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钯基催化剂还原Fe(Ⅱ)EDTA-NO络合脱硝液
1
作者 任晓聪 胡紫瑞 张光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Fe(Ⅱ)EDTA络合脱硝法对一氧化氮(NO)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是脱硝技术重点研究方向,但Fe(Ⅱ)EDTA-NO络合液再生困难限制了它的发展.为达到Fe(II)EDTA络合液循环使用的目的,以阴离子交换树脂IRA900为载体,通过浸渍法负载钯前驱体,经硼氢... Fe(Ⅱ)EDTA络合脱硝法对一氧化氮(NO)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是脱硝技术重点研究方向,但Fe(Ⅱ)EDTA-NO络合液再生困难限制了它的发展.为达到Fe(II)EDTA络合液循环使用的目的,以阴离子交换树脂IRA900为载体,通过浸渍法负载钯前驱体,经硼氢化钠还原后制备出了Pd/IRA900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等表征表明,Pd/IRA900催化剂中钯纳米微团的平均粒径为2.14nm,Pd0含量为84%(质量分数),对还原Fe(II)EDTA-NO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搭建一套可持续运转的流化床试验装置,评价结果如下:在气相的条件为总流量200L·h^(-1)、NO含量为0.07%(体积分数)、含氧量10%,络合液再生条件为初始浓度0.05mol·L^(-1)、温度60℃、pH=5、液气比6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可以维持脱硝率90%以上稳定运行30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EDTA-NO 脱硝 络合液 催化剂 阴离子交换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Fe_(3)O_(4)@MIL-100(Fe)对Cu(Ⅱ)的吸附研究
2
作者 石小雪 董季玲 +3 位作者 钟晨晨 杨灵医 蒋伟 钟国媛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8-1098,共11页
传统液相吸附材料在吸附Cu(Ⅱ)时存在吸附性能差、难分离回收等问题,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基于此,研究通过经济环保低能耗的室温水相法以Fe_(3)O_(4)为核制备Fe_(3)O_(4)@MIL-100(Fe)磁性材料,通过合... 传统液相吸附材料在吸附Cu(Ⅱ)时存在吸附性能差、难分离回收等问题,而金属有机框架(MOF)在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基于此,研究通过经济环保低能耗的室温水相法以Fe_(3)O_(4)为核制备Fe_(3)O_(4)@MIL-100(Fe)磁性材料,通过合成后修饰的方法改性得到NH2-Fe_(3)O_(4)@MIL-100(Fe),采用XRD、FT-IR、SEM、TEM、VSM和EA等对改性前后材料进行表征,探究pH、时间、浓度、温度对改性前后材料吸附Cu(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NH2-Fe_(3)O_(4)@MIL-100(Fe)与Cu(Ⅱ)之间的配位和静电作用,其对Cu(Ⅱ)的吸附容量(46.77 mg/g)显著高于改性前。改性前后材料对Cu(Ⅱ)的吸附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热力学研究表明,改性后材料对Cu(Ⅱ)的吸附为自发吸热过程,而改性前为自发放热过程。此外,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NH2-Fe_(3)O_(4)@MIL-100(Fe)对Cu(Ⅱ)的吸附容量仍略高于Fe_(3)O_(4)@MIL-100(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MIL-100(fe) 己二胺 改性 吸附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强化二氧化锰吸附洛克沙胂研究
3
作者 陈小兰 肖梦涵 +2 位作者 申文娟 全凤娇 李建芬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91-1496,共6页
广泛用于畜禽养殖行业的洛克沙胂(ROX)常随动物排泄物进入自然环境中而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自然界中锰氧化物常常与铁离子伴生共存,故认识ROX与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二氧化锰(MnO_(2))及铁离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对揭示ROX在环境中的归... 广泛用于畜禽养殖行业的洛克沙胂(ROX)常随动物排泄物进入自然环境中而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自然界中锰氧化物常常与铁离子伴生共存,故认识ROX与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二氧化锰(MnO_(2))及铁离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对揭示ROX在环境中的归趋有重要意义。重点探究了亚铁离子[Fe(Ⅱ)]存在情况下MnO_(2)吸附ROX的性能,并考察了反应气氛、初始pH、共存离子等环境因子对MnO_(2)吸附ROX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Ⅱ)可将MnO_(2)吸附ROX的百分率从51.21%提升至100%,且ROX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同时,MnO_(2)/Fe(Ⅱ)体系吸附ROX的效果随着初始pH的增加而增加,且好氧反应气氛向惰性气氛的转变并不能显著改变ROX的去除效果。上述实验结果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Fe(Ⅱ)存在情况下ROX与MnO_(2)的界面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沙胂 二氧化锰 亚铁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同位素(Fe、S和C)协同揭示高锑地下水Fe(Ⅱ)-Sb(Ⅲ)共氧化机制
4
作者 赵俊梅 刘亚平 +4 位作者 李伟娇 李梓瑶 穆桃李 郝春明 董会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430-7438,共9页
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也能实现快速氧化,前人推断Fe(Ⅱ)和Sb(Ⅲ)共氧化可能是最重要的驱动机制,然而该机制缺乏环境同位素分馏的野外验证。为此,野外采集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Dx_(3)~4水高低Sb地下水样品20组,通过对比高低Sb地下... 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也能实现快速氧化,前人推断Fe(Ⅱ)和Sb(Ⅲ)共氧化可能是最重要的驱动机制,然而该机制缺乏环境同位素分馏的野外验证。为此,野外采集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Dx_(3)~4水高低Sb地下水样品20组,通过对比高低Sb地下水环境同位素(δ^(56)Fe、δ^(13)C和δ^(34)S)的差异,探究高Sb地下水形成过程中环境同位素的分馏过程,揭示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快速氧化的新机制。结果表明: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Dx_(3)~4水中总锑(^(T)Sb)浓度范围为5.30~20 700μg/L,平均值为3 660.61μg/L,Sb(Ⅴ)是最主要的Sb价态。偏中性-弱碱性和富含氧气的Dx_(3)~4水环境为Fe S_(2)和Sb_(2)S_(3)共氧化提供了便利,也引发了沉积物和地下水间δ^(18)O_(SO_(4))、δ^(34)S_(SO_(4))和δ^(56)Fe的分馏,导致高Sb地下水SO_(4)^(2-)、总铁(^(T)Fe)和Sb(Ⅴ)含量的升高。与此同时,微生物活动导致的有机碳氧化分解进一步促进了Fe(Ⅱ)和Sb(Ⅲ)共氧化速率的提升。该结论揭示了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氧化新机制,并为进一步提升Sb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认知和防止高Sb地下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同位素 fe()-Sb(Ⅲ)共氧化 有机碳氧化分解 Sb(Ⅴ) 高锑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对CANON工艺处理城镇污水脱氮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倩倩 廖祖刚 +3 位作者 冯泽通 刘金泽 符文婧 赵剑强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1-300,共10页
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作为新型脱氮工艺应用于城镇污水深度脱氮过程中,有望降低污水处理的运行费用。考察了亚铁离子[Fe(Ⅱ)]对CANON工艺启动及稳定运行时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5~23℃条件下投加6.3 mg/L Fe(Ⅱ)时,可有效启动... 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作为新型脱氮工艺应用于城镇污水深度脱氮过程中,有望降低污水处理的运行费用。考察了亚铁离子[Fe(Ⅱ)]对CANON工艺启动及稳定运行时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5~23℃条件下投加6.3 mg/L Fe(Ⅱ)时,可有效启动并稳定运行CANON工艺处理城镇污水,该工艺氮去除负荷(NRR)、总氮去除率(TNRE)和氨氮去除率(ARE)分别为(4.8±1.1)g-N/(L^(3)·d)、(97±1)%和(44.2±9.3)%;相关性分析表明,通过调控Fe(Ⅱ)投加量可有效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活性;本次优化的Fe(Ⅱ)投加量为6.3 mg/L,其对CANON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机制与CANON工艺中功能微生物活性的提高、Fe(Ⅱ)与进水氨氮及其他氮化合物的循环反应、铁型反硝化过程以及铁型厌氧氨氧化过程的耦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ON工艺 城镇污水 fe() 脱氮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投加时序对硫酸盐还原菌处理不同形态As或Sb的影响
6
作者 柳凤娟 张国平 +2 位作者 罗绪强 余乐正 马超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6-983,共8页
在硫酸盐还原菌(SRB)基质中按照不同时序加入50 mg/L Fe(Ⅱ)及不同形态的As或Sb(初始质量浓度均为5 mg/L),设计4个处理(T1,同时加入As(Ⅴ)、Sb(Ⅴ)和Fe(Ⅱ);T2,提前2 d加入Fe(Ⅱ)后再加入As(Ⅴ)、Sb(Ⅴ);T3,同时加入As(Ⅲ)、Sb(Ⅲ)和Fe(... 在硫酸盐还原菌(SRB)基质中按照不同时序加入50 mg/L Fe(Ⅱ)及不同形态的As或Sb(初始质量浓度均为5 mg/L),设计4个处理(T1,同时加入As(Ⅴ)、Sb(Ⅴ)和Fe(Ⅱ);T2,提前2 d加入Fe(Ⅱ)后再加入As(Ⅴ)、Sb(Ⅴ);T3,同时加入As(Ⅲ)、Sb(Ⅲ)和Fe(Ⅱ);T4,提前2 d加入Fe(Ⅱ)后再加入As(Ⅲ)、Sb(Ⅲ)),分析实验过程中基质pH、氧化还原电位、光密度(OD_(600))、总碱度、SO_(4)^(2-)、硫化物、Fe、As或Sb含量等随时间的变化,以明确Fe(Ⅱ)对As、Sb的去除效率及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化物较为充足的基质中(硫化物残余量>8 mg/L),各处理7 d时Sb的去除率均可达98%以上,As的去除率则为38.42%~87.36%,实验后期基质中As、Sb出现复溶,总体上Sb较As易固化;Fe(Ⅱ)提前加入有助于As、Sb的去除,但相较于Fe(Ⅱ)的投加时序,As、Sb自身形态对去除效果的影响更为显著,As(Ⅲ)、Sb(Ⅲ)比As(Ⅴ)、Sb(Ⅴ)具有更快的去除速率和更高的去除率,14 d后T3、T4的Sb残余量低于检出限,As的残余量则分别为1.94、0.62 mg/L。因而,通过硫还原作用处理含As、Sb废水时,除了通过添加适量Fe(Ⅱ)提高去除率,还需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As、Sb还原,以取得更为显著的固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AS SB f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投加Fe(Ⅱ)控制陶瓷膜MBR膜污染的机理分析
7
作者 任宝玉 戴东宸 钱超鸿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2-370,共9页
以陶瓷膜膜生物反应器(MBR)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间歇性投加Fe(Ⅱ)对合成废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膜污染的控制机理。当n_(Fe)∶n_(P)为2时,TP、TOC和T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9.2%、97.5%和87.2%,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 以陶瓷膜膜生物反应器(MBR)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间歇性投加Fe(Ⅱ)对合成废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膜污染的控制机理。当n_(Fe)∶n_(P)为2时,TP、TOC和T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9.2%、97.5%和87.2%,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当nFe∶nP为1和2时,出水Fe浓度分别为0.14μmol/L和0.16μmol/L(达到中水回用标准),膜过滤时间由12 d分别延长至92 d和41 d(跨膜压差30 kPa)。间歇性投加Fe(Ⅱ)可增大污泥粒径及减少污泥混合液中有机物含量,从而提高体系的过滤性能,有效降低膜污染阻力并缓解膜污染;n_(Fe)∶n_(P)为1时,含Fe不可逆污染层的阻力较小,膜污染控制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膜 膜生物反应器(MBR) fe()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酸/甲酸钠还原体系对Fe(Ⅱ)EDTA络合脱硝液再生的影响
8
作者 邓军 张国孟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79,共6页
在络合脱硝反应中,Fe(Ⅱ)EDTA络合脱硝液的还原再生是应用难点之一,而甲酸/甲酸钠体系在钯炭(Pd/AC)催化剂作用下对Fe(Ⅱ)EDTA络合脱硝液具有较好的还原性。以此为基础,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考察了超声功率、甲酸添加量、甲酸钠添加量和P... 在络合脱硝反应中,Fe(Ⅱ)EDTA络合脱硝液的还原再生是应用难点之一,而甲酸/甲酸钠体系在钯炭(Pd/AC)催化剂作用下对Fe(Ⅱ)EDTA络合脱硝液具有较好的还原性。以此为基础,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考察了超声功率、甲酸添加量、甲酸钠添加量和Pd/AC催化剂添加量对Fe(Ⅱ)EDTA络合脱硝液(脱硝效率为80%)还原再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开启超声、Pd/AC催化剂作用下,甲酸/甲酸钠还原体系能够有效地还原Fe(Ⅱ)EDTA络合脱硝液中的NO,实现络合脱硝液的还原再生。当甲酸钠添加量为10.00 g/L,甲酸添加量为2.10 g/L,Pd/AC催化剂添加量为3.00 g/L时,得到的再生络合脱硝液在50℃下的脱硝性能最好(在60 min内脱硝效率达97%以上,在90 min内脱硝效率达80%以上)。继续进行多次络合脱硝-还原再生的连续实验,整个体系仍具备较好的脱硝性能(第6次切换时,持续吸收70~80 min的脱硝效率为85%左右)。该研究结果可为络合脱硝连续化的中试试验以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EDTA络合脱硝液 还原再生 甲酸/甲酸钠体系 钯炭催化剂 连续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针菇多糖-Fe(Ⅱ)螯合物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23
9
作者 马利华 秦卫东 +1 位作者 陈学红 易剑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02-207,共6页
确定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螯合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以螯合度为指标,探讨螯合时间、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质量比(mg/mg)、Fe(Ⅱ)的初始质量浓度(mg/mL)对金针菇多糖-Fe(Ⅱ)螯合物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螯合条件,并对金针菇螯合... 确定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螯合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以螯合度为指标,探讨螯合时间、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质量比(mg/mg)、Fe(Ⅱ)的初始质量浓度(mg/mL)对金针菇多糖-Fe(Ⅱ)螯合物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螯合条件,并对金针菇螯合前后的抗氧化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螯合时间6h、金针菇多糖与Fe(Ⅱ)的质量比3.54:1(mg/mg)、初始质量浓度为6mg/mL时螯合度为86.21%;各抗氧化性实验结果显示金针菇多糖螯合Fe(Ⅱ)后其抗氧化性能较螯合前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多糖 螯合 fe()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与Fe_2O_3生成Fe(Ⅱ)(aq)和硫酸盐的复相反应机理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秋菊 王晓 +1 位作者 陈建民 庄国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47-1350,共4页
使用DR IFTS,XPS,HPLC和IC考察了常温、常压和氧气存在下SO2与Fe2O3的复相反应,结果表明,SO2在Fe2O3表面的反应活性与Fe2O3表面含水量密切相关,表面含水量增加有助于Fe(Ⅱ)(aq)和硫酸盐的生成.室温下(T=291 K,相对湿度68%),每毫克Fe2O3... 使用DR IFTS,XPS,HPLC和IC考察了常温、常压和氧气存在下SO2与Fe2O3的复相反应,结果表明,SO2在Fe2O3表面的反应活性与Fe2O3表面含水量密切相关,表面含水量增加有助于Fe(Ⅱ)(aq)和硫酸盐的生成.室温下(T=291 K,相对湿度68%),每毫克Fe2O3在30 m in内可消耗53.6μg SO2,生成12.6 ngFe(Ⅱ)(aq)和56.2μg SO42-.反应产物SO42-的浓度比Fe(Ⅱ)(aq)的浓度高3个数量级,表明在生成硫酸盐的复相反应中铁对SO2氧化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提出了Fe(Ⅱ)(aq)和硫酸盐的生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相反应 fe2O3 SO2 fe()(aq) 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K_2S_2O_8对水体中As(Ⅲ)的氧化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郑伟 杨曦 +2 位作者 张金凤 张川 孔令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1-42,57,共3页
研究了Fe(Ⅱ)/K2S2O8对水体中As(Ⅲ)的氧化作用,以及pH值、Fe(Ⅱ)初始浓度等因素对氧化As(Ⅲ)的影响,并且采用分子探针法的竞争性实验鉴定了体系中产生的活性中间体,探讨了K2S2O8在Fe(Ⅱ)存在的条件下对As(Ⅲ)的氧化机理。
关键词 As(Ⅲ) fe() 过硫酸钾 硫酸根自由基 羟基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EDTA吸收-微生物还原体系处理烟气中NO试验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楠 吴成志 +2 位作者 刘芸 蔡灵琳 李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196-2201,共6页
针对目前烟气脱硝技术的缺陷,采用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还原的方法处理烟气中NO,在该过程中,NO与Fe(Ⅱ)EDTA络合,进而由微生物将NO还原为N2;其中烟气中的O2能够迅速氧化吸收NO的活性成分Fe(Ⅱ)EDTA为Fe(Ⅲ)EDTA,而它可被微生物再生为Fe(Ⅱ)E... 针对目前烟气脱硝技术的缺陷,采用络合吸收结合生物还原的方法处理烟气中NO,在该过程中,NO与Fe(Ⅱ)EDTA络合,进而由微生物将NO还原为N2;其中烟气中的O2能够迅速氧化吸收NO的活性成分Fe(Ⅱ)EDTA为Fe(Ⅲ)EDTA,而它可被微生物再生为Fe(Ⅱ)EDTA,使络合吸收剂得到有效再生,用以循环利用.在稳态运行条件下,该过程的NO去除率可达90%,而直接生物法仅为29%的去除率,单纯的络合吸收法在相同条件下经过5h的运行,吸收液已无法对NO进行有效的吸收.另外,分离出了能够将Fe(Ⅱ)EDTA-NO中的NO还原为N2的脱氮菌Pseudomonas sp.,以及将Fe(Ⅲ)EDTA还原为Fe(Ⅱ)EDTA的铁还原菌Escherichia coli,并研究了它们对Fe(Ⅱ)EDTA-NO或Fe(Ⅲ)EDTA的还原情况,结果表明其还原率均可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x 烟气 络合吸收 微生物 fe()ED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系中Fe(Ⅱ)/S2O8^2--S2O3^2-降解敌草隆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金凤 杨曦 +1 位作者 郑伟 陈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20-623,共4页
在初始pH值为7.0的水体系中,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Fe(Ⅱ)/S2O82-S2O32-降解敌草隆的最佳操作条件:Na2S2O8浓度2.0mmol/L,Fe(Ⅱ)浓度1.0mmol/L,Na2S2O3浓度0.5mmol/L,反应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0.1mmol/L敌草隆降解率达到91.3%.利用乙醇和... 在初始pH值为7.0的水体系中,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Fe(Ⅱ)/S2O82-S2O32-降解敌草隆的最佳操作条件:Na2S2O8浓度2.0mmol/L,Fe(Ⅱ)浓度1.0mmol/L,Na2S2O3浓度0.5mmol/L,反应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0.1mmol/L敌草隆降解率达到91.3%.利用乙醇和叔丁醇作为分子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草隆 过硫酸钠 硫代硫酸钠 fe() 硫酸根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H_2O_2不同温度浸润改性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砷(Ⅴ) 被引量:10
14
作者 唐敏康 陈苹 +2 位作者 许建红 高乃云 肖爱红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4年第4期66-70,共5页
Fe(Ⅱ)-H2O2不同温度浸润改性活性炭是采用FeSO4·7H2O添加H2O2在温度100℃下纯浸润24 h(Fe(Ⅱ)-24 h)和高温蒸发15 min(Fe(Ⅱ)-15 min)制备.对2类材料进行SEM表征并对其吸附1.1 mg/L砷(Ⅴ)的性能进行比较.SEM显示Fe(... Fe(Ⅱ)-H2O2不同温度浸润改性活性炭是采用FeSO4·7H2O添加H2O2在温度100℃下纯浸润24 h(Fe(Ⅱ)-24 h)和高温蒸发15 min(Fe(Ⅱ)-15 min)制备.对2类材料进行SEM表征并对其吸附1.1 mg/L砷(Ⅴ)的性能进行比较.SEM显示Fe(Ⅱ)(0.485%)-24 h(0.485%为Fe(Ⅱ)-24 h的铁含量,下同)表面覆盖厚的棒状纳米羟基铁,Fe(Ⅱ)(1.35%)-15 min表面覆盖薄而烧结扭曲羟基铁;高温蒸发15 min有利于铁负载;Fe(Ⅱ)-24 h(108~142 mg/gFe)对砷(Ⅴ)吸附的铁效率是Fe(Ⅱ)-15 min(57~63 mg/gFe)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H2O2 吸附 铁效率 纳米羟基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基苯在钢渣-Fe(Ⅱ)系统中的还原转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谢丽 盛杰 +1 位作者 周琪 翟桂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65-1669,共5页
研究了钢渣含铁废物,以及添加Fe(Ⅱ)后钢渣-Fe(Ⅱ)体系对硝基苯还原转化的可行性及化学机理.实验在20±2℃及转速为30r·min^-1条件下进行,结果表明,单独钢渣体系对硝基苯的吸附和还原转化能力有限,其还原能力与钢渣... 研究了钢渣含铁废物,以及添加Fe(Ⅱ)后钢渣-Fe(Ⅱ)体系对硝基苯还原转化的可行性及化学机理.实验在20±2℃及转速为30r·min^-1条件下进行,结果表明,单独钢渣体系对硝基苯的吸附和还原转化能力有限,其还原能力与钢渣本身残存的还原活性组分Fe(0),FeO有关.钢渣与Fe(Ⅱ)的表面结合系统能够提高硝基苯的还原转化速率.溶液中钢渣量大于12g·L^-1时,混合液pH值范围为11~12,硝基苯可在1h内完全转化.降低钢渣用量使混合液酸碱度稳定在中性,硝基苯转化速率减慢,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证实硝基苯还原转化遵循硝基苯→亚硝基苯→羟基苯胺→苯胺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fe() 还原转化 硝基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Fe(Ⅱ)羟基磷灰石对水溶液中Pb(Ⅱ)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辉 江群 +3 位作者 姜思盟 曲建华 姜昭 张颖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8-706,共9页
为了开发高效、经济、易得的重金属吸附剂,采用Fe(NO_(3))_(2)/Ca(NO_(3))_(2)/KH_(2)PO_(4)混合溶液在碱性条件下通过水合法制备掺Fe(Ⅱ)羟基磷灰石(Fe-HAp),以未改性羟基磷灰石(HAp)为对照材料,通过化学表征和批量吸附实验,探究Fe-HA... 为了开发高效、经济、易得的重金属吸附剂,采用Fe(NO_(3))_(2)/Ca(NO_(3))_(2)/KH_(2)PO_(4)混合溶液在碱性条件下通过水合法制备掺Fe(Ⅱ)羟基磷灰石(Fe-HAp),以未改性羟基磷灰石(HAp)为对照材料,通过化学表征和批量吸附实验,探究Fe-HAp对水溶液中Pb(Ⅱ)的吸附性能与吸附机制。结果表明:Fe-HAp表面均匀地分布着大量纳米级颗粒,具有大量表面官能团,其比表面积为55.66 m^(2)·g^(-1)。Fe-HAp对Pb(Ⅱ)的最大吸附量(Q_(m))高达224.44 mg·g^(-1),是HAp的1.85倍,高于文献报道的代表性HAp类吸附剂。Fe-HAp对Pb(Ⅱ)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且对Pb(Ⅱ)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Fe-HAp对水溶液中Pb(Ⅱ)的高效吸附性能主要是离子交换、静电引力、络合沉淀的共同作用。此外,Fe-HAp具有较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其实际应用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羟基磷灰石 吸附 吸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EDTA络合剂吸收NO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叶小莉 吴晓琴 王淑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1-144,共4页
在鼓泡反应器中,以Fe(Ⅱ)EDTA络合剂溶液为吸收液,给定NO与SO2的初始浓度分别为330 mg/m3与4 850 mg/m3,研究了温度、络合剂浓度等对Fe(Ⅱ)EDTA吸收NO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液初始pH为6.5,温度为50℃,络合剂浓度为0.01 mol/L时,脱硝率... 在鼓泡反应器中,以Fe(Ⅱ)EDTA络合剂溶液为吸收液,给定NO与SO2的初始浓度分别为330 mg/m3与4 850 mg/m3,研究了温度、络合剂浓度等对Fe(Ⅱ)EDTA吸收NO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液初始pH为6.5,温度为50℃,络合剂浓度为0.01 mol/L时,脱硝率可达到62.5%。并且得到Fe2+:EDTA=1∶1.5时脱硝率最好。SO2对络合剂单独脱硝有促进作用,可使脱硝率长时间保持在45%以上。在Fe(Ⅱ)EDTA溶液中添加4%氨水,对同时脱硫脱硝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泡反应器 fe()EDTA 氨水 脱硝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痕量Fe(Ⅱ)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及其在大气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敬华 张兴赢 庄国顺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5,共4页
建立了快速灵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测定气溶胶、雨水、雪水、海水中超痕量Fe(Ⅱ)。Fe(Ⅱ)与Ferrozine(FZ)络合 ,在pH4~10形成稳定络合物离子[Fe(FZ)3]2 +,由[Fe(FZ)3]2 +在254nm的色谱峰测定相应的Fe(Ⅱ)浓度。利用反相C18Sep-Pa... 建立了快速灵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测定气溶胶、雨水、雪水、海水中超痕量Fe(Ⅱ)。Fe(Ⅱ)与Ferrozine(FZ)络合 ,在pH4~10形成稳定络合物离子[Fe(FZ)3]2 +,由[Fe(FZ)3]2 +在254nm的色谱峰测定相应的Fe(Ⅱ)浓度。利用反相C18Sep-Pak固相萃取柱预浓缩水样可使Fe(Ⅱ)检出限达0.1nmol/L。5min内完成一次测定。利用此法首次系统测定了中国大气溶胶、雨水和雪样中的痕量Fe(Ⅱ)。连续3年测定了由我国传输到北太平洋的沙尘暴颗粒物中的Fe(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fe() 气溶胶 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Fe(Ⅱ)在[Bmim]BF_4-FeCl_3-H_2O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4
19
作者 崔焱 华一新 +1 位作者 李艳 裴启飞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Fe(Ⅲ)/Fe(Ⅱ)在[Bmim]BF4-FeCl3-H2O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在[Bmim]BF4-FeCl3-H2O体系中只观察到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反应,没有观察到Fe(Ⅱ)/Fe的氧化还原;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扩散控制的...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Fe(Ⅲ)/Fe(Ⅱ)在[Bmim]BF4-FeCl3-H2O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在[Bmim]BF4-FeCl3-H2O体系中只观察到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反应,没有观察到Fe(Ⅱ)/Fe的氧化还原;Fe(Ⅲ)/Fe(Ⅱ)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扩散控制的可逆过程。还原峰值电流随扫描速率增大而增大,并符合Randles-Sevcik方程。Fe(Ⅲ)在[Bmim]BF4-FeCl3-H2O体系中的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公式,其扩散活化能为41.432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Ⅲ)/fe()电对 电化学行为 [Bmim]BF4-feCl3-H2O 离子液体 循环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存在条件下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与转化 被引量:12
20
作者 魏世勇 刘茜 +2 位作者 刘凡 冯雄汉 谭文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4-1143,共10页
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是我国南方土壤的重要组分,也是影响这些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子。本文以Fe(Ⅱ)为添加剂,研究了晶质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与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Ⅱ)可加速晶质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 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是我国南方土壤的重要组分,也是影响这些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子。本文以Fe(Ⅱ)为添加剂,研究了晶质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与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Fe(Ⅱ)可加速晶质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岭石对晶质氧化铁形成的抑制作用。当Fe(Ⅱ)/Fe(Ⅲ)摩尔比(R)在0.04~0.06时,Fe(Ⅱ)可加速纤铁矿、针铁矿、赤铁矿-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当R≥0.1时,可快速形成磁铁矿-高岭石复合物。在温度50~60℃、pH5~6条件下,Fe(Ⅱ)可加速纤铁矿、针铁矿-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温度80℃及中性附近时,可加速赤铁矿-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pH9时,则形成了磁铁矿-高岭石复合物。高岭石的存在减弱了Fe(Ⅱ)对晶质氧化铁形成的催化效果,也可影响产物类型和结晶形貌。上述结果可为自然环境中氧化铁以及氧化铁-高岭石复合物的形成转化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fe() 水铁矿 晶质氧化铁 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