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Fe_(3)O_(4)@MIL-100(Fe)对Cu(Ⅱ)的吸附研究
1
作者 石小雪 董季玲 +3 位作者 钟晨晨 杨灵医 蒋伟 钟国媛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8-1098,共11页
传统液相吸附材料在吸附Cu(Ⅱ)时存在吸附性能差、难分离回收等问题,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基于此,研究通过经济环保低能耗的室温水相法以Fe_(3)O_(4)为核制备Fe_(3)O_(4)@MIL-100(Fe)磁性材料,通过合... 传统液相吸附材料在吸附Cu(Ⅱ)时存在吸附性能差、难分离回收等问题,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基于此,研究通过经济环保低能耗的室温水相法以Fe_(3)O_(4)为核制备Fe_(3)O_(4)@MIL-100(Fe)磁性材料,通过合成后修饰的方法改性得到NH2-Fe_(3)O_(4)@MIL-100(Fe),采用XRD、FT-IR、SEM、TEM、VSM和EA等对改性前后材料进行表征,探究pH、时间、浓度、温度对改性前后材料吸附Cu(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NH2-Fe_(3)O_(4)@MIL-100(Fe)与Cu(Ⅱ)之间的配位和静电作用,其对Cu(Ⅱ)的吸附容量(46.77 mg/g)显著高于改性前。改性前后材料对Cu(Ⅱ)的吸附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热力学研究表明,改性后材料对Cu(Ⅱ)的吸附为自发吸热过程,而改性前为自发放热过程。此外,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NH2-Fe_(3)O_(4)@MIL-100(Fe)对Cu(Ⅱ)的吸附容量仍略高于Fe_(3)O_(4)@MIL-100(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MIL-100(fe) 己二胺 改性 吸附 Cu(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100(Fe)光芬顿催化剂的制备与循环使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涛 王华 +7 位作者 徐佳军 王宁 林家一 陈友梅 陈璐 薛安 储智尧 黎阳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47-5151,5176,共6页
为解决金属有机框架MIL-100(Fe)粉末在实际工业应用中难以回收重复利用的难题,采用水热法合成了MIL-100(Fe)粉末,利用真空抽滤法将其负载到氧化铝多孔陶瓷片上,制备了MIL-100(Fe)@多孔陶瓷复合材料。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联用仪... 为解决金属有机框架MIL-100(Fe)粉末在实际工业应用中难以回收重复利用的难题,采用水热法合成了MIL-100(Fe)粉末,利用真空抽滤法将其负载到氧化铝多孔陶瓷片上,制备了MIL-100(Fe)@多孔陶瓷复合材料。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联用仪(FE-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比表面积分析仪(BET)、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等仪器对MIL-100(Fe)及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以罗丹明B(RhB)溶液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在MIL-100(Fe)在H_(2)O_(2)反应体系中对染料的光芬顿降解能力。结果表明,MIL-100(Fe)呈现八面体结构,比表面积高达1152.75 m^(2)/g,当反应温度为60℃、H_(2)O_(2)的初始浓度为0.5 g/L、RhB溶液的初始浓度为20 mg/L时,RhB溶液的降解率达到99.26%。MIL-100(Fe)@多孔陶瓷在循环使用5次时,对RhB溶液的降解率仍达到98%以上,循环使用稳定性良好,具有商业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芬顿 金属有机骨架 MIL-100(fe) 多孔陶瓷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AgCl/MIL-100(Fe)/PAN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中Cr(Ⅵ)的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婷婷 张洋洋 王春梅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28-6837,共10页
采用原位生长法在室温下将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100(Fe)]负载在腈纶(PAN)上,然后通过光还原沉积法将Ag/AgCl纳米颗粒沉积于MIL-100(Fe)/PAN表面,制得Ag/AgCl/MIL-100(Fe)/PAN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及吸光性能等进行了... 采用原位生长法在室温下将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100(Fe)]负载在腈纶(PAN)上,然后通过光还原沉积法将Ag/AgCl纳米颗粒沉积于MIL-100(Fe)/PAN表面,制得Ag/AgCl/MIL-100(Fe)/PAN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及吸光性能等进行了表征。探讨了Cr(Ⅵ)初始浓度、初始pH、光照及H_(2)O_(2)等催化条件对复合材料光催化去除Cr(Ⅵ)性能的影响,并对光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g/AgCl的引入可显著提高复合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在15mg/L Cr(Ⅵ)溶液中加入0.32mL/L 30%H_(2)O_(2),在溶液初始pH=3的条件下,用1000W氙灯光照下处理60min,6g/L复合材料对Cr(Ⅵ)去除率达到93%,重复使用5次后对Cr(Ⅵ)的去除率仍可达74%。光催化过程中e^(-)和·O_(2)^(-)起到还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gCl MIL-100(fe) 复合材料 催化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效应对Pt/MIL-100(Fe)催化肉桂醛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蔡佳霓 刘颖雅 +2 位作者 孙志超 王瑶 王安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7,共10页
采用绿色环保的方法制备了MIL-100(Fe),通过双溶剂浸渍法将Pt纳米颗粒限域在MIL-100(Fe)的孔笼内部,经过盐酸质子化和甲醛还原制备出具有加氢中心及Lewis酸中心的双功能催化剂Pt/MIL-100(Fe).以肉桂醛选择性加氢为探针反应评价其催化性... 采用绿色环保的方法制备了MIL-100(Fe),通过双溶剂浸渍法将Pt纳米颗粒限域在MIL-100(Fe)的孔笼内部,经过盐酸质子化和甲醛还原制备出具有加氢中心及Lewis酸中心的双功能催化剂Pt/MIL-100(Fe).以肉桂醛选择性加氢为探针反应评价其催化性能,在60℃和1 MPa的最优条件下反应2 h,肉桂醛转化率为88.3%,肉桂醇选择性为84.9%.通过比较Cr,Al和Fe 3种金属中心的Pt/MIL-100催化肉桂醛加氢制肉桂醇及糠醛加氢制糠醇的反应性能发现,Fe中心有利于C=O加氢.重点研究了反应体系中水含量对肉桂醛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影响.表征和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除去Pt/MIL-100(Fe)孔笼中的游离水有利于肉桂醛在孔道内直接富集,肉桂醛转化率提高;除去金属Fe簇上的络合水有利于肉桂醛C=O基团的吸附,肉桂醇选择性提高.在最优条件下,Pt/MIL-100(Fe)经过5次循环后,催化性能基本不变;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低温氮气吸附结果表明反应后催化剂结构仍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醛 选择性加氢 MIL-100(fe) PT 肉桂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Z型MIL-100(Fe)/BiOBr异质结的构建及光芬顿降解磺胺甲恶唑的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雨佳 王天予 +1 位作者 王茀学 王崇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1-495,共15页
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可控制备了系列直接Z型MIL-100(Fe)/Bi OBr异质结。使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傅里叶红外变换(FTIR)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扫描电镜(SEM)、高倍透射电镜(HRTEM)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MIL-100(Fe)... 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可控制备了系列直接Z型MIL-100(Fe)/Bi OBr异质结。使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傅里叶红外变换(FTIR)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扫描电镜(SEM)、高倍透射电镜(HRTEM)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MIL-100(Fe)/Bi OBr异质结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光学性能、化学组成进行表征。以低功率发光二级管可见光为光源,探究了MIL-100(Fe)/Bi OBr异质结光芬顿降解磺胺甲恶唑(SMX)性能。最佳反应体系MB-7/Vis/H_(2)O_(2)(MB-7是MIL-100(Fe)质量为Bi OBr质量的70%时制备的样品)在光源照射70 min后可降解99.8%SMX(5 mg·L^(-1))。同时,还考察了H_(2)O_(2)浓度、催化剂投加量、p H值以及无机阴离子对MB-7/Vis/H_(2)O_(2)降解SMX影响。MB-7/Vis/H_(2)O_(2)能够在经过5轮循环降解实验后保持95%以上的SMX降解效率,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通过光致发光(PL)光谱、光电化学测试、活性物质捕获实验以及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对光芬顿降解SMX机理进行了揭示。增强的光芬顿活性的机制主要来自于异质结的构建加速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进而促进了活性物质产生以及Fe^(3+)/Fe^(2+)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芬顿 异质结 MIL-100(fe) BiOBr 磺胺甲恶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100(Fe^(Ⅱ)/Fe^(Ⅲ))/AC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脱色性能
6
作者 季青豪 范婷婷 王春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913-5921,共9页
以七水合硫酸亚铁和无水硫酸铁为金属盐,均苯三甲酸为配体,活性碳纤维(ACF)为基材,在室温下采用原位生长法制备了MIL-100(Fe^(Ⅱ)/Fe^(Ⅲ))/ACF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应用工艺对活性艳蓝KN-R光催化脱色效果的影响,并探... 以七水合硫酸亚铁和无水硫酸铁为金属盐,均苯三甲酸为配体,活性碳纤维(ACF)为基材,在室温下采用原位生长法制备了MIL-100(Fe^(Ⅱ)/Fe^(Ⅲ))/ACF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应用工艺对活性艳蓝KN-R光催化脱色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光催化脱色的机理。结果表明:Fe2+与Fe3+的摩尔比为3∶1,原位生长20h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在1000W氙灯光照下处理120min,对加入0.32mL/L H_(2)O_(2)、pH为3.0、浓度为80mg/L的活性艳蓝KN-R染液的脱色率可达97.1%以上,而且在染液pH=3.0~6.2的范围内脱色率均在95.8%以上,重复使用5次后脱色率有所降低,但仍然可达85.5%。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发现在光催化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羟基自由基(·OH)和光生空穴(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MIL-100(Fe^(Ⅱ)/Fe^(Ⅲ))成功负载在ACF上,与MIL-100(FeⅡ)/ACF相比,MIL-100(Fe^(Ⅱ)/Fe^(Ⅲ))/ACF的活性位点的结合能要高0.2~0.3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100(fe) 活性碳纤维 染料降解 自由基 类芬顿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对Fe(100)表面氢分子吸附行为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7
作者 程乐 成林 +3 位作者 许泽岷 夏锴 任奇傲 张宇鹏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7-436,共10页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氢分子在纯铁表面和Co掺杂表面的吸附行为,分析了Co对氢分子吸附能、解离吸附行为以及模型态密度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氢分子在Fe(100)表面的吸附解离行为与吸附位点密切相关;桥位...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氢分子在纯铁表面和Co掺杂表面的吸附行为,分析了Co对氢分子吸附能、解离吸附行为以及模型态密度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氢分子在Fe(100)表面的吸附解离行为与吸附位点密切相关;桥位位点的化学吸附能力最强,顶位位点表现出最强的物理吸附能力。在Co掺杂Fe(100)表面上,顶位和桥位位点对氢分子的物理吸附能力相似,而桥位则显示出更强的化学吸附能力。总体而言,Co掺杂纯铁表面促进了氢分子解离并增加了其吸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Co原子 fe(100)表面 氢分子吸附 解离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铜微电解-Fenton联合工艺去除磺胺甲[口恶]唑和卡马西平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浩 张凡 +2 位作者 于鑫 陈红 薛罡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对采用铁铜双金属微电解技术及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去除水中磺胺甲[口恶]唑(SMZ)和卡马西平(CBZ)的效果及机理进行研究。考察了进水pH、反应时间、铁投加量和铜铁质量比等因素对铁铜双金属微电解降解SMZ及CBZ效果的影响,并... 对采用铁铜双金属微电解技术及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去除水中磺胺甲[口恶]唑(SMZ)和卡马西平(CBZ)的效果及机理进行研究。考察了进水pH、反应时间、铁投加量和铜铁质量比等因素对铁铜双金属微电解降解SMZ及CBZ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双氧水(H_(2)O_(2))投加量,Fenton反应时间对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去除CBZ、SMZ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铁铜双金属微电解可以高效去除SMZ,当pH为2.61、反应时间为69.26 min、Fe投加量为70.57 g/L、铜铁质量比为4.15∶1时,SMZ的去除率接近100%,但单独的铁铜双金属微电解工艺对CBZ的去除率小于10%;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对废水中的CBZ有较好的处理效果,Fenton工艺中H_(2)O_(2)最佳投加量为0.3 mL/L,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在最优条件下对CBZ去除率可显著提高至88.2%;通过机理分析确定铁铜双金属微电解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以还原作用为主,铁铜双金属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则是先进行还原后进行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铜双金属微电解 feNTON氧化 磺胺甲[口恶]唑 卡马西平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xygen adsorption on pyrite (100) surface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被引量:6
9
作者 孙伟 胡岳华 +1 位作者 邱冠周 覃文庆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年第4期385-390,共6页
Pyrite (FeS2) bulk and (100) surface properties and the oxygen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were studied by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formation of FeS2 (100) surface, the... Pyrite (FeS2) bulk and (100) surface properties and the oxygen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were studied by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formation of FeS2 (100) surface, there exists a process of electron transfer from Fe dangling bond to S dangling bond. In this situation, surface Fe and S atoms have more ionic properties. Both Fe2+ and S2- have high electrochemistry reduction activity, which is the base for oxygen adsorp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adsorption energy, the parallel form oxygen adsorption is in preference. 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the state of oxygen absorbed on FeS2 surface acts as peroxides rather than 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feS_2 (100) surface surface relaxation oxygen adsorption sulfide flo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Fe-BiOBr光催化性能
10
作者 李稳 刘志英 徐炎华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9,共10页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BiOBr(BOB)和Fe-BiOBr(Fe-BOB)光催化材料,运用X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其进行测试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BOB和Fe-BOB光催化材料在...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BiOBr(BOB)和Fe-BiOBr(Fe-BOB)光催化材料,运用X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其进行测试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BOB和Fe-BOB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条件下的光催化性能,分析其降解机制,同时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可见光下Fe-BOB降解MB的条件参数。结果表明:在BOB中成功掺杂了Fe,在Fe-BOB降解MB光催化反应体系中,活性物质·O_(2)^(-)和h^(+)在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降解的最优条件为MB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为20.5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225 mg、pH为2.5,经验证,MB降解率的预测值(98.7%)与实验值(98.2%)接近,响应曲面模型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BiOBr 光催化 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 亚甲基蓝(MB)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0Cr-5Al合金选区激光熔化增材制造工艺、热处理及性能研究
11
作者 倪小南 明亮 +3 位作者 胡子健 杨温鑫 王安森 邓欣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163,共11页
目的探索FeCrAl合金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潜力,通过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优化其工艺参数,以改善合金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抗氧化特性,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采用响应曲面方法(RSM)对SLM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 目的探索FeCrAl合金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潜力,通过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优化其工艺参数,以改善合金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抗氧化特性,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采用响应曲面方法(RSM)对SLM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采用SLM技术对Fe-20Cr-5Al合金进行打印。结果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SLM打印的Fe-20Cr-5Al合金的相对密度达到了98.6%。未经热处理的合金抗拉强度为824.8MPa,延伸率为12.3%;热处理后,抗拉强度略有降低,但延伸率提升至20.5%。此外,该合金在800℃条件下展现出完全的抗氧化性,在1000℃下的氧化速率为0.042 g/(m^(2)·h),且在氧化时间不超过80 h的情况下,仍保持良好的抗氧化性能。结论通过优化SLM工艺参数,为FeCrAl合金在增材制造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展示了该合金在高温环境下的优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0Cr-5Al合金 选区激光熔化 响应曲面法 力学性能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在Fe(100)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罗强 张智 +2 位作者 唐斌 施太和 冉曾令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5-730,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广义梯度近似下,计算了硫原子在Fe(100)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计算了其分子轨道和吸附能.同时讨论了相关吸附性质与硫原子表面覆盖度(0.25~1.0ML)的关系.结果表明:硫原子吸附在H住最稳定,吸附...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广义梯度近似下,计算了硫原子在Fe(100)面吸附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计算了其分子轨道和吸附能.同时讨论了相关吸附性质与硫原子表面覆盖度(0.25~1.0ML)的关系.结果表明:硫原子吸附在H住最稳定,吸附能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B位吸附的硫原子与Fe(100)表面的距离随浓度非单调变化,在0.5 ML时达到最大,是由较高的局域电子云重叠产生的排斥作用所导致;对比分析吸附前后硫和Fe的s及p电子的态密度,显示了硫化亚铁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fe(100)表面 态密度 吸附能 硫化亚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O_3在Fe(100)表面成垢机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旭昀 王文泉 +3 位作者 郭斌 郑冰洁 吴戆 王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5-969,共5页
本工作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aCO_3在α-Fe表面的成垢机制,并通过对难溶的文石型及方解石型CaCO_3在Fe(100)表面的吸附模型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它们的能量、电荷密度、能带结构及态密度等几何结构和电子特性。研... 本工作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aCO_3在α-Fe表面的成垢机制,并通过对难溶的文石型及方解石型CaCO_3在Fe(100)表面的吸附模型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它们的能量、电荷密度、能带结构及态密度等几何结构和电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文石型CaCO_3(文石)先于方解石型CaCO_3(方解石)吸附于α-Fe表面桥位,而后文石会释放部分能量而转变为斜六面体形态的方解石;碳酸钙在铁表面的附着实际是碳酸根中电负性较大的O原子与Fe原子之间发生电荷转移,O 2p轨道电子与Fe 3d轨道电子之间形成了共价键,因此发生了稳定的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3 fe(100) 成垢机制 吸附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纤维负载MIL-100(Fe)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俊 范思萌 +6 位作者 惠倩 邱磊 袁彬 常梦洁 李亚清 屈孟男 张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4-1070,共7页
为开发新型高效易分离的可见光催化材料,利用静电纺丝和高温煅烧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磁性Fe2O3纳米纤维,然后通过连续离子吸附反应法在Fe2O3纳米纤维表面组装了MIL-100(Fe)纳米颗粒壳层,合成了一种可磁分离的金属有机骨架复合纳米纤维(Fe... 为开发新型高效易分离的可见光催化材料,利用静电纺丝和高温煅烧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磁性Fe2O3纳米纤维,然后通过连续离子吸附反应法在Fe2O3纳米纤维表面组装了MIL-100(Fe)纳米颗粒壳层,合成了一种可磁分离的金属有机骨架复合纳米纤维(Fe2O3/MIL-100(Fe))。分别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其微观形貌和物相结构进行表征,并以对RhB的光降解分析了其光催化性能。在475℃煅烧2 h形成的Fe2O3纳米纤维表面进行30次连续离子吸附反应制备的Fe2O3/MIL-100(Fe)-30纤维直径均一,平均直径为180 nm,Fe2O3和MIL-100(Fe)均具有较高的结晶度。Fe2O3/MIL-100(Fe)-30复合纤维对RhB具有最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在H2O2存在下,可见光照60 min后,降解率达99.4%.重复使用5次后,光催化降解率仍在98%以上,且MIL-100(Fe)在Fe2O3纤维表面保持了很高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简单的连续离子吸附反应,在磁性纤维表面可大量负载MIL-100(Fe)光催化剂,磁性纤维负载的MIL-100(Fe)光催化剂同时具有可磁分离、抑制催化剂团聚、高负载量和催化活性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fe2O3纳米纤维 MIL-100(fe) 可见光催化 磁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元素对TiC(100)/α-Fe(100)界面稳定性及电子特性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凤春 唐黎明 +1 位作者 李元喆 罗强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68,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Mo元素对TiC(100)/Fe(100)界面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的影响。建立了Mo元素处于5种不同位置的掺杂TiC(100)/Fe(100)界面模型,采用界面粘附功和界面掺杂能评价了Mo元素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差...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Mo元素对TiC(100)/Fe(100)界面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的影响。建立了Mo元素处于5种不同位置的掺杂TiC(100)/Fe(100)界面模型,采用界面粘附功和界面掺杂能评价了Mo元素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差分电荷密度、Mulliken布居和态密度分析了其对电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o原子掺杂Ⅱ位置模型的界面粘附功最大,界面掺杂能最小,界面结构最为稳定。其界面处Fe原子与Mo原子呈强金属键,与C原子呈强共价键-离子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元素 TiC(100)/fe(100)界面 界面稳定性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吸附于Fe(100)表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陶敏龙 谭晓超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9-356,共8页
本文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清洁Fe(100)表面及C吸附于Fe(100)表面三种结构:p(2×2)、c(2×2)及p(2×1).清洁Fe(001)表面只有弛豫,没有重构.吸附C原子的Fe表面体系,最稳定位置为四重空位,空位吸附的C原子实际上与F... 本文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清洁Fe(100)表面及C吸附于Fe(100)表面三种结构:p(2×2)、c(2×2)及p(2×1).清洁Fe(001)表面只有弛豫,没有重构.吸附C原子的Fe表面体系,最稳定位置为四重空位,空位吸附的C原子实际上与Fe成五重键,这与实验相符.通过对c(2×2)表面结构的电子态密度计算,发现C原子的s、p态与表面Fe原子的d、p及s态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成键的主要作用为C2p态与Fe3 d_(x^2-y^2)、3d_(xy)态的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100)表面 C原子吸附 结构弛豫 电子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100)/α-Fe(100)界面稳定性及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凤春 李元喆 +1 位作者 唐黎明 罗强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69,75,共6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TiC(100)/Fe(100)界面稳定性和电子特性。建立了4种不同原子堆垛方式的界面模型,采用界面粘附功、界面能和断裂功评价界面稳定性;采用差分电荷密度、Mulliken布居和态密度分析了电子特性。结果表明:Fe原子位于...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TiC(100)/Fe(100)界面稳定性和电子特性。建立了4种不同原子堆垛方式的界面模型,采用界面粘附功、界面能和断裂功评价界面稳定性;采用差分电荷密度、Mulliken布居和态密度分析了电子特性。结果表明:Fe原子位于C原子上方的堆垛模型界面粘附功最大,界面能最小,界面结构最稳定。其界面处Fe、C原子间的键合作用最强,呈强共价键,主要由Fe原子的3d轨道与C原子的2p轨道杂化共轭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100)/fe(100)界面 界面稳定性 电子特性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100-x)Cu_x纳米合金材料的结构研究
18
作者 闫文胜 范江玮 +2 位作者 刘文汉 张新夷 韦世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5-359,共5页
利用XAFS方法研究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的Fe10 0 -xCux(x =0、1 0、2 0、40、6 0、70、80、1 0 0 ,x为原子百分比 )合金中Fe、Cu原子的局域环境结构随组成的变化 .对于Fe10 0 -xCux 二元混合物 ,当x 40时 ,Fe原子的近邻配位结构从bcc转变... 利用XAFS方法研究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的Fe10 0 -xCux(x =0、1 0、2 0、40、6 0、70、80、1 0 0 ,x为原子百分比 )合金中Fe、Cu原子的局域环境结构随组成的变化 .对于Fe10 0 -xCux 二元混合物 ,当x 40时 ,Fe原子的近邻配位结构从bcc转变为fcc ,但Cu原子的近邻结构保持其fcc不变 ;与之相反 ,当x 2 0时 ,Fe原子的近邻配位保持bcc结构而Cu原子的近邻配位结构从fcc转变为bcc结构 .XAFS结果还表明fcc结构的Fe10 0 -xCux 中Fe的无序因子σ ( 0 0 0 99nm)比bcc结构的Fe10 0 -xCux 中的σ ( 0 0 0 81nm)大得多 ;并且在同一机械合金化Fe10 0 -xCux(x 40 )样品中Fe原子的σ ( 0 0 0 99nm)比Cu原子的σ ( 0 0 0 89nm)大 .这表明机械合金化的Fe10 0 -xCux 样品中Fe和Cu原子可以有相同的局域结构环境但不是均匀的过饱和固溶体 ,而是fcc或bcc合金相同时存在Fe富集区和Cu富集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AFS 合金 机械合金化 非晶态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100-x(Ga0.75Al0.25x(21.2≤x≤26.8)合金的结构与磁性
19
作者 周严 王博文 +2 位作者 李淑英 黄文美 曹淑英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3期1121-1123,共3页
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Fe100-x(Ga0.75Al0.25x(21.2≤x≤26.8)合金的相组成和晶格常数进行分析,表明晶格常数随Ga、Al替代量的增加而变化,反映了合金中A2相的减少和B2、D03有序相的增加。在差热分析仪(DTA)上测得Fe100-x(G... 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Fe100-x(Ga0.75Al0.25x(21.2≤x≤26.8)合金的相组成和晶格常数进行分析,表明晶格常数随Ga、Al替代量的增加而变化,反映了合金中A2相的减少和B2、D03有序相的增加。在差热分析仪(DTA)上测得Fe100-x(Ga0.75Al0.25x(x=25.2)合金样品的DTA曲线。研究发现Fe100-x(Ga0.75Al0.25x(21.2≤X≤26.8)合金经650℃均匀化退火处理后,当X≤22.8时为无序的体心立方结构A2相。当x=25.2时,合金为B2单相结构。当x=26.8时,合金的组织基本为DO3单相。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此系列合金的磁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其饱和磁化强度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这是该系列合金中有序相的存在引起的。分析认为晶格常数与饱和磁化强度的变化与合金磁致伸缩改变存在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100-x(Ga0.75Al0.25x 合金 微结构 饱和磁化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在FeS_2(100)完整表面的吸附和分解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玉栋 赵伟娜 +2 位作者 郭欣 章永凡 陈文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75-1080,共6页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研究了甲醇分子在FeS2(100)完整表面的吸附与解离.通过比较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构型参数发现:表面Fe位为有利吸附位,甲醇分子通过氧原子吸附在表面Fe位,吸附后甲醇分子中的C―...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研究了甲醇分子在FeS2(100)完整表面的吸附与解离.通过比较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构型参数发现:表面Fe位为有利吸附位,甲醇分子通过氧原子吸附在表面Fe位,吸附后甲醇分子中的C―O键和O―H键都有伸长,振动频率发生红移;甲醇分子易于解离成甲氧基CH3O和H,表面Fe位仍然是二者有利吸附位.通过计算得出甲醇在FeS2(100)表面解离吸附的可能机理:甲醇分子首先发生O―H键的断裂,生成甲氧基中间体,继而甲氧基C―H键断裂,得到最后产物HCHO和H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甲醇 feS2(100)表面 吸附 过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