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94篇文章
< 1 2 2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艺参数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氧化性和抗水化性的影响
1
作者 张瑞 孙旭东 +5 位作者 魏瀚 袁彪 王俊涛 袁林 刘士范 陈松林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为了研究各因素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氧化和抗水化性能的影响,以优化其制备工艺,以板状刚玉、Al粉、电熔锆刚玉、活性氧化铝粉、鳞片石墨为主要原料,使用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采用液压成型制成?50 mm×50 mm的圆柱体试样,... 为了研究各因素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氧化和抗水化性能的影响,以优化其制备工艺,以板状刚玉、Al粉、电熔锆刚玉、活性氧化铝粉、鳞片石墨为主要原料,使用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结合剂,采用液压成型制成?50 mm×50 mm的圆柱体试样,在埋碳气氛下对试样进行了热处理。选取Al粉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6%、9%和12%)、石墨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5%、15%和25%)、热处理温度(680、950、1 500℃)和保温时间(3、6、9 h)为研究因素,每个因素选取3个水平进行正交设计,分析了其对Al_(2)O_(3)-C耐火材料抗氧化和抗水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Al粉加入量和石墨加入量为影响抗氧化性能的主要因素,而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为次要因素;2)Al粉加入量和热处理温度是影响抗水化性能的主要因素,而石墨加入量和保温时间为次要因素;3)综合考虑,最优工艺为:Al粉加入量9%(w),石墨加入量5%(w),热处理温度1 500℃,保温时间6 h,制备的试样中存在柱状的Al_(4)O_(4)C,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抗氧化和抗水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C耐火材料 al_(4)o_(4)C 抗水化性能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_(2)O_(3)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荣智峥 魏午 +4 位作者 赵宇 毕舰镭 高阳 黄晖 聂祚仁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44,共15页
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作为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可实现轻量化节能减排,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船舶制造、国防及5G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高能球磨粉末冶金法、超声辅助铸造法、搅拌摩擦法、增材制造法、... 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作为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可实现轻量化节能减排,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船舶制造、国防及5G电子通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高能球磨粉末冶金法、超声辅助铸造法、搅拌摩擦法、增材制造法、原位反应法等国内外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总结分析纳米Al_(2)O_(3)增强体、增强体与铝基体的界面微结构、增强体的尺寸和含量、铝基体的晶粒尺寸、增强体的分散性和微观构型设计对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概述了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中主要的强化机制。最后,展望了纳米Al_(2)O_(3)/Al复合材料未来在高增强体体积分数的大尺寸制备技术、非均质构型优化以及高强耐热结构功能一体化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al2o3 铝基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力学性能 强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a(IO_(3))_(2 )/PVDF基高能杀菌“三明治”结构薄膜的构建及其燃烧性能机理
3
作者 陈苏杭 唐魁 +5 位作者 谢晓 唐振华 柯香 秦钊 徐抗震 赵凤起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7,I0006,共11页
为了提高杀菌高能薄膜的燃烧性能和碘含量,使用Al/Ca(IO_(3))_(2)/30%PVDF膜(30PVDF)封装39%Al/Ca(IO_(3))/(5%或10%)PVDF铝热剂(5PVDF或10PVDF)得到“三明治”结构的3、5、7和9层薄膜,并通过燃速和火焰温度测试以及DSC-TG热分析研究了... 为了提高杀菌高能薄膜的燃烧性能和碘含量,使用Al/Ca(IO_(3))_(2)/30%PVDF膜(30PVDF)封装39%Al/Ca(IO_(3))/(5%或10%)PVDF铝热剂(5PVDF或10PVDF)得到“三明治”结构的3、5、7和9层薄膜,并通过燃速和火焰温度测试以及DSC-TG热分析研究了铝热剂层活性及其分布结构(层数和厚度)对“三明治”结构薄膜燃烧性能和释能效应的影响规律,同时探究了薄膜各组分间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封装39%5PVDF铝热剂“三明治”结构薄膜比封装10PVDF的燃速高18%~35%,表现出更好的燃烧性能,其中5层薄膜具有最大燃速,二者分别为10.2 cm/s和8.6 cm/s,综合了30PVDF膜层的厚度、低燃速和膜-铝热剂层在界面的传质传热效率的影响;并且多层薄膜的平均火焰温度随着铝热剂厚度的减小而增加。DSC-TG结果表明,Al/Ca(IO_(3))_(2)/PVDF基多层薄膜主要在330~410℃发生Al-Ca(IO_(3))_(2)-PVDF释碘放热反应,Ca(IO_(3))_(2)/PVDF(质量为1.55∶1)在320~350℃的剧烈放热反应和燃烧产物中的AlF 3、CaF 2、CaO等进一步证实了该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杀菌多层薄膜 静电喷雾沉积 燃烧性能调控 al/Ca(Io_(3))_(2)/PVDF “三明治”结构 铝热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Fe_(2)O_(3)铝热剂粉尘着火敏感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刚 马艳英 +1 位作者 刘宗阳 南相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421,438,共8页
为明确铝热剂反应的着火特性,利用最低着火温度(minimum ignition temperature,MIT)和最小点火能(minimum ignition energy,MIE)测试装置,结合TG-DSC方法对4种Al粉与Fe_(2)O_(3)质量比为1∶4,1∶3,1∶2,1∶1的层状和云状Al/Fe_(2)O_(3)... 为明确铝热剂反应的着火特性,利用最低着火温度(minimum ignition temperature,MIT)和最小点火能(minimum ignition energy,MIE)测试装置,结合TG-DSC方法对4种Al粉与Fe_(2)O_(3)质量比为1∶4,1∶3,1∶2,1∶1的层状和云状Al/Fe_(2)O_(3)铝热剂进行了着火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4种配比试样的粉尘层、粉尘云MIT均超出相关标准常规测试范围,在空气中质量比为1∶3铝热剂的反应触发温度为888℃,活化能为248.49 kJ/mol,说明铝热反应不容易触发;相同质量比的Al/Fe_(2)O_(3)粉尘云的MIE远高于粉尘层,层状MIE最低值为0.7 J,着火敏感性较强,这是因为Fe_(2)O_(3)在粉尘云状态的反应中充当惰化剂,而在粉尘层状态反应中为反应提供了活性氧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fe_(2)o_(3)铝热剂 铝热反应 粉尘层 粉尘云 着火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_(3)SO_(2)F气体与Al(111)表面相容性及其分解特性模拟
5
作者 陈兴发 郑宇 +2 位作者 任书波 肖亚鹏 郝东昕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5,共10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作用及其分解机理。通过计算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能、电荷转移、差分电荷密度、电子定域化函数(ELF)和态密度等数据,对二者之间的相容性进行理论分...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作用及其分解机理。通过计算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能、电荷转移、差分电荷密度、电子定域化函数(ELF)和态密度等数据,对二者之间的相容性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建立CF_(3)SO_(2)F气体的分解路径理论计算模型,计算CF_(3)SO_(2)F气体在不同分解路径下的自由能,通过过渡态分析得到CF_(3)SO_(2)F气体主要的分解产物。结果表明:CF_(3)SO_(2)F气体在正常工况下与Al(111)表面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相互作用表现为物理吸附,CF_(3)SO_(2)F气体的典型分解气体产物主要包括CF_(4)和SO_(2)。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新型环保绝缘气体CF_(3)SO_(2)F的气-固相容性及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_(3)So_(2)F气体 al(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气固相容性 分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等离子喷涂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的性能及应用
6
作者 胡林荣 所彭帮 +4 位作者 龙金 张凤梅 滕李虎 吴迪 朱春丽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34,共7页
以Al_(2)O_(3)-3%TiO_(2)粉末和Ni5Al粉末为原料,通过在Al_(2)O_(3)-3%TiO_(2)粉末中混合不同质量比为0、20%、40%、60%的Ni5Al粉末,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在高温合金GH4169基体表面制备了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对涂层的显微... 以Al_(2)O_(3)-3%TiO_(2)粉末和Ni5Al粉末为原料,通过在Al_(2)O_(3)-3%TiO_(2)粉末中混合不同质量比为0、20%、40%、60%的Ni5Al粉末,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在高温合金GH4169基体表面制备了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对涂层的显微组织、结合强度、显微硬度、表面状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Ni5Al成分的变化对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对涂层做出了性能优化并在某航空发动机封严篦齿上进行了工程化应用。结果表明:随着Ni5Al含量的增加,Ni5Al呈层片状均匀弥散分布于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中,且涂层孔径逐渐增大;Ni5Al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的结合强度、表面粗糙度,同时降低涂层的显微硬度,涂层表面颜色由灰蓝色逐渐向金属灰色转变;增加粘接层Ni5Al可以提高Al_(2)O_(3)-TiO_(2)-Ni5Al复合涂层与封严篦齿的结合强度及涂层的抗热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Tio_(2)-Ni5al 显微组织 结合强度 显微硬度 封严篦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ock-induced chemical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TFE-Al-Bi_(2)O_(3)reactive materials 被引量:1
7
作者 Chunlan Jiang Rong Hu +2 位作者 Jingbo Zhang Zaicheng Wang Liang M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A ternary system of PTFE/Al/Bi_(2)O_(3)is constructed by incorporating PTFE-based reactive material and thermite for enhancing the energy release of the PTFE-based reactive material.The effects of Bi_(2)O_(3)in the PT... A ternary system of PTFE/Al/Bi_(2)O_(3)is constructed by incorporating PTFE-based reactive material and thermite for enhancing the energy release of the PTFE-based reactive material.The effects of Bi_(2)O_(3)in the PTFE/Al/Bi_(2)O_(3)on both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 energy release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various tests such as thermogravimetry-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adiabatic oxygen bomb test and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test.The microstructure observed throug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Xray diffraction result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gnition and reaction mechanism of PTFE/Al/Bi_(2)O_(3).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TFE/Al/Bi_(2)O_(3)are capable of triggering the exothermic reaction of molten PTFE/Bi_(2)O_(3)and Al/Bi_(2)O_(3)over the PTFE/Al reactive materials,thereby promoting reactions.The excessive aluminum in the ternary system is beneficial for increasing energy release.The ignition of shock-induced chemical reactions in PTFE/Al/Bi_(2)O_(3)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terial fracture.The dominant mechanism for hot-spot generation under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test is the frictional temperature rise at the microcrack after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fe/al/Bi_(2)o_(3) Shock-induced chemical reaction Energy rele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1_(2)-Ni_(3)Al亚晶格第三合金化元素原子占位研究
8
作者 王锟 张静 马文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294,共10页
L1_(2)晶格结构Ni_(3)Al相为航空发动机镍基高温合金最重要的强化相,其亚晶格上合金体系组成元素的原子占位配置对热-力环境下服役性能起决定性作用。针对L1_(2)-Ni_(3)Al内不同亚晶格上原子占位的时-空信息追踪与第三合金化元素的占位... L1_(2)晶格结构Ni_(3)Al相为航空发动机镍基高温合金最重要的强化相,其亚晶格上合金体系组成元素的原子占位配置对热-力环境下服役性能起决定性作用。针对L1_(2)-Ni_(3)Al内不同亚晶格上原子占位的时-空信息追踪与第三合金化元素的占位能力评估,通过求解微观扩散动力学方程,构建三元合金体系相场模型,得到单晶格格点原子密度分布,研究了经FCC→L1_(2)+D022相变路径后的Ni-Al-Cr与Ni-Al-V沉淀相L1_(2)-Ni_(3)Al中的原子占位。结果表明,平衡期占位通过与时间相关的有序化过程消除相变早期的同相/异相竞争生长,以及界面迁移对亚晶格上原子占位带来的随机波动性影响;Ni-Al-Cr与Ni-Al-V中Ni_(3)Al相均为复合金属间化合物相,Ni、Al亚晶格上反位、替位为双溶质比的函数;Cr、V添加对Ni_(3)Al中不同亚晶格的反位、替位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性,与晶格类型、缺陷类型以及组元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_(2)结构 Ni_(3)al 亚晶格原子占位 固态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基分子筛催化剂应用于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和N_(2)O直接催化分解反应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明淑君 李新楠 +4 位作者 庞磊 苏长罗 程春晖 杨小东 李涛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7-112,共16页
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_(x))和氧化亚氮(N_(2)O)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危害。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技术是当前控制柴油车尾气中NO_(x)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而N_(2)O的直接催化分解(简称“N_(2)O分解”)则被认为... 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_(x))和氧化亚氮(N_(2)O)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危害。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技术是当前控制柴油车尾气中NO_(x)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而N_(2)O的直接催化分解(简称“N_(2)O分解”)则被认为是减少N_(2)O排放的最具潜力的技术。这两种技术的核心均依赖于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Fe基分子筛催化剂在NH_(3)-SCR和N_(2)O分解反应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催化性能,为实现NO_(x)和N_(2)O的同步高效去除提供了一条有前途的路径。综述了Fe基分子筛催化剂在NH_(3)-SCR和N_(2)O分解反应中的催化机理,探讨了Fe基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拓扑结构、助剂金属掺杂,以及反应环境中共存气体对其理化性质、NH_(3)-SCR活性和N_(2)O分解性能的影响。具体而言,Fe基分子筛催化剂的Fe物种形成与分布受到制备方法和分子筛拓扑结构的显著影响。助剂金属的引入不仅能够增大催化剂的酸性位点含量,还能改善Fe物种的分散性,从而优化其催化性能。此外,共存气体(如NO、O_(2)和H2O)对Fe基分子筛催化剂的N_(2)O分解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对Fe基分子筛催化剂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对催化剂设计优化与性能提升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基分子筛催化剂 NH_(3)-SCR N_(2)o直接催化分解 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其对Al^(3+)、Fe^(3+)的荧光检测性质
10
作者 宋合兴 江旭滢 +3 位作者 任娜娜 丁要蝶 王雅茹 孙赞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87-1894,共8页
在水热条件下,以硝酸铅为金属源,1-萘甲酸(Hna)、4,4′-二甲基-2,2′-联吡啶(Dmbpy)为配体合成了一例双核铅配合物[Pb_(2)(na)_(4)(Hna)_(2)(Dmbpy)_(2)],并通过元素分析(EA)、X-射线单晶衍射(SXRD)、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IR... 在水热条件下,以硝酸铅为金属源,1-萘甲酸(Hna)、4,4′-二甲基-2,2′-联吡啶(Dmbpy)为配体合成了一例双核铅配合物[Pb_(2)(na)_(4)(Hna)_(2)(Dmbpy)_(2)],并通过元素分析(EA)、X-射线单晶衍射(SXRD)、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IR)和热重分析(TGA)进行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中心金属Pb(Ⅱ)位于七配位的畸形五角双锥构型中,结构单元通过分子间C—H…O氢键、π…π堆积作用以及C—H…π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固态荧光测试发现该配合物在334 nm的激发波长下,最大发射波长为380 nm。金属离子荧光传感与抗干扰实验表明,该配合物不仅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Al^(3+)能增强该配合物的荧光且增强常数为6.34×10^(4) M^(-1),检出限为0.09μM;Fe^(3+)能淬灭该配合物的荧光且淬灭常数为2.42×10^(4) M^(-1),检出限为0.24μM,同时探讨了该配合物的荧光增强/淬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配合物 晶体结构 固态发射 荧光识别 al^(3+) f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3)Al-Ni_(3)V-V_(2)C-AlCV_(2)复合材料在不同气氛中的摩擦磨损性能
11
作者 邓源 王振生 +2 位作者 王文韫 李海星 朱行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68,共7页
以纯镍、纯铝、纯铌、纯碳和18Al-82V中间合金为原料,采用真空熔炼方法制备出Ni_(3)Al-Ni_(3)V-V_(2)C-AlCV_(2)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硬度以及在不同气氛(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摩擦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并与Ni_(3)Al... 以纯镍、纯铝、纯铌、纯碳和18Al-82V中间合金为原料,采用真空熔炼方法制备出Ni_(3)Al-Ni_(3)V-V_(2)C-AlCV_(2)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硬度以及在不同气氛(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摩擦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并与Ni_(3)Al-Ni_(3)V合金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由块状Ni_(3)Al相和网状Ni_(3)Al+Ni_(3)V基体相以及原位内生V_(2)C相、AlCV_(2)相构成;一部分碳和铌固溶于Ni_(3)Al相和Ni_(3)V相中起到固溶强化作用,另一部分碳与钒、铝生成V_(2)C相和AlCV_(2)相起到弥散强化作用,使得复合材料的硬度(550 HV)高于Ni_(3)Al-Ni_(3)V合金(509 HV);在大气气氛中复合材料的平均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低于Ni_(3)Al-Ni_(3)V合金,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在二氧化碳气氛中最大,大气气氛中次之,氧气气氛中最小;在大气和氧气气氛中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硬度相似,分别为706,711 HV,均高于在二氧化碳气氛中(670 HV);复合材料在氧气气氛中的磨损机制主要为氧化磨损,在大气气氛中主要为氧化磨损和环境致脆诱导的疲劳磨损,在二氧化碳气氛中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_(3)al-Ni_(3)V-V_(2)C-alCV_(2)复合材料 不同气氛 摩擦磨损性能 硬度 氧化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增强Al/Gd_(2)O_(3)双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杰 张鹏 +2 位作者 樊文浩 廉旭鹏 戎婕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39,144,共5页
为了屏蔽中子与γ射线的危害,在Al/Gd_(2)O_(3)材料中加入W并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制成Al/W/Gd_(2)O_(3)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和XRD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物相结构;利用蒙特卡罗统计试验方法和粒子传输软件MCNP5对Al/W/Gd_(2)O_... 为了屏蔽中子与γ射线的危害,在Al/Gd_(2)O_(3)材料中加入W并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制成Al/W/Gd_(2)O_(3)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和XRD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物相结构;利用蒙特卡罗统计试验方法和粒子传输软件MCNP5对Al/W/Gd_(2)O_(3)复合材料屏蔽中子和γ射线的性能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与原铝基复合材料相比,Al/W/Gd_(2)O_(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优异、抗拉强度提高;拉伸断口形貌表明,复合材料断裂模式为穿晶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W/Gd_(2)o_(3)屏蔽复合材料 MCNP5 放电等离子烧结 中子与γ射线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基体超音速等离子喷涂Al-Al_(2)O_(3)复合涂层组织与耐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任东亭 王文权 +2 位作者 张新戈 杜文博 朱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07-213,共7页
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差,在工程应用中往往因腐蚀而发生失效,通过表面工程技术对镁合金进行表面改性或防护,是工程应用中采用的重要手段。本工作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Supersonic plasma spray,SPS)工艺在AZ61镁合金表面制备Al-Al_(2)O_(3... 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差,在工程应用中往往因腐蚀而发生失效,通过表面工程技术对镁合金进行表面改性或防护,是工程应用中采用的重要手段。本工作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Supersonic plasma spray,SPS)工艺在AZ61镁合金表面制备Al-Al_(2)O_(3)复合涂层,其中Al_(2)O_(3)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50%和70%(下文简称AA30、AA50、AA70)。研究了Al_(2)O_(3)含量对Al-Al_(2)O_(3)复合涂层微观组织、孔隙率、电化学性能以及盐雾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的表面呈现熔滴铺展堆叠形成的浪花状形貌,粉末熔化充分,涂层内部结合紧密,各涂层均由Al、α-Al_(2)O_(3)和γ-Al_(2)O_(3)三种物相组成。AA70涂层的孔隙率较AA30和AA50明显升高,达到了6.71%;电化学极化试验研究表明,各涂层比AZ61镁合金基体表现出更高的电极电位和较低的自腐蚀电流密度,AZ61镁合金基体自腐蚀电流密度为5.144 mA·m^(-2),而AA30、AA50和AA70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2.950 mA·m^(-2)、3.084 mA·m^(-2)和2.496 mA·m^(-2),三种涂层相比母材AZ61表现出较低的电化学腐蚀速率。电化学阻抗测试结果表明,三种涂层的R ct达到了AZ61镁合金基体的两倍左右,显示出较低的阳极溶解活性。在盐雾试验中,AZ61镁合金基体产生大量的腐蚀产物和龟裂纹;涂层AA30和AA50由于腐蚀产物的积累产生了大量裂纹,在涂层与基体的界面处发生了电偶腐蚀,最终随着基体表面的腐蚀,涂层产生了剥落;涂层AA70腐蚀程度最小,表现出最佳的抗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等离子喷涂 al-al_(2)o_(3)复合涂层 镁合金 孔隙率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SiO_(2)复合纳米气凝胶材料耐高温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佳臻 徐长伟 +1 位作者 张忠伦 王明铭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4,共8页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六水合氯化铝(AlCl_(3)·6H_(2)O)作为混合前驱体,环氧丙烷作为网络诱捕剂,在不添加螯合剂情况下,采用溶胶-凝胶工艺与CO_(2)超临界干燥法制备出了不同摩尔比的Al_(2)O_(3)-SiO_(2)复合气凝胶。对样品分别进...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六水合氯化铝(AlCl_(3)·6H_(2)O)作为混合前驱体,环氧丙烷作为网络诱捕剂,在不添加螯合剂情况下,采用溶胶-凝胶工艺与CO_(2)超临界干燥法制备出了不同摩尔比的Al_(2)O_(3)-SiO_(2)复合气凝胶。对样品分别进行600℃、800℃、1000℃和1200℃热处理,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积分析仪、热重差热分析仪等仪器对Al_(2)O_(3)-SiO_(2)复合气凝胶的微观形貌、结构及热稳定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AlCl_(3)·6H_(2)O∶TEOS=8∶1时,Al_(2)O_(3)-SiO_(2)气凝胶样品在1000℃和1200℃热处理后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0621 W/m·K和0.0803 W/m·K,在1000℃以上热处理后,孔径更加均匀,保留了较好的介孔结构;并且不同的热处理温度延缓了晶型转变,在常温和1200℃条件下,样品比表面积分别为617.14 m^(2)/g和102.9 m^(2)/g,为均匀的介孔结构(孔直径为8~32 nm),孔径低于常温下空气的平均自由程,在1200℃热处理后,样品总失重率为16.3%,具有较好的高温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铝复合气凝胶 热处理 微观结构 热稳定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热变形模型对比分析
15
作者 郝朋程 张兵 +6 位作者 张志娟 赵田丽 刘广龙 陈乐 徐依 蔡军 王快社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8,共12页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25~400℃、应变速率为0.01~10s^(-1)和真应变为0.85的条件下,对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进行了热压缩试验,研究其热变形行为,建立了应变补偿的Arrhenius (SCA)、修正的Jo...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25~400℃、应变速率为0.01~10s^(-1)和真应变为0.85的条件下,对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进行了热压缩试验,研究其热变形行为,建立了应变补偿的Arrhenius (SCA)、修正的Johnson-Cook (MJC)和修正的Zerilli-Armstrong (MZA) 3种本构模型,并对流变应力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层状复合材料流变应力呈加工硬化型,并随温度升高或应变速率降低而降低;在100℃/0.5s^(-1)、200℃/0.1s^(-1)和300℃/0.1s^(-1)条件下,层状复合材料组元层间变形较为协调;3种本构模型中,MZA模型的相关系数最高,R为0.99085、平均绝对相对误差最低,e_(AARE)为0.046966,更适合描述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60al/al-al_(2)o_(3)/1060al层状铝基复合材料 流变应力 宏观形貌 本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载体Al_2O_3对Fe_2O_3及CuO氧载体煤化学链燃烧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保文 赵海波 +3 位作者 郑瑛 柳朝晖 郑楚光 晏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53-61,共9页
氧载体是煤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基础,惰性载体则是其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以Al2O3作为典型惰性载体,采用热重分析仪、红外频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以及X衍射仪,对六盘水贫煤与Fe2O3、CuO基氧载体的反应进行了详细... 氧载体是煤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基础,惰性载体则是其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以Al2O3作为典型惰性载体,采用热重分析仪、红外频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以及X衍射仪,对六盘水贫煤与Fe2O3、CuO基氧载体的反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发现,Al2O3的引入,使得Fe2O3、CuO基氧载体表面积增大、孔径分布更为优化,而且对氧载体与六盘水贫煤一次热解产物的反应是有利的,能够促进氧载体中更多晶格氧的传递,Fe2O3基氧载体中有更多的Fe2O3还原为低于Fe3O4价态的氧化物,而CuO基氧载体中CuO除了还原为Cu、Cu2O外,其中的CuAl2O4也有一定的反应活性,被还原为CuAlO2。与LPS煤反应时,Fe2O3深度还原产物与部分Al2O3及煤中的SiO2反应生成Fe3Al2(SiO4)3,而CuO则与Al2O3及六盘水贫煤反应生成了(Cu0.215Mg1.785)(Al4Si5O18)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捕获 化学链燃烧 fe2o3、Cuo氧载体 惰性载体al2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对Fe-Al/Al_2O_3复合材料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爱民 孙康宁 +2 位作者 张玉军 李静 尹衍升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21-24,共4页
用多元机械合金化和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添加 Cr的 Fe- Al/ Al2 O3复合材料 ,经力学性能测试及 X射线衍射、能谱和透射电镜分析表明 ,含有适量 Cr的 Fe- Al/ Al2 O3复合材料断裂韧性大大提高 ,最高可达 15 .0 0 MPa· m1 /2以上。并... 用多元机械合金化和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添加 Cr的 Fe- Al/ Al2 O3复合材料 ,经力学性能测试及 X射线衍射、能谱和透射电镜分析表明 ,含有适量 Cr的 Fe- Al/ Al2 O3复合材料断裂韧性大大提高 ,最高可达 15 .0 0 MPa· m1 /2以上。并且在复合材料中形成了棒晶和“N”型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al2o3 复合材料 CR 韧性 铁铝合金 氧化铝陶瓷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法纳米Fe_3Al/Al_2O_3梯度涂层在钢板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金升 张贤军 +3 位作者 贺中国 郝秀红 王彦敏 李嘉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61-64,共4页
利用激光熔覆法在45#钢板上制备了纳米Fe3Al/Al2O3梯度涂层。利用扫描电镜对涂层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用HDX-l000数字式显微硬度计测试梯度涂层的显微硬度,用MM200磨损实验机进行干滑动磨损试验,用焊点热电偶法测试涂层材料的热障性能,进... 利用激光熔覆法在45#钢板上制备了纳米Fe3Al/Al2O3梯度涂层。利用扫描电镜对涂层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用HDX-l000数字式显微硬度计测试梯度涂层的显微硬度,用MM200磨损实验机进行干滑动磨损试验,用焊点热电偶法测试涂层材料的热障性能,进行抗热震试验以反映和表征梯度涂层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和耐久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得梯度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均呈梯度变化,硬度、耐磨性、热障性能、耐氧化腐蚀性能均有显著提高,具备涂层材料的功能优势,梯度涂层材料抗热震性优良,提高了涂层结合强度,从而可保障功能梯度材料作为工程材料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 fe3al/al2o3 梯度涂层 显微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O_3/Al_2O_3氧载体用于甲烷化学链燃烧:负载量与制备方法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自松 魏永刚 +3 位作者 李孔斋 王华 祝星 杜云鹏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84-1392,共9页
以不同方法制备了系列Fe2O3/Al2O3氧载体,采用XRD、H2-TPR、CH4-TPR、O2-TPD和BET等分析技术对氧载体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Fe2O3负载量氧载体的甲烷化学链燃烧性能,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对Fe2O3/Al2O3氧载体结构、反应性和产物选择性的... 以不同方法制备了系列Fe2O3/Al2O3氧载体,采用XRD、H2-TPR、CH4-TPR、O2-TPD和BET等分析技术对氧载体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Fe2O3负载量氧载体的甲烷化学链燃烧性能,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对Fe2O3/Al2O3氧载体结构、反应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e2O3负载量对氧载体活性及产物中CO2选择性的影响较大,负载量较低时氧载体活性较低且引起甲烷部分氧化产物CO含量增加。制备方法亦对氧载体与甲烷的反应活性有所影响,整体上共沉淀法制备的质量分数60%Fe2O3/Al2O3氧载体具有较高的氧化活性和化学链循环稳定性。其在反应温度850℃、反应时间15 min、30次循环后甲烷转化率及产物中CO2选择性均未见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化学链燃烧 fe2o3 al2o3氧载体 负载量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_(0·67)Zr_(0·33)O_2对CH_4燃烧催化剂Fe_2O_3/Al_2O_3的改性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清泉 张丽娟 +2 位作者 陈耀强 王敏 龚茂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04-1708,共5页
固定n(Ce)/n(Zr)比为0·67/0·33,用共沉淀法制得一系列CeO2-ZrO2-Al2O3固溶体.采用这些固溶体作载体,以Fe2O3为活性组分,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催化剂.BET结果显示,将适量Ce0·67Zr0·33O2引入到Al2O3载体中有助于催化... 固定n(Ce)/n(Zr)比为0·67/0·33,用共沉淀法制得一系列CeO2-ZrO2-Al2O3固溶体.采用这些固溶体作载体,以Fe2O3为活性组分,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催化剂.BET结果显示,将适量Ce0·67Zr0·33O2引入到Al2O3载体中有助于催化剂保持较高的比表面积.TPR结果显示,载体中引入适量的Ce0·67Zr0·33O2可以改善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XRD结果表明,Fe2O3在CeO2-ZrO2-Al2O3载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分散状况,老化前后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基本无明显变化.特别是当载体中m(Ce0·67Zr0·33O2)∶m(Al2O3)的值为1∶2时,Fe2O3/CeO2-ZrO2-Al2O3催化剂在甲烷催化燃烧中显示出最佳的催化性能和抗高温老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2-Zro2-al2o3 fe2o3系整体式催化剂 甲烷催化燃烧 催化性能 抗高温老化 fe2o3/al2o3 燃烧催化剂 改性作用 CH4 氧化还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