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10Ni-10Cr-xAl-1Si合金预氧化组织和抗高温氧化研究
1
作者 赵锦毓 吴长军 +1 位作者 刘亚 苏旭平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5,104,共8页
研究了Fe-10Ni-10Cr-xAl-1Si(x=0,2,4,6wt%)合金在1000℃和10^(-20)atm氧气压力下的氧化行为,通过循环氧化实验测试了其高温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当不添加铝时,氧化合金表面形成连续的Cr_(2)O_(3)膜,最外层为少量FeCr_(2)O_(4)尖晶石,内... 研究了Fe-10Ni-10Cr-xAl-1Si(x=0,2,4,6wt%)合金在1000℃和10^(-20)atm氧气压力下的氧化行为,通过循环氧化实验测试了其高温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当不添加铝时,氧化合金表面形成连续的Cr_(2)O_(3)膜,最外层为少量FeCr_(2)O_(4)尖晶石,内层为树枝状SiO_(2);当添加2wt%Al时,Al_(2)O_(3)在SiO_(2)内侧生长,SiO_(2)量减少;当添加4wt%Al时,氧化膜的结构与添加2wt%Al时相似,氧化程度加深,表现为氧化膜厚度增加,Al_(2)O_(3)以树枝状形式存在;当Al含量为6wt%时,在合金表面形成连续且完整的Al_(2)O_(3)膜。未经预氧化和预氧化5 h后的样品在1000℃下氧化300 h,未经预氧化处理的合金氧化增重较大,添加铝的合金经预氧化处理后氧化增重显著降低。添加6wt%Al的试样单位面积增重最小,耐高温氧化性能最好。其中,Al_(2)O_(3)膜起到了阻止氧气进入合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氧化 fe-ni-cr-Al-Si 氧化薄膜 循环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焊后热处理对Fe-Cr-Mo-C耐磨堆焊合金组织和磨损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李二虎 崔丽 +3 位作者 邵蔚 贺定勇 许一 于金满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60,共9页
单齿辊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高温磨粒磨损问题。为了提高其服役寿命,采用药芯焊丝电弧焊制备Fe-Cr-Mo-C耐磨堆焊合金,并分析不同Cr含量(14wt.%、18wt.%、23wt.%)和焊后热处理对Fe-Cr-Mo-C耐磨堆焊合金微观组织和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 单齿辊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高温磨粒磨损问题。为了提高其服役寿命,采用药芯焊丝电弧焊制备Fe-Cr-Mo-C耐磨堆焊合金,并分析不同Cr含量(14wt.%、18wt.%、23wt.%)和焊后热处理对Fe-Cr-Mo-C耐磨堆焊合金微观组织和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Cr-Mo-C耐磨堆焊合金主要由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M_(7)C_(3)碳化物组成。随着Cr含量从14wt.%增加到23wt.%,M_(7)C_(3)碳化物面积分数从48.9%增加到57.2%,而其尺寸则从27.9μm减小至23.7μm;随着Cr含量的增加,堆焊合金的耐磨性提升,这是因为随着Cr含量的增加,堆焊合金中碳化物硬质相的含量增加,并且硬质相组织细化,提高了合金抵抗磨粒的切削能力,从而提高了合金的磨损性能。然而,900℃下进行焊后热处理使三种堆焊合金中M_(7)C_(3)碳化物的面积分数分别降低至41.4%、48.9%、50.8%,而碳化物尺寸分别增加至32.1μm、27.3μm、26.4μm,使得堆焊合金的硬度和耐磨性下降。研究焊后热处理对Fe-Cr-Mo-C耐磨堆焊合金组织和磨损性能的影响为单齿辊修复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r-mo-c堆焊合金 M_(7)c_(3)碳化物 磨粒磨损 焊后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火温度对气瓶用Fe-Cr-Ni-Mo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潘雪新 胡小锋 +3 位作者 杨志荣 付鸿 姜海昌 张洋鹏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共8页
为了优化一种气瓶用Fe-Cr-Ni-Mo钢的淬火工艺,采用SEM,TEM,EBSD和拉伸、冲击等观察和检测手段,研究了淬火温度对一种气瓶用Fe-Cr-Ni-Mo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淬火温度处理后的合金钢,均呈现为板条马氏体组织,其碳... 为了优化一种气瓶用Fe-Cr-Ni-Mo钢的淬火工艺,采用SEM,TEM,EBSD和拉伸、冲击等观察和检测手段,研究了淬火温度对一种气瓶用Fe-Cr-Ni-Mo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淬火温度处理后的合金钢,均呈现为板条马氏体组织,其碳化物析出和板条亚结构基本保持不变,而原始奥氏体晶粒则随淬火温度的提高而出现明显的粗化,由800℃的4.3µm长大到930,1200℃的29.6,371.1µm,同时有效晶粒尺寸(EGS)也逐渐增加,800,930,1200℃的EGS分别为0.60,1.20,3.22µm。淬火温度对合金钢的室温抗拉、屈服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影响较小,而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冲击吸收能量则出现了显著的下降,由800℃的119 J,下降到930,1200℃的68,38 J。EGS增大导致冲击断裂时出现解理断裂,是较高淬火温度合金钢冲击吸收能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淬火温度为800~860℃时,Fe-Cr-Ni-Mo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该研究结果对Fe-Cr-Ni-Mo钢制气瓶的工业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瓶 fe-cr-ni-mo 淬火温度 有效晶粒尺寸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粉尘和铜渣协同碳热还原制备Fe-Cr-Ni-Cu合金
4
作者 么洪达 王楠 陈晓庆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0-378,共9页
为实现不锈钢粉尘和铜渣中金属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碳热法还原金属氧化物制备Fe-Cr-Ni-Cu合金的新工艺.利用高温实验,探究了配碳量[n(C)/n(O)]、还原时间、还原温度对金属收得率以及金属相成分的影响,获得了有利于提高金属收得率的最... 为实现不锈钢粉尘和铜渣中金属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碳热法还原金属氧化物制备Fe-Cr-Ni-Cu合金的新工艺.利用高温实验,探究了配碳量[n(C)/n(O)]、还原时间、还原温度对金属收得率以及金属相成分的影响,获得了有利于提高金属收得率的最佳工艺参数,同时,对金属相生长机理、不锈钢粉尘和铜渣协同碳热还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配碳量为1.00,还原时间为20 min,还原温度为1 500℃的工艺参数下,金属收得率较高,Fe, Cr, Ni, Cu的收得率分别为96.34%,91.04%,96.81%和96.46%,还原后形成的合金中Fe, Cr, Ni, Cu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3.98%,19.55%,3.78%和1.36%.随着还原时间的增加,微细的金属相颗粒不断聚集,形成大尺寸颗粒;金属相颗粒生长指数n=1,生长速率常数K=1.23μ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粉尘 铜渣 协同碳热还原 fe-cr-ni-cu合金 金属收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r,V,Nb,Mo)(C,N)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的制备工艺研究
5
作者 唐鑫 金永中 +4 位作者 吴翔 苏伟 蒋武 汪俊豪 谢瑞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以TiO_(2)、Cr_(2)O_(3)、V_(2)O_(5)、Nb_(2)O_(5)、MoO_(3)和炭黑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Ti,Cr,V,Nb,Mo)(C,N),并借助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以TiO_(2)、Cr_(2)O_(3)、V_(2)O_(5)、Nb_(2)O_(5)、MoO_(3)和炭黑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Ti,Cr,V,Nb,Mo)(C,N),并借助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碳热还原氮化温度1600℃、球磨转速600 r/min和球磨时间120 min下,产物为平均粒径约3μm、元素分布均匀且具有单一相成分的高品质(Ti,Cr,V,Nb,Mo)(C,N)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碳热还原氮化温度是影响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合成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球磨转速,而球磨时间影响最小。增加碳热还原氮化温度、球磨转速和球磨时间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利于元素固溶,但对抑制晶粒长大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 cr V Nb mo)(c N) 高熵陶瓷固溶体 机械合金化 球磨 碳热还原氮化 物相组成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r-Fe-Mn-Ni高熵合金中的L2_(1)相的相稳定性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易慧 吴长军 +3 位作者 周琛 刘亚 陆晓旺 苏旭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6-204,共9页
为开发兼具良好强度与塑性的BCC基高熵合金,可引入与基体共格的B2或L2_(1)相。L2_(1)相具有更好的抗蠕变性能,有望在高温环境中得到应用。但是,目前对BCC型高熵合金中L2_(1)相的存在规律、相稳定性及其对合金性能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的研... 为开发兼具良好强度与塑性的BCC基高熵合金,可引入与基体共格的B2或L2_(1)相。L2_(1)相具有更好的抗蠕变性能,有望在高温环境中得到应用。但是,目前对BCC型高熵合金中L2_(1)相的存在规律、相稳定性及其对合金性能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为此,本工作研究了电弧熔炼制备的铸态Al_(0.5)Cr_(2.5-x)FeMn_(x)Ni(x=0.5~1.75)、Al_(0.75)Cr_(2.25-y)FeMn_(y)Ni(y=0.25~1.5)、AlCr_(2-z)FeMn_(z)Ni(z=0.5~1.5)高熵合金的相组成,及800℃或1000℃真空退火120 h对合金组织和相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些合金中L2_(1)相的成分特征由40%~50%(原子分数)Ni和15%~20%(原子分数)Al、Mn组成。L2_(1)相只存在于Al含量为10%~15%(原子分数)的合金中,且多以BCC+L2_(1)两相共存,获得的组织为编织网状的调幅分解组织。当Al含量达到20%(原子分数)后,合金则由BCC+B2两相构成。L2_(1)相的存在会使BCC型XRD特征峰出现明显的峰分裂。经过800℃或1000℃退火后,合金中L2_(1)相仍能稳定存在,合金显微组织发生粗化并会形成σ或FCC相。铸态合金的硬度随Mn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含L2_(1)相的合金的硬度在463HV~558HV范围内。800℃退火会使含5%~15%(原子分数)Mn的合金硬度降低70HV~100HV,但由于硬质σ相的析出,含20%~30%(原子分数)Mn的合金硬度提高200HV以上;1000℃退火后,由于软质FCC相的形成,合金的硬度略有降低,这些结果将为BCC型高熵合金的设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r-fe-Mn-ni 高熵合金 L2_(1)相 硬度 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锻造Al_(2)O_(3)颗粒增强Fe–Ni–Mo–C–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旭 史思阳 +5 位作者 张腾雨 田谨 吴亚科 王邃 赵振智 江峰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2,共8页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态下不添加增强颗粒的单一Q61,调质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38增至HRC 39.8,屈服强度从1106 MPa增至1121 MPa,延伸率从12%降至6.5%;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61.5增至HRC 63.2,磨损率从5.27×10^(-6)mm^(3)·m^(-1)·N^(-1)降至3.08×10^(-6)mm^(3)·m^(-1)·N^(-1),低于对比试验用的典型齿轮材料40Cr的磨损率(3.34×10^(-6)mm^(3)·m^(-1)·N^(-1))。当Al_(2)O_(3)质量分数大于0.15%时,Al_(2)O_(3)颗粒逐渐偏聚,虽然调质态下复合材料屈服强度仍继续小幅增加,但塑性严重退化,且淬火态复合材料磨损率增加,耐磨性变差。综合来看,添加0.15%Al_(2)O_(3)颗粒强化Q61复合材料在调质态下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而在淬火态下表现出良好的抗摩擦磨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锻造 fenimoccu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摩擦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cryogenic treatment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Fe-Cr-Mo-Ni-C-Co alloy 被引量:1
8
作者 朱远志 尹志民 +2 位作者 周勇 雷全锋 方文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4期454-458,共5页
Fe-Cr-Mo-Ni-C-Co alloy was quenched in liquid nitrogen and held for 24 h.Hardness tester,OM,XRD,SEM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the allo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dnes... Fe-Cr-Mo-Ni-C-Co alloy was quenched in liquid nitrogen and held for 24 h.Hardness tester,OM,XRD,SEM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the allo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dness increases by 1-2(HRC)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decreases slightly after cryogenic treatment.The increase in hardness is attribu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ustenite to martensite and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very tiny carbideη-Fe2C.The decrease in compressive strength is caused by residual stress.The great amount of carbides,such as Cr7C3 and Fe2MoC,in the alloy and the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se carbides and the matrix at the cryogenic temperatures lead to this residual stress.The microscopy of cryogenic martensit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non-cryogenic martensite.The cryogenic martensite is long and fine;while the non-cryogenic martensite is short and coarse.There is obvious surface relief of the cryogenic martensite transformation.It is not orientational of this kind surface relief and the boundary of this surface relief is smooth and in a shape of butterfly.The surface relief in the non-cryogenic martensite is wide and arranged in parallel,and the boundary of surface relief is not smooth.These characteristics may imply different growth ways of the two kinds of marten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r-mo-ni-c-co alloy powder metallurgy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cryogenic martens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哈氏合金中Cr、Fe、Mn、Mo、Ni的含量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新政 刘东彬 +2 位作者 陈云明 李兵 严文超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9-731,共3页
哈氏合金(Hastelloy alloy)由Ni、Cr、Mo、Fe等元素组成,属于高等镍基合金,镍为面心立方结构,晶体学上的稳定性使得它能够比铁基合金容纳更多的合金元素[1]。哈氏合金作为高级镍基合金,在湿氧、亚硫酸、强氧化盐介质中都有优异的抗腐... 哈氏合金(Hastelloy alloy)由Ni、Cr、Mo、Fe等元素组成,属于高等镍基合金,镍为面心立方结构,晶体学上的稳定性使得它能够比铁基合金容纳更多的合金元素[1]。哈氏合金作为高级镍基合金,在湿氧、亚硫酸、强氧化盐介质中都有优异的抗腐蚀性能[1],同时具有优良的强度、塑性、韧性、冶金稳定性、可加工性及可焊接性,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及船舶等领域[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哈氏合金 cr fe mo ni 测定 M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r-Ni-Mo合金27-7Mo的抗CO_2腐蚀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强 李春福 +2 位作者 荣金仿 崔世华 李雅杰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89-891,930,共4页
模拟大庆油田井下的腐蚀环境,使用高温高压釜进行了27-7Mo合金钢的腐蚀试验,并采用SEM、EDS和XPS测试手段对该钢的腐蚀产物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7-7Mo合金钢CO2腐蚀速率在温度120℃,压力10MPa条件下出现极大值,在其余试验条件下均... 模拟大庆油田井下的腐蚀环境,使用高温高压釜进行了27-7Mo合金钢的腐蚀试验,并采用SEM、EDS和XPS测试手段对该钢的腐蚀产物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7-7Mo合金钢CO2腐蚀速率在温度120℃,压力10MPa条件下出现极大值,在其余试验条件下均属于轻度腐蚀。27-7Mo钢腐蚀产物膜较薄,有浅的沟渠,整体属于均匀腐蚀。其腐蚀产物膜主要由Cr、Ni、Mo、Fe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r-ni-mo合金 27—7mo cOz腐蚀 腐蚀产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烧结矿制备Fe-Cr-Ni合金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钰霄 朱德庆 +2 位作者 潘建 游志雄 吕学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494-1506,共13页
我国是不锈钢第一生产大国,但作为冶炼不锈钢主要原料的镍矿及铬铁矿资源贫乏,占红土镍矿资源总量60%以上的褐铁矿型红土镍矿与低品位铬铁矿愈发受到关注。同时,不锈钢冶炼通常需先分别生产铬铁和镍铁,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因此,本... 我国是不锈钢第一生产大国,但作为冶炼不锈钢主要原料的镍矿及铬铁矿资源贫乏,占红土镍矿资源总量60%以上的褐铁矿型红土镍矿与低品位铬铁矿愈发受到关注。同时,不锈钢冶炼通常需先分别生产铬铁和镍铁,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因此,本文基于烧结—高炉工艺,利用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烧结矿低成本地一步制备出了Fe-Cr-Ni合金。通过热力学分析及熔炼参数的优化,重点研究了不同Cr_(2)O_(3)含量的含镍烧结矿(S1:4.84 wt%;S3:7.72 wt%)的熔炼特性。在熔炼时间60 min(S1)/90 min (S3)、熔炼温度1600℃、焦粉用量20 wt%、炉渣碱度1.0的最佳条件下,成功制备出了铬品位5.6 wt%~9.3 wt%、镍品位1.55 wt%~1.70 wt%、铁品位84 wt%~88 wt%的Fe-Cr-Ni合金,其铬、镍和铁的回收率分别在90%、98%和96%以上。研究表明,含镍烧结矿Cr_(2)O_(3)含量的提高会造成熔炼时间的延长,这不利于焦比的降低与不锈钢产量的提高。在后续研究中,将开发出由含镍烧结矿与含铬球团矿构成的综合炉料结构,以更有效地实现高铬镍铁的冶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炼特性 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烧结矿 fe-cr-ni合金 渣铁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r-Mo-Cu合金Fe掺杂的合金组织分析
12
作者 潘丽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7-99,103,共4页
应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测试,对在Ni-Cr-Mo-Cu合金中进行Fe掺杂的合金进行了微观组织观察和量化分析,表明该合金形成了基体和弥散相两种组织。使用Materials studio7.0材料计算软件对主要组织的超晶胞进行了结合能的计算,最终确定出... 应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测试,对在Ni-Cr-Mo-Cu合金中进行Fe掺杂的合金进行了微观组织观察和量化分析,表明该合金形成了基体和弥散相两种组织。使用Materials studio7.0材料计算软件对主要组织的超晶胞进行了结合能的计算,最终确定出了基体和弥散相的成分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r-mo-cu合金 fe掺杂 成分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对Fe-Mo-Cr-Ni合金组织及耐熔体腐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新 杨成明 邬移华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61-64,共4页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Si元素对Fe-Mo-Cr-Ni合金组织及耐Galvalume合金和铝熔体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i元素后,铸态组织由α-Fe+Laves逐渐转变为α-Fe+Laves+R,随Si含量的增加,组织形貌也依次呈现魏氏体...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Si元素对Fe-Mo-Cr-Ni合金组织及耐Galvalume合金和铝熔体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i元素后,铸态组织由α-Fe+Laves逐渐转变为α-Fe+Laves+R,随Si含量的增加,组织形貌也依次呈现魏氏体、编织针状、枝晶状和花纹层状组织;Si元素的加入能有效提升Fe-Mo-Cr-Ni合金的耐蚀性,其中含Si量为1wt%的Fe-Mo-Cr-Ni合金耐腐蚀能力最佳,腐蚀速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o-cr-ni合金 腐蚀 Galvalume合金 镀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CrMo钢基体激光熔覆Fe-Ni-C系因瓦合金熔覆层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路昕 杨勇 +2 位作者 齐康 胡国放 李金东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03-107,111,共6页
激光熔覆过程是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的过程,在熔覆层内部极易产生热应力,形成裂纹缺陷。因瓦效应是因瓦合金独特的低膨胀机理和独特的结构与性能。使用低膨胀合金粉末可显著减少覆层中的裂纹缺陷。采用自行配置的具有因瓦效应的Fe-Ni-C... 激光熔覆过程是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的过程,在熔覆层内部极易产生热应力,形成裂纹缺陷。因瓦效应是因瓦合金独特的低膨胀机理和独特的结构与性能。使用低膨胀合金粉末可显著减少覆层中的裂纹缺陷。采用自行配置的具有因瓦效应的Fe-Ni-C系因瓦合金粉末对42CrMo钢进行激光熔覆,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熔覆层的质量、微观组织、显微硬度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激光熔覆Fe-Ni-C系因瓦合金粉末,可获得表面平整的无缺陷熔覆层,且基本无裂纹和气孔;通过比较熔覆层与基体之间的摩擦系数,发现熔覆层摩擦系数优于42CrMo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42crmo fe-ni-c系因瓦合金 低膨胀合金 熔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o-Cr-Ni高温耐磨合金中Si含量对硬度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欣 刘永雄 李洁翡 《矿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2-125,共4页
通过熔炼配制了8种不同Si含量的FeMo25Cr14Ni10合金样品,利用SEM-EDS(扫描电镜+能谱仪)、硬度计等实验手段,研究了Si含量对该高温耐磨合金组织及其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样品的铸态和退火态组织均为α-Fe(Mo,Cr,Ni)+Laves相。添加S... 通过熔炼配制了8种不同Si含量的FeMo25Cr14Ni10合金样品,利用SEM-EDS(扫描电镜+能谱仪)、硬度计等实验手段,研究了Si含量对该高温耐磨合金组织及其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样品的铸态和退火态组织均为α-Fe(Mo,Cr,Ni)+Laves相。添加Si使合金的铸态组织形貌从针状的魏氏体变为粗大的枝晶组织,也使退火态合金样品组织形貌发生明显变化,从球状到枝晶状、短棒状、块状。该系列合金样品表现出很好的热稳定性,铸态与退火态时的硬度都较高,最低值也达到了50HRC;加入Si后,合金的硬度发生改变,Si含量从0增加到1.0%,合金硬度下降较快;当Si含量在2.0%~4.0%范围内变化时,Si含量每增加1.0%,铸态合金硬度就降低约1HRC。合金经均匀化退火态后,Si含量3.0%的合金硬度升高到54HRC,这可能是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生成了少量的硬质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耐磨合金 fe-mo-cr-ni LAVES相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13Cr-2.5Mo阻尼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宁 胥永刚 +4 位作者 于学勇 张伟 沈保罗 邱绍宇 邹红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4-6,9,共4页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冷拉态Fe 13Cr 2.5Mo阻尼合金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水淬温度为900℃和1100℃时对数衰减率各有一个相近的峰值;900℃时由于合金组织完成了回复再结晶,阻尼性能保持较高的水平;而1100℃时,...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冷拉态Fe 13Cr 2.5Mo阻尼合金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水淬温度为900℃和1100℃时对数衰减率各有一个相近的峰值;900℃时由于合金组织完成了回复再结晶,阻尼性能保持较高的水平;而1100℃时,合金中碳化物溶解,晶粒快速长大,导致较大尺寸的磁畴形成,使得合金的内耗值很高。淬火温度的提高,使合金的强度和塑性逐渐降低。合金的较佳热处理工艺为900℃×2h水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合金 内耗 热处理 fe-cr-mo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价铬镀液中电沉积纳米晶体Fe-Ni-Cr合金箔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余芳 龚竹青 +2 位作者 邓丽元 阳征会 马玉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9-515,共7页
在氯化物-硫酸盐镀液体系中,以柠檬酸为络合剂,通过电沉积的方法获得厚度约为30μm的Fe-Ni-Cr合金箔。研究了电流密度、温度、pH值以及镀液中三氯化铬和柠檬酸含量对Fe-Ni-Cr合金箔成分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即电流密度为10-20... 在氯化物-硫酸盐镀液体系中,以柠檬酸为络合剂,通过电沉积的方法获得厚度约为30μm的Fe-Ni-Cr合金箔。研究了电流密度、温度、pH值以及镀液中三氯化铬和柠檬酸含量对Fe-Ni-Cr合金箔成分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即电流密度为10-20A/dm^2,pH值为1.60~2.70,温度为20-30℃。采用能量损失谱测定镀层成分,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别测定镀层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研究结果表明,电沉积得到的合金箔成分为31.13%~54.24%Fe,44.64%~65.36%Ni,1.11%~3.52%Cr,镀层表面光亮平滑,抗拉强度为900.2~996.0MPa,电阻率为61.3~95.4μΩ·cm;Fe-Ni-Cr合金箔的晶粒尺寸小于10nm,为纳米晶体结构,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铬 fe-ni-cr合金箔 电沉积 纳米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r-Fe多孔材料的制备及抗氧化性能 被引量:7
18
作者 肖逸锋 刘艳 +4 位作者 汤智 吴靓 许艳飞 钱锦文 贺跃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5-304,共10页
采用元素粉末反应合成法,利用固相偏扩散的原理进行固相烧结制备Ni-Cr-Fe多孔材料。通过表征多孔材料在不同烧结温度下的膨胀率、孔结构变化及物相组成研究材料的成孔过程,探讨造孔机理;并研究Ni-Cr-Fe多孔材料在1000℃下的高温抗氧化... 采用元素粉末反应合成法,利用固相偏扩散的原理进行固相烧结制备Ni-Cr-Fe多孔材料。通过表征多孔材料在不同烧结温度下的膨胀率、孔结构变化及物相组成研究材料的成孔过程,探讨造孔机理;并研究Ni-Cr-Fe多孔材料在1000℃下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Ni-Cr-Fe在1380℃下达到最大膨胀,最大径向膨胀率达7%,开孔隙率为32.5%;最大孔径与透气度分别为90μm和990 m^3/(m^2·k Pa·h)。Cr、Fe元素向Ni元素的偏扩散形成大量丰富孔隙。在氧化实验中,在1000℃高温下氧化560 h后多孔Ni-Cr-Fe最大孔径及透气度变化不大,而同等条件下氧化的Ni-Fe、Ni-Cr多孔材料孔结构变化较明显,表明Ni-Cr-Fe多孔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r-fe多孔材料 造孔机理 反应合成法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r4Mo4Ni4VA钢复合硬化层的表征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志华 李春志 +3 位作者 张建国 金建军 佟小军 王晓震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2,共6页
对渗碳硬化13Cr4Mo4Ni4VA钢进行渗氮处理后形成复合硬化层,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高分辨电镜、电子探针及显微硬度测试等方法对复合硬化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硬化13Cr4Mo4Ni4VA钢渗层碳氮浓度呈梯度分布... 对渗碳硬化13Cr4Mo4Ni4VA钢进行渗氮处理后形成复合硬化层,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高分辨电镜、电子探针及显微硬度测试等方法对复合硬化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硬化13Cr4Mo4Ni4VA钢渗层碳氮浓度呈梯度分布,从表面到心部组织性能也呈梯度变化,表现出异于传统硬化工艺的组织结构特性。复合硬化层为双层硬化结构,渗氮层组织优异,少无沿晶化合物,析出细小的片状的Mo2N、周期性层状分布的Mo2C以及Cr2(C,N)等合金碳(氮)化合物,在析出相沉淀硬化和碳氮原子固溶强化共同作用下,使复合硬化层表面硬度达到超硬化(>70HRC),有效硬化层维持很大的层深,具有优异的硬度梯度及残余压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r4mo4ni4VA钢 双层硬化结构 cr2(c N) 片状mo2N 层状结构mo2c 表面超硬化(〉70HRc) 硬度梯度 残余压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Ni-Cr-Mo-Nb离子多元共渗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旭 张通和 +3 位作者 谢锡善 董建新 杨忠民 徐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57-761,共5页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方法分析研究了工艺参数对Ni Cr Mo Nb离子多元共渗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渗层表面合金元素质量分数w和渗层厚度d与宏观工艺参数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 ,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数学模型 ,确定了工艺参数源极功率密度PS...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方法分析研究了工艺参数对Ni Cr Mo Nb离子多元共渗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渗层表面合金元素质量分数w和渗层厚度d与宏观工艺参数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 ,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数学模型 ,确定了工艺参数源极功率密度PS、气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r-mo合金 离子渗金属 工艺参数 表面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