Al_(2)O_(3)复合吸附剂及Mg/Al/Fe三元复合吸附剂,并在固定床上进行硒吸附实验.探讨400~700℃下Fe/γ-Al_(2)O_(3)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及H_(2)O浓度对两种吸附剂硒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8%H_(... 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摩尔比的Fe/γ-Al_(2)O_(3)复合吸附剂及Mg/Al/Fe三元复合吸附剂,并在固定床上进行硒吸附实验.探讨400~700℃下Fe/γ-Al_(2)O_(3)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及H_(2)O浓度对两种吸附剂硒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8%H_(2)O条件下,Fe/Al摩尔比为1∶10的吸附剂表现出最佳硒吸附性能,吸附量为10.968 mg/g,而Mg/Al/Fe吸附剂在20%H_(2)O条件下硒吸附性能最佳,吸附量为9.7606 mg/g.XPS结果显示,烟气中的SeO2与Mg/Al/Fe吸附剂表面的晶格氧结合,提高吸附剂表面的氧缺陷,从而改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γ-Al_(2)o_(3)复合吸附剂 吸附性能 H_(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FeO_(3)-V_(2)O_(5)复合材料的高稳定性SO_(2)气体传感器 被引量:2
5
作者 曹占荣 朱晓萌 +2 位作者 张覃轶 张顺平 张宇红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0-43,47,共5页
系统地研究了LaFeO_(3)-V_(2)O_(5)复合材料体系在测试SO_(2)时的稳定性,并对其敏感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当LaFeO_(3)和V_(2)O_(5)复合比例为1∶1时,500℃下对50×10^(-6)SO_(2)的响应平均值为116.32%,连续测试过程中空气电阻... 系统地研究了LaFeO_(3)-V_(2)O_(5)复合材料体系在测试SO_(2)时的稳定性,并对其敏感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当LaFeO_(3)和V_(2)O_(5)复合比例为1∶1时,500℃下对50×10^(-6)SO_(2)的响应平均值为116.32%,连续测试过程中空气电阻的漂移率仅为1.17%,原因在于两者复合后,溢流效应使得原本吸附在LaFeO_(3)表面的SO_(2)溢流至V_(2)O_(5)表面,催化转换为气态的SO_(3)脱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feo_(3)-V_(2)o_(5)复合材料 复合 稳定性 So_(2) 气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_(2)O_(3)@In_(2)O_(3)空心球的高灵敏度异丙醇气体传感器 被引量:5
6
作者 罗翠线 闫雯 +2 位作者 孙永娇 胡杰 李朋伟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65,共8页
为了检测危害人类健康的异丙醇气体,本文制备了基于In_(2)O_(3)和Fe_(2)O_(3)负载In_(2)O_(3)(Fe_(2)O_(3)@In_(2)O_(3))空心球的高灵敏度异丙醇气体传感器,通过表征手段对制备的In_(2)O_(3)和Fe_(2)O_(3)@In_(2)O_(3)样品的晶相,形貌... 为了检测危害人类健康的异丙醇气体,本文制备了基于In_(2)O_(3)和Fe_(2)O_(3)负载In_(2)O_(3)(Fe_(2)O_(3)@In_(2)O_(3))空心球的高灵敏度异丙醇气体传感器,通过表征手段对制备的In_(2)O_(3)和Fe_(2)O_(3)@In_(2)O_(3)样品的晶相,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200℃的最佳工作温度下,与纯的In_(2)O_(3)相比,Fe_(2)O_(3)@In_(2)O_(3)空心球气体传感器对异丙醇有更好的气敏特性。Fe_(2)O_(3)@In_(2)O_(3)空心球传感器对100×10^(-4)%异丙醇的响应值可达28.2(为纯相In_(2)O_(3)的1.75倍),响应时间为1 s,恢复时间为2 s,且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Fe_(2)O_(3)与In_(2)O_(3)两种氧化物之间形成了n-n异质结,提高了传感器的初始电阻,从而优化了In_(2)O_(3)的气敏特性。本文所制备的Fe_(2)O_(3)@In_(2)O_(3)空心球传感器在检测异丙醇气体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fe_(2)o_(3)@In_(2)o_(3) 气体传感器 异丙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WCNT-WO_3薄膜双声路SAW NO_2气体传感器 被引量:3
7
作者 文常保 朱长纯 +3 位作者 巨永锋 邱彦章 许宏科 刘君华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78-1681,共4页
以金属钨粉,H2O2,CH3OH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为原料,在双声路声表面波(SAW)器件的测量声路上制作了MWCNT-WO3薄膜,提出并实现了一种MWCNT-WO3薄膜双声路SAW NO2气体传感器。由于MWCNT和WO3对NO2气体都有敏感作用,而且碳纳米管的毛细作... 以金属钨粉,H2O2,CH3OH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为原料,在双声路声表面波(SAW)器件的测量声路上制作了MWCNT-WO3薄膜,提出并实现了一种MWCNT-WO3薄膜双声路SAW NO2气体传感器。由于MWCNT和WO3对NO2气体都有敏感作用,而且碳纳米管的毛细作用、以及MWCNT的加入都增加了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NO2气体的吸附和敏感作用。同时,SAW器件的双声路结构消除了由于外界测量条件改变引起的测量误差,也进一步提高了传感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各种浓度的NO2气体具有好的响应特性,在31.2×10-9到20×10-6范围内,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为9.8kHz/1×10-6,比单一MWCNT或WO3薄膜对NO2气体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线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波器件 MWCNT Wo3 No2气体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传感器材料——In_2O_3纳米线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梁凯 王大伟 +2 位作者 奚长生 彭翠红 龙来寿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0,共3页
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以纯铟粒为原料,在980℃下Si(100)基片上通过改变气流成分制备了一系列氧化铟纳米线,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试验表明,随着氩气中氢气含量增加,纳米线的产量降... 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以纯铟粒为原料,在980℃下Si(100)基片上通过改变气流成分制备了一系列氧化铟纳米线,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试验表明,随着氩气中氢气含量增加,纳米线的产量降低,10%的含氢量最优。纳米线的直径在50~100nm之间,长度可达几十微米。纳米线的结构是方铁锰矿体心立方单晶结构。纳米线的生长符合VLS模型,铟起到了自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材料 气体传感器 In2o3纳米线 VI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纺In_2O_3纳米材料在气体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汤营茂 缪清清 +2 位作者 韩永和 钱庆荣 陈庆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4-156,共3页
In2O3纳米材料因其具有载流子的量子限域效应而表现出新颖的电学、光学性质,在超灵敏气体传感器研究领域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静电纺丝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的制备,是制备In2O3纳米材料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静电纺丝In2O3... In2O3纳米材料因其具有载流子的量子限域效应而表现出新颖的电学、光学性质,在超灵敏气体传感器研究领域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静电纺丝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的制备,是制备In2O3纳米材料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静电纺丝In2O3纳米材料在气体传感器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2o3 纳米材料 静电纺丝 气敏性能 气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Fe_3O_4/rGO纳米复合材料的H_2O_2无酶传感器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雪伶 李崭虹 +1 位作者 陈诚 朱志刚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60,共5页
环境监测、食品工业、临床、制药等领域对过氧化氢(H_2O_2)的快速、准确检测有极大的需求,而电化学检测方法由于灵敏度高、响应快、检测限低等特点被认为是最理想的H_2O_2检测方法.本文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Pd纳米颗粒沉积到四氧化三... 环境监测、食品工业、临床、制药等领域对过氧化氢(H_2O_2)的快速、准确检测有极大的需求,而电化学检测方法由于灵敏度高、响应快、检测限低等特点被认为是最理想的H_2O_2检测方法.本文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Pd纳米颗粒沉积到四氧化三铁/石墨烯(Fe_3O_4/rGO)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形成基于新型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H_2O_2无酶传感器;并采用循环伏安和计时安培电流等方法对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Pd/Fe_3O_4/r GO/GCE对H_2O_2的催化还原显示出较好的电催化活性,Pd纳米颗粒和Fe_3O_4/rGO在催化H_2O_2还原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协同作用.测定H_2O_2的线性范围为0.05~1 m M和1~2.6 m M两段,最低检测限达到3.918μM(S/N=3).并且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重现性和抗干扰性,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PD fe3o4/rGo 纳米复合材料 无酶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S_(2)量子点负载In_(2)O_(3)气体传感器制备和气敏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东霞 李君 +1 位作者 刘帅伟 李廷鱼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3,17,共5页
利用液相超声法制备了硫化钨(WS_(2))量子点,并将其负载于中空微管状氧化铟(In_(2)O_(3))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的材料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WS_(2)量子点负载于In_(2)O_(3)表面。同时,制备出纯In_(2)O_(3)、WS_(2... 利用液相超声法制备了硫化钨(WS_(2))量子点,并将其负载于中空微管状氧化铟(In_(2)O_(3))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的材料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WS_(2)量子点负载于In_(2)O_(3)表面。同时,制备出纯In_(2)O_(3)、WS_(2)量子点修饰In_(2)O_(3)(WS_(2)@In_(2)O_(3))两种气体传感器,在室温下研究了其对NO_(2)的气敏性能。气敏特性实验表明:WS_(2)量子点的修饰能够显著提升In_(2)O_(3)对NO_(2)的气敏性能,当检测NO_(2)体积分数为50×10^(-6)时,摩尔分数为3%WS_(2)@In_(2)O_(3)在室温下的响应高达722.30,是相同条件下In_(2)O_(3)(195.72)的7.39倍;同时,WS_(2)量子点的修饰大幅度缩短了In_(2)O_(3)传感器的响应恢复时间。此外,所制备的传感器在选择性、重复性、长期稳定性方面皆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_(2)量子点 In_(2)o_(3)气体传感器 液相超声法 气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处理制备高性能Co_(3)O_(4)催化剂及其催化分解N_(2)O污染研究
12
作者 万思彤 张琬悦 +2 位作者 杜媛婷 熊英 于海彪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0,共6页
Co_(3)O_(4)作为氧化亚氮(N_(2)O)催化分解反应中最有潜力的催化剂,面临着反应温度过高、抗杂质气体性能差等问题。在微观结构上对Co_(3)O_(4)催化剂进行设计,采用酸性环境对Co_(3)O_(4)表面进行适当刻蚀,制备富有缺陷的Co_(3)O_(4)催... Co_(3)O_(4)作为氧化亚氮(N_(2)O)催化分解反应中最有潜力的催化剂,面临着反应温度过高、抗杂质气体性能差等问题。在微观结构上对Co_(3)O_(4)催化剂进行设计,采用酸性环境对Co_(3)O_(4)表面进行适当刻蚀,制备富有缺陷的Co_(3)O_(4)催化剂以提高其催化分解N_(2)O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0.2 mol/L硝酸,在室温下对Co_(3)O_(4)处理1 h后所得到的0.2MCo_(3)O_(4)-N催化剂活性最佳。N_(2)O的完全催化分解温度由单纯Co_(3)O_(4)的475℃降低至0.2MCo_(3)O_(4)-N的400℃。经硝酸处理后,0.2MCo_(3)O_(4)-N表面产生大量缺陷位点,且比表面积也比未处理前增加1倍,具有一定的介孔结构,孔径约为5.6 nm。由于缺陷位的产生,催化剂表面的Co—O键被弱化。此外,所得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催化稳定性,在5%O_(2)和100μL/L NO杂质气体共存于反应气的条件下,该催化剂在400℃持续反应10 h后,催化性能几乎没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分解N_(2)o 酸刻蚀 Co_(3)o_(4) 缺陷位点 杂质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3气体传感器用于SF6分解气体H2S的检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克成 张立军 +1 位作者 石荣雪 孙墨杰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1-23,共3页
SF6气体绝缘设备内部存在的缺陷,在运行时会出现放电和过热等故障,从而导致SF6气体分解,降低设备的绝缘性能,同时危及设备运行安全。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对SF6特征分解气体H2S的检测来检测SF6气体的分解情况。文中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WO3... SF6气体绝缘设备内部存在的缺陷,在运行时会出现放电和过热等故障,从而导致SF6气体分解,降低设备的绝缘性能,同时危及设备运行安全。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对SF6特征分解气体H2S的检测来检测SF6气体的分解情况。文中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WO3敏感材料并进行了SEM、XRD表征;将WO3传感器用于H2S检测,表现出优异的气敏性能。在最佳工作温度下,对100ppmH2S灵敏度达到了236,响应时间为43s,检测下限为100p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6分解气体 H2S 气体传感器 Wo3 低检测限 水热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S_(3)半导体纳米材料室温NO_(2)传感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杨永超 傅巍 +3 位作者 高云鹏 王大兴 皮倩倩 李涛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13,共5页
Bi_(2)S_(3)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成为理想的室温NO_(2)传感材料,如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可调节的能带结构等。Bi_(2)S_(3)属于Ⅴ-Ⅵ主族半导体,易于形成低维度纳米材料,如纳米线、纳米带、纳米片等,低维度纳米结构可提升其NO_(2)敏感... Bi_(2)S_(3)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成为理想的室温NO_(2)传感材料,如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可调节的能带结构等。Bi_(2)S_(3)属于Ⅴ-Ⅵ主族半导体,易于形成低维度纳米材料,如纳米线、纳米带、纳米片等,低维度纳米结构可提升其NO_(2)敏感性能。本文结合Bi_(2)S_(3)及其异质结制备方法和结构特征,综述Bi_(2)S_(3)纳米材料在室温NO_(2)传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S_(3) 室温 No_(2) 气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_(2)O_(3)纳米纤维的高响应及快速恢复的室温NO_(2)气体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包楠 张博 倪屹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由于暴露于NO_(2)气氛的高危害性,种类繁多的NO2气体传感器得以被开发。近年来,室温气体传感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已经成为该领域一个流行的发展方向。然而,在低温下,传感器的响应值很低。此外,敏感材料表面的气体分子很难脱附... 由于暴露于NO_(2)气氛的高危害性,种类繁多的NO2气体传感器得以被开发。近年来,室温气体传感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已经成为该领域一个流行的发展方向。然而,在低温下,传感器的响应值很低。此外,敏感材料表面的气体分子很难脱附,这会导致其恢复过程很慢。利用静电纺丝法和随后的煅烧工艺成功合成了In_(2)O_(3)纳米纤维,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证实了其成分和微结构。气敏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制备的In_(2)O_(3)纳米纤维气体传感器在室温下对NO_(2)表现出高响应。更重要的是,引入了一种有效的可见光照射法对所制备的传感器的恢复过程进行了加速。基于所有的实验数据,最后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机理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器 室温No_(2)检测 静电纺丝法 In_(2)o_(3) 可见光照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O3@CuMoO4气体传感器对SF6分解气体H2S的检测研究
16
作者 刘克成 张立军 +2 位作者 石荣雪 高欣蓓 孙墨杰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10,共4页
运行中的气体绝缘组合电器由于存在内部缺陷往往会产生局部放电等现象,SF6气体在其作用下会发生分解,使设备绝缘性能降低,严重时会发生事故。因此可通过对SF6气体的分解组分H2S进行检测,达到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测的目的。文中通过水热法... 运行中的气体绝缘组合电器由于存在内部缺陷往往会产生局部放电等现象,SF6气体在其作用下会发生分解,使设备绝缘性能降低,严重时会发生事故。因此可通过对SF6气体的分解组分H2S进行检测,达到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测的目的。文中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MoO3@CuMoO4敏感材料并进行了SEM、XRD表征;将MoO3@CuMoO4传感器用于对H2S的检测,表现出了优异的气敏性能。在最佳工作温度下,对100ppmH2S灵敏度达到了89,响应时间为162s,检测下限为100p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 SF6分解气体 H2S 气体传感器 Moo3@CuMoo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_2O_3对催化传感器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童敏明 张闯 +1 位作者 戴新联 蔡丽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369-2372,共4页
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催化传感器的载体Al2O3,呈纳米带的结构,使催化传感器灵敏度的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提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制备的Al2O3具有材料一致性好,载体的孔径适中,粒度分布合理,比表面适当等特点,使催化剂Pt和Pb在载体... 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催化传感器的载体Al2O3,呈纳米带的结构,使催化传感器灵敏度的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提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制备的Al2O3具有材料一致性好,载体的孔径适中,粒度分布合理,比表面适当等特点,使催化剂Pt和Pb在载体表面的分布均匀;第二是纳米结构的Al2O3载体密实性好,强度高,抗烧结能力强,表面积稳定.催化传感器在长时间工作中灵敏度衰减的主要原因是载体表面积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化和催化剂在载体表面的迁移,纳米结构的Al2O3较好地阻止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因此提高了催化传感器灵敏度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稳定性 纳米材料 AL2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对Au/Fe_2O_3选择性氧化富氢气体中CO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春涛 史鹏飞 张菊香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2-635,共4页
The 1.5% Au/Fe2O3 catalysts prepared by an inverse co-precipitation method calcin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as characterized by XRD, XPS, TEM, BET, and tested by CO selective oxidation in H2-rich gas. The results s... The 1.5% Au/Fe2O3 catalysts prepared by an inverse co-precipitation method calcin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as characterized by XRD, XPS, TEM, BET, and tested by CO selective oxidation in H2-rich g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of the catalysts are greatly changed with the variation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The catalyst Au/Fe2O3 calcined at 200℃, highly dispersed particles with the partially oxidized gold species on the support with the mean diameter of 3nm~5nm, displayes the best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CO selective oxidation. However,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Au/Fe2O3 decreases drastically with increasing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due to the aggregation of metallic gold and bigger particle sizes. It is found that the catalytic behavior is related to the gold particle size but the nature of the support. On the basis of characterization data, in addition to the particle size of metallic gold, the oxidation states of gold are proven to be important for CO selective oxidation in H2-rich 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fe2o3 一氧化碳选择性氧化 富氢气体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MS纳米孔Al2O3基板的CuCl2/CuPc传感器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施云波 郭建英 +2 位作者 张洪泉 时强 安宏亮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58,共5页
用MEMS微加工方法,以具有90~100nm孔柱的Al2O3膜为基板,设计并制作了具有φ0.2mm微孔通道的气体传感器芯片,并通过真空镀膜方法把CuCl2杂化修饰的CuPc蒸镀成气敏膜,以微壳封装方法制成微结构传感器,实现了主动吸气的检测模式,... 用MEMS微加工方法,以具有90~100nm孔柱的Al2O3膜为基板,设计并制作了具有φ0.2mm微孔通道的气体传感器芯片,并通过真空镀膜方法把CuCl2杂化修饰的CuPc蒸镀成气敏膜,以微壳封装方法制成微结构传感器,实现了主动吸气的检测模式,提高了响应时间和气敏性。通过SEM观察,可见良好的膜表面形貌和尺寸:Al2O3膜基板厚度为0.25mm,侧面为柱状紧密体,表面呈现90~100nm纳米孔活性态;用做电极和加热器的Pt膜的厚度为500nm,柱状密排;敏感膜厚为150nm,连续规整;微壳深度为150~200μm。测试结果表明,传感器对液氯蒸气具有较好的气敏性,其灵敏度为0.01% Cl2浓度下的5倍以上,响应时间小于30s,并呈现N型半导体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改变通气状态和加热电压等条件时对传感器气敏性的影响,探讨了CuPc有机半导体的气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 Al2o3纳米孔柱 微壳封装 CuPc传感器 气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La掺杂和氧缺陷对CeO_(2)表面吸附As_(2)O_(3)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20
作者 卢鲲鹏 张凯华 张锴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9-1161,共13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s_(2)O_(3)(g)在Fe、La掺杂CeO_(2)(110)表面及氧缺陷LaCeO(110)表面的吸附行为,探索了LaCeO表面砷吸附能力显著高于FeCeO表面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As_(2)O_(3)(g)的吸附效果与吸附位点数量、吸附能、键长和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s_(2)O_(3)(g)在Fe、La掺杂CeO_(2)(110)表面及氧缺陷LaCeO(110)表面的吸附行为,探索了LaCeO表面砷吸附能力显著高于FeCeO表面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As_(2)O_(3)(g)的吸附效果与吸附位点数量、吸附能、键长和电荷转移密切相关。纯CeO_(2)表面的吸附主要为化学吸附,吸附能绝对值大于−4.22 eV,电荷转移量为(−0.19)−(−0.31)e,As_(2)O_(3)得到电荷带负电,起表面受主作用,因此吸附量较小。FeCeO(110)表面新增Fe顶位和Bridge-2桥位两个吸附位,其中,Fe顶位为化学吸附,Fe掺杂改变了FeCeO表面电子分布和晶格结构,但并未改变As_(2)O_(3)与FeCeO之间的电荷转移方向,因此,As_(2)O_(3)仍呈负离子形式吸附。LaCeO(110)表面新增了三个吸附位:La顶位、Bridge-3桥位和Hollow-2空位,La掺杂改变了As_(2)O_(3)与LaCeO之间的电荷转移方向,使得As_(2)O_(3)失电子呈正离子吸附,起表面施主作用,因此,吸附能力增强。无O_(2)环境下,单一O缺陷LaCeO(110)表面吸附能力低于完整LaCeO表面;有O_(2)环境下,O缺陷有利于As_(2)O_(3)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二氧化铈 fe、La掺杂 As_(2)o_(3)吸附 o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