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1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dering Degree Regulation of Pt_(2)NiCo Intermetallics for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1
作者 Chen-Hao Zhang Han-Yu Hu +3 位作者 Jun-Hao Yang Qian Zhang Chang Yang De-Li Wang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3,共12页
Alloying transition metals with Pt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optimizing Pt-based catalysts toward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Atomic ordered 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provide unique electronic and geometri... Alloying transition metals with Pt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optimizing Pt-based catalysts toward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Atomic ordered 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provide unique electronic and geometrical effects as well as stronger intermetallic interactions due to the ordered arrangement of metal atoms,thus exhibiting superior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and durability.However,quantitatively analyzing the ordering degree of IMC and explor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rdering degree and ORR activity remains extremely challenging.Herein,a series of ternary Pt_(2)NiCo interme-tallic catalysts(o-Pt_(2)NiCo)with different ordering degree were synthesized by annealing temperature modulation.Among them,the o-Pt_(2)NiCo which annealed at 800℃for two hours exhibits the highest ordering degree and the optimal ORR ac-tivity,which the mass activity of o-Pt_(2)NiCo is 1.8 times and 2.8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disordered Pt_(2)NiCo alloy and Pt/C.Furthermore,the o-Pt_(2)NiCo still maintains 70.8%mass activity after 30,000 potential cycles.Additionally,the ORR activity test results for Pt_(2)NiCo IMC with different ordering degree also provid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rdering degree and ORR activity.This work provides a prospective design direction for ternary Pt-based electro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el cell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ELECTROCATALYSIS intermetallic compound Ordering degr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Fe-Al渗层组织结构及其熔融氯化盐腐蚀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陈维铅 喇培清 +2 位作者 许世鹏 马超 李亚明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60,共13页
目的探索热扩散处理温度对Fe-Al渗层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其在熔融氯化盐中的腐蚀性,为310S不锈钢在光热发电氯化盐储热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方案。方法使用77%Al_(2)O_(3)+20%Al+3%AlCl_(3)(质量分数)渗铝剂在310S钢表面制备Fe-Al涂层,并... 目的探索热扩散处理温度对Fe-Al渗层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其在熔融氯化盐中的腐蚀性,为310S不锈钢在光热发电氯化盐储热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方案。方法使用77%Al_(2)O_(3)+20%Al+3%AlCl_(3)(质量分数)渗铝剂在310S钢表面制备Fe-Al涂层,并通过750~950℃热扩散处理30 h,改善渗层的结构及物相组成;在800℃三元共晶熔融氯化盐浸泡30 h,评价不同热扩散处理温度对渗铝层耐腐蚀性的影响。采用XRD、SEM、EDS等分析腐蚀前后渗层微观结构、物相组成,以及截面形貌和元素分布。结果800℃保温15h在310S钢表面制备了140μm厚的渗铝层,通过热扩散处理发现,温度对渗层结构及物相组成具有较大的影响。800℃以下热扩散处理渗层结构及组成基本没有变化,外层主要以Fe2Al5相为主,过渡层为FeAl相,腐蚀后表面未形成连续的氧化层。850℃处理渗层截面中间层出现了大量不规则孔洞,腐蚀后表面形成厚度约为15μm的Al_(2)O_(3)层,对渗层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氧化层与渗层界面结合不紧密,容易脱落。900℃热处理渗层物相均转化为FeAl相,与基体结合界面形成厚度约为30.4μm的互扩散区;腐蚀后渗层表面形成厚度约为32μm的Al_(2)O_(3)层,且无裂纹、孔洞,与渗层结合良好,耐腐蚀性能最佳。950℃处理渗层腐蚀后表面未形成氧化层,出现了54μm的沿晶腐蚀深度。结论310S钢表面渗铝层经900℃热扩散处理后,在熔融氯化盐腐蚀环境中形成了连续、致密的Al_(2)O_(3)层,展现出了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0S钢 fe-al渗层 包埋渗铝 热扩散处理 氯化盐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0S钢表面Fe-Al渗层的制备及其耐氯化盐腐蚀性
3
作者 陈维铅 喇培清 +1 位作者 李亚明 许世鹏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1-292,共12页
受现用储热介质热稳定性的限制,光热发电效率难以进一步提升。为促进氯化盐作为高效储热介质在该领域的应用,使用质量分数为77%Al_(2)O_(3)+20%Al+3%AlCl3的渗剂在310S耐热钢表面制备Fe-Al渗层,并研究其在高温氯化盐中的腐蚀行为。采用... 受现用储热介质热稳定性的限制,光热发电效率难以进一步提升。为促进氯化盐作为高效储热介质在该领域的应用,使用质量分数为77%Al_(2)O_(3)+20%Al+3%AlCl3的渗剂在310S耐热钢表面制备Fe-Al渗层,并研究其在高温氯化盐中的腐蚀行为。采用XRD、SEM、EDS等方法表征渗层物相组成及截面结构,并测试涂层截面显微硬度;利用高温氯化熔盐浸泡试验,800℃保温30 h评估渗层的耐熔盐腐蚀性能。通过研究渗铝温度和时间对渗层厚度、微观组织及显微硬度的影响,建立渗铝过程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渗铝温度为725~850℃,渗铝时间为5~25 h时,制得渗层厚度(h)与渗铝温度(T)和渗铝时间(t)均呈线性增长趋势,其显微硬度沿渗层深度方向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渗铝温度对渗层生长速率的影响符合Arrhenius关系,计算得到310S钢包埋渗铝Arrhenius活化能为73.74 kJ·mol^(-1)。不同渗铝温度和时间下,制得渗层结构和相组成基本相同,其外层主要由(Fe,Cr,Ni)Al_(3)和(Fe,Cr,Ni)_(2)Al_(5)相组成,过渡层主要为(Fe,Cr,Ni)Al相。高温腐蚀后,纯310S钢表面疏松多孔,沿晶界腐蚀严重,腐蚀深度约为37μm,失重率约为6.0 mg/cm^(2);而渗铝钢表面形成厚度约为24.6μm的Al_(2)O_(3)层,腐蚀失重率明显降低,约为2.52 mg/cm^(2)。通过表面渗铝,可有效提高310S钢耐氯化盐腐蚀性能,并建立渗层较佳的制备工艺,为推进310S钢及涂层在氯化盐作为储热介质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埋渗铝 fe-al渗层 渗铝工艺 动力学模型 氯化盐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Al_(2)O_(3)阻氚涂层氧化膜相变的稀土效应研究
4
作者 冯凡 袁晓明 张建通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09-215,共7页
目的探究稀土掺杂对Fe-Al/Al_(2)O_(3)复合涂层的微观特征、氧化动力学以及相变过程的影响,提升阻氚性能。方法采用包埋渗铝法在基体上分别沉积稀土改性与未经稀土改性的Fe-Al涂层,随后原位氧化制备了Fe-Al/Al_(2)O_(3)复合涂层。开展... 目的探究稀土掺杂对Fe-Al/Al_(2)O_(3)复合涂层的微观特征、氧化动力学以及相变过程的影响,提升阻氚性能。方法采用包埋渗铝法在基体上分别沉积稀土改性与未经稀土改性的Fe-Al涂层,随后原位氧化制备了Fe-Al/Al_(2)O_(3)复合涂层。开展热重分析实验,通过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观察氧化铝涂层结构和组织形貌在工艺温度下的演变规律。结果经稀土改性的Fe-Al/Al_(2)O_(3)复合涂层与基体结合良好,未出现孔洞和裂纹,Fe-Al层厚度约为17.0μm,氧化膜厚度约为200 nm;未经改性的涂层则出现明显裂纹,Fe-Al层厚度约为12.8μm。氧化动力学曲线表明,稀土改性Fe-Al层存在2个氧化阶段,Ⅰ阶段的氧化速率为3.78×10^(-14)g^(2)/(cm^(4)·s),Ⅱ阶段的氧化速率为2.72×10^(-15)g^(2)/(cm^(4)·s),二者均高于未经稀土改性Fe-Al层的氧化速率2.18×10^(-15) g^(2)/(cm^(4)·s)。改性样品经约180 min氧化后,氧化膜内开始形成α-Al_(2)O_(3)相;当氧化时间延长至4h,γ-Al_(2)O_(3)相已完全转化为单一α-Al_(2)O_(3)相。未改性样品氧化膜在同等氧化条件下,始终维持单一的γ-Al_(2)O_(3)相,未发生γ至α的相转变。结论稀土元素掺杂能够优化涂层与基体的结合特性,通过动态偏析、缺陷结构优化、电子态调制等机制协同提高Fe-Al层表面Al_(2)O_(3)的生长速率,在较低温条件下促进Al_(2)O_(3)发生相变,增加α-Al_(2)O_(3)相的比例,提高涂层阻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改性 fe-al/Al_(2)O_(3)复合涂层 阻氚涂层 α-Al_(2)O_(3) 氧化动力学 相变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method to fabricate TiAl intermetallic alloy 3D parts us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被引量:6
5
作者 J.J.S. Dilip H. Miyanaji +2 位作者 Austin Lassell Thomas L. Starr Brent Stucker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72-76,共5页
The present work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fabricating porous 3D parts in TiAl intermetallic alloy directly from Tie6Ale4V and Al powders. This approach uses a binder jett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llowed ... The present work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fabricating porous 3D parts in TiAl intermetallic alloy directly from Tie6Ale4V and Al powders. This approach uses a binder jett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llowed by reactive sintering.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sent approach is successful for realizing parts in TiAl intermetallic allo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ditive manufacturing BINDER JETTING intermetallic Titanium aluminide Reactive SINTE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Mg and Si on intermetallic formation and fracture behavior of pure aluminum-galvanized carbon-steel joints made by weld-brazing 被引量:1
6
作者 A.ALIKHANI R.BEYGI +2 位作者 M.ZAREZADEH MEHRIZI F.NEMATZADEH I.GALVÃ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626-3638,共13页
Commercial pure aluminum and galvanized carbon steel were lap-welded using the weld-brazing(WB)technique.Three types of aluminum filler materials(4043,4047,and 5356) were used for WB.The joint strength and intermetall... Commercial pure aluminum and galvanized carbon steel were lap-welded using the weld-brazing(WB)technique.Three types of aluminum filler materials(4043,4047,and 5356) were used for WB.The joint strength and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at the interface of three series of sample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Depending on the Si content,a variety of ternary Al-Fe-Si 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s) such as Fe_(4)(Al,Si)_(13),Fe_(2) Al_(8) Si(τ_(5)),and Fe_(2) Al_(9) Si_(2)(τ_(6)) were formed at the interface.Mg element in 5356 filler material cannot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Al-Fe intermetallic phases due to the positive mixing enthalpy of Mg-Fe.The presence of Mg enhances the hot cracking phenomenon near the Al-Fe intermetallic compound at the interface.Zn coating does not participate in intermetallic formation due to its evaporation during WB.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oftening of the base metal in the heat-affected zone rather than the IMCs determines the joint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d-brazing Al-steel ternary Al-Fe intermetallic joint efficiency hot crac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e of Intermetallic Alloys as Reactive Materials for Warhead Applications
7
作者 Jürgen Evers Thomas M.Klaptke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0,共3页
With this communication we want to suggest the system ZrW2,a high-density and very hard intermetallic compound that reacts/burns highly exothermic with air at high temperature.This intermetallic phase should provide a... With this communication we want to suggest the system ZrW2,a high-density and very hard intermetallic compound that reacts/burns highly exothermic with air at high temperature.This intermetallic phase should provide a very suitable reactive material for warhead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misch METAL intermetallic PHASE thermites REACTIVE structure MATERIAL WARHE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速度对激光熔覆Fe-Al合金熔覆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姚文博 刘忱 +1 位作者 商硕 刘常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0-178,共9页
为提高工程用高强钢的耐蚀性并降低使用材料成本,采用光纤激光器在Q960E高强钢表面以同轴送粉工艺制备Fe-Al合金熔覆层,研究不同扫描速度对组织及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熔覆层的晶粒形态与元素分布及含量都受到扫描速度的影响.物相主要... 为提高工程用高强钢的耐蚀性并降低使用材料成本,采用光纤激光器在Q960E高强钢表面以同轴送粉工艺制备Fe-Al合金熔覆层,研究不同扫描速度对组织及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熔覆层的晶粒形态与元素分布及含量都受到扫描速度的影响.物相主要由DO3结构的Fe3Al相和B2结构的FeAl相以共晶形式组成.熔覆层的硬度随扫描速度增加受晶粒细化的影响逐渐提高.3种扫描速度下的熔覆层自腐蚀电位随扫描速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自腐蚀电流密度先减小后增大,经过极化后的熔覆层表面点蚀坑随扫描速度的增加先由深变浅,后点蚀坑面积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fe-al合金 扫描速度 微观组织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基Sn-Bi焊膏的焊点热稳定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晓军 李晓光 +1 位作者 贺定勇 马立民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7,共8页
为探究环氧树脂壳层对Sn-Bi焊点的热稳定性的影响,选取了130~170℃的温度区间,对自制环氧基Sn-Bi焊膏和商用Sn-Bi焊膏(不含可固化树脂)形成的焊点分别进行了热循环试验。结果表明,1 000次热循环后,环氧基Sn-Bi焊膏形成的焊点,其表面的... 为探究环氧树脂壳层对Sn-Bi焊点的热稳定性的影响,选取了130~170℃的温度区间,对自制环氧基Sn-Bi焊膏和商用Sn-Bi焊膏(不含可固化树脂)形成的焊点分别进行了热循环试验。结果表明,1 000次热循环后,环氧基Sn-Bi焊膏形成的焊点,其表面的环氧树脂壳层依然完整保留,而焊点与铜基板的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也明显低于商用Sn-Bi焊膏。1 000次热循环后,环氧基Sn-Bi焊膏形成的焊点的电导率由1.90×10^(6) S/m降为7.96×10^(5) S/m,剪切强度由145.7 MPa降为123.7 MPa;商用Sn-Bi焊膏形成的焊点的电导率由1.94×10^(6) S/m降为4.95×10^(5) S/m,剪切强度由116.1 MPa降为97.3 MPa。因此,对比商用Sn-Bi焊膏,环氧基Sn-Bi焊膏形成的焊点表面的环氧树脂壳层对于提高焊点的剪切强度和热稳定性是有利的,且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铅焊膏 环氧树脂 热稳定性 金属间化合物 电导率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ves相研究现状与热点主题的知识图谱研究
10
作者 肖璇 秦文洲 +2 位作者 金毛毛 邓莉萍 姚敬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4,共8页
现代航空航天和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温结构材料的服役性能要求日益提高。化学式为AB2型的Laves相金属间化合物因其高熔点、出色的高温强度和抗氧化性能而备受关注,并被视为新一代高温结构中有应用前景的候选材料之一。本文基于CiteS... 现代航空航天和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温结构材料的服役性能要求日益提高。化学式为AB2型的Laves相金属间化合物因其高熔点、出色的高温强度和抗氧化性能而备受关注,并被视为新一代高温结构中有应用前景的候选材料之一。本文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首次对2003~2023年WOS数据库中2080篇Laves相研究相关论文进行了作者、国家、机构和关键词等题录的可视化回顾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Laves相研究的合作关系较弱,未来需跨机构和跨区域合作提升效果。中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等稳固占据研究力网络合作路径上的关键位置。具有高发文频次和高中心性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等5个机构是相关最顶尖和贡献程度最大的科研机构。Laves相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电子结构、G115钢、Inconel 718合金等,研究方向集中在改善Laves相基合金的脆性和重新评估Laves相析出物对新型耐热钢、镍基高温合金和难熔高熵合金的热稳定性和寿命的影响作用及协同强化效应。这项研究为深入了解Laves相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提供了系统而有价值的启示和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VES相 金属间化合物 文献综述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QFP器件焊点质量控制与可靠性
11
作者 张威 刘坤鹏 +4 位作者 向刚 张沄瑄 于沐瀛 王尚 田艳红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共10页
针对航空航天领域PQFP(plastic quad flat package)封装器件长期贮存可靠性问题,文中围绕焊点工艺参数优化及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facial 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s)演变规律展开系统性研究.通过光镜检测、力学性能测试与扫描电... 针对航空航天领域PQFP(plastic quad flat package)封装器件长期贮存可靠性问题,文中围绕焊点工艺参数优化及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facial 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s)演变规律展开系统性研究.通过光镜检测、力学性能测试与扫描电镜分析,揭示了焊缝高度与钎料量对焊点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钎料量增加使润湿高度提升(0.050~0.099 3 mm^(3)为理论最佳范围),而焊缝高度增大则削弱润湿效果,0.12 mm钢网与0.05 mm焊缝高度组合可实现桥联率最低、抗拉强度最优的焊接质量.通过高温加速老化试验发现,Cu焊盘侧IMC由Cu_(6)Sn_(5)/Cu3Sn构成且呈扇贝状向平直状演变,Ni阻挡层使引脚侧(Cu,Ni)_(6)Sn_(5)层厚度降低.基于Fick扩散定律建立的IMC生长动力学模型表明,双侧IMC层厚符合抛物线生长规律,活化能分别为20.67 kJ/mol(Cu侧)和52.79 kJ/mol(Ni侧).以IMC临界厚度3.5μm为失效判据,推算出器件焊点在23℃贮存寿命可达27.5年,研究成果为航天电子装备的长寿命可靠性设计与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QFP器件 钎料量 焊缝高度 金属间化合物 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SiO_(2)纳米颗粒强化铝/铜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
12
作者 樊丁 张欢 +2 位作者 黄健康 李岩 谢宇航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1,共9页
利用超声波辅助纳米强化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成功实现了铝/铜异种金属的连接,并获得了形态良好的铝/铜搭接接头。使用SEM、EDS、XRD、拉伸实验和导电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超声波和SiO_(2)纳米颗粒对搭接接头的宏观和微观形貌、组织... 利用超声波辅助纳米强化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成功实现了铝/铜异种金属的连接,并获得了形态良好的铝/铜搭接接头。使用SEM、EDS、XRD、拉伸实验和导电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超声波和SiO_(2)纳米颗粒对搭接接头的宏观和微观形貌、组织结构、力学性能以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和SiO_(2)纳米颗粒耦合作用下得到的搭接接头,液态铝在铜表面的铺展和润湿效果更好,焊缝正面成形良好,接头主要由金属间化合物层区和Al-Cu共晶区组成,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明显减小,接头力学性能显著提高,采用了SiO_(2)纳米颗粒和超声波的铝/铜接头的相对电导率为153.527%IACS,导电性能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 SiO_(2)纳米颗粒 金属间化合物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高温结构材料用Laves相合金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
13
作者 肖璇 金毛毛 +2 位作者 秦文洲 邓莉萍 姚敬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59,165,共8页
首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Web of Science中2003—2023年高温结构材料用Laves相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文献共被引、作者和期刊共被引进行了定量和可视化网络图谱分析。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反映了检索区间内Laves相研究的基本发... 首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Web of Science中2003—2023年高温结构材料用Laves相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文献共被引、作者和期刊共被引进行了定量和可视化网络图谱分析。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反映了检索区间内Laves相研究的基本发展状况,揭示两大热点前沿主题分别是Laves相增强的多相高熵合金的室温脆性改善或强度-塑性协同提升问题,以及Laves相析出物对600~650℃蠕变服役条件下P92、12Cr和G115等新型耐热合金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与文献、作者共被引网络图具备一致性,共同反映Laves相研究的活跃性。未来,应关注可视化图谱挖掘的高质量成果产出的关键作者和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VES相 金属间化合物 文献综述 文献计量 可视化网络 高温结构材料 CITESPACE AB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温时效对Cu-Sn IMC焊点的组织与性能影响
14
作者 孙磊 王文昊 +3 位作者 王静 虞佳鑫 张亮 姜加伟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8,共7页
采用瞬时液相键合工艺制备芯片叠层互连用Cu-Sn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焊点,对IMC焊点进行150℃等温时效处理,研究时效条件下纳米Al颗粒对Cu-Sn IMC焊点的组织演化规律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微量的纳米Al颗粒可有... 采用瞬时液相键合工艺制备芯片叠层互连用Cu-Sn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焊点,对IMC焊点进行150℃等温时效处理,研究时效条件下纳米Al颗粒对Cu-Sn IMC焊点的组织演化规律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微量的纳米Al颗粒可有效抑制键合Cu-Sn IMC焊点中界面层的过快生长和空洞的产生,经等温时效处理后,Cu-Sn-Cu和Cu-Sn0.3Al-Cu IMC焊点中Cu3Sn界面层均逐渐增厚,但是Cu-Sn0.3Al-Cu IMC焊点中Cu3Sn层的生长速率始终低于Cu-Sn-Cu焊点,且空洞数量也明显少于Cu-Sn-Cu焊点.当等温时效300 h时,两种IMC焊点的抗剪强度为23.1和26.5 MPa,随着时效时间增加到1500 h后,两种IMC焊点的抗剪强度下降到13.4和17.6 MPa,分别下降44.2%和35.3%.在时效初始阶段,Cu-Sn-Cu和Cu-Sn0.3Al-Cu IMC焊点的断口形貌呈现穿晶断裂,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Cu-Sn-Cu IMC焊点的断口形貌逐渐转变为沿晶断裂.对于Cu-Sn0.3Al-Cu IMC焊点,断口形貌仍为穿晶断裂.创新点:(1)通过添加纳米Al颗粒抑制芯片堆叠互连IMC焊点中界面层的生长和空洞的产生.(2)分析了等温时效条件下IMC焊点的组织演化规律及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封装 金属间化合物焊点 等温时效 组织演化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铝异种金属搅拌摩擦焊及其改型新工艺研究进展
15
作者 石磊 张贤昆 +2 位作者 李阳 武传松 刘小超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73,共12页
钛/铝异种焊接结构兼具钛合金的高强度、耐腐蚀性以及铝合金的轻质、易成型特性,为产品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该结构有助于降低构件质量和成本,实现轻量化与结构-功能一体化。搅拌摩擦焊作为一种固相焊接方法,是最适... 钛/铝异种焊接结构兼具钛合金的高强度、耐腐蚀性以及铝合金的轻质、易成型特性,为产品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该结构有助于降低构件质量和成本,实现轻量化与结构-功能一体化。搅拌摩擦焊作为一种固相焊接方法,是最适合于钛/铝异种连接的方法之一。然而,在钛/铝常规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仍存在搅拌针磨损严重、焊缝厚度方向性能不均匀、焊缝根部易出现未焊合缺陷、金属间化合物难以精准调控等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探索了多种新型工艺,以期改善钛/铝常规搅拌摩擦焊的不足,实现高质量连接。分析对比了不同改型工艺的特点与适用性,主要包括界面添加中间层、施加辅助外场、改变接头形式以及采用静轴肩搅拌摩擦焊4种方法,探讨其在提升焊接质量和优化界面性能方面的作用与机制,并对钛/铝异种搅拌摩擦焊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总结。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优化焊接改型新工艺,同时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工业应用的可行性,以推动钛/铝异种焊接结构的工程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钛/铝异种金属 改型搅拌摩擦焊 连接机制 金属间化合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层对铝/镁搅拌摩擦焊界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陈书锦 何亚斌 +2 位作者 徐洋 田雄文 赵浩钰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采用Ag箔和Zn箔作为中间层,对2 mm厚5052铝合金和AZ31镁合金进行对接焊接,分析了不同中间层对接头界面IMCs厚度、分布和类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加中间层的接头界面IMCs厚度为3.52μm,主要为Al_(3)Mg_(2)和Al_(12)Mg_(17),且沿板厚... 采用Ag箔和Zn箔作为中间层,对2 mm厚5052铝合金和AZ31镁合金进行对接焊接,分析了不同中间层对接头界面IMCs厚度、分布和类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加中间层的接头界面IMCs厚度为3.52μm,主要为Al_(3)Mg_(2)和Al_(12)Mg_(17),且沿板厚方向在界面处连续分布;接头在带状区域发生断裂,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分别为175 MPa和2.75%,呈现脆性断裂特征.与纯Al/Mg接头相对比,加入Ag中间层接头界面IMCs厚度、分布和类型都发生了改变,IMCs厚度减小到2.38μm,界面上的Al_(3)Mg_(2)和Al_(12)Mg_(17)转变为不连续分布,同时生成了Ag_(2)Al和Mg_(3)Ag,接头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达到最高,分别为190 MPa和5.13%,呈韧性断裂特征.加入Zn中间层的接头界面IMCs厚度为3.09μm,在界面上并未生成含Zn类IMCs,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均低于不加中间层和加入Ag中间层的接头,仅为161 MPa和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铝/镁异种金属 Ag中间层 Zn中间层 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电弧喷涂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 被引量:27
17
作者 徐滨士 朱子新 +2 位作者 刘燕 马世宁 张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F01期154-158,共5页
采用粉芯丝材和高速电弧喷涂技术(HVAS)制备了Fe 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并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和室温至650℃的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Fe Al涂层的平均成分为Fe 20.0Al 14.1O(摩尔分数,%),主要相是Fe3Al,FeAl,α Fe,Al2O3及少量Al;... 采用粉芯丝材和高速电弧喷涂技术(HVAS)制备了Fe 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并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和室温至650℃的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Fe Al涂层的平均成分为Fe 20.0Al 14.1O(摩尔分数,%),主要相是Fe3Al,FeAl,α Fe,Al2O3及少量Al;涂层具有较高的结合强度和硬度、较低的孔隙率及较高的高温耐磨性;高温下磨损面形成了大面积的氧化物保护层,降低了涂层的摩擦因数,而剥层磨损是涂层的主要磨损机制。涂层中Fe3Al和FeAl金属间化合物相较高的高温强度和硬度能有效地阻碍裂纹的产生、扩展及扁平颗粒的断裂,从而使Fe Al涂层表现出优异的高温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 涂层 高速电弧喷涂 显微组织 高温滑动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冶金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8
作者 望斌 彭志方 +1 位作者 张凡 夏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78,82,共5页
回顾了近年来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制备Fe-Al的粉末冶金方法,如无压烧结,机械合金化,热压烧结,热等静压,自蔓延高温合成及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的特点及其应用概况,并对其未来研究与应用进行... 回顾了近年来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制备Fe-Al的粉末冶金方法,如无压烧结,机械合金化,热压烧结,热等静压,自蔓延高温合成及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的特点及其应用概况,并对其未来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fe-al金属间化合物 制备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9
作者 汤文明 唐红军 +3 位作者 郑治祥 丁厚福 吕珺 刘君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1-826,共16页
对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着重介绍了增强相与基体界面的相容性、连续纤维及颗粒增强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弥散强化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烧结,以及Fe... 对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着重介绍了增强相与基体界面的相容性、连续纤维及颗粒增强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弥散强化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烧结,以及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就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 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机械合金化 力学性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Ti-Al和N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20
作者 李婷婷 彭超群 +3 位作者 王日初 王小锋 刘兵 王志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4-795,共12页
总结Fe-Al、Ti-Al、Ni-Al 3大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物相结构和基本特性,论述Fe-Al、Ti-Al和Ni-Al 3大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孔结构表征以及耐腐蚀性能,并指出孔结构参数的可控性研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焊接性能的提高是金属间... 总结Fe-Al、Ti-Al、Ni-Al 3大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物相结构和基本特性,论述Fe-Al、Ti-Al和Ni-Al 3大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孔结构表征以及耐腐蚀性能,并指出孔结构参数的可控性研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焊接性能的提高是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 fe-al合金 TI-AL合金 NI-AL合金 多孔材料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