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活性剂对制备纳米(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马运柱 黄伯云 范景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36-741,共6页
研究了Zeta电位、pH值以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N,N—二甲基甲酰胺和聚乙二醇 1000这3种表面活性剂对含(W,Ni,Fe)盐溶胶体系中颗粒粒度的影响,并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对制备纳米级(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作用;采用DELSA440SXAnalyzerCo... 研究了Zeta电位、pH值以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N,N—二甲基甲酰胺和聚乙二醇 1000这3种表面活性剂对含(W,Ni,Fe)盐溶胶体系中颗粒粒度的影响,并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对制备纳米级(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作用;采用DELSA440SXAnalyzerControl粒度分析仪测试溶胶中颗粒尺寸和颗粒表面的Zeta电位;并用高倍扫描电镜(SEM)观察经喷雾干燥和煅烧处理后复合粉末的形貌。研究结果表明:(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表面的Zeta电位的绝对值呈现出增大→减小→增大→减小的趋势,体系的等电点为6.6;添加表面活性剂使体系的Zeta电位产生了漂移,当加入0.6g·L-1的聚乙二醇 1000时,体系的等电点为5.3;3种表面活性剂对(W,Ni,Fe)溶胶体系的作用从小到大的顺序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N,N—二甲基甲酰胺,聚乙二醇 1000;与未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喷雾干燥粉末相比,添加0.6g·L-1的聚乙二醇 1000并经煅烧处理后的复合氧化物粉末颗粒细,颗粒分散均匀,颗粒为球形或近球形。此外,建立了粉末颗粒在干燥过程中受毛细管作用力的模型,并对表面活性剂在粉末干燥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ZETA电位 分散性 纳米颗粒 (W Ni fe)复合氧化物粉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驱体溶液对(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制备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马运柱 黄伯云 +1 位作者 刘文胜 范景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研究前驱体溶液状态对喷雾干燥法制备(W, Ni, Fe)复合氧化物粉末特性的影响. 采用高倍扫描电镜对所制备的复合粉末进行形貌观察, 并对所制得复合氧化物粉末的Fsss粒度, 比表面, W、 Ni和Fe含量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在... 研究前驱体溶液状态对喷雾干燥法制备(W, Ni, Fe)复合氧化物粉末特性的影响. 采用高倍扫描电镜对所制备的复合粉末进行形貌观察, 并对所制得复合氧化物粉末的Fsss粒度, 比表面, W、 Ni和Fe含量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在质量分数为20%的(W, Ni, Fe)混合盐溶液中添加0.6 g/L 聚乙二醇-1000所配制的溶胶作为前驱体溶液制备的粉末特性最好, 制得一次颗粒粒度细小(为40~50 nm)、分布均匀、分散性好、非晶化显著且大部分为球形的纳米级(W, Ni, Fe)复合氧化物粉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 Ni fe)复合氧化物粉末 纳米级粉末 喷雾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和钇对氢气还原(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马运柱 黄伯云 +2 位作者 范景莲 熊翔 汪登龙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551-1556,共6页
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为原料,在700℃、保温90min的条件下进行还原,研究了镧和钇对氢气还原(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影响。采用XRD、高倍TEM和SEM分别对还原后的复合粉末进行了物相分析、晶粒尺寸计算和形貌观察... 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为原料,在700℃、保温90min的条件下进行还原,研究了镧和钇对氢气还原(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影响。采用XRD、高倍TEM和SEM分别对还原后的复合粉末进行了物相分析、晶粒尺寸计算和形貌观察,并对还原后复合粉末的Fsss粒度、比表面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加稀土元素时,还原粉末由钨和γ (Ni,Fe)两相组成,添加一定量的镧或钇后,还原粉末中分别出现了新相La(Ni0.75W0.25)O3或Y(Ni0.75W0.25)O3;未添加稀土元素时,颗粒为球形,添加一定量的稀土元素时,颗粒变为近球形或多面体,并随着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加,稀土元素对颗粒形貌的影响增大;当90W 7Ni 3Fe复合粉末中的稀土元素含量为00.8%时,随着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加,粉末dBET粒度、Fsss粒度和晶粒尺寸均显著降低,且粉末的分散性也明显提高;当添加相同含量的稀土元素时,对粉末性能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是钇>La Y(混合稀土)>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 氢气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还原(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物相变化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马运柱 黄伯云 +2 位作者 刘文胜 熊翔 汪登龙 《粉末冶金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9-262,共4页
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为原料,在300~800 ℃间的不同温度点保温90 min的条件下用氢气进行还原.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高倍扫描电镜对还原粉末进行了物相分析和形貌观察,并用TC-436氮/氧分析仪对还原粉末的氧含量... 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为原料,在300~800 ℃间的不同温度点保温90 min的条件下用氢气进行还原.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高倍扫描电镜对还原粉末进行了物相分析和形貌观察,并用TC-436氮/氧分析仪对还原粉末的氧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300~350 ℃时,出现Ni相;400~450 ℃时,出现Fe相;在450 ℃时出现γ-(Ni,Fe)相;500 ℃时出现W相;600 ℃时形成稳定的W相和γ-(Ni,Fe)相; 在300~650 ℃间氧含量随温度的升高由20.77 %降至0.46%,并在700~800 ℃基本平衡在0.20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i—fe复合粉末 H2还原 复合氧化物粉末 动力学特征 氢气还原 NI 物相变化 X射线衍射仪 喷雾干燥法 形貌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还原工艺 被引量:4
5
作者 马运柱 黄伯云 +3 位作者 范景莲 熊翔 魏定池 汪登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20,共5页
利用两阶段还原法对W Ni Fe复合氧化物粉末进行还原,控制还原工艺的参数制得纳米级W Ni Fe复合粉末。采用XRD对粉末进行物相分析,并计算晶粒尺寸;采用高倍SEM观察粉末形貌;对复合粉末的费氏粒度、比表面面积、氧含量等进行测定与分析,... 利用两阶段还原法对W Ni Fe复合氧化物粉末进行还原,控制还原工艺的参数制得纳米级W Ni Fe复合粉末。采用XRD对粉末进行物相分析,并计算晶粒尺寸;采用高倍SEM观察粉末形貌;对复合粉末的费氏粒度、比表面面积、氧含量等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对粉末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还原温度高于600℃时制得的复合粉末由W和(Ni,Fe)两相组成;粉末颗粒呈球形或近球形;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都对W Ni Fe复合粉末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当还原温度为700℃,还原时间为90min时,制备的颗粒为平均费氏粒度低于0.65μm,平均BET粒度小于100nm,晶粒粒径小于30nm,粉末氧含量小于0.23%的纳米级W Ni Fe复合粉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i-fe粉末 复合氧化物粉末 两阶段还原法 还原工艺 费氏粒度 比表面面积 钨基复合粉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的制备 被引量:1
6
作者 马运柱 黄伯云 +2 位作者 范景莲 熊翔 汪登龙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67,71,共4页
通过适当的溶液配制 ,并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 (W ,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对复合氧化物粉末进行煅烧、超声分散得到纳米级 (W ,Ni ,Fe)复合氧化物粉末 ;使用X射线衍射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不同煅烧温度处理的复合氧化物粉末进行了... 通过适当的溶液配制 ,并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 (W ,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对复合氧化物粉末进行煅烧、超声分散得到纳米级 (W ,Ni ,Fe)复合氧化物粉末 ;使用X射线衍射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不同煅烧温度处理的复合氧化物粉末进行了物相分析和形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喷雾干燥法制得的复合氧化物粉末各种组元是在原子水平上的均匀混合 ,且非晶化程度高 ;40 0℃煅烧处理后粉末颗粒中各组元还是处于非晶化状态 ;60 0℃煅烧处理后 ,粉末颗粒物相的主要存在形式为WO3(单斜系 )、WO3(六方系 )和NiWO4 ;复合粉末BET粒度为 80 .1nm ,复合粉末Fsss粒度为 0 .42 μm ;粉末颗粒为球形或近球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干燥 纳米级粉末 (W Ni fe)粉末 复合氧化物粉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La_(0.6)Sr_(0.4)Fe_(0.8)Co_(0.2)O_3的合成与电学性能 被引量:5
7
作者 黄端平 徐庆 +2 位作者 陈文 王皓 袁润章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39-1044,共6页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GNP)法合成出La0.6Sr0.4Fe0.8Co0.2O3超细粉体,探讨各因素对产物的晶体结构和显微形貌的影响,研究烧成温度对电导率的影响.研究表明,G/Mn+控制在2.0—3.0、热处理温度为750℃是最佳的合成条件,1200℃烧成样品具有最...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GNP)法合成出La0.6Sr0.4Fe0.8Co0.2O3超细粉体,探讨各因素对产物的晶体结构和显微形貌的影响,研究烧成温度对电导率的影响.研究表明,G/Mn+控制在2.0—3.0、热处理温度为750℃是最佳的合成条件,1200℃烧成样品具有最优良的电性能.在室温~900℃温度范围内,样品的电导率在600℃附近出现最大值,低温段的导电行为符合小极化子导电机制.与常规固相法相比,GNP法制备样品具有更好的烧结活性和导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0.6Sr0.4fe0.8Co0.2O3 钙钛矿复合氧化物 甘氨酸-硝酸盐法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Fe-Co-Bi-Mn-Mo复合氧化物选择性催化氧化异丁烯 被引量:5
8
作者 余长林 蔡铁军 +2 位作者 邓谦 彭振山 龙云飞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55-856,F003,共3页
Mixed oxide catalyst Cs 0 1 Fe 2Co 6BiMnMo 12 O x was prepared by the interprecipitation method,then the catalyst was calcin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elective oxidation of isobutene was carried out in a fixed bed r... Mixed oxide catalyst Cs 0 1 Fe 2Co 6BiMnMo 12 O x was prepared by the interprecipitation method,then the catalyst was calcin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elective oxidation of isobutene was carried out in a fixed bed reacto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alyst has high catalytic activity.Under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n( C = 4)∶n(O 2)=1∶2 1∶4,space velocity=180h 1 ,T=360℃),the yield of methacrolein and methacrylic reached 80%,8%,respectively.The total yields of liquid products(methacrolein,methacrylic acid and acetic acid)reached about 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 fe Co Bi Mn MO 复合氧化物 催化剂 选择性催化氧化 异丁烯 甲基丙烯醛 甲基丙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o/Fe水滑石衍生的复合氧化物催化高氯酸铵热分解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洪博 黄志勇 +1 位作者 郭冰之 矫庆泽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77-1083,共7页
以Cu/C0/Fe水滑石(Cu/Co/Fe-LDHs)为前驱体经过焙烧制备了Cu/Co/Fe复合氧化物fCu/C0/Fe.MOs)。利用DTA和TG-MS研究了Cu/Co/Fe—MOs作为新型催化剂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Co/Fe.MOs呈现为CuFe2O4和... 以Cu/C0/Fe水滑石(Cu/Co/Fe-LDHs)为前驱体经过焙烧制备了Cu/Co/Fe复合氧化物fCu/C0/Fe.MOs)。利用DTA和TG-MS研究了Cu/Co/Fe—MOs作为新型催化剂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Co/Fe.MOs呈现为CuFe2O4和(CoFe2)O。晶相,具有70~110m2·g-1。的比表面积。晶粒大小均匀,尺寸在20—30nm。添加4wt%的400℃焙烧得到的Cu/Co/Fe—MOs催化剂使高氯酸铵热分解反应的温度降低了139℃。Cu/C0/Fe.MOs是通过吸附在金属氧化物表面的超氧离子(O2-)来加速高氯酸铵热分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o/fe复合氧化物 高氯酸铵 热分解 水滑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O_3/ZnO复合氧化物气敏元件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元隆 钟荣 胡继豹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4-106,共3页
以Fe2O3和ZnO为原料,直接混合烧结制得7种不同烧结温度和原料配比的Fe2O3/ZnO复合氧化物元件,并对其进行气敏性能测试,结果发现:不同烧结温度和原料配比的Fe2O3/ZnO复合氧化物元件对不同的气体有不同的气敏性,烧结温度为800℃,Fe2O3∶Zn... 以Fe2O3和ZnO为原料,直接混合烧结制得7种不同烧结温度和原料配比的Fe2O3/ZnO复合氧化物元件,并对其进行气敏性能测试,结果发现:不同烧结温度和原料配比的Fe2O3/ZnO复合氧化物元件对不同的气体有不同的气敏性,烧结温度为800℃,Fe2O3∶ZnO摩尔比为0.5∶1的气敏元件对硫化氢具有较好的气敏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气敏元件 生态环境材料 fe2O3 Z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的气相爆轰制备 被引量:2
11
作者 孔祥清 朱凯泽 +2 位作者 曲艳东 孙从煌 高化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共4页
介绍了以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为爆炸源,在爆轰管内置铁片,同时以四氯化硅为前驱体,制备纳米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粉末的气相爆轰合成方法;并探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SiO_2-Fe_2O_3复合纳米氧化物的影响。利用XRD、XRF及TEM对其组成、... 介绍了以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为爆炸源,在爆轰管内置铁片,同时以四氯化硅为前驱体,制备纳米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粉末的气相爆轰合成方法;并探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SiO_2-Fe_2O_3复合纳米氧化物的影响。利用XRD、XRF及TEM对其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气相爆轰法可以制备出纯度高、分散性较好、颗粒形状为标准球形、平均粒径约50 nm、呈典型的层包覆式结构的纳米SiO_2-Fe_2O_3复合氧化物。并且发现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纳米复合氧化物粉末分散性变好,晶粒尺寸变得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爆轰 SiO2-fe2O3复合氧化物 纳米粉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锻造Al_(2)O_(3)颗粒增强Fe–Ni–Mo–C–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旭 史思阳 +5 位作者 张腾雨 田谨 吴亚科 王邃 赵振智 江峰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2,共8页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态下不添加增强颗粒的单一Q61,调质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38增至HRC 39.8,屈服强度从1106 MPa增至1121 MPa,延伸率从12%降至6.5%;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61.5增至HRC 63.2,磨损率从5.27×10^(-6)mm^(3)·m^(-1)·N^(-1)降至3.08×10^(-6)mm^(3)·m^(-1)·N^(-1),低于对比试验用的典型齿轮材料40Cr的磨损率(3.34×10^(-6)mm^(3)·m^(-1)·N^(-1))。当Al_(2)O_(3)质量分数大于0.15%时,Al_(2)O_(3)颗粒逐渐偏聚,虽然调质态下复合材料屈服强度仍继续小幅增加,但塑性严重退化,且淬火态复合材料磨损率增加,耐磨性变差。综合来看,添加0.15%Al_(2)O_(3)颗粒强化Q61复合材料在调质态下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而在淬火态下表现出良好的抗摩擦磨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锻造 fe–Ni–Mo–C–Cu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摩擦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滑石基Ni(Mn,Cu)Fe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低温NH3-SCR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次超 杜亚丽 +2 位作者 杨宝拴 邹春蕾 吴旭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2-892,共11页
为了提升NiFe复合氧化物(NiFe-LDO)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性能,采用尿素水热分解法将过渡金属Mn和Cu原位引进NiFe类水滑石(NiFe-LDH)层板,借助Ni(Mn,Cu)Fe类水滑石(Ni(Mn,Cu)Fe-LDH)经500℃焙烧衍生构筑Ni(Mn,Cu)Fe复合氧化物(Ni(Mn,Cu)Fe-L... 为了提升NiFe复合氧化物(NiFe-LDO)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性能,采用尿素水热分解法将过渡金属Mn和Cu原位引进NiFe类水滑石(NiFe-LDH)层板,借助Ni(Mn,Cu)Fe类水滑石(Ni(Mn,Cu)Fe-LDH)经500℃焙烧衍生构筑Ni(Mn,Cu)Fe复合氧化物(Ni(Mn,Cu)Fe-LDO)催化剂,考察协同功能组分Mn和Cu原位引入NiFe-LDH对衍生构筑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低温脱硝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Mn和Cu掺杂衍生构筑的Ni(Mn,Cu)Fe-LDO催化剂呈现出更好的低温脱硝性能,NiCuFe-LDO催化剂在210~360℃时,NO转化率均超过90%,N2选择性可达95%以上;而NiMnFe-LDO催化剂在150℃时NO转化率可达90%,180℃时NO转化率接近99%,150~360℃活性温窗范围内催化剂的N2选择性均可以稳定在96%以上,同时,其还呈现较好的高空速适应性和较强的抗水抗硫性能;Mn和Cu的引入不同程度地优化了Ni(Mn,Cu)Fe-LDO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和酸碱性,这是因为Ni3+和Mn3+间的电子转移加速了催化剂表面氧化还原循环,导致NiMnFe-LDO具有更优异的低温NH3-SCR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滑石 Ni(Mn Cu)fe复合氧化物 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 氧化物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年产10t纳米级铟锡复合氧化物粉末项目报批立项
14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16,共1页
该项目建设周期2006-2007年,投资总额为1300万元,目前正报批立项。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粉末 立项 项目 纳米级 广西 建设周期 投资总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90W-7Ni-3Fe复合粉末的烧结特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运柱 黄伯云 +2 位作者 范景莲 熊翔 汪登龙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382-1388,共7页
以喷雾干燥 H2还原法制备的纳米级90W 7Ni 3Fe复合粉末为原料,采用模压成型并在800℃保温120min的条件下对试样进行预烧,研究了试样在不同烧结温度和不同烧结时间下的烧结特性,采用高倍SEM和光学金相分别对断口进行了形貌观察和钨晶粒测... 以喷雾干燥 H2还原法制备的纳米级90W 7Ni 3Fe复合粉末为原料,采用模压成型并在800℃保温120min的条件下对试样进行预烧,研究了试样在不同烧结温度和不同烧结时间下的烧结特性,采用高倍SEM和光学金相分别对断口进行了形貌观察和钨晶粒测试;对烧结样的相对密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等性能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保温时间为120min时,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试样的性能有显著的变化,当烧结温度为1390℃时,试样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都达到一个极大值,分别为900MPa和13%,此时试样的相对密度为99.0%;当烧结温度为1390℃时,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试样的性能也有显著的变化,试样的抗拉强度、延伸率和相对密度都达到一个极大值;平均钨晶粒度为15~20μm,钨晶粒呈球形或近球形;复合粉末烧结活性高,比传统烧结温度降低80~120℃;试样中出现了W30.73Ni40.21Fe29.06过渡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W-7Ni-3fe合金 纳米粉末 复合粉末 烧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炭黑/磁性氧化物复合吸波剂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书春 黄真浩 +4 位作者 金佥 陈晓浪 王良辉 陈海路 张楠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38,共4页
分别选用Fe3O4、Co2O3和NiO粉末与导电炭黑(V7-CB)复配,制得了3类复合吸波剂。对3类产物的吸波性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所选用的3种磁性氧化物中,Fe3O4是改善V7-CB吸波性能的最佳材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复合工艺对V7-CB/F... 分别选用Fe3O4、Co2O3和NiO粉末与导电炭黑(V7-CB)复配,制得了3类复合吸波剂。对3类产物的吸波性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所选用的3种磁性氧化物中,Fe3O4是改善V7-CB吸波性能的最佳材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复合工艺对V7-CB/Fe3O4复合吸波剂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手工复合工艺相比,球磨复合工艺可显著提升Fe3O4与V7-CB的复合均匀性及复合产物的吸波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炭黑 磁性氧化物 V7-CB/fe3O4复合吸波剂 手工复合 球磨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W-Ni-Fe复合粉末的制备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运柱 黄伯云 +2 位作者 范景莲 熊翔 汪登龙 《粉末冶金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3,共4页
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W Ni Fe复合氧化物粉末为原料 ,在 70 0℃、保温 90min的条件下进行还原 ,制得了纳米级 90W 7Ni 3Fe复合粉末 ,并研究了不同稀土La含量对还原制备纳米级W Ni Fe复合粉末性能的影响 ;采用XRD及SEM分别对所制备的复合... 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W Ni Fe复合氧化物粉末为原料 ,在 70 0℃、保温 90min的条件下进行还原 ,制得了纳米级 90W 7Ni 3Fe复合粉末 ,并研究了不同稀土La含量对还原制备纳米级W Ni Fe复合粉末性能的影响 ;采用XRD及SEM分别对所制备的复合粉末进行了物相分析、晶粒尺寸测试和形貌观察 ;并对所制得复合粉末的Fsss粒度、比表面、氧含量、氮含量、碳含量等性能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加稀土La时所制得粉末的dBET 为 96 6nm、晶粒尺寸为 2 6 1nm、Fsss为 0 6 4 μm、氧含量为 0 2 3%、氮含量为0 17%、碳含量为 0 0 2 8% ,粉末颗粒为球形或近球形 ,还原粉末由W和γ (Ni,Fe)两相组成 ;添加一定量的稀土La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晶粒的长大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粉末的分散性 ;当La的质量分数在 0 0 8%范围内 (占 90W 7Ni 3Fe复合粉末的质量百分数 ) ,随着La含量的增高 ,粉末晶粒尺寸和颗粒粒度逐渐减小 ;添加 0 8%的La可以制得费氏粒度 (Fsss)小于 0 36 μm ,dBET小于 6 0nm ,晶粒尺寸小于 2 2nm的纳米级90W 7Ni 3Fe复合粉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级 制备 稀土La 还原 复合氧化物粉末 分散性 添加 复合粉末 碳含量 氧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等离子喷涂Fe-Ti-C复合粉末制备金属陶瓷涂层的组织形成机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海涛 张守全 +3 位作者 黄继华 朱警雷 张强 张华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6,共5页
以蔗糖为碳的前驱体、TiFe粉为原料制备Fe-Ti-C系反应热喷涂复合粉末,通过等离子喷涂沉积TiC/Fe金属陶瓷涂层,利用"淬熄试验"研究涂层组织形成机理。采用XRD和SEM分析喷涂粉末、涂层以及淬熄粒子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每个复... 以蔗糖为碳的前驱体、TiFe粉为原料制备Fe-Ti-C系反应热喷涂复合粉末,通过等离子喷涂沉积TiC/Fe金属陶瓷涂层,利用"淬熄试验"研究涂层组织形成机理。采用XRD和SEM分析喷涂粉末、涂层以及淬熄粒子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每个复合粉末团粒构成独立的反应单元,在喷涂飞行过程中首先出现Ti-Fe液相,然后整个团粒发生球化;熔化的团粒内部生成大量细小TiC颗粒,表层有少量TiC聚集,与基板碰撞后形成复合强化片层与TiC聚集片层交替叠加的涂层结构;随飞行距离增大,团粒外部TiC聚集层增厚,内部TiC颗粒减少,碰撞扁平化程度降低;最终涂层由TiC和Fe两相组成,大量亚微米级TiC颗粒呈内晶型均匀分布于Fe基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fe金属陶瓷涂层 fe-Ti-C复合粉末 组织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燃烧法合成复合氧化物及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林生岭 严豸明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3-287,共5页
用甘氨酸 硝酸盐燃烧合成法 ,制备镧锶镍复合氧化物的陶瓷粉末。按化学计量比 ,配制甘氨酸与硝酸盐水溶液。将先驱物加热蒸发过量水 ,产生一种粘稠溶液 ,再进一步加热使之自燃并迅速燃烧 ,制得了表面积较大的复合氧化物的陶瓷粉末。通... 用甘氨酸 硝酸盐燃烧合成法 ,制备镧锶镍复合氧化物的陶瓷粉末。按化学计量比 ,配制甘氨酸与硝酸盐水溶液。将先驱物加热蒸发过量水 ,产生一种粘稠溶液 ,再进一步加热使之自燃并迅速燃烧 ,制得了表面积较大的复合氧化物的陶瓷粉末。通过研究电极制备及测试 ,得到一系列循环伏安曲线。结果表明 :当催化剂与乙炔黑之比为 7∶3时 ,双功能氧电极有最大的催化电流。镍网和La0 .75 Sr0 .2 5 NiO3与乙炔黑组成的电极比镍网和乙炔黑电极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并详细讨论了氧还原和氧析出的电化学反应机理。报道了La0 .7Sr0 .3NiO3在充氧和未充氧时的电化学曲线 ,结果表明 :氧电极有双功能催化特性 ,但不是完全可逆。总结了LaxSr1-xNiO3电化学特性 ,当x =0 .1 5、0 .70、0 .75、1时 ,复合氧化物作为氧电极有明显的电催化特性。预测了该复合氧化物的陶瓷粉末在氧还原与氧析出电化学反应时的实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陶瓷粉末 甘氨酸燃烧法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 Mn二元氧化物强化活性铝硅酸盐矿物对Tl(Ⅰ)的去除及其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邹友琴 李群 +3 位作者 李卓悦 刘耀驰 李勇丽 章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2-1003,共12页
铊(Tl)对哺乳动物具有高毒性,Tl(Ⅰ)是其在水中常见稳定易迁移形态,难于处理.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将Fe、Mn氧化物负载于活性铝硅酸盐矿物(AAM)制得Fe Mn二元氧化物复合活性铝硅酸盐(FMAAM),并将其应用于水中Tl(Ⅰ)的去除.通过批量试验,... 铊(Tl)对哺乳动物具有高毒性,Tl(Ⅰ)是其在水中常见稳定易迁移形态,难于处理.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将Fe、Mn氧化物负载于活性铝硅酸盐矿物(AAM)制得Fe Mn二元氧化物复合活性铝硅酸盐(FMAAM),并将其应用于水中Tl(Ⅰ)的去除.通过批量试验,研究了FMAAM吸附剂用量、初始pH、离子浓度等因素对Tl(Ⅰ)去除的影响,并阐述了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在120min时,FMAAM对Tl(Ⅰ)的吸附达到平衡,且在pH为3~9的条件下,FMAAM对Tl(Ⅰ)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去除率都高于89.0%;FMAAM对Tl(Ⅰ)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其在293K(pH=7,1.00g/L)条件下,对Tl(Ⅰ)的最大吸附量为61.50mg/g.同时测定了FMAAM的比表面积(S_(BET))、平均孔径和总孔体积,其中,FMAAM的S_(BET)(36.830m^(2)/g)高于AAM的S_(BET)(0.165m^(2)/g),且相差200倍以上.根据X射线能谱(EDX)、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FMAAM对Tl(Ⅰ)的吸附机理为离子交换、络合反应和氧化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 Mn二元氧化物 铝硅酸盐矿物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