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评价Fe^(0)/H_(2)O_(2)处理染料废水的生物毒性变化
1
作者 贾艳萍 马艳菊 +2 位作者 郑如 郭嘉炜 张兰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22-4332,共11页
通过分析小球藻的生长指标(生长率和抑制率)、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以典型的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 通过分析小球藻的生长指标(生长率和抑制率)、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以典型的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和吩嗪类染料(藏红T)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染料废水经Fe^(0)/H_(2)O_(2)工艺处理前后的生物毒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小球藻生长率下降,抑制率上升,染料废水原水显著抑制小球藻细胞的生长.与原水相比,处理后的出水中小球藻的叶绿素a升高22.01%,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12.97%和16.02%;SOD和CAT含量升高15.13%和12.5%,MDA含量降低23.97%.原水中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处理后出水中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与原水相比,出水中小球藻的多糖含量呈降低趋势.通过EPI Suite软件进行藻类毒性预测可知,结晶紫与藏红T降解的中间产物对鱼类、水蚤和绿藻的毒性明显降低.因此,Fe^(0)/H_(2)O_(2)体系可有效降低染料废水的生物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Fe^(0)/h_(2)o_(2) 染料废水 预测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氨酸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
2
作者 姜凤成 徐潇 +9 位作者 邱瑶 张传兵 王璐瑶 冯茜茜 王杰 孟红旗 冯智 郭发扬 李艳利 王明仕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7,共12页
针对水质复杂、毒性组分多且厌氧生物处理困难的焦化废水,该文采用半胱氨酸(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进行处理,结合COD、挥发酚、BOD/COD(B/C)等指标分析对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效果。通过探究反应过程中Fe^(2+)/Fe^(3+)... 针对水质复杂、毒性组分多且厌氧生物处理困难的焦化废水,该文采用半胱氨酸(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进行处理,结合COD、挥发酚、BOD/COD(B/C)等指标分析对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效果。通过探究反应过程中Fe^(2+)/Fe^(3+)含量、Cu^(2+)/Cu^(+)含量、H_(2)O_(2)和Cys的剩余量变化,以及活性物种的鉴定揭示了Fe^(3+)/Cu^(2+)/Cys/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的机理。结果表明: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后COD和挥发酚去除率相比于Fe^(3+)/H_(2)O_(2)体系分别提高了15.4%、13.6%,且药剂添加量越多,Fe^(3+)/Cu^(2+)/Cys/H_(2)O_(2)体系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越好;通过B/C的变化发现焦化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合厌氧微生物处理后COD、挥发酚及毒性抑制物质的变化发现,焦化废水中以酚类为代表的生物毒害物质含量大幅度削减,可见Fe^(3+)/Cu^(2+)/Cys/H_(2)O_(2)体系可通过降低废水的毒性从而提高其可生化性;反应初期Cys将Fe^(3+)、Cu^(2+)迅速还原为Fe^(2+)、Cu^(+)并产生大量HO·攻击焦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随着反应的进行,Cu^(2+)则通过与酚类污染物氧化降解产生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快速反应,从而提高Fe^(3+)向Fe^(2+)还原的速率,进而进一步促进了Fe^(3+)/Cu^(2+)/Cys/H_(2)O_(2)体系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该文证实了利用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的可行性,揭示了强化机理,有利于后续生化处理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 Cu^(2+) 半胱氨酸 芬顿氧化 焦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河西灌区滴灌西瓜NH_(3)和N_(2)O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薛亮 马忠明 +3 位作者 赵安宇 罗双龙 薛莲 Muhammad Ali RAZA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1-811,共11页
NH_(3)和N_(2)O排放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量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对于河西灌区西瓜生产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按田间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设... NH_(3)和N_(2)O排放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量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对于河西灌区西瓜生产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按田间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设3个灌水下限,灌水上限设为田间持水量的95%,副处理设0(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和300 kg·hm^(-2)(N300)4个施氮水平。试验采用通气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NH_(3)和N_(2)O排放动态变化以及西瓜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1)土壤氮素气态排放受水氮共同影响,NH_(3)、N_(2)O排放在施用基肥后1~2 d达到高峰,持续5~7 d,累积排放量在苗期最大,分别占全生育期的33.33%和47.22%;全生育期NH_(3)、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05~15.39 kg·hm^(-2)和0.51~2.00 kg·hm^(-2)。(2)提高水氮供应量均会促使NH_(3)、N_(2)O排放,氮素的作用大于灌水,I80条件下增施氮肥,NH_(3)、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63.86%~285.48%和120.41%~308.82%。(3)处理I65N200的氮素利用率达到32.62%,显著高于处理I80N300,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70159 kg·hm^(-2)和11.39%,与处理I80N300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在河西灌区西瓜膜下滴灌种植中,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95%之间,施氮量优化至200 kg·hm^(-2)时,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并有利于控制NH_(3)和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滴灌 水氮耦合 Nh_(3)排放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质油套管钢在CO_(2)/H2S共存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及机理研究
4
作者 刘婉颖 张宁好 +5 位作者 张智 丁思艺 任传谱 林泽洋 苟德成 李磊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7-45,76,共10页
目的管材腐蚀失效是影响储气库安全性的关键因素,针对储气库CO_(2)/H_(2)S共存环境下的腐蚀规律,研究不同材质油套管的腐蚀行为及机理。方法利用自研自制的高温高压釜对5种不同材质油套管在温度80℃,0.327MPa CO_(2)分压,0.038 MPaH_(2)... 目的管材腐蚀失效是影响储气库安全性的关键因素,针对储气库CO_(2)/H_(2)S共存环境下的腐蚀规律,研究不同材质油套管的腐蚀行为及机理。方法利用自研自制的高温高压釜对5种不同材质油套管在温度80℃,0.327MPa CO_(2)分压,0.038 MPaH_(2)S分压,2 m/s流体流速条件下开展周期336 h的动态失重腐蚀实验。采用XRD、SEM、EDS、白光干涉仪等技术手段研究5种不同材质油套管在CO_(2)/H_(2)S共存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特征。结果80S-5Cr均匀腐蚀速率最小,为0.0498 mm/a,按照腐蚀等级标准,5种管材均匀腐蚀速率均很小,发生中度腐蚀。就点腐蚀而言,90S-3Cr点蚀速率最小,为0.1771 mm/a,其蚀坑深度最浅,为6.7925μm。90S-3Cr为中度腐蚀,80S-5Cr、80S-3Cr、80S为严重腐蚀,90S为极严重腐蚀。结论80S-5Cr综合性能最优异,元素Cr有利于提高抗腐蚀性能。本研究为储气库井下CO_(2)/H_(2)S共存环境油套管管材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套管 Co_(2)/h2S 高温高压釜 腐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tation separation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of sphalerite from pyrite by Fe^(3+)-Cu^(2+)-BX process
5
作者 LIU Jun ZHANG Zhi-yong +3 位作者 SHI Jun-yang LIU Sheng HU Fang LIU Guang-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6期2183-2194,共12页
The lime-Cu^(2+)-xanthate process is commonly used for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sphalerite from pyrite.In this process,lime is added to the pulp to inhibit the floatability of pyrite.However,the excessive use of li... The lime-Cu^(2+)-xanthate process is commonly used for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sphalerite from pyrite.In this process,lime is added to the pulp to inhibit the floatability of pyrite.However,the excessive use of lime can result in pipeline blockage and inadequate recovery of associated precious metal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new flotation process that minimizes or eliminates the use of lime.In this paper,a novel Fe^(3+)-Cu^(2+)-butyl xanthate process was developed as an alternative to lime for separating of sphalerite from pyrite.The flot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the artificially-mixed minerals,the flotation recovery of pyrite was lower than 16%and that of sphalerite was higher than 47%at pH 5.0−10.0.The zeta potential measurements revealed that ferric ion preferred to adsorb on pyrite,and copper ion displaced with zinc ion from the lattice at the interface of sphalerite.The wettability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hydrophobicity of sphalerite surface increased apparently 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Fe^(3+)-Cu^(2+)-BX,while the hydrophobicity of pyrite surface remained nearly unchanged.With XPS analysis,Cu-S bond and hydrophilic ferric hydroxide were detected separately on the surface of sphalerite and pyrite after conditioning with Fe^(3+)-Cu^(2+)-BX,which facilitated the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sphalerite from pyrite with butyl xanthate colle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tation separation SPhALERITE PYRITE Fe^(3+)-Cu^(2+)-butyl xanth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N对低碳Al_(2)O_(3)-C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罗益欣 王杏 +3 位作者 刘正龙 余超 邓承继 丁军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8,共6页
针对低碳Al_(2)O_(3)-C耐火材料因碳含量的降低致使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抗侵蚀性能恶化,难以适应冶炼技术发展等问题,以电熔白刚玉、α-Al_(2)O_(3)微粉、Al粉、Si粉和鳞片石墨为主要原料,采用h-BN为添加剂制备低碳Al_(2)O_(3)-C耐火材... 针对低碳Al_(2)O_(3)-C耐火材料因碳含量的降低致使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抗侵蚀性能恶化,难以适应冶炼技术发展等问题,以电熔白刚玉、α-Al_(2)O_(3)微粉、Al粉、Si粉和鳞片石墨为主要原料,采用h-BN为添加剂制备低碳Al_(2)O_(3)-C耐火材料。研究h-BN的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1%、3%、5%)对低碳Al_(2)O_(3)-C耐火材料物相组成、抗氧化性能、抗侵蚀性能等的影响,并结合热力学模拟分析揭示h-BN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侵蚀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h-BN添加量的增加,试样经1 600℃热处理后内部陶瓷相含量增加;高温氧化环境下,h-BN促进了试样脱碳层中Al_(18)B_(4)O_(33)和Al_(6)Si_(2)O_(13)的生成,从而改善了耐火材料的抗氧化性能;h-BN通过提高熔渣黏度以及生成高熔点相来增强试样的抗侵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C耐火材料 h-BN 抗氧化性能 抗侵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3+)掺杂全无机Cs_(2)InCl_(5)·H_(2)O钙钛矿的制备及白光LED应用
7
作者 韦星明 王荣芳 +3 位作者 韦庆敏 黄小英 陶萍芳 章浩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39,共5页
以氧化铟、氧化锑和氯化铯为基本原料,浓盐酸作为溶剂,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Sb^(3+)掺杂全无机Cs_(2)InCl_(5)·H_(2)O(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研究了Sb^(3+)的掺杂量(0、2%、4%、6%、8%、10%、20%)对Cs_(2)InC... 以氧化铟、氧化锑和氯化铯为基本原料,浓盐酸作为溶剂,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Sb^(3+)掺杂全无机Cs_(2)InCl_(5)·H_(2)O(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研究了Sb^(3+)的掺杂量(0、2%、4%、6%、8%、10%、20%)对Cs_(2)InCl_(5)·H_(2)O钙钛矿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荧光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该样品的吸收光谱、发光性能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少量Sb^(3+)掺杂Cs_(2)InCl_(5)·H_(2)O钙钛矿不会改变其结构。当Sb^(3+)的掺杂量为10%时,达到最强荧光发射,发射峰波长约为620nm,荧光寿命为8.13μs。采用荧光转换法,将实验合成的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纳米晶与商用蓝色发光的BaMgAl_(10)O_(17)∶Eu和绿色发光的(Sr,Ba)_(2)SiO_(4)∶Eu荧光粉混合涂于365nm的紫外芯片上,封装得到显色指数(CRI)为91.8,CIE色坐标为(0.326,0.316),色温为5843K的白光LED。说明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纳米晶在白光LED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_(2)InCl_(5)·h_(2)o∶Sb^(3+) 钙钛矿 发光二极管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增温与施硅对稻田CH_(4)和N_(2)O双消减耦合过程的影响
8
作者 滕钊军 谢晴 +4 位作者 陈汉 张耀鸿 娄运生 蔡元锋 贾仲君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6-174,共9页
研究硅肥对增温稻田甲烷(CH_(4))厌氧氧化与氧化亚氮(N_(2)O)还原耦合过程的影响效应,为探索稻田温室气体双减排的新途径提供科学依据。设置夜间常温不施硅(CK)、夜间增温不施硅(NW)、夜间常温施硅(Si)和夜间增温施硅(NW+Si)4个田间处... 研究硅肥对增温稻田甲烷(CH_(4))厌氧氧化与氧化亚氮(N_(2)O)还原耦合过程的影响效应,为探索稻田温室气体双减排的新途径提供科学依据。设置夜间常温不施硅(CK)、夜间增温不施硅(NW)、夜间常温施硅(Si)和夜间增温施硅(NW+Si)4个田间处理。采集上述处理后的耕层土壤,在不同气体底物(^(13)CH_(4)、^(13)CH_(4)+N_(2)O、N_(2)O)添加条件下进行厌氧培养,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结合定量PCR技术,研究增温和施硅对稻田N_(2)O驱动的CH_(4)厌氧氧化过程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NW稻田N_(2)O驱动的CH_(4)厌氧氧化速率为3.99 nmol/(g·d),与CK稻田无显著差异;Si稻田中该氧化速率仅为1.90 nmol/(g·d),显著低于CK和NW+Si稻田,表明施硅对常温稻田CH_(4)厌氧氧化与N_(2)O还原的耦合过程具有抑制作用,而夜间增温对该过程则无显著影响。添加^(13)CH_(4)+N_(2)O处理下4个稻田的mcrA基因数量达到3.53×10^(7)~8.19×10^(7)拷贝/g,比^(13)CH_(4)处理高24%~35%,而厌氧pmoA基因则在这2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CH_(4)厌氧氧化古菌可能直接参与了^(13)CH_(4)氧化和N_(2)O还原的耦合过程。nosZⅡ基因拷贝数与N_(2)O驱动的CH_(4)氧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nosZⅡ型微生物可能在N_(2)O驱动的CH_(4)氧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常温稻田不同,施硅对增温稻田的CH_(4)厌氧氧化与N_(2)O还原耦合过程并无抑制作用,CH_(4)厌氧氧化古菌和nosZⅡ型N_(2)O还原菌可能参与了该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增温 施硅 Ch_(4) N_(2)o mcrA基因 nosZ基因 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CH_(4)/C_(2)H_(6)及C_(2)H_(6)/H_(2)O在纯氧中的爆炸上限
9
作者 吴传栋 曹栋 +2 位作者 祁畅 闫兴清 喻健良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共8页
采用自主搭建的5L可燃气体爆炸特性实验平台,测量了初始温度为200~270℃、初始压力为0.4~0.6MPa的条件下,不同甲烷掺混比及水蒸气浓度的CH_(4)/C_(2)H_(6)、C_(2)H_(6)/H_(2)O在纯氧中的爆炸上限,揭示了初始压力、初始温度、甲烷掺混比... 采用自主搭建的5L可燃气体爆炸特性实验平台,测量了初始温度为200~270℃、初始压力为0.4~0.6MPa的条件下,不同甲烷掺混比及水蒸气浓度的CH_(4)/C_(2)H_(6)、C_(2)H_(6)/H_(2)O在纯氧中的爆炸上限,揭示了初始压力、初始温度、甲烷掺混比和水蒸气浓度对乙烷爆炸上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温度为200℃、初始压力为0.4~0.6MPa时,甲烷掺混比(0~0.5)对CH_(4)/C_(2)H_(6)混合气爆炸上限的影响很小;随着初始压力的提高,CH_(4)/C_(2)H_(6)混合气的爆炸上限均提高,且提高幅度逐渐降低;随着水蒸气浓度的提高(0~40%),C_(2)H_(6)/H_(2)O混合气的爆炸上限大致呈线性降低;随着初始压力的提高,C_(2)H_(6)/H_(2)O混合气的爆炸上限均提高。初始压力为0.5 MPa时,初始温度由200℃升至270℃,纯乙烷和C_(2)H_(6)/H_(2)O混合气(水蒸气浓度为40%)的爆炸上限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且纯乙烷爆炸上限的增幅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高压 Ch_(4)/C_(2)h_(6)混合气 C_(2)h_(6)/h_(2)o混合气 爆炸上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共电解CO_(2)/H_(2)O阴极研究进展与挑战
10
作者 韩超 王越 +5 位作者 冯开宇 高娜 张礼格 崔天成 李涛 肖国萍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10,共13页
本综述重点介绍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的发展历史、基本机理和关键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在共电解过程中,SOEC阴极在控制电池运行稳定性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最常用的Ni-YSZ金属陶瓷材料由于Ni的粗化、团聚等原因,导致其... 本综述重点介绍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的发展历史、基本机理和关键阴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在共电解过程中,SOEC阴极在控制电池运行稳定性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最常用的Ni-YSZ金属陶瓷材料由于Ni的粗化、团聚等原因,导致其稳定性不佳,研究者在探索提高金属陶瓷电极稳定性方法的同时,也在尝试寻找SOEC共电解中可替代金属陶瓷电极的阴极材料,钙钛矿材料由于具有较好的混合导电性、抗积炭性、杂质耐受性、氧化还原稳定性被研究者所关注,但其相对较低的催化活性是大多数钙钛矿相关氧化物面临的主要挑战,研究者发现通过浸渍、掺杂、脱溶等技术可以增加材料表面氧空位和活性三相界面,这些氧空位可以作为宿主位点在高温下容纳CO_(2)分子,从而降低电极极化电阻,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且浸渍法具有易于操作、效率高、制备温度低等优点,掺杂法具有掺杂过程简单、无污染和低成本等优点,原位溶出法具有稳定性高、效率高、性能好等优点,均易于后期推广。因此本文结合金属陶瓷和钙钛矿等阴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归纳了采用浸渍、掺杂、脱溶等技术提升阴极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进展,为SOEC的商业化提供技术可行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Co_(2)/h_(2)o共电解 金属陶瓷 钙钛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P/DAF/H 2O共晶在不同条件下的晶体生长与形貌模拟
11
作者 周璇 曾秀琳 +1 位作者 宋亮 居学海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7-273,共7页
3,4-二硝基吡唑(DNP)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熔铸炸药载体,但由于强酸性和高感度的特点限制了其在含能材料领域的广泛应用。而与3,4-二氨基呋咱(DAF)形成共晶后其酸度和感度都显著降低,且具有低熔点的性能。采用MAE模型和分子动力学方法对DNP/... 3,4-二硝基吡唑(DNP)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熔铸炸药载体,但由于强酸性和高感度的特点限制了其在含能材料领域的广泛应用。而与3,4-二氨基呋咱(DAF)形成共晶后其酸度和感度都显著降低,且具有低熔点的性能。采用MAE模型和分子动力学方法对DNP/DAF/H 2O共晶在不同条件下的晶体生长进行计算和模拟,探讨生长条件对晶体形貌的影响。计算DNP/DAF/H 2O在真空条件下的附着能,求得该共晶有(002)、(011)和(101)3个重要生长晶面。探究温度对晶体形貌的影响,其中在298 K条件下的晶体形貌与实验结果相符;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晶体的长径比逐渐减小;当温度升高至358 K时,长径比降至2.233,有利于提高其力学性能并降低感度。最后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DNP/DAF/H 2O在摩尔比为1∶1的乙腈/水、甲醇/水、乙醇/水、丙酮/水、乙酸乙酯/水5种混合溶剂中的晶体形貌。发现相比于单一的水溶剂,在甲醇/水溶剂中,晶体的长径比为2.150,更易生长出接近球形化的晶体,为该三元共晶的实验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共晶 DNP/DAF/h 2o 晶体生长 球形化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吸附剂的CO_(2)/H_(2)O吸附特性
12
作者 曹凤岩 鲁军辉 +2 位作者 陈红兵 王岩 王随林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5-251,257,共8页
CO_(2)捕集系统通过冷凝分离CO_(2)/H_(2)O混合气体,为实现工业化应用,亟需进一步吸附分离提纯CO_(2)。为高效吸附分离CO_(2)/H_(2)O,实验研究单组分CO_(2)和H_(2)O在椰壳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用等温吸附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基于动态吸... CO_(2)捕集系统通过冷凝分离CO_(2)/H_(2)O混合气体,为实现工业化应用,亟需进一步吸附分离提纯CO_(2)。为高效吸附分离CO_(2)/H_(2)O,实验研究单组分CO_(2)和H_(2)O在椰壳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用等温吸附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基于动态吸附试验系统研究CO_(2)/H_(2)O在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分子筛3A、13X的吸附穿透曲线且用经典的双组分吸附模型E-L、LRC和IAST预测混合气体中CO_(2)和H_(2)O吸附量。结果表明,Toth模型对CO_(2)等温线拟合精度最好,LBET模型对H_(2)O的拟合效果较优;LRC模型预测吸附量优于E-L和IAST两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Co_(2)/h_(2)o 分离提纯 穿透曲线 吸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酚酸B介导Elovl6/Echs1/Acot1通路调节脂肪酸代谢减轻H9c2细胞OGD/R损伤
13
作者 曹策 宋鉴书 +5 位作者 杨丽丽 李浩然 刘子馨 李磊 付建华 刘建勋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2-490,共9页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B)抗H9c2细胞氧糖剥夺/再复(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损伤机制。方法CCK-8筛选SalB对OGD/R损伤H9c2细胞保护浓度;试剂盒检测SalB对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B)抗H9c2细胞氧糖剥夺/再复(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损伤机制。方法CCK-8筛选SalB对OGD/R损伤H9c2细胞保护浓度;试剂盒检测SalB对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影响;转录组测序探索SalB对OGD/R损伤H9c2作用机制;分子对接检测SalB和差异蛋白结合情况;ELISA法检测脂肪酸含量;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差异基因表达水平;孟德尔随机化验证SalB作用靶点与HF因果关系。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alB可保护OGD/R损伤后H9c2细胞,且明显降低CK、LDH和AST含量;转录组筛选差异基因100个,涉及脂肪酸延长、癌症中心碳代谢、色氨酸代谢通路;分子对接显示SalB与差异蛋白具有良好结合能;核心基因Elovl6、Echs1、Acot1 mRNA和蛋白表达与转录组一致;SalB可降低OGD/R损伤后脂肪酸含量;孟德尔随机化表明SalB可调节脂肪酸代谢,降低HF风险。 结论 SalB下调Elovl6、Echs1、Acot1表达水平,通过脂肪酸代谢通路保护OGD/R损伤后H9c2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 h9C2心肌细胞 oGD/R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脂肪酸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CO_(2)/H_(2)O管束外凝结换热数值模拟
14
作者 曹凤岩 鲁军辉 +2 位作者 陈红兵 王岩 王随林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8,共10页
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超临界水煤制氢耦合CO_(2)/H_(2)O混合工质热力发电系统排气为低压、低温CO_(2)/H_(2)O混合气体,为实现零碳排放及热量回收,冷凝分离CO_(2)/H_(2)O是必要途径。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CO_(2)/H_... 碳捕集与封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超临界水煤制氢耦合CO_(2)/H_(2)O混合工质热力发电系统排气为低压、低温CO_(2)/H_(2)O混合气体,为实现零碳排放及热量回收,冷凝分离CO_(2)/H_(2)O是必要途径。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CO_(2)/H_(2)O混合气水平叉排管束外的冷凝换热特性,运用VOF模型、组分输运模型以及利用UDF编写的相变模型加载两相流的质量、能量和组分源项,研究了壁面液膜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液滴附近流线、速度矢量、液相体积分数的分布,以及速度、蒸汽过热度和不凝气体含量对传热系数和扩散层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液膜热阻不随蒸汽过热度变化,但随CO_(2)摩尔分数、入口流速和总压力的升高而减小;混合气体扩散层热阻随CO_(2)摩尔分数和过热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总传热系数随蒸汽过热度、入口流速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随CO_(2)摩尔分数升高而减小,且局部冷凝传热系数与液膜厚度呈负相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压CO_(2)/H_(2)O冷凝传热、传质的无因次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Co_(2)/h_(2)o混合气 低压 叉排管束 凝结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CH_(4)和N_(2)O减排研究进展
15
作者 段亚军 吴洪生 +10 位作者 李贞伟 李妍慧 陈光耀 刘政 胡凤义 马文舟 周国华 王晓云 池金和 陆东明 顾晓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879,共11页
堆肥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堆肥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和排放大量温室气体(CH_(4)、CO_(2)、N_(2)O),其中CH_(4)和N_(2)O因具有很高的增温潜势,近年来受到人们重点关注。本文调研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根据现有资料系统阐述了畜... 堆肥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堆肥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和排放大量温室气体(CH_(4)、CO_(2)、N_(2)O),其中CH_(4)和N_(2)O因具有很高的增温潜势,近年来受到人们重点关注。本文调研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根据现有资料系统阐述了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并深入探讨了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减排调控措施,以期为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物理添加剂在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应用较多且效果较好,尤其是生物炭备受关注,其主要通过影响堆肥微环境、影响微生物活性、吸附或参与反应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中药材添加剂可以减少田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在堆肥中是否具有减排效果及其机制还不明确。化学抑制剂(不包括硝化抑制剂)主要通过影响堆肥pH来影响温室气体排放,而硝化抑制剂抑制N_(2)O排放具有明显优势。微生物添加剂主要通过影响微生物代谢来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未来应加强中药材对堆肥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并进一步探寻堆肥过程中高效稳定的减排添加剂,特别是能够实现CH_(4)和N_(2)O协同减排的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堆肥 Ch_(4) N_(2)o 温室气体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_(2)O_(5)/CF_(3)SO_(3)H促进合成4,4′-二氟二苯甲酮
16
作者 付效禹 徐泽锋 朱锦桃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9-642,650,共5页
以对氨基苯甲酸为原料,在P_(2)O_(5)-CF_(3)SO_(3)H的促进下与氟苯发生Fri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得到4-氨基-4′-氟二苯甲酮;后者在无水氟化氢中与NaNO_(2)发生桑德迈尔反应得到4,4′-二氟二苯甲酮。对该路线各反应条件进行筛选优化,并... 以对氨基苯甲酸为原料,在P_(2)O_(5)-CF_(3)SO_(3)H的促进下与氟苯发生Fri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得到4-氨基-4′-氟二苯甲酮;后者在无水氟化氢中与NaNO_(2)发生桑德迈尔反应得到4,4′-二氟二苯甲酮。对该路线各反应条件进行筛选优化,并通过IR、1H NMR、LC-MS测试手段对各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发生酰基化反应的较优条件为:当物料比为n(对氨基苯甲酸)∶n(氟苯)∶n(CF_(3)SO_(3)H)∶n(P_(2)O_(5))=1∶1.1∶10∶1.25、反应温度20~25℃时,选择性(对位产物/邻位产物)达到98/2,收率92.2%;发生桑德迈尔反应的较优条件为:当物料比为n(4-氨基-4′-氟二苯甲酮)∶n(HF)∶n(NaNO_(2))=1∶7.5∶1.1,选用无水HF作为氟化试剂、加入固体亚硝酸钠发生桑德迈尔反应时,收率86.7%,HPLC纯度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氨基苯甲酸 P_(2)o_(5)/CF_(3)So_(3)h促进 4 4′-二氟二苯甲酮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2S对Pd/α-Al_(2)O_(3)催化剂催化草酸二甲酯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赵立红 梁旭 +4 位作者 蒋元力 刘振峰 谢肥东 蔡教民 谢进军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57,共7页
草酸二甲酯(DMO)是合成气制乙二醇的中间产品,工业上通常采用CO和亚硝酸甲酯(MN)在Pd/α-Al_(2)O_(3)催化剂作用下制备DMO,但是在以含CO工业尾气为原料生产DMO的过程中无法避免负荷大范围波动的问题,会出现H_(2)S等毒物含量超标情况,因... 草酸二甲酯(DMO)是合成气制乙二醇的中间产品,工业上通常采用CO和亚硝酸甲酯(MN)在Pd/α-Al_(2)O_(3)催化剂作用下制备DMO,但是在以含CO工业尾气为原料生产DMO的过程中无法避免负荷大范围波动的问题,会出现H_(2)S等毒物含量超标情况,因此探究H_(2)S对催化剂的毒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固定床微反装置考察了H_(2)S对利用CO和MN合成DMO的Pd/α-Al_(2)O_(3)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120℃、常压、n(CO)/n(MN)为2.0以及空速为3000 h^(-1)条件下,H_(2)S毒化处理催化剂后,其MN转化率由83%降低至64%左右。对中毒处理后的催化剂进行H_(2)还原处理,发现催化剂活性进一步降低,MN转化率稳定在51%左右。采用XRD、FT-IR、HRTEM和XPS等对新鲜催化剂、中毒处理后催化剂及H_(2)还原处理后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H_(2)S优先与催化剂表面Pd活性物种反应生成PdSO_(4)、PdO_(x)-S和PdO_(x)-SO_(x)等惰性物种,Pd颗粒内部仍保持Pd^(0)状态。H_(2)还原处理会脱除掉部分表面硫,部分氧化态Pd物种重新被还原为Pd^(0),但是还原处理造成Pd^(0)颗粒团聚长大。表面PdSO_(4)、PdO_(x)-S和PdO_(x)-SO_(x)等惰性物种占据并覆盖活性中心及Pd^(0)团聚长大是造成催化剂催化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二甲酯 Pd/α-Al_(2)o_(3)催化剂 h2S预处理 再生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_(2)/CeO_(2)上O_(V)和H_(2)O对催化CO_(2)加氢反应影响的理论计算研究
18
作者 张东健 查雅君 +1 位作者 刘冰 刘小浩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7,共7页
CO_(2)加氢生成乙醇及其他高级产物是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Pd_(2)/CeO_(2)催化剂是CO_(2)加氢制乙醇的理想催化剂之一。利用模拟方法可以更直观的表征其反应过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研究分析了氧空位(OV)... CO_(2)加氢生成乙醇及其他高级产物是实现CO_(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Pd_(2)/CeO_(2)催化剂是CO_(2)加氢制乙醇的理想催化剂之一。利用模拟方法可以更直观的表征其反应过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研究分析了氧空位(OV)和H_(2)O对Pd_(2)/CeO_(2)催化剂上CO_(2)加氢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洁净催化剂表面,O_(V)促进了CO_(2)吸附和活化。此外,O_(V)还改变了载体与负载Pd之间的电子状态,使得Pd能够向C物种提供更多电子,有利于后续C—O键断裂及C—C键偶联反应进行。然而,当催化剂表面存在H2O时,由于O物种的电负性较高,会与CO_(2)及其衍生物种产生电子竞争,导致C物种电子密度降低,不利于C—O键解离及C—C键偶联,从而提高了生成乙醇的反应能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乙醇 氧空位 h_(2)o DFT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时平衡原理的Pt-I^(-)-H_(2)O系热力学分析
19
作者 尚琛瑜 李绍英 +5 位作者 赵留成 秦建秋 张雅宁 刘宏宇 杨玉钱 白丽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0-1038,共9页
碘化法是一种对环境友好、浸出速率快的贵金属浸出技术。针对铂的碘化浸出,采用基于同时平衡原理的方法绘制了298K时I_(2)-I^(-)-H_(2)O体系和Pt-I^(-)-H_(2)O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图,阐明碘化浸铂的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c_(T)(I)为10 mo... 碘化法是一种对环境友好、浸出速率快的贵金属浸出技术。针对铂的碘化浸出,采用基于同时平衡原理的方法绘制了298K时I_(2)-I^(-)-H_(2)O体系和Pt-I^(-)-H_(2)O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图,阐明碘化浸铂的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c_(T)(I)为10 mol/L的条件下,当溶液pH值低于9.4时,碘主要以I^(-)和I_(3)^(-)形式存在;当溶液pH值继续增大,碘的存在形式逐渐转化为IO_(3)^(-);增大Pt-I^(-)-H_(2)O体系中含碘组分的总浓度c_(T)(I^(-)),还原电位φ_(sol/Pt)降低,PtI_(2)沉淀逐渐溶解,Pt^(4+)/PtO_(2)的平衡pH值增大,对铂的浸出十分有利。在铂的总浓度c_(T)(Pt)为0.0001 mol/L的条件下,当c_(T)(I^(-))大于0.145 mol/L时,PtI_(2)沉淀彻底溶解,铂主要以PtI_(4)^(2-)络合离子形式存在。Pt-I^(-)-H_(2)O体系的热力学分析为高效碘化浸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I^(-)-h_(2)o体系 I_(2)-I^(-)-h_(2)o体系 同时平衡原理 热力学 φ-ph 组分分布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HPO_(4)·12H_(2)O少辅料新型复合相变材料制备与性能分析
20
作者 汪永杰 曹士博 +3 位作者 罗孝学 韩晓春 王强强 王天任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52-6158,共7页
Na_(2)HPO_(4)·12H_(2)O具有35~36℃相变温度,与人类体温相近,且具有较高的潜热为230~280 J/g,运用于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领域具有较大潜力。为了制备成核剂和增稠剂等辅料含量较低的Na_(2)HPO_(4)·12H_(2)O复合相变材料,通... Na_(2)HPO_(4)·12H_(2)O具有35~36℃相变温度,与人类体温相近,且具有较高的潜热为230~280 J/g,运用于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领域具有较大潜力。为了制备成核剂和增稠剂等辅料含量较低的Na_(2)HPO_(4)·12H_(2)O复合相变材料,通过对成核剂筛选找到一种新型成核剂磷酸二氢钾(PDP),并进一步研究了添加较低含量为的纳米TiO_(2)能有进一步改善过冷;通过分析研究增稠剂种类与添加量对基材性能影响,并进行筛选;制备出了一种以Na_(2)HPO_(4)·12H_(2)O为基材,质量分数配比为Na_(2)HPO_(4)·12H_(2)O+1.25%PDP+1.5%纳米TiO_(2)+1%PSSA(聚丙烯酸钠)的新型热稳定良好的复合相变材料。结果表明,改性后复合Na_(2)HPO_(4)·12H_(2)O体系,相变温度为35℃,过冷度为1.5℃,潜热值为203.19 J/g;100次循环后过冷度与相变温度无明细变化,潜热值下降为192.85 g/J,约为初始的97.5%,表现出优良的热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2)hPo_(4)·12h_(2)o 纳米Tio_(2) 复合相变材料 过冷度 潜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