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Ni/C复合纳米纤维的原位制备与微波吸收性能 被引量:10
1
作者 向军 张雄辉 +2 位作者 叶芹 李佳乐 沈湘黔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79-1387,共9页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稳定化和碳化处理原位制备了Fe—Ni/C复合纳米纤维,其平均直径约为215nm,所生成的Fe—Ni合金纳米颗粒较均匀地分布在碳基纳米纤维的内部和表面,且被石墨化碳层所包覆.以Fe·Ni/C复合纳米纤维为吸收剂、...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稳定化和碳化处理原位制备了Fe—Ni/C复合纳米纤维,其平均直径约为215nm,所生成的Fe—Ni合金纳米颗粒较均匀地分布在碳基纳米纤维的内部和表面,且被石墨化碳层所包覆.以Fe·Ni/C复合纳米纤维为吸收剂、硅橡胶为基质制备成吸波涂层,研究了碳化温度对电磁特性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厚度为1.2~2.0mm、Fe—Ni/C复合纳米纤维质量分数为5%的吸波涂层表现出优良的微波吸收性能,在7.4~18GHz频率范围内的反射损耗均低于-20dB;随着复合纳米纤维的碳化温度由800℃升高到1200℃,由于阻抗匹配特性的改善,吸波涂层的微波吸收能力逐步加强,其最小反射损耗由-22.6dB降低到-63.0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碳纳米复合纤维 fe—Ni合金纳米颗粒 微波吸收 阻抗匹配 反射损耗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温度对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结构及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邹艳红 刘洪波 +2 位作者 杨丽 李佳 周娣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4-148,共5页
利用氧化石墨层间可吸附大量离子的特性使金属Fe^(3+)吸附到氧化石墨层间,再通过H_2还原制备了不同还原温度下的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采用元素分析、TEM、XRD、磁滞回线及电磁参数测定等手段系统考察了还原温度对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 利用氧化石墨层间可吸附大量离子的特性使金属Fe^(3+)吸附到氧化石墨层间,再通过H_2还原制备了不同还原温度下的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采用元素分析、TEM、XRD、磁滞回线及电磁参数测定等手段系统考察了还原温度对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的分子组成、晶体结构、磁学性能及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的密度约2.4g/cm^3;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属于典型的软磁性材料;FeGO300、FeGO600和FeGO900的最大反射损耗量分别为-6.2dB、-8.9dB和-3.2dB。当厚度为1mm时,FeGO600的反射损耗大于-6dB的频段范围为11~18GHz,而FeGO600和FeGO900的最大反射损耗仍低于-6dB,因此FeGO600的微波吸波效果最好,600℃为制备纳米Fe/石墨复合吸波材料的最佳还原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氧化石墨 纳米复合材料 微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Ni合金纳米粒子镶嵌的碳纳米纤维的简单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敏 向军 +2 位作者 吴志鹏 李佳乐 沈湘黔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5,共9页
通过在氩气中碳化含有乙酰丙酮金属盐的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合成了镶嵌(Fe1-xCox)0.8Ni0.2(x=0.25,0.50,0.75)合金纳米粒子的碳纳米纤维,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 通过在氩气中碳化含有乙酰丙酮金属盐的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合成了镶嵌(Fe1-xCox)0.8Ni0.2(x=0.25,0.50,0.75)合金纳米粒子的碳纳米纤维,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等对其物相、形貌、微观结构、静磁及电磁特性进行表征和分析,并根据传输线理论模拟计算了2~18 GHz频率范围内的微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具有典型的铁磁特征,由无定形碳、石墨和面心立方结构Fe-Co-Ni合金三相组成,原位形成的合金纳米粒子沿纤维轴向均匀分布,且被有序石墨层所包覆。磁损耗和介电损耗间的协同作用及特殊的核/壳微观结构使仅含5%(w/w)的(Fe1-xCox)0.8Ni0.2/C复合纳米纤维的硅胶基吸波涂层表现出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当涂层厚度为1.1~5.0 mm时,x=0.25、0.50和0.75的样品最小反射损耗分别达到-78.5、-80.2和-63.4 d B,反射损耗在-20 d B以下的吸收带宽分别为14.9、14.8和14.5 GHz,几乎覆盖整个S波段至Ku波段。通过调节合金的组成可对材料的电磁特性及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纤维 铁钴镍合金 静电纺丝 微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比及热处理气氛对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邹艳红 王贵成 +1 位作者 黄启忠 刘洪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2-25,29,共5页
利用氧化石墨层间可吸附大量离子的特性使Fe3+吸附到氧化石墨层间,再通过还原法制备了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采用元素分析、电磁参数测定等手段系统考察了硝酸铁与氧化石墨的配比及热处理气氛对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分子组成和微波吸收... 利用氧化石墨层间可吸附大量离子的特性使Fe3+吸附到氧化石墨层间,再通过还原法制备了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采用元素分析、电磁参数测定等手段系统考察了硝酸铁与氧化石墨的配比及热处理气氛对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分子组成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属于典型的软磁性材料;FeGO31H600的最大反射损耗为-6dB,而FeGO21H600的最大反射损耗达到了-9dB,故FeGO21H600的微波吸收效果最好;当厚度为1mm时,FeGO21600反射损耗大于6dB的频段范围为14~18GHz,而FeGO21H600反射损耗大于6dB的频段范围为11~18GHz,比FeGO21600低且宽,故FeGO21H600的微波吸收效果比FeGO21600的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氧化石墨 纳米复合材料 微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精确的(AgPd)_(27)团簇用于硝酸盐电还原制氨:一种配体诱导策略来调控金属核
5
作者 秦露冰 孙芳 +5 位作者 李美银 范浩 王立开 唐青 王春栋 唐正华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10,共14页
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eNO_(3)^(–)RR)合成氨是一种可持续的将环境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方法。钯基双金属纳米催化剂作为高效催化剂已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调控其组成和构型以提高催化性能并实现深入的机理理解仍然很有挑战。通... 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eNO_(3)^(–)RR)合成氨是一种可持续的将环境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方法。钯基双金属纳米催化剂作为高效催化剂已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调控其组成和构型以提高催化性能并实现深入的机理理解仍然很有挑战。通过使用不同供/吸电子官能团的两个配体,我们成功地制备了两个原子精确的(AgPd)27双金属团簇,即Ag_(18)Pd_(9)(C_(8)H_(4)F)_(24)(简称Ag_(18)Pd_(9))和Ag_(22)Pd_(5)(C_(9)H_(10)O_(2))_(26)(简称Ag_(22)Pd_(5))。两个团簇的金属核具有明显不同组成和构型,其中Ag_(18)Pd_(9)为中间层是9个Pd原子的“三明治”型金属核结构,Ag_(22)Pd_(5)为M_(13)构型组成的棒状金属核结构,而5个钯原子位于M_(13)构型的顶点和中心位置。出乎意料的是,Ag_(22)Pd_(5)表现出明显优于Ag_(18)Pd_(9)的eNO_(3)^(−)RR性能。具体表现来说,Ag_(22)Pd_(5)在−0.6 V时NH_(3)的法拉第效率和产生速率达到最高,分别为94.42%和1.41 mmol·h^(−1)·mg^(−1),但Ag_(18)Pd_(9)的NH_(3)的最高法拉第效率和产生速率只有在−0.5 V时的43.86%和0.41 mmol·h^(−1)·mg^(−1)。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ATR-SEIRAS)测试提供了反应中间体的实验证据,从而揭示了反应途径,也表明Ag_(22)Pd_(5)比Ag_(18)Pd_(9)具有更强的NO_(3)–吸附和NH_(3)脱附能力。理论计算表明,配体脱落的团簇可以暴露AgPd双金属位点,Ag-Pd位点为协同催化活性位点,不同构型的AgPd活性位点有显著差异,其中Ag_(22)Pd_(5)中的活性位点更有利于NO_(3)^(−)吸附和NH_(3)脱附,从而加速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硝酸盐还原反应 原子精确双金属团簇 Ag_(18)Pd_(9)(C_(8)H_(4)F)_(24) Ag_(22)Pd_(5)(C_(9)H_(10)O_(2))_(26) 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 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固废煤矸石制备Fe/C/Mullite-基陶粒复合型吸波材料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亚珂 朱保顺 +1 位作者 力国民 梁丽萍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8-246,共9页
采用煤矸石与铝矾土作原料制备莫来石(Mullite)基陶粒;以陶粒为载体、硝酸铁为Fe源、葡萄糖为C源,借助液相合成技术结合氩气气氛中900℃焙烧制备Fe/C/Mullite-基陶粒复合型吸波材料。研究发现,在该颗粒状复合材料中,具有一定石墨化程度... 采用煤矸石与铝矾土作原料制备莫来石(Mullite)基陶粒;以陶粒为载体、硝酸铁为Fe源、葡萄糖为C源,借助液相合成技术结合氩气气氛中900℃焙烧制备Fe/C/Mullite-基陶粒复合型吸波材料。研究发现,在该颗粒状复合材料中,具有一定石墨化程度的C以层状覆盖于陶粒表面,Fe微粒较为均匀地嵌在C层的网格内。Fe微粒与石墨化C层引起的电导极化以及各组元间接触引起的界面极化均会产生明显的介电损耗,赋予材料优良的微波吸收性能。当初始溶液中硝酸铁浓度为0.1 mol/L时,样品FeCM-0.1在14.6 GHz频率处的反射损耗达到最低值−13.9 dB,有效带宽为3.6 GHz(对应的测试涂层厚度为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陶粒 吸波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干中性配体对Mo—Fe—S簇合物自兜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鸿图 林国栋 +2 位作者 杨如 宋岩 蔡启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62-365,共4页
通过电子吸收光谱的变化研究了一些含N和含P中性配体对MoS_4^(2-)-nFeCl_2-DMF体系形成立方烷型Mo-Fe-S簇合物的可能影响。
关键词 钼铁硫簇合物 中性配体 电子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铁尾矿制酸烧渣制备纳米Fe/SiO_2核壳复合粒子的微波吸收性能 被引量:4
8
作者 邹正 宣爱国 +2 位作者 吴元欣 何俊 何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22-1326,共5页
With the copper/iron cinder as the starting material,ferrous ions were obtained through maturing,acid leaching,reducing and purifying processes,and then iron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reacting with sodium borohyd... With the copper/iron cinder as the starting material,ferrous ions were obtained through maturing,acid leaching,reducing and purifying processes,and then iron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reacting with sodium borohydride in the system of ethanol-water.The nano Fe/SiO2 core-shell composite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hydrolysis of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TEOS).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and reflectance absorp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RA-IR).The particles were randomly dispersed in paraffin at a mass ratio of 5.5∶4.5 for microwave electromagnetic parameters detection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2.0—18.0 GHz by vector network analyz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wo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peaks of Si—O and Si—O—Fe bond appearing at 1389 cm-1 and 878 cm-1,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nano iron was successfully coated by SiO2.Through measuring and calculation,the minimal reflection loss was-39.0 dB at 17.2 GHz when the sample thickness was 4.5 mm.So nano Fe/SiO2 core-shell composite particles can be prepared from copper/iron cider to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microwave absorbing 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吸收 fe/SiO2 纳米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法 铜铁尾矿制酸烧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钡铁氧体/Fe-Ni合金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强 武晨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14-117,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Z型钡铁氧体Ba3Co2Fe24O41,真空球磨法制备Fe Ni3合金,通过真空球磨将Fe Ni3合金添加到铁氧体中,并对该复合进行退火处理。对样品电磁参数测定发现,Fe Ni3合金的添加有利于减小样品的复介电常数虚部ε',提高复...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Z型钡铁氧体Ba3Co2Fe24O41,真空球磨法制备Fe Ni3合金,通过真空球磨将Fe Ni3合金添加到铁氧体中,并对该复合进行退火处理。对样品电磁参数测定发现,Fe Ni3合金的添加有利于减小样品的复介电常数虚部ε',提高复磁导率虚部μ',而且退火处理可进一步提高μ'。吸波性能测试发现,Fe Ni3的添加使样品对微波的吸收量有明显提升,尤其在低频率段吸收量有近3倍的提高,而退火后样品的微波吸收量又有所提高,且整体波动幅度也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钡铁氧体 fe-NI合金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吸波性能细菌纤维素Co_(3)Fe(7)/CNF气凝胶的制备
10
作者 张子强 刘博文 +1 位作者 方艳 刘庆雷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63-572,共10页
随着电磁污染的日益严重,“薄、宽、轻、强”的新型复合微波吸收材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新型复合微波吸收材料的制备工艺相对复杂、机械加工性能较差、电磁性能难以调控,阻碍了其发展和应用。以来源丰富、具有三维互联网状结... 随着电磁污染的日益严重,“薄、宽、轻、强”的新型复合微波吸收材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新型复合微波吸收材料的制备工艺相对复杂、机械加工性能较差、电磁性能难以调控,阻碍了其发展和应用。以来源丰富、具有三维互联网状结构的可再生资源——细菌纤维素为碳源,利用其表面具有的大量羟基吸附钴铁离子,再通过一步碳化还原法制备了钴铁碳纳米纤维(Co_(3)Fe(7)/CNF)气凝胶。研究表明,Co_(3)Fe(7)/CNF气凝胶呈三维互联网状结构,具有高孔隙、超低密度和高微波吸收性能。当碳化温度为900℃时,Co_(3)Fe(7)/CNF气凝胶与石蜡混合物在低负载(质量分数约为3%)、薄厚度(3.5 mm)下的反射损耗为-47.5 dB,表明细菌纤维素生物质材料在满足“薄、宽、轻、强”为导向的微波吸收材料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三维互联网状结构 钴铁碳纳米纤维气凝胶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多孔碳材料制备及其涂层棉织物的吸波性能
11
作者 丁娟 刘阳 +3 位作者 张晓飞 郝克倩 宗蒙 孔雀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1-198,共8页
为提高涂层棉织物的吸波性能,采用溶液混合法制备磁性金属有机框架(Fe-MOF),通过高温热解制备Fe/C多孔碳材料,以聚丙烯酸酯为黏合剂,将Fe/C多孔碳材料复合在棉织物上制备柔性纺织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振... 为提高涂层棉织物的吸波性能,采用溶液混合法制备磁性金属有机框架(Fe-MOF),通过高温热解制备Fe/C多孔碳材料,以聚丙烯酸酯为黏合剂,将Fe/C多孔碳材料复合在棉织物上制备柔性纺织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力计与热重分析仪分别对Fe/C多孔碳材料的结构、微观形貌、磁性能进行表征与测试,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Fe/C多孔碳材料和涂层棉织物的吸波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频率为4.6 GHz时,Fe/C多孔碳材料的反射损耗值最小为-60.4 dB,小于-10 dB的有效带宽为1.4 GHz,最佳厚度为4.3 mm;涂层棉织物的反射损耗值最小为-53.94 dB,小于-10 dB的有效频宽为X波段(频率为8.2~12.4 GHz),最佳涂层厚度为4.5 mm;Fe/C多孔碳材料涂层棉织物厚度达到3.5 mm以上时,其吸波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金属有机框架 fe/C多孔碳材料 柔性纺织复合材料 涂层棉织物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性铁薄膜-羰基铁@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及其雷达红外兼容隐身性能优化
12
作者 江帆 毛高翔 +4 位作者 柴霞 杨艺 李鹏 米百庆 张瑞端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55-160,167,共7页
随着侦查技术的快速发展,亟需兼具雷达/红外隐身性能的兼容隐身材料。以羰基铁为吸收剂,环氧树脂为粘结剂,采用刮涂法制备了羰基铁@环氧树脂吸波涂层,随后采用磁控溅射及激光雕刻技术在吸波涂层表面制备了具有周期性结构的铁薄膜,得到... 随着侦查技术的快速发展,亟需兼具雷达/红外隐身性能的兼容隐身材料。以羰基铁为吸收剂,环氧树脂为粘结剂,采用刮涂法制备了羰基铁@环氧树脂吸波涂层,随后采用磁控溅射及激光雕刻技术在吸波涂层表面制备了具有周期性结构的铁薄膜,得到了兼具雷达/红外隐身性能的兼容隐身涂层,探究了铁薄膜厚度及面积占比及羰基铁含量对兼容涂层吸波/红外发射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当片状羰基铁粉含量为75wt%、铁薄膜厚度为100 nm、铁薄膜面积分数为80%时,兼容隐身涂层性能最好,在8.2~12.4 GHz频段内,反射率小于-8.75 dB,中、远红外两个波段红外发射率分别为0.279和0.3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铁 周期性铁膜 磁控溅射 吸波性能 红外发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引进红枣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含量的测定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蒋卉 韩爱芝 +1 位作者 蔡雨晴 白红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9-203,共5页
为评价引进红枣果实元素的营养价值,以塔里木盆地50种内地引进嫁接2 a后生红枣品种的成熟果实为试材,分别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Fe、Zn、Mn、Cu、Ca、Se 6种有益元素和Cd、As、Hg、Pb 4种... 为评价引进红枣果实元素的营养价值,以塔里木盆地50种内地引进嫁接2 a后生红枣品种的成熟果实为试材,分别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Fe、Zn、Mn、Cu、Ca、Se 6种有益元素和Cd、As、Hg、Pb 4种有害元素的含量,并根据红枣中元素种类和含量的不同,采用SPSS 19.0软件欧氏距离法对红枣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0个红枣品种均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蛤蟆枣中Ca元素和Fe元素的含量最高,Se元素含量普遍较低。除了义乌大枣和蛤蟆枣红枣中Hg元素含量略高以外,其他供试红枣品种中Cd、Hg、As和Pb 4种有害元素的含量均符合GB 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结论:引进红枣品种果实中微量元素种类多、含量高,安全性高,研究结果可为红枣专属品种选育和药食同源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 微量元素 微波消解 原子吸收光谱法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籽胶微波辅助提取与热水浸提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小凤 赵倩竹 +4 位作者 滕英来 廖文镇 李爱军 汪勇 Martin J.T.Reaney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5-61,共7页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分别确定了热水浸提与微波辅助提取两种方法提取亚麻籽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热水浸提法提取亚麻籽胶的最佳工艺为:温度80℃、时间6 h、料液比1:10、提取次数1次;该条件下亚麻籽胶得率为7.28%,所...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分别确定了热水浸提与微波辅助提取两种方法提取亚麻籽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热水浸提法提取亚麻籽胶的最佳工艺为:温度80℃、时间6 h、料液比1:10、提取次数1次;该条件下亚麻籽胶得率为7.28%,所得的亚麻籽胶中,多糖质量分数为68.13%,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0.21%。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温度80℃、时间1 h、料液比1:10、输出功率600 W、搅拌速度900r/min、提取次数1次;该条件下亚麻籽胶得率为6.46%,其中多糖质量分数为63.13%,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3.75%。通过扫描电镜对提胶前后亚麻籽表面微观形态分析表明,胶液的溶出会破坏亚麻籽表面,微波处理对亚麻籽表层结构破坏大于热水浸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所得提取物在1 410 cm^(-1)的C-H变角振动和2 930 cm^(-1)的C-H伸缩振动以及1 039 cm^(-1)的O-H变角振动,构成了糖环的特征吸收峰,证明获得的亚麻籽提取物为亚麻籽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亚麻籽 亚麻籽胶 热水浸提 微波辅助提取 扫描电镜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团簇复合吸波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必成 蒋刚 +2 位作者 蒋志新 韦建军 刘以良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71,共3页
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制得聚丙烯腈(PAN)基碳团簇复合吸波材料,利用SEM和XRD对其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并以碳团簇复合吸波材料和碳团簇材料分别为吸收剂制备的吸波涂层进行了吸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以碳团簇复合吸波材料为吸收剂制备的... 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制得聚丙烯腈(PAN)基碳团簇复合吸波材料,利用SEM和XRD对其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并以碳团簇复合吸波材料和碳团簇材料分别为吸收剂制备的吸波涂层进行了吸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以碳团簇复合吸波材料为吸收剂制备的吸波涂层带宽要优于以碳团簇材料为吸收剂制备的吸波涂层,该碳团簇复合吸波材料兼具电和磁损耗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团簇复合材料 纳米fe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石晶体中氢氧根离子的红外振动吸收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贵平 殷绍唐 于锡玲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2-206,共5页
通过比较原生态白宝石和钛宝石晶体中的氢氧根离子的红外振动吸收光谱,明确证明钛宝石晶体中的只有 3309 cm-1带与晶体中的钛离子有关, 3232 cm-1和 3187 cm-1等带跟钛离子并无关系,引起 3309 cm-1... 通过比较原生态白宝石和钛宝石晶体中的氢氧根离子的红外振动吸收光谱,明确证明钛宝石晶体中的只有 3309 cm-1带与晶体中的钛离子有关, 3232 cm-1和 3187 cm-1等带跟钛离子并无关系,引起 3309 cm-1带的氢氧根离子的近邻必定有四价钛离子.在白宝石和红宝石晶体中,引起 3278 cm-1带的氢氧根离子的近邻会有铬离子出现,提出 3278 cm-1带是邻近于二价和四价铬离子对的氢氧根的振动吸收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根离子 红外振动吸收 点缺陷基团 宝石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3
17
作者 史桂梅 艾琳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了制备ZnO/C复合材料并探讨其吸波性能,利用金属有机骨架MOF-5为前驱物,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ZnO/C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仪与矢量网络分析仪对ZnO/C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形貌及... 为了制备ZnO/C复合材料并探讨其吸波性能,利用金属有机骨架MOF-5为前驱物,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ZnO/C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仪与矢量网络分析仪对ZnO/C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形貌及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nO/C复合材料是由薄片状组织堆叠形成的完整立方体结构,且ZnO与C分布均匀.当复合材料涂层厚度为7 mm时,在17.18 GHz处的反射损耗可以达到最大幅值.ZnO/C复合材料在远红外区和超远红外区均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C复合材料 金属有机骨架MOF-5 溶剂热法 热处理 片状堆叠 微波吸收性能 反射损耗 红外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林速生杉木表面浸渍压缩密实化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鲍滨福 杜春贵 +1 位作者 章卫钢 于红卫 《林业科技》 2009年第6期46-49,共4页
为了克服人工林速生杉木材质疏松、强度低等缺点,用低分子量水溶性酚醛树脂对其进行了浸渍处理,再经微波软化、表面压缩制得了表面压密材;得到处理的较适宜工艺为:微波功率800W,软化时间5min,压缩率30%,胶液浓度35%。结果表明,人工林速... 为了克服人工林速生杉木材质疏松、强度低等缺点,用低分子量水溶性酚醛树脂对其进行了浸渍处理,再经微波软化、表面压缩制得了表面压密材;得到处理的较适宜工艺为:微波功率800W,软化时间5min,压缩率30%,胶液浓度35%。结果表明,人工林速生杉木密实化处理后,其耐磨性能和硬度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速生杉木 浸渍压缩密实化 表面压密材 微波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钨青铜的微波辅助合成
19
作者 张迎九 郭倩 +4 位作者 刘青松 靳森森 谢雨芮 郭娟 梁二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45,共6页
氢钨青铜是一类光学和电学性能都非常优异的应用前景广阔的材料.快速简便的合成方法对其实际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微波加热辅助合成了单相的立方相氢钨青铜H 0.25 WO_(3),其空间群和晶胞参数分别为Im-3和a=0.7673(1)nm.样品的微... 氢钨青铜是一类光学和电学性能都非常优异的应用前景广阔的材料.快速简便的合成方法对其实际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微波加热辅助合成了单相的立方相氢钨青铜H 0.25 WO_(3),其空间群和晶胞参数分别为Im-3和a=0.7673(1)nm.样品的微观形貌为均匀的片状颗粒,厚度约50 nm,边长约100~200 nm.该纳米钨青铜中W离子为+5和+6混合价态,在近红外光波段(780~2500 nm)展示了明显的吸收峰,近红外光吸收机制应该包括极化子跃迁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两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钨青铜 微波辅助合成 近红外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NCO陶瓷粉末吸波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东 费沂虹 +2 位作者 苏玉臻 贝小来 杜作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5-168,共4页
对 SINCO粉末的吸波性作了初步研究。对以氯硅烷为单体合成的聚硅氮烷 ,经裂解、球磨制得的黑色粉末进行了红外、相分析、元素分析及吸波性测试 ,并通过改变单体配比 ,改变粉末中 C元素的含量 ,探究粉末吸波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黑... 对 SINCO粉末的吸波性作了初步研究。对以氯硅烷为单体合成的聚硅氮烷 ,经裂解、球磨制得的黑色粉末进行了红外、相分析、元素分析及吸波性测试 ,并通过改变单体配比 ,改变粉末中 C元素的含量 ,探究粉末吸波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黑色粉末为硅的氮碳氧复合化合物 ,预想的 SINCO陶瓷存在 ;SINCO粉末在 38.0~ 39.5GHz高频带表现出较好吸波性 ,衰减大于 1 0 d B;SINCO粉末与 Fe3O4 按一定比例复配后 ,在 32 .0~ 39.5GHz( Δ=7.5GHz) ,衰减大于 1 0 d B,最高达 2 5.8d B,面密度约为 2 kg/m3;随反应单体中 Ph2 Si Cl2 摩尔数的增加 ,SINCO粉末中 C元素的含量增加 ,相应 SINCO粉末与 Fe3O4 复合物的吸波性增强。因此 ,该粉末在微波吸收领域是十分有前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CO 陶瓷粉末 吸波性 微波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