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烯酰胺基互穿网络的制备及对Fe^(3+)的吸附
1
作者 薛丹 郭笑一 +1 位作者 张浩田 李善建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以磺酸基甜菜碱为互穿物,以丙烯酰胺(AM)、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苯乙烯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两步聚合法制备AM基互穿网络。该网络可对Fe^(3+)形成高效且快速的吸附,25℃下用量为0.2 g/50 mL,吸附2... 以磺酸基甜菜碱为互穿物,以丙烯酰胺(AM)、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苯乙烯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两步聚合法制备AM基互穿网络。该网络可对Fe^(3+)形成高效且快速的吸附,25℃下用量为0.2 g/50 mL,吸附2.5 h后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为1.90 mg/g,此时吸附率可达76%;在50000 mg/L的矿化度下,对Fe^(3+)的吸附量仍能达到1.76 mg/g,在实际应用中,Fe^(3+)去除率可达80%以上。Fe^(3+)与互穿网络中的氨基、羰基和磺酸基形成配位键,吸附后荧光强度明显减小,并以单分子层形式吸附,化学控制为主,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互穿网络 Fe^(3+) 静态吸附 耐盐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掺杂的聚氨基吡咯纳米粒子用于原位乳腺癌的磁共振成像和光热治疗
2
作者 朱宣祺 崔丽影 +2 位作者 赵欣宇 姜玲 张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7,共8页
利用铁离子诱发的氨基吡咯氧化聚合反应及铁离子与聚氨基吡咯间的配位作用制备了尺寸均一的铁离子掺杂聚氨基吡咯纳米粒子(Fe/Ppy-NH_(2)NPs).Fe/Ppy-NH_(2)NPs的胶体稳定性良好,其中铁离子的质量分数高达17.4%.铁离子在Fe/Ppy-NH_(2)NP... 利用铁离子诱发的氨基吡咯氧化聚合反应及铁离子与聚氨基吡咯间的配位作用制备了尺寸均一的铁离子掺杂聚氨基吡咯纳米粒子(Fe/Ppy-NH_(2)NPs).Fe/Ppy-NH_(2)NPs的胶体稳定性良好,其中铁离子的质量分数高达17.4%.铁离子在Fe/Ppy-NH_(2)NPs中的大量掺杂,一方面,能够增强其在近红外光区的消光能力,Fe/Ppy-NH_(2)NPs的光热转化效率高达37.9%,是一种良好的光热试剂,能够实现对肿瘤的光热治疗;另一方面,铁离子3d轨道中存在的单电子能够降低纵向弛豫时间,Fe/Ppy-NH_(2)NPs能够作为T_(1)加权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实现对肿瘤的定位.Fe/Ppy-NH_(2)NPs在对原位乳腺癌的磁共振成像和光热治疗中展现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基吡咯 Fe^(3+)掺杂 磁共振成像 光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胱氨酸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
3
作者 姜凤成 徐潇 +9 位作者 邱瑶 张传兵 王璐瑶 冯茜茜 王杰 孟红旗 冯智 郭发扬 李艳利 王明仕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7,共12页
针对水质复杂、毒性组分多且厌氧生物处理困难的焦化废水,该文采用半胱氨酸(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进行处理,结合COD、挥发酚、BOD/COD(B/C)等指标分析对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效果。通过探究反应过程中Fe^(2+)/Fe^(3+)... 针对水质复杂、毒性组分多且厌氧生物处理困难的焦化废水,该文采用半胱氨酸(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进行处理,结合COD、挥发酚、BOD/COD(B/C)等指标分析对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效果。通过探究反应过程中Fe^(2+)/Fe^(3+)含量、Cu^(2+)/Cu^(+)含量、H_(2)O_(2)和Cys的剩余量变化,以及活性物种的鉴定揭示了Fe^(3+)/Cu^(2+)/Cys/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的机理。结果表明: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后COD和挥发酚去除率相比于Fe^(3+)/H_(2)O_(2)体系分别提高了15.4%、13.6%,且药剂添加量越多,Fe^(3+)/Cu^(2+)/Cys/H_(2)O_(2)体系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越好;通过B/C的变化发现焦化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结合厌氧微生物处理后COD、挥发酚及毒性抑制物质的变化发现,焦化废水中以酚类为代表的生物毒害物质含量大幅度削减,可见Fe^(3+)/Cu^(2+)/Cys/H_(2)O_(2)体系可通过降低废水的毒性从而提高其可生化性;反应初期Cys将Fe^(3+)、Cu^(2+)迅速还原为Fe^(2+)、Cu^(+)并产生大量HO·攻击焦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随着反应的进行,Cu^(2+)则通过与酚类污染物氧化降解产生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快速反应,从而提高Fe^(3+)向Fe^(2+)还原的速率,进而进一步促进了Fe^(3+)/Cu^(2+)/Cys/H_(2)O_(2)体系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该文证实了利用Cys和Cu^(2+)强化Fe^(3+)/H_(2)O_(2)体系处理焦化废水的可行性,揭示了强化机理,有利于后续生化处理的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 Cu^(2+) 半胱氨酸 芬顿氧化 焦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棓酸协同Fe^(3+)活化高碘酸盐降解磺胺嘧啶
4
作者 梁卉 晏彩霞 +4 位作者 张悦 陈雅冰 丁明军 王鹏 聂明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27-2838,共12页
针对目前Fe^(2+)/高碘酸盐(PI)体系难以持续有效,且仅适用于酸性条件的缺陷,开发了可见光(VL)和棓酸(TA)协同Fe^(3+)活化PI体系.结果表明,VL联合TA可加速Fe^(3+)/Fe^(2+)之间的循环,显著增强活化PI的性能.VL/TA/Fe^(3+)/PI体系在30min... 针对目前Fe^(2+)/高碘酸盐(PI)体系难以持续有效,且仅适用于酸性条件的缺陷,开发了可见光(VL)和棓酸(TA)协同Fe^(3+)活化PI体系.结果表明,VL联合TA可加速Fe^(3+)/Fe^(2+)之间的循环,显著增强活化PI的性能.VL/TA/Fe^(3+)/PI体系在30min内可实现磺胺嘧啶(SD)的完全降解,且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效果更优.水中常见阴离子如Cl^(-)、NO_(3)^(-)和SO_(4)^(2-)对体系降解SD影响较小,但HCO_(3)^(-)的存在显著抑制了SD的去除,而腐殖酸(HA)则表现出促进作用.通过淬灭实验及电子顺磁共振分析,发现羟基自由基(HO·)和单线态氧(^(1)O_(2))是体系中降解SD的主要活性物种.基于质谱分析鉴定出的6种降解中间产物,提出了SD三种可能降解路径.以萝卜作为毒性评估模式植物,表明SD污染水体经体系修复后的毒性显著降低.同时,体系在不同实际水体中均表现出优异的处理效能.此外,体系对天然水体中普遍存在的多种典型新污染物都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 Fe^(3+) 棓酸 高碘酸盐 磺胺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cadmium(Ⅱ)coordination polymer based on a semirigid tetracarboxylate ligand for highly selective detection of Fe^(3+)and 4-nitrophenol
5
作者 BAI Yu WANG Jijiang +4 位作者 TANG Long YUE Erlin BAI Chao WANG Xiao ZHANG Yuqi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7-1226,共10页
A novel coordination polymer(CP){[Cd_(2)(L)(1,4-bimb)_(1.5)(DMF)_(2)]·DMF}n(1)(H_(4)L=5,5'-[1,1'-biphenyl-4,4'-diylbis(oxy)]diisophthalic acid,1,4-bimb=1,4-bis(imidazole-1-ylmethyl)-benzene)has been d... A novel coordination polymer(CP){[Cd_(2)(L)(1,4-bimb)_(1.5)(DMF)_(2)]·DMF}n(1)(H_(4)L=5,5'-[1,1'-biphenyl-4,4'-diylbis(oxy)]diisophthalic acid,1,4-bimb=1,4-bis(imidazole-1-ylmethyl)-benzene)has been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rough solvothermal reaction.Structural analysis shows that Cd(Ⅱ)is connected by H4L and 1,4-bimb to form a 2D network,and 1,4-bimb further expands the 2D network into a 3D framework.CP 1 can be used as an excellent fluorescence sensor for Fe^(3+)and 4-nitrophenol(4-NP),with low detection limits and good anti-interference.The detection limits of Fe^(3+)and 4-NP were 0.034 and 0.031μmol·L^(-1),respectively.In addition,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chanism was studied.1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determine Fe^(3+)and 4-NP content in the Yanhe River water sample.CCDC:2351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ion polymer Fe^(3+) 4-NITROPHENOL fluorescence sens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其对Al^(3+)、Fe^(3+)的荧光检测性质
6
作者 宋合兴 江旭滢 +3 位作者 任娜娜 丁要蝶 王雅茹 孙赞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87-1894,共8页
在水热条件下,以硝酸铅为金属源,1-萘甲酸(Hna)、4,4′-二甲基-2,2′-联吡啶(Dmbpy)为配体合成了一例双核铅配合物[Pb_(2)(na)_(4)(Hna)_(2)(Dmbpy)_(2)],并通过元素分析(EA)、X-射线单晶衍射(SXRD)、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IR... 在水热条件下,以硝酸铅为金属源,1-萘甲酸(Hna)、4,4′-二甲基-2,2′-联吡啶(Dmbpy)为配体合成了一例双核铅配合物[Pb_(2)(na)_(4)(Hna)_(2)(Dmbpy)_(2)],并通过元素分析(EA)、X-射线单晶衍射(SXRD)、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IR)和热重分析(TGA)进行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中心金属Pb(Ⅱ)位于七配位的畸形五角双锥构型中,结构单元通过分子间C—H…O氢键、π…π堆积作用以及C—H…π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固态荧光测试发现该配合物在334 nm的激发波长下,最大发射波长为380 nm。金属离子荧光传感与抗干扰实验表明,该配合物不仅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Al^(3+)能增强该配合物的荧光且增强常数为6.34×10^(4) M^(-1),检出限为0.09μM;Fe^(3+)能淬灭该配合物的荧光且淬灭常数为2.42×10^(4) M^(-1),检出限为0.24μM,同时探讨了该配合物的荧光增强/淬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配合物 晶体结构 固态发射 荧光识别 Al^(3+) 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豆素型离子液体探针制备及其荧光检测Fe^(3+)性能
7
作者 邵鑫翔 周炜骅 +1 位作者 邹佳欣 车思莹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5-1050,共6页
3-氯-7-羟基-4-甲基香豆素(HDQ)和三己基十四烷基羟基化磷([P66614][OH])通过酸碱去质子化反应制备了香豆素型离子液体探针[HDQ][P66614]。采用1HNMR、FTIR、MS、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探针[HDQ][P66614]进行了表征。通过检测灵敏度、选择性... 3-氯-7-羟基-4-甲基香豆素(HDQ)和三己基十四烷基羟基化磷([P66614][OH])通过酸碱去质子化反应制备了香豆素型离子液体探针[HDQ][P66614]。采用1HNMR、FTIR、MS、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探针[HDQ][P66614]进行了表征。通过检测灵敏度、选择性和抗干扰实验,考察了探针[HDQ][P66614]对Fe^(3+)的检测限(LOD)、特异性和抗金属阳离子干扰的检测能力,对其检测机理进行了分析,将探针[HDQ][P66614]用于豆干、香蕉干、果冻中Fe^(3+)的检测。结果表明,探针[HDQ][P66614]中HDQ作为荧光信号基团和特异性识别基团,与Fe^(3+)以物质的量比1∶4进行络合形成了非荧光复合物;Fe^(3+)在60~600μmol/L的范围内,与探针[HDQ][P66614]溶液的荧光强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LOD=0.6μmol/L;探针[HDQ][P66614]合成简单、检测Fe^(3+)响应时间10 s,探针[HDQ][P66614]在pH=2~12内对Fe^(3+)均有荧光猝灭响应,当pH远离7时,猝灭现象更明显;探针[HDQ][P66614]对Fe^(3+)的检测表现出特异性和对Al^(3+)、Ca^(2+)、Cr^(3+)等10种金属阳离子的抗干扰能力,在实际样品的检测中,Fe^(3+)回收率在95.4%~106.6%,相对标准偏差0.53%~2.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 荧光探针 Fe^(3+) 快速检测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zinc sulfate open frameworks based probe materials and detection of Pb^(2+)and Fe^(3+)ions
8
作者 LU Pingping ZHANG Shuguang +1 位作者 ZHANG Peipei NI Aiyun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9-968,共10页
A zinc sulfate open framework matrix,[Zn(SO_4)(DMSO)](1),was synthesized by solvothermal evaporationusing dimethyl sulfoxide(DMSO)as the solvent.A compositeP@1,which exhibits fluorescence and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 A zinc sulfate open framework matrix,[Zn(SO_4)(DMSO)](1),was synthesized by solvothermal evaporationusing dimethyl sulfoxide(DMSO)as the solvent.A compositeP@1,which exhibits fluorescence and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properties,was prepared by doping 2,6-naphthalic acid(P)into matrix1at a low con-centration.P@1emitted a green RTP that was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and lasted for approximately 2 s.P@1exhib-ited selective phosphorescence enhancement response towards Pb^(2+),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2.52μmol·L^(-1).Themain detection mechanism is the Pb—O coordination-induced phosphorescence enhancement in the system.Inter-estingly,P@1also functioned as a dual-channel probe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Fe^(3+)ions through fluorescencequenching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0.038μmol·L^(-1).The recognition mechanism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competi-tive energy absorption betweenP@1and Fe^(3+)ions.CCDC:23885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c sulfate matrix DOPING phosphorescence and fluorescence probes Pb^(2+) 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水杨醛类席夫碱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对Fe^(3+)的识别
9
作者 赵成兄 辛慧芳 +1 位作者 伍丹 孙赞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9-437,共9页
以5-溴-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与不同双胺(丁二胺、戊二胺、己二胺)以2∶1的摩尔比缩合制备了1,4-丁烷二亚胺-4-溴-2-甲氧基苯酚(Br-4C)、1,5-戊烷二亚胺-4-溴-2-甲氧基苯酚(Br-5C)、1,6-己烷二亚胺-4-溴-2-甲氧基苯酚(Br-6C)3... 以5-溴-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与不同双胺(丁二胺、戊二胺、己二胺)以2∶1的摩尔比缩合制备了1,4-丁烷二亚胺-4-溴-2-甲氧基苯酚(Br-4C)、1,5-戊烷二亚胺-4-溴-2-甲氧基苯酚(Br-5C)、1,6-己烷二亚胺-4-溴-2-甲氧基苯酚(Br-6C)3种新型席夫碱。使用红外光谱(IR)、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表征其结构,并对Br-4C进行单晶X射线衍射(SXRD)和赫什菲尔德表面分析(HSA)。此外,还研究了上述化合物的固态发光行为,Br-4C、Br-5C和Br-6C分别在365、396、396 nm激发波长下表现为宽的发射光谱(500~700 nm)。同时研究了3种席夫碱在常见溶剂中的发光行为,结果显示它们均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发光最强,在水中发光最弱。因此,采用荧光光谱法在DMF溶液中研究了Br-4C、Br-5C和Br-6C对金属离子的识别特性。结果表明:3种探针对Fe^(3+)具有很高的选择性。此外,在自然光下,探针Br-4C、Br-5C和Br-6C的试纸条也可以检测Fe^(3+),3种探针还可用于实际水样中Fe^(3+)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溴-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 缩合反应 席夫碱 荧光探针 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萘甲酸/锰(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Hirshfeld表面分析及其对Fe^(3+)的荧光传感
10
作者 宋合兴 孙赞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5-892,共8页
在水热条件下,以硫酸锰为金属源,1-萘甲酸(Hna)、4,4'-二甲基-2,2'-联吡啶(Dmbpy)为配体合成了一例锰配合物[Mn(na)_(2)(Dmbpy)(H_(2)O)]·Hna(1),并通过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Hirshfeld表面... 在水热条件下,以硫酸锰为金属源,1-萘甲酸(Hna)、4,4'-二甲基-2,2'-联吡啶(Dmbpy)为配体合成了一例锰配合物[Mn(na)_(2)(Dmbpy)(H_(2)O)]·Hna(1),并通过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Hirshfeld表面分析和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中心金属Mn(Ⅱ)位于六配位扭曲的三棱柱构型中,分子间通过C/O—H…O、C—H…π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网状结构。利用Crystal Explorer对1的Hirshfeld表面进行了分析。固态荧光光谱显示,1在347 nm的激发波长下,最大发射波长为423 nm。在荧光传感实验中,1对Fe^(3+)表现出选择性识别的能力,检出限为0.52μmol·L^(-1),此外还探究了Fe^(3+)猝灭1的荧光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Ⅱ)配合物 晶体结构 Hirshfeld表面分析 固态发射 荧光传感 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对细粒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
11
作者 马子龙 潘文峰 +3 位作者 廖寅飞 曹亦俊 李树磊 陈小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3-933,共11页
方解石矿泥的覆盖和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存在是影响粒径−20μm细粒菱锌矿浮选效果的关键因素,两者通过改变菱锌矿的表面性质而恶化其分散性和浮选环境。本文选择菱锌矿浮选中常见的Fe^(3+)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试验、Zeta电位、XPS分析,DLV... 方解石矿泥的覆盖和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存在是影响粒径−20μm细粒菱锌矿浮选效果的关键因素,两者通过改变菱锌矿的表面性质而恶化其分散性和浮选环境。本文选择菱锌矿浮选中常见的Fe^(3+)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试验、Zeta电位、XPS分析,DLVO理论计算等考察Fe^(3+)对菱锌矿和方解石的分散行为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种矿物对Fe^(3+)的吸附行为基本一致,但Fe^(3+)对菱锌矿分散行为的影响程度大于Fe^(3+)对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当Fe^(3+)浓度为5×10^(−4)mol/L时,菱锌矿分散行为被完全破坏。溶液化学及DLV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Fe^(3+)吸附在矿物表面形成了羟基络合物或Fe(OH)3,导致菱锌矿颗粒间作用力小于方解石的,这是Fe^(3+)破坏菱锌矿分散行为、影响粒径−20μm细粒菱锌矿浮选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 细粒 菱锌矿 方解石 分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Eu-MOF材料的构筑及对Fe^(3+)与硝基芳香族爆炸物的荧光检测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冀超 李文 +2 位作者 张丽荣 华佳 刘云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4,共9页
金属阳离子和硝基芳香族爆炸物的大量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对它们的高效检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挑战性,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一类新型的荧光传感检测材料.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例具有fcu拓扑结构的Eu-MOF材料,[(C... 金属阳离子和硝基芳香族爆炸物的大量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对它们的高效检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挑战性,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一类新型的荧光传感检测材料.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例具有fcu拓扑结构的Eu-MOF材料,[(CH_(3))_(2)NH_(2)]_(2)[Eu_(6)(μ_(3)-OH)_(8)(EDDC)_(6)]·8DMA·3MeOH·6H_(2)O[JLUMOF128,H_(2)EDDC=(E)-4,4′-(乙烯-1,2-取代基)二苯甲酸],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其结构及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由于荧光配体H_(2)EDDC的引入,JLU-MOF128表现出显著的荧光性能,在DMF溶液中对Fe^(3+)、2,4,6-三硝基苯酚(TNP)和2,4-二硝基苯酚(2,4-DNP)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Ksv值分别为2.09×10^(4),8.49×10^(4)和5.75×10^(4)L/mol,检测限分别为5.99,1.51和1.93μmol/L.在金属阳离子和硝基芳香族爆炸物的检测方面,JLU-MOF128是一种理想的多感应荧光传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铕-金属-有机骨架 荧光检测 Fe^(3+)离子 硝基芳香族爆炸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萝制备蓝色荧光碳量子点及对Fe^(3+)的检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聪影 薛佳佳 +1 位作者 刘玉慧 吴琪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1,217,共7页
以绿萝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蓝色荧光碳量子点(CQDs),考察了原料质量浓度、水热温度、CQDs浓度对CQDs荧光强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原料质量浓度3.3g/L、反应温度260℃、反应时间4h,此条件下制备的CQDs荧光强度最高。同时研究... 以绿萝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蓝色荧光碳量子点(CQDs),考察了原料质量浓度、水热温度、CQDs浓度对CQDs荧光强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原料质量浓度3.3g/L、反应温度260℃、反应时间4h,此条件下制备的CQDs荧光强度最高。同时研究了盐离子浓度、紫外灯光照射时间、溶液pH对CQDs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QDs有较好的盐稳定性和光稳定性,对pH有一定的依赖性,酸性条件下CQDs荧光强度相对较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CQDs表面含有羟基、羧基等官能团,在水中有良好的溶解性。Fe^(3+)对CQDs的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其他金属离子对其干扰性小,基于荧光强度与Fe^(3+)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CQDs能快速地检测水溶液中Fe^(3+)浓度,最低检测限为0.77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萝 水热法 荧光碳量子点 Fe^(3+)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酚类煤化工废水自还原Fe^(3+)类芬顿体系研究
14
作者 丛伯一 刘杨 +4 位作者 殷浩翔 张恒 周鹏 李伟 赖波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5,共9页
煤化工废水水质复杂,难降解有机物及氨氮含量高,给废水处理带来较大难度。现有的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混凝法、吸附法、膜生物反应法等)具有成本高、运行不稳定、预处理效果差等缺陷,难以满足煤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高效处理煤化工废... 煤化工废水水质复杂,难降解有机物及氨氮含量高,给废水处理带来较大难度。现有的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混凝法、吸附法、膜生物反应法等)具有成本高、运行不稳定、预处理效果差等缺陷,难以满足煤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高效处理煤化工废水,本文利用煤化工废水中酚类有机物的还原性促进Fe^(3+)/Fe^(2+)的循环,提出了一种利用Fe^(3+)/H_(2)O_(2)类芬顿体系处理煤化工废水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Fe^(3+)/H_(2)O_(2)体系中COD、TOC、TN、NH3-N的去除率可以达到74.63%、52.62%、10.46%、15.11%;相比于其他体系,Fe^(3+)/H_(2)O_(2)体系出水色度明显降低,UV-Vis光谱下降幅度最大,铁泥量也明显减少。Q-TOF分析结果表明:废水中主要的8种有机物为酚类或具有醛基、羰基、羧基、碳碳双键或者酯基等还原性的官能团。通过测定COD去除率和pH、Fe^(3+)/Fe^(2+)、H_(2)O_(2)等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提出了Fe^(3+)/H_(2)O_(2)体系去除有机物的机理:废水中的还原性有机物将Fe^(3+)还原为Fe^(2+),促进Fe^(3+)/Fe^(2+)循环,生成的Fe^(2+)与H_(2)O_(2)发生芬顿反应,实现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利用控制变量法,确定了最佳运行工况为:Fe_(2)(SO_(4))_(3)添加量为1.0 g/L、H_(2)O_(2)添加量为50 mmol/L、反应温度为30℃、初始pH为6.8。在此工况下,反应60 min后,煤化工废水的COD、TOC、TN、NH_(3)-N去除效果良好,色度明显降低,BOD_(5)和COD的比值(B/C)从0.17提升至0.47,可生化性大幅提高。本文证实了利用含酚类煤化工废水自还原Fe^(3+)/H_(2)O_(2)体系的可行性,降低了运行成本,可为后续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 H_(2)O_(2) 类芬顿 煤化工废水 酚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Cl-CDs/Fe^(3+)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对L-Cys的传感检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小花 王莉 +4 位作者 林鹏程 马天锋 石琳 王欢 芦永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45,共10页
以葡萄糖、乙二胺、浓盐酸和浓磷酸作为反应前体,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一种蓝绿色的荧光碳点NPCl-CDs,并以此构建了NPCl-CDs/Fe^(3+)荧光探针用于实际样品中L-半胱氨酸(L-Cys)的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NPCl-CDs中加入Fe^(3+)可使NPCl-... 以葡萄糖、乙二胺、浓盐酸和浓磷酸作为反应前体,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一种蓝绿色的荧光碳点NPCl-CDs,并以此构建了NPCl-CDs/Fe^(3+)荧光探针用于实际样品中L-半胱氨酸(L-Cys)的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NPCl-CDs中加入Fe^(3+)可使NPCl-CDs的荧光猝灭,当向NPCl-CDs/Fe^(3+)猝灭体系中引入L-Cys时,体系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由此构建了一种用于L-Cys定量检测的新型“开-关-开”NPCl-CDs/Fe^(3+)-L-Cys荧光传感系统.该方法在5.8~60.0μmol/L浓度范围内呈现较宽的线性区域,检出限为0.052μmol/L.该荧光传感系统对L-Cys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对实际样品中L-Cys的检测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Cl-CDs Fe^(3+) L-半胱氨酸 荧光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废水中Fe^(3+)累积对藻菌共生体EPS分泌及膜污染特征的影响
16
作者 田茂芝 丁梓尧 +4 位作者 孙晨 周玮钰 王圣智 万瀚宇 李昆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7,共8页
通过在养殖废水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的Fe^(3+)进行藻菌共生体的培养,探究Fe^(3+)对藻菌共生体胞外聚合物(EPS)分泌的影响,并将提取的EPS各组分拆分,结合膜污染测试实验考察藻菌共生体混合液和其各组分导致的膜污染特征变化情况。实验结... 通过在养殖废水中分别投加不同浓度的Fe^(3+)进行藻菌共生体的培养,探究Fe^(3+)对藻菌共生体胞外聚合物(EPS)分泌的影响,并将提取的EPS各组分拆分,结合膜污染测试实验考察藻菌共生体混合液和其各组分导致的膜污染特征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Fe^(3+)的加入通过影响EPS各组分的含量可有效减缓膜污染,在其投加质量浓度为150 mg/L时,膜污染最轻。采用Hermia经典模型对膜通量衰减过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发现,滤饼层的形成是膜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Fe^(3+)增加会引起微生物絮体粒径变化,进而对膜污染产生显著影响。膜面污染物成分分析发现,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色氨酸类蛋白质、酪氨酸类蛋白质和微生物代谢副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菌共生体 胞外聚合物 养殖废水 Fe^(3+)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位Fe^(3+)掺杂Na_(0.5)Bi_(0.49)TiO_(3)陶瓷的电导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斌 李博锐 +3 位作者 程婉婉 高玄玄 来龙飞 谢宁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5-202,共8页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x=0,0.02,0.04和0.06的Na_(0.5)Bi_(0.49)Ti_(1-x)Fe_(x)O_(3-δ)(NBT)粉末材料,经压制成型并在1000~1150℃烧结制备了片状陶瓷样品。通过XRD,SEM和EIS测试研究了Fe^(3+)掺杂量x对NBT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BT... 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x=0,0.02,0.04和0.06的Na_(0.5)Bi_(0.49)Ti_(1-x)Fe_(x)O_(3-δ)(NBT)粉末材料,经压制成型并在1000~1150℃烧结制备了片状陶瓷样品。通过XRD,SEM和EIS测试研究了Fe^(3+)掺杂量x对NBT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BT材料在掺杂Fe^(3+)后出现了新相NaBiTi_(6)O_(14),且含量随x的增加而变多。材料在掺杂后的烧结温度降低了100~150℃,同时材料的晶粒变得细小。在300~700℃测试温度范围内,x=0.02,0.04和0.06的样品的电导率在相同温度下都处于同一数量级,相对于x=0的样品的电导率提升了约1000倍。x=0.04的样品具有最高的电导率,在600℃和700℃的测试温度下,电导率分别达到9.8 mS/cm和17.0 m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0.5)Bi_(0.49)TiO_(3) Fe^(3+)掺杂 电导率 氧离子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Fe^(3+)-TiO_(2)/ACF降解NH_(3)的影响
18
作者 徐伟 万家豪 +1 位作者 张兴惠 贾冠冠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4-198,203,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因素对Fe^(3+)-TiO_(2)/活性炭纤维(ACF)降解氨气(NH_(3))的影响规律,采用Fe^(3+)-TiO_(2)/ACF复合材料,以NH_(3)为目标降解物,研究初始浓度、流速、光催化剂负载量以及光照强度对Fe^(3+)-TiO_(2)/ACF降解NH_(3)的影响,并... 为了探究不同因素对Fe^(3+)-TiO_(2)/活性炭纤维(ACF)降解氨气(NH_(3))的影响规律,采用Fe^(3+)-TiO_(2)/ACF复合材料,以NH_(3)为目标降解物,研究初始浓度、流速、光催化剂负载量以及光照强度对Fe^(3+)-TiO_(2)/ACF降解NH_(3)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应的反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NH_(3)降解率呈现略微降低的趋势,光催化过程基本符合L-H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随着流速的增加,NH_(3)降解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其光催化过程也基本符合L-H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随着光催化剂负载量以及光照强度的增加,NH_(3)降解率表现为略微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TiO_(2)/活性炭纤维 降解 不同因素 影响规律 NH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碳纳米管对Fe^(3+)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迎春 张丽 +2 位作者 冉静 徐成华 叶芝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8期1-2,39,共3页
采用硝酸浸泡氧化方法改性碳纳米管,用于吸附水溶液中Fe3+的实验研究,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改性碳纳米管吸附去除Fe3+效能较未改性的碳纳米管有显著的提高。通过对吸附数据的拟和,发现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吸附等温线符合弗... 采用硝酸浸泡氧化方法改性碳纳米管,用于吸附水溶液中Fe3+的实验研究,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改性碳纳米管吸附去除Fe3+效能较未改性的碳纳米管有显著的提高。通过对吸附数据的拟和,发现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吸附等温线符合弗仑德利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化学改性 吸附 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法制备丙三醇碳量子点并用作Fe^(3+)探针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静 江玉亮 +2 位作者 程钰 顾玮瑾 王炳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58,共5页
以丙三醇为原料,经一步微波法制备了碳量子点(CDs),所制备的碳量子点粒径分布在4~25 nm之间,其平均粒径为16.5 nm.荧光光谱结果表明,相比于Cu^(2+),Ca^(2+),Mn^(2+),Co^(2+),Fe^(2+),Ni^(2+),Zn^(2+),Na^(2+)Cd^(2+),Mg^(2+),Pb^(2+),K^... 以丙三醇为原料,经一步微波法制备了碳量子点(CDs),所制备的碳量子点粒径分布在4~25 nm之间,其平均粒径为16.5 nm.荧光光谱结果表明,相比于Cu^(2+),Ca^(2+),Mn^(2+),Co^(2+),Fe^(2+),Ni^(2+),Zn^(2+),Na^(2+)Cd^(2+),Mg^(2+),Pb^(2+),K^(+)和Ag^(+)等13种常见金属离子,该碳量子点对Fe^(3+)显示出高选择识别性,且Fe^(3+)浓度在10~60μmol/L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法 碳量子点 荧光光谱 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