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评价Fe^(0)/H_(2)O_(2)处理染料废水的生物毒性变化
1
作者 贾艳萍 马艳菊 +2 位作者 郑如 郭嘉炜 张兰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22-4332,共11页
通过分析小球藻的生长指标(生长率和抑制率)、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以典型的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 通过分析小球藻的生长指标(生长率和抑制率)、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以典型的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和吩嗪类染料(藏红T)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染料废水经Fe^(0)/H_(2)O_(2)工艺处理前后的生物毒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小球藻生长率下降,抑制率上升,染料废水原水显著抑制小球藻细胞的生长.与原水相比,处理后的出水中小球藻的叶绿素a升高22.01%,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12.97%和16.02%;SOD和CAT含量升高15.13%和12.5%,MDA含量降低23.97%.原水中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处理后出水中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与原水相比,出水中小球藻的多糖含量呈降低趋势.通过EPI Suite软件进行藻类毒性预测可知,结晶紫与藏红T降解的中间产物对鱼类、水蚤和绿藻的毒性明显降低.因此,Fe^(0)/H_(2)O_(2)体系可有效降低染料废水的生物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Fe^(0)/H_(2)o_(2) 染料废水 预测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0-Al^0/O_2体系氧化处理乙二胺四乙酸水溶液的性能
2
作者 樊金红 郝燕 刘忻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6-911,共6页
研发了常温常压下由O2自发还原而产生H2O2和·OH等活性氧(ROS)的Fe0-Al 0/O2绿色高级氧化工艺,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溶液的初始pH值、铝铁的质量比、EDTA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EDTA降解的影响.采用N,N-二乙... 研发了常温常压下由O2自发还原而产生H2O2和·OH等活性氧(ROS)的Fe0-Al 0/O2绿色高级氧化工艺,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溶液的初始pH值、铝铁的质量比、EDTA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EDTA降解的影响.采用N,N-二乙基对苯二胺-辣根过氧化物酶(DPD-POD)法、苯甲酸捕捉法、氧气吹脱、溶液总有机碳(TOC)的变化以及EDTA的降解产物等证实了H2O2和·OH的原位产生及EDTA的氧化降解机制.结果表明:Fe0-Al 0/O2体系对EDTA的去除率随溶液初始pH的升高而降低,但在pH=3~9范围内,始终具有较好的EDTA去除率;随Al 0∶Fe0质量比增加以及EDTA初始浓度降低,EDTA的去除率增大;在初始pH=9、EDTA初始浓度为0.5mmol·L-1、铝铁的质量比为1∶1的条件下反应3h之后EDTA的去除率达到了90%以上;EDTA主要通过·OH的高级氧化去除,其中间产物为亚氨基二乙酸、甲酸和乙酸,最终被矿化降解为CO2和H2O,3h内TOC去除率达到72.5%.研究表明:Fe0-Al 0/O2体系处理EDTA水溶液,无需外加H2O2,此体系节省运行操作费用,且适用pH范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0-Al^0/o2体系 活性氧 FENToN 乙二胺四乙酸(EDTA)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Fe^0-H_2O_2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液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广建 曹长青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1年第9期21-23,共3页
提出了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的Fe0 -H2 O2 氧化法 ,并用高浓度苯酚 (5 0 0 0mg/L)和甲酚 (40 0 0mg/L)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Fe0 -H2 O2 氧化法在 330min后 ,DOC转化率达 80 % ,中和后污泥产生量少 ,而传统Fenton氧化法 ,同等实验条件下 ,DOC... 提出了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的Fe0 -H2 O2 氧化法 ,并用高浓度苯酚 (5 0 0 0mg/L)和甲酚 (40 0 0mg/L)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Fe0 -H2 O2 氧化法在 330min后 ,DOC转化率达 80 % ,中和后污泥产生量少 ,而传统Fenton氧化法 ,同等实验条件下 ,DOC转化率仅为 6 0 % ,而且后者再提高转化率 ,中和时伴随大量污泥产生 ,因此认为Fe0 -H2 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0-H2o2 氧化法 转化率 有机废物 有机废液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Fe^0/S_2O_8^(2-)体系氧化垃圾渗滤液去除UV_(254)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占孟 饶志为 +1 位作者 李贤 胡锋平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53,共5页
为提高Fe^0/S_2O_8^(2-)体系氧化垃圾渗滤液去除有机物的效果,试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反应条件,借助响应面法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了以紫外吸光度UV_(254)的去除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模型,分析零价铁(Fe^0)投加量、初始pH值和S_2O_8^(2-)与1... 为提高Fe^0/S_2O_8^(2-)体系氧化垃圾渗滤液去除有机物的效果,试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反应条件,借助响应面法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了以紫外吸光度UV_(254)的去除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模型,分析零价铁(Fe^0)投加量、初始pH值和S_2O_8^(2-)与12COD_0的质量比3个因素的交互作用,确定最优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Fe^0投加量为31.3mmol/L、初始pH值为4.4,ω(S_2O_8^(2-)/12COD_0)为1.14条件下,UV_(254)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0/S2o8^2-体系 响应面法 UV254 垃圾渗滤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W-Fe^0/H_2O_2体系预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有机物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爱平 陈炜鸣 +2 位作者 李启彬 蒋国斌 辜哲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44-2156,共13页
为探究MW-Fe^0/H_2O_2类芬顿反应对渗滤液浓缩液的效能与机理,探讨了废水初始p H值、Fe^0投加量、H_2O_2投加量、MW功率和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对有机物去除效果,通过类比实验对MW-Fe^0/H_2O_2体系处理渗滤液浓缩液中MW辐射的反应机理进... 为探究MW-Fe^0/H_2O_2类芬顿反应对渗滤液浓缩液的效能与机理,探讨了废水初始p H值、Fe^0投加量、H_2O_2投加量、MW功率和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对有机物去除效果,通过类比实验对MW-Fe^0/H_2O_2体系处理渗滤液浓缩液中MW辐射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并采用了SEM和XRD技术对反应前后的Fe^0物相变化及催化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初始p H值为3.0,Fe^0投加量0.5g/L,H_2O_2投加量20m L/L,MW功率400W,反应时间14min时,其COD、UV_(254)以及色度(CN)的去除率分别为58.70%、85.69%和88.30%.类芬顿类比实验说明MW-Fe^0/H_2O_2体系处理后具有较高的有机物去除率和可生化性;紫外-可见光谱表明,Fenton和MW-Fe^0/H_2O_2类芬顿反应均能使废水中有机物的芳香性程度、分子量和缩合度大幅度降低,但MW-Fe^0/H_2O_2类芬顿反应优于其他反应过程;三维荧光光谱显示,MW-Fe^0/H_2O_2类芬顿反应能使渗滤液浓缩液中荧光峰峰位蓝移,说明废水的腐殖质缩合度减小,且分子量大幅降低.与此同时,Fe^0在反应过程中,表面由光滑变得粗糙且被腐蚀为Fe_3O_4和Fe OOH等物质.MW-Fe^0/H_2O_2类芬顿反应的主要机理为芬顿反应及铁氧化物-H_2O_2非均相芬顿反应的高级氧化作用、铁基胶体对有机物的吸附沉淀,而MW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加速了以上作用的进行,从而能对渗滤液浓缩液中有机污染物进行快速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滤液浓缩液 Fe^0/H2o2 MW 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0)/H_(2)O_(2)对正渗透处理印染废水的性能影响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邬倩倩 黄满红 +1 位作者 宋佳玲 郑盛阳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113,共9页
采用Fe^(0)/H_(2)O_(2)体系作为正渗透(FO)处理某印染废水的预处理技术,通过分析在不同反应时间下,Fe^(0)投加浓度、H_(2)O_(2)投加浓度及pH 3个因素对COD和UV254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预处理的最佳实验条件,探究了预处理对FO的性能及膜... 采用Fe^(0)/H_(2)O_(2)体系作为正渗透(FO)处理某印染废水的预处理技术,通过分析在不同反应时间下,Fe^(0)投加浓度、H_(2)O_(2)投加浓度及pH 3个因素对COD和UV254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预处理的最佳实验条件,探究了预处理对FO的性能及膜污染的影响,并利用SEM、接触角、EEM、XPS等表征手段分析其影响FO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在最佳预处理条件下,即Fe^(0)和H_(2)O_(2)投加浓度分别为1.5g/L和10mmol/L,pH为2~3,反应为60min时,FO膜比通量的下降速率大大减缓,FO膜对污染物的截留率提升了10%以上.对反应前后Fe^(0)的XPS表征验证了Fe^(0)和H_(2)O_(2)反应过程中产生了能有效去除有机物的羟基自由基和铁(氢)氧化物,对废水处理前后的EEM光谱表征发现Fe^(0)/H_(2)O_(2)预处理对废水中蛋白质样和SMP物质有明显降解作用,膜表面SEM和接触角测定表明Fe^(0)/H_(2)O_(2)预处理可显著减轻FO膜结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0)/H_(2)o_(2)体系 印染废水 正渗透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与Fe^0活化过二硫酸盐降解活性艳蓝KN-R 被引量:19
7
作者 于辉 金春姬 +2 位作者 王鹏远 刘明 贾红丽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5,共8页
为了解Fe2+与Fe0在活化PDS(过二硫酸盐)降解活性艳蓝KN-R时的差异,通过序批试验,考察了Fe2+/PDS和Fe0/PDS体系中c(Fe2+)、ρ(Fe0)、c(PDS)和初始p H对KN-R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2+/PDS体系中,最佳反应条件〔初始pH为3.0,c(Fe2+)为1.0... 为了解Fe2+与Fe0在活化PDS(过二硫酸盐)降解活性艳蓝KN-R时的差异,通过序批试验,考察了Fe2+/PDS和Fe0/PDS体系中c(Fe2+)、ρ(Fe0)、c(PDS)和初始p H对KN-R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2+/PDS体系中,最佳反应条件〔初始pH为3.0,c(Fe2+)为1.0 mmol/L,c(PDS)为2.0 mmol/L〕下,180 min后KN-R的去除率达到96.55%;过高的p H和c(Fe2+)对KN-R的降解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Fe0/PDS体系中,当p H和ρ(Fe0)过高时,KN-R的去除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当p H为9.0时,180 min后KN-R的去除率为90.53%;当ρ(Fe0)为448 mg/L时,50 min后KN-R的去除率就能达到94.35%.在2个体系中,c(PDS)的升高均能显著提高KN-R的去除率,当c(PDS)由0.5 mmol/L增至8.0 mmol/L时,KN-R的去除率由47.25%(Fe2+/PDS体系)和57.00%(Fe0/PDS体系)增至100%.动力学分析显示,KN-R的降解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最佳反应条件下2个体系中的活性自由基均以硫酸根自由基(SO4-·)为主.因此,在降解KN-R过程中,Fe0/PDS体系的性能明显优于Fe2+/PDS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艳蓝KN-R FE^2+ Fe^0 过二硫酸盐 降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表面修饰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80)Co_(0.15)Al_(0.05)O_2的循环及存储性能 被引量:9
8
作者 夏书标 张英杰 +2 位作者 董鹏 杨瑞明 张雁南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9-535,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5Al0.05O2。通过溶胶凝胶法对LiNi0.8Co0.15Al0.05O2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提高循环和存储性能,包覆后的材料经过600 ℃热处理4 h。测试结果显示,0.2C下,CeO2包覆量为0.02%(物质的量比)...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5Al0.05O2。通过溶胶凝胶法对LiNi0.8Co0.15Al0.05O2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提高循环和存储性能,包覆后的材料经过600 ℃热处理4 h。测试结果显示,0.2C下,CeO2包覆量为0.02%(物质的量比)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2.44 mAh·g-1,与未包覆样品相比没有下降;同时包覆后拥有更优的容量保持率,在2.75~4.3 V,0.5C下,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达到85.96%。包覆CeO2不仅可以阻止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而且高氧化性CeO2包覆层可以提前与电解液反应,从而消耗电解液中痕量的水和HF,保护内部活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0 8Co0 15Al0 05o2正极 Ceo2包覆 循环性能 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3
9
作者 马全新 孟军霞 +1 位作者 杨磊 曹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6-462,共7页
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和固相烧结法分别制备镍钴锰复合氢氧化物(Ni0.5Co0.2Mn0.3(OH)2)和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iNi0.5Co0.2Mn0.3O2具有很好的α-... 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和固相烧结法分别制备镍钴锰复合氢氧化物(Ni0.5Co0.2Mn0.3(OH)2)和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iNi0.5Co0.2Mn0.3O2具有很好的α-NaFeO2层状结构,以20 mA/g的电流密度在2.5~4.3 V的电压区间充放电时,最高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75 mA.h/g,首次库伦效率在89%~90%之间。当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0~170 mA.h/g时,30循环未见容量衰减。锂含量对其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结果表明:锂含量(n(Li)/n(Ni+Co+Mn))在1.03~1.09的范围内,随着锂含量的增加,放电比容量略有减小,但循环性能、中值电压以及平台性能都得到提高;当锂含量超过1.09时,循环性能、中值电压以及平台性能开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NI0 5Co0 2Mn0 3o2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富锂材料Li[Li_(0.2)Ni_(0.2)Mn_(0.6)]O_2的制备及掺杂改性 被引量:14
10
作者 朱伟雄 李新海 +1 位作者 王志兴 郭华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47-1052,共6页
以乙酸盐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层状α-NaFeO2结构的富锂正极材料Li[Li0.2Ni0.2Mn0.6]O2及掺杂Cr的Li[Li0.2Ni0.15Cr0.1Mn0.55]O2。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半电池充放电和电化学阻抗谱等方法研究材料的物相、结构、形貌及电化学... 以乙酸盐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层状α-NaFeO2结构的富锂正极材料Li[Li0.2Ni0.2Mn0.6]O2及掺杂Cr的Li[Li0.2Ni0.15Cr0.1Mn0.55]O2。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半电池充放电和电化学阻抗谱等方法研究材料的物相、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Cr掺杂使材料的颗粒变粗,但不改变材料的结构,而使材料的层状特征更为明显;Cr掺杂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电荷转移阻抗Rct从275.0降低到105.0,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均有所改善,Li[Li0.2Ni0.15Cr0.1Mn0.55]O2材料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40.0 mA.h/g,循环5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133.7 mA.h/g,远高于未掺杂Cr材料的比容量,未掺杂Cr材料在1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为107.1mA.h/g,循环5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102.1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正极材料 Li[Li0 2Ni0 2Mn0 6]o2 喷雾干燥 CR掺杂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合成工艺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爱珍 叶学海 +4 位作者 郅晓科 赵桢 王旭阳 章甦 时洁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56,共3页
以球形三元前驱体Ni0.5Co0.2Mn0.3(OH)2以及LiOH.H2O为原料,用正交实验优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5Co0.2Mn0.3O2合成工艺,考察烧结温度、保温时间以及锂与金属元素(Ni、Co、Mn总量)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得到最... 以球形三元前驱体Ni0.5Co0.2Mn0.3(OH)2以及LiOH.H2O为原料,用正交实验优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5Co0.2Mn0.3O2合成工艺,考察烧结温度、保温时间以及锂与金属元素(Ni、Co、Mn总量)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条件:烧结温度为800℃,保温时间为12 h,锂与金属元素物质的量比为1.06。按最佳工艺合成的样品在0.2 C、1 C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5.1 mA.h/g和151.6 mA.h/g,且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0 5Co0 2Mn0 3(oH)2 LioH H2o LINI0 5Co0 2Mn0 3o2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O_2·0.5H_2O的固相法制备及其对Li^+的吸附动力学 被引量:11
12
作者 石西昌 张志兵 +3 位作者 周喜诚 周定方 肖湘 陈白珍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135-3143,共9页
采用两步固相法制备锂离子筛MnO2.0.5H2O,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相关动力学模型研究MnO2.0.5H2O的结构及其吸附性能,探讨离子筛对盐湖卤水中各主要金属离子的分离特性及循环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溶液pH值的升高有利于离子筛对Li+的吸附,但在... 采用两步固相法制备锂离子筛MnO2.0.5H2O,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相关动力学模型研究MnO2.0.5H2O的结构及其吸附性能,探讨离子筛对盐湖卤水中各主要金属离子的分离特性及循环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溶液pH值的升高有利于离子筛对Li+的吸附,但在较强的碱性溶液中离子筛的溶损相应增加;吸附数据对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拟合较好,相关系数分别达0.998和0.993以上;动边界模型中各控制步骤方程的线性拟合都不够理想;离子筛对Li+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较优的循环吸附性能。这表明: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过程,且为单层吸附;吸附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多个控制步骤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筛 MNo2 0 5H2o 固相法 动力学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正极材料LiNi_(0.5)Mn_(0.3)Co_(0.2)O_2的合成与掺杂Al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钟盛文 钟风娣 张骞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3年第4期11-16,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镍钴锰氢氧化物前躯体,使其和碳酸锂混合均匀后,高温焙烧合成锂离子正极材料LiNi0.5Mn0.3Co0.2O2,研究了掺杂Al(OH)3对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合成的粉末进行了表征,用电性能测试仪研究了材料的...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镍钴锰氢氧化物前躯体,使其和碳酸锂混合均匀后,高温焙烧合成锂离子正极材料LiNi0.5Mn0.3Co0.2O2,研究了掺杂Al(OH)3对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合成的粉末进行了表征,用电性能测试仪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温度为850℃时焙烧的材料具有最优的电性能,1C电流初始放电比容量达到157.2 mAh/g(2.75~4.2V),循环50次放电比容量保持率为94.8%,循环100次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保持率为90.1%.通过少量掺杂Al(OH)3的电池材料结晶性有所提高,晶型趋于完整,但是材料的放电比容量有所降低,前100次循环掺杂对材料循环稳定性无显著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LINI0 5Mn0 3Co0 2o2 AL掺杂 共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_(0.9)Mg_(0.1)P_2O_7的中温离子导电性(英文)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洪涛 孙林 +1 位作者 陈继堂 罗春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893-2897,共5页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Sn0.9Mg0.1P2O7,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粉末XRD结果表明,该样品为单一立方相SnP2O7结构.采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样品在中温范围内(323-523K)质子和氧离子导电性.样品在湿...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Sn0.9Mg0.1P2O7,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粉末XRD结果表明,该样品为单一立方相SnP2O7结构.采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样品在中温范围内(323-523K)质子和氧离子导电性.样品在湿润氢气气氛中423K下,电导率达到最大值(5.04×10-2S·cm-1).该样品在氢气气氛中的离子、质子、氧离子和电子迁移数(Nt)分别为0.95-1.00、0.84-0.96、0.04-0.10和0.00-0.05,该样品在氢气气氛中几乎是一个纯离子导体,其中,质子导电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氧离子导电和少量的电子导电.以该样品为燃料电池固体电解质,组装氢气/空气燃料电池,在398、423和448K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分别为18.7、27.7和33.9m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0 9Mg0 1P2o7 离子导电 电解质 电导率 浓差电池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界面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会峰 庞静 +1 位作者 杨允杰 卢世刚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6-188,共3页
对Li[Li0.2Mn0.54Ni0.13Co0.13]O2材料首次充放电曲线的分析表明:充电4.5 V处的平台对应于材料结构的转变,活性组分Li2MnO3在4.5 V处释放出氧气的同时脱出Li+,生成较高的容量;在嵌锂过程时,由于氧空缺造成结构的重排,产生不可逆容量损... 对Li[Li0.2Mn0.54Ni0.13Co0.13]O2材料首次充放电曲线的分析表明:充电4.5 V处的平台对应于材料结构的转变,活性组分Li2MnO3在4.5 V处释放出氧气的同时脱出Li+,生成较高的容量;在嵌锂过程时,由于氧空缺造成结构的重排,产生不可逆容量损失。循环伏安与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表明:材料结构在4.4 V后发生改变,进行重排;从SEM图可观察到电极材料的表面覆盖有一层厚厚的膜,原因是形成了一层固态钝化物膜;容量微分(dQ/dU)曲线分析结果与循环伏安曲线一致,说明富锂材料在首次循环时遵循氧脱出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材料 Li[Li0 2Mn0 54Ni0 13Co0 13]o2 界面反应 氧脱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_2O_3诱导人肾癌786-0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德林 米粲 +4 位作者 陈在贤 吴小候 苟欣 彭波 姜萃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677-1681,共5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786-0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FCM和TUNEL等方法观察As2O3诱导786-0细胞凋亡,以ICC、RT-PCR、ISH、Western blot和EMSA技术等检测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c-myc、c-fos、NF-κBp65的mRNA和蛋...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786-0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FCM和TUNEL等方法观察As2O3诱导786-0细胞凋亡,以ICC、RT-PCR、ISH、Western blot和EMSA技术等检测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c-myc、c-fos、NF-κB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NF-κBDNA结合活性的改变。结果2μmol/L以上浓度As2O3作用786-0细胞24h后开始发生细胞凋亡,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和特征性亚二倍体峰(凋亡峰),使786-0细胞内p53活性升高(P<0.05),而bcl-2、c-myc、c-fos和NF-κBp65基因表达降低(P<0.05),NF-κBDNA结合活性也被显著抑制(P<0.01)。结论As2O3可能通过降低NF-κBp65基因表达和NF-κBDNA结合活性,下调bcl-2、c-myc和c-fos基因表达,而增加p53基因的表达,诱导人肾癌786-0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2o3 肾癌 786-0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固相法合成LiNi_(0.25)Co_(0.5)Mn_(0.25)O_2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学义 卢世刚 +1 位作者 庄卫东 张向军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1,123,共4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层状LiNi0.25Co0.5Mn0.25O2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研究了LiNi0.25Co0.5Mn0.25O2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950℃7 h合成的...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层状LiNi0.25Co0.5Mn0.25O2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研究了LiNi0.25Co0.5Mn0.25O2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950℃7 h合成的样品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时2.5~4.3 V间,其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6.3 mAh/g和150 mAh/g,循环10周容量保持96%;XRD精修结果表明Li层中只有1.1%的位置被Ni所占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LINI0 25Co0 5Mn0 25o2 固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i_(0.2)Li_(0.2)Mn_(0.6)O_2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碳包覆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云建 王亚平 +3 位作者 刘三兵 吕军 陈龙 陈效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2-486,共5页
通过共沉淀高温固相法合成LiNi0.2Li0.2Mn0.6O2固溶体正极材料,并通过球磨低温热解对LiNi0.2Li0.2Mn0.6O2进行碳包覆;通过XRD,SEM和TEM对包覆前后的样品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球磨包覆前后样品具有层状固溶体结构,但包覆后颗粒粒径... 通过共沉淀高温固相法合成LiNi0.2Li0.2Mn0.6O2固溶体正极材料,并通过球磨低温热解对LiNi0.2Li0.2Mn0.6O2进行碳包覆;通过XRD,SEM和TEM对包覆前后的样品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球磨包覆前后样品具有层状固溶体结构,但包覆后颗粒粒径有所减小;包覆后LiNi0.2Li0.2Mn0.6O20.1C的放电比容量由包覆前的219 mA.h/g增加到246 mA.h/g,5C的放电比容量由包覆前的60 mA.h/g增加到包覆后的125 mA.h/g。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由94.7%提高至97.8%。包覆后正极材料电荷转移阻抗从原来的62减小至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0 2Li0 2Mn0 6o2 碳包覆 电化学性能 倍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0.8)Sr_(0.2)CoO_(3-δ)的合成、表征及对硝胺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燃烧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卫芝贤 王雅乐 +2 位作者 高原 刘吉平 左英英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72-1077,共6页
为探讨钙钛矿型氧化物对硝胺改性双基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用硬脂酸凝胶燃烧法制备了钙钛矿型La0.8Sr0.2CoO3-δ,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及光电子能谱(XPS)技术对所得粉体进行了表征,并用热重-... 为探讨钙钛矿型氧化物对硝胺改性双基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用硬脂酸凝胶燃烧法制备了钙钛矿型La0.8Sr0.2CoO3-δ,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及光电子能谱(XPS)技术对所得粉体进行了表征,并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技术研究了La0.8Sr0.2CoO3-δ对推进剂中主要组分黑索今(RDX)的催化热分解作用,实验了La0.8Sr0.2CoO3-δ粉体对硝胺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燃速和压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La0.8Sr0.2CoO3-δ可使RDX分解峰温提前,且分解热增加;与不加La0.8Sr0.2CoO3-δ相比,在所有的压力下,La0.8Sr0.2CoO3-δ的少量添加使推进剂燃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使推进剂的压强指数降低;与LaCoO3相比,La0.8Sr0.2CoO3-δ对硝胺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燃烧表现了更好的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LA0 8Sr0 2C0o3-δ 热分解 RDX 硝胺改性双基推进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与Hg^0对V_2O_5-WO_3/TiO_2SCR脱硝催化剂的协同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孔明 刘清才 +2 位作者 赵冬 任山 孟飞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04-1509,共6页
制备了纳米级V_2O_5-WO_3/TiO_2脱硝催化剂采用浸渍法模拟催化剂NaCl中毒,吸附法模拟单质汞Hg^0作用于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制备了纳米级V_2O_5-WO_3/TiO_2脱硝催化剂采用浸渍法模拟催化剂NaCl中毒,吸附法模拟单质汞Hg^0作用于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等技术表征分析了NaCl和Hg^0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已有的研究分析,提出两者对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NaCl的添加会造成催化剂表面团聚黏结,催化剂比表面积减小,且NaCl负载量越大,对催化剂毒害作用越大。Na会中和催化剂的BrOnsted酸性位(V-OH),最终形成-V-O-Na及Cl-V-O-Na,造成催化剂失活。Hg^0对催化剂的表面形貌及物相组成没有影响,并主要通过吸附在催化剂的V活性位上使其脱硝性能有所减弱。当NaCl和Hg^0同时存在时,吸附的Hg会与NaCl中引入的Cl结合,形成HgCl、HgCl_2,并部分取代-Na,最终形成-V-O…Hg及-V-OHg-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作用 V2o5-Wo3/TIo2催化剂 NACL Hg0 失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