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2+)、Fe^(3+)对CaO-Al_2O_3-SiO_2-MgO系微晶玻璃析晶性能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志杰 李宇 +2 位作者 苍大强 刁美玲 郭文波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5-51,60,共8页
为了利用大量的含铁铝硅酸盐固体废弃物制备具有高附加值的微晶玻璃,采用DTA、XRD、SEM、EDS等手段研究了Fe2+、Fe3+对CASM系微晶玻璃析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2+在微晶玻璃中与Mg2+的作用相同,取代以网络外体形式存在的Al3+,使得微... 为了利用大量的含铁铝硅酸盐固体废弃物制备具有高附加值的微晶玻璃,采用DTA、XRD、SEM、EDS等手段研究了Fe2+、Fe3+对CASM系微晶玻璃析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2+在微晶玻璃中与Mg2+的作用相同,取代以网络外体形式存在的Al3+,使得微晶玻璃的析晶温度逐渐下降,而对析晶能力几乎没有影响,并当Fe2+掺入量为2%时,主晶相由铝黄长石转变为镁黄长石,在7.5%时,进一步转变为透辉石.Fe3+掺量小于7.5%时,起到补充Si4+不足的作用,当大于7.5%时,部分Fe3+起到与Fe2+、Mg2+相同的作用,使得析晶温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在掺量为7.5%时,铝黄长石主晶相才开始转变为镁黄长石,在10%时,转变为透辉石,且析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随着Fe2+和Fe3+含量增加,虽然微晶玻璃中主晶相的变化顺序相同,但Fe2+具有降低微晶玻璃析晶温度的作用,而一定量的Fe3+可作为晶核剂提高微晶玻璃的析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 fe3+ 微晶玻璃 析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赭石的不同煎出液中Fe^(2+)、Fe^(3+)含量测定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康莲薇 熊南燕 +1 位作者 李树鱼 肖红赞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38,44,共4页
目的:建立赭石的水煎液和醋煎液中Fe2+、Fe3+含量分别测定的方法。方法:在pH值为3~5之间,波长为396 nm,以邻二氮菲作显色剂,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铁含量;在波长为510 nm处测定Fe2+的含量;再由2个浓度之差求得Fe3+的含量。结果:赭... 目的:建立赭石的水煎液和醋煎液中Fe2+、Fe3+含量分别测定的方法。方法:在pH值为3~5之间,波长为396 nm,以邻二氮菲作显色剂,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铁含量;在波长为510 nm处测定Fe2+的含量;再由2个浓度之差求得Fe3+的含量。结果:赭石的醋煎液和水煎液中铁含量有明显不同。结论:该方法精度好,回收率大于90%,操作简便,可用于Fe2+、Fe3+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石 fe2+ fe3+ 邻二氮菲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用Fe^(3+)/Fe^(2+)探讨庐山地区第四纪古温度的讨论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16-220,共5页
本文认为用Fe^(3+)/Fe^(2+)值推算庐山地区第四纪古温度是可行的,但认为在推算方法上必须严谨合理。文中论证了用Fe_2O_3/FeO值代替Fe^(3+)/Fe^(2+)值推算古温度、且用少量样品的实验分析结果来划分庐山地区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地层是欠... 本文认为用Fe^(3+)/Fe^(2+)值推算庐山地区第四纪古温度是可行的,但认为在推算方法上必须严谨合理。文中论证了用Fe_2O_3/FeO值代替Fe^(3+)/Fe^(2+)值推算古温度、且用少量样品的实验分析结果来划分庐山地区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地层是欠妥的,其计算结果误差达0.41—4.35。据笔者采用容量法对庐山大校场剖面10个样品Fe^(3+)和Fe^(2+)含量的测试,发现这些样品反映的第四纪古温度值未有低达0℃者,其最低年均气温为2.82℃,最高者为19.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古温度 地层 铁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Fe^(3+)对水杨羟肟酸捕收铅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崔瑞 聂新羽 +2 位作者 兰星 豆金辉 姜兴科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88,共4页
为探究以水杨羟肟酸为捕收剂浮选锌浸出渣中的铅矾与以水杨羟肟酸为捕收剂浮选纯矿物试验结果差异较大的原因,以铅矾纯矿物为研究对象,考察了Fe^(2+)/Fe^(3+)对水杨羟肟酸捕收铅矾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水杨羟肟酸作用时,铅矾几乎不上浮;... 为探究以水杨羟肟酸为捕收剂浮选锌浸出渣中的铅矾与以水杨羟肟酸为捕收剂浮选纯矿物试验结果差异较大的原因,以铅矾纯矿物为研究对象,考察了Fe^(2+)/Fe^(3+)对水杨羟肟酸捕收铅矾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水杨羟肟酸作用时,铅矾几乎不上浮;水杨羟肟酸用量为160 mg/L时,铅矾回收率为92.5%;矿浆pH在4~12范围内,以水杨羟肟酸为捕收剂浮选铅矾,铅矾回收率均在90%以上;铅矾天然可浮性差,水杨羟肟酸对铅矾具有较强的捕收性能,Fe^(2+)/Fe^(3+)存在时,以水杨羟肟酸为捕收剂浮选铅矾,铅矾回收率下降明显。Fe^(2+)/Fe^(3+)抑制铅矾上浮的原因是Fe^(2+)/Fe^(3+)在矿浆中与水杨羟肟酸发生螯合反应,消耗了水杨羟肟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 fe3+ 水杨羟肟酸 铅矾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溶液中Fe^(2+)/Fe^(3+)相互转换对电极还原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秦建新 林峰 +2 位作者 刘文平 陈超 任孟德 《电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2-707,共6页
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含有Cl^-、SO_4^(2-)的酸性溶液中Fe^(2+)/Fe^(3+)相互转换对电极反应和Fe^(3+)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Fe]T=1 mol·L^(-1)条件下,溶液中Fe^(3+)/Fe^(2+)的还原析出过程经过两个阶段:1)E=0.... 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含有Cl^-、SO_4^(2-)的酸性溶液中Fe^(2+)/Fe^(3+)相互转换对电极反应和Fe^(3+)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Fe]T=1 mol·L^(-1)条件下,溶液中Fe^(3+)/Fe^(2+)的还原析出过程经过两个阶段:1)E=0.35 V左右Fe^(3+)还原成Fe^(2+)过程;2)E=-0.3 V之后H+的还原,同时Fe^(2+)离子与OH-相结合生产Fe(OH)_2;Fe^(3+)/Fe^(2+)的相互转化主要影响Fe^(3+)的第一还原阶段的还原峰电流和峰电位.|ipa/ipc|值随c(Fe^(3+))/c(Fe^(2+))的增大而增大,且扫描速率慢时影响大,扫描速率快时影响小;0.50 mol·L-1Fe^(2+)+0.50 mol·L-1Fe^(3+)时,随扫描速率的变化|ipa/ipc|值变化最小(|ipa/ipc|≈1.20).同时,c(Fe^(3+))/c(Fe^(2+))也影响着平衡电位,平衡电位随c(Fe^(3+))/c(Fe^(2+))增大而正移,电位从E1=0.501 V升至E5=0.565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fe3+相互转换 循环伏安 极化曲线 还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_2O_3/Fe隧道结的微结构HREM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科 朱健民 +5 位作者 赵晓宁 周舜华 陈志强 陈悦 黄石松 朱信华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47-648,共2页
关键词 fe/Al2O3/fe 隧道结 微结构 HREM 磁电阻效应 TMR 三氧化二铝 铁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遗态Fe_2O_3/Fe_3O_4/C复合材料对水中铬(Ⅵ)的吸附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娜 朱宗强 +3 位作者 朱义年 韦文慧 谭笑 丁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9期109-113,共5页
以毛竹遗态Fe_2O_3/Fe_3O_4/C复合材料为吸附剂,研究铬(Ⅵ)不同的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不同、吸附剂不同的投加量、不同粒径的条件下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r(Ⅵ)溶液初始p 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吸附剂用量。温度、... 以毛竹遗态Fe_2O_3/Fe_3O_4/C复合材料为吸附剂,研究铬(Ⅵ)不同的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不同、吸附剂不同的投加量、不同粒径的条件下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r(Ⅵ)溶液初始p 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吸附剂用量。温度、振荡时间、投加量等因素对Cr(Ⅵ)吸附作用影响不大。优化工艺的组合为:Cr(Ⅵ)浓度为10 mg/L,溶液初始pH=1,温度为45℃,吸附剂粒径小于100目,吸附剂用量为0.5 mg/50 mL,吸附时间为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遗态fe2O3/fe3O4/C复合材料 吸附剂 铬(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氧化还原电池正极的Fe^(2+)/Fe^(3+)胶体电解质研究
8
作者 黄佳 周德璧 +1 位作者 唐超 熊凤姣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9期1585-1587,1590,共4页
设计了一种新的Zn-Fe氧化还原胶体电池。研究了胶凝剂气相SiO2含量对胶体电解质特性的影响。SiO2含量愈高,电解质愈粘稠,电导率愈低。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Fe3+/Fe2+电对在胶体电解质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该体系中Fe3+/Fe2+在Pt电... 设计了一种新的Zn-Fe氧化还原胶体电池。研究了胶凝剂气相SiO2含量对胶体电解质特性的影响。SiO2含量愈高,电解质愈粘稠,电导率愈低。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Fe3+/Fe2+电对在胶体电解质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该体系中Fe3+/Fe2+在Pt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属于准可逆过程。计算得到Fe3+的扩散系数为2.29×10-6 cm2/s。组装的Zn/Fe胶体电池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其平均库仑效率达94.83%,平均能量效率为44.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电池 fe3+/fe2+ 胶体电解质 气相Si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2Fe14B/Fe3B复合材磁体被外磁场处理后的穆斯堡尔研究
9
作者 郑月秋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1998年第3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复合磁体 磁场 穆斯堡尔研究 Nd2fe14B/fe3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没食子酸体外还原Fe^(3+)能力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伍翔群 于兰 +3 位作者 于杰 黄彩婷 许维国 牛凤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4-418,共5页
目的:测定没食子酸(GA)体外还原Fe3+的能力,并与公认的抗氧化剂抗坏血酸(Vc)比较,探讨其体外抗氧化性,为GA抗氧化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GA(0.04、0.08、0.12和0.16g.L-1)和Vc(0.04、0.08、0.12和0.16g.L-1)在邻二氮菲-F... 目的:测定没食子酸(GA)体外还原Fe3+的能力,并与公认的抗氧化剂抗坏血酸(Vc)比较,探讨其体外抗氧化性,为GA抗氧化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GA(0.04、0.08、0.12和0.16g.L-1)和Vc(0.04、0.08、0.12和0.16g.L-1)在邻二氮菲-Fe2+体系发生Fenton反应,在铁氰化钾-Fe3+体系发生Fe3+还原反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检测反应后溶液的吸光度(A)值,应用SPSS 17.0软件包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溶液A值和GA及Vc浓度的关系。结果:在邻二氮菲-Fe2+体系中,同浓度的GA与Vc比较,GA对Fe3+的还原能力强于Vc(P<0.05);与0.04g.L-1 GA比较,0.08、0.12和0.16g.L-1 GA对Fe3+还原能力逐渐增强(P<0.05);且乙醇对该体系的A值有影响。在铁氰化钾-Fe3+体系中,当GA与Vc浓度均为0.04g.L-1时,GA对Fe3+还原能力强;而其余浓度下其还原能力均弱于Vc(P<0.05)。当盐酸浓度大于0.84×10-2 mol.L-1时,其对铁氰化钾-Fe3+体系的A值有影响。结论:与Vc比较,GA在体外环境对Fe3+有较强还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 抗坏血酸 邻二氮菲-fe2+体系 铁氰化钾-fe3+体系 分光光度比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硫酸亚铁废溶液的生物氧化过程中氮源对溶解性Fe(Ⅲ)生成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琳 秦松岩 +3 位作者 刘宗瑜 吴莉莉 肖菊芳 解永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44-2349,共6页
利用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将含硫酸亚铁废溶液中的Fe2+氧化成Fe3+后用于脱除H2S,同时实现了含硫酸亚铁废溶液的循环利用和H2S的脱除。而溶解性Fe3+较高的生成量是保证该处理系统连续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但在充足氮源和K+条件下大... 利用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将含硫酸亚铁废溶液中的Fe2+氧化成Fe3+后用于脱除H2S,同时实现了含硫酸亚铁废溶液的循环利用和H2S的脱除。而溶解性Fe3+较高的生成量是保证该处理系统连续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但在充足氮源和K+条件下大量Fe3+以黄铁矾沉淀形式存在。因此,本文通过控制氮源种类及投加浓度,减少沉淀生成,增大溶解性Fe3+生成量,以期提高H2S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NH4)2HPO4可替代以往研究中的(NH4)2SO4作为氮源,确定适宜菌体生长的氮源浓度范围为0.33~1 g·L-1。在1 g·L-1(NH4)2HPO4条件下细菌生长无明显停滞期、Fe2+平均氧化速率为0.221~0.229 g·(L·h)-1,Fe3+生成量为7.62~7.72 g·L-1,沉淀量为1.17 g·L-1,因此确定(NH4)2HPO4为1 g·L-1时最能保证H2S的脱除效率。为降低工艺成本,最低可采用0.33 g·L-1为运行浓度。该优化方案不仅保证了菌体的Fe2+氧化活性,而且有效地减少了菌体培养过程中沉淀的产生,获得了较高的Fe3+生成量和增速,为使用含硫酸亚铁废溶液处理H2S的工艺条件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硫酸亚铁废溶液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 H2S去除 fe2+ 氧化 溶解性fe3+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气化条件下煤直接液化残渣中矿物质演化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温海涛 孔令学 +3 位作者 白进 白宗庆 吕冬梅 李文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7-265,共9页
利用XRD和FT-IR分析了高温(1 100~1 500℃)气化条件下液化残渣中矿物质的演变行为,并利用穆斯堡尔谱仪对残渣灰中的含铁相及铁的价态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煤直接液化残渣中的主要矿物质为石英、硫酸钙、紫铝铁矾、磁黄铁矿、高... 利用XRD和FT-IR分析了高温(1 100~1 500℃)气化条件下液化残渣中矿物质的演变行为,并利用穆斯堡尔谱仪对残渣灰中的含铁相及铁的价态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煤直接液化残渣中的主要矿物质为石英、硫酸钙、紫铝铁矾、磁黄铁矿、高岭石和方解石。高温气化条件下残渣灰中主要矿物质为钙长石、钙黄长石、磁赤铁矿和磁铁矿。由于钙长石、钙黄长石等含钙化合物低温共熔作用,使得残渣灰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残渣灰中的含铁相主要为磁赤铁矿、磁铁矿、铁橄榄石和玻璃体,并且随温度的升高,玻璃体中的铁含量逐渐增加。同时,残渣灰中Fe2+/Fe3+出现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当温度由1 100℃升高至1 200℃时,由于磁赤铁矿的还原,Fe2+/Fe3+由1.08升高至2.39;1 200℃以上Fe2+/Fe3+的变化不明显。另外,玻璃体中铁含量的增加是引起残渣灰液相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重要原因,铁含量高是导致残渣灰熔融温度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残渣 高温气化 矿物质演化 fe2+/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离子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黎 胡筱敏 +1 位作者 姜彬慧 黄永刚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53-1756,共4页
研究通过投加厌氧氨氧化污泥,待反应器稳定运行后考察不同浓度Fe2+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210 d的连续培养,发现Fe2+可以促进厌氧氨氧化菌的细胞合成并且增加其基质代谢,当溶液中Fe2+浓度为0.085 mmol/L(4.76 mg... 研究通过投加厌氧氨氧化污泥,待反应器稳定运行后考察不同浓度Fe2+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210 d的连续培养,发现Fe2+可以促进厌氧氨氧化菌的细胞合成并且增加其基质代谢,当溶液中Fe2+浓度为0.085 mmol/L(4.76 mg/L)时,氨氮转化率维持在90%以上;添加Fe2+可以增加厌氧氨氧化菌亚铁血红素含量.此时样品中亚铁血红素C含量达到0.143μmol/mg,是同期对照反应器的2.04倍.通过SEM电镜发现当Fe2+浓度为0.085 mmol/L时,厌氧氨氧化菌群结构与形态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铁离子 血红素含量 SEM 亚铁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炼锌赤铁矿法沉铁过程机理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存兄 夏力 +3 位作者 熊甲成 吉文斌 林晓坦 吴远桂 《中国有色冶金》 CAS 2020年第5期16-21,共6页
赤铁矿法具有伴生有价金属回收率高、铁渣可资源化利用等优势受到湿法炼锌行业的关注和青睐。赤铁矿法沉铁涉及高温复杂溶液中多个非均相反应,包括FeSO4结晶与返溶、Fe2+氧化、Fe3+水解、亚稳态铁物相形成与转化等过程。赤铁矿沉铁条件... 赤铁矿法具有伴生有价金属回收率高、铁渣可资源化利用等优势受到湿法炼锌行业的关注和青睐。赤铁矿法沉铁涉及高温复杂溶液中多个非均相反应,包括FeSO4结晶与返溶、Fe2+氧化、Fe3+水解、亚稳态铁物相形成与转化等过程。赤铁矿沉铁条件下,受同离子效应影响,FeSO4的溶解度随硫酸浓度增大而线性增长,随ZnSO4和MgSO4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180~200℃下,Fe2+氧化速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反应10~20 min后Fe2+氧化过程基本完成。适当升高反应温度或延长反应时间可抑制亚稳态铁物相——碱式硫酸铁(FeOHSO4)和铁矾(MFe3(SO4)2(OH)6)的形成并使其转化,从而获得较为纯净的赤铁矿沉铁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炼锌 赤铁矿 feSO4结晶 fe2+氧化 fe3+水解 亚稳态铁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化学方法理论与应用——伴有后续均相催化反应的电极过程(Ⅱ)
15
作者 马铭 谢青季 +3 位作者 曾跃 彭桦 谢乃贤 高倩蕾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50-154,共5页
采用电流与时间的卷积作为可控制量的电化学实验方法,对伴有后续均相催化反应的电极过程进行了理论处理,得到了恒半积分法、半积分扫描法和半微分扫描法的理论曲线,并对三氯化铁——双氧水体系进行了实验验证,获得了后续均相催化反... 采用电流与时间的卷积作为可控制量的电化学实验方法,对伴有后续均相催化反应的电极过程进行了理论处理,得到了恒半积分法、半积分扫描法和半微分扫描法的理论曲线,并对三氯化铁——双氧水体系进行了实验验证,获得了后续均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速率常数,结果与文献值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卷积量 电化学方法 催化 均相催化 电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绿色戈壁玛瑙的宝石学特征与致色成因研究
16
作者 张润清 杜景红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经历数亿年的地质活动,产出颜色丰富且结构致密的戈壁玛瑙。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测试分析方法对绿色戈壁玛瑙的宝石矿...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经历数亿年的地质活动,产出颜色丰富且结构致密的戈壁玛瑙。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测试分析方法对绿色戈壁玛瑙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及致色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肉眼观察,阿拉善绿色玛瑙呈深绿色至褐绿色,微透明至不透明,相对密度、折射率、摩氏硬度等均符合石英质玉石的特点。偏光显微镜观察,绿鳞石富集于表层,并向内部呈放射状生长;方解石与石英均为隐晶质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绿鳞石呈颗粒状分布于石英及方解石之间。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戈壁玛瑙的物相组成主要为石英、方解石和绿鳞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绿鳞石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_(2)、FeO、Al_(2)O_(3)、K_(2)O和MgO。红外光谱分析也显示存在绿鳞石对应基团的特征峰。表层绿鳞石在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下显示出Fe^(2+)与Fe^(3+)的特征光谱,Fe^(2+)与Fe^(3+)之间的电荷转移是其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绿鳞石是阿拉善绿色戈壁玛瑙的主要致色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戈壁玛瑙 绿鳞石 石英质玉石 fe2+-fe3+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基水杨酸铁配合物的薄层光谱电化学研究
17
作者 蒋庆红 谭永平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78-84,共7页
本文采用自制的长光程薄层光谱电化学他,研究了磺基水杨酸铁配合物的吸收光谱的电化学特性,获得了不同电位下的薄层吸收光谱,测定了磺基水杨酸铁配合物的克式量电位E°及反应得失电子数n,同时,用循环伏安法(CV)测定了在... 本文采用自制的长光程薄层光谱电化学他,研究了磺基水杨酸铁配合物的吸收光谱的电化学特性,获得了不同电位下的薄层吸收光谱,测定了磺基水杨酸铁配合物的克式量电位E°及反应得失电子数n,同时,用循环伏安法(CV)测定了在不同的pH值下,体系的峰值电位,与光谱电化学法相比较,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基水杨酸铁 光谱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