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Ⅲ)异化还原对聚磷菌厌氧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任丽平 张智 唐韵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123,共3页
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主要除磷功能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Fe(Ⅲ)的异化还原对菌株生长和除磷特性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Fe(Ⅲ)的质量浓度和不同pH值条件下的情况。实验表明,Fe(Ⅲ)的异化还原有利于菌株的生长,促进了菌株释磷和厌氧吸磷。... 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主要除磷功能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Fe(Ⅲ)的异化还原对菌株生长和除磷特性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Fe(Ⅲ)的质量浓度和不同pH值条件下的情况。实验表明,Fe(Ⅲ)的异化还原有利于菌株的生长,促进了菌株释磷和厌氧吸磷。Fe(Ⅲ)质量浓度为0.078 g/L时,菌生长情况较好,厌氧释磷和吸磷效果较佳;pH=6.5时,菌株释磷和厌氧吸磷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异化还原 活性污泥 聚磷菌 除磷特性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中Fe(Ⅲ)还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还原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任丽平 张智 +1 位作者 李柏林 谭洪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7-630,643,共5页
采用平板分离法和柠檬酸铁还原实验法相结合,从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Fe(Ⅲ)还原菌F7,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对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在不同柠檬酸铁浓度和不同pH条件下的实... 采用平板分离法和柠檬酸铁还原实验法相结合,从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Fe(Ⅲ)还原菌F7,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对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在不同柠檬酸铁浓度和不同pH条件下的实验表明,柠檬酸铁浓度为0.32 g/L时,菌株生长情况较好,柠檬酸铁浓度为0.16 g/L时,Fe(Ⅲ)异化还原比例较高;pH 6.5时,菌株生长情况较好,Fe(Ⅲ)异化还原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fe()还原微生物 系统发育分析 fe()异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沉积物中氧化铁的异化还原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赵佳佳 易维洁 曲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89-1794,共6页
采用厌氧泥浆培养试验,通过对体系中Fe(Ⅱ)含量变化测定,明确了不同海区沉积物样品中Fe(Ⅲ)的厌氧还原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采样位置的沉积物中Fe(Ⅲ)的还原潜势存在一定差异,除S17及S7样点外其他样品的Fe(Ⅱ)生成量都在3~5 mg.... 采用厌氧泥浆培养试验,通过对体系中Fe(Ⅱ)含量变化测定,明确了不同海区沉积物样品中Fe(Ⅲ)的厌氧还原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采样位置的沉积物中Fe(Ⅲ)的还原潜势存在一定差异,除S17及S7样点外其他样品的Fe(Ⅱ)生成量都在3~5 mg.g-1之间,说明来自于不同位置的沉积物本身所含的可还原氧化铁数量及水环境对铁还原的影响不同。海河及大沽排污河河口的Ⅳ类水质海区沉积物中Fe(Ⅲ)还原能力最为强烈,在大港北排河及子牙新河的排海口Fe(Ⅲ)还原亦较高。距离海岸较远的Ⅰ类水质海区沉积物中Fe(Ⅲ)还原能力较弱。通过Logistic模型拟合和方差分析可以看出,Ⅰ类和Ⅱ类海区的Fe(Ⅱ)的最大累积量(a)没有显著差异,而与Ⅲ类和Ⅳ类海区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Fe(Ⅱ)的累积速率常数(k)在Ⅰ、Ⅱ、Ⅲ和Ⅳ类水质海区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最大反应速率(Vma)x上却反映出区别,其中Ⅱ和Ⅲ类水质海区的差异不明显,而与Ⅰ和Ⅳ类水质海区呈现极显著的差异。Fe(Ⅱ)的最大累积量(a)与NO3--N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34 5,表明NO3-与Fe(Ⅲ)是沉积物中相互竞争的电子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沉积物 水质类型 fe()异化还原 泥浆厌氧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