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N-C单原子催化剂电催化亚硝酸盐制氨
1
作者 王雪佳 杨级 +2 位作者 蒋远 董金超 李剑锋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目的]为进一步拓展单原子催化剂在亚硝酸盐还原制氨领域的应用,提出了一种铁-氮-碳(Fe-N-C)单原子催化剂电催化亚硝酸盐还原制氨的新体系.[方法]以二氧化硅为硬模板,2,6-二氨基吡啶为碳氮前驱体,硝酸铁为金属盐,通过“热解-刻蚀”策略... [目的]为进一步拓展单原子催化剂在亚硝酸盐还原制氨领域的应用,提出了一种铁-氮-碳(Fe-N-C)单原子催化剂电催化亚硝酸盐还原制氨的新体系.[方法]以二氧化硅为硬模板,2,6-二氨基吡啶为碳氮前驱体,硝酸铁为金属盐,通过“热解-刻蚀”策略制备了Fe-N-C单原子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亚硝酸盐制氨反应.[结果]多种结构表征结果显示,Fe-N-C催化剂表面的Fe物种呈现高度分散特征并以单原子形式存在.此外,Fe物种的化学环境主要是+2和+3价混合态,且通过与4个吡啶氮配位而稳定存在,即Fe-N-C催化剂的金属中心微观配位环境为Fe-N4结构.与纯氮碳(N-C)载体相比,本研究制备的Fe-N-C催化剂具有优异的亚硝酸盐还原性能,不仅表现出更高的起始还原电位(0 V vs可逆氢电极),具有接近100%的产氨法拉第效率和高的氨产率[8.4 mg/(h·cm^(2))],并且在连续20次催化循环测试中显示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结论]本研究制备的Fe-N-C单原子催化剂对亚硝酸盐还原制氨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活性,其高活性可能来源于对NO_(2)^(-)的显著吸附,并进一步促进活性氢参与脱氧加氢过程.该Fe-N-C单原子催化亚硝酸盐还原体系可为后续合成氨的活性中心设计提供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c单原子催化剂 催化 亚硝酸盐还原 合成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M-Ti_(2)CO_(2)(M=Cu、Fe、Co、Ni)应用于CO_(2)电还原制备甲醇的理论预测
2
作者 邹鑫尧 杨重庆 +3 位作者 刘思敏 李昂 朱磊 黄震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3-894,共12页
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原子利用率高、催化活性高、原料成本低的独特优势,在催化领域已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而MXene材料作为一类新兴的二维材料,其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有利于锚定单原子,自身优异的导电性也使得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成为极具... 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原子利用率高、催化活性高、原料成本低的独特优势,在催化领域已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而MXene材料作为一类新兴的二维材料,其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有利于锚定单原子,自身优异的导电性也使得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成为极具潜力的一类电催化剂。本工作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探究了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可再生甲醇燃料电还原制备中的潜在可能性。以单层Ti_(2)CO_(2)二维材料作为载体,负载过渡金属Cu、Fe、Co及Ni单原子,计算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分析反应路径的热力学倾向,从而预测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与产物选择性。理论计算表明,负载Cu单原子的Cu-Ti_(2)CO_(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甲醇产物反应活性与选择性,理论限制电位仅为-0.46 V,是有潜力的制备甲醇燃料的电催化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催化剂 MXene CO_(2)电催化还原 甲醇燃料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镍催化剂上CO还原NO反应机理:密度泛函理论与微观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赵妍 李响 +2 位作者 王焕然 朱亚明 李先春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071,共11页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微观动力学模型,系统性研究了石墨烯量子点负载单原子Ni催化剂(Ni/G)上CO还原NO反应中的微观反应机理。结果表明Ni/G催化剂上CO还原NO反应的主要路径为:两个NO分子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吸附在Ni活...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微观动力学模型,系统性研究了石墨烯量子点负载单原子Ni催化剂(Ni/G)上CO还原NO反应中的微观反应机理。结果表明Ni/G催化剂上CO还原NO反应的主要路径为:两个NO分子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吸附在Ni活性位后分解生成气态N_(2)O和表面吸附氧(O^(*)),随后气体N_(2)O吸附在Ni活性位并还原为N_(2)及O^(*),最终CO还原O^(*)生成CO_(2)并释放Ni活性位。能垒分析结果发现,NO分解生成N_(2)O及O^(*)具有较高的反应能垒,控制了NO还原的反应速率。微观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升高反应温度可显著提升O^(*)的还原速率,但N_(2)O还原生成N_(2)的反应速率始终高于CO还原O^(*)的反应速率,导致Ni原子表面被O^(*)占据;残留的O^(*)抑制了NO的吸附与还原,引起Ni/G催化剂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Ni催化剂 NO还原 催化反应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微观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树娟 郑南南 +3 位作者 潘昊坤 马猛 陈俊 黄秀兵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7,共15页
为了应对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保护的挑战,探索和开发高效催化剂成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键策略。单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SACs)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催化剂类型,其独特的性质吸引了科研界的广泛关注。金属以单原子的形式负载... 为了应对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保护的挑战,探索和开发高效催化剂成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键策略。单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SACs)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催化剂类型,其独特的性质吸引了科研界的广泛关注。金属以单原子的形式负载在载体表面,实现了电子、几何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原子利用率的最大化。在能源催化、环境催化、有机催化等多个领域,SACs都表现出优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为相关催化反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重要的是,SACs在贵金属利用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通过精确调控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贵金属的催化效率,进而降低催化剂制造成本。因此,SACs的制备方法和作用机理成为国际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SACs的合成策略,包括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量子点交联/自组装,具体介绍了共沉淀法、浸渍法、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法、高温原子热迁移法和高温热解法等制备SACs的研究进展,并对SACs制备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催化剂 自上而下策略 自下而上策略 合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B/N-C单原子催化剂活化PMS处理焦化废水
5
作者 王建 刘宇琪 +1 位作者 韩世豪 杨少霞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3-370,共8页
采用一锅法制备了Fe-B/N-C单原子催化剂,并将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处理焦化废水。表征结果显示,单原子Fe的负载量为3.69%(w),B原子掺杂并未改变催化剂的微观形貌,Fe、B、N和C元素在Fe-B/N-C表面均匀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Fe-B/N-C... 采用一锅法制备了Fe-B/N-C单原子催化剂,并将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处理焦化废水。表征结果显示,单原子Fe的负载量为3.69%(w),B原子掺杂并未改变催化剂的微观形貌,Fe、B、N和C元素在Fe-B/N-C表面均匀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Fe-B/N-C投加量为0.5 g/L、PMS投加量为2.0 g/L的条件下,Fe-B/N-C活化PMS体系在10 min内可完全去除废水中的苯酚,30 min后总有机碳(TOC)去除率可达75.8%,表现出较强的去除能力,且明显强于单独PMS和Fe-N-C活化PMS体系;与单独PMS和Fe-N-C活化PMS体系相比,Fe-B/N-C活化PMS体系对废水中荧光溶解性有机物(FDOM)的去除效果最好(30 min后去除率可达84.8%),尤其是对络氨酸类蛋白质、色氨酸类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去除,30 min后去除率分别可达80.9%、60.8%和8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芬顿反应 过一硫酸盐 原子催化剂 原子掺杂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空气电池用多级孔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俊 刘江涛 +4 位作者 郭灏 杨泽林 王倩玉 陈晓涛 马东伟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8-553,共6页
高活性氧还原催化剂(ORR)的低成本、高效制备对金属-空气电池的大规模化应用至关重要。以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s)、碱木素(AL)、氨水和硝酸钴为原料,通过定向冷冻干燥的方式合成气凝胶前驱体(Co@AL-TOCNs),再在氩气气氛中,采用一步... 高活性氧还原催化剂(ORR)的低成本、高效制备对金属-空气电池的大规模化应用至关重要。以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s)、碱木素(AL)、氨水和硝酸钴为原料,通过定向冷冻干燥的方式合成气凝胶前驱体(Co@AL-TOCNs),再在氩气气氛中,采用一步热解法制备具有三维多孔蜂窝结构的高活性单原子催化剂(CoSA/N-PCA)。CoSA/N-PCA催化剂的起始电位(E_(onset))为0.95 V(vs.RHE),半波电位(E_(1/2))为0.86 V(vs.RHE),优于商业化质量分数20%的Pt/C催化剂(E_(onset)=0.92 V,E_(1/2)=0.84 V)。该方法为单原子催化剂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材料 原子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金属-空气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级铝粉负载铁单原子燃烧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7
作者 刘基丞 刘宣 +2 位作者 郑春莉 李鑫哲 曲文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3-201,共9页
为提高微米级铝粉的燃烧效率及其对含能分子的催化性能,基于化学气相转移(CVT)方法,制备了微米级铝粉负载铁单原子的催化剂Fe_(1)/Al。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AC-STEM)、X射线吸收精细... 为提高微米级铝粉的燃烧效率及其对含能分子的催化性能,基于化学气相转移(CVT)方法,制备了微米级铝粉负载铁单原子的催化剂Fe_(1)/Al。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AC-STEM)、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单原子催化剂的负载量、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同步热分析(TG-DSC)对比了CVT方法改性前后材料的热反应性能,并研究了系列材料对1,1′-二羟基-5,5′-联四唑羟胺盐(TKX-50)的催化分解性能。结果表明:基于CVT法制备的催化剂表面铁物种呈现出原子级别的高度分散,使用CVT法可在铁单原子含量及催化剂产量等方面实现可控制备;系列单原子催化剂的热反应性能及其对TKX-50的热催化分解性能较未改性铝粉均表现出显著提升,其中铁负载量(质量分数)为5.0%的Fe_(1)/Al对TKX-50具有最佳催化效果,热催化分解两阶段的反应峰值温度较未改性铝粉降低了19.3℃和39.1℃。该研究实现了铝粉为载体的单原子燃烧催化剂的可控制备,为微米级铝粉的改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级铝粉 原子催化剂 化学气相转移 可控制备 TKX-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改善轻金属氢化物储氢性能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旭阳 石哲 +3 位作者 张海花 夏誉豪 李晓磊 曹志杰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7-62,共6页
MgH_(2)、NaAlH_(4)和LiAlH_(4)等轻金属氢化物具有储氢量高、可逆性好、成本低等优点,是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吸放氢温度较高、动力学缓慢,限制了其在储氢方面的应用。通过掺杂催化剂能够改善轻金属氢化物的吸放氢性能。其中... MgH_(2)、NaAlH_(4)和LiAlH_(4)等轻金属氢化物具有储氢量高、可逆性好、成本低等优点,是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吸放氢温度较高、动力学缓慢,限制了其在储氢方面的应用。通过掺杂催化剂能够改善轻金属氢化物的吸放氢性能。其中,单原子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循环稳定性等优点,可有效降低轻金属氢化物的动力学能垒,进而提高动力学速率,降低吸放氢温度。重点阐述了单原子催化剂改善轻金属氢化物储氢性能的研究进展,并对单原子催化剂未来在这方面应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基于轻金属氢化物的固态储氢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轻金属氢化物 催化性能 原子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氯乙烯单原子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9
作者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04,共1页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顺序氧蚀刻策略,合成氧氮共掺杂Ru单原子催化剂(RuN_(3)O_(1)-C),在乙炔氢氯化合成氯乙烯(VCM)反应中,VCM单体收率高于99.38%,稳定运行时间大于900 h,均高于对照的Ru基催化剂和商业汞催化剂...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顺序氧蚀刻策略,合成氧氮共掺杂Ru单原子催化剂(RuN_(3)O_(1)-C),在乙炔氢氯化合成氯乙烯(VCM)反应中,VCM单体收率高于99.38%,稳定运行时间大于900 h,均高于对照的Ru基催化剂和商业汞催化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催化剂 氯乙烯 德国应用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对单原子电催化剂合成氨性能的影响与调控策略
10
作者 纪之骄 张晓方 +1 位作者 甘汶 薛云鹏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9,共22页
电催化氮还原制氨(e-NRR)是一种低碳绿色的氨合成方法,高效电催化剂的开发是打破e-NRR热力学限制,推动该技术走向工业化的关键。单原子催化剂原子利用率高,有望用于e-NRR并实现高的法拉第效率和氨产率,但受限于单原子的高表面能,需要选... 电催化氮还原制氨(e-NRR)是一种低碳绿色的氨合成方法,高效电催化剂的开发是打破e-NRR热力学限制,推动该技术走向工业化的关键。单原子催化剂原子利用率高,有望用于e-NRR并实现高的法拉第效率和氨产率,但受限于单原子的高表面能,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以稳定单原子位点,并利用载体-金属强相互作用(SMSI)进一步提高催化活性。以e-NRR机理为基础,系统总结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方法以及不同载体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在e-NRR中的应用,归纳了单原子催化剂的优化与调控策略,分析了单原子催化剂在e-NRR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碳基材料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应用最为广泛,而以氧化物、硫族化合物、MXenes为载体的单原子催化剂以及单原子合金催化剂在e-NRR领域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具有广阔的研发空间。在载体中构建缺陷以增强SMSI,或构建双单原子以实现协同催化是进一步提高e-NRR性能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催化剂 合成氨 载体 原子 载体-金属强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载体铁基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性能
11
作者 要雅靖 杜熙凤 +3 位作者 张鑫慧 张誉心 胡双启 冯永安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4-336,共13页
燃烧催化剂是调节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的重要组分,为开发高效催化剂,探究单原子催化材料对固体推进剂中高能组分热分解的催化作用,设计制备了一种多孔碳(PC)负载单原子铁基催化剂(Fe⁃NC@PC),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燃烧催化剂是调节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的重要组分,为开发高效催化剂,探究单原子催化材料对固体推进剂中高能组分热分解的催化作用,设计制备了一种多孔碳(PC)负载单原子铁基催化剂(Fe⁃NC@PC),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球差校正透射电镜(HADDF⁃STEM)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对其成分和形貌进行了详细表征,并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研究了其对固体推进剂高能组分热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Fe⁃NC@PC中Fe原子以Fe⁃N键负载于载体表面,负载量为0.98%。添加5%的Fe⁃NC@PC,可使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FOX⁃7)、奥克托今(HMX)、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和1,1'⁃二羟基⁃5,5'⁃联四唑二羟铵盐(TKX⁃50)的热分解峰温分别提前34.6,9.4,6.3℃和27.9℃,且改变其表观活化能,表现出明显的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基原子催化剂(Fe⁃NC@PC) 固体推进剂 高能炸药 催化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单原子催化剂助力二氧化碳从捕获到甲烷的高效转化
12
作者 燕春晖(摘译)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97,共1页
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其减排与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科研焦点。众多碳捕获技术虽致力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但传统方法因能耗巨大难以实现工业化大规模应用。近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能够将捕获的二氧... 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其减排与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科研焦点。众多碳捕获技术虽致力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但传统方法因能耗巨大难以实现工业化大规模应用。近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能够将捕获的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烷。这一创新技术不仅为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将助力替代燃料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催化剂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在类芬顿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孙天礼 朱国 +3 位作者 何海 黄炳坤 熊兆锟 赖波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9,共13页
单原子催化剂(SACs)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特性,特别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子和提高内在催化活性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基于SACs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已成为水污染控制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广泛应用于去除各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本... 单原子催化剂(SACs)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特性,特别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子和提高内在催化活性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基于SACs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已成为水污染控制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广泛应用于去除各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本文分析了SACs的合成及表征方法,着重介绍了SACs在不同类芬顿催化反应中的性能及其作用机理。此外,还介绍了将SACs固定在膜状或柱状过滤器上连续流的测试,以探究SACs在类芬顿反应中实际应用的潜力。最后,对合理的SACs设计、类芬顿反应机理探索等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提高SACs应用于类芬顿反应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催化剂 类芬顿反应 污染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炭负载单原子铁催化剂非均相还原NO的微观作用机理:DFT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妍 李响 +3 位作者 黄金凯 李先春 朱亚明 王焕然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724,共8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经典过渡态理论,探究了石墨炭负载单原子Fe催化剂(Fe/G)异相还原NO的微观机理,并对催化剂失活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E-R机理,NO还原反应依次经历了N_(2)O形成与释放、N_(2)形成与释放四个阶段。而基于L-H机理,N...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经典过渡态理论,探究了石墨炭负载单原子Fe催化剂(Fe/G)异相还原NO的微观机理,并对催化剂失活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E-R机理,NO还原反应依次经历了N_(2)O形成与释放、N_(2)形成与释放四个阶段。而基于L-H机理,NO还原反应主要经历了N_(2)形成与释放两个阶段。在E-R机理作用下,NO分子以N,O-down结构吸附在Fe原子上发生的NO还原反应的控速步骤能垒值仅为15.5 kJ/mol,小于其余路径控速步骤能垒值。由能垒角度分析,Fe原子上残留的活性氧被还原的能垒值高于NO还原生成N_(2)的能垒值。NO分解后残留在Fe原子表面的活性氧抑制了NO的吸附与还原,Fe原子活性位的缺失导致催化剂的失活,单原子Fe的存在促进了NO还原反应的进行。由动力学角度分析,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NO还原速率较活性氧转移速率提升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催化剂 氮氧化物 密度泛函理论 机理 失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_(3)-TiO_(2)负载的Pt单原子催化剂光热协同催化丙烷和丙烯氧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锐杰 康磊磊 +8 位作者 李林 潘晓丽 王华 苏杨 李广亿 程鸿魁 李仁贵 刘晓艳 王爱琴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27,共2页
单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AC)可以最大化金属原子利用率,并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已经在各种催化反应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然而,与纳米催化剂相比,贵金属SAC在烃类氧化反应中通常被认为是不活泼的。在本文中,证明了WO_(3)-TiO_... 单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AC)可以最大化金属原子利用率,并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已经在各种催化反应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然而,与纳米催化剂相比,贵金属SAC在烃类氧化反应中通常被认为是不活泼的。在本文中,证明了WO_(3)-TiO_(2)负载的Pt SAC(Pt1/WO_(3)-TiO_(2))在光热协同催化氧化C3H8和C3H6这两种典型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中表现出比相应的纳米催化剂(PtNP/WO_(3)-TiO_(2))高得多的活性。研究发现,Pt1/WO_(3)-TiO_(2)和PtNP/WO_(3)-TiO_(2)都可以通过克服氧中毒来提高光热协同催化C3H8氧化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Pt1/WO_(3)-TiO_(2)的反应速率达到了3792μmol∙gPt−1∙s^(−1),这对C3H8氧化是一个新的突破。更有趣的是,由于C3H6在PtNP/WO_(3)-TiO_(2)上的强吸附导致催化剂C3H6中毒,因此PtNP/WO_(3)-TiO_(2)上的光热协同催化C3H6氧化无法进行。但是,得益于C3H6和Pt单原子之间适中的相互作用,Pt1/WO_(3)-TiO_(2)上的C3H6中毒在光照下可以被克服。因此,Pt1/WO_(3)-TiO_(2)在光热协同催化C3H6氧化中显示出更高的活性。这项工作表明,SAC的优势不仅在于节约贵金属,还在于可以根据其独特的电子特性发现新的催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催化剂 光热协同催化 氧化反应 氧中毒 丙烯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催化生物质衍生物选择性加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璐琳 刘会贞 韩布兴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生物质是以碳源形式存在的可再生资源,其平台化合物及衍生物的升级利用可得到能源和精细化工产品。多相催化剂在生物质资源的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不乏纳米催化剂和单原子催化剂的参与。由于木质纤维素的含氧量较高,不能直接作为工... 生物质是以碳源形式存在的可再生资源,其平台化合物及衍生物的升级利用可得到能源和精细化工产品。多相催化剂在生物质资源的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不乏纳米催化剂和单原子催化剂的参与。由于木质纤维素的含氧量较高,不能直接作为工业应用原料,因此需要还原反应来降低其含氧量。加氢反应是降低木质纤维素衍生分子中O C比、提高H C比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将综合讨论单原子催化剂在呋喃类、α,β-不饱和醛酮和木质素类平台化合物选择性加氢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催化剂 木质纤维素 双键 选择性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基单原子催化剂用于CO_(2)还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贾宇桐 周阿武 +4 位作者 赵琛 张岩 张更新 谢亚勃 李建荣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9,共14页
CO_(2)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材料具有高孔隙率、可调节的功能、丰富的活性位点和潜在锚定位点等优点;单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SAC)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 CO_(2)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材料具有高孔隙率、可调节的功能、丰富的活性位点和潜在锚定位点等优点;单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SAC)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最大化金属利用率的优点。结合二者的优势,MOF基单原子催化剂在光/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系统地总结了MOF基单原子催化剂在光/电催化CO_(2)还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分为2个部分:纯MOF固定的SAC和MOF衍生的SAC,分别探讨了各种制备策略和原理及在光/电催化CO_(2)还原中展现的独特优势,并从理化特性上分析了材料性能优势的成因。最后对以MOF基材料为光/电催化CO_(2)还原催化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还原 金属有机框架(MOF) 原子催化剂(SAC) MOF衍生物 催化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在过硫酸盐氧化体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若男 吕宁磬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4-845,共12页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PS-AOPs)是处理污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效策略.寻求高活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的催化剂是实现过硫酸盐高效活化降解新污染物的关键.相比于传统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单原子催化剂(SAC)在P...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PS-AOPs)是处理污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效策略.寻求高活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的催化剂是实现过硫酸盐高效活化降解新污染物的关键.相比于传统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单原子催化剂(SAC)在PS-AOPs中表现出超快的反应速率、较低的金属负载量以及强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等优点.更重要的是,SAC具有原子级分布的活性中心,以便于从原子甚至电子层次下研究非均相催化体系中的构效关系和多种反应机制.然而,目前SAC在PS-AOPs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重点综述了SAC活化过硫酸盐产生氧化活性物质的驱动机制,对结构调控与催化性能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总结,深入了解结构-性能关系,指出了精确调整催化剂活性位点的策略,并对相关研究领域未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盐 高级氧化技术 原子催化剂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载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19
作者 王翊丞 马晓博 +7 位作者 Ayeza 王晨旭 李阳 杨成龙 王哲帆 汪超 胡超 张亚婷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7-438,共32页
本文全面综述了用于电化学反应的炭载单原子催化剂(SAC)的最新进展。首先简要介绍了炭载单原子催化剂的发展和优势,然后详细总结了各种炭载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策略,包括气相传输、高温热解和湿化学方法。随后,回顾了炭载SAC的先进表征技... 本文全面综述了用于电化学反应的炭载单原子催化剂(SAC)的最新进展。首先简要介绍了炭载单原子催化剂的发展和优势,然后详细总结了各种炭载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策略,包括气相传输、高温热解和湿化学方法。随后,回顾了炭载SAC的先进表征技术,总结了炭载SAC在氧气还原反应、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氮气还原反应、氢气进化反应和氧气进化反应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特别强调了提高炭载SACs电催化性能的改性策略。最后,讨论了利用炭载SAC进行电化学反应的前景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催化剂 电化学反应 合成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用于VOCs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20
作者 贾子良 陈曦 +1 位作者 王梦雪 梁美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6,共14页
作为形成细颗粒和臭氧的主要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尤为突出,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应用于VOCs的催化氧化能耗较低而被广泛应用,传统纳米催化剂存在原子利用率低、产物选择性差、成本高的问题,但单原子催化剂在此过程... 作为形成细颗粒和臭氧的主要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尤为突出,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应用于VOCs的催化氧化能耗较低而被广泛应用,传统纳米催化剂存在原子利用率低、产物选择性差、成本高的问题,但单原子催化剂在此过程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该文阐述了近10年贵金属负载型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策略、结构特点,重点关注制备方法的不同带来了贵金属与载体间的结合方式的差别以及造成它们在VOCs的催化氧化活性的明显差异,同时从理论计算的角度剖析催化性能与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其催化机理,针对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在高效去除VOCs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催化氧化 原子催化剂 合成策略 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