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HNO3作氧化剂通过KSCN鉴别Fe2+存在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乔金锁 刘延华 刘晓荣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2-74,共3页
在溶液中,用HNO3氧化Fe2+为Fe3+通过KSCN鉴别Fe2+的存在,在不少化学教师中存在争议。采用微型实验,以影响该实验的HNO3自身所含铁量、HNO3溶液的浓度及用量、KSCN溶液及Fe2+浓度等为可变因素,对该实验进行了探究,旨在找到用HNO... 在溶液中,用HNO3氧化Fe2+为Fe3+通过KSCN鉴别Fe2+的存在,在不少化学教师中存在争议。采用微型实验,以影响该实验的HNO3自身所含铁量、HNO3溶液的浓度及用量、KSCN溶液及Fe2+浓度等为可变因素,对该实验进行了探究,旨在找到用HNO3作氧化剂鉴别Fe2+存在的适宜条件。结果显示,若滴入HNO3溶液的浓度适合且是少量的,则HNO3可先跟还原性较强的Fe2+反应,将Fe2+氧化为Fe3+,即可通过KSCN鉴别Fe2+的存在;若HNO3溶液浓度用量过大,就会继续氧化SCN-而使鉴别实验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氧化fe3+ HNO3氧化 KSCN溶液 HNO3浓度和用量 实验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Fe_2O_3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冯婷 冯根生 杨彬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2-203,238,共3页
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氧化石墨烯/Fe_2O_3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材料的形貌、结构及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Fe_2O_3纳米管较为均匀地分布在片状氧化石墨烯表面,材料... 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氧化石墨烯/Fe_2O_3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材料的形貌、结构及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Fe_2O_3纳米管较为均匀地分布在片状氧化石墨烯表面,材料具有稳定的晶型结构;Fe_2O_3纳米管能够与氧化石墨烯表面基团发生化学键作用,具有良好的界面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fe2O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化学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O/Fe^(2+)氧化法深度处理草浆造纸废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丽云 李怡帆 +1 位作者 薛载坤 孙剑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8-110,130,共4页
采用NaCl O/Fe2+氧化法深度处理经厌氧、好氧处理后的草浆造纸废水,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各主要因素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NaCl O/Fe2+法对COD去除率影响的顺序为:NaCl O用量>Fe2+用量>... 采用NaCl O/Fe2+氧化法深度处理经厌氧、好氧处理后的草浆造纸废水,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各主要因素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NaCl O/Fe2+法对COD去除率影响的顺序为:NaCl O用量>Fe2+用量>反应时间;在进水COD浓度为340 mg/L,pH值为7~8.3、10%工业级Na-Cl O投加量为2.5 mL/L,FeSO4投加量为6 mmol/L,反应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废水COD的去除率为77.87%,处理后废水的COD值降到76 mg/L以下,满足GB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COD排放浓度80 mg/L的限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O/fe2+氧化 草浆造纸废水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O3的表征及其催化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分解反应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赵茜 崔雪霞 +2 位作者 王桂荣 赵新强 王延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6-243,共8页
采用多种方法制备了Fe2O3催化剂,并以市售Fe2O3为参比物,通过BET、NH3-TPD、XRD、SEM及FTIR等手段分析其结构特征,考察其催化分解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TDC)制备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含有SiO2的Fe2O3催化剂... 采用多种方法制备了Fe2O3催化剂,并以市售Fe2O3为参比物,通过BET、NH3-TPD、XRD、SEM及FTIR等手段分析其结构特征,考察其催化分解2,4-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TDC)制备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含有SiO2的Fe2O3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较好;外购Fe2O3催化效果好主要与其孔径较大以及含有SiO2组分有关;在较优反应条件下,TDI的收率可达到84.6%。进一步研究Fe2O3和SiO2双组分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表明双组分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比单组分的Fe2O3、SiO2效果都要好,Fe2O3和SiO2之间存在的协同增效作用,有利于TDC的分解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 氧化二铁(fe2O3) 分解反应 甲苯二异氰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SnO_2/α-Fe_2O_3纳米复合材料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卫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75-978,共4页
用α-Fe2O3纳米粒子作为前驱物,以SnC l4和NaOH作为反应试剂,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SnO2/α-Fe2O3纳米复合材料。SnO2/α-Fe2O3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有趣的形貌:直径约为20nm的SnO2纳米棒以α-Fe2O3纳米粒子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生长。利用X-ra... 用α-Fe2O3纳米粒子作为前驱物,以SnC l4和NaOH作为反应试剂,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SnO2/α-Fe2O3纳米复合材料。SnO2/α-Fe2O3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有趣的形貌:直径约为20nm的SnO2纳米棒以α-Fe2O3纳米粒子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生长。利用X-ray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成份、结构、形貌和尺寸进行了表征,初步探讨了SnO2/α-Fe2O3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氧化锡(SnO2) 氧化二铁(fe2O3) 水热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还原制备LiFePO_4/C复合材料及反应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童设华 习小明 +1 位作者 湛中魁 胡常波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3-95,共3页
以H3PO4、Fe2O3、LiOH·H2O和葡萄糖为原料,利用H2还原制备了LiFePO4/C复合材料,并进行了XRD、SEM、碳含量和振实密度分析,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制备的LiFePO4/C复合材料的含碳量为1.9%,振实密度为1.4g/cm3;0.1C、1.0C首次放电比容... 以H3PO4、Fe2O3、LiOH·H2O和葡萄糖为原料,利用H2还原制备了LiFePO4/C复合材料,并进行了XRD、SEM、碳含量和振实密度分析,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制备的LiFePO4/C复合材料的含碳量为1.9%,振实密度为1.4g/cm3;0.1C、1.0C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8.4mAh/g和128.4mAh/g,1.0C循环6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8.8%。通过机理研究,发现了反应的中间产物Li3PO4、Li3Fe2(PO4)3、Fe2Fe(P2O7)2和LiFeP2O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fe2O3) 磷酸铁锂(LifePO4) H2还原 含碳量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H_2O_2-TD引发体系下TMP与MMA接枝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喜林 翟华敏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2,共4页
研究了Fe2+-H2O2-二氧化硫脲(TD)引发体系下热磨机械浆(TMP)浆料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接枝共聚工艺。分析了在该引发体系下各反应条件对接枝率、接枝效率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D的加入能有效地使接枝共聚得以顺利进行;适当... 研究了Fe2+-H2O2-二氧化硫脲(TD)引发体系下热磨机械浆(TMP)浆料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接枝共聚工艺。分析了在该引发体系下各反应条件对接枝率、接枝效率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D的加入能有效地使接枝共聚得以顺利进行;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单体浓度,控制合适的TD用量都能提高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并能在较短的时间成功接枝;接枝率一般维持在80%以上,适宜条件下能达到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H2O2-二氧化硫脲 TMP 甲基丙烯酸甲酯 接枝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动力学实验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凯 赵会军 +1 位作者 李俊玲 宫霁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36,共5页
基于微生物Monod模型,推导出AcidT.f菌在亚铁离子培养基中的细菌生长动力学方程。通过计算机模拟算法分析,确定不同初始条件下细菌生长动力学参数(Ks,Um,h)。在一定初始条件下,分析基质(Fe2+)氧化速率与细菌浓度变化对应关系以及不同初... 基于微生物Monod模型,推导出AcidT.f菌在亚铁离子培养基中的细菌生长动力学方程。通过计算机模拟算法分析,确定不同初始条件下细菌生长动力学参数(Ks,Um,h)。在一定初始条件下,分析基质(Fe2+)氧化速率与细菌浓度变化对应关系以及不同初始pH,Fe2+,接种量浓度对亚铁离子氧化速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室温25℃,pH值为2,二价铁离子质量浓度在10 g/L时,其亚铁离子的氧化速率最大0.273 3 g/(L.h),K有最小值为0.156 6 g/L,本实验对天然气生物脱硫中循环液[Fe2(SO4)3]的还原三价铁离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铁硫杆菌 动力学参数 生长动力学方程 氧化f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铁作为铁源制备碳包覆磷酸铁锂 被引量:4
9
作者 朱令之 韩恩山 曹吉林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8-320,共3页
以三氧化二铁(Fe2O3)为铁源,葡萄糖为还原剂和碳源,在优化条件[n(Li):n(Fe)=1.05:1.00,100g前驱体加入1.50g葡萄糖,在650℃下焙烧15h]下制备碳包覆磷酸铁锂(LiFePO4/C)。产物为橄榄石型晶相,无明显的杂质相,振实密... 以三氧化二铁(Fe2O3)为铁源,葡萄糖为还原剂和碳源,在优化条件[n(Li):n(Fe)=1.05:1.00,100g前驱体加入1.50g葡萄糖,在650℃下焙烧15h]下制备碳包覆磷酸铁锂(LiFePO4/C)。产物为橄榄石型晶相,无明显的杂质相,振实密度为1.18g/cm^3。在4.2—2.5V循环,0.1C,0.5C,2.0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9.4mAh/g、120.4mAh/g和102.0mAh/g,第30次循环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8.0mAh/g、121.9mAh/g和92.4mAh/g,材料的结构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LifePO4) 氧化二铁(fe2O3) 振实密度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铀细菌的连续培养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元锋 杨维涨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41,共4页
采用小型生物接触氧化槽模拟工业化细菌堆浸中浸铀细菌的连续培养,研究生物膜形成过程中Fe2+氧化速率、菌液的产量和溶解氧含量以及氧化槽曝气量的变化情况,探索生物膜的生成、熟化规律。
关键词 浸铀细菌 连续培养 生物接触氧化 fe2+氧化速率 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炼锌赤铁矿法沉铁过程机理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存兄 夏力 +3 位作者 熊甲成 吉文斌 林晓坦 吴远桂 《中国有色冶金》 CAS 2020年第5期16-21,共6页
赤铁矿法具有伴生有价金属回收率高、铁渣可资源化利用等优势受到湿法炼锌行业的关注和青睐。赤铁矿法沉铁涉及高温复杂溶液中多个非均相反应,包括FeSO4结晶与返溶、Fe2+氧化、Fe3+水解、亚稳态铁物相形成与转化等过程。赤铁矿沉铁条件... 赤铁矿法具有伴生有价金属回收率高、铁渣可资源化利用等优势受到湿法炼锌行业的关注和青睐。赤铁矿法沉铁涉及高温复杂溶液中多个非均相反应,包括FeSO4结晶与返溶、Fe2+氧化、Fe3+水解、亚稳态铁物相形成与转化等过程。赤铁矿沉铁条件下,受同离子效应影响,FeSO4的溶解度随硫酸浓度增大而线性增长,随ZnSO4和MgSO4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180~200℃下,Fe2+氧化速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反应10~20 min后Fe2+氧化过程基本完成。适当升高反应温度或延长反应时间可抑制亚稳态铁物相——碱式硫酸铁(FeOHSO4)和铁矾(MFe3(SO4)2(OH)6)的形成并使其转化,从而获得较为纯净的赤铁矿沉铁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炼锌 赤铁矿 feSO4结晶 fe2+氧化 fe3+水解 亚稳态铁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源对中试磷酸铁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强 曾晖 +1 位作者 王晨旭 宋金保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9-142,共4页
以纳米三氧化二铁(Fe2O3)粒子为铁源,在每批次3 kg的中试规模下制备纳米级磷酸铁锂(LiFePO4)正极材料,考察碳源种类和加入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中试条件下,等比例混合碳源(葡萄糖115 g,酚醛树脂107.5 g),可得到更好的电... 以纳米三氧化二铁(Fe2O3)粒子为铁源,在每批次3 kg的中试规模下制备纳米级磷酸铁锂(LiFePO4)正极材料,考察碳源种类和加入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中试条件下,等比例混合碳源(葡萄糖115 g,酚醛树脂107.5 g),可得到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制备的材料比表面积为14.06 m^2/g,达到良好的加工性能要求,在2.0-4.2 V充放电,0.1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9 mAh/g;以3.0 C循环200次,放电容量保持率为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LifePO4) 正极材料 碳源 氧化二铁(fe2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