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痕量Fe(Ⅲ)条件下MXene/PMS控制腐殖酸-镉复合污染
1
作者 任乐晨 徐一航 +8 位作者 陈龙雨 张旭东 鲁旭康 李杰 胡学伟 李晨 宋浩然 赵群 田森林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02-3110,共9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痕量Fe(Ⅲ)条件下,利用MXene/单过硫酸盐(PMS)体系同步控制HA-Cd复合污染方法.结果表明,腐殖酸存在下,过渡金属碳/氮氧化(MXene)材料对Cd^(2+)的吸附去除率从70%降低至48%,添加0.5μmol/L Fe(Ⅲ)和50μmol/L PMS能够将C...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痕量Fe(Ⅲ)条件下,利用MXene/单过硫酸盐(PMS)体系同步控制HA-Cd复合污染方法.结果表明,腐殖酸存在下,过渡金属碳/氮氧化(MXene)材料对Cd^(2+)的吸附去除率从70%降低至48%,添加0.5μmol/L Fe(Ⅲ)和50μmol/L PMS能够将Cd^(2+)的去除率提高到60%以上.PMS的添加量过多或不足均会抑制Cd^(2+)的去除.将Fe(Ⅲ)从1.0μmol/L降到0.3μmol/L会促进Cd^(2+)的去除.MXene材料的强还原性及其与金属离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触发了Fe(Ⅲ)/Fe(Ⅱ)循环并抑制了铁离子的水解,实现了中性条件下HA-Cd复合污染的高效去除.反应体系生成的活性物种主要为羟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在西江原水背景条件下,该技术保持了良好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C2Tx Mxene CD 高级氧化 fe() 过一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联合过氧乙酸降解水中土霉素 被引量:1
2
作者 胡虹 潘承欢 刘义青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2-1279,共8页
考察了Fe(Ⅲ)/过氧乙酸(PAA)体系对土霉素(OTC)的降解效能与机理,以及初始pH值、药剂投加量、水体基质对OTC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Fe(Ⅲ)/PAA体系降解OTC过程中,Fe(Ⅲ)与OTC发生络合形成Fe(Ⅲ)-OTC络合物,该络合物通过内部电子转移使Fe(... 考察了Fe(Ⅲ)/过氧乙酸(PAA)体系对土霉素(OTC)的降解效能与机理,以及初始pH值、药剂投加量、水体基质对OTC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Fe(Ⅲ)/PAA体系降解OTC过程中,Fe(Ⅲ)与OTC发生络合形成Fe(Ⅲ)-OTC络合物,该络合物通过内部电子转移使Fe(Ⅲ)还原为Fe(Ⅱ),生成的Fe(Ⅱ)催化PAA产生活性物种,从而加快了OTC的降解.化学探针和自由基淬灭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自由基(CH_(3)C(O)O^(·)和CH_(3)C(O)OO^(·))、HO^(·)和Fe(Ⅳ)为该体系的主要活性物种.酸性条件有利于该体系对OTC的降解,在中性及弱碱性条件下,OTC在该体系中的去除主要是由于PAA氧化作用.随着PAA、Fe(Ⅲ)投加量的提高,OTC的去除效率逐渐增加,但是其过量则会抑制OTC降解.水中Cl^(-)和天然有机物的存在会抑制OTC的降解,而NO_(3)^(-)、SO_(4)^(2-)和HCO_(3)^(-)对OTC的降解几乎没有影响.Fe(Ⅲ)/PAA体系对其他四环素类污染物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过氧乙酸 fe() 高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l_(2)-NaCl-Fe_(2)O_(3)熔盐中Fe(Ⅲ)在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
作者 姚志杰 黄义鹏 杨凤丽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熔盐电化学法炼铁具有生产效率高、绿色环保等优点,是未来钢铁生产工艺的潜在方法。选用CaCl_(2)-NaCl-Fe_(2)O_(3)作为电解质体系,采用循环伏安法(CV)等测试技术研究了Fe(Ⅲ)在惰性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主要讨论了Fe(Ⅲ)转移电子数、... 熔盐电化学法炼铁具有生产效率高、绿色环保等优点,是未来钢铁生产工艺的潜在方法。选用CaCl_(2)-NaCl-Fe_(2)O_(3)作为电解质体系,采用循环伏安法(CV)等测试技术研究了Fe(Ⅲ)在惰性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主要讨论了Fe(Ⅲ)转移电子数、扩散系数及成核方式。结果表明:温度为993 K时,Fe(Ⅲ)离子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为两步还原,其反应方程式分别为Fe(Ⅲ)+e^(-)=Fe(Ⅱ),Fe(Ⅱ)+2e^(-)=Fe(0);铁离子在钨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为扩散控制,扩散系数为1.443×10^(-6)cm^(2)·s^(-1);Fe(Ⅲ)在钨电极上的电结晶方式为瞬时成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物熔盐 电化学还原 fe()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同位素(Fe、S和C)协同揭示高锑地下水Fe(Ⅱ)-Sb(Ⅲ)共氧化机制
4
作者 赵俊梅 刘亚平 +4 位作者 李伟娇 李梓瑶 穆桃李 郝春明 董会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430-7438,共9页
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也能实现快速氧化,前人推断Fe(Ⅱ)和Sb(Ⅲ)共氧化可能是最重要的驱动机制,然而该机制缺乏环境同位素分馏的野外验证。为此,野外采集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Dx_(3)~4水高低Sb地下水样品20组,通过对比高低Sb地下... 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也能实现快速氧化,前人推断Fe(Ⅱ)和Sb(Ⅲ)共氧化可能是最重要的驱动机制,然而该机制缺乏环境同位素分馏的野外验证。为此,野外采集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Dx_(3)~4水高低Sb地下水样品20组,通过对比高低Sb地下水环境同位素(δ^(56)Fe、δ^(13)C和δ^(34)S)的差异,探究高Sb地下水形成过程中环境同位素的分馏过程,揭示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快速氧化的新机制。结果表明: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Dx_(3)~4水中总锑(^(T)Sb)浓度范围为5.30~20 700μg/L,平均值为3 660.61μg/L,Sb(Ⅴ)是最主要的Sb价态。偏中性-弱碱性和富含氧气的Dx_(3)~4水环境为Fe S_(2)和Sb_(2)S_(3)共氧化提供了便利,也引发了沉积物和地下水间δ^(18)O_(SO_(4))、δ^(34)S_(SO_(4))和δ^(56)Fe的分馏,导致高Sb地下水SO_(4)^(2-)、总铁(^(T)Fe)和Sb(Ⅴ)含量的升高。与此同时,微生物活动导致的有机碳氧化分解进一步促进了Fe(Ⅱ)和Sb(Ⅲ)共氧化速率的提升。该结论揭示了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氧化新机制,并为进一步提升Sb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认知和防止高Sb地下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同位素 fe(Ⅱ)-Sb()共氧化 有机碳氧化分解 Sb(Ⅴ) 高锑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对Anammox污泥脱氮效能长短期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郭佳文 林兴 +3 位作者 李祥 黄勇 刘天琪 赵魏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8-1285,共8页
通过接种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研究了Fe(Ⅲ)对Anammox污泥脱氮效能长短期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提升Fe(Ⅲ)浓度可以提升Anammox菌的活性.当进水Fe(Ⅲ)浓度达到0.09mol/L时,反应器氮去除速率最高为0.238kg/(L·d),较对照组提升了14.... 通过接种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研究了Fe(Ⅲ)对Anammox污泥脱氮效能长短期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提升Fe(Ⅲ)浓度可以提升Anammox菌的活性.当进水Fe(Ⅲ)浓度达到0.09mol/L时,反应器氮去除速率最高为0.238kg/(L·d),较对照组提升了14.2%.继续提高进水Fe(Ⅲ)浓度,氮去除速率逐步下降,当Fe(Ⅲ)浓度升至0.18mol/L时,氮去除速率降至0.215kg/(L·d),与最高氮去除速率相比下降10.75%.采用Haldane抑制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Fe(Ⅲ)对Anammox半速率常数(KFe)为0.012mol/L,半抑制常数(KI)为0.449mol/L.长期结果表明,在0.09mol/L Fe(Ⅲ)浓度下,Anammox氮去除速率增幅最快,并且随着Fe(Ⅲ)浓度增加而逐步降低.由于Fe(Ⅲ)代替了NO_(2)^(-)-N作为电子受体发生厌氧铁氨氧化反应,在含有Fe(Ⅲ)的反应器中NO_(2)^(-)-N与NH_(4)^(+)-N的转化比在1.108~1.227之间波动,明显低于理论值1.32,并随Fe(Ⅲ)浓度的提升而降低.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添加Fe(Ⅲ)可使Anammox菌细胞结构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厌氧氨氧化 脱氮性能 抑制动力学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Mn/Fe比例天然含铁锰矿的As(Ⅲ)吸附性能与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田周炀 郑倩 +3 位作者 杜晓丽 陈成 李传维 涂书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17-2727,共11页
水体中的砷主要以亚砷酸(As(Ⅲ))形态存在.金属氧化物常用于水体砷的去除,但其对As(Ⅲ)的亲和力较弱,导致水体砷很难去除,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绿色的除As(Ⅲ)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天然含铁锰矿是一种高效的砷吸附剂,由于自然形成... 水体中的砷主要以亚砷酸(As(Ⅲ))形态存在.金属氧化物常用于水体砷的去除,但其对As(Ⅲ)的亲和力较弱,导致水体砷很难去除,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绿色的除As(Ⅲ)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天然含铁锰矿是一种高效的砷吸附剂,由于自然形成条件复杂,其不同含铁锰矿对As(Ⅲ)的去除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两种不同Mn/Fe比例的天然含铁锰矿(NFM-L、NFM-H)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对As(Ⅲ)的吸附性能,并结合XPS、XRD等光谱学表征手段探究其砷的去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NFM-L的Fe含量是NFM-H的5.61倍,其As(Ⅲ)的最大吸附量(24.82 mg·g^(−1))与吸附速率亦显著高于NFM-H(18.94 mg·g^(−1)),NFM-L和NFM-H对As(Ⅲ)的等温吸附曲线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影响因子实验表明,溶液pH值对NFM-L的影响更大,共存离子H_(2)PO_(4)^(−)能够显著抑制两种材料对As(Ⅲ)的吸附,但是材料粒径对As(Ⅲ)去除的影响较小.光谱学表征发现,两种矿物吸附砷后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锰氧化物能将As(Ⅲ)氧化为As(V),从而显著提高了铁锰矿对砷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含铁锰矿 As() Mn/fe 氧化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与Fe_(3)O_(4)超疏水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7
作者 丁继军 韦程溪 张鑫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0,114,共5页
采用水浴法和真空抽滤等方法,在棉布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微纳米级粗糙结构的Fe_(3)O_(4)/石墨烯/硬脂酸复合膜,与原始棉布相比,复合膜表现出从超亲水到超疏水的显著变化,水接触角达到156.1°。此外,复合膜在不同pH环境下表现出稳定... 采用水浴法和真空抽滤等方法,在棉布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微纳米级粗糙结构的Fe_(3)O_(4)/石墨烯/硬脂酸复合膜,与原始棉布相比,复合膜表现出从超亲水到超疏水的显著变化,水接触角达到156.1°。此外,复合膜在不同pH环境下表现出稳定的超疏水性,对多种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均高于98.4%。并且分离效率和通量在10个循环内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波动,仍然保持在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石墨烯复合膜 超疏水性 油水分离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胺强化Fe(Ⅲ)-NTA络合物活化过二硫酸盐降解磺胺甲恶唑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真然 彭藴斓 +1 位作者 刘义青 付永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3-1172,共10页
针对Fe(Ⅱ)/过二硫酸盐(Peroxydisulfate,PDS)高级氧化技术存在的pH值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研究构建Fe(Ⅲ)-氨三乙酸(Nitrilotriacetic Acid,NTA)/羟胺(Hydroxylamine,HAm)/PDS体系,以在中性条件下高效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 针对Fe(Ⅱ)/过二硫酸盐(Peroxydisulfate,PDS)高级氧化技术存在的pH值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研究构建Fe(Ⅲ)-氨三乙酸(Nitrilotriacetic Acid,NTA)/羟胺(Hydroxylamine,HAm)/PDS体系,以在中性条件下高效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X)。研究结果显示,Fe(Ⅲ)-NTA/HAm/PDS体系在pH=7条件下对SMX的降解率可达91%,该体系降解SMX的主要活性物种为·SO_(4)^(-)和·OH。SMX在Fe(Ⅲ)-NTA/HAm/PDS体系中的降解效率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降低,且增加Fe(Ⅲ)、PDS的用量会加速SMX降解。NTA的引入可将Fe(Ⅱ)/PDS体系的pH值应用范围由酸性拓展至弱碱性,与此同时,向体系内加入HAm可有效减少铁泥的产量。根据检测到的降解产物,提出SMX在Fe(Ⅲ)-NTA/HAm/PDS体系中可能的降解途径包括断键反应、羟基化反应、氨基氧化反应。双酚AF、双氯芬酸、土霉素等其他新污染物也能在Fe(Ⅲ)-NTA/HAm/PDS体系中被高效去除,表明该体系在新污染物的降解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磺胺甲恶唑 羟胺 fe()-NTA络合物 过二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机制
9
作者 赵凤怡 童曼 +1 位作者 张娜 蔡其正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255,共12页
电絮凝技术可以通过二价铁[Fe(Ⅱ)]的氧化沉淀机制高效氧化去除地下水中的As(Ⅲ)。天然有机质(NOM)广泛存在于高砷地下水中,可能通过络合、电子穿梭、竞争吸附位点等多种途径影响Fe(Ⅱ)的氧化沉淀,但目前天然有机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 电絮凝技术可以通过二价铁[Fe(Ⅱ)]的氧化沉淀机制高效氧化去除地下水中的As(Ⅲ)。天然有机质(NOM)广泛存在于高砷地下水中,可能通过络合、电子穿梭、竞争吸附位点等多种途径影响Fe(Ⅱ)的氧化沉淀,但目前天然有机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规律和机制尚不清楚。以腐殖酸(humic acid,HA)作为天然有机质的代表,研究了腐殖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1)HA可以促进电絮凝体系中Fe(Ⅱ)的氧化沉淀和As(Ⅲ)的氧化去除,且HA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显著;(2)在不同pH值(6.0、6.5、7.0、7.5)以及不同电解质环境下,HA对Fe(Ⅱ)氧化沉淀和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pH值越低HA促进As(Ⅲ)氧化去除的效果越显著,在Na2SiO3电解质环境下HA对As(Ⅲ)的氧化去除作用最为显著;(3)HA促进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机制是通过加速水相Fe(Ⅱ)的氧化促进Fe的沉淀,从而使Fe(Ⅱ)的氧化沉淀过程主导As(Ⅲ)的氧化和去除。研究结果可为高砷地下水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地下水修复 电絮凝技术 天然有机质(NOM) fe(Ⅱ)的氧化沉淀 As()的氧化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胺强化Fe(Ⅲ)-NTA/H_(2)O_(2)类芬顿体系降解磺胺甲恶唑
10
作者 潘承欢 刘义青 +1 位作者 彭藴斓 付永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34,共6页
为改善传统芬顿法pH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Fe(Ⅲ)-NTA/HAm/H_(2)O_(2)类芬顿体系用于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恶唑(SMX)。考察了不同pH、Fe(Ⅲ)浓度对该体系降解SMX的影响,探究了SMX在该体系中的降解机理,并评估... 为改善传统芬顿法pH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Fe(Ⅲ)-NTA/HAm/H_(2)O_(2)类芬顿体系用于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恶唑(SMX)。考察了不同pH、Fe(Ⅲ)浓度对该体系降解SMX的影响,探究了SMX在该体系中的降解机理,并评估了该体系对其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能。实验结果表明,Fe(Ⅲ)-NTA/HAm/H_(2)O_(2)体系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对SMX的降解率可达85%以上,并且SMX的去除率随着Fe(Ⅲ)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识别出HO•为体系中降解SMX的主要活性物种,并根据SMX的降解产物提出了SMX可能的三条降解途径:羟基化、氨基氧化和断键反应。相较于传统芬顿法,Fe(Ⅲ)-NTA/HAm/H_(2)O_(2)体系的pH应用范围显著拓宽,铁泥产量明显减少,并且该体系也能有效降解罗丹明B、橙黄G、双氯芬酸、土霉素等其他有机污染物,说明该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甲恶唑 羟胺 fe()-NTA络合物 过氧化氢 类芬顿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Fe(Ⅲ)in Na_(2)SiO_(3)-SiO_(2)-Fe_(2)O_(3)molten salt
11
作者 FENG Sen ZHANG Jun-jie +4 位作者 DIOP Mouhamadou Aziz LIU Ai-min WANG Zhao-wen BOCA Miroslav SHI Zhong-n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024-3033,共10页
The 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for liquid iron smelting via molten oxide electrolysis presents significant challenge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Fe(Ⅲ)in a novel low-temperature electro... The 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for liquid iron smelting via molten oxide electrolysis presents significant challenge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Fe(Ⅲ)in a novel low-temperature electrolyte,Na_(2)SiO_(3)-SiO_(2)-Fe_(2)O_(3),utilizing cyclic voltammetry and square wave voltammetry techniques.The results show that Fe(Ⅲ)reduction occurs in two steps:Fe(Ⅲ)+e^(−)→Fe(Ⅱ),Fe(Ⅱ)+2e^(−)→Fe,and that the redox process of Fe(Ⅲ)/Fe(Ⅱ)at the tungsten electrode is an irreversible reaction controlled by diffusion.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Fe(Ⅲ)in the molten Na_(2)SiO_(3)-SiO_(2)-Fe_(2)O_(3)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1248–1278 K are between 1.86×10^(−6)cm^(2)/s and 1.58×10^(−4)cm^(2)/s.The diffusion activation energy of Fe(Ⅲ)in the molten salt is 1825.41 kJ/mol.As confirmed by XRD analysis,potentiostatic electrolysis at−0.857 V(vs.O_(2)/O_(complex)^(2-))for 6 h produces metallic iron on the cath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ten oxide electrolysis(MO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cyclic voltammetry potentiostatic electrolysis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rst-principles lattice stability of Fe, Ru and Os 被引量:1
12
作者 陶辉锦 尹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177-183,共7页
Lattice constants, total energies and densities of states of transition metals Fe, Ru and Os with BCC, FCC and HCP structure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GGA+PBE functional and the ultrasoft pseudo-potential plane wave met... Lattice constants, total energies and densities of states of transition metals Fe, Ru and Os with BCC, FCC and HCP structure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GGA+PBE functional and the ultrasoft pseudo-potential plane wave metho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first-principles projector augmented wave (PAW) method, CALPHAD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ttice stability of this work is △GBCC-HCP>△GFCC-HCP>0, agreeing well with those of PAW method in the first-principles and CALPHAD method except for BCC-Fe. And the densities of state of HCP-Ru and Os have an obvious character of stable phase, agreeing completely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total energy calculations. Further analyses of atomic population show that the transition rate of electrons from s to p state for HCP, FCC and BCC crystals increases from Fe to Os, and a stronger cohesion, a higher cohesive energy or a more stable lattice between atoms of heavier metals are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RU OS lattice stability FIRST-PRINCIP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含量对烧结Nd-Fe-B磁体磁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13
作者 赵院红 刘艳丽 +7 位作者 王艳 李仕林 王长鹏 王印 江爽 周培煊 田东承 李永峰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3,共7页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不同Ga含量烧结Nd-Fe-B磁体,借助磁性测量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电子探针分析仪以及微磁学模拟系统研究了Ga含量对烧结Nd-Fe-B磁体磁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0.4%(质量分数)Ga...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不同Ga含量烧结Nd-Fe-B磁体,借助磁性测量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电子探针分析仪以及微磁学模拟系统研究了Ga含量对烧结Nd-Fe-B磁体磁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0.4%(质量分数)Ga时,磁体的磁性能最优,剩磁Br为13.58 kGs,矫顽力Hcj为19.71 kOe,最大磁能积(BH)_(max)为44.63 MGOe;同时磁体的热稳定性也有一定的提高。适量Ga的添加改善了磁体晶界相的润湿性,使磁体形成连续平滑的非磁性晶界层,同时生成Nd_(6)Fe_(13)Ga相;该相的形成降低了晶界Fe含量,减弱了晶界磁化强度,从而可抑制铁磁晶粒之间的交换耦合作用,显著提高磁体的矫顽力。反磁化形核的微磁学模拟表明,适量Ga的添加能抑制富稀土相的团聚,有效降低三角晶界处的杂散场强度,并减少三角晶界相体积分数,从而明显减少反磁化形核位点,缩小反磁化形核区域,进而显著提升磁体的矫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ND-fe-B Ga含量 晶界相 磁性能 矫顽力 热稳定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半胱氨酸-Fe(Ⅲ)-邻菲啰啉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半胱氨酸的含量
14
作者 刘毅 袁莉 +2 位作者 袁嘉怡 储文 马卫兴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37,共4页
半胱氨酸是一种含有巯基的非必需氨基酸,参与体内多种氧化还原反应,在人体生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人体内的浓度水平与多种疾病相关[1-2]。半胱氨酸在食品、制药、化妆品中的应用十分广泛[3],因此建立省时、高效的检测半胱... 半胱氨酸是一种含有巯基的非必需氨基酸,参与体内多种氧化还原反应,在人体生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人体内的浓度水平与多种疾病相关[1-2]。半胱氨酸在食品、制药、化妆品中的应用十分广泛[3],因此建立省时、高效的检测半胱氨酸的方法对于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反应 fe() 共振光散射光谱法 半胱氨酸 邻菲啰啉 非必需氨基酸 人体生理 浓度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and Stability Study on the Fe_3s_4 Nanocrystals Synthesizedunder Thermal and Humid Conditions
15
作者 GAO Shang HUANG Fei +6 位作者 SONG Dan LI Guanglu LIU Jia GAO Wenyuan LIU Qiang FENG Taiwei ZHAO Ran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6-26,共1页
Fe3S4 is important magnetic mineral that widely exists in the sediments of lakes and oceans. It can not only instruct reducing environment that contains organic matter and sulfate, but also provide paleomagnetic signa... Fe3S4 is important magnetic mineral that widely exists in the sediments of lakes and oceans. It can not only instruct reducing environment that contains organic matter and sulfate, but also provide paleomagnetic signal for paleoenvironmet research. Simultaneously, as a new type of magnetic material, it causes attention. Because Fe3S4 generally exists as an unstable intermediate, it is stringent in preparation conditions. Although some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on the synthesis experiments of Fe3S4 materials, the research on its stable condition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process is not yet depth. Accordingly, defining the stable conditions and revealing evolution law of Fe3S4 nanocrystal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preparation of pure Fe3S4 nano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stability fe3S4 THERMAL and humid CONDI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修复As(Ⅲ)污染土
16
作者 张文杰 李西斌 黄津祥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7-1333,共7页
生物炭(BC)已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水土修复,但由于土中As(Ⅲ)以络阴离子形式存在,易与生物炭产生静电排斥,直接使用生物炭进行稳定化的效果不佳。制成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FMO-BC)修复As(Ⅲ)污染土,利用锰氧化物将As(Ⅲ)氧化... 生物炭(BC)已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水土修复,但由于土中As(Ⅲ)以络阴离子形式存在,易与生物炭产生静电排斥,直接使用生物炭进行稳定化的效果不佳。制成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FMO-BC)修复As(Ⅲ)污染土,利用锰氧化物将As(Ⅲ)氧化为低移动性的As(V),通过铁氧化物进行稳定化,并通过生物炭负载的方式解决铁锰氧化物(FMO)易团聚的问题。通过合成沉降淋滤试验、生物有效性试验、连续提取试验和光谱分析研究了FMO-BC修复As(Ⅲ)污染土的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FMO-BC的修复效果显著优于同掺量的FMO,7%的FMO-BC掺量下As稳定化效率达到98.6%;FMO经BC负载后具有更多活性点位可与As反应,从而降低了As的生物有效性;由于FMO和生物炭的中和作用,掺入FMO-BC后土体pH不会显著升高,从而避免了高pH导致的As浸出;FMO-BC修复后更多As被转化为稳定形态,环境风险大大降低;FMO-BC可将86.9%的As(Ⅲ)氧化为As(V),FMO-BC主要通过氧化、吸附、络合和沉淀反应实现As稳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污染土 铁锰氧化物 生物炭 稳定化 浸出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K_2S_2O_8对水体中As(Ⅲ)的氧化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郑伟 杨曦 +2 位作者 张金凤 张川 孔令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1-42,57,共3页
研究了Fe(Ⅱ)/K2S2O8对水体中As(Ⅲ)的氧化作用,以及pH值、Fe(Ⅱ)初始浓度等因素对氧化As(Ⅲ)的影响,并且采用分子探针法的竞争性实验鉴定了体系中产生的活性中间体,探讨了K2S2O8在Fe(Ⅱ)存在的条件下对As(Ⅲ)的氧化机理。
关键词 As() fe(Ⅱ) 过硫酸钾 硫酸根自由基 羟基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无磷无氮阻垢剂的阻磷酸钙垢及分散Fe(Ⅲ)性能 被引量:20
18
作者 符嫦娥 周钰明 +3 位作者 薛蒙伟 谢洪涛 吴文导 孙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531,共7页
以烯丙基聚乙二醇单醚、氯乙酸、氢氧化钠、马来酸酐等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无磷无氮环保型阻垢剂马来酸酐/烯丙基聚乙二醇羧酸钠(MCn,n为聚乙二醇聚合度,n=5、9、13),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等对阻垢剂结构进行了表征,采... 以烯丙基聚乙二醇单醚、氯乙酸、氢氧化钠、马来酸酐等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无磷无氮环保型阻垢剂马来酸酐/烯丙基聚乙二醇羧酸钠(MCn,n为聚乙二醇聚合度,n=5、9、13),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等对阻垢剂结构进行了表征,采取静态阻垢率和含Fe(Ⅲ)溶液透光率的方法考察了阻垢剂阻磷酸钙和分散Fe(Ⅲ)性能,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阻垢后形成的磷酸钙形貌。结果表明,随着MCn结构中聚乙二醇聚合度n从5增加到13,其阻磷酸钙垢性能和分散Fe(Ⅲ)效果也逐步提高,其中MC13在投加量为6mg·L-1时阻磷酸钙垢率达99%,在投加量为8mg·L-1时使含Fe(Ⅲ)溶液的透光率为22%。MCn的高效阻磷酸钙垢和分散Fe(Ⅲ)能力是源于其侧链上含有聚乙二醇单醚结构及存在大量的—COO-离子且易与循环水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的无机金属离子发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磷阻垢剂 磷酸钙 分散f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培养时间对水稻土中Fe(Ⅲ)异化还原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易维洁 曲东 +1 位作者 黄婉玉 王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23-1729,共7页
为了模拟水稻土淹水过程,探讨不同淹水培养时间水稻土中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利用不同碳源的活性变化特征,以接种不同淹水时期的浙江水稻土浸提液作为微生物群落来源,以人工合成的Fe(OH)3为惟一的电子受体,不同碳源作为惟一电子供体,在30℃... 为了模拟水稻土淹水过程,探讨不同淹水培养时间水稻土中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利用不同碳源的活性变化特征,以接种不同淹水时期的浙江水稻土浸提液作为微生物群落来源,以人工合成的Fe(OH)3为惟一的电子受体,不同碳源作为惟一电子供体,在30℃恒温条件下厌氧培养,定期测定Fe(Ⅱ)含量和pH值变化,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作为电子供体时,不同淹水时期的微生物群落总体上对Fe(OH)3还原反应有较快的响应;丙酮酸盐作为碳源时,铁还原反应启动的时间整体迟于葡萄糖,Fe(Ⅱ)累积量在反应30d才表现出显著累积并逐渐趋于稳定;淹水20d的微生物群落能最先利用乳酸盐还原Fe(Ⅲ),反应15 d的Fe(Ⅱ)累积量达到601.60 mg.L-1;淹水30 d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对乙酸盐的利用能力增强,最大Fe(Ⅱ)累计量升高到538.47 mg.L-1,Fe(Ⅲ)还原率达到75.81%。不同淹水时期利用各种碳源的体系pH表现为葡萄糖从中性下降至酸性,丙酮酸盐和乳酸盐中性偏酸,乙酸盐的pH略微偏碱,不同淹水时期出现的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是导致Fe(OH)3还原能力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碳源利用可以指示不同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变化:淹水培养早期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对葡萄糖和丙酮酸盐的利用较为迅速和显著,同一时期出现的微生物群落不能以乙酸盐作为电子供体;淹水培养后期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以乳酸盐和乙酸盐为优势碳源来还原Fe(OH)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fe()还原 淹水培养时间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酸还原Fe(Ⅲ)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俊 栾富波 +1 位作者 谢丽 周琪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6,30,共5页
研究了腐殖酸还原溶解性Fe(Ⅲ)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腐殖酸对赤铁矿、磁铁矿、针铁矿和钢渣4种含Fe(Ⅲ)矿物的还原作用,探讨了腐殖酸还原溶解性Fe(Ⅲ)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腐殖酸还原溶解性Fe(Ⅲ)的反应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增加腐殖酸... 研究了腐殖酸还原溶解性Fe(Ⅲ)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腐殖酸对赤铁矿、磁铁矿、针铁矿和钢渣4种含Fe(Ⅲ)矿物的还原作用,探讨了腐殖酸还原溶解性Fe(Ⅲ)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腐殖酸还原溶解性Fe(Ⅲ)的反应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增加腐殖酸或溶解性Fe(Ⅲ)浓度、降低pH或使用可见光照射均能促进反应进行。腐殖酸能直接还原含Fe(Ⅲ)矿物生成溶解性Fe(Ⅱ),对不同含Fe(Ⅲ)矿物的还原效果依次为针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钢渣。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腐殖酸含有的还原性官能团酚羟基和羧基与溶解性Fe(Ⅲ)络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螯合结构,传递电子给溶解性Fe(Ⅲ),溶解性Fe(Ⅲ)得到电子,生成溶解性Fe(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fe() 铁矿物 还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